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病人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

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病人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

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病人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3-04-15T14:44:53.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万慧富利英

[导读] 气管切开后,解除了呼吸危机,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胸腔肺活量,使呼吸通畅。

万慧富利英 (杭州武警医院康复一科 310051)

【摘要】目的探讨气道管理对肺部感染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 52例患者采取气道管理综合护理措施后,40例已拔管痊愈出院。3例转至他院治疗;9例未拔但肺部感染已经控制,病情平稳。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增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患者肺部感染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气道管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42-01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急救手段。气管切开后,解除了呼吸危机,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胸腔肺活量,使呼吸通畅。肺部感染是气管切开患者最主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做好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患者预后意义非常大。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4—78岁。气管切开带管32—320天。其中脑外伤26例;脑出血10例;缺氧性脑病5例;脑肿瘤3例;脊髓损伤4例;电击伤后2例;小儿溺水1例;脑基底动脉尖综合症1例。

2 结果

40例已拔管气切口愈合出院,3例转至他院治疗,9例未封管但肺部感染已控制,病情平稳。

3 护理措施

3.1 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湿润,口腔护理2/日次。防止细菌滋生在口腔内,下移引起肺部感染。及时更换衣物做好二便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

3.2 病房管理气管切开病人抵抗力较差,应当减少探视,定时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两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病房湿度50%—60%,室温20—22°室内避免摆放鲜花,以免花粉引起刺激性咳嗽,引发哮喘。

3.3 气切口的护理气切处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若有污染及时更换。气切口处敷料易被咳出的痰液,湿化液,雾化液浸湿,可在气切口敷料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水防湿。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气切口皮肤。若有潮红表皮轻度破损者,可予以优拓(5*5cm2)覆盖创面,再无菌敷料—无纺布,用胶布贴好。必要时予激光照射局部。气管套管处咳出的痰液应及时用纸巾擦拭。若有感染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3.4 保持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患者自身的湿化作用降低或消失,易造成腔内分泌物干结,阻塞管腔,同时导致细菌的侵入,易引发肺部感染。保持气道湿化有利于痰液咳出,使气道呼吸通畅。一般用0.9%NS40Ml间歇滴入,每小时6—10滴。也可用NS100Ml沿气管套管内壁持续滴入。根据痰液性质调节滴数,每小时不超过10ML。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采用雾化吸入式保持气道湿化。痰多者不宜用此种方式,造成痰液更多。对气道反应较重持续刺激性干咳者,可在气滴液内加入利多卡因,解除气道痉挛。

3.5 定时吸痰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患者出现痰鸣音,心率偏快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立即给与吸痰。吸痰前给予翻身拍背,加大氧流量。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送至气管深部。然后接通负压吸引。成人负压0.02—0.04MPA,旋转吸痰管同时向上提拉吸出痰液。在痰液较多处可稍作停留,适当刺激可把沉积在肺部的痰液咳出而彻底吸干净。[2]切勿上下提动,以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每次吸痰不超过15S。若需连续吸痰,应在2—3个呼吸平稳后加大给氧再吸痰。吸痰管一次一根

3.6 气管套管护理 a.气管套管应固定妥善,松紧度以放入一手指为宜。并随颈部情况调整,可在颈部固定带内垫一纱布以保护皮肤。

[1]b.金属内套管应取下消毒8小时一次c.一次性硅胶气切套管应定时气囊放气6-8小时一次,15-30min/次,每次充气5—7ML。d.烦躁多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使用,约束肢体。以防自行拔出套管的危险。

3.7 加强翻身拍背为促进气管切开患者痰液易于咳出,护士予协助翻身拍背2小时一次,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而上,由内向外,左右两侧各5-10下以有效震动支气管,便于痰液排除。雾化吸入后翻身拍背排痰效果更佳。

3.8 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优质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不能经口进食者采用鼻饲,保证营养摄入。但鼻饲后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食后一小时内勿平卧,少量分次一次不超过250ML。鼻饲前抬高床头30—45°把痰吸干净,避免饱腹时引起胃内容物返流至气管引起感染和窒息[3]。

气管切开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气管切开后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空气不再经口咽部直接到达肺部,易引起肺部感染。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以及空气的消毒对肺部感染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感染意识,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2-4

[2]范喜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53-154

[3]孙红梅冯悠刘秋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综合症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4-86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1.导(套)管位置管理 1)气管插管 检查气管插管的方法:①听诊。听诊胸部和上腹部来确定插管在气管内还是在食道内。②观察。双侧胸部膨胀一致,证明插管在气管内;气管插管内有冷凝湿化气,证明插管在气管内。③血氧饱和度(sp02)检测:观察Sp02升高者,表明插管在气管内。④胸片:插管尖端应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 cm,此为金标准。 气管插管(经鼻或经口)胶布固定方法按科室现行固定。经口固定要选择适当的牙垫,比导管略粗,防止患者双牙咬合时,将导管咬扁,护士要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及时发现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以损伤气管粘膜;1~2 h转动变换头部,头部稍微后仰,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经鼻或经口都要记录插管深度,班班交接。 每日更换胶布及在胶布松动时更换,并经常检查导管有无移位;做好病人双手的约束,以防自行拔管。 2)气管切开 松紧度要适宜,以能伸人二小指为宜,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其松紧度经常检查并随时调整,过紧易导致颈部皮肤、组织损伤,过松套管易滑脱。气管切口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脱出。尽量减少头部活动或强调头颈部一致转动。 2.气囊管理 1)气囊压力 气管内导管和气囊压迫气管壁造成气管黏膜水肿、糜烂、溃疡以致狭窄,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为减轻气囊对局部黏膜的压迫,维持气囊压力在22~32cmH2O,压力太高可导致压迫性溃疡、气管食道管瘘,压力太低易致误吸。 2)气囊放气

定期气囊放气有利于防止气管长时间受压,应每4 h放气1次,每次5—10 min。需要注意的是放气前应先清除气囊内滞留物。在不使用呼吸机时,气囊不必充气,有利于呼吸;进食时,气囊要充气,以防食物或液体误人气管引起阻塞或吸入性肺炎。 3.人工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 1)吸痰的指征 采用非定时适时吸痰技术:(1)床旁听到痰鸣音。(2)患者咳嗽、气促。(3)气道压力增加。(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吸痰还应选择在翻身拍背时、肺部有湿啰音并行体位引流后或气囊放气时进行。对咳嗽反射好的病人,应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导管口咳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开内吸净残余痰液。对于老年人,非紧急情况下,应选择餐前15min彻底吸痰,进餐中、进餐后30 min内避免吸痰,以防止剧咳嗽致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 2)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应选用粗细适中,多侧孔可调适硅胶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3)吸痰的步骤 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均须更换无菌吸痰管。吸痰前可让患者吸纯氧30 s以上,或加大吸氧浓度并过度通气5~10次。气道内注入5一10 ml湿化液,必要时拍背松解痰液。调节合适负压,吸引负压要求一般为10.7—16.0kPa,每次吸引不超过15 s,同时应监测Sp02、心率及心律变化。吸痰后加大吸氧浓度数分钟,吸痰操作要柔、准、稳、快。对严重缺氧或PEEP>5cmH2O,可两人配合操作减少患者缺氧时间。注意防止分泌物在气囊放气时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的吸痰管禁止再吸气道内分泌物,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4)吸痰的程序 三步吸痰法:一雾:通过雾化吸入、溶解,稀释干燥痰液;二拍:翻身拍背,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吸出;三吸:吸痰前后均吸纯氧2 min,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和窒息。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

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 ?南阳医专附属医院 ? 急诊科张银宝 ?主要内容 1.呼吸系统结构及功能 2.无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 3.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 4.人工气道管理的意义 5.人工气道的建立对机体的影响 6.人工气道的分类 7.人工气道的护理 8气道湿化 9.吸痰 10.控制呼吸道感染 ?正常呼吸系统功能 ?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 ?气管解剖图 组成,中间夹有杂杯状细胞与浆液细胞等多种分泌性上皮细胞。纤毛功能是将来自呼吸道远端各种微粒缓慢排出痰性分泌物。气管与支气管粘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推出,后将粘液性物质咳出,纤毛节律收缩运动频率为160~1500 次/分,体温升高时,纤毛运动频率将进一步增强;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湿润作用。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腺体分泌及局部刺激杯状细胞产生分泌物进而形成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总量每天约10~100ml。粘液于气管支气管表面形成一层覆盖,可湿化空气,还限制气管支气管水分蒸发,并能携带细小异物微粒排出气道;免疫功能。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和抑菌杀菌成分。 ?当患者的气道解剖功能被破坏,轻则导致肺部感染重者危及生命。 ?无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 ? 1.对于清醒患者应协助并鼓励深呼吸、咳嗽咳痰,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 2.对于不能自行咳痰者应备好用物,及时吸痰,必要时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 3.对于昏迷、全麻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严防误吸。 ?4.对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采取合理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 ?5.对于危重患者常规进行雾化。 ?6.紧急情况时可以采用抬颈法、抬下颌等体位以暂时维持呼吸道通畅。 ?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 ?1.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是保证各项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人工气道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 ?2.人工气道是为了保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是呼吸系统危重病患者重要的抢救措施。 ?3.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疾病的治疗。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 】目的探索人工气道建立后的有效护理措施和最佳的管理方法,以保证气道的畅通。方法 2年来对MICU/CCU住院36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采取了规范的护理措施与创新相结合,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和护理,减少了并发症,无1例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气道阻塞和窒息,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结论规范护理流程,熟练掌握呼吸机通气原理的使用方法等,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管理 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重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近年来MICU、CCU应用人工气道患者逐年增多,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重点,现将32例人工气道和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0月MICU、CCU共32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男20例,女12例,年龄65~91岁,平均78岁;气管切开15例,气管插管17例。病种为呼吸衰竭23例,心肌梗死3例,脑血管意外6例。最短时间为3天,最长时间为15天。 2 监测方法 (1)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机性能及运转情况、参数、气道阻力及吸氧浓度,气道压力过高或过低的原因分析,如气道压力过低查看是否管道脱落、管道漏气,气道压力过高是否分泌物过多或管道折叠,使用呼吸机病人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待用,一旦发生呼吸机故障及停电时紧急脱机,使用简易呼吸器。

(2)血气分析监测,其结果可作调整通气量和吸氧浓度的依据。 3 正确的体位与鼻饲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病人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1]。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的患者,护理不当导致胃液返流、误吸,为了避免或减少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逆流入气道的危险,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病情许可尽量床头抬高30°,颈下略垫高。 4 口腔护理 患者的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的污染源,0.01ml 的咽喉部分泌物含有106~108个细菌[2],所以口腔护理是非常重的,把口腔残留物清除掉,气管插管的病人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然后进行口腔擦洗,操作前将套管气囊充足气,头偏向一侧。口腔护理每日2次。 5 套管松紧度适宜 用口罩戴,不能用绷带代替,因为绷带容易松开引起套管脱落,带子保持清洁,若污染随时调换。气管切口处套管周围的皮肤,每班使用安尔碘消毒并调换开口纱布,痰管污染随时调换。 6 气道管理 呼吸机的管道是细菌寄居的重部位,因此各环节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呼吸机管道24h更换1次,使用时呼吸机管道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两头高,中间低,避免冷凝水返流入气道及机器。 正确有效吸痰,使用呼吸机患者由于导管的影响,患者不能自行排痰,只能依靠吸痰清理分泌物,正确掌握吸痰的技巧,加强呼吸道的清理是十分必的。深部吸痰:吸痰前先予纯氧2min,吸痰时应由浅而深轻轻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吸痰管,达到一定的深度后,边旋转边向外吸出粘附在气管壁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