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
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初探

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初探【摘要】《彩云追月》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技巧要求。
本文首先探讨了曲目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了其结构和演奏技巧,指出了演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然后介绍了常见的练习方法,分享了个人的感悟和建议。
通过总结彩云追月演奏技巧的关键点,展望了技巧提升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学习这首曲子不仅可以提升钢琴演奏技巧,还可以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细心体会每个音符的情感表达,注重音乐的细节和韵味,才能真正演绎出曲目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钢琴爱好者能够通过学习《彩云追月》这首曲子,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演奏技巧,曲目背景,特点,曲谱结构,注意事项,练习方法,个人感悟,建议,关键点,技巧提升,学习方向。
1. 引言1.1 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演奏技巧初探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是一首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钢琴曲,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在演奏《彩云追月》这首曲目时,演奏者需要充分理解其背景和特点,掌握曲谱结构和演奏技巧,注意演奏中的细节,并进行有效的练习方法。
这篇文章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曲目演奏技巧的初探。
我们将探索《彩云追月》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其传统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为后续的分析和演奏打下基础。
接着,我们将对曲谱结构和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技术要点和表现技巧,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练这首曲目。
我们将讨论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节奏掌握、音色处理等,以保证演奏效果的质量和准确度。
在介绍常见的练习方法时,我们将分享一些针对《彩云追月》的有效练习技巧,帮助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和表现能力。
我们将分享个人对这首曲目的感悟和建议,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对这首优美的钢琴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彩云追月》演奏技巧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将总结出关键点,展望技巧的提升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为钢琴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1. 引言1.1 介绍《滇南山谣三首》的背景和意义《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肖宁创作的钢琴组曲,共分为三首曲目,分别为《山韵》、《水韵》和《云韵》。
这部作品以中国云南南部的山川风光为灵感来源,展现了当地山川风光的壮美与神秘,体现了肖宁对家乡乡土风情的深厚感情。
《滇南山谣三首》不仅是对云南风土人情的歌颂,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通过对当地山水风情的描绘,以及对音乐形式和技巧的探索,肖宁成功地打造了这部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组曲。
1.2 概括《滇南山谣三首》的主题和风格《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许镜清的钢琴组曲,由三首曲子组成,分别是《梦溪》、《谷风》和《山歌》。
这部组曲以云南地区的山谣为灵感来源,融合了中国民乐的元素,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主题清新优美,风格独具特色,展现出作者对家乡乡土情怀的情感表达。
《梦溪》描绘了梦幻般的山水景色,旋律轻盈悠扬,如同清泉淙淙,带领人们走进一片恬静而美丽的乐园。
《谷风》则展现了丰收季节的欢快氛围,节奏轻快活泼,仿佛置身于金黄的麦田中,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而《山歌》则是一曲悠扬动人的民谣,充满了乡愁和淳朴的情感,让人们回味起山村的岁月和乡土的情怀。
整个组曲风格清新优美,旋律优美动人,音乐表现生动细腻。
它不仅展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也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眷恋之情。
《滇南山谣三首》以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2. 正文2.1 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1. 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滇南山谣三首》充分融合了滇南山区的民歌、山谣元素,使整个曲集具有浓厚的民族音乐特色。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旋律上,也体现在和声、节奏等方面,使曲集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2. 情感表达的丰富性:通过对滇南山谣的重新演绎,作曲家在曲集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
它以云南丰富的山水风情和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艺术特色:1. 民族风情浓郁:《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云南丰富多彩的山水风情和浓厚的民族文化。
作曲家阿炳通过对云南民歌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搜集,将其中的原生态美好融入到钢琴组曲的创作之中。
整部作品既保留了云南山谣的原始风格,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烈的地域情感。
3. 极富表现力:《滇南山谣三首》通过对云南山谣的巧妙运用,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表现力。
整部组曲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激昂的乐句,深情款款的抒发了作曲家对家乡风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演奏技巧:1. 把握好节奏感:在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感。
整部组曲的节奏感较为明显,旋律优美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稳定的节奏,避免节奏松弛或混乱。
尤其是在民族特色浓郁的部分,要注意突出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味。
2. 重视指法与音色:《滇南山谣三首》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指法技巧和音色掌控能力。
作品涉及到大量的变化和跨度较大的音阶,因此要求演奏者具备精准的指法和准确的音准,同时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和表现要求,灵活运用音色掌控,使得整个曲目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3. 理解并展现民族特色:《滇南山谣三首》是以云南的山谣为创作主题的,因此在演奏时要深入理解并展现出其中的民族特色。
既要注重传统的韵味和民族风情,又要结合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得整个曲目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性和个性化。
4. 注重情感表达:在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作品中充满了深情的吟唱和激昂的节奏,要通过良好的技巧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使得整个曲目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马祖联创作的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的钢琴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特色,而且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中国南方山区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为读者们深入了解《滇南山谣三首》提供参考。
艺术特色1.古朴的旋律《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旋律简洁古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马祖联深入挖掘了中国南方山区的山谣音乐,通过巧妙的编曲和和声处理,使得旋律线条清晰,情感真挚。
每一首曲目都有着明显的主题思想,如《恋曲》中的悠扬情感、《挽歌》中的哀伤悲怆、《舞曲》中的欢快活泼,使得整个组曲具有鲜明的风格和音乐特色。
2.民间气息浓厚《滇南山谣三首》充满了民间音乐的气息,琴谱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
马祖联通过对中国南方山区的山谣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中的音乐精髓融入到钢琴曲中,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底蕴,而且富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3.现代元素的融入虽然《滇南山谣三首》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特色,但马祖联也在作品中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如和声处理、节奏感和曲式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这种融合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时代感和现代性,更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演奏技巧1. 温柔的音色在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时,演奏者需要表现出温柔柔和的音色,这符合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国南方山区的山谣音乐的特点。
在演奏中,要注重琴键的轻柔触碰和手指的柔软力度,以产生轻盈的音色,使得旋律更加动听悦耳。
2. 表现情感每一首曲目都有着鲜明的情感,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将情感融入到音乐中。
在演奏《恋曲》时,要表现出悠扬的情感,流畅的旋律;在演奏《挽歌》时,则需要准确地把握曲中的哀怨之情,呈现出深沉和悲伤的情感;而在演奏《舞曲》时,要展现出欢快活泼的节奏感,使得整个曲目富有活力和活泼。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钢琴类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21. 试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22.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23. 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24. 钢琴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研究25. 分析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试论二者的写作特征26.集体课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27.民族因素在浪漫派钢琴作品中的体现28.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研究29.简述肖邦的创作手法30.右踏板在钢琴中的运用31.谈谈钢琴的演奏方法32. 舒曼的钢琴创作33.论爵士乐的风格演变34.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与辅导35.论钢琴学习中复调的训练36.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37.钢琴踏板的原理与运用研究38.论钢琴演奏技术与训练39.论钢琴曲<<绣金匾>>创作与演奏40.论钢琴曲<<陕西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创作与演奏41.论钢琴曲<<兰花花>>的创作与演奏42.论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的创作与演奏43.论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创作与演奏44.论钢琴曲<<花豉>>的创作与演奏45.钢琴初级教学如何选择使用的教材57.浅变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58.钢琴演奏中记忆力的培养与背谱方法研究61.试论钢琴演奏的重要美学原则——技术与表现的统一64.论钢琴演奏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平衡65.论钢琴曲<< >>的创作与演奏声乐类1.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2、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9、心理调控对声乐实践的意义10.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12. 演唱方法错误导致的常见疾病及纠正,治疗方法13. 试谈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17. 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18. 音乐变化的技巧在歌唱中的意义23.自我分辨声乐感觉能力的培养29. 声乐艺术心理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30.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探讨38.谈练声与歌曲的“对接”45.怎样编排中小学文艺节目48.(某地)群众声乐基础调查理论类1. 中国歌舞音乐的时代特征2. 贺绿汀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3. 汉魏时期的古琴艺术4. 先秦音乐教育内容5.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6. 聂耳的群众歌曲创作7. 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8.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14. 试论复调技法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15. 论"钢琴伴奏"配置中"音型的选择21. 谈"钢琴体"与"合唱体"和声写作练习的作用22. <<和声学专题六讲>>(桑桐著)学术赏析23. 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26. 让电脑音乐制作服务于教学27. 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9.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30、试析东北民歌的艺术特色31、浅谈我国汉族山歌的艺术特点32、从二胡曲<<光明行>>看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42.论土家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合唱指挥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群众合唱的特点及其指挥法论钢琴即兴伴奏学习中的几个问题土家族歌舞艺术的文化内涵探幽浅谈湖南竹笛艺术试论新派竹笛舞蹈类:对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再思考论柔韧性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论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浅谈综合类高校舞蹈学专业就业现状与思考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特点试论Demi plie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作用吉首群众歌舞表演基础调查“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试论“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审美价值舞剧的叙事性及叙事特征探析湘西巫傩舞蹈的视觉特征探析旅游背景下当代舞蹈晚会的特征探析浅析古典舞水袖的运用及其审美意蕴浅析双人舞在舞剧中的作用对舞蹈基训教学方法的再思考论“建立土家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论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论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试论“旅游舞蹈”的生存空间与生态空间试论城市大众健身舞蹈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试论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试论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其乐舞创作的影响论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影响(以某地或某民族舞蹈为例)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调查与分析(某地)广场健身舞蹈发展状况及前景的调查研究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初探论环境的自然要素对民间舞蹈形成的影响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现代元素的融入“论书法”在舞蹈中的运用论节奏感的建立现代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方法论述

13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歌曲原有的主题旋律,采用加花、装饰等手法,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和声。
钢琴曲中用到了大量协和音程,使音乐的旋律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直击听众内心,能更好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
蒋泓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主要是结合传统变奏曲的结构来改编的,同时将并列的二部曲式当成了歌曲的主题,通过在歌曲后半部分采用加花和装饰的手段,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织体与和声的伴奏,这样就完成对歌曲调式的改编目标。
歌曲《我的祖国》在经过改编后,乐器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会提高音乐曲目艺术创造的难度。
歌曲《我的祖国》作为一首经典老歌,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仍然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取决于它自身蕴含的特有音乐特色。
独特的音乐特色决定了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变奏,避免在改编时和歌曲的主题旋律出现较大偏差,使钢琴作品和歌曲在主题上体现出高度契合性,从而提高听众对钢琴作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
蒋泓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用到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欣赏钢琴曲《我的祖国》,可以发现钢琴作品中的主题和原本歌曲的旋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变奏的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
蒋泓充分借鉴了原歌曲中的经典旋律以及作者迫切想要通过表达自身情感时的心理动态,在动静结合、怀旧与创新之间留存,同时又能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优美的歌声,正是这种音乐风格使得钢琴曲《我的祖国》得到了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2、作品和声国内钢琴改编作品普遍都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多数改编作品的调式、调性都采用五声音阶或者七声音阶。
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距今,无数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钢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实现了中西方声乐艺术有机结合。
蒋泓教授改编的《我的祖国》,作品以C 宫调式开头,将主调五个柱式与弦琶音形式的开始,随后出现了主调的分解和弦,并使C 宫调式一直向主题延伸,将主题当成切入点,保留了旋律所具备的中国民歌特色,并将适量西方声乐元素融入了作品当中。
论中国钢琴作品“水”的奏法赏析

论中国钢琴作品“水”的奏法赏析作者:江念念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8期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起初即形成了蕴含有丰富思想的水文化,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国地域辽阔,水域众多,有细流涓涓不断,也有波涛奔腾不止。
在中国人心中,水已然是以一种根深蒂固的情节,也是一种图腾与象征,也成为我国艺术作品一种亘古不变的“艺术母题”,因此也深受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喜爱。
钢琴传入我国之后,相比我国传统器乐而言,钢琴的音域更为宽阔且力度变化也更为丰富,在音乐方面可以塑造更为生动的形态,以展现其动与静的特征。
故而,我国作曲家也创作许多将水作为题材与基础的钢琴作品,该类型作品也是我国钢琴音乐之中的关键构成部分,也逐渐演变出来“水”特别的演奏技巧,以展现我国的水文化。
故而,针对我国钢琴作品中“水”的奏法赏析也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渊源道教思想之中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则,我国传统宗教、文学以及艺术哲学,对此均进行了大规模的论述,例如儒家有“智者乐水”的观点;道家则有“上善若水”的观点等。
我国传统文人雅客也擅于从美术、音乐等艺术角度以反省内心,实现修身养性,而在文艺创作之中,许多文人都将“水”这一自然属性与人本身的水属性相结合,成为哲学思想得以具象化的源头。
水题材本身也成为文学以及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灵感之一。
而传统文化之中,“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哲学思想都对后世数千年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歌赋之中不同程度的都有“水”的影子,也衍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琴、画、诗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方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歌,彼此交融的艺术形式。
(二)水题材钢琴作品的写意性将水作为情移对象,水本身具有流动性特点,较为适宜于展现音乐之中关于横向线条的描写,线条之中不同类型的动态过程可以更为生动地模拟为层次性的递进,例如营造由远及近、由弱变强以及由慢至快等不同的場景。
试论民族钢琴作品《梅花三弄》的演奏意蕴

在 大 型 乐 器 上 体 现 出辉 煌 灿 烂 的 音 响 和 感 染力 王 建 中 先 生还 使 用 了独 具 民 族 风
格 的调 式 与 泛 音 的 写作 手 法 . 将 古 曲悠 然
乐 传 承 《 梅花 三弄》 是 中 国 著 名 的 十 大 古 曲
之一 。 又名《 梅花引》 、 《 玉妃引》 。 据 明 代 朱
主 义积 极 向上 精 神 的 要 求 梅 花 在 作 曲家 的钢 琴 曲 中 . 由一 根 根 古 琴 上 震 动 的声 音
人 以钢 琴 浑 厚 音 响 的感 染 . 也 使 伟 岸 豪 迈
的 民族 性 的形 象 矗 立在 听 众 的 眼 前 这 首 作 品是 典 型 的中 西合 璧 的 的优 秀作 品 . 西 洋 和 声 技 法 与 古 典 主 题 旋 律 的 完 美 结 合
喻梅 花 的 洁 白 、 清雅、 芳菲 。 和 抗 拒 寒 冷 的
旋 律 ,作 品首 段 为 八 度 叠 加 的 泛 音 效 果 .
古代 文献《 律话 》 称: “ 固有 处 处 三 叠
阳关 , 夜 夜 梅 花 三 弄 之诮 ” , 《 梅花三弄》 是 我 国 古 琴作 品保 留下 来 年 代 较 早 的 一 首 .
试论民族钢琴作品《 梅花三弄》
的演奏 意蕴
一 时江 月 西 安 音 乐 学 院
摘 要: 民族 钢琴 作 品《 梅 花 三 弄》 是 我 国著 名 作 曲 家王 建 中 先 生 , 于1 9 7 3年 成功 移 植 改 编 的 同 名 中 国传 统 古 曲 。其 民族 音 乐 艺 术特 点 浓郁 . 同 时表 现 当代 革 命 家毛 泽 东伟 大的 革 命 主 义 精 神 。 演 奏 中结 合 中 国 民族 音 乐 的 演 奏特 点 , 通 过 钢 琴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是作曲家们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而创作的钢琴作品。
尽管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只有短短的100年,但是,所沿用的西方作曲技法既有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又汇同20世纪音响概念编织的音乐并存,这足以证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缩短了欧洲400年音乐发展的整个轨迹。
作曲家们经历几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审美的流变,却始终表现中国本土的文化内涵,或在外表上呈现出民族外形的特征,或在骨子里蕴藏着中国神韵。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和演奏中的体会,试图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作一阐述并对演奏特点作一剖析。
希望越来越多的演奏者能够日益领略到中国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来的发展,根据笔者本人的理解和归纳,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中国钢琴创作始于20世纪初,当时正值钢琴教材缺乏,作曲家们尝试以中国民族音调为素材并借鉴欧洲钢琴作曲技巧创作了曲式短小、构思简单的中国钢琴小品。
正式出版的第一首中国钢琴作品是1914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
虽然这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基本属于起步阶段,数量少,大多是篇幅短小的开荒之作,但它们具有深远意义。
值得赞誉的是,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以“写意”般清新脱俗的中国风格,获得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一等奖。
(二)建国时期(1949—1966年)这一时期是钢琴作品创作的繁荣阶段。
它与早期的钢琴作品相比数量大、篇幅长、民间气息浓郁。
作曲技法上基本属于“以中国民歌的旋律加西方和声的创作模式”,即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或将民间音调植入乐曲中,并借鉴欧洲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作曲技法具有更加娴熟、更加钢琴化的特点。
钢琴作品有陈培勋《卖杂货》、刘庄《变奏曲》、孙以强《谷粒飞舞》、汪立三《蓝花花》等。
(三)“文革”时期及其后二年(1966—1978年)中国受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钢琴创作的唯一方向只有改编古典传统民族器乐曲、革命歌曲、民歌、样板戏的旋律成为钢琴独奏曲。
这时期的作曲家们不断地探索用钢琴模仿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奏,如古琴、箫、二胡、琵琶,并在钢琴上营造出虚实相间的音乐意境,探索了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改编之路。
钢琴作品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储望华、石叔诚等人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四)改革开放时期至今从1980年以后中国钢琴创作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我国的文化和音乐事业对外交流频繁,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勇于进行大胆的突破,他们广泛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甚至将西方二十世纪的无调性技法融入到钢琴作品创作中,音乐表现更加多元化。
与此同时,他们还追求新颖的音响与结构,在钢琴作品中融入了个性化的艺术特色。
这时期的钢琴作品有汪立三《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权吉浩《长短组合》、赵晓生《太极》。
这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在民族化的表现上少了外形的特征,多的是骨子里的中国神韵。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及演奏(一)独特的民族化音乐结构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结构是一种衍展体,其特点是音乐不停地往前发展的一种结构,这就是常见的散板(散——慢——快——散)。
我国戏曲中如京剧等主要人物的核心唱腔(相当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基本节奏段落就是这一形式。
民间器乐合奏陕西鼓乐也是散板的节奏序列组合。
民族化的衍展体音乐结构与西方音乐结构相比更具有动力,更接近人类心理与情感的表达。
如钢琴曲《夕阳箫鼓》属于典型的衍展体结构,全曲共10段,开始的“江楼钟鼓”一段与尾声之间散起散落,中间各段节奏逐渐递增,由静转动、由远渐近,音乐层层高涨,情景交融,待到音乐即将结束时音乐慢慢地由动转静,由近至远,最后达到了曲终人散的收尾。
演奏时,需细心地体验、揣摩音乐的意境,在乐曲的散——慢——快——散的速度大框架中体悟音乐内在的发展,敏锐地洞察到每一段的音乐情绪递增,准确地找出乐曲的高潮部分。
演奏到尾声部分时还要能将高涨的情绪收回来。
此时音乐化为空灵,从有形到无形,从有限至无限。
最终情绪的紧张度逐渐褪去,音乐更为舒展,留下了宁静而致远的意境。
演奏时,应了解中国特有的衍展体的曲式特点,在音乐的许多段落接口处避免生硬、牵强的转换,速度变化也应合理。
(二)展现民族乐器的多姿多彩中国钢琴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并采用了民歌、民间音乐曲调、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等作为音乐的主旋律或元素,由此,钢琴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民间乐器的模仿,这需要相应地调整触键方法。
如《筝箫吟》中在钢琴上模仿了筝和箫的音色并凸显出它们的民族韵味。
演奏者利用鋼琴黑键比较柔和、淡雅的音色来模仿箫的吹奏,并利用黑键的音阶及刮键来模仿筝的效果,使钢琴的声音增添一点仿古的味道,又像古典舞蹈中翩翩起舞的感觉。
另外,乐曲《百鸟朝凤》的一开场用钢琴来模仿唢呐的音色,表现鸟儿喧闹的生动形象。
在演奏中,尽可能地使钢琴音色接近唢呐高亢而嘹亮的声音效果。
再有,王建中改编的古曲《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在低音区模仿古琴音色,声音深邃而暗淡。
由此看来,了解不同的民间乐器的音色至关重要,并通过钢琴将民乐的声音表现得生动。
(三)装饰音凸显民间乐器的独特情趣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有些是对民族乐器的模仿,突出了民间乐器的独特情趣。
演奏装饰音时应注意在触键上有实有虚,即实装和虚装两种。
在《筝箫吟》中出现了实装和虚装的两种情况。
例:第1—12小节。
樂曲开始的装饰音是模仿古筝的音色,每个音都要实实在在地奏出,不能含糊、朦胧,手指的指尖部位要集中、尖锐,装饰音要实弹。
而第26—37小节的装饰音是模仿箫的吹奏,右手旋律部分的装饰音类似滑音一样,要虚弹,就像人在吹奏时的吐气一样。
弹奏时手指要有弹性,不能太硬,有一带而过的感觉。
例:第26—37小节。
钢琴作品《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改编曲,乐曲中有不少装饰音是模仿二胡演奏中的滑音。
二胡上的滑音是用一个指头连奏,而在钢琴谱上写成倚音或者不作任何特别标记。
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模仿二胡圆滑的触键,以接近于滑音的效果。
总之,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演奏不能像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那样一粒一粒的清晰而分明,而应多考虑不同民族乐器的声音效果,在钢琴上模仿出浓郁的民族味道。
(四)彰显民族音乐与文化内涵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以民俗、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或将民间音调植入乐曲中,并借鉴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民族风格。
演奏民歌改编曲时应熟悉各地的民歌特征,不同地域民歌的节奏、速度、情绪、意境等因素不同。
如“号子”又叫“劳动号子”,音乐具有坚定、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山歌”的曲调高亢嘹亮,节奏悠长,抒情性强;“小调”又叫小曲、时调,情感细腻,长于叙事和抒情,曲调流畅,旋律性强。
演奏时了解不同的民歌种类,加深民族音乐的意蕴。
民间器乐的改编曲,如《平湖秋月》(粤曲)、《巴蜀之画》(四川)、《花鼓》(安徽)。
这一类钢琴作品在音调、节奏、情绪等方面凸显出民族的音乐外形。
演奏时应注意将各地区的音乐特点在钢琴上加以展现。
中国作品中还有大量的古曲改编曲,如《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筝箫吟》等,以及反映中国民俗的钢琴作品,如《春舞》(新疆)、《长短组合》(朝鲜)、《卖杂货》(广东)、《火把节之夜》(云南)。
在演奏中要汲取各地区、不同民族特有的舞蹈节奏和旋律特征,才能在钢琴上演绎出一首首动人的旋律。
中国戏曲(京剧)是我国的艺术与文化的国粹。
近年来,常见以京剧元素作为钢琴创作的主题,使钢琴音乐中带有浓郁的戏味。
如钢琴曲《皮黄》是将京剧中板式的乐思上作了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织体等处理,展现出戏曲音乐的“板腔体”与西方传统音乐的技法的融合。
乐曲中有大量对于京剧伴奏乐器音响的模仿,板鼓的敲击、京胡的滑奏、锣鼓的齐奏等浓郁的戏味。
《京剧瞬间》也是一首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加中国戏味元素而创作的钢琴作品,深得演奏者们的喜爱。
演奏者在演奏中须抓住民族化的音乐特点,结合特有的民族化的节奏、音色、情绪,将中国民族化的音乐元素表现出来。
(五)描绘水墨画般的音乐意境音乐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在母语中经常出现一字多音,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不能将每个音弹实,要表现出虚实相间的音乐意境。
中国钢琴作品中不乏精致而典雅,其审美既有中国诗词那种飘逸、空灵的美,又有中国书画那种在黑白色之间,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不均匀及变换而达到的灵动美。
如乐曲《平湖秋月》中右手的主旋律采用了颤音的写法,演奏起来产生一种涓涓细流、波光粼粼的效果。
左手低音区的三十二分音符呈波浪的音型,时而像朵朵的涟漪,时而像滚滚的浪花。
乐曲到了中段,主旋律换到左手低音区,音乐显得宽阔而略带激动。
高音区的六十四分音符应演奏得更加快速而均匀,同时带有一定的起伏。
这段音乐描绘了湖面动荡不安,水流湍急,音乐情绪一点点地向前推进,激动不安。
之后又出现了琶音、分解和弦与分解八度,不时有闪烁的装饰音作为点缀,仿佛一轮秋月倒影在水面。
乐曲到了结束处有几个音要尽可能轻弹,似古筝的拨弦,将观众从梦境唤醒。
例:第2—7小节。
演奏富于音乐意境的钢琴作品就如中国“写意”的水墨画一样,要注意色彩的疏密、浓淡、明暗关系,在钢琴上营造出朦胧而唯美的意境。
三、结语中国钢琴作品通过采用西方作曲技法而创作,并赋予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新的艺术生命。
笔者对其创作的历程及演奏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目的使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更富于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