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赋第一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合集下载
画舫闻歌赋第一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 画肪有堂客、官客之分,堂客为妇女之称。妇女上船,四面垂帘,屏后另设小 室如巷,香枣厕筹,位置洁净。船顶皆方,可载女舆。家人挨排于船首,以多 为胜,称为堂客船。一年中惟龙船市堂客船最多。唐赤子翰林端午诗云:“无 端铙吹出空舟,赚得珠帘尽上钩。小玉低言娇女避,郎君倚扇在船头。”皆此 类堂客船也。迨至灯船夜归,香舆候久,弃舟登岸,火色行声,天宁寺前,拱 宸门外,高卷珠帘,暗飘安息,此堂客归也。《梦香词》云:“扬州好,扶醉 夜踉将。灯影看残街市月,晚风吹上┺儿香。剩得好思量。”
国学 骈体文
画舫闻歌赋 第一段
清代 吴 绮
作品赏析
• 《梦香词》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 处处住兰桡。”游人泛湖,以秋衣、蜡屐打包,茶獭⒌普冢点心、酒盏,归之 茶担,肩随以出。若治具待客湖上,先投柬帖,上书“湖舫候玉”。相沿成俗, 寝以为礼,平时招携游赏,无是文也。《小郎词》云:“丢眼邀朋游妓馆,扌 弃头结伴上湖船。”此风亦复不少。每岁正月,必有盛集。二月二日祀土神, 以虹桥灵土地庙为最,谓之“增福财神会”。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绮(1619~1694年)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 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 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 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 〔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 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 《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 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 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国学 骈体文
画舫闻歌赋 第一段
清代 吴 绮
作品赏析
• 《梦香词》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 处处住兰桡。”游人泛湖,以秋衣、蜡屐打包,茶獭⒌普冢点心、酒盏,归之 茶担,肩随以出。若治具待客湖上,先投柬帖,上书“湖舫候玉”。相沿成俗, 寝以为礼,平时招携游赏,无是文也。《小郎词》云:“丢眼邀朋游妓馆,扌 弃头结伴上湖船。”此风亦复不少。每岁正月,必有盛集。二月二日祀土神, 以虹桥灵土地庙为最,谓之“增福财神会”。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绮(1619~1694年)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 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 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 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 〔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 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 《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 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 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酒赋第一段赏析【清代】谭宗浚骈体文

第一段
清代 谭宗浚
作品赏析
• 战国时期,齐国第四代国君齐威王早年总是彻夜饮酒。威王八年,楚军进攻齐国,威王立即派 亲信淳于髡出使赵国寻求救援。淳于髡不负众望,从赵国请来了10万大军,很快就将楚军吓退。 威王大悦,在后官设置酒肴,宴席中他赐酒淳于髡并问其饮几杯酒才会醉。
• 起初淳于髡回答:“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接着又补充道“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耩鞠卺 ,侍酒于前,时赐 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 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督,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 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故曰酒板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 衰。”
THANK YOU!
• 淳于髡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为了暗示威王酒喝多了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 事。
作品赏析
• 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是个很不着调的人,他逸乐无度,通宵达旦饮酒狂欢并陶 醉其中欲罢不能。他不管政事,把国家事务都交到大臣去管。正所谓“上有所 好,下必甚焉”,文武百官也是荒淫放纵,各国见齐国好欺,都来侵犯。威王 六年,鲁国进攻齐国,攻入齐国的阳关。晋国进攻齐国,打到齐国的博陵。威 王即位第七年,卫国进攻齐国,夺取了薛陵。八年,楚国大军压境,齐威王只 好花费重金请赵国帮助解围。九年,赵国进攻齐国,占领了齐国的鄄城。当时, 鲁、卫等国已是自身难保的弱小国家,连这样的国家都来侵犯齐国,可见齐国 当时该有多么窝囊,一时国家危在旦夕。
清代 谭宗浚
作品赏析
• 战国时期,齐国第四代国君齐威王早年总是彻夜饮酒。威王八年,楚军进攻齐国,威王立即派 亲信淳于髡出使赵国寻求救援。淳于髡不负众望,从赵国请来了10万大军,很快就将楚军吓退。 威王大悦,在后官设置酒肴,宴席中他赐酒淳于髡并问其饮几杯酒才会醉。
• 起初淳于髡回答:“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接着又补充道“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耩鞠卺 ,侍酒于前,时赐 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 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督,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 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故曰酒板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 衰。”
THANK YOU!
• 淳于髡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为了暗示威王酒喝多了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 事。
作品赏析
• 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是个很不着调的人,他逸乐无度,通宵达旦饮酒狂欢并陶 醉其中欲罢不能。他不管政事,把国家事务都交到大臣去管。正所谓“上有所 好,下必甚焉”,文武百官也是荒淫放纵,各国见齐国好欺,都来侵犯。威王 六年,鲁国进攻齐国,攻入齐国的阳关。晋国进攻齐国,打到齐国的博陵。威 王即位第七年,卫国进攻齐国,夺取了薛陵。八年,楚国大军压境,齐威王只 好花费重金请赵国帮助解围。九年,赵国进攻齐国,占领了齐国的鄄城。当时, 鲁、卫等国已是自身难保的弱小国家,连这样的国家都来侵犯齐国,可见齐国 当时该有多么窝囊,一时国家危在旦夕。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袭九渊之神龙,沕渊潜以自珍。虽无心于求世,亦择胜 而栖神。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 ………………………………………………………
在苏轼寓惠诗文中,有一篇《惠州 李氏潜珍阁铭》。此铭所说的潜珍阁,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九十九《广南东路·惠州·古迹》载:“李氏潜珍阁, 郡人进士李光道所建。李光道,归善人,世 居惠州府城万石坊。其父李思纯, 1053年三礼出身,历官朝奉郎知封州、琼州安抚使,有遗爱于 民,卒后祀乡贤, 《惠府志》有传。光道仕履失考,东坡在铭中称道他“无心于求世”、“渊潜 以自珍”;他在党 祸人所共畏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敢于与“元祐罪人”苏轼结交往来;苏轼再 贬海南,他又 亲自远送。从这种种事实来看,大约可知他在当时虽有功名在身,却已归隐故里, 是位轻名 利、重情义的抱道君子。他最终能藉东坡的不朽诗文而名传千古,实非偶然。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唐庚迁居郡城南李氏山园,庐曰“寄傲”、庵曰“易”,均有记。并作《省愆赋》。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卷 五《名迹三》:“ 李氏山园在郡城南,面龙塘,宋(琼州安抚使)李思纯别墅,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 唐庚寓园中,筑庐居焉。临江有潜珍阁,苏轼为之铭。”又文集卷二《寄傲斋记》:“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 居之南,号寄傲斋。”又云:“吾官阆中时,尝考论晋宋人物,至《渊明传》,慨然有感于吾心。时年三十便有归 欤之心,求田问舍,亲友皆怪之。自是以来,俯仰十年……今吾适四十尔,于此乎复何言哉!”知此记作于本年 。清乾隆癸卯《归善县志》卷四《古迹》〔唐子西故居〕条按语略云:“东坡有寄傲轩诗,庚岂袭其名亦以 名庐耶?今据旧志姑存之以俟考。”按东坡《寄傲轩》诗载《苏轼诗集》卷三十一。中谓:“通圜何所傲,傲 名非傲俗”,“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又文集卷三《易庵记》:“吾用《易》不审,陷时作。又卷一《省愆赋》:“唐子谪居岭表,既已半载,杜门时省愆 而慨曰……”则此赋亦作于本年中。 本年所作诗有:《大熟行》、《谢人送酒》 、 《水东感怀》。
……………………………………………………… ………………………………………………………
在苏轼寓惠诗文中,有一篇《惠州 李氏潜珍阁铭》。此铭所说的潜珍阁,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九十九《广南东路·惠州·古迹》载:“李氏潜珍阁, 郡人进士李光道所建。李光道,归善人,世 居惠州府城万石坊。其父李思纯, 1053年三礼出身,历官朝奉郎知封州、琼州安抚使,有遗爱于 民,卒后祀乡贤, 《惠府志》有传。光道仕履失考,东坡在铭中称道他“无心于求世”、“渊潜 以自珍”;他在党 祸人所共畏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敢于与“元祐罪人”苏轼结交往来;苏轼再 贬海南,他又 亲自远送。从这种种事实来看,大约可知他在当时虽有功名在身,却已归隐故里, 是位轻名 利、重情义的抱道君子。他最终能藉东坡的不朽诗文而名传千古,实非偶然。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唐庚迁居郡城南李氏山园,庐曰“寄傲”、庵曰“易”,均有记。并作《省愆赋》。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卷 五《名迹三》:“ 李氏山园在郡城南,面龙塘,宋(琼州安抚使)李思纯别墅,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 唐庚寓园中,筑庐居焉。临江有潜珍阁,苏轼为之铭。”又文集卷二《寄傲斋记》:“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 居之南,号寄傲斋。”又云:“吾官阆中时,尝考论晋宋人物,至《渊明传》,慨然有感于吾心。时年三十便有归 欤之心,求田问舍,亲友皆怪之。自是以来,俯仰十年……今吾适四十尔,于此乎复何言哉!”知此记作于本年 。清乾隆癸卯《归善县志》卷四《古迹》〔唐子西故居〕条按语略云:“东坡有寄傲轩诗,庚岂袭其名亦以 名庐耶?今据旧志姑存之以俟考。”按东坡《寄傲轩》诗载《苏轼诗集》卷三十一。中谓:“通圜何所傲,傲 名非傲俗”,“茅檐聊寄寓,俯仰亦自足。”又文集卷三《易庵记》:“吾用《易》不审,陷时作。又卷一《省愆赋》:“唐子谪居岭表,既已半载,杜门时省愆 而慨曰……”则此赋亦作于本年中。 本年所作诗有:《大熟行》、《谢人送酒》 、 《水东感怀》。
燕赋第一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燕子怀旧的这种情感属性,既是燕子的生物属性,也是人对燕子的 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以及对燕子意象所赋予的情感内涵,也和 原始图腾密切相关。图腾是氏族的旗帜,起着族徽的作用,原始先 民每当见到本族的图腾对象,必然想起自己的原始共同体,想起自 己的家乡故土。燕子曾经是少昊系统先民的图腾对象,它自然会激 发起思恋故土的情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把燕子意 象和恋故怀旧、反本归根的情感观念联系在一起。燕子作为眷恋故 居的想象出现,它的这种象征意义也是由原始图腾延伸出来的。 晋 代文人傅咸在他的《燕赋》的序文中说:“有言燕今年巢于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他用实验的方法 证实了中国燕子的的确确是怀旧的、多情的,于是才怀着深情写下 了《燕赋》的,可见,燕子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象决不是偶然的。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 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 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 《蓼斋后集》五卷。
若夫春草靃靡,明风澹淡。朱轩磬而迎飚,总帷舒而承旦。爰 有娀之逸鸟翩惠,然其方来理戍削之轻翰,弄玄景之徘徊。
……………………………………………………… ………………………………………………………
燕子意象与中国诗歌也有着不解之缘。从图腾物到文学意象,是从宗教情感发展到审美情感。宗 教情感具有庄严、神圣的意义,而在文学审美中,燕子意象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因而,在中 国诗人的心目中,燕子是多情的。作为眷恋故居的意象出现,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怀古诗《乌 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从这首 诗以后,“王谢堂前燕”便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一个怀旧符号了。朱彝尊在《卖花声·雨花台》 一词中写道:“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人世 间的变化,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繁华成空……这本是人类的普遍感受,尤其敏感的中国人却找 到了一个表达这一永恒情感的最佳意象。
羞以含桃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纪昀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羞以含桃赋 第一段
清代 纪 昀
作品赏析
• 樱桃每年先于百花而开,又先于百果而熟,身份特殊,意义深远,于是成为荐 寝庙、表孝敬的传统选择。《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天子羞以含桃, 先荐寝庙,让祖宗及早尝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载,“惠帝令叔 孙通定宗庙礼法。孝惠帝曾春游离宫,叔孙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 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以新异之物先荐寝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杜佑《通典·四十 九》中对此有完整的解释:“天子之庙,始祖及高曾祖考, 皆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也,谓之月祭……凡五谷成熟, 珍物新成,天子以荐宗。礼,未荐,不敢食新,孝敬之道 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 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 人,政治家、文学家。
维献新之旧典,寓致孝之深思。既升香于嘉谷,复荐果于良时。 伊含桃之初熟,佐秬黍而登之。
……………………………………………………… ………………………………………………………
《礼记》:“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到了汉代,樱桃荐新作为礼仪制度被正式载入史册,西汉 大臣叔孙通将荐樱由实践性走向制度化,《汉书·叔孙通传》记载:“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 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许之。诸果献由此兴。”南朝陈时期文学家 江总的《摄官梁小庙诗》也提到荐樱:“畴昔游依所,今日荐樱时。”樱桃最早是古人荐新果物 的首选。荐新是顺应时令和自然的祭祀活动,是古代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为了表达对天 地、神灵、祖先的崇敬和感谢,以初熟谷物或时令果物供奉于宗庙社稷,希望来年继续得到保佑。
孔雀开屏赋第一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若夫炎徼气暖,珍禽充盈,雞将绶吐,鹬以冠名。素鹊 曳练,么凤蜚声。缅深林之栖息,得孔雀之文明。
………………………………………………………
………………………………………………………
《异物志》记载:“孔雀一名越鸟,文禽也……丹口玄目,细颈隆背,头戴三毛,长有寸许,数 十群飞,游栖于冈陵之上……雌者尾短无翡翠,雄者五年尾便可长三尺,自背至尾末,有圆纹五 色金翠,相绕如钱。”孔雀的美,也成为文人墨客歌咏附会的绝好素材,魏钟会的《孔雀赋》: “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禀丽精以挺质,生丹穴之南垂。戴翠旄以表弁,垂绿蕤之森纚。 裁修尾之翘翘,若顺风而扬麾。五色点注,华羽参差。鳞交绮错,文藻陆离。丹口金辅,玄目素 规。或舒翼轩峙,奋迅洪姿;或蹀足踟蹰,鸣啸郁咿。”将孔雀之仙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孔雀, 俨然成为优雅高贵的象征,它栖息枝头,或漫步于地,观其有三分端庄、三分聪敏、两分机警再 加两分羞怯,可谓十分灵性。它的美丰满而热烈,象征着永恒与繁荣。
• 一些上流的人士,逢年过节相互馈赠活孔雀,放到阳台上和门前屋后做为宠物 玩赏,闲逛时候和孔雀王子或孔雀公主合张影,给家庭增添了无限乐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
………………………………………………………
《异物志》记载:“孔雀一名越鸟,文禽也……丹口玄目,细颈隆背,头戴三毛,长有寸许,数 十群飞,游栖于冈陵之上……雌者尾短无翡翠,雄者五年尾便可长三尺,自背至尾末,有圆纹五 色金翠,相绕如钱。”孔雀的美,也成为文人墨客歌咏附会的绝好素材,魏钟会的《孔雀赋》: “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禀丽精以挺质,生丹穴之南垂。戴翠旄以表弁,垂绿蕤之森纚。 裁修尾之翘翘,若顺风而扬麾。五色点注,华羽参差。鳞交绮错,文藻陆离。丹口金辅,玄目素 规。或舒翼轩峙,奋迅洪姿;或蹀足踟蹰,鸣啸郁咿。”将孔雀之仙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孔雀, 俨然成为优雅高贵的象征,它栖息枝头,或漫步于地,观其有三分端庄、三分聪敏、两分机警再 加两分羞怯,可谓十分灵性。它的美丰满而热烈,象征着永恒与繁荣。
• 一些上流的人士,逢年过节相互馈赠活孔雀,放到阳台上和门前屋后做为宠物 玩赏,闲逛时候和孔雀王子或孔雀公主合张影,给家庭增添了无限乐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万光灯赋第一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万光灯赋
第一段
清代 高景芳
作品赏析
• 万光灯乃靖逆侯府实有玩物。 • 清代宫廷重灯节,宫中张灯庆赏元宵。宫中仍设鳌山。元宵节在乾清宫大摆宴
席,招待群臣,并建鳌山。这鳌山与明代不同,预先于去年秋季收养蟋蟀,点 灯前预置鳌山之中,宴罢乐止,唧唧的虫鸣声自灯中传出,别具一格(江启淑 《水曹清暇录》卷十六)。 • 《清稗类钞》也记康熙上元烟火:「则火发于筒,以五为耦,耦具五花,抢升 递进。乃举巨炮三,火线层层,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数:若珠帘、焰塔、葡萄、 蜂蝶。雷电车鞭,川奔轴裂,不一而是。又既,创九石之灯,中藏小灯万。一 声迸散,则万灯齐明……,次第作响,火械所及,节奏随之,霹雳数声,烟飞 云散,最后一箱有四小儿从火中相搏坠地,炮声连发,另有四小儿衣花緉裆, 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穿星戴焰,破箱而出,翕倏变幻,难以举似。」
THANK YOU!
若夫云屏邃阁,玳梁桂堂,沉沉漏永,杳杳宵长。 张筵得暇,为乐多方。
………………………………………………………
…………………பைடு நூலகம்…………………………………
俗语云,高灯下亮,为扩大光照范围,将灯盏高高支起,这用以支灯的柄柱,称为“檠”,最早 且最为普遍的燃油灯,当为豆形灯。“豆”本为上古时代的一种盛食器,其上为圆盏盘,中间为 或长或短的直柄,最下为喇叭或圆足形底座,陶制的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种流行器物,其 上部盏盘原用于盛放肉羹一类的吃食,后来换之以灯油,配以灯芯,就成为一盏照明的灯,《尔 雅•释器》里描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由于材质不同,豆又有不同的名 称,而不少博物馆中长柄小盏的豆,其实就是上古先民用的灯。
• 靖逆侯张勇(1616年-1684年),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西安府咸宁县人,即今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贾里村人,字非熊。张勇在明朝为副将出身,归降 清朝为游击,后升任甘肃总兵,加封云南提督、甘肃提督。三藩之乱,康熙以 张勇为靖逆将军。后被封为一等靖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金庸“鹿鼎记”第三 十七回提及张勇,当然是戏说。”
秋声赋第一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骈体文
秋声赋 第一段
清代 吴锡麒
作品赏析
• 秋天,百花凋零、黄叶委地,一切都在走向衰亡,这些景象当然特别引起文人的悲凉之感。 • 在《红楼梦》中,情节就是按照季节的变化而展开的。贾府的声势随着季节变化一直向上攀升,
直到冬天赏梅时达到了顶点,之后盛极而衰。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生命也跟贾府的命运一样,从盛到衰,最后走向死亡。春天,黛玉葬
• 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鼒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 史,体必准乎古初,……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
THANK YOU!
花,写下了以花喻己的《葬花词》;秋天,林黛玉在窗下写下《秋窗风雨夕》,喻示着生命就 要走到尽头。里面开头就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 雨助凄凉!” • 从古至今,悲秋主题的文学作品特别多。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触景生情。总之,以秋为主 题的作品多数是悲凉的。这就为秋天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 • 西汉的大儒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理论,用来规范 人类的行为。 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即是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 所以刑罚要在秋冬进行。 • 秋天的确容易给人一种肃杀之感。那凋零的花、飘落的黄叶,就像是大自然在杀死万物。这在 古人看来,这是上天在动用刑罚,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那人间也应该是刑罚的时候了。
迴野千里,危樓一角,油燈欲昏,酒夢初觉。起古愁於虛空,盪余心於 眇邈,并萬族之可憐,激寒吹以相撲,騷騷屑屑,瑽瑽琤琤,露下如滴 烟流,亦聲始若孤绪。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68年,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在欧洲,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 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 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是13世纪末来到中国的。后来他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
国学 骈体文眼Biblioteka 赋第一段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眼镜是用镜片和架子组合起来戴在眼睛前方,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的用品。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弱视等。
• 眼镜由镜片、镜架组成。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及散光眼镜、平光眼镜、电脑护目镜、 护目镜、泳镜、夜视镜、电竞游戏护目镜、电竞护目镜、风镜、墨镜、玩具眼镜、太阳眼镜15 种。
及余嵗之方壯兮,辨白駒之散花。試玻瓈以著目兮,如 山行之霿遮。越雒數之一週兮,當堯夫之始娶。
………………………………………………………
………………………………………………………
世界上出土最古老的眼镜是来自我国东汉末年,从外观上看,镜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玛瑙打磨 制成,其后经历了原始传说、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屈腿5个阶段发展。到了南宋 和元代的时候,眼镜的镜框做工变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铜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连眼 镜盒都是蛇皮制作的。眼镜的雏形始于东汉水晶凸面镜,江苏扬州憎泉山的刘荆墓里,出土了一 只小巧玲珑的水晶放大镜。它是水晶凸面镜,圆形,并镶嵌在一个指环形的金圈里,它能使物体 放大五倍。 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由此可见早在东汉初年,中国的造镜技术和工艺就已 经十分高超了。这为眼镜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宋时期,管监狱的小吏史沆,首先发明了 成形眼镜。外形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材料是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之类。
•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 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病逝了,但他 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了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 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 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 • 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南洋传入我国。明万历田艺蘅 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 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 即最初的叫法。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 由于苏州出了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 发展。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 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 门的商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作品赏析
• 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明代崇祯初年(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 泗滨,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 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 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 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 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 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 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眼Biblioteka 赋第一段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眼镜是用镜片和架子组合起来戴在眼睛前方,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的用品。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弱视等。
• 眼镜由镜片、镜架组成。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及散光眼镜、平光眼镜、电脑护目镜、 护目镜、泳镜、夜视镜、电竞游戏护目镜、电竞护目镜、风镜、墨镜、玩具眼镜、太阳眼镜15 种。
及余嵗之方壯兮,辨白駒之散花。試玻瓈以著目兮,如 山行之霿遮。越雒數之一週兮,當堯夫之始娶。
………………………………………………………
………………………………………………………
世界上出土最古老的眼镜是来自我国东汉末年,从外观上看,镜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玛瑙打磨 制成,其后经历了原始传说、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屈腿5个阶段发展。到了南宋 和元代的时候,眼镜的镜框做工变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铜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连眼 镜盒都是蛇皮制作的。眼镜的雏形始于东汉水晶凸面镜,江苏扬州憎泉山的刘荆墓里,出土了一 只小巧玲珑的水晶放大镜。它是水晶凸面镜,圆形,并镶嵌在一个指环形的金圈里,它能使物体 放大五倍。 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由此可见早在东汉初年,中国的造镜技术和工艺就已 经十分高超了。这为眼镜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宋时期,管监狱的小吏史沆,首先发明了 成形眼镜。外形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材料是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之类。
•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 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病逝了,但他 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了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 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 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 • 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南洋传入我国。明万历田艺蘅 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 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 即最初的叫法。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 由于苏州出了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 发展。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 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 门的商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作品赏析
• 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明代崇祯初年(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 泗滨,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 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 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 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 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 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 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