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些澄清与发展

合集下载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李斯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对于古典经济学,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怀疑者和批判者。

他出生于德国南德符腾堡州一个普通的鞋匠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任职下级官员,后被提升为州会计监察官,曾任蒂宾根大学行政学教授。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全面系统阐述了他独特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李斯特的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界里属于非主流学派,不过其中的国家经济理论、生产力理论以及资本理论都是非常独树一帜、具有深刻洞见的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可以说是一位不应忽视的重要经济学家。

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几点:(一)、国家经济学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它没有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更没有把这些方面同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观点统一起来,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

因此,李斯特认为,它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指导意义,必须把国家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区分开来。

而国家经济学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它所研究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是研究如何使得国家经济繁荣富强的经济学科。

李斯特这样写道:“我要说明一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

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

(二)、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旗帜鲜明的主张生产力理论,并用它作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武器。

对生产力的研究,构成了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他的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生产力,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作者:刘潇晗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20期摘要: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倡导者。

他的经济学说,无论是对当时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德国还是对现在的中国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习这一学说可以吸取德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中。

关键词:李斯特经济思想;国民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不断地从过去吸取经验,不断地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我们的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通过学习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我们了解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通过分析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可以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一、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内容1.国民经济学理论李斯特认为德国落后于英法两国,不应效仿他们,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德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是世界主义(万民经济学),是教导全人类如何才能幸福的科学。

国民经济学所教导的是某一国家,在它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变它的经济状况,以及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在世界当前形势下,凭工商业取得富强的科学。

2.生产力理论李斯特认为,财富的原因和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许多倍。

自由贸易有利于德国财富的增加,英国物美价廉产品的涌入可以使德国用更少的钱购买物品,但是不利于德国财富生产力的增加,因为德国刚起步的工业会随英国产品涌入而被摧毁。

所以,为了培育德国的工业生产力,应当忍受价值上的暂时牺牲。

3.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李斯特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各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德国处于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交岔路口,处于工业发展的最初状况,在同比其它先进的工业国家优势竞争中所受到的损害较大,地位较不利,若迅速发展经济,不实行保护政策,是不能达到经济理想状态的。

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些澄清与发展

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些澄清与发展

为这些落后的 民族 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 良方 。各 国经 济学家对李斯 特 的研究也逐 渐增 多, 例 如中 国经 济
学家刘秉麟在 1 9 2 5年就首先在 国内介绍了李斯 特 的经 济思想 , ④王开化在 1 9 2 7年 正式将 《 国 民体 系》 一 书 译为 中文 出版。 ⑤ 德国在 工业革命完成 之后 , 虽然践行李斯特思想 的大本 营转 移到 了俄 国 , 但一 战 的失败使
/ 、 又 瓤. 善 2 0 1 5 年 第 5 期
特去世两年之后 的 1 8 4 8年 , 在德 国革命爆发 的前夕 , 这一态势才有所改变 。在德国国 内, 支持李斯 特的人 逐 渐增多 , 德 国的统一进 程也按 照李 斯特 的设 想在 逐步 向前推 进 。在 国外 , 约翰 ・ 穆勒 ( J o h n Mi l 1 ) 在 其 经 典著作—— l 8 4 8年出版的《 政治经 济学原理》 中, 对李斯特 的幼 稚工业保 护观点给予 了正面 的评 价 , 正式 把 李斯特经济学引入到“ 流行学派 ” 之中, 英语版 的《 国民体 系》 也于 1 8 5 6年在美 国 出版 , 法语 版也早在 1 8 5 1 年 出版 。李斯特去世后的十年算是 李斯特 经济学逐 步为人们 、 尤其是 “ 流行学派 ” 经济学家所 了解的十年 。
业进行补贴等等 , 总 之 一 切都 是 围绕 着 俄 国 生产 力 的发 展 而 展 开 的 。
到了 2 0世 纪 ,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 随着 民族解放运动在全世界的兴起 , 广 大的落后 国家都
有 着 摆 脱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奴役 、 促 进 本 国工 业 发 展 和 经 济 进 步 的 强 烈 愿 望 , 而 李 斯 特 的 民 族 主 义 经 济 学 恰 好

欧洲的-第15-李斯特

欧洲的-第15-李斯特
第十五章
一、德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封建割据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落后,官房学派,国家经济学,历史学派。
二、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德国 15岁停学,到手工工场当学徒,拥有懒汉和幻想家的名声。 家庭会议让他去学簿记,成绩很好。此后,官运亨通;议员。 李斯特具有文学家的巨大才能。 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感情外露的、精力极其充沛的人。 但不久就遭遇阴谋和挫折,受到审判,逃到国外2年多。 回国后遭到逮捕并被投入监狱。 1846年,李斯特生来很结实的身体明显变差了。他觉得,他无法使自己 的家庭过上温饱的生活,并对自己经常所进行的斗争和习以为常的 紧张活动已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李斯特自杀了,11月30日。 李斯特的主要著作:《政治经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
三、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1、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 到 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2、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 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3、李斯特“ 生产力理论 ”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 累计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 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 第二,李斯特强调指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 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他认为,关于 下一代的教育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目的却在于国家的未来生 产力的增长。 第三,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 作的结果。 4、这个“ 生产力理论 ”体现了李斯特学说的特色,即强调政治经济学的

浅谈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解析李斯特经济思想

浅谈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解析李斯特经济思想

他 必将受到后人的敬仰。


《 政治经 济学之 国民体 系》一 书概

李 斯特 认为, 每个 国家将根 据 自身发展 的
李 斯 特 通 过 对 欧 洲 各 国 的 兴 衰 更 替 的 历
制 度 经 济学 和 信 息经 济 学 等 等各 种 理 论 体 系 。经济 时代 的前进 推进着 新 的经 济理 论的
馆 , 6 . 1 1 6 1 5 15 1 1 第 3 4 、 0 、 页. 9 7、 5
力 远 比财 富 本 身更 重 要 。 一个 国家 的 富 强 诸力 。李斯特尤 其重视 社会 的生产力 ,即 :
不在 于掌握 多少交换价 值 ,而 在于 掌握生产 产 力或 自然 的生产力 都将没 有存在 的意义 ; 生产力 的发展 需要和 平的环 境 ,需要 良好 的
17 6
经 济 的和 政 治 的独 立 ,则 举 国必 灭 亡 。 1 国 民生 产 力 理 论 评述 、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参考 文献 :
[ ] H R E GI E H R E R T 1C A L S C A L S I 1 D S
A HiSt Of ECO1Omi DOct rY O " 1 C ies ri 1
慢 的主要 原因之 一 。如何 合理 改变外 部因素
使 其 促 进 经 济 快 速 , 好 的 发 展 , 已 成 为 各 国 政 府 的 首 要 工 作 。 也 是 经 济 学 者 们 研 究 关 注 的 主 要 课 题 。 而 中 国 作 为 发 展 中 的 大 国 , 生 产 力 不 发 达 , 发 展 不 平 衡 , 人 多 地 少 ,人 均
的 。 这 对 我 国 作 为 发 展 中 国家 制 定 经 济 政 策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流行学派的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学说始 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惟一对象,而完全没有顾及各 个国家的不同的利益。 “国家经济学 国家经济学”,是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 以事物本质、 国家经济学 以事物本质 据的。他写道:“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 据的 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 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从民族的立场出发 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经济学说述评,简单看看就行

经济学说述评,简单看看就行

李斯特生产力学说述评摘要:李斯特(Freidrich List,1789--1846)于19世纪上半期,从当时德国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在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研究和提出了适用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学说。

尤其是其生产力学说,不仅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丰富了经济学理论的宝库,至今仍广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一学说的述评,发掘其对发展中国家及当代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系统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t,1789--1846)是德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他为使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德国尽快赶上英法等先进国家,创立了国家经济学并努力将理论付诸实践。

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保护关税思想和生产力学说。

如果说保护关税是生产力政策之核心,那么生产力学说则是李斯特理论之核心,也是保护关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斯特生产力学说的基本内容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为个人或者社会生产力意义上的那种生产力,而是“国家生产力”,它是由一国的科学技术、国民个人素养、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自然资源及现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比财富重要得多:“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

”“国家财富并不在于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产力的占有,正同一个渔夫的财富不再与占有了多少条鱼,而在于不断地捕鱼以满足他的需要的那种能力和手段”。

李斯特用十分简洁的隐喻对比了交换价值与生产力,不仅用生产力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作为财富的交换价值,而且使生产力概念上升到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

李斯特定义的生产力不仪“有机器和工厂,而且也包括道德、智力和社会方面的内容”。

“其中,工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个人的生产力和政治生产力等占有重要地位。

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名词解释

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名词解释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导语: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是指经济学家李斯特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的分类和解释。

本文将对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进行全面评估,并基于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从简到繁地探讨主题,深入剖析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一、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概述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是指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的分类和解释。

根据李斯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阶段。

在农业时代,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在工业时代,则是工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深度剖析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在这一阶段,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

农业时代的国家以农业产品为出口,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经济增长。

就我国历史来看,封建社会时期就是典型的农业时代。

三、阐释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工厂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工业产品开始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

城市化进程也在这一阶段加速进行,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

四、分析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服务业逐渐替代工业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此阶段发展的重要议题。

五、总结与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通过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些澄清与发展内容提要李斯特经济学自其诞生至今,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的道路,经济学界对李斯特的认识要么是错误地集中在他的“贸易保护论”上,把他简单地归结为一位贸易保护主义者;要么是一叶障目,虽然认识到了其幼稚工业保护论的正确性,但由于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住李斯特经济学的主题,因此对其幼稚工业保护论也存在诸多误解。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较系统和全面地评述国外经济学界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出版后对李斯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学界对李斯特的一些误解进行澄清,并对进一步发展李斯特经济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李斯特经济学澄清发展〔中图分类号〕F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5-0039-10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族主义经济学家,他的学说对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兴起,以及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冯?劳埃(T.H. V on Laue)评价其为“所有追求独立和富强的后进国的先知”。

①但李斯特经济学从诞生至今,其发展与传播却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早期遭遇“流行学派”的各种误解和非议,到后来的逐渐流行,随后又是漫长的遗忘,接下来又是“李斯特复兴”和“新李斯特”概念的出现。

尽管经历了许多曲折,李斯特经济学仍然活跃于经济学这个大家庭之中。

但是,在经济学内、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对李斯特还存在诸多的误解,为此有必要对李斯特经济学作一些梳理和澄清,以期更好地理解李斯特经济学。

另外,作为一位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其学说的很多内容仍有待我们予以进一步地挖掘,以更好地理解李斯特经济学对当今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对李斯特经济学研究历史的回顾李斯特是以斯密为代表的“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者的身份出现于经济学界的,这一身份决定了他的学说在其在世时注定缺乏信奉者。

事实上,李斯特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得到外界的认可,尤其是没有得到德国国内的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

代表其最高理论成就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国民体系》)在1841年出版,但这部传世之作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

直至李斯特去世两年之后的1848年,在德国革命爆发的前夕,这一态势才有所改变。

在德国国内,支持李斯特的人逐渐增多,德国的统一进程也按照李斯特的设想在逐步向前推进。

在国外,约翰?穆勒(John Mill)在其经典著作――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观点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正式把李斯特经济学引入到“流行学派”之中,英语版的《国民体系》也于1856年在美国出版,法语版也早在1851年出版。

李斯特去世后的十年算是李斯特经济学逐步为人们、尤其是“流行学派”经济学家所了解的十年。

真正革命性的转变则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Bismarck)时期,在完成国家统一之后,俾斯麦真正开始践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一方面加强国内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则一改以往的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关税大力扶持年轻的德国工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随着保护主义运动的兴起,人们对李斯特经济学的关注也达到一个顶峰,这从《国民体系》一书在各国的不断出版就可探知一二。

1877年和1883年在德国两次再版,到1878年,《国民体系》已经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一本书”,③Henderson,W. O.,Friedrich List:Economist and Visionary 1789-1846,London:Frank Cass,1983,p.215.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Sergei J.Witte)在1889年写道,“德国所有大学都在学习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而且此书还是俾斯麦的案头书”;[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英文版编者序,第2页。

新的英文版也于1885年在英国面世,瑞典在1888年、日本在1889年、俄罗斯在1891年也都翻译出版了这一著作。

《国民体系》成为除马克思外,被各国翻译出版次数最多的一部德国经济学家的著作。

随着俾斯麦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在1879年开始推行,德国工业在19世纪最后20多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德国也从一个欠发达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使得李斯特的保护主义思想不再完全适用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自19世纪末期开始,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之后,践行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大本营已从德国转移到了相对较为落后的俄国,从俾斯麦转移到了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

当时的俄国与德国的关系,犹如李斯特时代的德国和英国的关系,谢尔盖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一些“流行学派”的经济学家把关注点集中在贸易保护方面,维特对李斯特经济学的认识要更为深刻,他认为“李斯特经济学的核心在于他的生产力理论”,③而非简单的贸易保护。

因此,谢尔盖的政策除了关税保护之外,还包括加强铁路和运河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办技术学校、对新办企业进行补贴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围绕着俄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的。

到了20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在全世界的兴起,广大的落后国家都有着摆脱西方发达国家奴役、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强烈愿望,而李斯特的民族主义经济学恰好为这些落后的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方。

各国经济学家对李斯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例如中国经济学家刘秉麟在1925年就首先在国内介绍了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刘秉麟:《李士特经济学说与传记》,商务印书馆,1925年。

王开化在1927年正式将《国民体系》一书译为中文出版。

当时的译名为《国家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27年。

德国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虽然践行李斯特思想的大本营转移到了俄国,但一战的失败使得德国自身政治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也再次激发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掀起了对李斯特经济学新的研究热潮,十卷本的《李斯特选集》(Werke)也在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从40年代开始,又有人呼吁重新评价李斯特,出版他的全集,德国又进行了一场“李斯特复兴”运动。

[日]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胡企林、沈佩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214页。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界曾围绕着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与其外部经济政策条件的“新李斯特问题”掀起过一场争论。

Senghaas Dieter,The European Experience:A Historical Critique of Development Theory,New Hampshire:Berg Publishers,1992,pp.8~12. 二战结束之后,对于那些仍然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来说,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努力完成工业化就成为各民族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所以李斯特经济学对这些国家仍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是李斯特对于落后国家工业发展的建议,除了关税保护之外,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自由的政治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而许多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往往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正是许多这种国家经济发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May Brian,The Third World Calamit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李斯特经济学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例如,在研究李斯特经济学的学者当中,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仍然在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上,而这与穆勒有着直接的关系。

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其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支持,从而为李斯特在英国经济学界进行了正名,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李斯特的经济思想的中心意思,使人们误认为李斯特只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详见P. Sai-wing Ho,“Distortions in the Trade Policy for Development Debate:A Re-examination of Friedrich List,”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9,2005,p.731.即使是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有些人也存在很多误解。

例如利特尔(Little)等人把贸易保护仅仅视为“使一般工业或特殊工业更有利润之方法之一”,而且“保护政策不但没有鼓励出口,实际上反而阻碍出口”;[德]利特尔、西托夫斯基、斯科特:《开发中国家的工业与贸易》,施敏雄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134~135页。

科登(Corden)虽然认识到在李斯特的理论中,制造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体系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但他据此认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对整个制造业部门提供保护;Corden,W. M.,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Welfare,Oxford:Clarendon Press,1974,pp.259~260.巴拉沙(Balassa)则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等同于进口替代战略,把后者的失败归结于前者在理论上的失败;Balassa,B.,New Direc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pp.68~69.克罗宁(Cronin)认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不适用于小国家。

Cronin,S.,Irish Nationalism:A History of Its Roots and Ideology,Dublin:Academy Press,1980,p.118.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学者能够超越幼稚工业保护论,以生产力发展为切入点来更加全面地理解李斯特经济学。

例如,哈达德(Haddad)认为李斯特经济学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框架,技术进步被置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Haddad,L.,“List Revisited:Dynamic Consideration of Trade and Protection,”Working Paper,no.100,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Department of Economics,1987.戈麦斯(Gomes)认为李斯特的观点的核心并非贸易保护,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保护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只不过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小小的代价;Gomes,L.,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Mercantilist and Class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7,pp.270~271.多西等人(Dosi)认为李斯特经济学所涉及的东西要比单纯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丰富得多,李斯特经济学的要义在于,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由它的资本积累程度、全球性的技术和学习能力、一系列的制度因素等综合决定;Dosi,G.,Pavitt,K. and Soete,L.,The Economics of Technic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0,p.28.森哈斯(Senghaas)也批评当今的许多学者对李斯特的理论知之甚少,最多只记得他的幼稚工业保护论,而他自己则将李斯特视为发展理论家、发展政策制定者和发展规划师的鼻祖;Senghaas Dieter,“Friedrich List and the Basic Problems of Modern Development,”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vol.14,1991,pp.73~74.施密特(Schmidt)则把李斯特对现代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国家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