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

关哥《保护世界支亿和蜀继递产仫豹》中“支亿透产”概含的若干两题

刘恒武,袁颖

(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颁布

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英、中、日3种文本中“文

化遗产”定义的比照分析,指出《公约》现行正式中译本的“文

化遗产”定义中存在若干表述不当之处。

[关键词]文化遗产;误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5—0040—0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UNESCO)大会第17届会议于1972年11月

16日在法国巴黎通过的一项国际公约,该公约的首

章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为世

界遗产的界定提供了指南。然而,目前公布的中文

版《公约》第1条中“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公约》的

英文版和日文版的文义对照,存在若干明显的出入,

本文想就此展开一些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公之于众的《公约》

的中文本和英文本中有关“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

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

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

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留学回国基金(2004873)

[收稿日期】2005—10—12;[修订日期]2006—03—07

[作者简介]刘恒武(1970一),男,陕西人,宁波大学文学院历

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学与考古学,E—mail:

hengwuliu@nbu.edu.ca;袁颖(1972一),女,四川人,宁波大学

研究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E—mail:yuanying@

nbu.edu.ca。

圃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monuments:architecturalworks,worksofmonumentalsculptureandpainting,elementsorstructuresofanarchaeologicalnature,inscriptions,cavedwellingsandcombinationsoffeatures,whichare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fromthepointofviewofhistory,artorscience;

groups

ofbuildings:groupsofseparateorconnectedbuildingswhich,becauseoftheirarchitecture,theirhomogeneityortheirplace

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

history,artorscience;

inthelandscape,areof

fromthepointofviewof

sites:worksofmanorthecombinedworksofnatureandman,andareasincludingarchaeologicalsiteswhichare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fromthehistorical,aesthetic,ethnologicaloranthropologicalpointofview。“.为了加强理解的准确性,我们把包含了大量汉字语汇、对于《公约》的汉译最具参考意义的日语文本的相关部分也节录如下:

?把念工作物?建篥物、靓念的意羲老有亨否彤刻及∥绘画、考古学的各性赏④物件及沙耩造物、金石文、洞穴住居蓝∥C二二札与④物件④组合世℃南,)【、厦史上、芸衍上又C土学衍上踬著台普遍的俩值老有亨弓毛)④;

?建造物群?独立L又C土连统L允建造物④群℃拐,)【、乏④建篥檬式、均赏性又C土景靓内④位置∞允幻汇、鹰史上、芸衍上又C土学衍上踬著幺普遍的俩值老有寸为屯④;

?遗跻?人工④所麈(自然匕结合L允屯④老含办。)及沙考古学的遗跻老含打区域℃南,)【、雁史上、芸衍上、民族学上又C主人频学上颞著岔普遍的俩值老有寸为宅④[33。

首先,在英文本《公约》中,文化遗产的第1类被

称为“monuments”,与monuments对应的中文词汇有“纪念碑”、“纪念物”、“纪念性作品”和“遗迹”等等,

而中文本《公约》将其译作“文物”,目前我国关于“文物”的定义,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

表述为准,其概念涵盖范围很宽,与《公约》中列举的“建筑群”和“遗址”两类文化遗产有重叠之处H。。因此,我们认为《公约》中的monuments比较理想的中

文表述应该是“纪念物”或“纪念性创作物”。13文《公约》将其译作“耙念工作物”,语义上与“纪念性创

作物”十分接近。

另外,该段后文的“worksofmonumentalsculpture

andpainting”被译为“碑雕”和“碑画”,从其前后文脉

来看,这是一处明显的误译,monumental在这里的意

思并非“纪念碑的”,而是“纪念性的”,因此,应当译

为“纪念性的雕刻和绘画作品”。13文《公约》译作:“祀念的意羲老有寸为肜刻及沙绘画”(具有纪念意

义的雕刻及绘画),也十分贴切地传达了英文《公约》

的原意。

英文《公约》的“elementsorstructuresofan

archaeologicalnature”在中文《公约》中对应的表述是“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语义晦涩。英文

elements在汉语中除了有“要素”、“成份”的意思之外,还可表示“单体”和“部件”,而structure作复数形

式时常指具象的“结构物”或“建筑物”,而非抽象的“结构”。参考13文《公约》“考古学的旮性赏力物件

及∥樽造物”的译法,该句恰当的中文表述应为“考

古学性质的物件及结构物”,这样,就能与后续的“铭文”、“窟洞”等具象名词可以十分自然并列起来。

再看英文《公约》第2类文化遗产“groupsof

buildings”,其中“groupsofseparateorconnected

buildings”的实际意思是“由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组

成的建筑群”,而现行的中译本译作“单立或连接的

建筑群”,这种译法容易造成对英文原义的误解。El

文译本译作“独立L又C土遵统L允建造物④群”(独

立或连续的建造物的群),准确地传达了英文《公约》

的原意。

此外,该段后文中的“homogeneity”的语义是“同

质性”,指的是建筑群的各组成部分在性质、特征以

及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而不是指建筑群的各组成

部分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性,现行中译本《公约》的

译语是“分布均匀”,偏离了英文原意。13文《公约》

也译作“均赁性”,意思接近中文的“同质性”。

英文《公约》关于第3类文化遗产的说明中的

田“ethnological”一词,可以译作“人种学的”、“民族学的”或“人类文化学的”。现行中译本《公约》将“ethnological”译作“人种学的”,但是,联系《公约》中关于第3类文化遗产概念的内容,译为“民族学的”更为贴切,因为与人种学相比,民族学与“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等等文化遗产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密切,13文《公约》所采用的译语就是“民族学”。还有,中文本《公约》将“areasincludingarchaeologicalsites”表述为“考古地址等地方”,改作“考古遗址”更为自然。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表述为如下的中文语句更为贴切:纪念性创作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纪念性的雕刻和绘画作品、具有考古学性质的物件或结构物、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同质性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的组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民族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A].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E2]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Z].Paris:Document17/C/106UNESCO,1972.

[3]工木灭j(国隙逵合教育科学文化楼阴).世界。文化遣麈及矿自然遣麈。保茬c:阴卞-5条约[z].,{lJ:工丰叉了,1972.[4]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

SomeReflectionsontheExplanationof“CulturalHeritage”intheChineseVersionof

(<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

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

UUHeng-wu.YUANYing

(LiberalFacultyof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ThroughthecomparisonandanalysisoftheEnglish,JapaneseandChineseversionof《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thearticlepointsoutthattherearesometranslationerrorsintheofficialChineseversion,andoffersarectifyingproposal.

Keywords:cuhuralheritage;translationerrors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王玉洁]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

若干问题

作者:刘恒武, 袁颖, LIU Heng-wu, YUAN Yi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浙江,宁波,315211

刊名:

旅游学刊

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

年,卷(期):2006,21(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4条)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3

2.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1972

3.国際連合教育科学文化機関世界の文化遺産及び自然遺産の保護に関する条約 1972

4.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相似文献(4条)

1.学位论文闵玲论中医英语翻译2006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已成为一个完整独特的科学体系。中医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使人们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有效工具,早就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医外传源远流长,迄今不衰,不管它在各国发展如何不平衡,但总趋势是向上的,世界卫生组织更以之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走向世界、为普天下人的健康而服务的桥梁。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和世界上兴起的“中医热”,中医英语翻译变得日益重要。但是,中医久远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和艰深难懂的语言给中医的英译带来了重重困难。中医英译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由理解偏差、错误导致的误译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翻译理论系统研究的欠缺等多种问题。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中医英语口译、笔译工作的体会并借鉴中医翻译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对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方面作系统的论述。本文将简要论述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历程,指出包括中医英译的蓬勃发展、多样化以及规范化趋势等中医英语翻译的现状和缺乏系统译著以及翻译质量不高等存在的问题。然后文章将通过对中医语言特点的分析以展现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医英语翻译应遵循的四种基本翻译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和限制性原则,以及其对中医学中不同类别术语所应采用的四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简洁法。然后,笔者将分析中医英语翻译的现状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中将通过引用存在于目前中医英译中的大量实例来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并剖析其原因,最后就如何实现中医英语翻译的规范化提出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因此,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八部分的内容: 1.引言

2.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历程

3.中医英语翻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中医语言的特点和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5.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和基本方法

6.中医英语翻译中的误译、错译现象及原因

7.中医英语翻译规范化的解决策略

8.结束语

其中4、5、6和7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本文的研究是为了继续扩大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中外医学学术交流,适应国外日趋发展的“中医热”形势,系统地对中医英语翻译进行研究、解决中医英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翻译标准不明确、翻译多样化、错译和误译现象多等问题,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这种现实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不仅为中医西传的有效途径——中医英语翻译提供了基本的翻译原则和主要的翻译方法,而且探寻了语言作为知识载体的重要性以及在英语中寻求中医术语的对应词的必要性。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文化差异对中医西传和中医英译的影响。第二,本文对中医翻译学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医英译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中医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完善中医翻译的方法和程序,使译者有准则可循,有方法可依。中医的英译工作要从中医翻译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医翻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按照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翻译特色并指导和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并使之逐步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步建立中医翻译学。中医翻译学的建立必将加速中医英译的规范化进程。中医英语翻译的规范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只能在不懈的努力下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2.学位论文刘国伟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2008

中医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伟大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它已经发展为一个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完整而又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极其有效。由于中医的这些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中医英语翻译充当着中医走向全世界人民的桥梁,然而,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和语言特殊等一系列的原因,这座桥梁尚未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因理解错误导致误译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欠缺中医英语翻译理论的系统研究等多种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惑,并且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写作,希望为扩大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中外医学学术交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为了适应国内外日益发展的“中医热”形势,系统地对中医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以解决中医英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翻译标准不明确、翻译多样化、错译和误译现象多等问题。主要内容分为三章。

第一章,在总结中医英语翻译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医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即翻译前后不一致、不准确而且有关中医英语翻译的教材和著作匮乏,继而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第二章,介绍了要克服中医英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中医英语翻译的指导理论,主要包括在中医英语翻译四条特殊原则—科学原则,简洁原则,民族性原则和限制性原则—指导下的四种主要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汉语拼音翻译法和简化译法。

第三章,在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各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的措施。笔者提出了涉及教育、政策制定和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主观措施和客观措施。

3.学位论文包艳飞中医英语翻译初探2009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独具中国特色,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整合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被世界人民

重视的今天,中医英语翻译问题也就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其独特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加之东西方地域、文化、习惯等差异都是造成中医英语翻译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运用正确科学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将中医翻译准确有利于中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是当今医学界和翻译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医英语翻译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由理解偏差或是错误而导致的误译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翻译理论系统研究的欠缺等多种问题。本文通过借鉴中医英语翻译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对中医英语翻译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首先,本文阐述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然后分析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接着提出应对中医英语翻译采用的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拼音法以及中医英语翻译应遵循的四种基本翻译原则,即简洁原则、民族原则、规定原则、自然原则;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医英语翻译规范化的问题。

中医英语翻译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中医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使其规范化;完善中医翻译的方法和程序,使译者有准则可循,有方法可依。中医英语翻译应该根据当代中医现实情况的需要,按照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翻译特色和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原则、方法,使之逐步完善从而成为一个规范化的理论体系。

4.学位论文周昕从奈达译论看《骆驼祥子》施译本2007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幽默的讽刺、生动的描写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使老舍作品脍炙人口,并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仅《骆驼祥子》一书便有16种语言的译本。由于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对其人和作品的研究方兴未艾;相对而言,对其作品译作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本文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依据,对《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进行了评析。一方面,用奈达译论对施译本进行比较全面的评析,从而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另一方面,也通过施译本对奈达译论的有效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希望籍此在老舍作品译作的研究领域尽一份薄力

,并为翻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提供借鉴。

奈达的翻译理论总体而言可以分为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文化相关理论。本文从奈达对翻译的两个定义出发,分别从语言学和文化两个角度对《骆驼祥子》施译本进行评析。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翻译的过程引出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翻译所作的两个定义。通过这两个定义,分别概述了奈达在语言学方面和文化方面进行的翻译研究。

第二章对老舍的生平、作品及其英译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总体概括了《骆驼祥子》施译本的翻译策略与得失。

第三章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骆驼祥子》施译本进行评析。在语言研究中,意义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离开了意义,翻译也就不能称之为翻译。而意义又大致可分为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对这两种意义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其次,风格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语言的差异性,译作的风格不可能与原作完全对等,但应在最大程度上追求对等。施译本在意义和风格的传递方面与奈达理论不谋而合。

第四章从文化角度对译本进行评析。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极大差异,文化成分的翻译是汉译英的最大难点,过载翻译、欠额翻译和误译往往在这个环节产生。施译本正是由于对文化成分的把握有所欠缺,才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首先运用奈达理论对施译本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概括,指出不同的翻译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产生好的译文。其次对奈达译论在翻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奈达译论的优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读者反应”方面的欠缺。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施晓菁译《骆驼祥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译本。从语言角度讲,译本采用了意义第一、风格第二的翻译策略,从而比较忠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意义和风格。从文化角度讲,译本在强调可读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丰富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2、奈达理论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对翻译的界定对于翻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但奈达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它所提供的应该说是指导原则;在涉及具体翻译策略时,可以兼收并蓄,借鉴霍恩比提出的“综合法”思路进行具体操作。

引证文献(3条)

1.张胜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法律研究[期刊论文]-理论界 2009(3)

2.李进关于遗产学文献的分类探讨[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2)

3.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期刊论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88313560.html,/Periodical_lyxk200605014.aspx

授权使用:西北大学(xaxbdx),授权号:6f6aef3d-8bc9-4704-bdc3-9e6700ea761b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申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古琴和木卡姆。 《通知》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二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三要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五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从1998年起, 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各种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如百花争艳,似群星灿烂。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通过立法设定相关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从1998年开始,全国人大、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就开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调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文化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终于在2011年2月25日经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一)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人手,对其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语境,纳入学界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其在汉语语境中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比较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研究的热点,但从学界的现状来看,理论准备很不充分。“所谓理论准备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即没有建立和形成我们自己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导言:外生性概念的内在困境 按照一般的学术路径,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对概念的内涵充分明确之后。而相对于国内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权威机构通过《公约》公布并作出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从这个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中国学术界自生的概念,而是来自非学术路径的一个外在的规定性概念,所以,它在汉语语境中缺乏天然的学术土壤。 从表面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官方中文本,似乎是一个应当在汉语语境中可以直接明确其内涵的名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可以分为两部分:“非物质”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我国学界较为习用的名词之一,在汉语中的理解不存在较大的分歧;难点在于对“非物质”的理解。“非物质”作为一个形容词词根,修饰和限定“文化遗产”。从词语属性上讲,“非物质”在此处是和“物质”相对应的否定性词根,其完整形态应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性前缀“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构词方法并非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按照一般的理解,“非物质”是对“物质”的全称否定,而在汉语中处理对立、全称否定关系的时候,很少用否定性词根来构词,而是选取一个反义词来表达。就此处而言,“物质”的反义词,在汉语中就应当是“精神”或“意识”,而不是“非物质”。所以有学者在初次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时,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也就是精神文化”2]。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原生性的汉语概念,它产生于汉语语境之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外在性规定,在现有的汉语概念体系中无法使对之的解读达到圆满和自足。虽然在汉语语境中,以上两种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再者,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二、《公约》的界定及解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

英语翻译的基本常识解析

翻译的基本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奈达: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二、翻译的标准 奈达: The receptors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comprehend the translated text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how the original receptor must have understood the original text. ——Eugene A. Nida Eugene A. Nida (November 11, 1914 – August 25, 2011) was the developer of the dynamic-equivalence Bible-translation theory. 四、翻译的方法 1 .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例子: C.O.D. (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现 blue chip 蓝筹股 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意译(Free translation) 例子:WPA 水渍blue chip 绩优股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广告的定义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二、广告的分类 1.理性广告(Rational ads)情感广告(Emotional ads) 三、广告的组成部分 1.Headline Subhead Text (body) Logo slogan I’m lovin’ it! (麦当劳)我就喜欢! 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coffee)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Just do it. (耐克运动鞋)只管去做。 We lead, others copy. (Ricoh 复印机)我们领先,别人模仿。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 (美能达相机) 第一流的美能达,第一流的你。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摩尔香烟,令我更爱。Have a Break. Have a Kit-Kat. (奇巧巧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

一、职能简介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1年12月31日经省编委(豫编办[2011]104号)文件批准在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正式挂牌成立,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二)组织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承担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名录申报及数据库建设。(四)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交流、业务培训等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2009年1月经自治区编办批准成立,2009年3月正式挂牌,为自治区文化厅直属处级事业单位。中心设四个部室,编制25人。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 2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整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传承草原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3职责 拟定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制定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具体组织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跟踪检查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具体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类世界遗产项目申报工作;负责对全区基层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从业人员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建立和管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库等。4各部室职责 按照自治区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组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的批复》规定:非遗中心内4个科级机构,为办公室、培训部、业务部、技术部,各部室职责如下: 办公室: 一、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人事、劳资管理以及年度考核工作; 三、内设财务室,负责财务管理和日常报销工作;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 四、做好会议通知和会议记录; 五、负责印章的使用管理,做好文件的发放、登记、传递、催办、立卷、归档、等工作及保密工作; 六、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编制工作简报、年度总结、工作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毕业设计(论文) 姓名:黄艺凡 学号: 132612250002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指导老师:王鹏 论文提交日期: 15.6.11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所涉及的项目为本人亲自负责或者参与实施的项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II Abstract.......................................................... III 插图索引........................................................ IV 附表索引......................................................... V 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1)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1) 1.1.1国际定义 (1) 1.1.2国内定义 (1)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1) 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 (1) 1.2.2 表演艺术 (1) 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 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2) 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 1.3.1社会性 (2) 1.3.2 多元性 (2) 1.3.3 地域性 (2) 1.3.4 脆弱性 (2) 1.3.5 文化艺术性 (3) 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 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4) 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4) 2.1.2 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阻碍作用 (4)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作用 (5) 2.2.1 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5) 2.2.2 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 (5) 2.2.3 宣传促销旅游目的的的形象品牌价值 (5) 2.2.4 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 (5) 第3章南京城市旅游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8) 3.2.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8) 3.2.2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8) 3.2.3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 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__年一年来,××县文化局按照党的十*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 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一、所开展的工作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 承活动的开展,我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做了大量 的工作:⑴ 收集、整理民间壮剧田野调查资料和各乡镇上报民间 故事,录入成电子文档。⑵ 为使我县的非遗工作顺利申报成功。 今年4月有幸邀请到我省非遗专家组一行3人。到我县剥隘坡芽村、归朝后周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座谈会上专家组的几位老专家,对我县即将申报的4个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⑶ 在非遗的申报工作中,我馆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乡走 村串寨,收集资料,认真反复修改“坡芽歌书”、“××瑶族度戒”“××彝族跳宫节”“××壮族珑端节”四个申报省级非遗

保护项目以及坡芽四位传承人的申报材料,并制作好文本申报光碟、照片申报光碟、装档、录入电子文档。同时,得到广电局领导的大力协助,制作一系列非遗申报光碟。⑷配合中央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组到坡芽拍摄《情爱密码》专题片,配合广电局拍摄坡芽歌书宣传片。⑸ 撰写“××民族概况”的调研报告上交宣传部并 上报文山日报。⑹ 今年3月剥隘陇端街、归朝孟村陇端街;5月板仑龙迈、里达里地的彝族跳宫节活动,我馆分别抽派辅导人员前往辅导节目、并做好收集资料等工作。⑺整理、修改3个已获得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材料:《跳宫节》、《坡芽情歌》、《珑端节》,报送到文山州文化局,并逐级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县政府始终把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全民保护意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 展示,增强全民抢救保护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二)加强保护,重视逐级申报工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县积极组织申报工作。经项目的精心包装和推荐,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 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 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 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 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 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 非对应)cultural 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 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雅/ 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 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语/ 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中英文翻译--力学的基本概念{修}

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运动,时间和作用力作出科学分析的分支被称为力学,它由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组成。静力学对静止系统进行分析,即在静力学系统中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而动力学是对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配合表面作用力被传送到机器的各个部件,例如从齿轮传到轴或者是从一个齿轮通过啮合传递到另一个齿轮,从三角皮带传到皮带轮,或者从凸轮传到从动件。由于很多原因,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力的大小。在边界或啮合表面作用力的分布一定要合理,他们的大小必须在构成配合表面材料的工作极限以内。例如,如果施加在滑动轴承的作用力太大,那么它就会将油膜挤压出来,并且造成金属和金属的接触,使温度过高,使滑动轴承失效。如果作用在齿轮轮齿上的力过大,就会将油膜从齿间挤压出来。这将会导致金属表层的破裂和剥落,噪音增大,运动不精确,直至报废。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当一些物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或者系统时,在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力被称之为约束力。这些力约束各个物体使其处于特有的状态。作用在这个物体系统外部的力叫做外力。 电力,磁力和重力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施加的力的实例。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数,与我们有关的力都是通过直接的实际接触或者是机械接触才能产生的。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要素就是它的大小,它的方向和作用点,一个力的方向包括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和它的指向。因此,沿着力的作用线,力的方向有正副之分。 沿着两条不重合的平行线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不能合并成一个合力。任何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构成一个力偶。力偶臂就是这两个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矩也是一个矢量,用M表示,垂直于力偶面;M的方向主要依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力矩的大小是力偶臂与其中一个力的大小的乘积。 如果一个刚体满足下列条件,那么它处于平衡状态: (1)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等于零。 (2)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对于任何一个轴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在数学上这两个条件被表示为 ∑=0 M F∑=0 所使用的术语“刚体”可以是整台机器,一个机器中几个相互连接的零件,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是零件的一部分。隔离体简图是一个从机器中隔离出来的物体的草图或视图,在图中标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矩。通常图中应该包括已知的力和力矩的大小、方向还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样得到的图成为“隔离体简图”,其原因是图中的零件或物体的一部分已经从其余的机械零部件中隔离出来了,其余的机器零部件对它的作用已经用力和力矩代替。对于一个完整的机器零部件隔离体简图,图上所表示出的,作用在其上面的力和力矩是通过与其相邻或相接触零件施加的,是外力。对于一个零件的一部分的隔离体简图作用在切面上的力和力矩都是通过被切掉部分施加的,是内力。 绘制和提交简洁、清晰的隔离体简图是工程交流的核心。这是真实的,因为

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泰国国旗 泰国各地区的传统舞蹈、音乐、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ailand Content ·Traditional Thai Dances

- Central - Northeast - North - South ·Music ·Others Traditional Thai Dances ·Khon dance or the masked dance drama is the highest form of dance drama of traditional Thai dance.. ·It is performed by troupes of non-speaking dancers, the story being told by a chorus at the side of the stage. ·Choreography and costume follows traditional models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innovate.

·The dance consists of character based on the Hindu epic Ramayana such as angels, monkeys and demons. Central Thailand Sri Nuan ·Its great popularity is due to the beautiful choreography and the sweetness of the music that accompanies it. ·The lyrics and music evoke the sweet nature of Thai girls. ·The dance is also an expression of the yearning of a young man won by such great charm. Teut-Teung (Drum Dance) ·The teut-teung drum dance, a Thai folk dance and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accompany the parades(游行) held at traditional festival.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_1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 导读:本文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产’并不足够、恰当地涵盖‘文化遗产’,后者还包括舞蹈、民间艺术等近年来才得到国际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之所以避免在国际法律文件中以“文化财产”来涵盖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很可能是因为“财产”一词比较容易与经济价值相联系,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更突出的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经济价值只是其附带的价值。而且纯粹法律意义上的无形财产指的是权利和有价证券等没有具体物质形态、但具有明显经济价值的财产,而舞蹈、语言、传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不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当然不能用“财产”来涵盖。 (二)文物 在文化遗产法的概念体系中,文物(cultural relics)是中国现行法律最常用的概念。一般说来,“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但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物、遗迹无以计数,都保存下来显然不可能,而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保护的只能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即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部分。《文物保护法》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受法律保护文物的范围: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由于与人类的进化过程相关也被视同文物列入法律保护范围。在国际法律文件中,也有直接以“文物”为保护对象的,如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但该公约所指的“文物”范围显然比中国现行法律中的“文物”狭窄。其第2条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文物系指因宗教或者世俗的原因,具有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方面重要性,并属于本公约附件所列分类之一的物品。”而附件所列11项物品皆为可移动文物或业已肢解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组成部分。当然,作为被盗或非法出口的对象,也只能是可移动的物品。因此,它用了“cultural objects”一词,而不是更大范围的“cultural relics”。 与“文物”近似的词汇还有“古物”、“古玩”、“古董”等。这几个词汇都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古物”(antiques)一词相对比较客观,仅指古代器物,其蕴含的价值或信息可大可小,而且表现形式既包括可移动的器物,也包括不可移动的物体,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相关法律即以“古物”为保护对象,如1930的《古物保存法》,其所称“古物”即建国后法律中所指的“文物”。而“古董”或“古玩”则有供人把玩、欣赏的主观因素在内,通常为比较珍奇、体态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 义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认识历史的需要 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 二、文化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正如《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说,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