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与现状分析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与现状分析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与现状分析转基因作物是现代农业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转基因作物的利提高作物产量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转基因作物能够通过基因改造,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例如,一些转基因玉米品种被植入了能够抵抗玉米螟虫的基因。

玉米螟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传统的防治方法可能需要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成本高,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转基因玉米自身就具有抵抗螟虫的能力,减少了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转基因作物还可以增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干旱地区,科学家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耐旱植物的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在缺水的环境下更好地生长。

这样可以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利用那些原本不适宜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进而增加全球的粮食总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营养成分。

以黄金大米为例,它是一种转基因大米,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水稻中,使其能够合成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维生素A缺乏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导致许多儿童失明等健康问题。

黄金大米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途径,通过食用这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大米,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

转基因作物还可以改变作物的口感、储存期等品质特性。

有些转基因水果经过基因改造后,口感更加鲜美,而且储存期更长。

这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由于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水体污染,还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危害。

例如,农药的滥用会杀死蜜蜂等有益昆虫,影响生态平衡。

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得农民不需要频繁地喷洒农药,从而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一些转基因作物对肥料的利用效率更高。

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

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

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将外源基
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的技术。

人们对转基因技术持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观点:
1. 积极看法: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够增加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产量和营养价值,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

他们认为这是科学进步和创新的体现。

2. 担忧风险: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技术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他们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或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此外,他们也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 道德伦理考虑:一部分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涉及跨物种基因转移,违背了自然界的原则,具有道德伦理上的争议。

他们认为人类不应该干涉自然界的基因组,而应该尊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

4. 透明度和监管:一些人关注转基因技术的透明度和监管问题。

他们认为需要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过
程的监管,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对转基因产品有明确的标识和选择权。

总的来说,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因人而异。

科学界和农业界一直在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与政府、社会各界一起探讨相关的伦理、环境和安全问题。

未来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科学、经济、社会和伦理等多个因素,并确保适当的监管和透明度,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关注点。

转基因辩论

转基因辩论

转基因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转基因这一热门话题展开辩论。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产生新特性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在今天的辩论中,我们将就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展开辩论,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支持者认为,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从而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也被用于生产药物和疫苗,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他们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他们还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例如引发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影响。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能加剧农业的垄断化,使得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
粮食生产的命脉。

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将就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展开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观点。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
基因技术,我们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以期能够找
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谢谢大家!。

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分析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它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目的。

尽管存在着广泛讨论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带来了诸多的优点和好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展开一番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

一、优点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转基因技术通过向植物中加入有益的基因,如耐旱、耐虫等基因,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这种技术能够使植物更加耐受环境变化,不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保护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常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它们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而转基因作物中有些基因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3. 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全球的饥荒问题全球饥饿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缓解饥荒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向作物中加入高产量、抗病虫害等基因,可以使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满足人类粮食需求。

二、缺点1. 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虽然经过各种测试和试验,应用转基因技术的食品没有发现对人体的明显危害,但是无法排除潜在的危险性。

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力和生殖力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2. 基因污染的风险转基因植物和传统植物的交叉影响可能会导致基因污染。

如果转基因植物沾染到传统植物上,有可能导致传统植物的品质发生变异,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3. 单一化风险大规模种植同一种转基因作物会让农作物生产的过程过于单一化,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生产的大面积失败。

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化、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来保证种植过程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面对目前的转基因技术,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的科学特性,从而更加准确地做出判断。

同时,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在科学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社会利益和民众安全,加强监管,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原则得到贯彻。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植物获得特定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就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一、转基因植物的利1. 提高产量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导入抗虫、抗病基因,提高作物的抗性,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从而提高产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抗旱、抗病、抗虫,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 改善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调整作物的品质,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比如,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加其营养价值,提高其蛋白质含量,使其更加适合人们的饮食需求。

3. 节约资源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转基因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转基因植物的弊1. 生态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会传播到野生植物中,导致野生植物的基因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平衡。

2. 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植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例如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毒素或过敏原,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市场垄断转基因技术由少数跨国公司掌握,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影响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成为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平等。

4. 道德伦理问题转基因技术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伦理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干涉自然界的基因组成,是否应该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等,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

综上所述,转基因植物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在科学、严谨的态度下加以评估和应用。

在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食品安全的监管,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的考量,实现转基因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农业生产和食品供应链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对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转基因技术介绍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将外源基因导入某一特定物种,使其表达新的性状或特征的一项生物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基因组编辑等手段,可以将一种物种中的优良特征转移到另一种物种中,从而提高作物的抗病性、产量等特性。

二、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影响1. 生态平衡打破转基因作物的引入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转基因作物的耐草害和杂草控制性能的增强可能会导致野生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

这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一些依赖野生植物的生物群落造成威胁。

2. 生物多样性下降转基因技术可能降低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作物对杂草和有益昆虫的抗性可能导致野生植物和非靶标昆虫的数量减少。

这可能对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转基因技术使得少数优势基因的传播速度更快,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

3. 基因的扩散与突变转基因技术可能引起基因的扩散与突变,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转基因作物与野生近缘种进行杂交可能导致基因的扩散,造成野生种群基因污染。

此外,基因的突变可能引发未知的生态风险,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1. 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在改良农作物方面具有潜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耐逆性,从而增加粮食供应并改善农民收入。

此外,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效益通常更高,因为它们更能抵抗虫害和疾病的侵袭。

2. 弊: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引入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生态灾难。

如果转基因作物的耐草害性或杀虫性无法控制,虫害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转基因作物的耐抗性下降。

这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

3. 利:减少农药使用量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

这项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担忧和质疑。

先来说说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

在农业方面,转基因作物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可以获得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转基因棉花能够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喷洒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使作物具有更好的生长特性,如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更高效的养分吸收等,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这对于解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增强其抗逆性,比如耐旱、耐盐等。

在一些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大量的药用蛋白和疫苗。

例如,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可以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等药物,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潜在的价值。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能够分解有害物质的植物,用于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带来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花粉传播等方式扩散到野生植物中,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如果转基因作物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致一些本土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危害,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改变了食物的基因组成,长期食用是否会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仍存在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与负面影响分析

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与负面影响分析

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与负面影响分析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的生物技术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然而,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浮现。

本文将对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负面影响展开分析。

首先,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使得农作物具备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一些人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他们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转基因作物的推广面临着公众的质疑和反对。

其次,转基因技术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但同样存在负面影响。

一方面,转基因药物的研发开发大大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

例如,基因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罕见病和遗传性疾病,对患者来说是福音。

但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药物的独特性质和作用机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一些转基因药物可能引发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的食物可以增加营养价值、改善食品质量,以及提高食品的抗虫能力和保存能力。

然而,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表示担忧,担心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争议焦点,公众有权选择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但实际上很多国家并未制定明确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

除了以上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的高投入和专利控制使得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应用受限,限制了普通农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加剧农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此外,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和营利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农业种子的专利控制和对传统农业和品种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基因工程,是指将生物体内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按照人类的意愿在体外进行加工操作后,再引入受体生物,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产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它可以克服物种之间的遗传屏障,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生命形态或者稀有物种,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类措手不及的问题。

本文列举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总结的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一些方面,同时提出作者对其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一.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革命由于在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产品品质上的突出成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正在进行的农业技术改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抗病虫害的农作物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杀虫基因,其中应用最广的是Bt毒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Bt毒蛋白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将该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后,植物体内能合成Bt毒蛋白,被害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最早从菜豆中分离,虫吞食后可导致害虫死亡;害虫食入它的表达产物后会无法消化某些必需蛋白质从而导致死亡。

另外,动物的毒素基因以及植物凝集素基因也被应用于杀虫并且成绩斐然。

在抗病害方面,人们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病毒的卫星RNA基因、异种植物编码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利用它们的表达产物对付病毒的侵害;将植物抗毒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导入植物体内使植物获得抗真菌的能力等等。

利用植物生产疫苗2.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类时时刻刻在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而疫苗是人类在斗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传统的生化方法生产疫苗成本高、危险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得某些植物具备了产生人类需要的疫苗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家米奇海因正在培育可以防止霍兰产生的苜蓿苗。

他将霍乱的抗原基因切下来,把这些基因导入到能够引起植物冠瘿病的土壤杆菌细胞中,让苜蓿感染这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冠瘿病毒。

通过这种方法将霍乱抗原基因带入苜蓿苗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苜蓿苗后,就可以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力。

种植这种植物来生产疫苗成本低、产量大、危险系数小,而且食用植物疫苗不需要注射器,可以避免注射器传染疾病的威胁。

二.转基因技术给畜牧业带来的变化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优质高产1.动物品种的遗传改良,即提高其抗性、品质和产量,为增加肉、蛋、奶及其他畜产品的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美国,奶牛的品种改良在过去30年中使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提高了一倍。

目前在一年305天的泌乳期内,许多大量养殖牛群的平均产奶量已经达到5450公斤--6300公斤,个别高产奶牛可达到13620公斤。

而生物技术专家将生长激素基因和来自北大西洋鱼类的耐寒性基因转入耐寒性较差的鲶鱼体内,有望得到既耐寒又生长快的鲶鱼新品种。

2.利用动物生产药物利用转基因技术,人类把人的基因嵌入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卵中,使动物乳腺有目的的生产某些蛋白质。

例如荷兰科学家利用奶牛生产抗菌素乳铁蛋白、美国科学家实现了利用猪生产以用蛋白质人类蛋白C、法国科学家让转基因兔子生产凝血因子7和红细胞生成素等等。

三.转基因技术给医学带来的新思维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类器官1.传统的器官移植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供体器官紧缺和异体器官的排斥。

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人的基因注入猪等与人器官相近且繁殖率高的动物的受精卵中,经过几代的检测筛选后可以得到具备人类基因的猪,其器官可以避免被排斥。

这一技术有望实现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类器官,从而解决上述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避免了伦理纷争。

.2.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对受检者基因组进行直接分析来测定某个基因的结构是否正确,从而判断受检者是否携带有致病基因,以达到对遗传病的诊断目的。

基因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是将受检者的基因与正常人的标准基因序列(图谱)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即可判断有无致病基因。

该方法的诊断率相当高。

传统的诊断总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而基因诊断是根据基因型来判断表现型,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它解决了遗传病发病前的早期诊断,携带者的致病基因的检出,因此基因诊断是医学诊断史的重大革命。

基因治疗3.很多疾病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通过纠正缺陷基因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导入外源基因后再把重组的受体细胞回输患者体内,让外源基因表达以改善患者症状。

二是将外源基因直接注射至机体内,可直接注射DNA,也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内注射,使其在体内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上文列举了一些转基因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正面的影响。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给人类带来无限福音的同时,转基因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难题一.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广泛的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1.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许多转基因生物的改良品种含有特定基因作为外源基因,这种目标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有害的蛋白质。

若长期大面积使用这种转基因生物,由于进化也可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使转基因植物不再抗虫。

另一方面,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转基因作物可能与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品种通过花粉等媒介发生杂交,从而将自身的外源基因传入野生品种。

如果传入的是强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的基因,就会出现抗病能力强、蔓生速度快的超级杂草,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且这种污染不同于化学污染,它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扩增并永远存在。

可能诱发食物链的破坏2.完整的食物链是维系自然界万物共生、生态平衡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遭到致命威胁。

转基因农作物作为一种新的人造品种进入原有的食物链,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改变甚至破坏。

3.可能引发基因污染转基因植物是人为地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目标基因转入而获得的。

如果这些外源基因由于“基因漂流”而非人为地转入其他有机体,就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

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使基因污染成为一种难以控制的蔓延性持续性灾难。

二.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毒性问题1.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但是巴西豆过敏事件、转基因马铃薯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不明基因片段等等都表明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过敏性反应问题 2.人和动物的变应原性风险是非常低的,而转基因作物可能诱发或者加重变应原性风险。

这是由于农作物中引入外源基因后,会使转基因生物产生新的蛋白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进化出的免疫系统可能难以适应这些新的蛋白质,所以这些新蛋白可能引起食用者或接触者产生过敏性反应。

免疫力问题3.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存能力产生影响。

1998年8月英国科学家披露,实验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大豆后,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受破坏。

抗药性问题4.转基因过程中,为了检测转基因试验是否成功经常将特定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

而抗生素都是用来治疗各种非常严重疾病的药物,已有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先例,这种基因制药有单一突变也可以产生氨基丁卡霉素抗性。

食用含有这种标记基因的食物后,其抗性基因有一定概率转移到细菌中,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氨基丁卡霉素是世界医药界尚未启用储备作为急救药物的抗生素,而GMO得滥用抗生素使得其抗性已经广为传布,这是无法接受的风险。

这意味着一旦某些致病病菌获得这种抗性后,出现某种疾病人类将无药可用。

作者思考一.转基因产品的其他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可能危害有益昆虫类群1.大量转基因农作物转入了Bt毒蛋白基因作为其抗虫的外源基因,虽然其表达产物Bt毒蛋白对人类无害,但若是以农作物为食的害虫消失殆尽,以这些害虫为食的益虫边也遭受灭顶之灾了。

长期大面积种植这种作物可能会对有益昆虫类群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不仅会对农业造成危害,也将是对生态环境的沉重打击。

2.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的滥用大量种植以抗杂草基因作为外源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会使土壤中自然的腐殖质逐渐消耗殆尽,使土壤本身的肥力下降,为了保证产量,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变,土质的恶化以及环境(主要是水)的污染。

3.不可预料的效应食用转基因食物,有可能使被转基因DNA侵入人体细胞,产生病原病毒。

同时,转基因DNA有可能插入人体细胞的基因组,而由于插入位点的随机性,可能造成有害和致死效应,包括癌症。

二.对“实质等同”概念的质疑.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然而应用这一原则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标准似乎有些不太科学。

由于转基因的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其结果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在“实质等同”概念的引导下,生物技术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省略了动物饲养试验,也就没有考虑基因工程处理可能导致的不可预测的副作用,忽略了对不确定风险性作认真严格的科学评估,使本来应该在预评估阶段就发现的可预测性副作用被掩盖,终至酿成灾难性后果。

所以以“实质等同”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标准是值得被质疑的。

三.减轻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危害的几点构想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叶绿体DNA中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与其他近缘生物杂交导致“基因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花粉传播,那么我们只要使转基因植物的花粉中以及胚珠中不含有外源基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而花粉和胚珠都是不含有叶绿体的,我们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株的叶绿体DNA中,既可以使其表达产物发挥作用,又可以有效避免外源基因通过花粉造.成的泛滥。

2.对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进行合理间种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合理间种,可以避免杂草的“寸草不生”,使土壤腐殖质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避免土壤的贫瘠化和过多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可以避免害虫的灭绝,保证以害虫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进而保证食物链食物网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3.严格控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范围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作物在规定的有限地区内种植,尽量使其进行种内基因交流,避免其过多地介入自然界原有的食物链系统,保证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

四.对经济利益冲击科学研究纯粹性的担忧由于在基因工程尤其是转基因过程中很多步骤的结果是随机的,因而转基因的产物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也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有些时候是对人类或者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危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