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李斯特与旧历史学派

【本章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简历,掌握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0.5课时。

第二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1课时。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0.5课时。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难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的国家保护主义特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通过对德国经济学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了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认清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课外阅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

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0678913.html,/75481.html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0678913.html,/blogger/name/_%BA%AB%B5%C2%C7%BF.html韩德强博客。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2、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批判。

3、李斯特如何论证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的。

4、生产力理论述评。

5、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理论比较。

6、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评。

7、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序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

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一产生就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尚未公开化。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两个条件。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19世纪初的德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落后。在政治上,德国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政权操纵在封建贵族手中,封建割据严重,邦国林立,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所以在当时,政治经济学一直是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的。因此,马克思说:“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资本论》1卷P15)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具备了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但是这时却失去了第二条件。因为这时西欧的工人运动已经风起云涌,英法两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很快传到了德国,使德国工人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公开化和尖锐化。这种形势不仅威胁着德国封建制度,也威胁着德国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德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感到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方面要极力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已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的限度内无所顾忌地分析经济关系,而必须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因此,马克思说:“当资产阶级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了。”(《资本论》1卷P18)所以,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的道路。

2、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主义倾向

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国家,因而反映着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对代表英法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否认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主张采用“历史方法”来探索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这种历史主义倾向最早表现在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上,后来在历史学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国家干预主义倾向

后起的德国要赶上并超过英法先进国家,唯一办法就是发挥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对内扫除封建割据,统一国内市场,保护国内竞争。对外实行保护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第一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

一、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德国保护贸易理论的首创者,历史学派的直接先驱者。李斯特一反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些思想是德国客观环境的产物。

1、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国内小邦林立,政治上分散,经济上隔离,它的工业受行会势力的束缚,它的农业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坚强的中央统治,各邦反而对其他国家敞开了门户,冲击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直到1834年德国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资本主义才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但仍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如何使处在襁褓中的德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以与英法两国相抗衡,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和迫切任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就是这一要求的理论表现。

2、生平:

李斯特1789年生于雷特林根市一制鞋匠的家庭。经自学参加国家官吏考试合格,于1806年开始在符腾堡王国政府中任会计检查官。1817年他被聘为杜宾根大学教授,他曾以教授名义评击政府和国会,被迫于1819年辞去教授职务。随后,李斯特积极参与由他倡议而成立的工商业协会的领导工作,为废除各邦关卡,建立统一关税而积极斗争。1820年他被雷特林根市推举为符腾堡国会的议员,但由于他揭露当局的行政和司法的各种弊端,要求精简官僚机构和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又被屈逐出国会,并判处十个月的监禁。在避难到法国以后,他又去英国

和瑞士旅游了几年,然后回到符腾堡,又遭受监禁,释放出狱后,1825年他被迫移居美国。在美国,他从事煤矿和铁路经营的投机活动,还创办过报纸,并发表过许多评论自由贸易的文章。1827年,他曾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一本小册子,以《美国经济学大纲》的书名出版,这本书着重阐述了美国经济建设应走的道路,对保护贸易主张也作了理论论证的,当时美国和德国情况相似,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李斯特在美国仍然反对英国工业资本利用自由贸易在经济上的入侵。由于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博得了美国北方工业资本家的赞誉,因此,被杰佛逊总统委托为外交代表。1832年,李斯特以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的身份而回到德国,回国后,他仍未改初衷,继续进行反对德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和积极参与成立关税同盟的运动,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又出现了倾向自由贸易的人与主张采取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之间的人之间发生了争论。就是在这个时候,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这本书里,他用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同古典学派的德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李斯特及其著作的影响,成立了弗·李斯特学会。当年,马克思也写了《评弗里德里稀·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长篇评论。恩格斯认为李斯特的这一著作“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事实也证明,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对德国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斯特晚年健康状况极差,头痛病的折磨使他心理反常,竟于1846年11月30日,用手抢自杀身亡。

3、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初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共分4篇,第1篇《历史》,第2篇《理论》,第3篇《学派》,第4篇《政策》。

二、保护主义政策主张

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扶持德国工业的发展是李斯特整个经济学说的目的。

2、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忽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他要用他的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取代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3、适合德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就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评:

三、独特的生产力理论

1、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原因。

李斯特认为,古典学派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而忽视了对于财富的原因的研究。他把生产力视为财富的原因,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P118)只据有财富本身,即交换价值,消费掉就没有了,而据有了生产力,则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此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P118)

2、财富的生产力是指创造财富的力量。包括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他批评斯密等人的研究只限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活动,只将体力劳动视为唯一的生产力。而他则认为,生产力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而且他认为,生产力的来源不仅仅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科学、教育、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是否进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农工商三个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等。他甚至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王位继承制、陪审制、警察等都看作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因为这些因素虽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因而他认为“维持法律与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要想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影响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评价:重视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李斯特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以及基于生产力理论而提出的以保护关税为主并包括实

行专利政策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制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建议是符合当时德国的经济实际,有利于德国工业的发展。

(2)他把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视为生产力的这种广义生产力论,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力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材料。他对精神资本的分析可以说是人力资本论的先声。

另外,李斯特特别强调国家综合生产力,他强调了工业的主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3)缺限:把基督教、王位继承作为生产力,源泉过宽。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李斯特提出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更一步证明保护贸易重要性。他说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

在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以进一步论证实行保护贸易的必要。他认为:“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也即渔猎阶段),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P155)

在这个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前三个时期及转入第四时期的初级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通过与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以本国的农产品换回资本和消费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农工业时期,采取保护贸易,扶持本国幼稚的工业迅速成长,即文化上、农业上已经有了发展的国家,其幼稚的工业如能加以保护,不论开始时怎样缺点累累,成本高昂,但通过国内竞争,其产品能在任何方面与国外竞争者的老牌产品相匹比。恢复自由贸易,用竞争机制促使本国生产者不断进取。当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度(即农工商业社会的高度)以后,应恢复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使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于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见教材)。

李斯特说:“当一个国家由未开化阶段转入畜牧,转入农业,进而转入工业与海运事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时,实现这种转变的最迅速有利的方法是对先进的城市和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是要使工业、海运业,国外贸易获得真正大规模发展,就只有依靠国家力量的干预,才能实现。”(P306)

小结

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对立

1、古典学派重视一般规律,李斯特等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经济学,要研究各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

2、古典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永远不变的,李斯特等强调历史的发展,强调国际分工模式的可变性。

3、古典学派重视微观经济分析,李斯特等重视宏观考察,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强调民族精神、国家组织、法律制度、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古典学派强调自由竞争,李斯特等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在一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鼓吹社会改良。

5、在方法论上,李斯特等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方法,而主张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第二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背景

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由于德国的民族产业资本处于新兴阶段,为了对抗英国发达产业资本的压力,并建立本国的国民经济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出现了以爱国主义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

旧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60年代统治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一个庸俗经济学流派。

二、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威廉·罗雪尔(1817——1894)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曾任杜宾根和莱比锡大学教授,1843年发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概述了历史学派的方法和主要观点,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

2、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曾任耶拿大学教授,1848年著《现在和将来的政治经济学》,充分反映了历史学派的庸俗性和反动性。

3、卡尔·克尼斯(1821——1898)曾任弗赖堡和海德堡大学教授,1853年著《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最系统和完整地论述了历史学派的方法,实际上取消了取消了理论经济学。三、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1、否认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普遍的经济规律,推崇历史方法,反对抽象方法。

历史方法的基本内容:

罗雪尔否认了普遍经济规律,同李斯特一样,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这就必然要排斥抽象方法,于是提出了用所谓的历史方法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法。

罗雪尔对历史方法的阐述:

罗雪尔对历史方法大吹大擂,说它是研究国民经济学的独特而严密的方法。他认为,历史方法不仅在外形上是按照时代的顺序来研究现象,而且还具有如下的基本原理:(1)虽然增进一国的实强是国民经济学的主要课题,但不是主要目的。因为国民经济学不是单纯的货殖学或单纯的致实术,而是认识人类、支配人类的政治科学,其目的是要记述各国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些什么?要求些什么?发现了什么?他们为此作了什么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这种努力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要记述这一切,必须同法制史、政治史、文化史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说明。

(2)所谓国民并非指现在活着的一个一个人的单纯组合构成的,因此研究国民经济的人,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代经济关系的观察。“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同考察现代经济关系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现代各个国民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还必须研究各个国民的总体。只有对总体研究清楚了,才能对个别的国民作出根本性的观察。对过去的国民所作的研究会给对现在国民的研究以启示和教训。(4)“历史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决不轻易地一律予以颂扬或一律予以否定”。因为没有一种经济制度对所有国民和一切文化阶段是完全有益的,或完全有害的。“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以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害的’。(P8)因此,他说:“我们的目的是单纯地描述人的经济本性和他的经济欲望,考察适用于满足这些欲望的各种制度的规律和性质,以及他所达到的大一些或小一些的成功程度。因此,我们的课题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旧历史学派的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搜集大量的材料、包括历史材料,否则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东西,但是,如果不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

那末这些材料只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历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历史方法提到极端并以此来反对和否认科学抽象法的重要性则是错误的。

2、提出种种历史发展阶段,宣扬庸俗的历史主义。

3、攻击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

经典阅读: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著作的时代背景 拿破仑战争以后,德国的邦数已由300个减少到38个,但是各邦有自己的关税壁垒。这种情况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为了消除这种阻碍,德国资产阶级在1834年成立了统一的关税同盟,除了奥地利和一些小邦,其他各邦都参加了。大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可是国内政治上的统一还没有完成,工业的发展还远远地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当时英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怎样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而产业革命以后英法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资产阶级也有了充分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因此他们竭力倡导自由贸易。在这时德国的工业技术却落后得多,资产阶级面对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比工业发展初期的英法更加需要保护关税制度,因为这样,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就特别强调国家的干预作用。 FRIEDRICH LIST, 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1) Second Book The Theory Chapter XI Political and Cosmopolitical Economy. Before Quesnay and the French economists there existed only a practice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was exercised by the State officials, administrators, and authors who wrote about matters of administration, occupied themselves exclusively with the agriculture, manufactures,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of those countries to which they belonged, without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wealth, or taking at all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 Quesnay (from whom the idea of universal free trade originated) was the first who extended his investigations to the whole human race, witho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dea of the nation. He calls his work 'Physiocratie, ou du Gouvernement le plus avantageux au Genre Humain,' his demands being that we must imagine that the merchants of all nations formed one commercial republic. Quesnay undoubtedly speaks of cosmopolitical economy, i.e. of that science which teaches how the entire human race may attain prosperity; in opposition to political economy, or that science which limits its teaching to the inquiry how a given nation can obtain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ld) prosperity, civilisation, and power, by mean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国企海外项目管理挑战与对策

国企海外项目管理挑战与对策 一、海外项目管理的风险 (一)政局动荡风险。对企业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施工管理技术,且门槛高,国内同行业很难涉足。大部分的海外项目集中在工业化落后,基础建设薄弱、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而恰恰是这些地区,往往政局复杂,社会治安混乱,项目的运行存在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是突发的、不可预见的,一旦发生其危害也是最大的。(二)当地通胀及汇率风险。对于承包商来说,工程是否赚钱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需要考虑,因为工程最后结账的时候会使用三种货币,美元、人民币及当地货币。由于有些国家政局不稳,经济相对来说并不是很稳定,所以用当地货币支付并不能保证在工程结束后按合同上原有的金额结算能赚到钱。还有就是在政局不稳的国家,工期比较长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原料会因为不稳定的市场而花费更高的成本。(三)劳工管理风险。除了政局和市场因素,人为因素也必须要重视。如果承包商是在南美或者劳工管理不够合理的地区建设工程,就会出现因协调不当而罢工等事件。承包商在当地施工时,应当地发展需求一般都要使用本地人去施工,由于这些地区社区和工会会在施工过程中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一旦无法满足就会集合工人罢工。承包商签订的每个合同都时间约定,罢工不但会影响工期,所以这也是一项挑战,对外承包工程需要谨慎考虑。(四)法律风险。当下还没有任何一项法律能涉及到海外工程建设,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作参考会因为解读当地法律条文过程中出现分歧。比如当地的语言和具体的含义都会造成项目组在具体工作中拿捏不定,这种情况在海外工程承包中时常发生。应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签订合同前做好预算,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划好。(五)设备周转风险。对外承包工程其实就是带着企业自己的施工机械到当地施工,工人绝大部分是当地人员。购买用来施工的机械在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海外工程整个施工时间过长。机械难免会出现正常损坏。如果施工前没有做好准备,储备相关机械零件,向国内调配零部件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海外项目规避风险的对策 (一)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预警机制。海外工程承包一切风险都要进行评估,以防出现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其中政局动荡是这些风险中最需要也是

机遇与挑战——万达转型战略分析

机遇与挑战 ——万达转型战略分析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1) (二)第二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从住宅房地产转型为商业房地产。 (2) (三)第三次转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4) (四)第四次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 (4) 二、万达目前转型存在的问题 (5) (一)经验匮乏 (6) (二)资金压力 (7) (三)竞争激烈 (7) 三、万达未来发展需考虑的问题 (7) (一)高负债问题 (7) (二)重资产问题 (8) (三)行业竞争问题 (8) (四)人才问题 (9) 参考文献 (11)

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文化、金融三大产业集团,2015年资产6340亿元,收入2901亿元。万达商业是世界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世界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万达文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世界最大的体育公司;万达金融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金融企业。万达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年,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截至2016年7月,已在全国开业142座万达广场、93家酒店,持有物业面积2831万平方米。万达商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划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形成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2015年,万达商业开始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标志着万达商业的发展进入靠品牌获取利润的崭新阶段。 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大连万达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发展迅速,至1992年企业收入已接近20亿元,占同期大连房地产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左右,规模已相当之大。此时,万达想要进一步谋求跨区域发展,究其原因是有着想将企业持续做大的追求。万

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发展历程:政府与市场 1自由市场经济与看不见的手 1.1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能够保证? 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1.2斯密定理与分工及经济增长 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分工 1?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 2?更大的产量则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3?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则又进一步促进分工“斯密定 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 原因:交通成本和政策 1?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增长找到了原因 2.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决定分工模式的“比较优势”学说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 《经济学原理》: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建立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的竞争均衡分析 坚定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首次系统地将数学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2自由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学 1929-193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经济的衰退和经济学家的恐慌 萨伊(Say):“萨伊定律” 生产将会自动地产生需求,当供给者得到收入时他就会去买同样多的 东西 市场将始终是平衡的,经济危机只会是短暂的

卜理工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宏观上的供大于求的原因:价格 短期内,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具有向下调整的刚性,使得商品滞销、工人失业不能通过价格调整而及时消除 供大于求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消费和投资两大需求都增长不足,生产的持续增长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经济危机便产生了 2.2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要使经济很快走出低谷,只能依赖政府干预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有效需求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而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 缓解供求不均衡的局面 “乘数效应”:有效需求增加一一扩大劳动力需求一一减少失业一一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一一增加有效需求理论影 响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直接将国家引上了政府干预的道路 货币和财政政策找到了理论的支撑 3资本主义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剩余价值、利润和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低于它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产生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 马克思(Karl Marx )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必将带来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中,资本家只能通过资本扩张来追逐更多的利润,造成劳动和资

李斯特经济思想研究述评

关于李斯特经济思想的述评

摘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中,学派众多、群星 璀璨。本文主要是对经济学历史学派的著名经济思想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进行评述,浅析其创立的重要理论:国民经济学,生产力理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就其经济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乃至当时的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理论贡献 Summary: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its history, the school's many bright stars,. This article mainly on historical School of Economics of the famous economic thinkers Liszt economic thought for review, an analysis of its founding critical theory: a theory of national economy, productiv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n relation to its economic ideas on economics and even at that time, the realit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szt jahrbucher productivity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ory 弗里德曼李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派理论已征服欧洲而德国处于自由主义强势盛行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著作是18462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这部理论著作中他提出了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了阐明这一经济思想,他运用了大量史料和事实来说明问题。其因独特的经济思想成就而被誉为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其独特的经济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当时德国的经济的发展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重大理论成就 在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他反对英法的政治经济学,反对所谓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经济学;反对价值理论,主张生产力理论;反对贸易自由,主张实行贸易保护。实行贸易保护,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是李斯特经济学说的中心思想。为阐明这一经济思想,他运用大量史料提出了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关于国家经济学理论 英法流行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假设“世界上的一切国家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下的”,它是教导全人类如何才能幸福的科学。这一经济学的缺点在于它完全没有顾及到国家的不同利益,即不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不研究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2015年7月15日,由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主办,吉林省建设监理协会协办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在长春市召开。全国各地建设监理协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参加本次大会。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范强到会并致辞,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郭允冲作重要讲话,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修璐作“新常态下建设监理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龚花强等11名专家、教授及企业负责人在会上作专题演讲。会议由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王学军和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秘书长温健分别主持。 本次会议旨在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应对工程监理服务价格市场化新形势,增强监理企业适应建筑市场发展和改革的能力,促进监理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会议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会议预定的各项议程。 一、郭允冲会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郭会长简要介绍了2014年监理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了监理行业发展存在的老问题及新情况,对监理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质量安全六项规定,加强对项目的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的考核

检查等。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监理行业的技术水平。把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坚持原则,依法、依照强制性标准规范履行职责,提高企业的诚信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郭会长指出,面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及监理价格放开等新情况,监理企业必须从自身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综合素质,要做优做强,做精做专。郭会长还举例论证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理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综合性的监理咨询企业。 二、会议分析了当前监理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副会长兼秘书长修璐同志关于“新常态下建设监理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共鸣。修璐同志结合当前改革发展形势,介绍了什么是新常态。提出了新常态下建设监理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价格问题;二是五方主体责任问题;三是强制性监理政策调整问题;四是市场准入政策调整问题;五是行业协会组织建设问题。结合以上问题,修璐同志分析了建设监理行业与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原有适应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行业和企业发展思路与做法受到挑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对监理行业定位,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促进部分定位从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企业全面升级,部分有条件企业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现代项目管理练习题2017

现代项目管理练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理念 2、核心能力 3、现代管理理念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当前国内的各类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尤其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管理方式 B.管理项目 C.管理理念 D.管理制度 2、组织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调整的主要手段() A.目标管理 B.项目管理 C.职能管理 D.人本管理 3、()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引导与代表行业为建筑业。 A.传统项目管理 B.近代项目管理 C.现代项目管理 D.当代项目管理 4、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传统项目管理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和标准。 B.近代项目管理注重时间、成本和质量,忽视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 C.现代项目管理强调使利益相关者满意。 D.在项目选择方面,近代项目管理非常重视,项目管理者主动执行项目。 5、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维系组织()的纽带。 A.团队精神 B.持续发展 C.核心竞争力 D.变化与创新 三、填空题 1、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________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三个方面 2、传统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实施轻规划、重控制轻协调、_______________、重分析轻综合。 3、近代项目管理阶段的代表项目有美国的_______________、北极星潜艇远程导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4、现代项目管理强调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在体系上注重项目管理的模块化、专业化、_________与国际化发展。 5、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思想方面,表现为系统性、_______与动态性。 6、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组织方面,表现为开放、______与注重环境。 7、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管理方法方面,表现为软件技术、_________与网络化。 8、项目管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与_____________。 9、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复杂性、____________与竞争性的加剧。 10、项目管理面临的两大挑战为资源的稀缺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新的挑战要求项目组织必须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组织运作虚拟化。 12、现代项目管理涉及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________以及项目收尾五个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项目管理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主要区别。 2、简述现代管理的潮流。 五、论述题 1、试述有效的项目管理推行模式。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项目 2、项目生命周期 3、项目管理 4、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

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李斯特与旧历史学派 【本章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简历,掌握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0.5课时。 第二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1课时。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0.5课时。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难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的国家保护主义特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通过对德国经济学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了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认清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课外阅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 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0678913.html,/75481.html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0678913.html,/blogger/name/_%BA%AB%B5%C2%C7%BF.html韩德强博客。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2、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批判。 3、李斯特如何论证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的。 4、生产力理论述评。 5、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理论比较。 6、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评。 7、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序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 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一产生就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尚未公开化。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两个条件。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项目管理创新

项目管理创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浅谈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当前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之下,建筑业发展总产值创24年来新低,部分建筑企业产值更是悬崖式下跌。传统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新兴战略布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规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三大战略打通区域分割版图,基建投资开启“稳增长”引擎,建筑企业参与PPP模式,BIM应用引爆关注热潮,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国企改革持续发酵,建筑企业资质标准重新定义、建筑业营改增或将延期、政策红利加速推进“装配式建筑”兴起。2016年,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将迎来众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亟需快速调整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结合传媒项目管理创新实践和国内大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借鉴分析和总结,浅谈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如何进行创新。总的来说,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手、精细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流程,将项目管理升级到依靠数据、依靠系统的水平上来。 一、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需要相应的信息化技术。项目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专业化应用和集成平台的搭建。以下将结合中建三局天津117大厦工程项目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经验来阐述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大型项目管理的巨大作用。 从2008年开工建设,至2015年封顶,在长达7年的项目建设期间,117项目面临着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大、涉及协作方多、工期长等管理难题;尤其各阶段产生的进度、成本、合同、图纸等业务信息量巨大,给传统项目的管理方法带来了巨大挑战。 117项目何以克服这些难点并如期封顶的,要归功于项目方与广联达公司的合作。双方通过BIM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实现了项目精细化、技术数字化和管理经济化,最终保证了项目如期封顶。 如何破解117项目难点 随着117项目的开工和施工建设,项目存在着大量难点,其中,项目部积累了大量图档信息资料,如何实现项目图档的协同工作尤为重要。积累的图档资料主要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方案、合同、来往函件、会议纪要、电子邮件、多媒体等电子文档、纸张文档等等,这让项目管理和协同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项目部如何对这些图档资料实现统一集中管理,从而提高团队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有效进行授权访问、文档访问记录跟踪、文档的全功能检索、以及文档的版本管理等,成为117建设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项目管理的十大挑战

项目管理的十大挑战 公司项目中的项目管理挑战 1. 不明确的目标:当目标不明确时,开发团队是不可能达到客户要求的。而且,由于上级管理层不会同意也不会支持不明确的目标,该项目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因而,项目经理应当通过询问恰当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建立并传达清晰的目标。 2. 范围变更:也称作“范围蔓延”,当项目管理层允许项目的范围延伸到原始目标以外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当然,客户和项目监管员会要求修改项目,但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会评估每一个请求、决定是否及如何实施,并且与每个利益相关人交流决策对预算与期限的影响。 团队合作:对项目经理的挑战 1. 缺乏项目需要的技能:有时,项目需要一些参与者没有掌握的技能。项目管理培训有利于项目组长判定需要掌握什么能力、对可用员工及推荐的培训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外包或者是否需要雇佣额外的员工。 2. 缺乏责任感:当为了成功完成项目,团队中的每位员工都尽职尽责时,才会真正凸显项目经理高超的领导能力。相反,缺乏责任感会导致整个项目停滞不前。相互指责及回避责任是徒劳的,这常常是项目管理有缺陷的特征。学习如何引导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是项目管理培训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项目管理的另一个挑战:风险处理 1. 风险管理不当:学习应对风险及为其做准备是项目管理培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是理想项目经理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项目很少会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收集意见、建立信任、以及熟知项目中哪些部分最容易偏离原计划,这些都是项目经理要做的事情。 2. 应变计划模糊不清:明确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方向来理解预定义“假设”场景,对项目经理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事先识别出那些意外情况,整个项目就会因为一堆意想不到的问题而陷入困境。让别人帮忙鉴别一下项目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会使整个项目进展的更顺利,也更成功。 项目管理和沟通挑战 1. 沟通能力差:项目经理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会提供指导,因此,每个团队的领导者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对每一位项目参与者来说,有效的沟通对成功完成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