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皇帝陵寝

西汉皇帝陵寝
西汉皇帝陵寝

两汉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一、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西汉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共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十一帝214年。西汉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秦代创立的统一的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因而西汉考古、特别是集中体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帝陵考古研究工作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西汉帝陵研究历史回顾

西汉帝陵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记载著录期

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西汉帝陵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278】。

(2)踏查测量期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包括西汉帝陵在内的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279】;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地踏查和简略的勘测。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跡之研究》一书。此书第五章“汉代之陵墓”或可视为西汉十一陵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

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包括西汉十一陵在内的关中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80】。

严格地讲,此阶段的工作还算不上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

(3)勘察试掘期

此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如果说本世纪初到1949年间中外学者对西汉帝陵的考察是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萌芽时期,那么此阶段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西汉帝陵的考古工作始于60年代。先后参与调查与发掘的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等。60~70年代陕西省的考古工作者初步勘察、测量了所有帝陵1,并对长陵陪葬墓2、安陵陪葬墓的陪葬坑3、文帝窦后陵的从葬坑4、武帝茂陵陪葬墓的从葬坑5、景帝阳陵附近的刑徒墓6等进行了试掘。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对所有帝陵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测量,绘制各陵的遗迹平面图7;重点发掘了宣帝陵陵园的东门阙、北门阙、寝园和一号、四号从葬坑以及皇后陵园的东门阙、寝园等8。90年代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景帝阳陵展开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9。以宣帝杜陵和景帝阳陵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大大超出文献的有限记载,丰富了我们对西汉帝陵的系统认识。

此阶段具有着初步发展时期的某些特点:(1)工作的重点是局部的勘察和试掘。(2)由于调查、发掘工作开展的较少,综合研究工作也相对薄弱。

(4)发掘研究期

此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70年代晚期开始到现在。此阶段帝陵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与迈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一起有着长足的进展。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西汉帝陵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勘测。社科院考古所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等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90年代初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勘察、钻探和发掘;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又对汉惠帝安陵、汉昭帝平陵及汉武帝茂陵等进行了钻探和试掘;目前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的大规模勘察、钻探和发掘工作还在继续。

此阶段的主要收获有:在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古调查和勘测的基础上,基本确认了咸阳原西汉九陵的名位及排列顺序,纠正了历史文献中的多处错误记载。80年代到90年代,通过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的发掘和对阳陵的大规模、全面的勘察钻探和发掘,大致掌握和了解了西汉帝陵的形制结构和布局特点。

与第三阶段相比,第四阶段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产生了一些变化,具有新的特点。①工作的重点由实地勘察和局部试掘转变为较大规模的发掘,如汉宣帝杜陵、汉景帝阳陵等。②在调查、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此阶段发表的有关论文有数十篇。③资料整理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如《汉杜陵陵园遗址》考古报告和大量考古简报的发表。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线遥感、电磁、地震、DNA等先讲的探测和检测手段已经或正在开始运用于考古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汉阳陵在这方面开展了一此工作,其成效虽然不十分理想,但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⑤在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日本的考古学家、德国、斯洛文尼亚的文物保护专家参与了阳陵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揭开了中外专家合作进行帝陵考古发掘、研究、保护的序幕,新近落成的汉阳陵帝陵从葬坑地

2、西汉帝陵概况

西汉王朝十一个皇帝的陵墓,均葬于西汉长安城附近,亦即今西安市的东部、东南和北部。

西汉十一陵除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灞河西岸和西安东南的杜东原上外,其余九座均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中期的《三辅黄图》、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到清初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清代《陕曲通志》、《咸阳县志》等,诸多方志、著述关于咸阳原上的九座陵墓名位的记载就出现了多种排位顺序,各说不一,互相矛盾。通过长期的勘察和研究,大多数学者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即咸阳原西汉九陵的排列顺序自西向东依次为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纠正了上述历史文献

中的多处错误记载【281】。最近又有专家对西汉后四陵即延陵、渭陵、义陵、康陵的名位提出了质疑【282】。

西汉十一陵可以分为长安城东南陵区和渭北陵区。渭北陵区九陵的排列又可以分成三组:笫一组以汉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是景帝阳陵;第二组西是武帝茂陵,东为昭帝平陵;第三组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哀帝义陵,西北是平帝康陵【282】。

汉高祖长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目前已发现有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园及大量的建筑遗址。帝陵为覆斗形,边长135~153米,高32.8米。后陵平面亦为覆斗形,边长130~150米,高30.7米。帝陵和后陵在一个陵园内,帝陵在西,后陵在东。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陵邑在长陵以北,保存着南、北、西三面部分城墙,不见东墙。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墓数量最多,现仍保留封土堆的有63个,均在长陵以东。墓冢布局多为南北方阵排列,成组分布。一组内墓冢又多成对并列,这可能都是同茔异穴的夫妻合葬墓。陪葬墓的封土,较帝陵小得多,形状大略有覆斗形、圆锥形和山形三种。60年代中期科学发掘的长陵陪葬墓——杨家湾汉墓是两座南北并列的夫妻合葬墓。杨家湾汉墓及其18座陪葬坑的发掘,将曲尺形、构造复杂的西汉早期大墓及三千多件彩绘兵马俑展现于世,使考古学家首次对汉陵的陪葬制度有所了解,尤其是三千余件兵马俑,其服饰、铠甲、武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雕塑绘画艺术水平,而且为研究汉代的生沽习俗、军制、战阵及武器装备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汉惠帝安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边的高地上,陵园为长方形,东西940、南北840米。陵园内有陵墓两座。安陵形如覆斗,边长140~170米,高25米。其西北有一墓冢,覆斗形,边长50~60米,高20米,可能为孝惠张皇后陵墓。安陵邑在陵北。反向

“凸”字形,东西长940~1586、南北约750米。陵邑的南墙与陵园的北墙共用【284】。陪葬墓分布在陵东,现存大封土堆十二个,多为圆锥形。其中有鲁元公主墓,规模近于帝陵【285】。陈直先生《关中秦汉陶录》卷二录有惠帝安陵附近

出土的“安邑琱柱”瓦当。

汉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窑远村附近,因灞水而名。“因其山,不起陵”。未发现陵园遗迹。窦皇后陵在霸陵东南的白鹿原上,平地起冢,形如覆斗。边长137~143米,高19.5米。陵园西墙、南墙遗迹尚存。霸陵附近陪葬的大墓不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孝武陈皇后、董偃、窦太主等。1974年在霸陵窦皇后陵陵园西墙以西曾发掘陪葬坑47座,出土了一批陶俑、陶器、谷物和禽兽遗骨【286】。

汉景帝阳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原上,90年代起对阳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目前已基本了解了陵园的整体布局和规模,大致掌握了帝陵的形制,发现了大量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同时还发掘了帝陵南阙门遗址,清理了一批中小型陪葬墓,出土了各类文物近50000件。阳陵陵区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北区陪葬墓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东区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287】。

阳陵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18米。四边有夯土围墙,墙宽3~3.5米;四墙中部均有“三出”阙门。陵园中部为封土堆,呈覆斗形,边长约168米、封土高32.28米。帝陵为“亚'’字形,座西面东。东、南、西、北四侧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长69米、南墓道长17米、西墓道长21米、北墓道长23.1米。在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封土以外分布从葬坑86座【288】。根据试掘情况和钻探得知,从葬坑内埋藏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动物等各式陶俑,陶、铜、漆器等生活用具及兵器、车马、印章、封泥等。帝陵南阙门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大小依次递减的三个长方形组成【289】。

阳陵后陵陵园平面亦为正方形,边长约350米。四边亦有夯土围墙,四墙中

部均有门,封土呈覆斗形,边长分别为151~167.5米,高26.49米。后陵形制亦为“亚”字形,座西朝东。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最长、最宽。封土外围亦发现有大量从葬坑【290】。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24座从葬坑成东西向排列,共14行,每行1~6座。平面形状有长条形和“中”字形两类。其整体排列座西朝东,南北对称。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西北,除座南面北外,其面积、坑数、行数、排列均同南区。1990~1997年,先后对南区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适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俑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291】,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可能与西汉当时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292】。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293】。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部是一夯土台,应为主体建筑的台基。基址边长54米,共有12个门,每边3个,四周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四神空心砖以及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294】。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00米处,1972年发现,面积约80000平方米,其墓葬排列无序,坑形不一,骨殖凌乱,有的还带有刑具。可能是修建阳陵时所使用囚犯的墓地”【295】。

阳陵陵园陪葬墓分北、东两部分,北区有陪葬墓园两座,平面均为方形,中部各有东西向中字形一座,封土均为覆斗形,周围都有从葬坑,外围有壕沟环绕(资料存陕西省考古所阳陵考古队)。东区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东、西各有南北向壕沟一条,作为陪葬墓区的东西界限。中部有横贯陪葬墓区的东西向道路一条(司马道),西起帝陵陵园东阙门,向东直通阳陵邑。司马道南北宽110米,东西长3500米。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墓园之间有壕沟分隔。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墓园已探明了各类大中小型墓葬5000余座【296】。

阳陵陵邑在陵园的东端,离泾渭之会不远。现已发现有夯土墙、水井、排水渠道、道路等遗迹(资料存陕西省考古所阳陵考古队)。

帝陵陵园、后陵陵园附近,帝陵的西部、北部,南区从葬坑的南部还发现有建筑遗址的迹象,其详情有待于进一步钻探和发掘。

汉武帝茂陵位于兴平县南位乡策村附近。帝陵为覆斗形,边长230米,高46.5米,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帝陵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30米,现存东、西、北三组门阙。陵园的西、南、北三面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据我院考古发掘资料,未发表)。李夫人墓位于茂陵西北,封土外形为两层台式,未发现陵园遗迹。陪葬墓在茂陵以东,地面现存12座,分成四组。陵邑位于帝陵的北侧。陵园内发现有多处建筑遗址,曾出土过玉圭、玉壁、玉铺首、琉璃璧、四神空心砖等。茂陵陪葬墓的从葬坑出土的230多件“阳信家”文物,以铜器为多,多数器物刻有铭文,记载着器物的主人、名称、重量、容量及制作者等。其中的鎏金铜马和鎏金银竹节熏炉等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揭示了汉武帝时的皇族生活,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2006年起,为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对汉武帝茂陵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调查、勘探结果表明,茂陵陵园有内、外两重围墙,汉武帝陵在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为古代墓葬形制中规格最高的“亞”字形。在汉武帝陵园内外发现了埋藏有各类陪藏品的外藏坑400座;包括陵庙、寝殿等在内的大小建筑遗址14处;并确定了为汉武帝守陵而设置的县城——茂陵邑的位置和范围,其面积约4万平方米,茂陵的考古工作不仅为茂陵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详细的基础资料,为即将展开的茂陵大遗址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深入西汉帝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汉昭帝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附近,封土形如覆斗,呈二层台式。边长160米,高29米。陵园方形,东西378、南北362米,现存东、南二门阙。上官皇后陵在平陵东,亦为覆斗形,边长150米,高26.2米。陵园边长约400米,现存东、南门阙。在上官皇后陵园以东,发现大片西汉建筑遗址,东

西长约867、南北宽380米,应为平陵邑遗址。平陵周围分布有近百座土冢,其中有23座可能是平陵的陪葬墓,一座在陵北,其余均在陵东。在平陵和上官皇后陵之间,曾出土过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璧和玉圭,估计是与“徘徊庙”祭祀活动有关的的遗物【300】;近年来,又对新发现的三座从葬坑进行了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汉宣帝杜陵在今西安市南郊雁塔区曲江池乡三兆村南侧的高地上。1982~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杜陵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勘查,同时发掘了帝陵陵园的东门阙、北门阙、寝园,皇后陵园的东门阙、寝园及杜陵第一、第四号从葬坑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汉帝陵的研究工作【301】。

杜陵帝陵封土为覆斗形,边长172米,高29米。帝陵为亚字形,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433米,四边有夯土垣墙,四墙中部各有一门,称为“司马门”或“阙”。杜陵东门遗址距封土120米,面阔近85米,进深约20米,由门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组成,布局规整、结构合理。帝陵寝园位于帝陵东南,与帝陵隔墙相邻。寝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20米;四周筑有夯墙,北墙利用了帝陵南墙东段;东、西墙各开一门,南墙设三门。寝圆分为两大部分,东侧为寝殿,西侧是便殿。后陵封土亦为覆斗形,边长148米,高24米。陵园平面呈长方形,边长335米,四边有夯土垣墙,一边宽4米左右。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后陵东门遗址距封土83米,面阔近68米,进深约19.3米,形制同帝陵,由门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组成。后陵寝圆位于后陵西南,与后陵相邻。后陵寝圆与帝陵寝圆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大体相同,唯规模略小。

杜陵的北部和南部分布有一些陪葬坑,发掘的K1为近似方形的竖穴,分主室和车室,东侧有斜坡坑道一条。K4为长方形竖穴,东侧有斜坡坑道一条。共出土陶俑、铜、铁、陶、金器等1500件。

杜陵陪葬坑在杜陵东侧,分东南、东北两区。共发现陪葬坑107座,其中62座封土犹存。陪葬坑的排列似有一定规律,或聚集一起,或排列成行。

杜陵邑在杜陵西北,平面长方形。目前发现陵邑城墙数段,北墙长2250米,

东墙残长500米,西墙现存长度490米。据云曾出土有“杜邑”陶文汉砖。

汉元帝渭陵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南。帝陵陵园近方形,东西400、南北410米,墙厚4.5米,四面阙保存完好。封土形似覆斗,边长175、高25米。后陵在帝陵西北,形制同帝陵,规模略小。孝元傅昭仪在其子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以后礼葬于渭陵帝陵的东北,王莽时被夷平。现残冢东西长170、南北宽150、高仅2米。渭陵西北有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因曾出土一批西汉玉器,被认为是陵庙之所在。渭陵陪葬墓集中在陵的东北,现有墓冢19座,据传原有32座,并且成行排列。渭陵南侧约500米处有自东向西排列的5座汉墓,可能是渭陵的陪葬墓【302】。

汉成帝延陵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严家窑村附近。帝陵形如覆斗,边长173,高3l米。陵园东西382、南北400米,四阙尚存。成帝许皇后因被废,未以皇后身份合葬于延陵,故延陵无后陵。延陵东北约一里处有大型土冢,今传为周恭王陵,当地群众称此墓为‘‘丑女子坟”或“丑娘娘坟”,或为成帝后妃的墓葬。延陵陪葬墓大多分布在其东1500米处,现存7座,或疑为族墓群【303】。

汉哀帝义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帝陵形如覆斗,边长175、高30米。陵园东西415、南北420米。残存墙迹宽7米。仅北门残留一阙,义陵东北620米处有一覆斗形大汉墓,应是合葬义陵的后妃陵墓。义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东和陵南,现有15座【304】。

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和陵昭村之间。封土形如覆斗,陵顶内收成二层台,边长209~216,高26.6米。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423、南北417米,四门已无遗迹。康陵东南570米,有一大冢,今传周成王陵,实为汉墓。其形如覆斗,边长86,高10米。其周围尚保存部分陵园遗迹,东西225、南北286米,西门残址依稀可见。或有人视其为孝平王皇后陵墓【305】。

西汉除十一陵外,还有汉高祖刘邦之父太上皇、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昭帝之母钩弋婕妤等以帝、后礼埋葬,分别称为太上皇陵、南陵和云陵。太上皇陵位于今临潼县谭家乡昌平村和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南陵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鲍旗寨村西北,云陵位于淳化县铁王村大疙瘩村附近。这些陵墓形制与帝陵大致

无二,唯规模相对要小【306】。1975年在薄太后南陵西北清理瘗埋兽骨的从葬坑20座,发现包括大熊猫、犀牛在内的动物骨骼一批【307】。

3.西汉帝陵考古研究的收获

(1).西汉十一陵的方位及排列顺序的基本澄清和确认是汉陵考古的一大成果。

(2).根据勘察和发掘资料,大致可知西汉帝陵有如下特点:①西汉诸陵除霸陵依山为陵,是一种“因山为藏”的崖墓外,其余的封土均系夯筑而成。封土平面方形,多为覆斗状,个别陵呈二层台式;陵顶无“享堂”类建筑遗址。②帝陵、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东、南、西、北四条墓道以东墓道为主道。③帝、后实行“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帝陵居中,后陵多在其东北;帝陵较大,后陵略小。④西汉前期,帝、后陵居同一个陵园,一般为长方形,面积较大。阳陵以后,帝后各置陵园,间距一般在450~700米之间。平面方形,帝陵陵园边长400米左右,后陵陵园边长约350米。陵园四周筑以夯墙,每面垣墙中央各辟一门。阳陵帝陵四门为三出阙式,杜陵四门为两出台式。⑤帝陵、后陵陵园的封土与垣墙之间有大量的从葬坑;帝、后陵园的外围也分布有数量不等的从葬坑。⑥陵区内均有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寝殿和便殿一般在陵园内或陵园附近。

⑦西汉早中期诸帝陵均置陵邑,一般在帝陵的东或北侧,汉元帝时罢置陵邑。⑧陪葬墓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规模之大,首推西汉。西汉诸陵陪葬墓一般分为两个区,多数在陵东司马道的南北两侧,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其间有壕沟分隔。个别身份特殊的居帝陵的北侧和南侧。陪葬墓根据级别或其他原因,墓冢外形分覆斗形、馒头形和山形。馒头形较多,覆斗形次之,山形最少。陪葬墓周围或有壕沟环绕,墓园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墓园内有各种建筑遗迹,如园邑或祠室等,大型的陪葬墓周围也有数量不等的附葬墓和陪葬坑。⑨大多数的汉陵附近都应有大片的刑徒墓地,阳陵的刑徒墓地位于帝陵西北约1500处,其间有垣墙或壕沟隔断【308】。

(3).根据西汉帝陵的分布、形制和特点,有的学者认为西汉帝陵在选址布局上有较为严整的昭穆制度【309】。但从商周乃至春秋、战国的墓葬中未见到真

正的、学术界公认的昭穆制度;西汉至元帝始有宗庙的昭穆之序,未见陵墓有昭穆制度的记载;帝陵座西面东,而非座北面南等角度着眼,可以推断西汉帝陵并无昭穆制度【310】。西汉帝陵的选址应受到商周以来王陵多置都城附近之高地的传统、萌芽中的风水思想、帝王个人的好恶等因素的影响【311】。而西汉帝陵制度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承周秦之制,实行公墓制度”【312】,实际上西汉“帝陵即有‘汉承秦制’的方面,也有不少新的发展”。或曰“西汉帝陵陵园系模仿都城长安而筑”【313】;或曰“西汉帝陵继承了秦始皇陵布局结构象征宫域的设计思想”【314】;或为“西汉王朝是汉阳陵的建设模本,汉阳陵是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建设而成的”【315】。也有学者从先秦墓葬的墓上建筑变化分析认为,“过去陵上用于祭祀的堂,发展为陵墓封土。”“原来墓上用于祭祀的‘堂’则移到陵侧,即秦汉时代帝陵之寝殿”【316】。另外有不少的论著对从葬坑的性质,陵邑设置的原因及功能,寝殿、便殿、陵庙等礼制建筑的形制和相关制度,陪葬墓的等级区别和一些重要出土文物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317】。总之,与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相比,西汉帝陵继承了秦始皇陵的布局结构而又有所发展,产生了“陵园独立化、陵园规模化、设施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重大变革,这种确立和完善过程中的“独立陵园制”,“奠定了而后中国近两千年专制社会帝王陵园制度的基础”【318】。

在考古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有不少学者对西汉帝陵的陵园布局、陵寝制度、陵邑的建制、陪葬墓的等级、从葬坑的性质、陵园出土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0。其中,涉及全局性的问题之一是:西汉帝陵是否实行昭穆制度?早在70年代,北京大学《战国秦汉考古》讲义就认为: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方式排列,而汉武帝以后公墓制遭到破坏,昭穆排列亦不复存在11。后来又有学者进一步论证整个西汉帝陵皆存在着昭穆排列。12对此,有学者提出异议,主要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周代王侯墓地迄今未能证实有昭穆制度存在;二是西汉帝陵坐西向东,无法按昭穆制度;三是西汉实行“陵旁立庙”,宗庙既无昭穆序列,帝陵昭穆又从何谈起13。这些论据当是有说服力的。其实,西汉帝陵与商周那种“集中公墓制”不同,每座帝陵的陵园与茔域

有相当的规模,各类建筑设施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管理功能,是一种“独立陵园制”。汉代“独立陵园制”在继承秦始皇陵园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帝陵陵园制度的基础14。

二、东汉帝陵

1.东汉帝陵分布概况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朝至汉献帝刘协220年禅位于曹魏,共历12帝195年,十二位皇帝全部埋葬在河南省,除汉献帝禅陵在焦作市修武县的太行山下外,其余的陵墓均在都城洛阳附近。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续汉书礼仪志》刘昭补注引《古今注》的相关记载,是今天人们探索东汉帝陵地望的重要资料。

依据相关文献记载,东汉洛阳陵区又分为邙山陵区和洛南陵区两大陵区。

位于孟津县境的邙山陵区埋葬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

在汉魏古城的西北方孟津县宋庄乡三十里铺村及附近邙山一带,是东汉洛阳的邙山陵区,东西约6.8千米,南北约6千米,面积40平方千米。据文献记载,这里埋葬着五位皇帝,他们是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

在陵区的西部邙山中段高处,现存五座保存较完整的独立大冢,其中的四座圆形矮丘状大墓南北向一字排列,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直径130米;平乐村二汉冢,直径118米;三汉冢,直径70米;刘家井大冢,直径114米;另外,朱仓大墓的封土虽然已经夷平,钻探后发现该墓直径约135~145米,南向墓道宽约9米,也是一处东汉帝陵级别的墓冢。1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文物》2007年10期。

河南偃师白草坡2一带的东汉帝陵属于洛南陵区,核心区占地50平方千米,这里埋葬有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共六座帝陵。

2.东汉帝陵举例

(1)白草坡陵墓

白草坡陵墓封土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完全夷平,经钻探,原始封土直径125米,墓葬为砖石墓,墓道向南宽10米;建筑遗址位于陵墓东北百米处,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长380、东西宽330米,以宽3.4米的夯土墙围就。

(2)高崖村陵墓

位于伊河南岸的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的东汉M1,经过勘探,可能也属于帝陵。3该墓现存封土底边周长167米,原封土底边周长260米;现封土高度为11米,底平面呈大致圆形;墓道位于南部,长24.6米,宽4米,底深8.6米,为南北向斜坡墓道,含平台阶和斜坡形台阶12个,无花填土经过夯实。在封土的东部、南部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据《后汉书·献帝纪》,235年,时年54岁的汉献帝薨,“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禅陵北依太行山,陵墓坐北朝南,内有两座陪葬墓。《帝王世纪》曾记载禅陵“不起坟,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后堂方一丈五尺,角广六尺。”现存封土为不规则方形(或圆形),周长100余米。封土为夯筑,夯层不明显。4唐代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时,记到“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献帝传》,“今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命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丧葬所供群官之费,皆仰大司农。立其后嗣为山阳公,以通三统,永为魏宾。”“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

《古今注》中关于明帝显节陵:“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中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同样章帝敬陵、和帝慎陵也

2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文物》2007年10期。

3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偃师市高崖村东汉墓陵冢钻探试掘简报》,《中原文物》,2006年3期。

4罗火金:《焦作市汉献帝史迹调查报告》,《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2007年11月。

有同样的记载。由此观之,东汉帝陵设有陵园,园内建筑有寝殿等祭祀性礼制建筑和管理陵园的建筑。

根据《古今注》记载的东汉帝陵封土高度,按照一步=6尺,一尺=0.243米计算,

调查发现,东汉帝陵封土的边长或直径与文献记载的大体相吻合,在95~138米之间,但10~17米的实际封土高度和记载的16~36米之间有相当的差异。

据参加邙山陵墓群调查的严辉判断,“东汉帝陵封土的平面是圆形的,其外观形制是一种类似馒头或小山丘的形状。”5韩国河也从勘探中封土底边不成直角而呈圆弧状分析,东汉帝陵封土的形状为圆形。从现场调查看,“一些大冢都有多层的的台阶环绕,从一些大型墓葬的封土上能看到台阶状的情况判断,可能东汉帝陵封土外形呈圆弧形台阶状。

东汉帝陵除封土形状、墓道数量、墓道方向和西汉帝陵差异较大外,墓室(称房)也从西汉竖穴土圹木椁墓改为砖石结构的多洞室墓,棺椁设置内为棺,外为石砌造,从西汉的黄肠题凑改为东汉的石题凑。从《东观汉记》看,皇帝陵中还

5严辉:《“陂池”——东汉帝陵封土的新形制》,《中国文物报》2006年10月20日。韩国河:《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2007年5期。

有石椁。6

据高崇文研究,7东汉时帝陵发生了重要变化:

1.将皇帝皇后的异穴并葬变成同穴合葬,这样也由西汉帝后各筑陵园变

成一个陵园,并且,从明帝显节陵开始又将陵园的围墙变成“行马”。

2.西汉帝后陵墓都是座西向东,以东为正,东汉帝陵则改成座北向南,

以南为正。

3.西汉帝陵方形陵园四面正中各设一门,以东门为正,东门外有一条宽

大的神道,神道两侧埋有大量的陪葬墓。东汉帝陵方形陵园或行马南

面正中设司马门,司马门向南应是神道。

4.西汉帝后陵寝均在墓侧,东汉帝陵的寝殿建在南面司马门之内。

5.西汉实行分散庙制,分别于帝陵陵旁立庙(《汉书·韦贤传》:“而京

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

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东汉实行集中庙制,将宗庙建在都城之

内,呈左祖右社布局。

6.西汉帝陵(除文帝灞陵)应是竖穴土圹内的黄肠题凑木槨墓,东汉帝

陵应是以砖石构造的墓葬。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西汉帝陵陵园内广泛存在的陪葬坑制度到了东汉,已经销声匿迹。西汉帝陵、后陵虽然各自建有独立的垣墙,但两座方形垣墙之外,还有一周将包括帝、后陵园,南北区从葬坑,陵庙遗址以及其他遗址包含在内的垣墙,而这一周垣墙应为真正意义上的陵园垣墙,过去所说的“陵园”是不准确的。

秦西汉帝陵制度到西汉晚期,开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端于汉元帝渭陵,从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中均能看到这些明显的变化。

从汉元帝渭陵开始,陵邑不再设置,自秦始皇陵首开陵邑设置以来,这一制度寿终正寝。永光四年(前440年):“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其目的是“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8成帝时虽有恢复陵邑的想法,但最终在大臣6《东观汉记》卷二:“明帝自制石椁,广丈二尺,长二丈五。”

7高崇文:《东汉帝陵葬制探讨内容提要》,《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2007年11月。

8《汉书·元帝纪》

们的压力下无疾而终。东汉章帝时也曾有过在原陵显节陵旁起县邑的动议,被东平王刘苍以“上违圣心,下造无益之功,虚费国用,动摇百姓”的说辞,使得“帝从而止。”9

汉成帝即位,此时元帝尚未下葬,“有司言,‘乘舆车、牛、马、禽兽皆非礼,不宜以葬’,奏可。”表明此时陪葬车马牛羊牲畜不被社会接受,间接说明陪葬内容较之之前有所缩减。

注释:

1王志杰等:《汉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发现的重要文物》,《文物》1976年第7期;咸阳市博物馆:《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李宏涛等:《汉元帝渭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咸阳市博物馆:《汉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石兴邦、马建熙等:《长陵建制及其有关问题——汉刘邦长陵勘察记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

2陕西省文管会等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3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察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考古》1981年第5期。

4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2期。

5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文物》1982年第9期。

6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的发现》,《文物》1972年第7期。

7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1983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帝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

10刘庆柱、李毓芳:《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李毓芳:《西汉陵墓封土渊源与形制》,《文博》1987年第3期;马正林:《咸阳原与西汉诸陵》,《人文杂志》1987年第2期;刘伟:《西汉陵寝概谈》,《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1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孝研室:《战国秦汉考古》(上),1981年铅印本。

12李毓芳:《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13焦南峰、马永赢:《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论》,《文博》1999年第5期;叶文宪:《西汉帝陵的朝向分布及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第4期。

14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摘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5期,2000年6月。

9《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汉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 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 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 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 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 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 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 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 BC12世纪—BC771年共37王立国879年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执政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目录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三)…………………………()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四)…………………………()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六)…………………………()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七)…………………………()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八)…………………………()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九)…………………………()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十)…………………………()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

汉朝皇帝世系图

汉高祖 刘邦 前 256-前 202-前 195 汉惠 帝 齐悼惠王 刘肥 前 221-前 189 刘盈 前 210前 195前 188 后少 帝 城阳景王 刘章 前 200-前 177 前少帝 ?-前 188-前 184 刘弘 前 192前 184前 180 梁共 城阳恭王 刘喜 ?-前 144 长沙定王 刘发 ?-前 127 汉武帝 刘彻 前 157-前 141前 87 王 刘买 ?-前 136 梁平 王 刘襄 ?-前 96 梁贞 海昏侯 城阳敬王 刘义 ?-前 110 舂陵戴侯 刘熊渠 悼皇考 刘外 刘进 前 113-前 91 刘贺 前 92前 74前 59 王 刘毋 伤 ?-前 85 汉景帝 刘启 前 188-前 157前 141 梁孝 王 刘武 ?-前 144 汉文帝 刘恒 前 202前 180前 157 高后吕雉
昌邑哀 城阳顷王 刘延 ?-前 118 舂陵节侯 刘买 戾太子 刘据 前 128-前 91 王 刘髆 ?-前 86
汉昭帝 刘弗陵 前 94-前 87-前 74

梁敬 城阳惠王 刘武 ?-前 97 刘利 刘回 汉宣帝 刘询 前 91-前 74-前 49 王 刘定 国 ?-前 45 梁夷 汉元帝 城阳荒王 刘顺 刘子张 刘钦 ?-3 刘奭 前 75-前 49-前 33 楚孝王 刘嚣 ?-前 25 东平思王 刘宇 ?-前 20 王 刘遂 ?-前 39
汉成 帝 更始帝 刘玄 ?-23-25 汉光武帝 刘秀 前 6-25-57 刘骜 前 51前 33前7 汉哀帝 刘欣 前 27-前 7前1 严乡侯 广戚侯 刘显 刘信 ?-7 恭皇 刘康 ?-前 23 中山孝王 刘兴 ?-前 8 广戚炀 侯 刘勋 东平炀王 刘云 ?- 前 4
梁荒 王 刘嘉 ?-前 24
式节侯 刘宪
式侯 刘萌
汉明帝 刘庄 28-57-75
汉平帝 刘衎 前 9-前 1-6
梁王 刘立 ?-3
刘盆子 10-25-27?
汉章帝 刘炟 57-75-88
孺子 刘婴 5-6-8-2 5 济北 惠王 刘寿 ? -120 北乡 刘雄 孝崇皇 刘翼 孝元皇 刘淑 孝穆皇 刘开 ?-132
刘永 ? -25-2 7 刘纡
千乘贞王 刘伉 ?-93
孝德皇 刘庆 78-107
汉和帝 刘肇 79-88-10 5
乐安夷王 刘宠 ?-122
汉安帝 刘祜 94-106-12 5 汉顺帝 刘保
汉殇帝 刘隆 105-106
侯 刘懿 ? -125
勃海孝王 刘鸿
刘弘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欢迎大家阅读!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辽宁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的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脚下的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为辽代帝王、王侯的陵墓群。 该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显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阮,世宗的皇后──怀节皇后肖撒葛只、皇妃甄氏(辽史记载为妃,但后面又同时说其为后。参照《契丹国志》,甄氏实际是皇后)、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耶律倍的四子晋王耶律道隐。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皇帝耶律贤的陵墓附衬乾陵下葬的有景宗的皇后──承天皇后萧燕燕,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隆庆的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耶律隆庆的三子。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有名的政治家、宰相耶律隆运(汉名韩德让)和辽代最后一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喜。 辽墓简介中国辽代在辽境内的契丹族和汉族墓葬。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市。对辽墓的发掘

和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历来受到重视。 辽墓按地域可分为两个区域。北区包括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地区;南区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河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辽墓的历史北区以契丹族墓葬为多,大致分作三期。早期为辽景宗以前,这时以方形墓为主,流行斜坡墓道,常随葬成组的实用马具和兵器,有高鸡冠耳或矮身横梁式的鸡冠壶。壁画多在墓门外侧和耳室、甬道内,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棺外常雕刻或描绘四神图像或游牧图等。多大型多室贵族墓。典型墓例有赤峰大营子的辽驸马墓。中期包括圣宗、兴宗两朝。以圆型墓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阶梯墓道。随葬的马具开始明器化(见明器),有扁身环梁和双穿的鸡冠壶。贵族墓中出现在尸体上罩金、银、铜丝网络和面具的葬俗。壁画一般在墓道、耳室和前室中。一些墓中出现仿木构砖雕和门窗、家具砖雕。棺壁绘游牧景色。较多出现中小型墓为本期一个特点。典型墓例有圣宗永庆陵(见辽庆陵)和辽陈国公主墓。晚期从道宗朝到辽亡。大量流行多角形墓,并存方形小墓、圆形墓和少量画像石墓。本期出现明显汉化迹象,随葬品中马具和兵器基本消失,鸡冠壶也渐次消失;大量流行三彩器和从南方输入的影青瓷器。墓内各室均有彩画,多伎乐、宴饮场面,以及山石花鸟和孝行图。多火葬墓,用石棺盛放骨灰,有的在棺外刻梵文经咒。墓中仿木构砖雕流行。典型墓例有道宗永福陵和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子辽墓。 南区以汉人墓为主,既缺少契丹族墓特色,也与北宋墓不同,带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中国朝代皇帝表

中国朝代皇帝表 春秋战国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l--2Ol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画像)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1-2] 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3]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皇帝皇后历代列表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西汉皇帝表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秦汉皇帝历代列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 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帝王陵寝的建制,按照时间顺序和先后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 方上, (二) 以山为陵, (三) 宝城宝顶。 方上,即在帝王地宫上部的地面上,以黄土层层夯筑,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封土。这始自周代礼仪的建制,历经秦汉,到唐代终止。至今规模最大的方上,就是秦始皇陵封土,它远看如同一座不小的山丘,在岁月之流的冲刷下不复有当年的形态。西汉帝王也沿用了方上建制,只是规模已经无法和秦始皇相比了。 以山为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创。他借用长孙皇后的遗言“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唐太宗借助自然山川营造自己陵寝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一点连秦始皇如此巨大的方上亦难比拟。以山为陵,对于防盗也是大有裨益的。太宗的昭陵虽然被盗掘,但是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却因为山石坚固而至今未曾开掘。以自然伟力抗拒自古以来猖獗而神通广大的盗墓贼,唐代皇帝在这一点上远比历代帝王幸运。 宝城宝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意。此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采用了这样的建制。这种建制兼具了以山为陵和方上的特点。陵墓依山而建,在帝王地宫之上建起围城,城上有明楼可驻守陵官兵,围城中填入厚土,仅露出一个圆顶。宝城宝顶的说法因此而来。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 "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序号朝代帝号及姓名在位时间陵号地理位置 传说有熊氏(轩辕)黄帝前26世纪黄帝陵陕西黄陵 1 时代神农氏炎帝前26世纪炎帝陵陕西宝鸡 2 高辛氏帝喾前26世纪帝喾陵陕西合阳县 3 周王季历周王季陵陕西户县渼陂湖景区内(县城正西面1.5公里处) 4 周文王姬昌前1115年---前1066年周文王陵陕西咸阳 5 周武王姬发前1066年---前1063年周武王陵陕西咸阳 6 西周成王姬诵前1063年---前1027年周成王陵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西北 7 周公姬旦前1063年---前1056年周公陵陕西咸阳 8 周康王姬钊前1027年---前1001年周康王陵陕西咸阳 9 周穆王姬满前997年---前922年周穆王陵陕西长安县场里村和恭张村之间(地图上郭杜镇附近) 10 周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10年周共王陵陕西咸阳 11 周懿王姬囏前910年---前885年周懿王陵陕西咸阳 12 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周幽王陵陕西临潼县东15公里代王镇宋家村 13 郑桓公前806年---前771年桓公墓陕西华县城关镇西关街西头 14 东周周赧王姬延 15 秦公陵园及一号大墓 16

秦穆公嬴任好前 , 年---前621年陕西凤翔县城内东南角(地图上为秦穆公墓,县城正下方) 17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公陵陕西咸阳市秦都区 18 秦悼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6年永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政府北边 19 秦秦庄襄王嬴子楚前 , 年---前246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大冢 20 秦始皇嬴政前221年---前210年秦始皇陵陕西临潼 21 秦二世胡亥前209年---前207年秦二世陵陕西西安 22 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陕西西安临潼区谭家乡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县城正下方23 偏东一点) 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长陵陕西咸阳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 24 汉惠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安陵陕西咸阳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25 西汉高后吕雉前187年---前179年吕后陵陕西咸阳 26 汉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霸陵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即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 27 汉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40年阳陵陕西咸阳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 28 汉武帝刘彻前140年---前87年茂陵陕西兴平县南 29 汉汉昭帝刘弗陵前87年---前74年平陵陕西咸阳 30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杜陵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姚村南 31 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渭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新庄村 32 汉成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延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颜家窑村 33

西汉皇帝顺序表

西汉皇帝顺序表 -- -- -- -- -- -- -- -- -- -- -- -- 西刘邦 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西汉第二位:汉惠帝(前211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开国皇帝的嫡长子,母亲,在位7年。 刘盈的人际关系图: 父亲:刘邦、刘季 母亲:吕雉 妹妹: 儿子:汉前少帝、淮阳王刘疆、常山王刘不疑、襄城侯(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后改封常山王)、轵侯刘朝、壶关侯(后改封淮阳王) 刘盈之后的继位皇帝:刘恭(刘盈跟一个宫女的儿子) 汉朝第三个:西汉前少帝(前190年—前184年),前188年9月—前184年8月在位,汉朝第三任皇帝。皇命令汉惠帝皇后(汉宣平侯之女,为时,无子)佯为有身,取周美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为太子,同时,吕雉命宫女鸩杀周美人。 汉前少帝,刘姓,名恭,是西汉第一个被废的皇帝,也是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帝。父亲是汉孝惠帝,母亲是惠帝时期的美人,一个被政治牺牲的女人。因为惠帝皇后张嫣没有生孩子,而惠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于是吕雉找来惠帝妃子中一个美人的儿子过继到皇后张嫣身下,并杀了美人,接着立这个儿子为皇帝,是为汉前少帝。吕太后开始了临朝称制 汉朝的第四位:西汉后少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命刘义继任帝位,并改名为刘弘,即后少帝。公元前180年9月,吕雉逝世。经过周勃、等人努力后,吕氏家族力量被铲除。朝臣认为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应废黜。朝臣选定代王作为新皇帝并迎入长安,遂于11月14日诛杀刘弘。

汉朝皇帝列表,汉

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皇帝皇后列表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皇 帝皇后列表图,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通过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 皇帝皇后列表图讲述伟大的汉朝历史。 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皇帝皇后列表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 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1)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 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 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 前195年,时年62岁。

(2)惠帝刘盈(前211--前188) 前195---188年在位,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 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3)吕后吕雉(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在位,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 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 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4)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 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

千古之谜-元代皇帝的陵墓在哪里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但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任何一座陵墓,这成了皇陵历史之千古之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也仅是他的衣冠冢。- -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鞍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鞍,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 - - - 直到现在,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处从未在中国任何史料中出现,元朝的真正帝陵,也从未在考古中得到准确发现。“元朝皇陵”也许将是人类的永世之谜。-- 死后“马踏青冢”,大雨过后草掩墓- 不只是成吉思汗,由于蒙古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元朝所有皇帝的陵墓直到今天都还没有被发现。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与世居中原的汉族不同,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他们要在广袤的大

草原上,追随着牧草的生长规律变换不同的居住地点。在迁徙的过程中,有些人死去了,就被就地掩埋在迁徙途中,然后,部落还要继续走向下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 勇敢善战的蒙古战士常常处于征战之中,不少帝王、贵族死于南征北战途中,他们的遗体就被掩埋在战场附近,用马踏平。- - 为防止敌人、盗墓者打扰长眠地下的亲人,蒙古贵族们死后,其亲人要用大批马匹把地上隆起的坟冢踏平,不留任何可供觊觎的线索,随着一场大雨的来临,坟冢上的黄土重新生长出茂盛的野草。不用多久,人们就无法再次分辨出哪里是坟,哪里是草了,这种丧葬方式叫做“马踏青冢”。- - 高科技勘察成陵至今仍一无所获- 据历史学家们分析,有些元朝皇帝的墓冢很可能在中国版图之外,在蒙古国境内的某些地区。从20世纪开始,我国以及蒙古、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均曾试图寻找这些墓冢,甚至大规模使用了航空探测等高科技方法,但至今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发现了成陵等元代帝王陵墓,成吉思汗至今仍不知在哪里笑看人世间沧桑变换。- - 元代祭祀遗址中发现无头“皇帝”- 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羊群庙的一处元代祭祀遗址中,曾发掘出三个元代汉白玉石人雕像。三尊雕像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端坐在椅子上,身穿绣龙袍,脚蹬蒙古靴,腰带上系有蒙古刀、打火石等饰物,右手握酒杯于胸前,左手放置于膝盖上,手上戴镶宝石戒指,遗憾的是均没有头。据悉,这三尊石像身份较高,很可能是元代的三位皇帝,供人们在特定日子祭祀用,其头可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砸毁的。虽然,这三尊石像不太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雕像,可能是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像,但不知这些雕像以及祭祀遗址能否给苦苦寻找元代帝陵的人们带来一丝线索。-- 古代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

中国历代皇帝陵墓位置.pdf

帝王们为了自己死后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往往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没想到,正是 这些金银珠宝使他们死后不得安宁 帝王们往陵墓中大塞金银珠宝等随葬品,目的是为了自己死后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 但他们却想不到,正是这些金银珠宝使他们死后不得安宁,有的帝王的尸骸竟被盗墓者扯得 七零八落,甚至暴骨于荒野,景象十分凄惨。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 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三国志·文 帝纪》)作家皇帝曹丕这句话,可谓点明了古代帝王遭此下场的原因,一句话,都是财宝惹 的祸。 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六国,对中国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 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 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 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 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 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 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两汉皇帝陵寝,皆被盗掘,有的陵寝多次被盗。曹操甚至设置过“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挖墓部队的官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帝陵地宫内 的随葬品大多已被盗取一空。盗墓者为了取走紧裹在皇帝尸骸上的金缕玉衣,放火焚尸,使得那些曾经至尊至贵的皇帝的骸骨化为灰烬。 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盗掘时,同陵异穴里的皇后吕雉姣丽如生,结果 遭到士兵奸尸。这件事记载在《后汉书·刘宣子传》上,称赤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 焚烧了皇宫,又把西汉帝王陵寝作为发泄的对象,“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赤眉军要作对的就是刘家天下,报 复辱尸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人质疑《后汉书》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因为吕雉死时 已经61岁,是一个老太婆,这不是苦了被迫奸尸的士兵们吗?另外,汉武帝刘彻茂陵也遭 到赤眉军的发掘,珍贵的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乱世枭雄董卓曾派吕布遍掘东汉帝陵与公卿陵墓,取其金银珠宝以充军饷。东晋诗人在《七哀诗》中,描写屡被盗掘的东汉诸帝陵:“,,园寝化为

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有哪些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祭祀建筑、墓碑和石雕群,而地下建筑则包括墓室及葬具。 地面建筑 祭祀建筑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主要建筑物是祭殿,在民间则是祠堂。在皇家陵园,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叫祭殿,早期曾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朝称作祾恩殿,清朝称作隆恩殿。旁边有配殿、廊庑,前面有焚帛炉(烧纸钱用)、大门等建筑,在殿的后面还有祭坛(明、清时为五供,即一香炉、两烛台及两花瓶)等。这一组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建筑物甚多。在明、清皇陵,这一组建筑群宛如皇宫内的建筑群一样,气派非凡。 除了祭祀建筑外,墓阙、墓碑和神道碑也是陵园地面建筑的主要标志。阙,原本是一种高台,用于登高望远,一般建于宫殿前。墓阙仿照阙的形制,具体而微,多用石块垒砌而成,由基座、阙身和带檐顶组成,是供墓主灵魂登临的象征性建筑。有的墓阙还刻有记录墓主生平的铭文。墓阙大约起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很盛行,后代基本废弃。 碑,原本为安放棺木的器具,立在墓穴四角或两边,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安放棺木时要以穿为支点,用绳索缓缓将吊悬的棺木放进墓穴。这种碑有木制,也有石制。棺木放进墓穴后,碑也埋入墓中。西汉末年起,出现了墓碑,即在石制的碑上刻写死者的官爵姓名,立于墓前,这就成了墓碑。东汉时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还刻有墓主家世及生平事迹,并有颂扬文字。 唐宋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螭、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有基座,称为趺。礼制规定,五品以上螭首龟趺,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圭首方趺,高四尺。明清时规定,一品螭首龟趺,二品麒麟首龟趺,三品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圆首方趺。碑身、碑首及趺座的高、宽也皆有差别,庶人不得立碑。但实际上这一制度并未严格执行,所以平民百姓墓前也立有墓碑,刻官爵、姓氏、名讳。 帝王将相陵墓前辟有纵向的通道,称为神道。它纯属摆排场、壮观瞻之用。在神道上立碑就叫做神道碑。神道碑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及颂扬文字。在墓前神道两侧陈列石雕人像、动物像和神兽像,统称石象生,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侍卫的阵容,也显示死者的地位身份。墓前石人,后来有个专名,叫翁仲,是墓主生前的侍从。传说秦时有位叫阮翁仲的人,身高一丈三尺,死后秦始皇为他铸造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充当侍卫,后世将墓前的侍卫石人也叫翁仲。现在看到最早的陵墓石雕像是西汉遗物,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有动物及马踏匈奴等造型,具有纪功表彰的意义。六朝时期,南京附近的陵墓已有辟邪、狮子等。到了唐朝,陵前神道上已经形成了大型的石刻仪仗队。明清时期的陵前石刻群,可谓发展到了顶点。 地下建筑 墓室是安放棺木和随葬品的空间,距地表的深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大型墓葬墓穴大多比较深。除了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形制规模各有不同。墓室的建造,实际上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宫室房屋。先秦时的屋室,大致分为前堂后室两个部分。前部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