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合集下载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贪功卖友青云直上李光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

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

善属对,矢口惊人。

塾师弗能教也”。

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

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学的探求,“以濂洛关闽为门径,以六经四子为依归”。

康熙三年(1664年)试策论举于乡,九年中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

十月,请求省亲归里,从此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就在李光地省亲归里的这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一时间长江以南形势险恶。

踞福建的耿精忠为维系其统治,多方收罗人才。

耿精忠更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齐集福州,出任伪职。

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耿精忠和坚持抗清的郑经逼降、诱降之信。

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年初李光地派其叔李日蚃[xiǎng] 至福州探听消息。

这时与李光地同榜进士侯官(今福州)人编修陈梦雷,也因回乡省亲之故被逼授伪翰林院编修之职,梦雷不受,耿精忠怒降其为户部员外。

陈梦雷托病不出与之周旋。

当他见李光地之叔前来,并得知李光地亦即将来福州之消息,大为震惊,遂亟催促其“速归”,并请其劝阻李光地千万勿自蹈凶地,“勿陷网罗”。

他又恐李日蚃[xiǎng] 不能劝阻李光地,于是特派人辅之同行。

正当此时,李光地已“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来到省城福州,投见耿精忠,继至陈梦雷家。

陈梦雷对其轻率投耿精忠甚为忿慨,不愿与见。

后在陈梦雷之父的解劝下,两人相见。

陈梦雷将“耿逆之狂悖,逆党之庸暗,兵势之强弱,间谍之机宜”,向李光地作了详尽的分析介绍。

李光地“见其凿凿可听,始为恍然”。

于是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留在福州“从中溃其心腹,睽其党与”,做内应;李光地借口父病速归,并遣人从山路将耿军虚实速报朝廷。

陈梦雷表示在耿精忠面前设法关照李光地全家安全,并以“全家八口为保”。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文450字篇一你就像那竹子,顽强地生长在石缝里,挺立着,面对那狂风毫不畏惧,坚韧地生长着,挺立着。

一首诗,似乎将你和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你那坚韧的性格,顽强的品性,牢牢地扎在了我的心中。

你是那么高尚,在石缝中傲然挺立;你是那么坚强,即使在石缝中也不能磨灭你的才气。

读这首诗,我仿佛在和你对话。

你说,它像不像你一生的经历?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漂亮的花朵,但是却能守住自己高洁品性。

我猜,你一定是将笔毛用力地按在宣纸上,再轻轻抬起写的这首诗吧?我猜,你一定是将自己坚韧的性子揉在墨里,在用笔把它们藏在一笔一划之间的吧?我猜,你一定是坚定地,没有一丝犹豫地,落下笔锋的吧?我猜,也猜不出来,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让你写下这首诗呢?我想啊,你一定是不愿意说出来,想让他埋在心里。

我想啊,你不愿说,那就不说了吧。

关于你,我不知道的还很多,也不差这一点。

我说,你这首诗,一定是经过多次推敲,才能想出来的。

我说,你这个人,一定也是努力地,像竹一样,厚积薄发。

我说,这首诗像极了你的自传。

我说,你说话呀。

你可能听不见了,但是我认为你一直在听着,从未离开。

这是你的诗啊,这里有你的心血啊,你一定会知道,那细细的竹不畏狂风,你一定是下定了决心吧,才会写出这首诗。

你一定是这样的,你说,我说得对吗?那竹,是你,那石,也应该是你吧?我不知道那石,是在山上,还是任何地方,我只知道,你是块不甘平庸的石,你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取得百姓的信任,像极了那稳稳的石。

那长在你身上的竹,是另外一个你,一个坚强的你。

他们都是你的真实写照,尽管,那石头并没有出现在诗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映出了竹。

最后,让我再跟你说说吧,你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亦是一位廉洁的官臣。

你的诗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令我敬佩。

篇二我自小住在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藏书读书之所——贤良祠附近,幼时常在御赐的牌匾下静读、遐思。

一日我怀着景仰之情再次步入贤良祠,细读墙上有关李光地的字画,归家就寝之时,大学士的音容笑貌不住浮于脑海……恍惚间我步入一个小房间,屋里布设简单,仅一桌一椅,桌上砚台压着宣纸,四周摆满了书。

李光地写的诗

李光地写的诗

李光地写的诗《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宋朝·范仲淹列宿专城且自娱,清名善最即前涂。

江山乐国诚难会,风月诗家的不辜。

未必晚成轮早达,好将高笑代长吁。

公馀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禹谟。

《和李光祖·老去深悲宠辱惊》宋朝·吴芾老去深悲宠辱惊,归来胸次渺寰瀛。

登山临水随宜坐,问柳寻花信意行。

境胜已勾诗兴动,身閒还引道心生。

亲知满眼如君少,何不时来共一觥。

《和李光祖二首·天资洒落更瑰奇》宋朝·吴芾天资洒落更瑰奇,何患诸公不己知。

运蹇尚须资汲引,时来宁复藉维持。

家声况是钧公裔,文采还高幼妇碑。

大器成时须在晚,如君方壮未为迟。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万里承平尧舜风》宋朝·范仲淹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次韵和李光丞见惠长絛之什》宋朝·杨亿貂裘已敝洛阳尘,空有隐家漉酒巾。

双阙金章奉朝请,小斋纱帽齐天真。

久持梵行称居士,犹掌王言作侍臣。

惠我长絛识君意,欲教莲社伴遗民。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二》宋朝·陈渊腊穷春到不须臾,霜下陈根岂用锄。

若信彫荣如转毂,故应摇落有扶疏。

《挽李光熙父子联》清朝·蔡希邠殉棺死孝,捧檄死忠,惊霎时两代捐躯,齐赴波涛完大节;立坊予旌,建祠予祀,料此日九原含笑,并游瀛岛列仙班。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三》宋朝·陈渊窗前松竹翠连山,窗下弦歌昼掩关。

雪里忍看梅欲吐,烟中遥认鸟知还。

《和李光祖二首·漏残休更问铜壶》宋朝·吴芾漏残休更问铜壶,自视平生分已逾。

每叹奔驰非得计,只知静退是良图。

耽诗况味今虽在,爱酒情怀近已无。

诏比二疏吾岂敢,或言出处亦相符。

《次韵李光祖南山四偈·其四》宋朝·陈渊未暇南山访隐居,祇应无处不逢渠。

凭君一省从前梦,莫叹离群岁又除。

三字经详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详解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讲的是五行和五行的起源,“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五行在中国文化中这么重要?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因为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数”,是天地自然之数理,所以五行之数也
是数学的鼻祖。

说到数理就必须再谈《易经》,《易》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其中的道理贯穿
后世的一切学问,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易学运用的说理工具就是数理逻辑体系,换句话说,易经依靠的就是数理以及数的变化。

先后天之卦象都是从数理
变化产生的,由理生出数,再由数生出相。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具体的相(物相或事相),但相从何处而来?总不能凭空产生吧,相正是生于数。

前面已经举了电脑的例证,文字处理、图像声音都是具体的电脑的相用,支持电脑产生相用的是数,是一系列由数字编排的控制程序,没有数也就没有了相用。

但是控制数的是理,是宇宙间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正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设计的,另有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它有自己的理,理生数,数生相。

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天之道就是自然之理,通过天地之数,也就是自己的程序系统,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物相。

《易经》研究的就是天地之数,要通过天地既定的符
号系统,读出其中表达的程序与信息,这是研究易学的根本目的。

清朝康熙年间,由康熙皇帝御纂、内阁大学士李光地总裁、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的《周易折中》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的大全。

当然这只是《周易》,周朝用的易经,夏用连山易,商用归藏易,都不同,这在下面讲五经的时候再详谈。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

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

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同时,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

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极齐全的老大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

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

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阅读清朝人写的族谱序跋,常见“家谱犹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之说。

编纂家谱者,或为家谱作序者,将家谱比作国史,其意何在?如何理解?此种说法,是借国史之名张扬族谱的价值,即用众人皆知的国史意义来类比,家谱身价自然就明显了。

全面接触这个题目,需要在说明家谱、国史两者异同的同时,还应当论及关于家谱的学问,如人们为何修谱,怎样修谱,修谱人员及其宗族状况,修谱过程及结果,等等。

笔者不欲张大题目,而愿大题小作,主要是叙述家谱、国史两者的异同、关联及家谱的价值,以及透过家谱认识到民间有其史书。

一、官修史书有制度与私修族谱成习惯道光间,浙江鄞县周氏撰成族谱《新河周氏宗谱》,承修者周芬在《序》中说家族的修谱,与国家修史、地方政府修志的撰写人状况不同,他写道:“国史掌之柱下,郡邑志倡自官长,而家乘则责在子孙。

”①中国古代官修史学极其发达,有修史制度和专门的修史机构,保证修史的持续进行。

即以清朝而言,翰林院执掌修史,为皇帝撰修《起居注》、《实录》;中央各衙门的《则例》定期编撰,一再续修;人物传记的《大臣传》、《儒林传》等修了又修,遂有后人汇辑的《清史列传》问世;至于各种事件、战争亦有专门的纪录。

周芬说的“国史掌之柱下”,即此之谓。

地方官编辑方志,清朝亦逐渐形成制度,统一编修“一统志”,不时下令地方修志,以至规定续修时间。

编写方志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上地方官有某种随意性,不像中央修史那样严格实行制度而效果显著,这就是周芬说的“郡邑志倡自官长”。

族谱之编修,在中古以前,基本上是官方修撰,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述之甚明,清代康熙间江西临江府同知施廷元为清江(今樟树市)杨氏族谱所作的谱序,有云“古者谱系之学掌于朝廷”②,即此之谓。

可知原先民间之谱,亦为官学,这是人们的共识。

宋代以后,除了皇家编纂玉牒及少数民族王朝为其本民族贵族编写谱书之外,民间的兴修族谱,完全是宗族内部的事情,修或不修,全由宗族自身决定,官府并不过问,只是偶尔提倡民间修谱,如雍正帝在《圣谕广训》中所说“修族谱以联疏远”③。

闽南历史名人陈庆镛

闽南历史名人陈庆镛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 陈庆镛先⽣字乾翔号颂南,泉州市西门外塔后村⼈,名列《清史稿》列传165,是⼀位赫赫有名的历史⼈物,他的事迹与清代著名思想家龚⾃珍、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名⼈紧密联系。

龚⾃珍在道光⼗九年时任户部主事的陈庆镛相识后,写了《别陈颂南户部庆镛》⼀诗赞道:“本朝闽学⾃有派、⽂字肆肆多古情。

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像李⽂贞”(是当⽉初官⾄⼤学⼠的安溪李光地的益号)。

最值得赞颂是陈庆镛的直⾔敢谏精神。

陈庆镛道光时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忠君爱国、实事求是、亢直敢⾔、刚正不阿。

在监察御史任内所上奏疏数⼗,皆属切中时弊、忧国忧民之议。

特别是在鸦⽚战争期间,⼒主整顿军备海防,抗击英国侵略,强烈要求惩戒投降派,表现出中华民族刚正不屈的伟⼤⽓节。

针对清廷腐败⽆能的现实,⾝为御史的陈庆镛勇敢抗争。

在道光皇帝对鸦⽚战争中的投降派贵族予以封赏,当朝中⼤⾂噤若寒蝉时,唯独陈庆镛依然上《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弹劾误国⼤⾂、皇亲国戚琦善等三⼈。

陈庆镛抗直敢⾔的这⼀举动震动中外,影响深远,代表进步⼠⼤夫和⼈民群众的呼声,向统治者敲起警钟,向帝国主义显⽰中国⼈民不可侮的⽓概。

清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特在清源⼭碧霄岩下崖刻“抗直敢⾔”四字。

泉州府⽂庙中的历史名⼈馆塑有陈庆镛的蜡像。

◆◆◆◆◆新春佳节⾄家风教育正当时2016-02-05 廉动丰泽“谱谏世情皆学问,笃修家政是经纶”。

2⽉3⽇,农历腊⽉廿五,在丰泽区北峰社区清朝监察御史陈庆镛的故居门⼝,陈庆镛的后代⽼⽼少少汇聚⼀堂,接受陈⽒家规家训的熏陶教育。

每年农历这⼀天是陈⽒家族的家风家训⽇,家族中的长辈都会给⼦孙们讲述先贤往昔光辉事迹和陈家的家规家训,教育⼦孙、传承家风,让他们从⼩养成好的习惯。

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陈⽒家训(节选)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史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骄见恩必谢⼠农⼯商择术必正。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人物档案姓名: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榕村谥号:文贞称号: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福建泉州安溪湖头出生时间:公元1642年去世时间:公元1718年职业:政治家、理学家追赠:太子太傅其他成就:为政席仁,义设常平仓,减免赋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其他作品:《历像要义》《性理解》《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李光地是清朝著名大臣,康熙年间清官,理学名家,曾经协助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具有卓越贡献。

公元1642年,李光地出生在福州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一个具有诗书教养的富绅家庭。

因为家庭富裕,李光地得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自幼聪慧,因此在读书方面很有成就。

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师傅读书,表现颇佳,“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

善属对,矢口惊人。

塾师弗能教也”。

青年之时,研读经史,用巩固刻苦,沉迷于对宋明理学的探求中。

康熙三年中举,因为表现颇佳,得主考官卿相潘湖叟黄锡衮的赏识和指导。

康熙就年,李光地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同年省亲归乡。

李光地回到家乡安溪不久,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定南王也在广州反清,由此三藩之乱爆发。

耿精忠反清之时,建立起伪朝廷,逼迫当时许多名士及回乡官员到其伪朝廷中任职。

当时李光地和同榜进士陈梦雷都在其内,只是因为陈梦雷比李光地更早收到入仕书信。

陈梦雷坚决拒绝此事,并且称病推脱,但是因为他就在耿精忠势力范围之内,再多做其他也没有了。

李光地在收到劝降信之后,前去接见耿精忠。

得到消息的陈梦雷怒其不争,随后一番解释下才知道李光地是假装投降,于是两人在一起详细分析了耿精忠叛乱一事。

最后两人决定,让李光地向朝廷进书,而陈梦雷留在福建照看李光地的家人。

李光地后来以父亲生病为由回到安溪,随后便命仆人带上蜡丸密疏前往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训·谕儿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

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盖手动则心必随之。

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

着心愈牢矣。

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已相关,故亦卒无所得。

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光地【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阅诸子百家的著作。

读了历史,一定要摘录其中的重要事件。

看了别人的著述,一定要长见识。

不论是
名家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著述;也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

夜以继日,燃烛苦读。

从来都是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度过一年的光阴。

”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是地动手,更有其效。

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

虽然你看过或读诵过二十遍,其收效不如摘抄详尽、认真;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殚精竭虑。

倘你在此过程中还能做到研究、考查其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的是非问题,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

那末,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就越记得牢固。

近代的学术前辈还在府、州、县学做生员时,他们都写过经书的要点讲解和《纲鉴》、《性理》等书中的略抄,他们这种作法还有古代圣贤流传下来治来意蕴。

因为,他们是为了方便于自己温习功课,而并非是想以引留传后世。

今天的学者再不讲究这种学风了,他们编学书籍、讲解经籍的说文、史著、论文等等,并大量印刷发行、流传于世,只不过是追名逐利而已,这些书与他们的思想修养、学术追求毫无关系,所以,从这类书中最终是一无所获。

正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写成了书,却什么东西也不懂得,什么知识也未记住,像这样的人和这类作法应该引以为戒,而且切不可效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