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史

合集下载

1928-1930年陕西大旱灾及其影响探析

1928-1930年陕西大旱灾及其影响探析
第2 7卷
第 3期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NGTAIUNI 0F XI VERS T I Y
VO . 7 No 3 12 . . Sp. 02 e t2 1
21 0 2年 0 9月
1 2 — 年 陕 西 大 旱 灾 及 其 影 响探 析 13 98 90
军阀混战,官员腐败。南京政权建立后,新 的 军阀之间又 出现 了混战。一方面,各个军阀为 了争 夺地 盘,招兵买马,压榨百姓 。据记载“ 陕西 自群 獠盘踞 以后,……九百万百姓喘息于恶魔毒爪暴虐 之下,求死不得。而九百万奄奄一息之灾民,下令 每亩捐麦一斗五升 ,不论贫 富,按亩征 收”[9 20 ]。 P 另 一方 面 , 民国之 后 出现 的军 阀混 战的 乱象 ,武入 当国,各 路军阀都维持着一支不小 的军队来维持 自 己的势力,这一时期中国的军费支出,远超 同时期 的世界其他 国家,其恶果是本该用来解决人 民生计 的巨额财富,在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中不断挥霍, 造成 国库 几近枯竭。 “ 99年每 月平均 出现六百 12 万元的财政赤字”,蒋介石在军队整编会议上承认: “ 我们 国家全年 的收入,只有四亿伍千万元,除每 年 由关、盐两税偿 还国债 一亿元外,只余三亿五千 万元,而养二百万大兵,每年就要三亿九千六百余 万元,就是把全国现有的收入拿来养我们 的兵,还 相差甚远。所以要天天募债,处处加捐,典当俱穷, 搜乱净尽。现在总算国 已 破产,民不聊生 了。”这 样一个穷兵黩武的政府 ,当然没有力量也不会认真 去救荒赈灾。12 9 8年 9月民国政府拨给北方各省 受灾区的赈款仅为 150 40 0元,甚至不及每月军费 的十分 之 一 。陕西领 到 4 0 0元 ,50 00灾 民人 50 00 0 均 9 厘 钱 。 13 年 , 陕 西 所 得 赈 款 数 目为 90 8 869 0元 ,而同年陕西的受灾人 口为 58 5 6 6 2. 4 54 2 人,平均每人所得仅为 006元。这对于灾民来说, .1 无异 于杯 水 车薪 。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地震、雪灾、水灾、旱灾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

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

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尘暴3月20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3月21日, 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5月30日, 青岛市暴发浒苔水污染事件6月11日,南方洪灾(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12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7月18日, 今年最严重的台风“海鸥”重创台中市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7月28日, 台风“凤凰”袭击台北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10月6日,西藏当雄县6.6级地震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县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袭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肃等省(自治区)先后发生6次地震,四级以上地震4次,震级偏强. 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先后遭受风雹灾害,甘肃省酒泉市遭遇沙尘暴袭击. 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地局部地区先后发生9起崩塌、滑坡灾害.还有很多损失轻微的自然灾害,但是能找到些资料的就只有以上这些了!2009年天灾地震雪灾台风水灾2009.08.08台湾台风2010.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唐朝自然灾害记录

唐朝自然灾害记录

唐朝自然灾害记录引言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

在唐朝的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记录唐朝时期的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洪水、旱灾、地震和风暴等各种灾害。

1. 洪水灾害洪水是唐朝时期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唐朝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洪水的频繁发生。

洪水常常造成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等严重后果。

1.1 黄河洪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唐朝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然而,黄河的洪水频繁且破坏力巨大。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黄河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洪水。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754年的黄河大泛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1.2 长江洪水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唐朝南方地区的主要水路。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

洪水导致了农田被淹、河堤决口、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2. 旱灾旱灾是唐朝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饥荒和社会动荡。

2.1 北方旱灾唐朝时期,北方地区常常发生旱灾。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加上不规范的水利设施,使得旱灾成为常态。

旱灾导致了农田干旱、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等严重后果。

2.2 南方旱灾南方地区虽然雨水较多,但也时常发生旱灾。

唐朝时期,南方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旱灾造成了农田干旱、水源枯竭、饮水困难等问题。

3. 地震地震是唐朝时期较为罕见但仍然存在的自然灾害。

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1 郑州地震唐朝时期,郑州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

3.2 成都地震成都地区也曾发生过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农田破坏。

4. 风暴风暴是唐朝时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风暴对海上交通和沿海地区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地教091 张东婷09264145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

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

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

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

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

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

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

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

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

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
铤而走险, 祸乱之多, 不堪设想。② ” 表》 为两本史料性著作, 对贵州历代的自然灾害有一个轮廓 寒交迫, 性的描述。论文如: 徐亚敏、 毛荣华等的《 贵州夏旱成因初步
桐梓县县长呈报该县灾况时称:四乡人民, “ 饥谨荒像 ,
挖蕨根者四野山空, 、 芭蕉 梧桐皆被剥食 , 猪草当 分析》黄家龙《 ; 贵州省干 旱灾害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初 不堪言状 ,
俗语说 :天灾造成人祸, “ 而人祸又加重天灾” 97年 。13 贵州旱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社会成因,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入夏 久晴不雨, 旱田既无法耕栽, 水田 等等。涉及贵州的灾荒救济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笔者搜集 近四十年罕见 , 以来, 即附近河边之田稍得灌溉, 又以赤 日威迫苗而 到的专著有:贵州水旱灾害》 《 比较系统地展示了贵州省水旱 亦因而干涸 , 收成总计不及十一 , 现在红子既尽, 蕨根无多 , 灾民饥 灾害的基础资料;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 贵州灾害年 不秀, 《 《
L n z o l a a h u xl k n e
13 7年 的 贵 州 旱 灾 与 救 济 9
覃 婷 婷
( 国人 民大 学 中 清史研 所 , 北京 10 7 ) 0 82
[ 摘要 ] 13 9 7年 , 州旱魃肆 虐。该年 旱灾的发 生与贵州的 自然环 境和社会 背景密切 相关 , 贵 它使社会遭受 了巨大损 失和
免, 其波及范围之广是民国历史上贵州历年旱灾都无法 比拟
2 社会成因 .
的。为方便比较 , 列表如下:
1 1- 13 9 2 97年 贵 州 各 县 旱 灾 统 计 表
年份
1 2 91 l 3 91 1 4 9l 1 5 91 11 96
l 7 91 1 8 9l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洪涝、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难中,洪灾尤为严峻。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

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

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难严峻的缘故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确实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缘故,后者是社会缘故。

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宽敞、耐冲性专门差的黄土高原,给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缘故之一。

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专门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专门大。

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

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

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难的第二个自然缘故。

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不足”因此是专门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

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依旧林茂草丰之地。

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许多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

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

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康熙年间黄河中游大旱事件史实、特征及社会因素(1689—1692)

康熙年间黄河中游大旱事件史实、特征及社会因素(1689—1692)

康熙年间黄河中游大旱事件史实、特征及社会因素(1689—1692)张 健(西北大学 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

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89—1692)黄河中游,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干旱事件的史实、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异图景,认为属于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

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致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通过揭示旱灾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现象,天灾叠加人祸,反映了旱灾具有多层次的影响因子,显示历史灾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亦体现了旱灾事件在社会变迁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历史气候;历史灾害;旱灾;社会响应;清代作者简介:张健(1980— ),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其信息技术、环境史、灾害地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水情、水志与水法:清代黄河洪涝灾害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YJC77006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近300年来黄河中游水文演变及其社会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17T10076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近300年来黄河中游极端干湿事件及其社会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258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8)03-0166-10 收稿日期:2018-01-15DOI: 10.19563/j.cnki.sdzs.2018.03.021一、引言历史气候研究作为国际“过去全球变化(PAGES)”计划中的一项内容,一直颇受学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旱灾史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2]

周朝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 汉朝

《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5]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8]

隋朝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9]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9]

唐朝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宋朝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梦雷在湖南大旱饥荒,写下一首《勘灾诗》,“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元朝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10] 明朝

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11]

《明英宗实录》载: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12] 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的《荒年志》碑记崇祯十三年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

有专家统计明朝旱灾次数一共有174次。[13] 清朝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个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又山西境内“无处不旱”,“河东两熟之地,灾者八十余区,饥口入册者不下四五百万”[14]。是年8月1日,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折曰:晋省报灾州已有57处,饥民200余万,后来“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15]。据12月10日奏报统计,全省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还有9个县[16]。

中华民国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今中国依旧是旱灾频仍,几乎是无年不荒,缺水成为中国全国境内最迫切的问题。2006年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持续旱灾,受灾草场面积23186.7平方公里[17]。2006年5月中旬以来,重庆市遭遇大旱灾。2009春,干旱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2010年初,云南、贵州为中心的五个省份已达到特旱。 我国近年旱情 根据历史文献,查得最近100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干旱事件有14例,其中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元朝);1483~1485年(明朝);1585~1590(明朝);1637~1643年(明朝);1784~1787年(清朝)和1875~1877年(清朝)。 这14个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的北涝南旱;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1785年则为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而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 以下分述之: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这样的持久干旱情形也是最近50年所未见的;汉水、汾水、浍水、汶河、渠河水涸。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虫大面积发生。 1785年为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据史料记载:“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严重旱灾持续4年,并伴随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其持续少雨时间和酷旱记述为近50年所未见。江淮及太湖地区1785年夏季降水量低于现代记录的极小值。如苏州1785年夏季6~8月雨日数仅28天,夏季降水量的推算值为174毫米,为18世纪夏季(6~8月)雨量的次低值,也低于1951~2000年的最低降水量记录,其距平百分率低达-57.4%,即夏季雨量的减少近6成。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该年开封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为最近的50年所未见;公元990年的年降水量为357毫米。旱区中心地带这2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减少近6成,连续2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这也低于最近50年的最低气象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其中1585~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持续6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到来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1637~1643年(明崇桢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1784~1787年的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则出现在小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1876~1878年(清光绪二至四年)持续3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全球大范围气候转暖的背景下等等。 根据最近1000年间有过多次大范围持续3年以上的重大干旱事件的事实,尤其是有的干旱严重程度为最近50年所未见的事实来看,可以认为,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因此,对于未来出现重大气候干旱灾异的可能性应予重视。另外,当前尽管十分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也应当看到,即使在人类活动影响并不显著的历史时期,重大的气候灾害仍多有发生,其严重程度多有超过现代记录的。因此,在预估未来的气候情景,和讨论未来的干旱和水资源匮乏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 2000年多省干旱,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5年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10年 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一遇。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损失十分严重。截至3月23日,旱灾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