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加重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中医学基础知识为卫生招聘中医学考试中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

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

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

(4)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2)喜则气缓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

(3)悲则气消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5)惊则气乱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症。

(6)思则气结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3.多发为情志病证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

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考题】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的是()A.怒则气上B.喜则气缓C.悲则气消D.恐则气下E. 思则气结【正确答案】C【中公解析】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分别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基三严复习题含答案1

三基三严复习题含答案1

三基三严复习题含答案1、发生急性脑疝时,以下哪项抢救是错误的()A、使用高渗脱水药B、脑室穿刺引流C、减少脑血流量及降低神经细胞耗氧量D、颅压监护E、改变体位答案:E2、急诊分诊时,一般将病人病情分为几级()A、一级B、三级C、四级D、五级答案:C3、七情的主要致病特点是()A、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B、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致病C、一般情况下,七情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D、七情致病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持久情志变化对内脏有着相同的影响E、七情属于人的情志活动,是外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答案:A4、书写手术病人交班报告时,不要求书写的内容是()()A、手术名称B、麻醉方式C、生命体征D、手术者姓名E、伤口情况答案:D5、给婴幼儿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应不超过()()A、70℃B、60℃C、50℃D、40℃E、30℃答案:C6、胃溃疡疼痛规律为()A、进食一缓解B、进食一疼痛C、疼痛一进食一缓解D、进食一缓解一疼痛E、进食一疼痛一缓解答案:E7、心脏病病人用力排便可能引起的严重意外是()A、肛裂B、心搏骤停C、直肠曲张D、便血E、血压升高答案:B8、下列哪项为少尿期()A、24小时尿量少于200mLB、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C、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D、24小时尿量少于300mLE、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答案:C9、患者淋浴时水温不可过高,以免产生()A、眩晕B、虚脱C、疲劳D、昏迷E、休克答案:A10、立即执行的医嘱,在处方开出后多少时间内执行()()A、15分钟内B、5分钟内C、30分钟内D、60分钟内E、12小时内答案:A11、胆道T形引流管冲洗后注入33%硫酸镁15-20mL的目的是()()A、松弛括约肌,以利引流B、镇静、解痉C、降低血压D、导泻E、消炎、止痛答案:A12、书写危重病人交班报告时,要用红笔在“诊断”的下一行居中标记()A、“#”B、“△”C、“〇”D、“□”E、“※”答案:E13、腹腔穿刺放液,初次放液量应控制在()A、500ml 以下B、800ml 以下C、1000ml 以下D、1500ml 以下E、1800ml 以下答案:C14、前列腺摘除术后,停止膀胱冲洗的最佳时间为()A、肉眼观察无血尿10日B、肉眼观察无血尿7日C、肉眼观察无血尿5日D、肉眼观察无血尿2日E、肉眼观察无血尿答案:D15、疥疮皮损好发于()A、头部、面部和颈部B、胸背部及腰部C、四肢的伸侧D、臀部及双下肢、手掌及足背E、指縫、腕部屈侧、下腹部、股内侧答案:E16、白假丝酵母菌口炎病人应选择的漱口液是()()A、1%~4%碳酸氢钠溶液B、1%~3%过氧化氢溶液C、0.1%醋酸溶液D、2%~3%硼酸溶液E、0.02%呋喃西林溶液答案:A17、产后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时的补血原则是()A、补充同等失血量B、补充1/2失血量C、补充1/3失血量D、补充1倍失血量E、补充2倍失血量答案:A18、药膳的组成是()A、中药与食物B、西药与食物C、中药、食物与调料D、食物与调料E、中药与西药答案:C19、产后出血是指()A、胎盘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B、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C、产后10天内出血量超过500mlD、产后2周内出血量超过500mlE、产褥期出血量超过500ml答案:B20、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A、脉搏短绌B、交替脉C、水冲脉D、细脉E、奇脉答案:E21、下列哪项不属于热烧伤()A、热水烫伤B、蒸气烫伤C、火焰烧伤D、硫酸烧伤E、沸油烫伤答案:D22、膀胱高度膨胀而又极度虚弱的病人,导尿时首次放尿的量不应超过()()A、500mLB、1000mLC、1500mLD、2000mLE、2500mL答案:B23、足月新生儿臀位产,生后一日突然惊厥,烦躁不安。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13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1)加速 血行(2 ) 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 血行( 5、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 、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 可结聚于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17
第三节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持 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 久的情志刺激,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引起疾病发生时七情则 称为“七情内伤” 称为“七情内伤”。
5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 时受邪。 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时令变化密切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 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发表时间:2016-05-24T11:48:23.2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袁何[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 加强情志护理,使其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使病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升降有度,五脏职司,则疾病才可愈。

袁何(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 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

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

”《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

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说:“惊者,心与肝胃病也。

然则因所触,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

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

”所以说惊伤心胆。

必须指出,虽然情志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又复杂多变,而总统于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

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木侮金,即肝火犯肺等。

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与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接受反应和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思,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而七情内伤,又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机逆乱。

必然影响到血的正常运行。

所以,情志伤又以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的症状。

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出现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症。

肝郁还可以化火,气火上逆,则常见心烦易怒、口苦干渴等症。

情志伤影响气机,还可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3)首先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

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怒则气上,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怒则气上,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另外,怒伤肝还可表现为肝失疏泄的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适度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醇剩义·劳伤》说:“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灵枢·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临床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气趋于下,同时血亦下行,临床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

恐又可使肾气下陷不固,出现二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等。

恐伤肾精还可见骨酸痿厥等。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心慌等。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

临床上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等。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加重等。

从以上所述的内容看,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此为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之一。

又根据七情内伤首先影响气机和易致郁证的特点,治疗情志伤之始,应以调气为先,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为主。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