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鹿鸣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合集下载
所宝惟贤赋第七段赏析【清代】董鄂铁保骈体文

• 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一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 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县令王伸汉冒赈, 鸩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遭到免职,流放新疆。道光初年,告病退休。道光 四年(1824年),去世。
•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曾任《八旗通志》总裁,并将旗人诗文编为《白 山诗介》134卷,个人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 法家,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称为“清朝四大书家”。书法早年曾学 “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体”带来的板滞之病。他谪居吉林时仍 勤于临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作品赏析
• 武王克商之后,周朝取代商朝的消息很快传遍周边少数民族。于是有西蕃进贡 宝犬。太保召公写了一篇文章‘旅獒(远处献来的狗)’,来提醒周武王。说: 啊!英名的天子能注意修身养性,四方少数民族才能拥护中央政府。于是不论 远近,都要贡献土特产,无非是些穿的、吃的和日用器物。您当以明德示范影 响这些藩国,别把人家当诸侯。以宝玉为信物分封王亲国戚和功勋大臣做诸侯, 为的是展现亲情。非叔伯之国不必交换信物,而是以怀柔尚德来维持同少数民 族的关系。德盛并不靠拉关系。简慢君长和官吏,是不能尽得人心的;简慢人 民,国家则不能尽得民力。不要刻意追求耳目之欢,百事都要走正道,切记玩 人丧德,玩物丧志。着眼于以正路子求安宁,命令则应通过正当途径传达。不 干那些有损正事的无益之事,才能为国建功;不因异物而忽视有用的东西,人 民才能得到温饱。犬马通常是不服异地水土的。珍禽异兽,都是不能关起来养 的。不贪图远方之财宝,则人缘自然远达;尊重人才,则中央政府运行平稳。 啊!若非早晚勤政,防微杜渐,您的威信就会受到伤害。即便是功比山高,差 一件也得前功尽弃。只有关注到这些,才能永保人民安居乐业,您和您的子孙 就能永保王位。
•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曾任《八旗通志》总裁,并将旗人诗文编为《白 山诗介》134卷,个人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 法家,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称为“清朝四大书家”。书法早年曾学 “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体”带来的板滞之病。他谪居吉林时仍 勤于临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作品赏析
• 武王克商之后,周朝取代商朝的消息很快传遍周边少数民族。于是有西蕃进贡 宝犬。太保召公写了一篇文章‘旅獒(远处献来的狗)’,来提醒周武王。说: 啊!英名的天子能注意修身养性,四方少数民族才能拥护中央政府。于是不论 远近,都要贡献土特产,无非是些穿的、吃的和日用器物。您当以明德示范影 响这些藩国,别把人家当诸侯。以宝玉为信物分封王亲国戚和功勋大臣做诸侯, 为的是展现亲情。非叔伯之国不必交换信物,而是以怀柔尚德来维持同少数民 族的关系。德盛并不靠拉关系。简慢君长和官吏,是不能尽得人心的;简慢人 民,国家则不能尽得民力。不要刻意追求耳目之欢,百事都要走正道,切记玩 人丧德,玩物丧志。着眼于以正路子求安宁,命令则应通过正当途径传达。不 干那些有损正事的无益之事,才能为国建功;不因异物而忽视有用的东西,人 民才能得到温饱。犬马通常是不服异地水土的。珍禽异兽,都是不能关起来养 的。不贪图远方之财宝,则人缘自然远达;尊重人才,则中央政府运行平稳。 啊!若非早晚勤政,防微杜渐,您的威信就会受到伤害。即便是功比山高,差 一件也得前功尽弃。只有关注到这些,才能永保人民安居乐业,您和您的子孙 就能永保王位。
南园赋第七段赏析【明代】祝允明骈体文

爾其百喙歌春,孤蟬呤秋。貴語雕籠之吉了,巧囀碧隂之栗留。 或雊谷雉,或走罝兎。或屏隱孔翠,或沙立鷗鷺。
……………………………………………………… ………………………………………………………
南海子距北京永定门南约二十里,位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冲积扇前缘。“海子”之名始于 隋唐,这里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现存为清代遗址。 南海子自辽金肇始,元明拓展,清代鼎盛,经历了辽“四时捺钵”、金“春水秋山”、元“下马 飞放泊”、明“南海子”、清“南苑”五个历史发展时期,是古代帝王游幸、狩猎、阅兵、演武、 处理政务、接见使节的重要场所。“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骑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 欲下水边台。”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描绘的《南囿秋风》,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每到秋季, 金风来时,秋水长天,鹿雉出没,晴云碧树,红果黄叶,鸢飞鱼跃,猿啼鹤唳,其景可与云梦、 上林媲美。
国学 骈体文
南园赋
第七段
明代 祝允明
作品赏析
• 南海子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前缘,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 囿,承担着生态保障、游幸狩猎、大阅演武、政务活动等功能。作为明清皇家园林理政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位特殊。
• 《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侵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 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在契丹语中专指皇帝畋 猎的行在之所。四季捺钵是指春、夏、秋、冬各季皇帝各行畋猎的地方。而当时辽陪都南京 (今北京)城南广衍无际的延芳淀地域,正是辽代帝王进行“春捺钵”最为理想的地方。虽然 南海子未在延芳淀的中心地区,却在其西北上游的水源陆淀相汇地带,亦成为“春捺钵”必经 之路和行在之所。明代徐昌祚在《燕山丛录》中这样描述了帝冑在京南郊“春捺钵”时情景: “辽时每季春必来此戈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 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 相持殒地。”辽帝王虽在陪都南郊设有“捺钵”行在之所,却还没有形成建园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 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 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北京大学 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 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 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 ………………………………………………………
南海子距北京永定门南约二十里,位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冲积扇前缘。“海子”之名始于 隋唐,这里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现存为清代遗址。 南海子自辽金肇始,元明拓展,清代鼎盛,经历了辽“四时捺钵”、金“春水秋山”、元“下马 飞放泊”、明“南海子”、清“南苑”五个历史发展时期,是古代帝王游幸、狩猎、阅兵、演武、 处理政务、接见使节的重要场所。“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骑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 欲下水边台。”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描绘的《南囿秋风》,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每到秋季, 金风来时,秋水长天,鹿雉出没,晴云碧树,红果黄叶,鸢飞鱼跃,猿啼鹤唳,其景可与云梦、 上林媲美。
国学 骈体文
南园赋
第七段
明代 祝允明
作品赏析
• 南海子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前缘,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元、明、清三代皇家苑 囿,承担着生态保障、游幸狩猎、大阅演武、政务活动等功能。作为明清皇家园林理政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位特殊。
• 《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侵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 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在契丹语中专指皇帝畋 猎的行在之所。四季捺钵是指春、夏、秋、冬各季皇帝各行畋猎的地方。而当时辽陪都南京 (今北京)城南广衍无际的延芳淀地域,正是辽代帝王进行“春捺钵”最为理想的地方。虽然 南海子未在延芳淀的中心地区,却在其西北上游的水源陆淀相汇地带,亦成为“春捺钵”必经 之路和行在之所。明代徐昌祚在《燕山丛录》中这样描述了帝冑在京南郊“春捺钵”时情景: “辽时每季春必来此戈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 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 相持殒地。”辽帝王虽在陪都南郊设有“捺钵”行在之所,却还没有形成建园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 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 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北京大学 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 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 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胡琴赋第七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作品赏析
• 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 文人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胡琴作》一诗中写道:“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在另一首诗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记载:“奚人 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 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这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胡琴。可见, 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有:“杜挚赋序曰:秦末 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击弦于鼓 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稽琴也。是稽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照此记述, 稽琴在北宋之时,仍靠弹拨琴弦来发音,而不是轧弦发音的拉弦乐器。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 记》(卷八)中,则明确地记载着稽琴是拉弦乐器。文中说:“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 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把稽琴归于公元3世纪的稽康所制,显然是伪托古人的一种附 会,这可能是陈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说吧。同是宋人,又同是记述稽琴,却记载着两种不同 的演奏方法。这充分说明,宋代稽琴仍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阶段。,摘阮古朴。
……………………………………………………… ………………………………………………………
胡琴,属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 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 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 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 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石韫玉赋第七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THANK YOU!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也需要聚精会神、光彩照人的 “眼睛”,古人将其叫做“诗眼”或“文眼”。它是全篇 的聚焦点,是全文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所以寻找到聚焦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骈体文
石韫玉赋 第七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陆机的《文赋》里说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 媚。” 山,之所以倍增光辉,不是因为它本身绽放光彩,而是因 为其中蕴藏着美玉;水,之所以更加秀媚,不是因为它本 身清秀,而是因为里面含着珍珠。
• 人,之所以魅力无限,不是因为他外表有多么漂亮,而是 因为躯壳里有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
徒观夫贵誇楚璧,美羡郑环,佩昭璀璨,车照孄媥,每焜煌于 朝庙,亦藻耀夫人寰,乃气如白虹,早伏一拳之内,而色运孚 尹。
……………………………………………………… ………………………………………………………
晋代陆机的《文赋》: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 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 于集翠。“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平淡无奇的山川因有了璞玉和宝珠的存在, 便拥有了光彩和可爱,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碧梧栖凤赋第七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 后延伸为 良禽择木而栖。
作品赏析
• 鸣凤栖梧桐源见“凤鸣朝阳”。比喻贤才得遇。唐 高適《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 《诗.大雅.卷阿》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
覩此碧梧,欣然而集。鸣则喈喈,飞则翕翕。翔云汉而 自娱,琢琅玕以为食。爱恣嘉树,枝劲干直。
………………………………………………………
………………………………………………………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只凤凰飞过一片梧桐林,那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凤凰很开心,于是决定在那里生 活,它们和当地的村民,和当地的动植物相处都很好,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凤凰只能 很无奈的离开.凤凰离开之后,梧桐树和当地的村民,动植物都非常怀念凤凰,另一方面,凤凰也很怀念 在梧桐林里生活的那段时间,于是最后,凤凰还是回来了,继续栖息在梧桐树上。梧桐为树中之王,相 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 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 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作品赏析
• 鸣凤栖梧桐源见“凤鸣朝阳”。比喻贤才得遇。唐 高適《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 《诗.大雅.卷阿》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
覩此碧梧,欣然而集。鸣则喈喈,飞则翕翕。翔云汉而 自娱,琢琅玕以为食。爱恣嘉树,枝劲干直。
………………………………………………………
………………………………………………………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只凤凰飞过一片梧桐林,那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凤凰很开心,于是决定在那里生 活,它们和当地的村民,和当地的动植物相处都很好,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凤凰只能 很无奈的离开.凤凰离开之后,梧桐树和当地的村民,动植物都非常怀念凤凰,另一方面,凤凰也很怀念 在梧桐林里生活的那段时间,于是最后,凤凰还是回来了,继续栖息在梧桐树上。梧桐为树中之王,相 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 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 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刺绣赋第七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 《刺绣赋》描写的是女子刺绣的过程和绣品完成后互相传 观欣赏 的乐趣。
作品赏析
•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 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 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 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 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 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 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初丝丝以积累,旋层层而璀璨。即叶襯花,由枝生干。 目流波以神凝,风行水而文涣。
……………………………………………………… ………………………………………………………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 (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 “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 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 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 展成绣在服装上。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刺绣赋
第七段
清代 高景芳
作品赏析
•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 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 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 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 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作品赏析
•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 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 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 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 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 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 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初丝丝以积累,旋层层而璀璨。即叶襯花,由枝生干。 目流波以神凝,风行水而文涣。
……………………………………………………… ………………………………………………………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 (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 “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 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 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 展成绣在服装上。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刺绣赋
第七段
清代 高景芳
作品赏析
•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 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 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 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 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尖山观潮赋第七段赏析【清代】盛大士骈体文

• 学问淹雅,诗、画俱佳,其山水以娄东王氏为宗,而加脱 略,落落有大家风格。其烟浔云峤图苍莽深秀,灵芬馆图 萧疏幽旷,真不婉娄东正派。有《蕴素阁集》、《溪山卧 游录》。所著《泉史》一书,成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 四)。其名著录于《墨林今话》、《蝶隐园书画杂缀》、 《艺林见闻录》、《畊砚田斋笔记》、《清画家诗史》、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
国学 骈体文
尖山观潮赋
第七段
清代 盛大士
作品赏析
• 在盐官东面,有一座突出在钱塘江湾的尖山,站在山上居高临下, 矗立沧涛,朝潮夕返,必经其麓,更是胜地。海宁观音寺就座落在 大尖山西侧,原名观音庙。
• 盐官始建于西汉,吴王刘濞煮海前,一直为海宁州、县治的所在地。
瞰潮汐之奔迅兮,駴洪流之汪洋。乍駕轶拔擢而揚汨兮, 旋溫汾滌汔。羌莫從而縷詳。
……………………………………………………… ………………………………………………………
盐官是一座千年古城,古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动人的传说和壮观的涌潮,可谓一日游千 年,满城尽奇观,景区集自然奇观与人文盛景于一身,以海宁潮胜景和盐官古镇风情取胜,海宁 潮胜景:盐官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它是世界著名的观潮胜地,自古以来,天下奇观海宁潮以其独 特的壮美雄姿而令人神往。
THANK YOU!
• 在唐朝,盐官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宗教而名扬海内外;北宋 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诗中称之为“古邑”;
• 至明清时期,更有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荣耀而 声名远播;
• 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的史实和乾隆身世之迷的民间传说,使这座 地位显赫而又讳莫如深的陈阁老宅充满了传奇色彩。
作品赏析
• 海宁观潮习俗沿袭千年,经久不衰。自明清以来,每逢农历八月十 八为传统的“观潮节”。这一日,游客云集,热闹非凡。海宁每年 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二十举办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由 民间自发的观潮活动,转变成成熟的旅游活动,并融入了文化、经 济等时代概念,年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呈现了“万马奔 腾海宁潮,江潮人潮两相涌”的又一奇观。
国学 骈体文
尖山观潮赋
第七段
清代 盛大士
作品赏析
• 在盐官东面,有一座突出在钱塘江湾的尖山,站在山上居高临下, 矗立沧涛,朝潮夕返,必经其麓,更是胜地。海宁观音寺就座落在 大尖山西侧,原名观音庙。
• 盐官始建于西汉,吴王刘濞煮海前,一直为海宁州、县治的所在地。
瞰潮汐之奔迅兮,駴洪流之汪洋。乍駕轶拔擢而揚汨兮, 旋溫汾滌汔。羌莫從而縷詳。
……………………………………………………… ………………………………………………………
盐官是一座千年古城,古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动人的传说和壮观的涌潮,可谓一日游千 年,满城尽奇观,景区集自然奇观与人文盛景于一身,以海宁潮胜景和盐官古镇风情取胜,海宁 潮胜景:盐官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它是世界著名的观潮胜地,自古以来,天下奇观海宁潮以其独 特的壮美雄姿而令人神往。
THANK YOU!
• 在唐朝,盐官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宗教而名扬海内外;北宋 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诗中称之为“古邑”;
• 至明清时期,更有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荣耀而 声名远播;
• 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的史实和乾隆身世之迷的民间传说,使这座 地位显赫而又讳莫如深的陈阁老宅充满了传奇色彩。
作品赏析
• 海宁观潮习俗沿袭千年,经久不衰。自明清以来,每逢农历八月十 八为传统的“观潮节”。这一日,游客云集,热闹非凡。海宁每年 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二十举办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由 民间自发的观潮活动,转变成成熟的旅游活动,并融入了文化、经 济等时代概念,年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呈现了“万马奔 腾海宁潮,江潮人潮两相涌”的又一奇观。
士伸知己赋第七段赏析【北宋】蔡襄骈体文

•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黄石公说,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司马迁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吕坤说,富以能施为德; 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不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增广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儒贝尔说,如果你贫穷,用你的美德来显示自己,如果你富有,用你的善行来显示自己。贫穷是不需要计划 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没有人会为你的贫穷负责,却有人为你的富有而喝彩。 • 心灵的困顿,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富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自己, 用心生活。贫穷和富贵就是一念之间,观念决定贫与富,心态决定苦与乐。。贫贱时,眼中不羡富贵, 他日得志,必不骄傲;富贵时,心中不忘贫贱,一旦失败,必不气馁。
•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 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 松,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 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传世。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 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 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 蔡襄逝;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 这话原是《吕氏春秋》里面引周公旦的话:"君子屈于不已知而伸于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吕坤说,富以能施为德; 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不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增广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儒贝尔说,如果你贫穷,用你的美德来显示自己,如果你富有,用你的善行来显示自己。贫穷是不需要计划 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没有人会为你的贫穷负责,却有人为你的富有而喝彩。 • 心灵的困顿,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富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自己, 用心生活。贫穷和富贵就是一念之间,观念决定贫与富,心态决定苦与乐。。贫贱时,眼中不羡富贵, 他日得志,必不骄傲;富贵时,心中不忘贫贱,一旦失败,必不气馁。
•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 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 松,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 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传世。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 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 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 蔡襄逝;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 这话原是《吕氏春秋》里面引周公旦的话:"君子屈于不已知而伸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THANK YOU!
•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题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鸣》,二 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
作品赏析
• 《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 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 鹿鸣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 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 “举于其乡,所传,即是 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 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是以嘉祐追論,美歐陽之司柄。元和動色,為權公之作 楨。寄語太忙,無煩地上之友。
……………………………………………………… ………………………………………………………
鹿鸣宴源于周代兴贤能的乡饮酒礼,《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疏引郑(玄)目录云:“诸侯之乡大 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则此礼一开始就与地方向国君献贤 能有关,故唐以后很自然地被引进为科举礼仪。又《礼记·乡饮酒义》有“工入,升歌三终”语, 孔颖达疏:“‘工入,升歌三终’者,谓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 一终也。”因升堂乐首奏《鹿鸣》,故称“鹿鸣宴”。《宋史》卷114《乡饮酒礼》谓该礼有三种 类型:一是乡大夫三年大比,兴贤者能者,于是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以礼宾之”;二是祭祀时 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三是春秋习射,先行乡饮礼。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国学 骈体文
秋高鹿鸣赋
第七段
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秋高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 上三重茅。” 唐 陈润 《赋得秋河曙耿耿》:“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 唐 翁承赞 《题壶山》诗:“秋高巖溜白,日上海波红。”
•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是《小雅》的首篇,为先秦宫廷乐歌。《仪礼注疏》:“《鹿 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此采其己有旨酒,以召嘉宾,嘉宾既来, 示我以善道。又乐嘉宾有孔昭之明德,可则效也。”
THANK YOU!
•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题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鸣》,二 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
作品赏析
• 《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 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 鹿鸣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 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 “举于其乡,所传,即是 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 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是以嘉祐追論,美歐陽之司柄。元和動色,為權公之作 楨。寄語太忙,無煩地上之友。
……………………………………………………… ………………………………………………………
鹿鸣宴源于周代兴贤能的乡饮酒礼,《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疏引郑(玄)目录云:“诸侯之乡大 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则此礼一开始就与地方向国君献贤 能有关,故唐以后很自然地被引进为科举礼仪。又《礼记·乡饮酒义》有“工入,升歌三终”语, 孔颖达疏:“‘工入,升歌三终’者,谓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 一终也。”因升堂乐首奏《鹿鸣》,故称“鹿鸣宴”。《宋史》卷114《乡饮酒礼》谓该礼有三种 类型:一是乡大夫三年大比,兴贤者能者,于是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以礼宾之”;二是祭祀时 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三是春秋习射,先行乡饮礼。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国学 骈体文
秋高鹿鸣赋
第七段
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秋高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 上三重茅。” 唐 陈润 《赋得秋河曙耿耿》:“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 唐 翁承赞 《题壶山》诗:“秋高巖溜白,日上海波红。”
•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是《小雅》的首篇,为先秦宫廷乐歌。《仪礼注疏》:“《鹿 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此采其己有旨酒,以召嘉宾,嘉宾既来, 示我以善道。又乐嘉宾有孔昭之明德,可则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