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年龄:是指从出生到现在所经过的时间,是以时间为单位所计算的年龄。

年龄歧视:是指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态度,这种歧视态度来自一系列的不合理的想法或信念。它以一种消极的想法和刻板印象把老年人都视为相似的群体。这种歧视大都包含了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的消极判断。

工具性问题解决:是指从事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生存具有工具性意义,但不涉及人际情感因素的问题解决活动。

人际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处理社会关系情境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引发的情绪反应问题。

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不同的时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断研究进行观察和测量。

前瞻记忆:是指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我们需要执行行为的相关记忆。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与基本认知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晶体智力:是人们在后天学习当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技巧、策略等。

同辈效应: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

积极老龄化: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更大效益的过程。

退休: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一定年龄停止有偿劳动的一种社会制度。

安乐死:包括两层含义:1无痛苦死亡,2无痛致死术。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道的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

临终关怀:指的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与支持,使病人平静、安然地度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老年人智力的测量方法: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基本心理能力测验、陆军甲种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祖父母与孙辈的接触方式主要有三种:正式型、娱乐型和疏远型。

老化的社会理论:分离理论,活动理论,社会崩溃与社会重建。

对老年人的七种刻板印象:完美祖母、年长者、保守、机能衰竭、脾气坏、沮丧、离群索居。

爱情包括三个组成成分:热情、亲密感、责任感。

祖父母角色具有五种积极意义:中心角色、作为长者的价值、在家族中的地位、回忆和再次参与自己的过去、获得愉悦感。

许又新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感知觉下降;情绪不稳定;智力、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意志异常。

阿奇利的退休六阶段:退休前阶段;短暂和谐阶段;觉醒阶段;再定位阶段;稳定阶段。

临终关怀病人的心理特征: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选择和补偿的最优化模型

答:SOA理论模型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人们能够做出改变、进一步学习,并且唤醒保存的能力,另外一个假设是,在个体发展的一生中都会体验到得到和失去,然而在老化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失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失去一切,一些策略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成功老化的机会。

老年心理学的模型有哪些

答:机械模型,机体模型,情景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强调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力量的相互作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是将发展和看过过程中的生物影响、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它包括人际关系、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和生命周期四部分。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在生活中的体现(结合实际)

答:①成分智力: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②经验智力:有经验的猎人能够在险恶环境下生存。

③情境智力:一个人能够快速地融入新环境。

阿尔茨海默症及其四个时期

答: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程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为四个时期:

(1)前期:症状具有轻微的认知困难,影响大部分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出现记忆力衰退。(2)早期:病患身上的学习和记忆障碍愈见明显。

(3)中期:患者失去独立性而无法进行大多数日常行为活动。

(4)晚期:语言能力极度退化,情感淡漠,行动能力退化至没有,等待死亡。

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答:①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冲突

②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冲突

③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冲突

④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冲突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答:①社会支持

②性别与婚姻状况

③经济状况

④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等

死亡的定义与死亡过程的分期

答:死亡是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是人的本质特征的永久消失,是机体完整性的破坏和新陈代谢的停止。

死亡过程的分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死亡标准的转变及其伦理意义

答:1968年,哈佛大学提出“脑死亡标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不可逆的深度昏迷,对各种内外刺激均无反应,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同时要求以上四条标准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的结果无变化。同时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

伦理意义:①能够及时抢救假期状态的患者,维护了人的生命。

②为处置脑功能处于不可逆而有心跳的患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老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老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老年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26 (二)课程英文名称:Elder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学专业专科生 (四)课程性质: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也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老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老年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尤其是老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初步掌握矫正老年心理偏差、障碍的方法和技能技巧,为进一步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及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同时提供了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案。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开展讨论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和作业及上课回答问题情况),期末成绩占60%为期末考试卷面分。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老年心理学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老年心理学在应用心理学中的地位 2,掌握当前世界及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3,了解老年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人口老化趋势和老年心理的研究 2,我国有关老年心理的论述 3,现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和对老年心理变化的不同看法 4,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 年龄、老化和老年人(领会) 年老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识记) 心理活动的老化(领会) 第二章老年的生理 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老化的含义表现及原因,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和掌握衰老的进程,了解抗衰老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老化的生理学含义和表现及原因(识记、领会、应用) 2,抗衰与防老(领会) 3,老年人注意事项(识记、应用) 考核要求: 老化的生理学含义和表现及原因(识记、领会、应用) 抗衰与防老(领会) 老年人注意事项(识记、应用)

老年心理学概述

老年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老年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他 教学目标:了解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掌握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我为什么学习老年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关注老年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时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 一、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 (一)老年心理学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二)建立和发展老年心理学是落实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与具体化。(三)老年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和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四)发展老年心理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一)老年人的大脑及躯体的特点和活动规律与老年心理的关系。(二)制约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因子的特点。(三)老年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意志、个性特点。 (四)老年人的生理、社会环境与心理三个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六)老年人的临终心理与关怀。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一)老年人主体系列 1、从中年期开始过渡到老年期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特点和规律。 2、老年期的心理与客体环境的关系和相应的保健对策 3、健康老人、亚健康老人患病老人的心理护理(二)老年人与客体环境系列 1、他人 2、社会

3、自然生态环境 四、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多因果论”原则(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三)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原则(四)人性化原则(五)个性化与差异性原则(六)客观性原则(七)发展和动态性原则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综合研究法 2、多向研究法:纵向研究法、横向研究法、纵横结合研究法 3、从研究方法的具体方式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访谈法、投射法第二节老年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老年心理学的思想史源远流长 老年心理学的社会定位受老年人的社会定位与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和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制约。 (一)老年心理学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物 (二)建立和发展老年心理学是落实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与具体化 (三)老年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和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发展老年心理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老年心理学是一门年幼的学科 (一)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二)“老年型”国家: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中指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日前发布消息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将在造福人类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一)新的健康概念:重视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旧的健康概念:一个人不生病就是健康 (三)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七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动作思维聚合思维分散思维合取概念析取概念人工概念问题空间功能固着表象遗觉像想象创造想象灵感理想幻想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木身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 3.概念形成的策略中,()是更有效的策略。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4.在下述推理中,正确的是()。

A.所有A都是B,所有C都是B,因而所有A都是C B.所有A都不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不是C C.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而所有A都是C D.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5.看完《西游记》后(只是一本书!!!),脑中产生一个"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直接具体 B.常规抽象 C.概括间接 D.直接概括 7.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进行了研究。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自然概念 D.人工概念 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P273页)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

老年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老年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人的心理现象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人的心里现象的再认识---个性,掌握人的心里本质的在认识,了解正确理解人的心里发展的新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段: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具体内容: 一、个性 (一)个性含义及其特征 1、个性的含义:所谓个性,也叫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也就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例如,人人都能观察事物,但有的人细致入微,有的人则粗枝大叶;人人都有感情,但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则态度冷淡。即使同是热情奔放的人,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有的外露,有的含蓄,这都是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 2、特点: (1)独特性:人的个性客观地存在着差异,具有独特性。人的个性客观地存在着差异,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找不出两个个性完全一样的

人,即使是双胞胎或连体兄弟,他们的个性也各有各的特点,决不会完全相同。《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人人性情迥异;《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个个独具风貌。这些都是个性独特的表现。说个性独特,并不是说人们的个性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个性的形成有共同的规律,个性的形式与内容也有共同的特点和倾向(民族性、阶级性、集体性、职业性等)。 (2)综合性:所有的心理特点,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有的心理特点,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他的个性是统一的整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他就会有什么样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与行为,对人对事就会有同样的态度。这是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围绕着一定的生活目标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细心谨慎的人总是表现出谨小慎微的行为,而沉默寡言的人常常给人留下郁郁寡欢的形象。每个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其精神面貌都显示出大体相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性的稳定性。也正是由于人的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使我们能够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其他人相区别。 3、形成 (1)先天素质是自然前提。先天素质:主要指人的肌体的某些生理解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老年心理学

“老漂族”的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老漂族”,并且在进一步扩大.他们多是来自农村的老人,也有的来自其他城市,他们远离故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很多是帮子女照顾小孩,也有的是沾子女的光来城市享享清福。究竟“老漂族”是怎样形成的、现状如何,以及“老漂族”该情归何处,论文对这些问题加以描述和分析。 关键字:老漂族生活现状情感 正文: “老漂族”是指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由于现如今有许多年轻人离开故乡到外地闯未来,父母便跟着他们“漂”晚年,重点是带孩子,这样一个老年群体被称为“老漂族”。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却离开家乡,动身前往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料理孩子和孙子辈的生活。大批老人到达城市,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这个群体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老漂族”产生的背景 1、“老漂族”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 与国外的父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不同,虽然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已成主流,老父母自可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是年迈的父母们依然觉得有义务“养育”孩子,至少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再加上和孩子甚至孙子生活在一起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老人甘愿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生活。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而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较十年前大为增加;同期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了13.26%,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说明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老漂族”的产生是我国当下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产物。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离乡在外地工作。父母老人担心孩子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者是照看下一代小孩,加上自己日趋年迈,为了和子女团聚,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也加入他们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一员。于是出现了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的现象。 二、“老漂族”现象调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规模的迁徙与流动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这其中,农村劳动力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使我国劳动力迁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造成年轻人想融入城市并非易事。 中国古语云“叶落归根”,而“老漂族”却在应归根时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民调显示:近5成受访的城市外来年轻人表示一年难得见父母一次,93%的受访者

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1)定义: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2)分类: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得一般规律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动机、意志、个性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一个人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分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者群体在相互交往中得社会心理现象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分为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1)定义:研究如何把基础心理学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2)分类:教育、管理、运动、文艺、司法、政治、军事心理学。 4.心理学研究对象:(1)定义: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等。 (2)分类:1.心理过程: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心理状态:相对持续状态,如注意、激情、灵感、犹豫等。 3.个性心理: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如能力、气质、性格。 (3)特点:高度整合性、共性和差异。 5.心理学起源:(1)亚里士多德:看中只是与经验,强调人的“灵魂”特异性,首次提出人是生物进化高级阶段产物的思想。 (2)理性主义的代表法国笛卡尔,提出天赋概念,是二元论者,提出反射概念以及身心交感论;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的洛克。 (3)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提出生

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 (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如灵感。 2.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概述 概念特征 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 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 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 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 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 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 抽象和概括 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 ◆按性质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 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3岁前) ◆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 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 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按创造性 ◆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 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 维

◆按思维形式 ?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 ?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 ?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例如直觉思维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综述格式及内容要求 请在老年心理学(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领域内选择您感兴趣的方向完成一篇综述,如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等。字数要求2000-2500字,具体要求如下: (1)文题目 写在文章之首,要求精练简要确切、引人注目高度概括文章的核心思想和 撰写目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可以“….进展”“….的研究进展”“….的近况”等为题目,用小3号黑体字。应在老年心理学(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领域内选择,如老年人孤 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等。 (2)作者署名 写在题目下,注明姓名、年级、学号。用5号宋体字。 (3)内容摘要 摘要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使读者对文章有简明了解。用小4 号宋体字。 (4)关键词或主题词 是从文章中精选抽出的,能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是文 章的重要信息点。可从文题、论文中抽取最重要、最关键、能代表论文主题或 反应文章实质内容的通用性强的、为专业人员熟知的名词性单词和术语作为关 键词。一篇文章3~5个关键词。用小4号宋体字。 (5)正文 包括前言(引言)、中心部分(主体部分)、小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1)前言为背景资料,是立题依据,提出问题,本文综述的范围。前言要交待清楚所讨论问题的范围,讲明它的来龙去脉,它的理论、应用价值和实践 意义,用200~300字左右。

例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临终关怀越来越得到 社会的重视。(背景现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癌症病人急剧增多,晚期癌症病人已成为临终病人的主体。对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应引起 医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提出问题)现将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与护理综述如下。(本综述的目的和论述的范围) 2)综述的主体部分,是综述全文的重点。 ①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应根据所述问 题的性质和资料的多少,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解为若干子题。 ②先拟写提纲,即理清写作思路,确定几个要论述的问题,分段叙述。内 容应紧扣主题,要有根据,切忌主观臆断。 ③在写作过程中要引用各种文献资料来帮助说明问题,引文资料的选择应 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由实验或实践结果作为依据;要有创新的内容,并且 比较成熟可靠。注意:引用他人资料要严肃,不可歪曲原作精神,要尊重他人 的劳动;论述问题应明确,对不同观点一般将肯定的意见写在前面,否定的见 解写在后面,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或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只写片面的符 合自己观念的资料,应当如实地反映某课题所达到的研究水平。 3)小结部分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扼要概括地总结,要与前言部分相呼应。 ①其内容包括:归纳主体部分叙述内容,对主体部分每个问题提出评论意见,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或展望。 ②作者应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不同意什么,对有争议的学 术观点,小结时要恰如其分和留有余地。用“综上所述”、“总之”等词语开 头引出结论。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部分,请列出10~20篇参考文献。

老年心理学

年龄:是指从出生到现在所经过的时间,是以时间为单位所计算的年龄。 年龄歧视:是指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态度,这种歧视态度来自一系列的不合理的想法或信念。它以一种消极的想法和刻板印象把老年人都视为相似的群体。这种歧视大都包含了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的消极判断。 工具性问题解决:是指从事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生存具有工具性意义,但不涉及人际情感因素的问题解决活动。 人际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处理社会关系情境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引发的情绪反应问题。 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不同的时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断研究进行观察和测量。 前瞻记忆:是指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我们需要执行行为的相关记忆。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与基本认知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晶体智力:是人们在后天学习当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技巧、策略等。 同辈效应: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 积极老龄化: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更大效益的过程。 退休: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一定年龄停止有偿劳动的一种社会制度。 安乐死:包括两层含义:1无痛苦死亡,2无痛致死术。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道的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 临终关怀:指的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与支持,使病人平静、安然地度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老年人智力的测量方法: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基本心理能力测验、陆军甲种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祖父母与孙辈的接触方式主要有三种:正式型、娱乐型和疏远型。 老化的社会理论:分离理论,活动理论,社会崩溃与社会重建。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