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现状(一)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现状(一)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现状(一)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现状(一)

【关键词】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

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传统认为副神经节瘤仅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10%~15%,近年来国内报道有上升的趋势,多数报道在20%左右〔1〕。1临床病理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期的神经嵴组织,来自Zuckerkandle器的残迹〔2〕,直径多>5cm。包膜可有可无,镜下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巢状、或者弥漫分布,巢间血窦丰富,细胞多角形、圆形,偶可呈梭形,大小一致或悬殊,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嗜银染色显示瘤细胞之内有针尖样棕色颗粒,网状纤维染色呈巢状。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Vimentin阳性、CgA、NSE、Syn、NF等神经元性标记物以及5-羟色胺、胃泌素等激素样物阳性,支持细胞S-100染色阳性。

2肿瘤良恶性判断

副神经节瘤多为良性,恶性发生率2.4%~14%。John〔3〕研究,腹膜后的、术后持续高血压、重量>80g的副节瘤恶性多。另外瘤体及其相关血管内有栓子的、位于膀胱和心脏的副神经节瘤恶性的相对多。瘤细胞核的多形性和深染不能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过去认为广泛侵犯血管壁是恶性标志〔2〕,但目前研究发现,广泛浸润管壁者手术后再无复发,而体积小看似“良性”者却发生转移。远处转移才是确诊恶性的可靠依据。恶性副神经节瘤随着时间延长可以有复发、转移。多发性肿瘤本属良性易被误认为恶性转移。

良恶性的鉴别缺乏可靠生化指标,DNA的倍体分析预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程,不能作为一种特别的恶性指标〔4〕。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明显增高,可资鉴别〔5〕。

3临床表现

3.1高血压为本病最主要的症状,发生率80%~100%,高血压形式多样,阵发性高血压为本病的特征,头痛、心悸、多汗称为所有嗜铬肿瘤的三联征,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患者平时血压不高,可由情绪激动、体位改变、吸烟、创伤、大小便、灌肠、造影、麻醉诱导剂等诱发,发作时血压骤升,收缩压往往达200~300mmHg,舒张压升高明显,可达130~180mmHg,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心动过速、胸闷、心绞痛、心律失常,焦躁等。高血压的表现形式还有,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高血压低血压交替、高血压危象、恶性高血压等。持续性高血压可由阵发性高血压演变而来,也有发病初即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血压波动可能轻,不易被察觉,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困难。血压升高的同时有迷走神经样张力增高表现:如皮肤潮红、流涎、瞳孔缩小等。

3.2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低血压甚至休克机制:(1)瘤“卒中”致儿茶酚胺(CA)骤降;(2)肿瘤交替分泌CA缩血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舒血管肠肽、肾上腺髓质素等),导致高血压、低血压交替;(3)心脏和血管床的因素:大量的CA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衰,心排血量锐减,及血管强烈收缩后,组织缺氧、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减少,血管α受体耗竭,也致血压下降,严重者发生休克。

3.3心脏表现与CA直接心肌损害和高血压心脏负荷增高有关,出现儿茶酚胺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ST─T非特异性改变,Q波,表现形式变化较大。

3.4代谢异常基础代谢增高,多数患者消瘦。血糖升高,与肝糖原分解加速、胰岛素分泌受抑制有关。脂肪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增高,少数患者有低钾血症、高钙血症。

3.5于解剖位置相关的表现纵隔、心脏副神经节瘤,胸部症状较明显,有不同程度胸闷、胸痛,心率较快,不易控制,与心脏搏动刺激肿瘤持续分泌CA有关,心脏副神经节瘤报道增多。发生于动脉旁的副神经节瘤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性改变,如肾蒂附近,压迫肾动

脉,出现肾性高血压。发生静脉旁,出现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血栓或栓塞。发生于膀胱,病人可有血尿,排尿后心慌、头痛、头晕、冷汗及血压升高。发生脊椎,可有相对应部位的疼痛。

3.6肠的表现CA使肠蠕动及张力减弱,引起便秘,甚至肠扩张。作用于胃肠壁内血管,发生增殖性及闭塞性动脉内膜炎,造成肠坏死、穿孔及出血。

4诊断

对不稳定性、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同时伴躯干多汗、四肢凉、高代谢综合征,双肾上腺超声、肾上腺CT未见异常者,应排除副神经节瘤。

4.1定性诊断血和尿CA诊断副神经节瘤的阳性率为100%和90%〔6〕。血中CA含量甚微,精确定量难度较大,不作为常规检查。

4.1.1尿CA及其代谢产物(1)24h尿CA(24hUCA)、发作时4hUCA阵发性高血压者,平常尿儿茶酚胺可不升高,故测定发作时4hUCA与次日同时段尿CA对照,可见明显升高。(2)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MN)、去甲氧基肾上腺素(NMN)皆可升高,可为正常高限的2倍以上。药物α、β类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甲基多巴、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水杨酸、安妥明、氯丙嗪、造影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影响尿CA及代谢产物的测定,茶、咖啡、酒、香蕉等也有影响。

4.1.2血CgA升高CgA是一种酸性可溶性蛋白,伴随NE一起在交感神经末梢颗粒中合成、储存、释放。北京协和医院研究,血浆CgA水平高低与肿瘤大小、瘤体中NE和CgA的含量以及尿VMA排量相关,与血压、血浆或尿CA水平无相关〔7〕。

4.1.3药物抑制试验适用持续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升高时,即BP≥170/110mmHg,无低血压或休克。(1)可乐宁抑制试验:敏感性87%~97%,特异性67%~93%。适合于CA>服药前0h,服药后1h、2h、3h测血CA。正常人或原发高血压病人CA可下降到正常或至少下降50%,而嗜铬细胞瘤则不被抑制。(2)酚妥拉明抑制试验,阳性80%,有假阳性假阴性。试验时停用其他降压药。选择大血管建立静脉通道,试验前30min开始监测血压。酚妥拉明5mg快速静脉注射。3min内0.5min测血压1次。3~10min,1min测血压1次。2min内血压下降35/25mmHg以上,持续3~5min,考虑阳性。若出现低血压休克,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4.2定位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定位困难,多发于重要脏器和大血管旁,手术风险大。4.2.1B超价廉、无创伤,重复性好,作为副神经节瘤首选方法,文献报道B超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为93.8%〔8〕。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结果: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主要表现有大的不规则肿块25例,密度较均匀18例,钙化12例,囊变或坏死8例,出血4例,越过中线22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20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8例,2例肝转移,8例腹腔积液,2例盆腔转移。肿块不均匀强化,肾脏向后外侧移位24例,肾脏轮廓完整。结论:根据典型CT表现,并结合临床特点,可高度提示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关键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 Diagnosi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 in Child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T diagnosi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 in children. Methods CT manifestations of 30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proved case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 in children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main CT feature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 in children included:huge and irregular mass(25 cases),the density is more even(18 cases),calcification(12 cases),cystic

神经母细胞瘤

中文名:神经母细胞瘤 英文名:neuroblastoma 别名:成神经细胞瘤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展开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7并发症 8诊断 9治疗 10预后 概述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从原始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交感神经链、肾上腺髓质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不同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使其生物特性及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部分可自然消退或转化 成良性肿瘤,但另一部分病人却又十分难治,预后不良鶒。在过去的30 年中,婴儿型或早期NB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年龄晚期病人预后仍 然十分恶劣在NB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预后,年龄和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素健康搜索。 流行病学 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8%~10%,一些高发 地区如法国、以色列瑞士、新西兰等的年发病率达11/100万(0~15岁),美国为25/100万,中国和印度的报道低于5/100万。

病因 属胚胎性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 发病机制: NB来自起源于神经嵴的原始多能交感神经细胞,形态为蓝色小圆细胞。从神经嵴移行后细胞的分化程度、类型及移行部位形成不同的交感神经系统正常组织,包括脊髓交感神经节、肾上腺嗜铬细胞健康搜索。 NB组织学亚型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正常分化模型相一致。经典的病理分类 将NB分成3型即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这3个 类型反应了NB的分化、成熟过程。典型的NB由一致的小细胞组成,约 15%~50%的病例,母细胞周围有嗜酸性神经纤维网。 另一种完全分化的、良性NB为神经节细胞瘤,由成熟的节细胞神经纤维 网及Schwann细胞组成神经节母细胞瘤介于前两者之间含有神经母细胞 和节细胞混杂成分。 Shimada分类结合年龄将病理分成4个亚型,临床分成2组。4个亚型即 包括NB(Schwannin少基质型);GNB混合型(基质丰富型);GN成熟型和(3NB 结节型(包括少基质型和基质丰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过程,而 最后一型则为多克隆性。对NB而言,细胞分化分为3级,包括未分化、 分化不良分化型;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MKI)也分为低、中、高3级。 Shimada分类综合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丝分裂指数和年龄将NB分为 临床预后良好组(FH)和预后不良组(UFH): 1.FH包括以下各类 1)NB,MKI为低中度,年龄<1.5岁 (2)分化型NB,MKI为低度,年龄1.5~5岁。 (3)GNB混合型。 (4)GN。 2.UFH包括 (1)NBMKI高级。 (2)NBMKI为中级年龄1.5~5岁 (3)未分化或分化健康搜索不良型NB,年龄1.5~5岁。 (4)所有>5岁的NB。 (5)GNB结节型。在病理上除HE染色外,可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电镜检查来 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NB时神经特异性酯酶(NSE)阳性电镜下可见

肾上腺节细胞瘤及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肾上腺节细胞瘤及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笔者此次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瘤与淋巴瘤进行鉴别诊断,从而完成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腺瘤、肾上腺节细胞瘤与淋巴瘤等主要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鉴于其它病变均较少,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神经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瘤是肾上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但远远低于副神经细胞瘤、髓样脂肪瘤、腺瘤、转移瘤等。 ?鉴于部分园友将副神经细胞瘤与节细胞瘤弄混淆,笔者特此将神经节细胞瘤的病例进行归纳总结。

临床特征 ?本组病例共计14例14枚。 ?年龄层次: ?13-68岁:<20岁 1例;20-30岁 7例;30-40岁2例;>40 3例;不明 1例 ?即30岁以下占:50%。 ?男性:4例;女性 9例;不明:1例。 ?节细胞瘤具有明显的女性化、年轻化趋势!!!

典型的肾上腺节细胞瘤征象 ?第一,低强化。此点需要密切结合CT值,相沙之肉眼实在无法鉴别10HU以下的差异。 ?第二,塑形性生长。所谓塑形性生长,即为病灶形态柔软,见缝就钻,当然,其程度远远低于淋巴管瘤,最常见的表征即为病灶钻进腔静脉与脊柱之间,或沿着肝肾隐窝形态生长。 ?第三,渐进性强化。说明多期扫描的重要性。 ?如果具备了其中的任何两点,笔者认为较为典型,如果三者均具备,笔者认为非常典型。而如果,只有一点,实在难以判断其归属。 ?另外,还有一点征象:增强后病灶内出现线状强化,线位于瘤体之内。 该征象需要推敲,毕竟较少。笔者尚未见其它肿瘤出现

节细胞瘤心得! ?通过近半天的肾上腺学习,除了上述典型的神经节细胞瘤外,以下需要考虑神经节细胞瘤: ?1、三角形生长的单侧瘤体。 ?2、年轻患者的肾上腺瘤体,尤其是女性。 ?3、呈肾上腺生长的瘤体,需要与肾上腺增生及淋巴瘤进行鉴别,增生往往呈两侧对称或边缘波浪状或结节状,如大结节增生为生姜状;淋巴瘤则表现为平扫及增强密度均匀,增强后虽然强化不明显,但整个肿块仍然强化较均匀,而神经节细胞瘤多为中央强化较低,边缘强化较高,类似铅笔勾勒一个瘤体轮廓状。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2005-12-11 23:10:52 作者:superneo 点击数:2241 神经母细胞瘤与神经节细胞瘤(neuroblastoma and ganglioneuroma)同属于交感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成神经母细胞瘤)系由未分化的交感神经细胞所组成,具有高度恶性,虽然近年来已研究了“多种肿瘤生物化学诊断方法,对影响预后因素的认识亦有很大的提高,20余年来在治疗上虽有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诊断过晚。神经节细胞瘤是由成熟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 一、发病率 神经母细胞瘤据Gersos等报道10000出生活婴中有1例。神经母细胞瘤根据美国小儿死亡率统计,在出生到4岁间为1/10万,在5到9岁问为0.4/10万。年龄分布可见本肿瘤多见于婴儿,年龄最小者43日,50%在3岁前,其余50%亦多在5岁前,10岁后根罕见。男性多于女性。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年期。 曾有报道兄弟问及连续两代同患神经母细胞瘤者,但染色体核型研究并末证明有遗传性。神经母细胞瘤也观察到在某些疾病患者中多见,如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及Becwith—Wiedemann综合征。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基因研究曾证实几乎80%病例有异常,最常见的异常是染色体短臂缺失或再排列,这种情况并非是神经母细胞瘤所特有的。其次,最多见的改变部位是染色质。 病源 在胚胎早期,原始神经嵴产生交感神经元细胞(sympathogonia),后者移行到各部位而形成神经母细胞和肾上腺髓质的嗜铬母细胞,以后成熟为正常的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根据细胞的分化情况可形成正常组织或肿瘤。 凡是有交感神经元细胞的部位都可发生神经母细胞瘤,如颅内、眼眶内和颈后侧部,但均较少见,常见部位为胸脊柱旁,尤其是在腹膜后,偶尔亦发生于盆腔。病理 (一)神经母细胞瘤 1.大体检查神经母细胞瘤肉眼观之,在早期尚规则,随后发展为多节结,质地较硬,色泽灰紫,带有许多出血坏死区,甚至呈假囊肿状,组织脆弱,极易破裂。

神经鞘瘤的护理要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经鞘瘤的护理要点 导语:神经鞘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如果在平时有一些不良的反应的时候,不多加注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神经鞘瘤这种肿瘤对我们大脑的神经 神经鞘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如果在平时有一些不良的反应的时候,不多加注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神经鞘瘤这种肿瘤对我们大脑的神经有一定的影响,在神经鞘瘤出现的前期就要及时进行检查,咨询医师的意见,及时控制病情,只有这样才可以缓解病情恶化。 一级预防是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癌因素对人体产生的致癌作用,降低发病率。如平时应注意参加体育锻炼,改变自身的低落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癌从口入;不吃霉变腐败,烧焦的食物以及熏、烤、腌、泡的食物,或不饮用贮存较长时间的水,不吸烟、不酗酒,科学搭配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有营养的多种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和减少对大气、饮食、饮水的污染,可以防止物理、化学和寄生虫、病毒等致癌因子对人体的侵害,有效地防止癌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利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来减少癌症病人的死亡。在平时生活中除加强体育锻炼还应注意身体的一些不适变化和定期体检。如拍照胸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做B型超声波扫描、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做常规阴道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食道拉网检查、纤维食道镜、胃镜、肠镜检查,可早期发现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等。因此,一旦发现身体患癌症之后,一定到肿瘤专科医院去诊断和治疗,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积极配合,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节细胞神经瘤

节细胞神经瘤(GN) 患者16岁,左肾区疼痛,经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囊性占位,CT检查如下;

CT表现: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较大囊性为主的占位性病变,其内可见少许实性成分,增强后实性成分可见明显强化,病灶边缘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节细胞神经瘤(GN)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是一种很罕见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尤其是年轻人常见。节细胞神经瘤多发生于脊柱旁交感神经丛,偶尔可起自肾上腺髓质。后腹膜和后纵隔是最常见的两个好发部位。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发病缓慢,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病因尚不明确,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数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当肿瘤体积增大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隐痛等症状,体检时腹部有时可触及包块;某些节细胞神经瘤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儿茶酚胺、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以及雄激素等,患者可出现乏力、腹泻、出

汗、消瘦、高血压、男性化表现等症状。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节细胞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在CT上其边缘通常是光滑锐利的,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呈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分叶状,质坚硬;密度值多为不均质低密度灶,稍低于肌肉组织;强化后密度轻度增高或者延迟强化,但仍低于肌肉组织。MRI表现: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特征性MRI表现为T1加权像(T1WI)表现为均匀中等信号,T2加权像(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 鉴别诊断: 1、与成神经细胞瘤鉴别:成神经细胞瘤和成神经节细胞瘤均是恶性肿瘤,前者恶性程度更高,常发生于小儿,较早就发生全身骨转移,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CT平扫常表现中等密度,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常有粗糙钙化。 2、与嗜铬细胞瘤鉴别:嗜铬细胞瘤常有阵发性高血压,尿中儿茶酚胺代谢物香草扁桃酸增高;CT平扫呈中等密度,肿瘤内易发生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瘤明显持续强化,坏死区不强化,不难与节细胞神经瘤相鉴别。 3、与肾上腺其他肿瘤相鉴别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内分泌生化检查的异常,鉴别一般不难。而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CT值<18Hu,因而对于肾上腺无功能肿瘤,当其CT值>18Hu应考虑肾上腺节神经细胞瘤的可能。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原发于神经节、由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实体瘤的10%,占新生儿恶性肿瘤的50%。两岁是发病高峰,可能与遗传有关。好发于肾上腺和脊柱旁交感神经链,男女发病比例为1.3:1。 [诊断标准] 1.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婴幼儿,通常原发部位较深,起病缺乏特异性,故确诊时50%~60%已是晚期。一般诊断的依据有: (1)手术探查切取肿块行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2)对疑患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可行多部位的骨髓涂片检查常能看到典型的肿瘤细胞; (3)B超、CT、MR可早期发现肿瘤部位,而检测儿茶酚胺代谢物的水平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此外,特异性神经烯醇化酶(NSE)、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对诊断也有帮助。 2.神经母细胞瘤是由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组成,根据分化程度将其分为未分化型、低分化型、分化型及神经节细胞型。 3.TNM国际分期和临床分期: (1)TNM国际分期(UICC,1992) T一原发肿瘤: T 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未发现原发肿瘤 T1单个肿瘤,其最大径≤5cm T2单个肿瘤,其最大径>5cm,但不超过10cm T3单个肿瘤,其最大径>10cm T4同时发生的多灶性肿瘤 N一区域淋巴结 N 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一远处转移 M X远处转移不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2)临床分期 Ⅰ期T1 N0 M0 Ⅱ期T2 N0 M0 Ⅲ期T1 N1 M0 T2 N1 M0 T3 任何N M0 ⅣA期T1 任何N M1 T2 任何N M1 T3 任何N M1 ⅣB期T4 任何N 任何M [治疗方案]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马立鑫1,刘朝典2,魏新亭3 (1 安阳矿务局总医院,河南安阳455133;2 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镇平474250; 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3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3例病程为1个月~4年,其中1年内确诊者38例,占60 3%。全部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鞘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痊愈4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 神经根性疼痛和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手术全切是治疗关键。 关键词:椎管;神经鞘瘤;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464(2002)01-0057-02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占全部椎管内肿瘤的34 26%~41 7%[1]。早期诊断,手术全切,脊髓功能多可完全恢复。作者自1995年1月到2001年1月收治椎管内神经鞘瘤63例,总结诊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在20岁~63岁。病程为1个月~4年。肿瘤分布部位:颈段20例;胸段26例;腰骶段17例。 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根性疼痛52例,其中40例为首发症状,占63 5%;感觉异常包括感觉过敏和感觉迟钝两类共37例,其中16例为首发症状,占25 4%;运动障碍39例,其中7例首发症状,占11 1%;有感觉障碍平面28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1例。 63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检查,均显示为脊髓外肿瘤。文献把椎管内神经鞘瘤根据磁共振成像特点分为实质性,囊性和囊实性三型[2]。实质性肿瘤T1加权像稍低或等脊髓信号,T2加权像高脊髓信号,增强为均匀强化。囊性肿瘤T1、T2加权像与脑脊液相似,增强为环形强化。囊实性肿瘤T1、T2加权像信号强度不均匀,兼有实质性和囊性的表现,增强为环形和肿块形强化。本组磁共振显示为实质性肿瘤58例;囊实性肿瘤5例;无单纯囊性肿瘤。 2 结果 本组63例均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位于脊髓外硬脊膜下51例;硬脊膜内外10例;完全硬脊膜外2例。肿瘤呈椭圆形,腊肠形或哑铃形,常占1~3个脊髓节段,大部分为实质性,少数局部囊性变,切面呈灰白色,包膜完整,血供一般,与1~2个神经根粘连紧密,与脊髓粘连不紧密,脊髓常受压变扁。一次手术全切60例;大部分切除1例;分期两次手术全切2例。无手术死亡病人。 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痊愈4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肿瘤复发4例。1例哑铃型肿瘤术后3个月复查见椎管外瘤体较前明显缩小,患者不愿再次手术而继续随访。 3 讨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好发于脊髓外硬脊膜下,本组51例,占81 0%。青壮年人多见,颈、胸、腰骶段均有分布,本组分别为20例,26例,17例,各占31 7%,41 3%,27 0%。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肋间神经痛,类风湿等。 神经鞘瘤多生长在脊神经后根,位于脊髓旁,与1 ~2根神经根粘连,由于肿瘤压迫、刺激感觉神经,神经根性痛是常见症状,多为首发症状。本组52例表现有神经根性疼痛,其中40例为首发症状,占63 5%。疼痛特点有 疼痛部位固定且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扩散。增加胸腔、腹腔压力的动作,如咳嗽、喷嚏或用力大便,可使椎管内压力增高而诱发疼痛或使其加剧。!部分病人表现为平卧痛,夜间痛,被迫坐睡或站立来缓解,可能由于平卧位脊柱自然弯曲度减小,纵轴变长,神经根受牵拉易被肿瘤压迫引起。本组17例有典型夜间痛表现。 随肿瘤增长,从后侧方压迫脊髓易产生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同侧肢体呈上运动元性瘫,对侧出现痛、温觉障碍平面。本组19例表现出此症状。传导束中运动神经纤维粗,对压力耐受性差,易受压出现功能障碍,本组运动功能障碍39例,有感觉障碍平面28例。术后恢复过程,感觉障碍平面先逐渐下降恢复,运动障碍的恢复较迟也是这个道理。肿瘤进一步增长, ? 57 ?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收稿日期:2001-03-15

肾上腺节细胞瘤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很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其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由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故其诊断很困难。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在CT和MR影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故CT或MR对其有一定诊断价值。目前其术前诊断也主要依*影像学表现。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瘤;肾上腺;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是一种很罕见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尤其是年轻人常见。节细胞神经瘤多发生于脊柱旁交感神经丛,偶尔可起自肾上腺髓质。后腹膜和后纵隔是最常见的两个好发部位。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发病缓慢,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故其术前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国内外也有一些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报道,目前对其术前诊断主要依*CT或MRI的影像学表现。本综述的目的就在于在此方面进行以下总结。 1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起源与组织学特点 1.1 起源周围交感神经系统的肿瘤发病率较低,其年发生率为1.2(0.4- 2.3)/10万,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包括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成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 GNB)以及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I)。它们都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其中节细胞神经瘤为良性肿瘤,而成神经细胞瘤为恶性肿瘤,成神经节细胞瘤介于两者之间[12]。 节细胞神经瘤多发生于脊柱旁交感神经丛,尤其是后腹膜及后纵隔,是最常见的两个好发部位,偶尔可起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在周围神经系统肿瘤中占2%-3%[3]。该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多见。在成人中,男性发病率较高;在小儿中,则以女性多见。肿瘤多为单发,在成人中,以右侧发病率较高;在儿童中,以左侧发病多见[1]。 1.2 组织形态学表现在组织形态学上,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呈橡皮样硬度,切面灰白或棕黄色;肿瘤由分化成熟的Schwann细胞、神经节细胞,以及细胞间富含胶原的神经原纤维束组成。神经节细胞呈多角形,核大,圆形,有明显核仁。神经纤维增生成束排列呈波浪状或编织状。根据神经节细胞的多少及有无神经母细胞分为三型:①A型:神经节细胞少,以增生的神经纤维成分为主,此型较常见;②B型:神经节细胞与神经纤维成分比例大致相等;③C型:除上述成分外,还可见神经母细胞,此型较少见[1]。 2 肾上腺节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病因尚不明确,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发生在成神经细胞瘤化疗或者放疗过程中。节细胞神经瘤发病缓慢,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数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当肿瘤体积增大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隐痛等症状,体检时腹部有时

神经母细胞瘤自然退化和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治疗方法亦有许多改进,但临床疗效并无多大提高。然而,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spontaneousregression)这一奇特现象却总在吸引着人们关注。神经母细胞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以揭示肿瘤逆转自然过程的肿瘤,有助于最终采取措施抑制其恶性进程。 1.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肿瘤的自然退化是指在极少甚至无系统治疗的情况下肿瘤自行缩小乃至消失的现象。在人类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最多。死于其他原因的成熟胎儿或新生儿的尸检中,在显微镜下发现某些个体神经母细胞结节残留,称为原位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insitu)。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与典型神经母细胞瘤相同,只是体积微小且无转移。这种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检出率比临床发现的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高出约40倍,且3个月以上婴儿未见原位神经母细胞瘤[1],说明部分病例在生后数月发生了自然退化。但也有人认为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不是真正的肿瘤,而只是不成熟神经母细胞异常聚集。然而,对胚胎肾上腺的观察发现[2],在孕14~18周,神经母细胞结节聚集极似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之后分散为小的结节并分化成为嗜铬细胞。而且,发育各阶段神经母细胞的胞核直径小于新生儿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核。因此支持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为肿瘤,而不仅是胚胎残留。少数神经母细胞瘤能自然分化成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这一自然退化过程是神经母细胞瘤另一个特征。自然退化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对于国际分期中的特殊四期患儿,据推测不用化疗时可有50%自然退化。在日本、加拿大、欧洲开展的旨在发现早期病例,以改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婴儿筛查计划(massscreening),结果发现生后1年内发病率增高,但在以后的发病率并无改变。这个结果提示有些病例发生了自然退化[3~5]。这部分病例可占全部筛查出病例的33%以上[6,7]。这些肿瘤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征,因为发生了自然退化,在以后较大年龄时已不能被发现[8.9]。许多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让人们看到了自然退化的连续过程。Fenart等1983年首先用超声波发现胎儿神经母细胞瘤,到1997年Acharya[10]等统计文献报告共约55例。一般均在孕32周后发现。这些病例均显示良好的预后倾向,85%仅接受手术切除,5例接受化疗,3例放疗。Holgerson[11]等报告4例肾上腺肿物在生后12周内自然消退,观察2~5年健康良好。可惜的是这些肿物未得到病理诊断,但至少其中2例实体瘤有证据为神经母细胞瘤。Saylor[12]等报告1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经针吸活检证实诊断并发现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DNA指数及N-myc基因状态。所以尽管产前已发现肝上有孤立病灶,亦未手术。连续观察10周,肾上腺肿物自行缩小,肝病灶消失,患儿14个月时仍健康良好。这些资料似乎都支持一种观望态度(“waitandwatch”stra-tegy)。但也有不同见解。Kerbl[13]等发现4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1例为产前诊断出),在观察期间肿瘤不断增大。分别在生后4~6周手术。其中3例显示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无N-myc基因扩增和染色体1p缺失);另1例显示不良生物学特性,于生后4周肝转移,尽管加强化疗仍于16周时死亡。因此他认为在缺乏预示性指标的情况下,对不断增长的肿瘤简单观望以等待可能的自然退化是不合人道的。 [!--empirenews.page--] 2.神经母细胞瘤自然退化的机制关于自然退化的本质,目前尚不明了。但许多现象给人启示。年龄因素自然退化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与婴儿期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的现象一致。但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则可能转化为良性神经节细胞瘤。肿物发生部位产前诊断的神经母细胞瘤90%以上位于肾上腺,而在出生后婴儿仅为35%。对于这个差别Ho等[14]认为有些病例在临床检查发现之前发生了自然退化。然而,6个月内婴儿筛查出的病例数显示,退化更可能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神经母细胞瘤[8.9]。组织学特征在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囊性瘤比例较高(44%)。囊性瘤多见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而在生后诊断的病例中罕见。Tubergen等[15]认为囊性瘤代表了退化的一个阶段等。几乎所有的囊性瘤都表现出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一样的组织学特性,瘤细胞呈小集落状,有完整包膜,而不是呈播散状。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自然退化率较高的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大多数具有良好的组

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

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病例报告 病人,女,29岁。因右颈部发现包块20余天入院。病人于20余天前发现右颈部包块,近日突然增大,无明显疼痛,曾静滴菌必治治疗6d,效果不明显,颈部CT检查示右颈部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收入我院口腔科。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及五官无异常,心、肺、腹部无异常。口腔颌面部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右侧颈上部见外突性包块,约4cm ×5cm大小,边界不清,稍有压痛,开口度可,颌下腺、腮腺导管口分泌清亮液体;咽部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右颌下可触及2cm×3cm大小包块,轻度压痛。血常规检查:WBC8.2×109/L,Hb124g/L,PLT181×109/L。肝肾功能均正常,尿液分析、大便常规+潜血试验正常。颈部CT增强扫描:右侧颌下颈外侧区可见一直径约22mm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约36Hu,边缘轻度强化,边界清楚,双侧颌下区颈动脉鞘周围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大者直径约13mm。行右颈部包块探查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周围组织粘连。沿边界钝性分离、完整摘除包块。探测右侧颌下包块,钝

性分离、摘除包块。术后病理:(右颈部)恶性肿瘤(直径3.5cm);免疫组化:神经纤维丝蛋白(NF)(-),上皮膜抗原(EMA)(-),横纹肌动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符合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 术后病人住肿瘤科病房,完善各项辅助检查:NSE11.55μg/L(正常值0~17μg/L),FERRITIN铁蛋白13.99μg/L(正常值为13~150μg/L),去甲肾上腺素126μg/24h尿,肾上腺素15μg/24h尿,多巴胺190μg/24h尿,均在正常范围之内。骨髓穿刺未找到特殊细胞。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颈部CT增强扫描示:右侧颈部肿瘤已切除,局部结构紊乱,局部皮下脂肪内见条索影,双侧1、2区,右侧3、4、5区见多发淋巴结大和小淋巴结,密度较高,但略低于强化血管,有的淋巴结内有低密度坏死区,几乎所有的淋巴结较前均有明显的增大或出现新的淋巴结,最大者位于右侧2、3区,直径约16mm。右侧筛窦内和眼眶内侧部分肌锥外见软组织肿块,右侧筛窦蜂房和筛骨纸板骨质破坏。诊断:右侧颈部神经母细胞瘤术后表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瘤,较前进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瘤,较前进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瘤,较前进展。全身骨扫描未见转移性病变。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眼眶MRI平扫示:右侧筛窦窦腔显示不清,其内及右侧框腔内上壁示等T1等T2异常信号影,右侧框内脂肪组织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其内未见异常信号,诸眼外肌走行自然,其内未见异常信号,肌椎内未见特殊。考虑可能为右侧筛窦及相邻框腔和框内壁转移瘤。头部MRI平扫示:右额极皮髓质交界区类圆

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导语: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往往都是由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有很多人容易出现胸闷和胸口疼等不同的症状,其实往往这都是后纵 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往往都是由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有很多人容易出现胸闷和胸口疼等不同的症状,其实往往这都是后纵隔神经鞘瘤所导致的,因此有的时候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把疾病变得越来越越严重,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后纵隔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神经鞘源性肿瘤无论是良、恶性都以手术切除为好,在切除肿瘤时应将肿瘤瘤体及包膜全部切除。在决定手术切口时,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定位,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来自肋间神经,可参照X线所见选择手术径路。因肿瘤重量关系,使肿瘤稍有下沉,故肿瘤体中心点的稍上方。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如来源于第1,2,3肋间神经,因胸顶部空间狭小,肿瘤颇大,则可占满整个胸顶部,很难正确定位。第4肋间神经以下发生的神经源性肿瘤,则较易定位其来源。少数肿瘤可远离脊柱旁沟到达后背,可参考X线胸片及CT或MRI来确定手术的径路。小的、无椎管内受侵的肿瘤也可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不论采用哪种途径,首先都要切开肿瘤表面的胸膜,然后钝性及锐性分离肿瘤。有时要切断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干。少数情况下要牺牲肋间动脉。神经鞘源性肿瘤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切口: 1.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后纵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肿瘤(包括哑铃状肿瘤的胸内部分二期切除)。具体切口径路以肿瘤发源的肋间为准。 2.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胸顶部肿瘤。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腿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腿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神经鞘瘤这种肿瘤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神经鞘瘤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肿瘤,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神经鞘瘤,但是由于神经 相信大家对于神经鞘瘤这种肿瘤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神经鞘瘤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肿瘤,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神经鞘瘤,但是由于神经鞘瘤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神经鞘瘤的信息,我们不但要知道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而且也要知道一下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一起看看下文的详细介绍吧。 神经鞘瘤又名许旺细胞瘤,是由周围神经的Schwann鞘(即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亦有人称之为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发生于前庭神经或蜗神经时亦被称为听神经瘤。患者多为30~40岁的中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常生长于脊神经后根,如肿瘤较大,可有2~3个神经根粘附或被埋入肿瘤中。神经根粗大,亦可多发于几个脊神经根。少数患者可伴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可见患者皮肤上有咖啡色素斑沉着及多发性小结节状肿瘤。脊髓神经鞘瘤的大小通常为2~3厘米。 1.手术治疗 因其包膜完整,手术从包膜上剥离即可,不必切除邻近的正常组织。 2.药物治疗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肿瘤部位深在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如: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手术创面较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节细胞神经瘤行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5/5例),伴有钙化(1/5例),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4/5例)或仅见少量条线形强化(1/5例),注射对比剂后呈延迟强化(1例);肿瘤大多边界清晰,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绕穿行于肿物之中或受压移位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可正确定位和做出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关键词】神经节瘤肾上腺肿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iral CT findings of adrenal ganglioneuromas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 All five patients with adrenal ganglioneuromas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underwent spiral CT plain and multiple phases enhanced scanning before operation. The CT image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 The masses revealed homogeneous low density on CT plain scanning. No or mild linear enhancement were demonstrat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The masses were well defined and showed a tendency of wedging into the space between the adjacent organs and structures and encasing the large vessels.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导语:我们知道瘤类的疾病出现问题的话我们自己将很难去治疗,可能会出现心态沮丧等等的状态,但是大家只要好好的注意和治疗其实还是可以的,我们 我们知道瘤类的疾病出现问题的话我们自己将很难去治疗,可能会出现心态沮丧等等的状态,但是大家只要好好的注意和治疗其实还是可以的,我们主要的就是积极的面对生活,那么骶骨神经鞘瘤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么?大家知道怎么样去治疗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骶骨神经鞘瘤是什么?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起病缓慢,多在中年时发现,占所有脊柱肿瘤的25%,以胸段为最多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根治性整体切除术应为手术方案选择的首选。但一般神经鞘瘤范围大,出血多,分界线不清楚不易全部切除,神经鞘瘤切除后易于复发,有时需多次手术。大约2/3病人在复发后发生恶变。 现在也有人认为神经鞘瘤本身就是低度恶性的肿瘤,或交界性肿瘤。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建议中医保守治疗,中医认为神经鞘瘤是因为经络堵塞引起的,必须疏通经络才可治愈,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经络体质消瘤法共十大疗法,特殊药浴点穴推拿刮痧针灸贴药敷药营养治疗口服汤药中药灌肠中西结合心里治疗饮食治疗等等一体抗癌康复疗法”为具体治疗方法,通过“专家、专病、专科”,针对具体病种、病情、症状,选择科学治疗方案,给予针对性、系统性的个性化治疗。目前通过中医经络体质消瘤法治疗的患者,90%以上得以恢复,99%以上的患者减轻了症状,延长了生命。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关于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的一些基本的介绍了,大家看完之后是什么样感觉呢?是不是觉得我们只要积极的治疗,我们还是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命的,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悲的,俗话说我们主要的就是心态好,这样才能活的久!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最恶性!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最恶性! *导读:神经母细胞瘤之所以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是因为这种肿瘤在过去疗效极差,而且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多发于肾上腺或腹膜后,位置很深,早期不易发现。而这种肿瘤恶性度高,进展快,易发生骨髓、骨及器官转移。…… 疗效最佳——肾母细胞瘤天天今年5岁。在一次洗澡中,奶奶无意中发现孩子的腹部鼓起来一小块。爸爸忙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天天患的是肾母细胞瘤。不过,医生还说,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是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好的。 肾母细胞瘤是最常见儿童腹部肿瘤。肿瘤生长快,常见症状为快速增大的向一侧肋部突出的腹部包块,有的患儿有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大部分患儿可首先进行手术治疗,病理分型、分期和手术后的化疗方案的选择对治疗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晚期肾母细胞瘤治愈率也可以达到90%。 最广泛——软组织肿瘤 去年夏天,妈妈发现10岁的婷婷嘴唇长了一些小疙瘩。开始的时候,她以为婷婷是上火了,没太在意。妈妈给婷婷做了各样的去火食物,又买了药。可是婷婷的嘴唇不但没有消肿,肿物反而越长越大。 爸爸带着婷婷到医院就诊,医院的诊断吓了爸爸一跳:横纹肌肉

瘤。医生说,横纹肌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居软组织肉瘤的第三位,儿童、青年比较多见。 软组织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皮肤、黏膜、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外周神经以及各种脏器的支撑组织等。因此,发生在软组织的肿瘤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儿童恶性软组织肿瘤以横纹肌肉瘤多见,其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以往生存率很低。近十年来,横纹肌肉瘤的综合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新方法和新药不断用于临床治疗,现在生存率已经从不到10%提高到60%以上。 最恶性——神经母细胞瘤 正在上幼儿园的李明是个活泼爱动的小家伙,他特别爱踢球。但最近,李明的父母发现孩子面色萎黄,还经常喊腿疼。他们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孩子患上了肿瘤,而且是有“儿童癌症之王”之称的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之所以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是因为这种肿瘤在过去疗效极差,而且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多发于肾上腺或腹膜后,位置很深,早期不易发现。而这种肿瘤恶性度高,进展快,易发生骨髓、骨及器官转移。 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治疗希望了。通过综合治疗,现在神经母细胞瘤生存率已经从过去的不到10%提高到目前的近40%。 治愈率最有改观——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7岁的男孩浩然颈部长了一个小肿块。春节前,小浩然一直发烧,

节神经细胞瘤影像特点

1、特点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是一种很罕见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尤其是年轻人常见。节细胞神经瘤多发生于脊柱旁交感神经丛,偶尔可起自肾上腺髓质。后腹膜和后纵隔是最常见的两个好发部位周围交感神经系统的肿瘤发病率较低,包括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成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 GNB)以及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I)。它们都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其中节细胞神经瘤为良性肿瘤,而成神经细胞瘤为恶性肿瘤,成神经节细胞瘤介于两者之间 2、CT表现 (1)密度:肿瘤多表现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上其边缘通常是光滑锐利的,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呈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分叶状,质坚硬;平扫时密度低且均匀,CT值13-34Hu(肌肉41-58Hu),增强扫描后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密度仍低于肌肉,CT 值25-54Hu(肌肉69-73Hu)。大部分为低密度,也可为等密度,水样至肌肉样。多数密度均匀,部分黏液变时可不均匀,瘤内大量黏液变时,可呈囊性水样密度。 (2)包膜:肿瘤包膜可完整或不完整显示,呈等密度,并可轻度增强,病理上肿瘤均可见包膜。 (3)钙化:瘤内偶可有小钙化,约占25%。少量、微细、点状钙化,对节细胞神经瘤有定性意义。 (4)分隔:瘤内可见细线样分隔,并可轻度强化,此特征在其它良性肿瘤少见。 (5)与大血管关系:肿瘤邻大血管生长,可包绕邻近主要血管的全部或一部分,血管管腔可轻度狭窄。术中肿瘤表面可见不同程度滋养血管,滋养血管可能来自周围大血管。 (6)增强:大多数肿瘤实质无明显强化,仅表现包膜或瘤内线样、间隔样强化,延迟扫描可呈现小片状、条索状、边缘强化。也可为中度强化,表现斑片状,边缘结节状强化。 后腹膜节细胞神经瘤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肿瘤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人性生长,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无论是受压移位的血管还是被肿瘤包绕的血管,其管腔均未见明显狭窄。 3、鉴别诊断 (1)与成神经细胞瘤鉴别成神经细胞瘤和成神经节细胞瘤均是恶性肿瘤, 前者恶性程度更高,常发生于小儿,较早就发生全身骨转移,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CT 平扫常表现中等密度,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常有粗糙钙化,部分学者认为钙化对其良恶性鉴别也有意义。 (2)良性外周神经肿瘤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良性肿瘤间的鉴别较困难。神经鞘瘤CT平扫呈等密度,肿瘤不均匀强化常见,可见放射样强化,点状、团状增强,环形强化等多种强化模式,且易发生囊变坏死。节细胞神经瘤不具备其强化模式且少囊变坏死。神经纤维瘤无明显包膜,且往往不均匀强化,可出现多发纤维瘤病,此点可作鉴别。此外,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形态较规则,多较圆,而节细胞神经瘤略扁,长径多沿人体长轴;节细胞神经瘤多靠近血管生长,甚至包绕血管,余二者无此特点;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较规则且可压迫邻近结构和骨质,甚至可对骨质造成侵蚀和破坏。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我们知道瘤类的疾病出现问题的话我们自己将很难去治疗,可能会出现心态沮丧等等的状态,但是大家只要好好的注意和治疗其实还是可以的,我们主要的就是积极的面对生活,那么骶骨神经鞘瘤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么?大家知道怎么样去治疗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骶骨神经鞘瘤是什么?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来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起病缓慢,多在中年时发现,占所有脊柱肿瘤的25%,以胸段为最多见,

其次为颈段和腰段。根治性整体切除术应为手术方案选择的首选。但一般神经鞘瘤范围大,出血多,分界线不清楚不易全部切除,神经鞘瘤切除后易于复发,有时需多次手术。大约2/3病人在复发后发生恶变。 现在也有人认为神经鞘瘤本身就是低度恶性的肿瘤, 或交界性肿瘤。 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建议中医保守治疗,中医认为神经鞘瘤是因为经络堵塞引起的,必须疏通经络才可治愈,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经络体质消瘤法共十大疗法,特殊药浴点穴推拿刮痧针灸贴药敷药营养治疗口服汤药中药 灌肠中西结合心里治疗饮食治疗等等一体抗癌康复疗法”为具体治疗方法,通过“专家、专病、专科”,针对具体病种、病情、症状,选择科学治疗方案,给予针对性、系统性的个性化治疗。目前通过中医经络体质消瘤法治疗的患者,90%以上得以恢复,99%以上的患者减轻了症状,延长了生命。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关于骶骨神经鞘瘤怎么治疗的一些基本的介绍了,大家看完之后是什么样感觉呢?是不是觉得我们只要积极的治疗,我们还是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命的,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悲的,俗话说我们主要的就是心态好,这样才能活的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