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运用教学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

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同学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划出你认为本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

B、划出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感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

A、“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

B、“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

3、研读课文

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

A、小时鲁迅喜欢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

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

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

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

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

4、对比分析

A、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B、这个时候你感觉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呢?

C、三十年后,当哥哥还在为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那个错误而耿耿于怀,希望补过时,弟弟呢?他是怎么对待那件事的?

D、你能说说,哥哥当年犯错,现在悔过,弟弟全然忘却的原因吗?

三、小结:是爱让哥哥对弟弟严格要求,希望弟弟有出息以致毁坏了弟弟的风筝,同样是爱,弟弟接受了哥哥的行为,

本来是为着“爱和亲情”设计出的这个教案,但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按照这样的思路也能把作者所想的主题完成,“爱”和“悲哀”在我的脑中交替,我开始害怕如果真开始上的话,会不会变成四不象呢?既归结不出爱也得不出悲哀的原因。但是害怕归害怕,文字的教案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演练过才知道有没有效果。带着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到哪的想法,我惴惴不安的走进了七年纪七班的教室。在唐老师和刘小英老师的辛苦下,她们把我的课整理如下:

《风筝》课堂记录

引领者:陈军梅遂昌二中七(7)班(借班)

预习要求:将课文读一下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

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 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我们再来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 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 二、概说风景 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 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 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 …… 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 ……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指导课堂实录一、诱思谈话,发散思维 师:岁月匆匆,十五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请你以“我发现自己多了一份,少了一份”说话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分盲从。 生: 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爱心,少了一分自私。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分偏激。 生: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分幻想。 师:很不错,你们确实是长大了,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加,身材的增高,更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等等。 师:回顾长大的历程,谁陪伴我们慢慢长大? 生:父母。 师:你是幸福的孩子。父母的呵护让你铭记于心。 生:还有老师。 师:恩师难忘,看来这位老师对你帮助极大,让你记忆犹新。 生:一本书。 师: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生:还有孤独。 (全班学生愕然。) 生:我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孤独的生活陪伴着我。不过我学会了独立。 (全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师:是的,生活有苦有甜,有风有雨,就是生活让我们更加懂事,更加坚强,更加独立。 师:下面请以“在中慢慢长大”句式说一句话。 生:在父母的呵护中慢慢长大。 生:在老师的教导中慢慢长大。

生:在朋友的关心中慢慢长大。 生:在好书的熏陶中慢慢长大。 生: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慢慢长大。 师:就这样慢慢长大,真好!把我们这种体验真实而又具体地再现,好不好?下面请回到我们今天的作文课。 板书:《就这样慢慢长大》 二、小组讨论,做好审题关 师: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给我们小组三分钟时间讨论。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组长归纳内容,三分钟后展示。) 生:我们会想到:谁就这样慢慢长大?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还可以是植物吧。 师追问:如果写作文,你最想写谁?为什么? 生:写我吧,因为能写出真情实感。 生:能不能把我和植物放到一块写?写植物长大,我也在长大。 (全班学生鼓掌。) 师: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赞扬,写作文就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别人未曾想到的。 生:我们组想到:“就这样”应该是引导我们长大的印痕吧。 师追问:有哪些印痕? 生补充:有爸妈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好书的影响、生活的磨难吧。 师:很好。还可以是好友同伴的启迪。 生:我们认为作文题眼是“慢慢长大”,应该写出长大的过程,比方说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师:眼光很锐利,确实如此,“慢慢长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流程 重在表现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一幅对心灵检阅的画卷。 生:我们组认为这次作文适合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师:很好。既然写记叙文,就要按照记叙文的文体来写,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体现“慢慢长大”的过程。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师:这一天在小庆龄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小庆龄很想去伯伯家,可她突然想起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她为了守信还是决定留下来。 (师板书:去——留) 师:“去”和“留”是互相矛盾的,你认为她在两者之间选择留下来,是一件容易的事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小庆龄想去伯伯家的心理? (随机出示: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师:小庆龄只是一般的想去吗?好好读读这几句话,你会有更深的发现! 学生相继找到这些词句:“特别高兴、早就盼着、尖尖的,红红 的,漂亮极啦、送她一只”(电脑点击变红) 师:尖尖的,红红的,真够漂亮的,这样的鸽子你也想—— 生(齐):要一只 师:漂亮极啦!这样的鸽子如果送你一只,那就—— 生(齐):太美啦! 师:很想去,十分想去,非常想去,请注意这些红色词语,读出小庆龄当时的心情。齐读。 师:一边是伯伯家漂亮的鸽子,一边是即将来学叠花篮的好朋友。面对着内心深深的盼望,面对着父母的劝说,小庆龄该怎样通过这一次人品的考验呢?自由读以下课文,注意对话部分,选择你自己最喜欢

的角色多练练。 在学生了解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之后,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分角色朗读,并分小组进行表演。(学生十分投入,表演绘声绘色) …… 师: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生:我也会像她一样,留下来等小伙伴。因为,我出去的话,小伙伴见不到我会难过的。 师:你真会为他人着想。 生:我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 师:真不错,看来你也和小庆龄一样,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生:我原来可能不会留下来,因为我太想到伯伯家去了,再说小珍来了,没有见到人,可以回家啊。不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这样做不好,我应该留下来等,这样才是守信任的人。(这个孩子其实说出了大部分孩子的真实心态) 师:老师首先要表扬你,你没有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你通过学习已经懂得了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诚信的人。这节课,你收获很大。 (得到表扬的孩子,十分开心,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师:孩子们,小庆龄尽管十分想到那位伯伯家去,十分想见见那些可爱的鸽子,可是为了不失信于人,她还是留了下来,成为一个守信的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守信”或者“失信”的事呢? 生:有一次,我答应同学晚饭后一起到通程广场玩滑板,可是后来妈妈要带我去步行街玩,我就没去了,害得他在那里等了好久。对不起! 师:刚才你们能主动说出自己曾经失信的事,特别是还能大胆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道歉,说明这节课对你的启示很大,相信你们将来都能成为像宋庆龄这样讲诚信的人。那你们是不是遇到过守信的事呢? 生生:有一天,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了,要我在家等一个客人,后来有几个小朋友还叫我出去玩,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答应大人在家等,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言为心声 ------读杨二嫂,学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 1、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体会个性化语言的妙用。 2、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齐读《故乡》的39----52段导入:同学们,著名作家老舍说:“要知道,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这说明了语言是反映人物性格的钥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乡》,走近杨二嫂,去揭开语言描写的神秘面纱,见识它真实的芳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体会个性化语言的妙用。 2、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 三、文本学习: ○1、分角色读下列语言描写,看本句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的性格。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你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生读后)师:让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一:“你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这句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想套近乎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精明的性格。 师:“理由?” 生一:小时候,我抱过你,说明我对你有恩,你的东西可应该让我拿走,她也好张嘴要东西,所以它很精明。 师:是的,他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心理。 生二:……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不平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尖刻、势力的性格。 师:她注意了从文中找现成的词语作答,这可是宝贵的经验! 生三:“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明着来要东西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师:你从哪写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三:“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要东西要不来之后,就心里非常气愤,他就接着造谣来发泄她心中的气愤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泼悍、尖刻的性格。 生四:“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让我拿去罢。”这是明要。搬动又笨重,说明她想要大的器物。“这些破烂木器”,这些说明了他不满足于一件两件。 师:这位同学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真强! 生五:“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二嫂明着来要不来东西,就趁人不注意来偷的心理,表现了杨二嫂尖刻的性格。 师:我觉得这句话后半句的描写也非常精彩,你是如何看待的? 生五:后半句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愤愤写出杨二嫂生气的样子,絮絮就是嘟嘟囔囔,其实她的眼正在四下里看,在找东西。慢慢为找东西赢得时间,塞在裤腰里写出来杨二嫂的粗俗。

全国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一、导入我有趣 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 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二、听读我有感 (播放课文朗读) 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优质课教学实录(五篇)

优质课教学实录(合集五篇)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宏大制造和超群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精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挨次奇妙有序,采纳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挨次;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纳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对象,根据恰当的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力量。初二的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根底,在认知上,对说明对象,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和了解;在情感上,对祖国桥梁的宠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有了肯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纳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学问与力量 1.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本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对中国石拱桥的宠爱与骄傲; 2.能体会对我国劳动人民才智的赞美与歌颂。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绚烂文化的组成局部,从古至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奇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中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新教师入职必备,考教师资格证必备)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一、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教师出示母鸟哺养小鸟的图片)、它描绘了什么场景是怎样的一幅画 生:描写母爱的一幅画. 师:关于母爱、你能描述一下吗你能联想到什么动物、植物都行、听过的、看过的都可以. 生1:猪妈妈喂奶、十几只小猪围着抢吃、猪妈妈哺育小猪. 生2:鼠妈妈为了哺育自己的宝宝、忍着病痛坚持21天哺乳. 师: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写得很好、是谁呀 生:冰心.(出示冰心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一首很美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整体感知 师:请翻到125页一起朗读、读后谈谈你读后最初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整齐、现在来谈谈初读感受. 生1:母爱是无私的. 生2:母亲像荷叶一样、勇于牺牲. 生3:荷叶像母亲一样在风雨来临时帮我们遮挡风雨、让我们安全. 师:描写中有没有哪一个场景、哪一个具体事物让你印象深刻 生1:\'雨中的红莲\'让我印象深刻、\'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红莲像孩子受到挫折. 生2:第7节、荷叶保护红莲让我印象深刻. 师:红莲在雨中的场景、莲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请大家自由朗读4——7节、任选一、二处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点评. 三、研读品析

A 生:早上和晚上下雨时、第4节和第7节的红莲作对比. 师:最后命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齐读第4节白莲凋谢时的语句.(学生齐读) 师:第4节红莲和白莲也有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白莲在早上就凋谢了、红莲一开始就有母亲保护、亭亭玉立. 师:刚开始、作者心情怎么样 生:烦闷. 师:为什么 生:作者不喜欢下雨. 师:你喜欢吗(不喜欢)对、下雨天滴答雨声令人烦闷.看到亭亭玉立的红莲应该心情舒畅些、可为什么作者依旧烦闷 生:看到白莲凋谢了、担忧红莲命运也和白莲一样脆弱、也会凋零. B 师:还有吗 生:第4节. 师:\'菡萏\'作何义含苞欲放的荷花. 学生齐读第4节、感受白莲已凋谢、红莲仍旧亭亭玉立. C 生1:我找到了第6节、正面描写大荷叶遮挡红莲、写出了母爱的特点、悄然 无声息、无时无刻不在保护我们. 生2:\'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师:作者的心情之前是\'无法可想\'、从这里可以推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心思细密的人、是热爱世间万物的人.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生1:成绩不好、在受挫时妈妈鼓励我、得到安慰. 生2:丢了东西、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说:\'没关系.\' 生3:做了错事、回到家里不敢说、妈妈安慰我. D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黄善凯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刚萌芽的文学艺术修养的重要课堂,下面就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一边》教学实录 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 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 2、交代上课内容: 师:感谢**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 部分学生: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 二生起立,忐忑 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 生:是山 师:为什么? 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

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 生:笑。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的地方呢? 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 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 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 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 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最好是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条淙淙的小河 生:笑,再有不少的野花 师:对啊,再有一群纯朴的山民为邻。那里是环境是宁静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空气是清新的,充满…… 生:诗情画意 师:没错。那大家说我为什么这样想?

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要怎么开展呢?相关的教学实录又是怎么记录的呢?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导语:“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罗江的学生是最应该也最配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二、走近《诗经》 学生读屏幕显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师:305篇中,《关雎》有样的魅力位列第一呢?希望同学们学习完了之后可以回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生:朗读。 生:、联想 老师板书课题、学习方法。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指名一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老师评价,字音很准。 屏幕显示几个重要的词语注音,学生齐读,正音、强化。

师: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大家揣摩一下,四个字一句的应该按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师范读第一章,学生接着读后面的。 四、思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 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好逑”呢? 生: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 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 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师:“辗转反侧”呢? 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 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 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 生:没有。他日夜着她。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运用教学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 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同学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划出你认为本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 B、划出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感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 A、“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 B、“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 3、研读课文 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 A、小时鲁迅喜欢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 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 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 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 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 4、对比分析 A、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B、这个时候你感觉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呢? C、三十年后,当哥哥还在为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那个错误而耿耿于怀,希望补过时,弟弟呢?他是怎么对待那件事的? D、你能说说,哥哥当年犯错,现在悔过,弟弟全然忘却的原因吗? 三、小结:是爱让哥哥对弟弟严格要求,希望弟弟有出息以致毁坏了弟弟的风筝,同样是爱,弟弟接受了哥哥的行为, 本来是为着“爱和亲情”设计出的这个教案,但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按照这样的思路也能把作者所想的主题完成,“爱”和“悲哀”在我的脑中交替,我开始害怕如果真开始上的话,会不会变成四不象呢?既归结不出爱也得不出悲哀的原因。但是害怕归害怕,文字的教案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演练过才知道有没有效果。带着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到哪的想法,我惴惴不安的走进了七年纪七班的教室。在唐老师和刘小英老师的辛苦下,她们把我的课整理如下: 《风筝》课堂记录 引领者:陈军梅遂昌二中七(7)班(借班) 预习要求:将课文读一下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 【初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大家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植物.可是怎么跟‘瀑布”连在一起了呢?这个标题有点意思!说说看法好吗? 生1:我家旁边的公园里有紫藤萝,确实很美丽,开起花儿来像瀑布一样。(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像这样吗?(打开投影.展示大幅的紫藤萝照片,学生一片惊叹)另外,关于这篇文章的其他信息.你还了解哪些情况? 生2:我查过作者宗璞的情况.她还为我们西湖写了很多文章。 生3:资料上说,宗璞是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女儿。老师,什么是国学大师啊? 师:哦。你很努力嘛!连这个都知道啊!国学,是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你说的这点,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待会儿我们会说到。 生4:我还想说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宗璞是在弟弟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是有感而发。 师:好,确实很重要。同学们.在读一篇文章之前,如果可能。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这对于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试试概括全文大意,看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概括.教师巡检)

【赏析探究l】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5:这篇文章写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时的所见所想。 师:很简洁嘛!哪位补充一下,所见所想是‘见’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6:作者见到了紫藤萝瀑布。原先。她的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遇到盛开的藤萝花后,想到一些事情,就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师:想到了一些事情.是哪些事情? 生7:我想应该是他弟弟不久于人世的事情吧。她走在路上,本来很悲痛,很忧虑.可当她遇到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想法就变了。 师:是的,大家预习时就知道,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按照常理.作者这时候应该十分焦虑悲痛,可老师不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一看到紫藤萝还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岂不是有违常理吗? 生8:(小声)书上就是这样说的嘛……(师插话:怎么说的,讲讲看嘛!)(生读书)“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师:好,我们就来好好研究这个矛盾——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喜悦”。 生9:因为作者看见了美丽的紫藤萝花儿。

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一、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 吗? 生:没有 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

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 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3、细读,探情。 (1)比较阅读1: “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这首词可谓千古写中秋的名篇,此后再写中秋,光芒皆被其掩盖。诗的前两句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大家知道这两句词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的前两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在宋人的诗词中很常见,他们称为“偷胎换骨”“点铁成金”。不过,是否点出“金”,还要看个人。苏轼的化用就非常高明,这两句可谓家喻户晓,可知道李白诗句就少多了。这是因为他并非机械地照抄,而是进行了加工。比较一下两组诗句,看看有什么不同。 提示一下:苏轼在词中突出了一个形象,一个动作。 什么形象?在开头就出现了。 生:明月。 师:“青天”“明月”,表现了什么样的环境? 再提示一下:李白的诗也是化自一首唐诗中的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的问题就化自“江畔何年初见月”这一句。“孤月轮”并非说月亮孤独,而是指此刻天空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浮云、星星都消失了。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太亮了。 师:“江天一色”,什么颜色?

☆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文言篇)

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2(文言篇)收录的都是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获得一、二等奖的课堂实录,很有观摩借鉴价值。 目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文言篇) (1)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2)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6) 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10) ——《湖心亭看雪》课例解析 (10)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19)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 (26)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34)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41)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45) 《陋室铭》课堂实录 (51) 《出师表》课堂实录 (58) 《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一) (64) 《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二) (68) 《荔枝图序》课堂实录 (74) 《逍遥游》课堂实录 (8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 (91) 《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94)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 (9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101)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 (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9篇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 实录9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1 株洲市淞欣学校许艳鑫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

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 (生摇头) 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 (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5篇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5篇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1】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示意)莫泊桑的一篇小说。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生:项链。 师:非常好。整个情节分成四大板块,这里有四幅插图,我想请四位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 师:(示意)来,第一幅。 生:她向那个……她向她的朋友借项链。 师:谁? 生:(低头看书寻找) 众生:(低声)佛来思节夫人。 师:佛来思节夫人,是吗?她向朋友借项链,为了参加舞会。请坐。 (示意)后面, 生:(沉默) 师:对着镜子一声尖叫。 生:哦,她发现那串项链没了。 师:发现项链丢了,请坐。(示意往后)第三幅。 生:她去寻找项链。 师:她去寻找项链,寻找,然后试图要??啊,这里好像是在拖地板哎。 (众生笑) 师:在寻找项链吗?怎么说? 生:她在挣钱。 师:挣钱干嘛?

生:挣钱还项链。 师:哦,挣钱还债赔项链,是吗?很好,请坐。(示意)后面,最后一幅。生:后来碰到那位朋友,得知真相。 师:得知真相,真相是什么? 生:那根项链只值五百法郎。 师:哇,只值五百法郎!原来是一根假项链,请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围绕“项链”这个词语,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够了。 师:我们继续往后,(示意)来,后面那位同学。第一个情节,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生:借。 师:借项链。非常好,请坐。(示意)继续往后。 生:丢。 师:丢项链。请坐。(示意往后)怎么说? 生:还。 师:还项链,或者说是赔项链,是吗,很好。(示意)往前。最后,用个形容词吧。 生:惊讶。 师:惊讶,惊讶的项链? 生:不是。 师:惊讶,发现这根项链是?? 生:假的。 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生:(齐声)变了。 师:真的,大变。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傅学磊,他在读的时候,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真的发生变化了。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是怎么样的?轮到谁了,(示意)你来说,起先玛蒂尔德的外貌是怎

2020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精品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 师:昨天同学们留给我最深的影响是你们是自信的集体,今天我们也一定可以快乐自信地交流?对不对呀?对不对呀?今天一起去认识 一个人,年少时“”,长大后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四海为家,但却高唱“此心”,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苏轼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诗词如果不朗诵,它就失去了生命,让我们一起将他赋予生命。今天我们先做好第一步先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齐读。 师:字音很准确,语速和情感还要慢慢提高。看标题,你从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看出了什么?说说看。 生:他的词牌名是江城子,地点是在密州,事件是打猎。 师:你知道词牌名,还知道了地点和事件,那我想问词的题目在哪?生:密州 师:谁在密州出猎?重要集中在词的哪个部分?上阕还是下阕?我们先一起把上阕读一读? 就在同学们朗读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苏轼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旁。 苏轼在哪里呀?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用现代汉语向我们讲述了当 时的情景。 生:(学生翻译上阕)

师:你射杀了猛虎?你拿出杀猛虎的气略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生:(又一学生更富有情感地翻译上阕) 师:两位同学都在用自己的情感在触摸苏轼?这是一位怎样的苏轼呢?这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可以跟我们交流一下吗? 生:我看到的苏轼是一位豪放狂妄有远大抱负,希望为国献身的形象。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老夫聊发少年狂。 师:觉得自己读得豪放吗?再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们在为他加加劲,再一起读一读。哪几个字尤其要读出来?怎样的狂?哪一类年龄一样的狂。 生再读。 师:你们正值少年,一起来读一读,再自信一点。 生再读。 师:你还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苏轼? 生:是英勇的人。带领的随从也很英勇。千骑卷平岗, 师:随从是怎么英勇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卷中看出来的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一起来读一读。浩浩荡荡,是千骑,气势要读出来。从中还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生:受人爱戴的,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师:苏轼在杭州曾留下过为民造福的痕迹,是哪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