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功能?A. 水土保持B. 碳储存C. 城市绿化D. 物种多样性保护2.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类型的植物通常位于森林的底层?A. 乔木B. 灌木C. 草本植物D. 苔藓3.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动物通常不参与食物链?A. 鹿B. 狼C. 松鼠D. 昆虫4. 以下哪项不是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A. 森林砍伐B. 气候变化C. 城市扩张D. 森林火灾5.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指:A.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B. 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C.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D. 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6. 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类型的植物通常具有最长的生命周期?A. 草本植物B. 灌木C. 乔木D. 苔藓7.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动物是顶级捕食者?A. 鹿B. 狼C. 松鼠D. 昆虫8.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A. 物种丰富度B. 物种均匀度C. 物种稀有度D. 物种数量9.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最大?A. 乔木B. 灌木C. 草本植物D. 苔藓10.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动物对森林的生态平衡影响最大?A. 鹿B. 狼C. 松鼠D. 昆虫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3.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4.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6.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
7.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体现。
8.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
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题(共5题,14.0分)1•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正确答案:A2• A直接光•• B强光•• C 可见光•• D 弱光•正确答案:D 3• A 瞬时增长率•• B 内禀增长率•• C 环境阻力•• D 最大环境容纳量•正确答案:D4• A CH4• B CO2• C SO2• D O3正确答案:B5• A K对策• B C对策• C r对策• D S对策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6题,16.8分)1下列有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论述正确的是( )。
• A适当疏植• B营造混交林• C营造复层林或林农复合经营;• D选育低光效、高呼吸的树种• E提供最佳的光、温、水、肥等环境条件正确答案:BCE2以下属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是( )。
• A气候条件• B无机物质• C有机物质• D微生物• E消费者正确答案:ABC3(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 A能量流动• B生态平衡• C信息传递• D物质循环• E水源涵养正确答案:ACD4• A丰富度• B密度• C重量(生物量)• D频度• E盖度正确答案:ABCDE5• A红橙光• B蓝光• C红外线• D紫外线• E绿光正确答案:AB6• A迁入率• B死亡率• C迁出率• D出生率• E净增长率正确答案:AB三.填空题(共7题,19.6分)1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等4层次。
正确答案:第一空:乔木层第二空:灌木层第三空:草本层第四空:地被层2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其中的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等3大类。
正确答案:第一空:生产者第二空:消费者第三空:分解者3植物种群个体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划分为()()和()等3个基本类型。
正确答案:第一空:随机分布第二空:均匀分布第三空:集群分布4正确答案:第一空:第二空:消费者第三空:分解者第四空:非生物环境5第一空:第一空:第一空:••••••••••••正确答案:×答:(1) 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阶段性;(5)直接作用性和间接作用正确答案:答: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1)栖息地的改变、丧失和破碎化。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2. 简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解释“森林演替”概念。
4. 说明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案一:1.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及其内部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研究如何维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和微生物组成。
森林植被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群落包括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和营养循环的关键作用。
3.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土壤或极少有土壤的地区,由先锋植物如苔藓和地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经存在的森林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新的植物开始重新占领空间,并逐渐恢复原来的森林群落。
4. 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动植物物种依赖森林提供的栖息地和资源。
另外,森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提供木材、药材和食物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影响。
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是最常见的人为干扰因素。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增加。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了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还引发了大量的空气污染。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壤贫瘠。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试题二:1. 解释森林群落的概念。
森林生态学试卷及答案89分

森林生态学试卷及答案89分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物种丰富度涵义包括()。
A.生物遗传性状变化的数量B.形态特征变化的数量C.生物个体的数量D.生物物种的数量用户答案:[D] 得分:2.002.生态系统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的总和。
A.物质B.能量C.环境要素D.所有生物种用户答案:[B] 得分:0.003.蘑菇属于()。
A.自养生物B.腐生生物C.草食动物D.肉食动物用户答案:[B] 得分:2.004.地衣是()。
A.高等植物的共生体B.植物和动物的共生体C.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D.高等动物的共生体用户答案:[C] 得分:2.005.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一种()。
A.生态思想B.制度安排C.工作程序D.行动机制用户答案:[A] 得分:2.006.快速演替一般需要()。
A.几万年以上时间完成B.几千年以上时间完成C.几年内完成的演替D.几百年以上时间完成用户答案:[C] 得分:2.007.调查样方的取样误差与取样数目的()。
A.平方成正比B.平方成反比C.平方无关D.平方无规律性变化用户答案:[B] 得分:2.00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的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
A.生物与生物B.环境因子与环境因子C.生物与非生物D.捕食与被食用户答案:[C] 得分:2.009.有这样二株植物他们开花所需要的光照时间分别为10小时和大于8小时,问哪一株是长日植物?A.都是B.都不是C.大于8小时的是D.等于10小时的是用户答案:[C] 得分:2.0010.森林生态学是()的分支学科。
A.生态学B.生物学C.植物学D.地理学用户答案:[A] 得分:2.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多元演替顶极包括哪些条件就可以看作是顶极群落了()。
A.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B.从组成到环境都迅速变化C.能自行繁殖D.结束它的演替过程用户答案:[ACD] 得分:4.002.沉积型循环的主要储库是()。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分题型)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含参考答案)课程概况一、课程性质、内容与设置目的、要求《森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既是学习和应用林学类专业课的基础,更是林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使用的教材《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的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森林生态学:即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方面讲述森林植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层次上来划分,森林生态学内容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功能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的应用。
最后总观全球森林地理分布,站在更高层次生物圈水平上,关心全国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营问题。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使之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确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处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类和分布的规律和理论。
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
二、使用教材《森林生态学》(第2版)李景文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绪论简述题1.阐述森林生态学的定义。
2.简述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3.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4.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森林与生物圈简述题1.你是如何认识自然与生物圈的?2. 森林在生物圈具有哪些生态功能?森林的环境一、填空题(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
主要用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
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
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
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④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层内重叠部分宽。
⑤乔木层树种分布重叠部分宽,而低矮的植被层表现出明显的成群现象。
⑥各层均不见任何成群现象或互相排斥的情况。
⑦种沿环境梯度变化表现出上述 6 种格局的各种配合。
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CO,合成有机物质,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的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
一个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源还是一个碳汇,主要是比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的总的吸收速率和总释放速率,吸收速率如果大于释放速率,该森林为碳汇,如果相反,则是碳源。
总吸收速率与总释放速率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率与森林土壤的呼吸速率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大气的作用(10 分)。
有人说森林是一个“小水库” ,有人说森林是一个“抽水机” ,试分析这两种说法存在原因,并谈谈你自己的观点?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枯落物的吸水作用,森林植物对水循环的影响等。
由于具有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可以延长流域的出水期,在非降雨季节仍有水流出,所以森林是小水库。
(2)森林也是抽水机森林的存在可以增加林地的蒸发散量,增加水的消耗量,使从流域流出的水量减少,因此,森林也是抽水机。
在1998 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之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论述其意义?答:1998 年的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相继发生严重的水灾,这次水灾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特殊的气候造成,另一方面与各水系上游及沿岸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有关。
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方面导致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破坏,森林的削洪补枯作用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蓄洪能力不断降低。
因此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5 分)。
森林植被之所以具有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原因如下:(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2)死地被物吸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挡作用使地表径流减弱;(6)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林内融化速度缓慢,融化的雪水易被土壤吸收,使地表径流减弱。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各江河上游的森林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使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削洪补枯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得到恢复,防止水灾的发生( 5 分)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作用之外,它还有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作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5 分)。
“地球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共识,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森林生态系统在抑制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答:“地球正在变暖”的原因在于地球大气中CQ、CH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其中又以CQ浓度的增加最为明显。
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由于CQ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加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CQ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生了改变( 4 分)。
地球表面存在三个碳库,即陆地、海洋和大气,而陆地碳库又由两部分组成,即陆地表层的陆生生态系统及地下埋藏的矿质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碳在地球各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和流动则构成了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大气碳库中碳(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的数量异常增加造成的。
大气中CQ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4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的碳库。
它对大气CQ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吸收和贮存。
森林的破坏一方面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Q的功能收到破坏,另一方面,贮存在森林植物生物体、枯落物及土壤中的碳也被迅速释放出来,进入大气碳库。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碳贮量,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
首先,通过人工造林或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来增加森林的覆被率;其次,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后,保护现有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过程(7分)。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意义:1). 各种生物组成的生物总体控制和调节着影响地球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共同维持着一个适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
2). 各种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及各种原材料。
3)各种生物组成的丰富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休憩旅游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4). 许多生物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些功能或特别的遗传信息,这些功能和遗传信息在未来将被开发和利用。
5).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害,总会有一些物种保存下来,继续它们的功能,使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破坏。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结构标志和功能标志及其恢复手段①结构标志:垂直结构(成层性明显)、水平结构(依乔木、灌木、草本顺序发展密度、多度)、分布格局(随机分布)、生态位宽度(小)、数量动态变化(稳定)。
②功能标志:生物量与生产力(大)、环境特征和效益(明显)、土壤动物(稳定)物种多样性(丰富)、演替方向(专向)。
③恢复手段: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现有天然林的保护;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
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1)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各种植食性动物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3)通过这种营养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在这个自然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断地流动。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 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