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共27页文档
西方经济思想史李斯特

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第26页,共74页。
• 制度学派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个观 点繁杂、理论互异的学术群体,它始终没 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是由于它 的各个代表人物基本上都采用结构分析或 制度分析的方法来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 发展趋势,都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的 重要作用,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制度学派。
• (4)不满意于传统经济学关于“狭义经济 学”的假设,注重于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 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与其他社 会科学相融。
第30页,共74页。
• 制度学派主张用“制度趋势”方法研究经 济学。此研究方法的特点如下:首先,把 社会经济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强调经 济的发展和变化。其次,制度经济学接受 以本能代替理智来解释人类一切经济生活 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经济制度是人类 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所形成 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 源于人类的本能。最后,制度经济学用社 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解释制度的演变和 发展。
第27页,共74页。
制度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构成三大分支:(1) 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派;(2)以康 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派;(3)以密契尔 为代表的经验统计派。
第28页,共74页。
9.2 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特点、研究对象 和方法论
• 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持否定 态度,其研究方法可概括为:
第5页,共74页。
8.2 先驱者: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 hList, 1789—1846)是著名经济学家、 贸易保护主义者和历史学派先驱。 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
第6页,共74页。
1.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李斯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对于古典经济学,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怀疑者和批判者。
他出生于德国南德符腾堡州一个普通的鞋匠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任职下级官员,后被提升为州会计监察官,曾任蒂宾根大学行政学教授。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全面系统阐述了他独特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李斯特的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界里属于非主流学派,不过其中的国家经济理论、生产力理论以及资本理论都是非常独树一帜、具有深刻洞见的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可以说是一位不应忽视的重要经济学家。
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几点:(一)、国家经济学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它没有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更没有把这些方面同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观点统一起来,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
因此,李斯特认为,它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指导意义,必须把国家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区分开来。
而国家经济学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它所研究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是研究如何使得国家经济繁荣富强的经济学科。
李斯特这样写道:“我要说明一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
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
(二)、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旗帜鲜明的主张生产力理论,并用它作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武器。
对生产力的研究,构成了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他的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生产力,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经济学说史》教程15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分别表现为运用技术进行机器生产 的“机器利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前者的特点是 大规模生产,提供充裕的产品,后者的特点是只关心盈利。
◎凡勃伦预言技术人员的掌权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他预言, 在美国,前景将是出现一个所谓“技术人员苏维埃”。
代表人物——康蒙斯
1862年10月13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霍兰斯 堡,1945年5月11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逝世。他 在奥柏林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后来在 韦斯利、奥柏林、印第安纳、锡拉丘兹和威斯康 星等院校任教(1904-1932年)。
(一)制度分析
把制度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他所说的制度,是 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 法律制度。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 经济制度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旧历史学派形成背景
形成:以W.罗雪尔为创始人的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
背景:19世纪中叶后,德国逐渐走向统一。1848年革命后,德国工 业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斗争的同 时,德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迫使资产阶 级转而勾结封建势力共同镇压无产阶级运动。
评价
罗雪尔反对抽象法,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而 且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是错误的,它采用历史研 究法是为了反对古典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为统 治者辩护。
第四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九章 德国历史学派——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之一

第一节、历史学派的先驱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拿破仑战争使得德国遭受重创,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协定
第四,与上述看法相关,李斯特强调“一国的 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应该 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认为 发展教育虽然消耗了现有社会财富,牺牲了某 些眼前利益, 但能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提 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将来获得更多 利益。诚然,教师的劳动提供劳务,不生产产 品,但却是未来生产力的培养者,其“生产性” 比单纯体力劳动者“生产性”大得多,应把教 师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李斯特说“无论何处, 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 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增 进或减退。”
第三,不赞同古典学派只“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 是唯一生产力”的观点。在李斯特看来,脑力劳动 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效率比体力劳动不知要增加多少 倍【扩大的劳动价值论?】。他很不满地指出,按 古典学派的逻辑势必得出“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 有生产能力的成员,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产 者”,“象牛顿、瓦特或克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 性都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的荒唐 结论。 李斯特在150 多年前就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传统 理论中某些错误见解可能引发的社会扭曲现象和偏 见,尤其他把科学家视为生产者这个观点,显示了 他的远见卓识。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国家干预的原因 其一,私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不一致。私人利 益的放任自流,可能会损害国家的利益; 其二,私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 护。经济、社会、政治环境。 其三,对于落后的德国,私人企业在国际贸易 中竞争力不足。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国学者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贡献
基本信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者。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与 亚 当 ·斯 密 的 自 由 主 义 经 济 学 相 左 , 他 认 为 国 家 应 该 在 经 济 生 活 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他 的 观 点 深 受 亚 历 山 大 ·汉 密 尔 顿 ( A l e x a n d e r ·H a m i l t o n ) 以 及 美 国 学 派 影 响 。 他 的 主 要 思 想 包 括 国 家 主 导 的 工 业 化 ,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等 等 。 其 以 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 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 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李斯特在上述方面的
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方法特点
• 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说明一切经济生活 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 •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只有与法律史、政治史和文化 史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生活做出完整的说明 • 国民经济学不单纯研究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单个的 国民满足,而必须结合过去的情况和国民整体进 行研究,以获得启示和教训 • 历史方法不是轻易颂扬一种经济制度,也不轻易 否定一种制度,因为没有一种制度对所有国民和 一切文化阶段是完全有有益或有害的
• 桑巴特认为:“我们对于那种由企业家精 神和市民精神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心情 称为资本主义精神。” • “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征服和营利”。 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是为了获得利润。 • “市民精神”即遵守契约和“计算的正确 性和冷静的目的的确切性”
企业家是现代经济的主体
• 企业家的形成 一类是“有权力者”,另一类是“有策略 者” • 企业家的特质 • 企业家的职能 第一是“组织的职务”,第二是“商人的 职务”,第三是“计算和节约的职务”
基本经济观点
• 强调心里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 地位和作用 • 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 • 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 作用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 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 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 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做一种目的,当 做一种职业责任,看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 的表现。 • 产生的原因:通过新教改革,建立了有利 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新教理论
李斯特观点
• 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反对自由贸易 • 生产力理论 • 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关税保护政策
• 李斯特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实现还为 时尚早,在此情况下实行自由贸易不符合 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的民族利益 • 德国工业落后于英法,应实行关税保护制 度(全德关税同盟)实行工业化,才能在 国际贸易中自由竞争 • 实现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发展,提 出新式机器和现代生产资料的进口不应因 关税保护受影响
李斯特经济思想研究分析

关于李斯特经济思想的述评专业:姓名:学号:【摘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中,学派众多,群星璀璨。
本文主要是对经济学历史学派的著名经济思想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进行评述,浅析其创立的重要理论:国民经济学,生产力理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并就其经济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乃至当时的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理论贡献弗里德曼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派理论已征服欧洲而德国处于自由主义强势盛行的历史背景下。
他的著作是18462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在这部理论著作中他提出了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为了阐明这一经济思想,他运用了大量史料和事实来说明问题。
其因独特的经济思想成就而被誉为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其独特的经济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当时德国的经济的发展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重大理论成就在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他反对英法的政治经济学,反对所谓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经济学;反对价值理论,主张生产力理论;反对贸易自由,主张实行贸易保护。
实行贸易保护,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是李斯特经济学说的中心思想。
为阐明这一经济思想,他运用大量史料提出了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关于国家经济学理论英法流行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假设“世界上的一切国家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下的”,它是教导全人类如何才能幸福的科学。
这一经济学的缺点在于它完全没有顾及到国家的不同利益,即不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不研究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
因而,这种科学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实践意义,只有在世界一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都一样是才有意义,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遵循自由贸易才是正确的。
因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是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应是国家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