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佛教词汇的梵语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那些来源于佛教的汉字

东汉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由于佛教是一个外来的完整的宗教体系,其中不少内容,汉语字库里难以找出恰当、吻合的书写形式来表现,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人们需要创造。
于是,在庞大的汉字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些新“成员”。
这些汉字现在人们一般已经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举例如下:佛。
“佛”在《诗经》中是辅佐的意思,后来出现在连绵词“仿佛”中,都和佛教的“佛”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
而“佛陀”是古吐火罗文“But”的音译,在佛经中一般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则是“佛陀”的简化,泛称一切能做到“觉行圆满”的修行者。
菩萨。
这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萨”指能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释。
这是梵语“Sakya(释迦)”的音译简称,释迦是种族姓。
东晋以后,中国僧人法名都统一以“释”为姓,而“释子”、“释迦子”也就成了佛教出家信徒的统称。
梵。
这是梵语俗语“Brahman”的音译简称。
“梵”的本义是清净、寂静、离欲,后来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典、梵刹;或指印度等地的事物,如梵土、梵字。
昙。
这是梵语俗语“Dharma”的音译简称。
“昙”的本义是法。
有一种花“昙花”,佛经里说它三千年开一次花,且要等佛出世时才开,比喻稀有、难得之物。
现在人们常用的成语“昙花一现”就来源于此。
魔。
这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
汉语本来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表示。
“Mara”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
汉语所说的“魔鬼”来源于佛家所谓的“四魔”之一的“死魔”,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术、魔法等。
懺。
这是梵语“Ksama”的音译简称,也是译经时造的新字。
“Ksama”的本义是请求别人宽恕,以求改过。
“懺悔”在佛教中是一种规定的仪则。
“懺”字现在简化为“忏”。
塔。
汉字原本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造出的。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整理ing...)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
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
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
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
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 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迦是什么意思

迦是什么意思“迦”在汉语中主要有音译用字的意义。
在佛教文化相关的词汇里常常出现,比如“释迦牟尼”,这里的“迦”并没有单独的表意,它是梵语的音译部分。
从衍生注释来看,在梵语中它可能是一个音节的音译,被引入到汉语语境后,成为了特定宗教词汇、人名、地名等的组成部分。
例如“迦蓝”,原指佛教寺院,这里的“迦”就是整个音译词不可或缺的部分。
说到赏析,由于“迦”多为音译,更多是从它在整个词汇所营造的文化和宗教氛围来体会。
当我们听到“迦陵频伽”(一种佛教中的神鸟)这样的词汇时,“迦”字让我们仿佛进入到充满异域风情和神秘宗教色彩的世界。
并没有一个专门以创造“迦”字意义为核心的作者,因为它是一个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音译用字。
例子1我和朋友在参观一个佛教寺庙。
那寺庙庄严而神秘,朋友突然指着一个牌匾问我:“这上面的‘迦蓝’是什么意思啊?‘迦’这个字看起来好特别。
”我笑着跟他说:“你看啊,‘迦’在这儿呢就是音译字。
就像你学英语,有些单词直接音译过来一样。
这‘迦蓝’就是寺庙的意思,要是没有这个‘迦’字,那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啦。
你想啊,如果把‘迦蓝’换成‘蓝’,谁知道是寺庙呢?这就好像把‘咖啡’叫成‘啡’,那不是乱套了嘛。
这小小的‘迦’字虽然单独看没啥特别的意思,但放在一起就不一样啦。
”例子2我在看一本关于佛教文化的书,里面老出现带“迦”字的词,像“释迦牟尼”。
我就跟我妈嘟囔:“这‘迦’字到底啥意思啊?”我妈说:“这个‘迦’啊,它就是音译过来的,就像外国人叫中国的‘长城’,他们也得按照咱们的发音音译过去。
‘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可不能少了‘迦’字,少了就不是那个伟大的佛陀的名字啦。
你看这多神奇,一个字就这么连着不同的文化。
这就好比一座桥,把咱们这儿和遥远的印度文化连接起来了,这‘迦’字就是桥上的一块小砖头,可重要了。
”例子3我在学校跟同学讨论历史课上学到的西域文化。
我提到了一个叫“迦腻色伽”的人。
同学一头雾水地问:“这个‘迦’是什么意思啊?名字好怪。
梵语单词学习

梵语单词学习梵语单词学习导语:简单的单词用梵语怎么说?下面是YJBYS店铺整理的梵语单词学习,希望对你有用!第一课悟空:给我教一些单词。
须菩提祖师:ashva(马)kukkura(狗)gaja(大象)gardabha(驴)chaaga(羊)nara(人)nRRipa(国王)putra(儿子)baala(小孩第二课悟空:“国王在读书”怎么说?须菩提祖师:首先要知道三个单词:nRRipa(国王),pustakam(书),paThati(他读)然后变化:nRRipas(单数主格),pustakam(单数宾格),paThati(他读)再组成句子:nRRipas pustakam paThati最后音变:nRRipaH pustakaM paThati(国王在读书)第三课悟空:“国王的.儿子喝水”怎么说?须菩提祖师:首先要知道几个单词:nRRipa(国王),putra(儿子),jalam(水),pibati(他喝)然后变化:nRRipasya(单数属格),putras(单数主格),jalam(单数宾格),pibati(他喝)再组成句子:nRRipasya putras jalam pibati最后音变:nRRipasya putro jalaM pibati(国王的儿子喝水)悟空:为什么putras变成了putro?须菩提祖师:因为-as在浊辅音前要变成-o,而j是浊辅音。
悟空:表示领属关系时,属格一般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吗?须菩提祖师:是的。
第四课悟空:“城里有一个国王”怎么说?须菩提祖师:首先知道几个单词:nagaram(城镇),nRRipa(国王),tiShThati(他存在)然后变化:nagare(单数位置格),nRRipas(单数主格)再组成句子:nagare nRRipas tiShThati(城里有一个国王)第五课悟空:“两头大象坐在席子上”怎么说?须菩提祖师:首先要知道几个单词:gaja(大象),kaTa(席子),siidati(他坐)然后变化:gajau(双数主格),kaTe(单数位置格),siidatas(他俩坐)再组成句子:gajau kaTe siidatas最后音变:gajau kaTe siidataH(两头大象坐在席子上)下载全文。
佛教英语 (2)

常见佛教英语佛教Buddhism三大语系佛教Three languages of Buddhism: 汉语系佛教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藏语系佛教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巴利语系佛教Pali Language Buddhism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金刚乘/密宗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佛经Sutra经、律、论Sutras, Vinaya, Sastra大藏经Tripitaka Sutra三宝(佛、法、僧)Triratna (Buddha, Dharma,Sangha)“三宝”加被May “Triratna”bless法师Master/Venerable长老Thero/Venerable大长老Mahathero/ Most Venerable方丈/主持Abbot佛教宗派Buddhist School佛教仪式: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和平祈祷法会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礼佛pay respect for Buddha颂经Sutra Chanting香炉Incense burner上香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因果Cause and effect成道/成佛To obtain the Buddha-hood觉悟To get enlightenment三皈五戒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 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To make contribution to普渡终生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四谛Four noble truths八正道Eight noble paths善哉Sadhu (good or excellent)佛教寺院Monastery/Buddhist Temple山门The Front Gate大雄宝殿The Main Shrine Hall圆通殿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观音殿The Hall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va 藏经阁The Tripitaka Sutra Pavilion罗汉堂The Hall of Arhan祖师殿The Hall of Patriarch四大天王Four deva-kings, the protectors of Buddhism韦驮Vitasoka/Vigatasoka, the protector of Buddhism斋堂Monastic Dinning Hall客堂Monastic Reception四大名山:Four holy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五台山Wuta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njusri Buddhisattva峨嵋山Erme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hasthama Buddhisattva九华山Jiuhua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Ksitigarbha Buddhisattva普陀山Putuo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佛像Buddha statue释迦牟尼佛Shakyamuni Buddha弥勒佛Maitreya Buddha迦叶佛Kasyapa Buddha阿弥陀佛Amitaba Buddha毗庐舍那佛Vairocana Buddha药师佛Bhaisajya Buddha/medicine Buddha三世佛Buddhas of Three Periods: Kasyapa Buddha of the pastShakyamuni Buddha of the present,Maitrya Buddha of the future菩萨Buddhisattva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菩贤菩萨Samandhabatra Buddhisattva大势智菩萨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 文殊菩萨Manjusri Buddisattva地藏菩萨ksitigahba Buddhisattva善财童子Sudhana罗汉Arhan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Amitaba Buddha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达摩Budhidharma摩腾Kasyapa Matanga竺法兰Gobharana/Dharmaraksa佛学院Buddhist College僧伽Sangha僧、尼(比丘、比丘尼)monk、nun /Bhiksu, Bhiksuni方丈/主持Abbot首座Chief monk监院/当家Monastic Manger侍者Assistant中国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会长President副会长Vice President秘书长Secretary General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 General佛学英语词汇the Great Vehicle d大乘the Lesser Vehicle 小乘the Diamond Vehicle 金刚乘Four Noble Truths 四圣谛苦suffering集causes of suffering灭suppression of suffering道path to suppression of suffering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of Causation 十二因缘cycle of rebirths 轮回ignorance 惑nirvana 涅磐greed 贪hatred 嗔stupidity 痴pride 慢hesitation 疑wrong view 恶见no-soul 无我impermanence 无常sentient beings 众生deva 天human 人asura 阿修罗animal 畜牲hungry ghost 饿鬼denizen of hell 地狱morality 戒concentration 定wisdom 慧action 身speech 口consciousness 意lay Buddhists 居士novice monks 沙弥monks 比丘Five Precepts 五戒personal enlightenment 自觉universal enlightenment 觉他full enlightenment 觉满Buddha of Medicine 药师佛Buddha Maitreya 弥勒佛body of essence 法身award body 报身body of transformation 化身Four Heavenly Kings 四天王karma 因果Buddha Amitaba 阿弥陀佛Buddha of Sunlight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Buddha Sakyamuni 释迦牟尼佛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观音菩萨Boohisattva of Ultimate Knowledge 文殊菩萨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普贤菩萨Bodhisattva of Great Power 大势至菩萨bodhi 菩提dhyana 禅那sangha 僧团saha 娑婆五蕴five aggregates色aggregate of material body受aggregate of feelings想aggregate of perceptions行aggregate of predispositions识aggregate of consciousness简单佛学英语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生是苦;老是苦;sickness is suffering; death is suffering;病是苦;死是苦;association with the unpleasant is suffering;怨憎会是苦;dissociation from the pleasant is suffering;爱别离是苦;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求不得是苦;in short,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is suffering.简言之,对五蕴的执取就是苦。
梵语的名词解释

梵语的名词解释梵语是印度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在印度,梵语曾经是学者和宗教人士的通用语言,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宗教经典、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深入解释梵语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含义,让读者对梵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Om"这个梵语词汇。
"Om"是梵语中的一个音节,它被认为是宇宙的起源和至高无上的神圣符号。
在印度的宗教中,人们常常以"Om"作为祈祷和冥想的基础,它被视为与宇宙能量相连的一种纽带。
下一个名词是"Karma",这是梵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Karma"意味着人们的言行和行为的结果,它强调了因果关系的存在。
根据梵语的解释,个人的"Karma"在现世和来世都会对其生活和命运产生影响。
因此,很多印度人都秉持着善行和积极的"Karma"去过正直、美好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Yoga"这个梵语名词。
"Yoga"一词来源于梵语的"yuj",意味着将身体、思想和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印度文化中,"Yoga"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达到身心平衡和内心宁静的修行方式。
通过"Yoga",人们可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和谐,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参与"Yoga"的原因。
我们还要提到的梵语名词是"Mantra",其实它在各种文化中都有所涉及。
"Mantra"是一种特定的声音、音节或词语,被用作冥想和祈祷的一种工具。
在梵语中,"Mantra"被视为一种超越世俗世界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同时在宇宙上产生积极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佛教词汇的梵语佛教术语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
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
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
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 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
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依因缘而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勇父Daka (藏文ba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
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 (藏文khan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
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藏文Che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Dharma (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门(即佛法)。
法性Dharmata (藏文ChoNyi):义为「如是」、「事物之真实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
法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轮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Lo):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无始亦无终。
法性dharmata(藏文Cho nyi):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证道歌Doha(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
通常是九字一句。
勇父Daka (藏文ba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
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 (藏文khan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
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藏文Che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Dharma (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门(即佛法)。
法性Dharmata (藏文ChoNyi):义为「如是」、「事物之真实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
法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轮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Lo):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无始亦无终。
法身dharmakaya又称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证悟身或圆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显现于报身及化身。
法性Dharmata(藏文Cho nyi):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证道歌Doha(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
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种自由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Gye):未生于地狱道、未生于饿鬼道、末生于畜生道、末生于长寿之道、末生于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于无正法或持邪见之地、末生于无佛出世的世界、末生为心智不全之人等无暇或难以修持佛法的状况。
又称为「离八难」。
八知识障Eight IntellectualComplcations:没有八种知识造作就是没有始见、终见、断见、常见、去见、来见、离见及无离见。
空性Emptiness (梵文sunyata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道:外在现象及内在现象或「我」的观念,皆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无间、五逆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result:五种导致即身堕入无间地狱的极其严重之恶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亦称为五无间罪业或五逆罪。
五毒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nyon mong):即烦恼障或心识障:相对于知识障。
烦恼障主要可分为三种或五种。
所谓约三毒是指:贪、瞋、痴:五毒则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礼拜、清净业障金刚萨心咒、献曼达及上师相应法之祈请文四种极端或四偏Four Extremes (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即常见;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即断见;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即常见;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四加行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Ngon dro):在金刚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
一般所谓的「四加行」包括「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无量心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tsam med pa):无量有四,慈、悲、喜、舍;慈,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喜,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舍,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tn monggi ngon dro Shi):将心转向佛法的四种禅修或思惟,包括观修或反复深思「观人生难得」、「观死无常」、「观业报因果」、「观轮回过失」,以培养坚定的修道心。
如三年关前的三个月作此观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观禅修的第一年作此观修。
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础法门。
亦称为「转心四思惟」或「转心四法」、「四正观」。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pay den pa Shi ):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开示四圣谛而开始转法轮。
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是佛教小乘的基础思惟。
转心四思惟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lo dok namshi):即四加行的基础思惟。
冈波巴大师Gampopa (l079-1153 A.D):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传承持有者。
着有《解脱庄严宝论(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上师瑜伽Guru 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强?#123;对上师的虔敬心。
小乘Hinayana (藏文tek pa chungwa):字义为「较小之车乘」,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传授的法教,强?#123;仔细检视自心及其迷惑。
又称为上座门徒,即上座部,之道(Theravadin path)。
饿鬼Hungry Ghosts (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远在饥、渴之中的众生,生于轮回六道中的饿鬼道。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ten drel):相互依存的理论指出,一切现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互有关联,并系决于彼此,而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
事物的显现主要有十二种缘起,称为十二因缘。
阿修罗Jealous Gods (梵文asura,藏文lha mayin):嫉妒心极强之众生,因有染污的善业而生于上三道中的阿修罗道。
或称为半神。
圆满智慧Jnana(藏文yeshe):乃原始的明觉,也是开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时所显现的智慧。
梵文之发音为「佳那」。
噶举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马尔巴大译师所创始,以大宝法王(噶玛巴)为至高的导师。
藏传佛教其它三大派为: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及格鲁–黄教。
劫Kalpa (藏文yuga):数百万年之长的时间单元,是「劫拨」的简称。
业、业报因果Karma(藏文lay):字义为「行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导致善果,恶行(恶因)必导致恶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恶果必出自恶因。
三身Ka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
烦恼障Klesa (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称「defilement」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