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候系统的概念:
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


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
.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
3/4大气,90%

(2)对流层特点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2km高度。下层受地面强烈

中层:从摩擦层顶到6km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的状况

上层:从6km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影响更小,
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低
30m/s的强风带出现。
1-2km的过渡层,称
-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53℃。
思考题(供参考)

气候学 气候系统 气象要素 饱和水气压 相对湿度 露点
能见度

、举例说明气象学与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其它分支科学之间的关系
、大气上界的划分方法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各种湿度表示法的意义
、地面、高空和地面天气图上风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
1. 辐射能量: Eg= δσT4 (Ea= δ′σT4 )
式中:Eg为地表面的辐射能量;δ为地表面的相对辐射率。 如地
15℃,以δ=0.9,则可算得:
Eg=0.9×5.67×10-8×(288)4 =346.7W/㎡
: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都能放射能
45%-反射掉)转变为热能后,使地面增温,然后日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24%)但能强烈的吸收地面的辐射,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共同特点:
—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辐射的能力越强所以太阳辐

3——120微米属于红外辐射其辐射能最大
10—15微米。所以将地面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而将太阳辐

日变化:中午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变小,到早晨达到最小

3.空气的增热和冷却: 空气的冷热程度只是一种现象,它实质上是空气内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几种与外界传递热量的方式)
1.)传导:就是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热能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分子,而分
。空气与地面之间,空气团与空气团之间,

2).辐射:物体之间不停地以辐射方式交换着热量。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

(3).对流:当暖而轻的空气上升时,周围冷而重的空气便下降来补充,这种

4).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湍流是空气层相互之间发

5).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水在蒸发(或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相反,水汽在凝结(或凝华)时,又
(升华)的水汽

,不是在原处凝结(凝华),而是被带到别处
(凝华),就会使热量得到传送。例如,从地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发生凝
(升华)和凝结(凝华),也能
5公里以下的气层中,所以这种热量交换主要在对流层下半层起作用。
4.干绝热和湿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变化。
d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气块绝热上升(或下沉)

d =1oC/100m

(1)气温直减率是大气温度随着距离地面越来越远得到的热量越来越少。

2)热直减率是干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运动过程中由于做功气

2》、湿绝热变化及湿绝热直减率
当饱和湿空气在做绝热上升(或下沉时)温度受到两方

(1)气团中的干空气上升体积膨胀降温,也是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1oC。
2)水汽既已是饱和,它会因为上升冷却而发生凝结,凝结就要放热,所以放
d 。这整个过程就是大气温度的湿绝热变化。
m):饱和湿空气块上升单位距离使温度降低的数值。 (下沉

m<1oC 是一个变数
3)湿绝热直减率是一个变数,它的大小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气压相等的情况下,温度高的饱和空气含水量大,降低同样的温度,

: 20oC—19oC 饱和空气凝结出1克水/立方米

0oC— -1oC 饱和空气凝结出0.33克水/立方米 d1℃/100m 异同 干绝热直减率 气温直减率 mC100/65.00
凝结水多 放热多(ΔT 大)γm=1oC- ΔT γm小
凝结水少 放热少(ΔT 小)γm=1oC- ΔT γm大
:当两块饱和空气气压相同,容积相等而气温不同时,气温高的γm小,
m大,温度变化较大。
、干湿绝热线的比较:
)干绝热直减率γd近似于常数,故是一直线。
2) γm是一个变量,所以是一个曲线。
①湿绝热直减率曲线始终在干绝热线的右方。
m< γd ,上升同样的高度始终是T(湿)>T(干)
② γm不是恒定的,因而不是一个直线,而且是一条下陡上缓的曲线。
m小,随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慢;大气层上部温度低,
m大,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快。
3)到了高层,两条线近于平行。
温度越降越低,水汽凝结越来越多,空气团中的水汽含量越来越少,当
饱和空气也就变为干空气,则γm= γd ,从而使两条线近于平行。

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对流)。如果容易就不稳定,不容易就稳定。

1)γ越小越稳定,越大越不稳定。 γ =0 随高度升高温度不变是同温层。 γ
时随高度的升高温度反而增加叫逆温层,稳定到了对流不能进行的程度,也

2)当γ <γm时,就肯定γ <γd,无论干空气还是饱和空气,大气总是处

当γ> γd时就肯定γ> γd > γm,无论干空气还

是饱和空气,大

3) γm < γ < γd,


:一温度为 12 ° c 的未饱和气块在 γ= 0.9 ° c /100m 的气层中作向上
300m 后的温度是多少,这时
并说明此气块的运动趋势,这时的气层的稳定情况如何?
2》最高温为什么在14点左右?
答:这是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一方面又向大气输送热量而失热。
.
书后的思考题(供参考) T(干) T(湿) 100m < 0
光见一、基本概念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黑体 太阳常数 蕾利(分子)散射
1个大气质量 大气之窗 大气逆辐射 地面以及地气
干(湿)绝热直减率 大气稳定度 气温年较差 逆


、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与具体过程,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地面辐射差额的含义及其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
、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大气 稳定度的含义及判断方法。
大气中的水分
饱和水汽压(E):定义: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子;因子的变化怎样影响它.

T E
蒸发面性质 E过冷却水>E冰
蒸发面形状 E凸面>E平面>E凹面
液体含盐度 含盐度 E
注:E为饱和水汽压 ,T为绝对温度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子,重点道尔顿公式。
T温度 T E
蒸发面性质 E过冷却水>E冰
蒸发面形状 E凸面>E平面>E凹面
液体含盐度 含盐度 E E d W
P W
W
e d W
道尔顿蒸发公式:
>0 时,W>0,蒸发过程
=0 时,W=0,动态平衡
<0 时,W<0,凝结过程
W(蒸发速度)、饱和差(E-e)及分子扩散系数(A)成正比,气
P)成反比。
.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
① 辐射冷却,② 接触冷却,③ 混合冷却,绝热冷却
.霜,雾。霜和霜冻的差异。

PeEAW?'
: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
。二者是有区

1、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 (重点题)
答:白天云层存在,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云层越厚,

2、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形成云雨

3、比较云和雾。

云滴的增长过程。
物理过程:云滴凝结增长;是指云滴依靠水汽分子在其表面上凝聚而增长的的
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就可能

大气的运动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40米,本站气压为1000百帕,气温为0℃,求h值,
将本站气压订正为海平面气压。
h=8;海平面气压为1005百帕。
表下注释的理解
从表4·l中可以看出: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愈高,密度愈小,气

.造成大气运动的力。
)气压梯度与气压梯度力
① 气压梯度
概念—— 气压梯度为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空间向(矢)量。其方向由
单位:hpa/m(km)
可据某地点气压梯度方向,了解气压朝哪个方向降低,还可据气压梯

2)地转偏向力(Fc )
概念——由于地平面转动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起

Fc =A=2VωsinΦ
3)惯性离心力(C)
概念——空气作圆周运动时,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产生的力。
4)摩擦力(R)
概念——两个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在相互接触的界面间产生的一种阻

上述四个力对空气运动影响不同。
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为最基本的力;
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度或大范围的空气运动影响大;
惯性离心力对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其作用;

.水平地转偏转力的大小为什么与纬度有关 (重点题)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即在同一纬度上。

第五章
1.什么是气团:定义。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其内部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比较

2.气团的分类(地理分类法)p120页
是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进行分类。(自己补充)
.冬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

.锋的分类。
锋的伸展高度划分:地面锋,对流锋,高空锋。
气团源地划分:冰洋锋(北极锋),极锋,热带锋(副热带锋)
.冷锋分类。
150~200km

km

大风(风沙)
.副高的活动与我国的雨带,旱涝有何关系?(重点题)
月前,副高脊线在15度N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中旬,副高第一
20度N,我国雨带进入江淮流域,江淮梅雨开始;7月中旬,
25度N,江淮梅雨结束,进入伏旱期,黄河流域雨
8月初,副高第三次北跳,脊线越过30度N,
9-10月,副高迅速南退,我国雨带相应由北向南退。出现异常

.台风的概念以及形成的条件。
:形成在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发展的
热带气旋。
26.5℃:地转偏向力作用:距赤
5个纬距以上:对流层风垂直切变小
第六章
.天文辐射的概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因子。

日地距离、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的分类:一类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而产生的;另一类则主要是由

第二种季风而言,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行星风

.焚风的概念和特点。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大气、陆地、海洋增温的主要能源,又是大气

.环流因子: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当地的太阳辐射和下垫
还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而接受外界地区特性的影响。

环流因子对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是不同的。一般说来,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温的影响
调节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
破坏了气温的温度地带性分布。
、对降水和雾的影响
暖洋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
.环流变异与气候: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环流形
/南方涛动(ENSO)就是一个显著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又是低

.冰雪覆盖与气候:


练习题:O3层对
由此保护了紫外线对生命的伤害。(更正,动能)
气温实质上是空气
(正确)
气团的地理分类是
(正确)
地转偏向力只是相
(正
海陆风的风向特点是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
(正确)
暖气团温度高于
(正确)
水量平衡是水分循
(正确)
大气中各种云状的
(更正,主要是空气上

第七章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实验分类法
——成因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

热带A 干带B 温暖带C 冷温带D 极地带E
1、首次提出了气候型的概念
2、方法简便,划分界限明确,与自然景观比较符合。
1、B带与A、C、D、E带并列欠妥
2、忽视了对气候成因的分析,容易将低纬度高地气候与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地

1、把高地气候单独列出来,避免与高纬度的气候相混淆,照顾

2、在划分上采用定量的指标,实用价值大。
1、缺乏对季风气候的足够重视。
第八章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概念: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为高,在气温的空间分

.影响因素:
1.》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
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
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

2》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

3》第三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

4》第四个原因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广场、道

.城市降雨径流.
》城市化影响降水形成过程的物理机制
城市阻
凝结核效应。城市大气明显富含尘埃和

》城市暴雨径流特点
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暴雨径流形成条件,使其水文情

暴雨径流总量增大,洪峰

流量增高,出现时间提前。
河道中水流流速加大,径流过程中悬浮固体及污染物浓度提高。

不透水面积增加
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城市的不透水表面,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为不

汇流时间缩短
排水管渠系统的完善,如设置道路边沟、密布雨水管网和排洪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