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中的人与动物关系研究_江山

合集下载

动物与人: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来龙去脉

动物与人: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来龙去脉

动物与人: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来龙去脉议题的意义:动物与人2001年4月,总部在华盛顿的一个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名字叫“杀戮之上的同情”(Compassion Over Killing),在得到内部消息后,向离他们不太远的一个养鸡场提出访问申请。

这个养鸡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鸡厂之一,也是美国养殖工业有代表意义的企业。

自然而然,他们的申请被养鸡厂拒绝了。

在不被养鸡厂知道的情况下,这个组织的人,在夜间悄悄地钻进了养鸡厂,并摄下了养鸡厂内鸡的生存情况。

这个实况录像记录了成千上万只鸡是怎样挤成一团,被关在用各种电线管道制成的笼子里。

那些笼子一个一个地从地上码到空中。

这样的装置,被称之为“电池笼子”。

关在笼子里的鸡,许多甚至连羽毛都没有,看起来光秃秃的,简直像怪物。

还有很多鸡奄奄一息,看起来就像死了似的。

这个录像被电视台公开播了,一时间,举国哗然,动物的权利成为舆论的中心,成为人们众口交谈的议题。

禁止使用“电池笼子”,改善动物的生活状态,改善那些会是我们的食品的动物的生活状态,杀戮之上的同情,成为举国瞩目的大事。

与此同时,麦当劳公司宣布他们在全世界的饭馆都将只买入给鸡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养鸡厂的鸡蛋。

具体的,每只鸡必须有七十二平方英寸的居住条件。

这个标准,比目前美国工业标准养鸡厂的鸡居住条件大一半。

美国的动物权利运动声浪一时一浪高过一浪。

人们在讨论给予动物权利的时候,不仅表现出人类对动物的同情,还表达了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新的理解。

与此同时,欧洲联盟决定,到2012年彻底废除电池笼子,要求养鸡厂必须给鸡提供健康的生活条件。

2002年,德国修改了宪法,全国人民一致投票通过在宪法上写上保障动物权利,并在国家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的条目上,加上了“以及动物”的字眼,明确表示承认动物的尊严。

这些是人类历史上有根本转折意义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观念的确立和一个新的人与动物关系世界的到来。

这个新的观念,就是动物权利运动向长久以来的、传统的、对非人类的动物的“道德地位”的观念的挑战。

后人文主义视域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哲学思考

后人文主义视域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哲学思考

后人文主义视域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哲
学思考
后人文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热点议题和重要的理论思潮。

在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动物(人-动物关系)研究成为了当代文化和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后人文主义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危机而来,是对人文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旨在重新塑造人类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中,人类始终占据人-动物这组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动物是外在于人类的他者。

而随着后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人类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出现了危机,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

后人文主义理论不仅有助于揭示新兴技术的内在政治,同时也为我们重新看待人与技术、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发点、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

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研究

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研究

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研究 古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考古学和动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从人类最早的文化开始,动物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和文化象征之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的。在这样的共同演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发掘了动物的潜力,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一、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历史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尼安德特人、现代人和早期人类就已经有了和动物的一系列互动。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吃动物、穿动物的毛皮、用动物骨头制造工具、饰品和武器等等角度,保存着动物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

在古代,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和认知是非常深厚的。例如埃及文化中,动物神话起源于对于自然神力的崇拜和信仰。许多动物被认为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好运或者拯救他们,例如华丽的九头蛇、力量强大的牛头人、以及对于水生灵界的马头、狮身人面等等的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更是有很多动物影响着古代人类的生活。传统文化中,动物与天地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历史上有十二生肖,每一个生肖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寓意。猪、马、鸡等家禽动物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们的最爱。在古代,猪肉一直是庶民的主要肉食,也因为其形象温和、好奇、爱美丽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白蛇、青蛇、龙等传说中的神兽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自然主义的其他方式 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和进化,自然观察更加理性化,关注的不仅是动物的神秘或传说属性,同时更多关注也是是动物在自然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具有 自然主义的特征,这种自然主义解释是指生命是一支艺术形式,像是受着艺术家的笔触和风格来展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有时需要描绘或批判性的要素来表现生命灰色部分的特性。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非洲史前人们向巨大哺乳动物猎食的活动对于狩猎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钦定巨大的凶猛生物会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所猎物的科学分类,追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人与动物间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动物间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动物间的关系是什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与动物的关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与动物间的关系吧。

一、人与动物间的关系的起源人与动物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在那个时候,人类是猎人与采集者,生活在野外,在野外他们与野兽的相处更加紧密。

人们依赖于动物获取食物、衣物和住所等,同时动物也依赖于人类的存在,以获取一些废弃物和剩余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地与一些动物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如驯马、驯鸟、驯猛兽等等。

人们通过对动物的驯养和利用,从而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人与动物间的关系的多样化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代,人与动物间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人与动物关系:1. 宠物养成宠物养成是人与动物间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之一。

人们养宠物,让它们成为生活中的伙伴,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可以得到某些身心上的益处。

然而,对于宠物的养成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不能盲目追求独特性,也要清楚肩负起对动物的责任和义务。

2. 动物保护与绿色生态在现代社会,随着环保理念的推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保护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人们通过努力,让一些肉食性动物从野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区,使人们更加了解野生动物,进一步拓展了人与动物的交流和互动。

3.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手段。

动物实验在一部分科学研究清加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来获取更多的关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学信息。

但是,一个研究初步学会尝试尽可能地采用换代、算机模拟等更加优化的替代方法,以减少动物毫不为任何的实验。

三、人与动物间的关系的挑战与动物的关系有时也会带来挑战。

比如,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矛盾,造成一些人类的损失。

而同时,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变化和生存空间不足等问题,需要保护。

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探究

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探究

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探究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早期的人类往往与野生动物相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驯化了一些动物,并开始将它们作为伴侣和工具。

这些被驯化的动物包括狗、猫、马、牛等。

与人类的其他关系一样,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一些动物奉为神灵,并认为它们具有神圣的力量。

例如,印度教中的神兽神猴和生活在日本古代神社中的鹿。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将宠物动物视为神灵,而是将它们看作一种陪伴、伴侣或家庭成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宠物动物的地位逐渐提高,甚至有些家庭宠物动物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其他家庭成员。

宠物动物给人类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与宠物动物互动,人类可以降低压力和心理疾病的风险,并促进心理健康。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与宠物互动可以降低血压和心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宠物动物还可以帮助失去亲人或伴侣的人度过难关,从而减轻悲伤和孤独的感受。

另一个影响是宠物动物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由于宠物动物的存在,人类社会更加平衡和和谐。

有研究表明,宠物动物可以促进人类之间的社会互动,从而使社会更具凝聚力。

此外,宠物动物还可以作为治疗性工具,帮助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心理障碍者。

然而,与宠物动物的互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宠物动物带来的责任太大,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另外,对于一些人来说,宠物动物也可能是过敏源和嗜血虫的载体。

总之,人与宠物动物的关系是复杂而充满互动的。

虽然该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但它仍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发挥作用。

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独特而亲密的关系。

从古至今,动物一直是人类的伴侣、助手和灵感源泉。

无论是宠物与我们建立起的情感纽带,还是动物对我们的农业、科学和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这种亲密关系都无可替代且值得探讨。

第一部分:动物作为宠物与人类的情感纽带动物作为宠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狗、猫、鸟类还是其他小宠物,它们陪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温暖的陪伴。

宠物不仅仅是我们的伙伴,它们还能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提升我们的情绪状态,并鼓励我们进行更多的锻炼和户外活动。

第二部分:人类对动物的保护与关爱人类还积极参与保护动物的行动。

为了保护濒危动物和生物多样性,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以及制定环境法规等。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也促进了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三部分:动物在农业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除了作为宠物,动物还在农业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领域,家畜如牛、猪和鸡为人们提供了肉类、奶制品和蛋类。

此外,动物还在农耕中协助我们完成繁重的劳动,例如马在耕地时的运用。

在科学研究中,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药物测试和疾病研究中,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文化中动物的地位与象征意义动物在我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艺术、神话和象征的源泉。

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幸运,狮子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而动物也成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无数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描绘了动物的美丽和神秘。

第五部分:人类对动物权益的思考与保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动物的权益和福利。

许多组织致力于推动动物权益的提升,呼吁人们对动物进行善待和保护,避免残忍对待和虐待。

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影响,例如食品选择、药物测试等,以寻求更加人道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结论: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我们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包括动物在社会、农业、科学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主宰者,与动物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与动物的互动既有共生,也有利用,甚至有时候产生矛盾。

然而,无论是共生还是争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首先,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体现在生态系统中。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动物共享同一片土地和资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例如,动物通过食草、捕食其他动物等方式维持自身生存,同时也为人类提供食物、劳动力和其他资源。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人与动物相互平衡,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其次,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利用关系广泛存在。

人类利用动物的肉类、皮毛、内脏等作为食物或材料,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动物驯养为家畜、作为劳动动物或宠物,满足生产、运输、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需求。

这种利用关系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繁荣,但也需要我们合理对待和保护动物,确保不对其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然而,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首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对动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森林砍伐、水源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了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一些人类的行为也导致了动物的痛苦和苦难。

虐待动物、非法走私动物制品等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动物的权益,破坏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为了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保护动物的措施和倡议。

国家和国际组织设立了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开发,并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动物的权益,倡导爱护动物、拒绝野生动物产品,并对虐待行为表示谴责。

这些努力为改善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可行的方向和途径。

总而言之,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共生、利用和冲突交织在一起,既有互相依存的和谐,也有互相伤害的矛盾。

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研究

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研究

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研究
近年来,由于人们日益关注动物权益的问题,动物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引发了
人们的广泛热议。从一些现实问题上看,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双向的,它既影响了人
类的整体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动物在进化历史上比人类更久远。恒定考古结果表明,在当今人类
发展史上,有一些动物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猪和牛在养殖
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动物不仅给人类带来有利可图的
收益,而且也可以成为人类智慧的形象,以及人类艺术创造的素材。

另外,人与动物的关系不仅仅局限在物种互动的尺度;背后还体现了对于一种
美学观念的倾向。在更深层次上说,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人性、责任等方面的崇
尚。可以说,站在世界文化学者的角度上,人们对动物的伦理研究不仅涉及到实际
行为的批判,而且也文化价值的挖掘。

研究表明,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动物的影响是从正面到负面的。正是基于这种
伦理关系,国家与当地政府正在积极试图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保护有危险的动物,
特别是一些濒临绝种的野生物种,同时限制商业性牲畜养殖,以防止动物被人类滥
用。

总之,在考虑到人类文明发展,双方互利互惠 future 的原则下,要合理管理人
与动物关系,努力对待每一个生命,把环境污染降至最低限度,采取有效的行动来
保护环境,并随时调整、完善管理方案,以充分尊重动物伦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史中的人与动物关系研究①江山,胡爱国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西方文化史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一部西方文明史,它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无不反映在西方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或让动物为自己劳动,或提供食物,或陪伴狩猎,或消遣娱乐,将动物划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动物、“可驯服”和“不可驯服”动物、“有用”和“有害”动物甚至“美”和“丑”的动物,这些思想在西方宗教、道德伦理、文学、造型艺术、音乐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表露。可以说,他们在将动物作为自己亲密伙伴的同时,又将其视为自己的奴役对象和劳动工具。所以,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就一直和动物处在一种既相互亲密又彼此敌视的矛盾关系中。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史中这种落后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促使我们需要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作一个正确的思考,因为它已成为当今生态文明时代进步的一个巨大障碍。面对今天环境不断恶化、动物濒临灭绝的现实,历史赋予我们人类以新的任务,要求我们人类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认真思考:如何与动物缔结友好条约,赋予它们完全的合法地位;如何以一种谦卑、友好和平等的态度与动物和谐相处,赋予动物以生态民主权利,让其和其他自然万物一道协同进化。这是我们在人类文明新阶段应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可提供新的启发和参考。关键词:人;动物;人类朋友;奴役工具;西方文化史;生态整体主义

一、前言无论是从进化论思想、人种学角度还是从基因研究结果来看,人和动物在这个地球上出现以来就有一种先天的、密不可分的亲属关系。可以说,没有动物就不会有我们人类。然而,尽管有共同的生物进化史,人和动物两个生命物种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人类自身复杂且多样化的基因组合,他们的进化也显得远比其他动物物种要快很多,特别是随着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不断演进发展,人类已慢慢从同类动物群落中脱颖而出,变成了“人”这种“高级”物种。②他们不仅有理智、会说话交流,还会使用工具、经营政治、传播宗教甚至积累个人财富和讲究道德伦理等。这种自我改造、自我反省,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决策,创立国家与社会等禀赋特质似乎在其他动物身上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在各自的进

①收稿日期:2016-03-28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国环境史研究”(15BSS026);2013年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XYJG2013086)②周鸿编:《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25页。

——22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6.02.003化史中,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本是同宗同祖的人和动物其实从进化一开始在他们的关系史中就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心理和情感纠结,是彼此信任,还是天生的仇敌,抑或根本就老死不相往来、形同陌路之人?在西方文化史中,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停止。赞成方认为,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手足关系,他们是一对“肩并肩、手挽手、面贴面、心连心”的亲密朋友①,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人类因为有了动物伙伴才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动物也因为有了人类朋友才有了一种依赖归属感,他们不但和人类越走越近,甚至有时在人类的呵护和顶礼膜拜之下感到比人类还要高贵一等,以彰显自身更高的生命价值。②而反对方的观点也十分突出,他们对动物持轻蔑态度,将对方看低一等,视为人类的奴役对象和劳动工具。③这种矛盾纠结的关系反映了人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自然属性,即表现在人类自身和“上帝的共同创造物”④生死相依的同时,彼此又疏远分离,就如同人类之间所表现出的那种相互怜爱或彼此痛恨的情感关系一般,内心矛盾和分裂状态往往借助于诸多外化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沿着时间脉络,系统梳理西方文化史中人与动物的共同进化史,可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广阔的新视野。德国启蒙主义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赫尔德就曾将动物视为人类的“老伙伴兄弟”,并将人和动物必须相濡以沫、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升为一种道德伦理要求,在他看来,人类如果忽视了这种道德伦理要求,对自己的“老伙伴兄弟”视而不见的话,那人类自身的进化史是称不上全面完整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⑤

二、动物作为人类亲朋好友和上帝共同创造物的历史传承与演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栖息下来,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从此,也就结束了很长时间人和动物交往不甚频繁密切的历史,直至人类开始了对某些动物的驯养。在西方文化史中,大量文献记载了这一进化过程,这也反映了在这个地球上动物是人类的最直系亲属,它既是人类的朋友和上帝的共同创造物,也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和有力助手,他们是一个血肉相连、亲密无间的整体。在自然不断地更替演绎中,他们还和植物一起在上帝的神性面前构建了整个世界的生命之网,这种观点从很多传世艺术品和前现代社会科技著作中可以找到,特别是18世纪的科技著作更直接将人、神、动物、植物四种生

①LorenzKonrad.,ÜbertierischesundmenschlichesVerhalten.GesammelteAbhandlungenII,R.Piper&Co.Verlag,München,1965,S.124.②NorbertBenecke.,DerMenschundseineHaustiere.DieGeschichteeinerjahrtausendealtenBeziehung,TheissVerlag,Stutt⁃gart,2000,S.13-16.③MachoThomas.,DerAufstandderHaustiere,HerausforderungTier,VonBeuysbisKabakov,München,London,NewYork,Prestel,2000,S.76-99.④CanettiElias.,MasseundMacht,FischerTaschenbuchVerlag,1995,S.340.⑤约翰·哥特弗里特·赫尔德:《赫尔德美学文选》,张玉能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江山,胡爱国:西方文化史中的人与动物关系研究——2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命个体形象地比喻为“这个世界唯一的、巨大的生命链,他们紧密相连”①。这些自然王国中的各种生命体相互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伴共生,在不知在不觉中变异、进化和成长。当然,这种“不知不觉”所隐喻的即指自然的绵延亘古和永恒。人类和动物的亲密友爱关系最早可以从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等认为,不仅人有理性,动物也有理性,它们由水、土、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同样是具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和动物相比,人类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因为动物们不仅可以构筑巢穴、唱出天然美妙的歌,还有天生和谐相处的能力,甚至有些动物可以通过后天弥补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先天不足,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这些皆可以成为人类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在柏拉图等人看来,尽管拥有不死灵魂的动物在自身救赎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尽完美,但它和人类还是亲属关系,也随时可以变成人类,在自然既定的冥冥众生中寻求新的转世轮回。②哲学家泰奥福拉斯特也肯定了人和动物在身体机能方面的类似性,尽管身体躯干不尽相同,但两者在身体的平衡协调、对外界物体的反应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很相近。③特别有趣的是,犬儒学派的名字本身起源于动物“狗”(古希腊语为κύων),因为该学派希望能像“家犬”那样崇尚自然生活,无求无欲,甘于贫穷,但不改其“咬住人不放,哪怕头破血流,也要向其宣讲自身教义主张”的本性④,狗的精神被他们奉为楷模并仿效,可见狗在犬儒学派中的受捧程度。同样,在古罗马哲人先贤那里也能找到许多人类喜爱动物、乐于和它们友好相处的佐证。普鲁塔克和恩波里克推断,动物们一定具有某种理性思考的能力,为的是将自己的感知转化为实际行动。⑤甚至有些哲学家们还认为,他们有可能具有逻辑思维和推理并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因为人和动物从本质上说没有任何差别,只是等级渐次上的区分而已。一个反对当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又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当属普鲁塔克描写的奥德赛的故事:战胜特洛伊人之后的奥德修斯在回程途中遇上了女妖基尔克,他见到了已被女妖变成猪的男友格吕罗斯,奥德修斯试图劝说他变回人类,重新做人,并大谈做人的好处和优点,而格吕罗斯不为所动,摇了摇舌头,以示拒绝,因为在他看来,身为动物却更接近自然,生活得也更为悠闲惬意,特别是和人类相比,动物往往更具美德善行。⑥

爱护和尊重动物的最好行为,莫过于素食主义的生活方式,对此,古希腊罗马文献史①WuketitsFrank.M.,NaturkatastropheMensch.EvolutionohneFortschritt,dtv,2001,S.25.②EbertTheodor.,MeinungundWisseninderPhilosophiePlatons,DeGruyter,Berlin,1974,S.87-89.③WöhrleGeorg.,TheophrastsMethodeinseinenbotanischenSchriften,StudienzurantikenPhilosophie.Band13.Grüner,Amsterdam,1985,S.213.④Niehues⁃PröbstingHeinrich.,DerKynismusdesDiogenesundderBegriffdesZynismus,Frankfurta.M.,SuhrkampTaschenbuchWissenschaft,1988,S.45.⑤KlauckHans⁃Josef.,Plutarch.MoralphilosophischeSchriften,Reclam,Stuttgart,1997,S.45;EmpiriciusSextus,Grundriß

derpyrrhonischenSkepsis,EingeleitetundübersetztvonMalteHossenfelder,Frankfurta.M.,Suhrkamp,2002,S.154.⑥ApeltOtto.,Plutarch.MoralischeSchriften,Meiner,Leipzig,1926,S.112-115.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