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马禖祝》的研读心得

合集下载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析陈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由喜记录编写的,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对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喜;内容和价值;一、睡虎地秦简作者喜据《编年记》考证和墓中人骨鉴定,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就是《编年记》中的喜。

我们可以从《编年记》中看出,墓主喜是秦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

他参与过政事,治理过狱讼,又曾从过军、打过仗。

他经历了秦王政(始皇)统一中国前后的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但仕途坎坷,不甚得意。

他的这种身世、经历,当与他的家世、门第不无关系。

1.失意的下级小吏墓主喜他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秦始皇三十年或次年(公元前217年或216年),时年四十五到四十六岁。

秦王政三年八月,“喜偷史”,即于所在县被引进为吏,开始了宦海生涯。

四年十一月,喜被摆为安陆御史。

六年四月,“喜为安陆令史”,即做了该县县令的属吏。

七年正月,喜为“那令史”,即迁任郡县县令的属吏。

十二年四月,“喜治狱鄂”,即在县任司法官吏。

此十余年间,喜的职务虽有升有降,但却一直县的下级官吏中浮沉。

秦王政十三年,喜“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生命途程投笔从戎的时期。

越一年,喜“从平阳军”,亲身参加了秦攻赵国平阳的战争,在这三年中,《编年记》仅淡淡地写了喜两笔(共六个字)。

喜“从平阳军”之后,即秦王政十六年以下,《编年记》概不记述喜的官职和事迹,直至墓主喜死。

我们有理由怀疑之所以如此简略,疑他在疆场之上未必荣立战功,飞黄腾达,可记之事了了无几,因而草草代过。

2.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楚人后裔墓主喜生于战国末期,死于秦统一中国之后五、六年,绝大部分年华是在秦灭六国前渡过的。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墓葬发掘于今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离现在的安陆县甚近。

据《汉书·地理志》:安陆,属江夏郡。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於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共有竹簡423枚,約一萬八千餘字。

1981年《雲夢睡虎地秦墓》挖掘報告出版,《日書》簡的照片、釋文始得公佈。

1982年饒宗頤、曾憲通之《雲夢秦簡日書研究》問世,揭開《日書》研究的序幕。

李約瑟把《日書》一類的「數術」稱之為「偽科學」,認為當人類不能有效征服大自然時,便幻想出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世界,人類將自然現象與人事加以機械的牽合,企圖從中找到某些行為規則。

在《漢書?藝文志》之中「數術」為古代學術文化的一大門類,與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方技並列。

其中蘊涵某些合理因素,不得以迷信,一概抹殺。

對「數術」的研究,可以讓今人更瞭解古代學術文化和思想的真實面貌。

1.《日書》是古代日者用來占候時日宜忌、預測人事休咎,以教人趨吉避凶的曆忌之書。

2. 秦簡《日書》在當日應是一種家喻戶曉的選擇生活事物書,類似於後世的擇日通書。

《日書》的內容本質,極其貼近生活,因此可以反映當時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使我們藉以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的各種情況。

3. 《日書》有其數術體系,從《日書》的篇目和內容來看,我們不妨將之視為秦簡時代「數術」的一個縮影。

例如〆將《日書》「人字篇」的人字與馬王堆《胎產書》的「胎產圖」,及近代「軒轅黃帝四季圖」相比較,便可以說明它們都是數術家用來占候生子的吉凶,根據胎兒的產日預測未來的命運。

4.從《日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與大自然相處的對待態度。

秦簡時代占時擇日等活動,和後世的宗教史和民俗史,有一脈相傳的關係。

5.秦簡時代的建除法,和占星術,與古天文、曆法密切相關。

從古代天文曆法的角度研究《日書》,是《日書》研究中受人矚目的部分。

《史記?日者列傳》〆「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〇五行家曰可。

堪輿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

曆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一家曰大吉。

」《日書》裡即有相當篇幅論及所謂的「建除法」。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马禖祝》的研读心得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马禖祝》的研读心得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马禖祝》的研读心得《马禖祝》是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的最后一篇,书写在156背~160背之上①.这篇竹书在整理者之外,还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②,认知不断推进.最近我们在研读时亦有几点心得.下面先抄录简文③,然后再作说明.马禖祝曰:先牧日丙,马禖合神.·东乡(向)南乡(向)各一[马]□□□□□中土,以为马禖,穿壁直中,中三腏,156背四厩行大夫先□次席.今日良日,肥豚清酒美白粱,到主君所.主君笱(苟)屏马,驱其央(殃),去157背其不羊(祥),令其口耆(嗜)□,□=耆(嗜)□(饮),律律弗□自行,弗驱自出,令其鼻能糗(嗅)乡(香),令耳悤(聪)目明,令158背头为身衡,脊为身刚,(胠)为身[张],尾善驱(驱)□,腹为百草囊,四足善行,主君勉饮勉食.吾159背岁不敢忘.160背"马"字书于156背天头.编绳之下,接着书写"禖祝曰"等字.学者对篇题有不同理解.饶宗颐先生认为"马"是篇题,但又将该篇称之为"马禖祝辞".整理小组、刘信芳先生认为"马禖"连读,为篇题.刘乐贤先生以"马禖祝"为篇题.王子今、林清源先生则将"马"与157背天头所书的"■"看作篇题.郭永秉先生指出:刘乐贤先生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篇题如果是"马禖祝",不但和日书甲种标题的书写格式不尽一致,而且以"曰"字作为祝辞开头,与古代祝辞之前多以"祝曰"开头的习惯不合.我们觉得此篇篇题可能本就是"马"(指本篇祝辞所为祈祷的对象),"禖祝曰"以下则是祝辞的正文.今按:我们倾向于刘乐贤先生的看法.这有两层考虑.其一,"祝曰"之下所记,并不像是祝辞,而是祝祷的准备.具体的祷辞,似乎是从"次席"之后才开始.只是因为没有出现"曰"或"祝曰",才模糊了文意的层次.其二,在简帛文献中,篇题与"曰"相连的情形并非绝对不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记云:"求子之道曰:求九宗之草,而夫妻共以为酒,饮之."①这里的"求子之道",应该相当于篇题.帛书《杂疗方》记云②:[令]蜮毋射:即到水,撮米投之.·一曰:每朝啜柰二三果(颗),及服食之.·一曰:每朝啜兰实三,及啜陵(菱)芰.这里的"一曰"即承上揭篇题"令蜮毋射"而言.类似情形亦见于秦简.周家台秦简《已龋方(二)》记云③:已龋方:以叔(菽)七,税(脱)去黑者.操两瓦,之东西垣日出所烛,先狸(埋)一瓦垣止(址)下,复环(还),禹步三步,祝曰:"嘑(呼)!垣止(址),笱(苟)令某龋已,予若叔(菽)子."而数之七,龋已,即以所操瓦而盖□.·其一曰:以米亦可.男子以米七,女子以米二七.因而,"马禖祝"作为篇题的可能性,并不能从篇题体例上予以排除."主君"以下简文,饶宗颐先生读作"主君笱屏, 马驱其殃".认为:"笱屏"可读为"敂屏". ,《说文》:"知处告言之."简文犹言侦马祛除其殃而去其不祥也.整理小组以"马"属上读,未作解释.刘信芳先生沿用饶宗颐先生断读,解释说:敂,读若扣,《说文》:"牵马也." 马,或应作" 马".《诗·》:" 牡马",郑玄笺:" ,良马."刘乐贤先生指出:饶宗颐、刘信芳二氏对" 马"的解释皆可商. 从"同"得声,不必读从"冋"声之字. 可读为"侗".《说文》:"侗,大貌."《论衡·气寿》"人民侗长".侗马即高大的马.今按:"笱"是祝祷类文献的关键词,当读为"苟",假如义.上揭周家台秦简《已龋方(二)》已见其例.类似用法在周家台秦简中还曾多次出现④:·已龋方:见东陈垣,禹步三步,曰:"皋!敢告东陈垣君子,某病龋齿,笱(苟)令某龋已,请献骊牛子母."……(《已龋方(一)》)·已龋方:见车,禹步三步,曰:"辅车车辅,某病齿龋,笱(苟)能[令某]龋已,令若毋见风雨."……(《已龋方(三)》)·先农:以腊日,令女子市买牛胙、市酒.过街,即行(拜),言曰:"人皆祠泰父,我独祠先农."到囷下,为一席,东乡(向),三腏,以酒沃,祝曰:"某以壶露、牛胙,为先农除舍.先农笱(苟)令某禾多一邑[7],先农恒先泰父食."到明出种,即□[邑最富]者,与皆(偕)出种.即已,禹步三出种所,曰:"臣非异也,农夫事也."即名富者名,曰:"某不能肠(伤)其富,农夫使其徒来代之."即取腏以归,到囷下,先侍豚,即言囷下曰:"某为农夫畜,农夫笱(苟)如□□,岁归其祷."即斩豚耳,与腏以幷涂囷廥下.恒以腊日塞祷如故.(《先农》)此外,《疟》篇亦有"若笱(苟)令某疟已"之语⑤,其后残坏,未知其详.综观这些实例,可知"苟"是祝辞中的关键词,往往与"令"配合使用.表明如果所祷神只满足了祈愿,祝祷者就将履行承诺进献祭品.与周家台几篇祝文有所不同的是,在《马禖祝》中,"苟"表示的祈愿比较复杂,不是那么单一;与后文的几个"令"字句,即 "令其口嗜"、"令其鼻能糗 (嗅)乡(香)"、"令耳悤(聪)目明"、"令头为身衡"之间,还有"驱其央(殃),去其不羊(祥)"等语(其实也属于对马禖的祈愿).虽然如此,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无二致.明确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竹书的断读.在近处,"主君笱(苟)屏马"应作一句,主君即马禖.屏,保护义.《汉书·王莽传上》:"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颜注:"屏,犹拥也." ,似读为"同",协同义.又卷子本《玉篇·言部》:"詷,《苍颉篇》:调也."依此,竹书中也可能是调理、畜养义.在远处,"笱(苟)"字引起的文句一直延展到"主君勉饮勉食".即假如马禖满足了祈愿,就可以放量饮食."令其口耆(嗜)"的"口",早先发表时无误⑥.后来正式刊布时,大概因为转写或排版的疏失,误作"□"⑦.读者或未察,应订正."(胠)为身张"的"□",整理小组将第一字释为"脚",研究者无以为疑.其实此字从"劫"作,应释为"胠"之异文.《集韵·业韵》:"胠,腋下也.或从劫."《广雅·释亲》:"胠,胁也."改释后,竹书对马身体部位的叙述,从头开始,到脊、胠(胁)、尾、腹、足,从前而后,自上而下,更有顺序;同时也消除了脚、足同见的矛盾."张"字整理小组缺释.刘信芳先生指出:第四字依稀可辨为"长"字.今按:在红外影像中,刘信芳先生的猜测可以坐实.不过,该字所在的竹简左侧已残去.完整时应是"张"字.。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礼文化稽考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礼文化稽考
以上简文中的“祭祀” “祠祀”与“祭” “祀” “祠”同义,对象都是普通的神祇。简文指出祭祀 神祇的禁忌时日,女口 “阴”日、“外阴日”是吉日,“敷日”是凶日。
(-)祭祀对象中的帰、与“皇" 《日书》中出现许多祭祀对象,但等级最高的莫过于“帝”与“皇”,对这两个至尊神的祭祀是国 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1. 帝 《日书》中“帝”出现过7次:
弦望及五辰不可以兴乐口,五丑不可以巫,帝以杀巫咸。⑤(《衣》) 春三月,啻(帝)为室申,剽卯,杀辰,四废庚辛。夏三月,啻(帝)为室寅,剽午, 杀未,四废壬癸。秋三月,啻(帝)为室巳,剽酉,杀戌,四废甲乙。冬三月,啻(帝)为 室辰,剽子,杀丑,四废丙丁。⑥(《啻(帝)》) 戊子以有求也,必得之。虽求告啻(帝),必得。⑦(《人字》) 《衣》《人字》中的“帝”当为“上帝”之意,至于《啻(帝)》中的“帝”整理者未言明,吴小 强释为“上帝”,⑧饶宗颐认为“啻(帝)”当读为“适”,为“适宜”意。⑨我们认为《啻(帝)》篇 出现的“帝”即是青、赤、白、黑四帝。《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记将春、夏、秋、冬与四帝 匹配:春为青帝太啤,夏为赤帝炎帝,秋为白帝少皓,冬为黑帝颛顼。⑩这种将四帝与四时匹配的传 统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总之,《啻(帝)》篇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记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该篇又指出青、赤、白、黑四帝在四季有不同的禁忌之日。 2. 赤帝 《日书》中“赤帝”出现过3次,都在《行》篇: 凡是日赤啻(帝)恒以开临下民而降其英(殃),不可为百事。.... 凡是有为也,必先 计月中间日,句(苟)毋直赤啻(帝)临日,它日虽有不吉之名,毋(无)所大害。……凡 是有为也,必先计月中间日,句(苟)毋直赤啻(帝)临日,它日虽有不吉之名,毋(无) 所大害。⑪
3.上皇 《日书》中的“皇”是以“上皇”的形式出现,但仅有一次,《毁弃》篇云:“毋以子卜筮,害于 上皇”。④“上皇”,吴小强等人据《楚辞•九歌》指出:“'上皇'就是东皇太一,又据《庄子•天运》 指出'上皇'是指帝王,两说皆通。”⑤“害”当是指“加祸”之意。《易•谦》彖云:“鬼神害盈而福 谦”。孔颖达正义曰:“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⑥“害于上皇”即被“上皇”加祸。《毁弃》又接 着说“害于骄母”,⑦实际上讲的是鬼神降祸福于人。《毁弃》说子日卜筮会被“上皇”加祸,据简文 可知此处的“上皇”当为“天帝”之意。 总之,睡虎地秦简《日书》是秦、楚两国文化的结合体,其中既包括秦国的最高神青、赤、白、 黑四帝,也包括楚国的最高神“天帝”,《日书》中的“帝” “赤帝” “上皇”等词汇的出现再次证明了 此种情况的存在。 (三)祭祀用的牺牲用品及其颜色 《日书》中的牺牲用品主要包括“大牲”“小牲”及钱帛等物品,此外《日书》提及牺牲品的颜色 有青、赤、黄、白、黑5种。它反映出祭礼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特点。 1.牺牲用品 关于具体的祭祀用品,《日书》有所论及,如《毁弃》记载:“正月、五月、九月之丑,二月、六 月、十月之戌,三月、七月、十一月之未,四月、八月、十二月之辰,勿以作事。大祠,以大生 (牲)大凶,以小生(牲)小凶,以腊、古吉”。⑧“大牲”,《周易•萃》卦云:“亨,利贞。用大牲, 吉。”李鼎祚集解引郑玄曰:“大牲,牛也。”⑨“小牲”,用羊、狗、猪等。《毁弃》中的牺牲当涵括用 牛大牲及用羊小牲。“腊”“古”,《日书》的整理者认为是“干肉” “鸟干肉”。《礼记•月令》云:“腊 先祖五祀。”郑玄注:“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⑩可见,“腊”当为祭礼的一种,其内容是以狩猎 得到的禽鸟肉祭祀祖先等神灵,“腊” “古”在《毁弃》中的含义当指以禽鸟、走兽之肉祭祀祖先等神 灵。《毁弃》篇说如果在正月、五月、九月的“丑日”,二月、六月、十月的“戌日”,三月、七月、 十一月的“未日”,四月、八月、十二月的“辰日”等特殊时日进行祭祀,用牛的“大牲”大凶,用 羊、狗、猪的“小牲”小凶,用禽鸟、走兽干肉祭祀祖先则吉利。可见,祭祀用牲有禁忌之日,这些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湖南睡虎地秦墓竹简,是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古文字碑记。

该碑记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多彩的故事,以及许多尚未解开的谜团。

许多分析家认为,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和揭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让我有一种实在的感受。

我看到了这些古老的竹简上面写满了字,这些字,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它们仿佛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之力,穿越千载以来的沧桑到现今,让时光静止,犹如仙境一般令人叹为观止,我突然被吸引到了这长久以来的历史洪流之中,有种实在的感悟,仿佛自己也穿越时间,与过去的历史相遇。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么的发达和先进。

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出一种特殊的书写系统,这一书写系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实用和系统化,能够记录社会发展相关的大量信息。

睡虎地秦墓竹简也深刻地展示出我们古人非常重视文字记录,他们将这些文字提取出来,系统总结,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新的古文字体系,这正是中国古文字体系的奠基之作。

此外,睡虎地秦墓竹简不仅仅是一个书写系统,而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又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谜团以及奇异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古老的文献资料,展示着古人所记录的过去,是我们探索史前文明历史最重要的桥梁,它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朝代更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史。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和发掘,给予了我们对历史的新的认识,它也令我们对于古代文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古文字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政治和经营方面的活动,也能够了解古时候的文明地位,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正是有力保护和维持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宝藏。

睡虎地秦墓竹简,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成为历史生活场景的主要部分,被称为“中国远古最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令中国历史文化深植于海内外的名气,令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受到鼓舞和启发。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2019年精选文档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2019年精选文档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一、秦朝官吏的选拔怎么才能被选人最为秦朝的官吏呢?早在秦孝公时,任用商鞍,变法图强,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制二十等爵位,《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

高敏先生在《云梦秦简初探?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赐爵制度》一文中说道:“有爵着有很多优待条件可以免役,可以再犯罪是赎罪。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释文注释?置吏律》载:官府的官吏如果不在,令有爵位的人代理。

按军功而授予官职是当时选拨任用官吏(主要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官吏)的主要途径。

如《商君书?去强》里就有“常官治者迁官”的说法,这是为了鼓励官吏们忠心为封建国家服务。

对于那些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操有富国强兵之术的地主阶级活动家,秦最高统治者更是破格提拨,委以重任。

商鞍原是魏相国公叔座的家臣,人秦后以他的治国之术说动了秦孝公,旋即被任命为大良造。

在秦国要想成为官吏建立军功可能是最优的路径。

秦对官吏的选拨与任用有较严格的标准。

凡是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的统治的人,就不委以官任。

郡县以上的各级官吏,都由秦王一人任免,县级以下的主要官吏,由县令任命报上批准。

这既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大权独揽,也说明了他们对任命官吏的慎重。

二、秦官员都具备怎么的素质韩非曾经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在理论上强调了“吏治”的重要性。

秦统治者也深深地懂得:封建国家的法律、政令的贯彻与实施是通过各级官吏进行的,官吏的统治才能及对地主阶级的忠实程度,是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问题,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吏治”,重视对各级官吏的控制和有效使用。

秦朝官吏当时相当注重效率的。

对官吏的工作效率有严格要求。

秦统治者要求官吏办事讲究效率。

商鞍说:“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勿政府官员在白天办公,就能成就王业,在夜间也办公,国家就强,拖延公事,国家就削弱。

云梦睡虎地秦简作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作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作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
嘿,你知道吗?云梦睡虎地秦简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博物馆,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看到了关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展示。

那一块块竹简就那样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可它们身上仿佛有着无尽的故事。

我凑近了仔细去看,上面的字迹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但还是能感觉到古人们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写下这些文字时的认真。

那些秦简上记载着各种律例、行政文书、医学知识等等,就好像是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古代秦朝的生活百态。

我仿佛能想象到秦朝的官吏们拿着这些竹简,认真地处理着国家大事;也能想象到那些医者们靠着竹简上的医术知识救助着生病受伤的人们。

我站在那里,真的是被深深吸引住了,心里想着,这些秦简可真是历史的宝贝呀,它们承载着那么多的过往和智慧,就这么低调地在这儿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而我们能够通过它们去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说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像是从历史长河中捞出来的宝藏,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更生动、更真实的认识。

它们可不是一般的物件,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呀!经过这次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近距离接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又浓厚了好多呢。

总之,云梦睡虎地秦简真的是太神奇、太有趣啦!以后有机会我可得再去好好研究研究呢。

从睡虎地秦简出发看秦朝谷物的播种到贮存

从睡虎地秦简出发看秦朝谷物的播种到贮存

从睡虎地秦简出发看秦朝谷物的播种到贮存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王朝的兴衰。

因此,“重农抑商”是封建统治者们一直沿袭遵守的统治理念,他们会颁布各项法令措施扶持农业的发展,以保国之本。

封建社会的农业包含范围比较广,不单是指农作物的生产,而是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其他副业混杂在一起的大农业。

秦朝能够统一六国,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秦朝几代经营者积攒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些从出土的秦简牍资料中都有体现。

秦国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土地是农业的根本,秦自从商鞅变法后,“坏井田,开阡陌。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 实行授田制,给有军功的士兵、自耕农授以田地。

全国统一后,实行“令黔首自实田”,相当于土地私有制,普通劳作者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土地的使用权,但是也不是完全无障碍,从农作物开始播种、生长、收割、储藏等过程,统治者都有一系列相关措施实行管理。

(一)播种睡虎地秦简里对需要储藏种子以及种子储藏的数量都有相关明文规定,主要在《秦律十八种?仓律》中:县遗麦以为种用者,毂禾以藏之。

稻、麻亩用二斗大斗半,禾、麦一斗,黍、苔亩大斗半,菽亩半斗。

利用畴,其有不尽此数者,可也。

其有本者,称议种之。

从两条简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准备播种的概念,有合理的种植概念;当时人们对种子的下种所用数量有明确的认识,会规定各种农作物下种数量,稻、麻每亩“用二斗大斗半”,禾、麦每亩用一斗,黍、苔每亩用“大斗半”,菽每亩用半斗。

量化规定下种数量可以防止官吏私吞,保证种子粮的顺利播种。

通过其他资料判断,种子粮的规定数量多于实际种子需用量,这其中包含种子耗损和坏种等因素考量。

《秦律十八种?司空律》还规定:居赀赎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

田农即田作。

(二)谷物生长阶段在农作物生长阶段会出现各种状况,如干旱、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等。

自然灾害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秦朝法律对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规定,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的监控和上报,主位者再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马禖祝》的研读心得
《马禖祝》是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的最后一篇,书写在156背~160背之上①.这篇竹书在整理者之外,还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②,认知不断推进.最近我们在研读时亦有几点心得.下面先抄录简文③,然后再作说明.
马禖祝曰:先牧日丙,马禖合神.·东乡(向)南乡(向)各一[马]□□□□□中土,以为马禖,穿壁直中,中三腏,156背四厩行大夫先□次席.今日良日,肥豚清酒美白粱,到主君所.主君笱(苟)屏马,驱其央(殃),去157背其不羊(祥),令其口耆(嗜)□,□=耆(嗜)□(饮),律律弗□自行,弗驱自出,令其鼻能糗(嗅)乡(香),令耳悤(聪)目明,令158背头为身衡,脊为身刚,(胠)为身[张],尾善驱(驱)□,腹为百草囊,四足善行,主君勉饮勉食.吾159背岁不敢忘.160背
"马"字书于156背天头.编绳之下,接着书写"禖祝曰"等字.学者对篇题有不同理解.饶宗颐先生认为"马"是篇题,但又将该篇称之为"马禖祝辞".整理小组、刘信芳先生认为"马禖"连读,为篇题.刘乐贤先生以"马禖祝"为篇题.王子今、林清源先生则将"马"与157背天头所书的"■"看作篇题.郭永秉先生指出:刘乐贤先生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篇题如果是"马禖祝",不但和日书甲种标题的书写格式不尽一致,而且以"曰"字作为祝辞开头,与古代祝辞之前多以"祝曰"开头的习惯不合.我们觉得此篇篇题可能本就是"马"(指本篇祝辞所为祈祷的对象),"禖祝曰"以下则是祝辞的正文.今按:我们倾向于刘乐贤先生的看法.这有两层考虑.其一,"祝曰"之下所记,并不像是祝辞,而是祝祷的准备.具体的祷辞,似乎是从"次席"之后才开始.只是因为没有出现"曰"或"祝曰",才模糊了文意的层次.其二,在简帛文献中,篇题与"曰"相连的情形并非绝对不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记云:"求子之道曰:求九宗之草,而夫妻共以为酒,饮之."①这里的"求子之道",应该相当于篇题.帛书《杂疗方》记云②:
[令]蜮毋射:即到水,撮米投之.
·一曰:每朝啜柰二三果(颗),及服食之.
·一曰:每朝啜兰实三,及啜陵(菱)芰.
这里的"一曰"即承上揭篇题"令蜮毋射"而言.类似情形亦见于秦简.周家台秦简《已龋方(二)》记云③:
已龋方:以叔(菽)七,税(脱)去黑者.操两瓦,之东西垣日出所烛,先狸(埋)一瓦垣止(址)下,复环(还),禹步三步,祝曰:"嘑(呼)!垣止(址),笱(苟)令某龋已,予若叔(菽)子."而数之七,龋已,即以所操瓦而盖□.
·其一曰:以米亦可.男子以米七,女子以米二七.
因而,"马禖祝"作为篇题的可能性,并不能从篇题体例上予以排除.
"主君"以下简文,饶宗颐先生读作"主君笱屏, 马驱其殃".认为:"笱屏"可读为"敂屏". ,《说文》:"知处告言之."简文犹言侦马祛除其殃而去其不祥也.整理小组以"马"属上读,未作解释.刘信芳先生沿用饶宗颐先生断读,解释说:敂,读若扣,《说文》:"牵马也." 马,或应作" 马".
《诗·》:" 牡马",郑玄笺:" ,良马."刘乐贤先生指出:饶宗颐、刘信芳二氏对" 马"的解释皆可商. 从"同"得声,不必读从"冋"声之字. 可读为"侗".《说文》:"侗,大貌."《论衡·气寿》"人民侗长".侗马即高大的马.今按:
"笱"是祝祷类文献的关键词,当读为"苟",假如义.上揭周家台秦简《已龋方(二)》已见其例.类似用法在周家台秦简中还曾多次出现④:
·已龋方:见东陈垣,禹步三步,曰:"皋!敢告东陈垣君子,某病龋齿,笱(苟)令某龋已,请献骊牛子母."……(《已龋方(一)》)·已龋方:见车,禹步三步,曰:"辅车车辅,某病齿龋,笱(苟)能[令某]龋已,令若毋见风雨."……(《已龋方(三)》)·先农:以腊日,令女子市买牛胙、市酒.过街,即行(拜),言曰:"人皆祠泰父,我独祠先农."到囷下,为一席,东乡(向),三腏,以酒沃,祝曰:"某以壶露、牛胙,为先农除舍.
先农笱(苟)令某禾多一邑[7],先农恒先泰父食."到明出种,即□[邑最富]者,与皆(偕)出种.即已,禹步三出种所,曰:
"臣非异也,农夫事也."即名富者名,曰:"某不能肠(伤)其富,农夫使其徒来代之."即取腏以归,到囷下,先侍豚,即言囷下曰:"某为农夫畜,农夫笱(苟)如□□,岁归其祷."即斩豚耳,与腏以幷涂囷廥下.恒以腊日塞祷如故.(《先农》)此外,《疟》篇亦有"若笱(苟)令某疟已"之语⑤,其后残坏,未知其详.
综观这些实例,可知"苟"是祝辞中的关键词,往往与"令"配合使用.表明如果所祷神只满
足了祈愿,祝祷者就将履行承诺进献祭品.与周家台几篇祝文有所不同的是,在《马禖祝》中,"苟"表示的祈愿比较复杂,不是那么单一;与后文的几个"令"字句,即 "令其口嗜"、"令其鼻能糗 (嗅)乡(香)"、"令耳悤(聪)目明"、"令头为身衡"之间,还有"驱其央(殃),去其不羊(祥)"等语(其实也属于对马禖的祈愿).虽然如此,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无二致.
明确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竹书的断读.在近处,"主君笱(苟)屏马"应作一句,主君即马禖.屏,保护义.《汉书·王莽传上》:"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颜注:"屏,犹拥也." ,似读为"同",协同义.又卷子本《玉篇·言部》:"詷,《苍颉篇》:调也."依此,竹书中也可能是调理、畜养义.在远处,"笱(苟)"字引起的文句一直延展到"主君勉饮勉食".即假如马禖满足了祈愿,就可以放量饮食.
"令其口耆(嗜)"的"口",早先发表时无误⑥.后来正式刊布时,大概因为转写或排版的疏失,误作"□"⑦.读者或未察,应订正.
"(胠)为身张"的"□",整理小组将第一字释为"脚",研究者无以为疑.其实此字从"劫"作,应释为"胠"之异文.
《集韵·业韵》:"胠,腋下也.或从劫."《广雅·释亲》:"胠,胁也."改释后,竹书对马身体部位的叙述,从头开始,到脊、胠(胁)、尾、腹、足,从前而后,自上而下,更有顺序;同时也消除了脚、足同见的矛盾."张"字整理小组缺释.刘信芳先生指出:第四字依稀可辨为"长"字.今按:在红外影像中,刘信芳先生的猜测可以坐实.不过,该字所在的竹简左侧已残去.完整时应是"张"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