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教学实施方案

美术鉴赏教学实施方案

美术鉴赏教学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因此,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美术鉴赏基础知识。

通过讲解和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术作品的基本认知,包括构图、色彩、形态、线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艺术作品欣赏。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观摩、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立见解和审美情趣。

3. 艺术史与文化背景。

通过介绍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三、教学方法。

1. 观摩与比较。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实地观摩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艺术作品的讨论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

3. 实践与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实践与创作,通过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定期考核。

定期组织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考核,包括书面测试和实际操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来评价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3. 学业成绩。

将美术鉴赏教学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表现纳入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

1. 艺术作品。

通过图书馆、美术馆等途径,收集丰富的艺术作品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欣赏机会。

2. 多媒体设备。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鉴赏(课程)教案

美术鉴赏(课程)教案

美术鉴赏(精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不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包括审美、历史、文化、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

2.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分析、主题分析、创作背景分析等方法。

3. 美术作品欣赏:分别选取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欣赏分析法: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针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名画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欣赏与分析: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针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美术鉴赏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孔新苗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课标:“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现象;活动——观察·描述·分析;享受——审美愉悦;认知——内涵·形式·风格·背景·作者;养成——审美趣味·欣赏能力。

高中鉴赏课的成就标准有:(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课标的成就目标看,最后落实就是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方法背后体现是我们的理念和教学目标。

因为任何目标不谈方法的时候目标就是瞎说,只有把方法和目标揉在一起,根据情境采取策略,才是进入了一个做事的状态。

Elliot.W.Eisner:“从认识上来说,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

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要求对象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具有在某个课程或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利用偶然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知道何时改变目标的能力。

融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融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融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美术鉴赏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中。

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结合起来,成为近年来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就如何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情操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和态度,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感受能力,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策略来融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1. 多元文化教学策略多元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性。

2. 艺术史教学策略通过艺术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也可以通过艺术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其审美情操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视觉文化教学是指通过传统的艺术鉴赏、当代艺术赏析、图像文化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视觉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和审美观念,提高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创意思维培养策略创意思维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意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提高其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感受能力。

幼儿园美术作品鉴赏教案 幼儿园美术作品

幼儿园美术作品鉴赏教案 幼儿园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幼儿园美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 提高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增强幼儿对美育的认识,激发其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的种类:绘画、手工、剪纸等。

2. 美术作品的特点:色彩鲜艳、构图简洁、充满童趣。

3. 美术作品的意义:记录幼儿成长、展现其个性、培养其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引导幼儿观看、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2.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其艺术创作的潜能。

四、教学方法1. 观看教师精选的优秀美术作品,帮助幼儿理解艺术作品的背后故事2. 开展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欣赏美术作品,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瓶等多媒体形式,向幼儿展示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

2. 欣赏:带领幼儿观看绘画、手工和剪纸等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向他们讲解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3. 共享:鼓励幼儿共享自己的美术作品,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讨论:组织幼儿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5. 创作:引导幼儿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其艺术创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让他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欣赏美术作品的也能激发其对美术创作的热爱。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并且有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教育是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独立创作能力,使他们在美术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我们也将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艺术成长。

八、教学内容的延伸在幼儿园美术作品鉴赏教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案 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案 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培养3. 美术作品的想象力培养4. 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5.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实物或图片、鉴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价值。

3. 示范:示范如何观察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讲解:讲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6. 示范:示范如何进行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审美方法。

7. 实践:学生独立进行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0. 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主动讨论。

2. 作品鉴赏:评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作业和课堂展示来进行评估。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鉴赏中。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

3. 开展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鉴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策略高中美术鉴赏课是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鉴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鉴赏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3. 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鉴赏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潮流,拓展他们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维方式。

4.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愿意在课余时间主动去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思想,并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2. 艺术史和艺术流派的介绍。

通过介绍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时期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培养他们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认知能力。

3. 创作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介绍。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艺术创作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如素描、水彩、油画等,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技术特点。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视频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艺术作品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的细节和表现形式。

3. 小组讨论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欣赏一些艺术作品,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创作实践法。

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一、引言美术鉴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理论基础1.美学理论的融入美学理论是美术鉴赏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美学理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

2.情感教育的引入情感教育是美术鉴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主题,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设计1.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美术鉴赏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互动式的教学效果。

2.实践与观摩结合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观摩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艺术展览,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进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作品展览,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获得更多的实际经验和展示机会。

四、教学评价1.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美术鉴赏教学评价应该注重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评价、书面表达评价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启示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2.个性化的评价指标每个学生所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不同,因此评价指标应该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激发他们在鉴赏和创作方面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1、隐喻·故事:
教师讲述/学生自主 —— 现代教育学家提出:课堂讲述多使用
“隐喻”“故事”,少使用定义、结论式表达的原则。
“……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
如艾斯尔所言,‘是不确定性成分促使文本与读者‘交流’’,然后 激发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叙方 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 种可能性。”(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岁
-
·
期十 四 世 纪 中
倪 瓒 ( 一 三 零 一
乔 托 ( 一 二 六 七
一 三 七 四 )
一 三 三 七 )
-
董其昌(1555—1636) 霍贝玛(1638-1709)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纪十 七 世
陈洪绶 (1588-1652)
八大山人
(1626-1705)
养成—审美趣味 · 欣赏能力
1.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
完成一堂美术课程教学,包括五个基本内容:
• 1、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
3、撰写教案;
• 4、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
5、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
特点:美 育 · 非高考科目 · 感性能力培养 · 趣味体验 自由/边缘 想象/认知 个性/养成
Elliot.W.Eisner:“从认识上来说,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 杂的。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要求对象
第239-241页)
• “……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
来。如艾斯尔所言,‘是不确定性成分促使文本与读者‘交流’’, 然后激发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 叙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通过与文本对话探 讨各种可能性。”
2.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A.信息与兴趣
a.信息·设计: “信息的结构不亚于信息本身”。
陈萍萍(滨州市滨城区一中)
为什么叫“紫禁城”?为什么是金黄色? 为什么比较凡尔赛,故宫是个“大院子”?
为什么凡尔赛宫以豪华装饰著名?
• 关于课程信息设计的三个原则: 1、与学生的心理经验衔接; 2、与教材的基本内容衔接; 3、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衔接;
教材
教师
学生
环境
• 一、比较——方法案例(青岛六中杨健老师)
• (一)横向比较 • 文化背景的比较: 东西方的建筑、神像、园林 • 造型观念的比较: 人物、静物、风景 • 风格流派之间的比较: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 艺术家之间的比较: 齐白石与潘天寿
• (二)、纵向比较 • 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 艺术家不同成长特点的比较:伦伯朗 毕加索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在生存中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八种基本智能:①言语-语言智能;②
音乐-节奏智能;③逻辑-数理智能;④视觉-空间智能;⑤身体-动觉 智能;⑥自知-自省智能;⑦交往-交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①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但在每个人身上是以不同方式组合的。 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具特点。 ② 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③ 智能,强调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传统的智能理论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更强调不同智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践性表现效果。 ④ 多元智能平等地看待多种能力,不赞成由一两种核心能力统领。
美术鉴赏教学的
方法与策略
BEIJING CAFA 2011
Appreciation of arts Way & Strategy
我做过什么?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
装饰艺术,设计“物”,研究表现然形美式、。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
视觉传达,设计传达方式,研究视觉元素。
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
的观点、判断得到表达。因此,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审美体验,
才是具有人文价值、社会意义的审美经验。
语言的言说 = 经验的案例·个人的感觉·言说的情景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
亡方,以顾为最。喻之书,则顾陆比之钟张,僧繇比
之逸少,俱为古今之独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自律期(autonomy):认可、掌握理解艺术的传统方法,认为艺术 鉴赏的经验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最后仍以个人的艺术 感受为主。
B.比较与阐发
1、审美经验意涵无限丰富,并随历史变迁而常温常新。通过比较, 可以直观把握到文化趣味变迁的线索,这是人文教育核心的内容。
2、美术鉴赏作为视觉的、感性的审美活动,没有惟一的、恒古不变 的衡量尺度,却有多元的、流风易俗的趣味演变。通过比较,可以凸 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视角、不同趣味爱好的丰富性与特点。在 不同感受中形成对话。
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具有在某个课程或主题的创作过程 中利用偶然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知道何时改变目 标的能力。它是离规则系统最远的东西。美国学校批评性思维
发展的不足很多是由于对主题和创作过程的某些强调,因为主题 和创作过程并不能培养人的判断力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艾斯纳:《论以修养为基础的要素教育》,邢莉译,《中国美术教育》1991年第6期)
• (三)、求同比较
• 相同题材的比较:如毕加索:《格尔尼卡 》

陈坚:《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 不同“维纳斯”的比较:
• 相同风格的比较:浪漫主义的绘画与雕塑 《自由引导人们》与 《马赛曲》
• 相同画种的比较: 写意 工笔 现代与古代
• 二、比较教学的层次:
一般层次: 画种、内容、技法 较高层次: 风格、内涵、创造
写实主义
米勒《拾穗者》
印象主义 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
技法与色彩
课题: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画种比较)
• 写生的不同内涵: 西方静物画: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对静止形象进行深入
地观察与刻画,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natur morte)
中国花鸟画:写物之生意,要传其形似、贵其神似,对花鸟形象的 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梅兰竹菊)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
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这里遇到的两难是:语言永远无法彻底表达经验的丰富性, 而经验不进入语言表达就不能成为可交流的经验、有人文意义 的经验。只能是自我享受的经验。
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审美的愉悦得到更高提升,鉴赏
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
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
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
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
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
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对象—自然美 ·作品 ·现象
活动—观察 ·描述 ·分析
(语言 · 文字 · 动作)
享受—审美愉悦 认知—内涵 ·形式 ·风格 ·背景 ·作者
M.J.Parsons:1989年出版《如何了解艺术》。建构了一个从幼童 到成年人的关于美术鉴赏能力发展的系统研究描述,用五个发展阶段 进行概括:①偏爱期;②美与写实期;③表现期;④风格和形式期; ⑤自律期。
(M.J.Parsons. How We Understand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1989.)
贝尼尼
16-17世纪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
清·华喦(1682-1762)
二、具有包容性的中国绘画语言系统
C.直觉与质疑
“逻辑是后天容易培养的,直觉是后天容易泯灭的”,“不仅逻辑是 可以后天培植的,直觉也是可以后天培植的。只不过,后者更困难。”
心 智
偏爱期
成 熟
美与写实期
表现期
媒材形式风格期
自律期
美术鉴赏能力发展
内 容 表 现 媒材·形式·风格
X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判断
X
X X XX
偏爱期(favoritism):主观的,感觉的本能性大于社会性。不能主动区 别他人与自己看法的差异。
美与写实期(beauty & realism):关注内容与表现的真实性。认为绘画 的主要目的是再现世界。关心“这幅画到底在表达什么?”
• 构图方法: 西方静物画:组合法,有目的的组合摆放
中国花鸟画:析技法。进行立意的组合
• 表现语言: 西方静物画:形 色 光 空间 质感
中国花鸟画:书画同源 墨分五色
• 审美追求: 西方静物画:客观之真 + 理想之美
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 + 比兴言志
b.心智·兴趣
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绘画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① 涂鸦期,2-4岁。儿童在肆意涂抹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动觉经验。 ② 前图式期,4-7岁。儿童在观察事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特点,并 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将自己看不到但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③图式期,7-9岁。喜欢用几何线条图形表现对象。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 表现出空间感。 ④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转向对事物进行视觉的写实追求。喜欢用色彩进行 绘画。 ⑤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形象,出现明暗、透 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作品, 开始模仿艺术品。评价中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⑥青少年艺术阶段(青春危机期),15-17岁。艺术敏感性和批判性增强, 多数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继续向艺术的爱好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