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治疗概况共39页

合集下载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诊治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诊治
▪ D.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前言
▪ 国内针对颈源性头痛诊断的标准为: ▪ A.源于颈部疾患的一处或多处的头面部疼痛,满足C项和D项。 ▪ B.有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证据发现能导致头痛的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疾患或损害。 ▪ C.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以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①头痛的出现与颈部疾患或病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密切相关; ②头痛随着颈部疾患或病变的缓解或消失而明显缓解或消失; ③刺激性动作可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和头痛明显加重; ④诊断性神经阻滞后头痛消失。
前言
▪ 诊断标准: ▪ A.任何头痛符合诊断C; ▪ B.有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证据发现能导致头痛的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疾患或损害; ▪ C.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以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①头痛的出现与颈部疾患或病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密切相关; ②头痛随着颈部疾患或病变的缓解或消失而明显缓解或消失; ③刺激性动作可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和头痛明显加重; ④诊断性封闭颈部结构或其神经阻滞后头痛消失;
▪ 也就是说,三叉神经和C1~C3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在三叉颈神经核团 汇聚。这使得来自头部和颈部的感觉传入纤维可以激活该核团内相同 的二级神经元。
▪ 因此,由颈部关节病变不仅可以通过颈段脊神经之间的汇聚,引起头 部颈段脊神经支配区域(如枕区及耳)的疼痛;
▪ 还可以通过颈段脊神经与三叉神经痛觉传导通路的汇聚引起头部三叉 神经分布区域(如额区来自眶周区域)的疼痛。谢谢观看
鉴别诊断
▪ 应和下列继发性头痛相鉴别: 1.外伤后头痛,根据病史结合头颅MRI和CT可以鉴别。 2.血管源性头痛,如卒中后头痛、血管瘤头痛和高血压头痛等,根据相关临床表现, 结合头颅MRI/MRA和CT/CTA、血管造影等可以鉴别。 3.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往往有畏寒、发热等感染性征象,血常规、血沉等炎性反应 指标,以及脑脊液细菌培养等检查可加以鉴别。 4.肿瘤、炎症等原因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引起剧烈头痛,呈持续性非搏动性,咳嗽 加重,可伴有视乳头水肿和呕吐。

颈源性疼痛PPT课件

颈源性疼痛PPT课件

世界颈源性头痛协会诊断标准 1、颈部症状和体征
头痛症状在以下情况下加重:颈部活动 和(或)头部维持与异常体位时,按压 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
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同侧的颈肩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 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2、诊断性神经阻滞可明确诊断
治疗
1、一般性治疗:健康教育、中医中药、物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非甾类、阿片类、抗抑郁、抗癫痫、肌
肉松弛药
3、神经阻滞:颈椎旁、星状、枕大枕小、小关节、选 择性神经根、硬膜外腔
4、神经毁损:射频、药物 5、神经调节:SCS 5、手术治疗:经各种非手术治亦无效者,多有椎管内
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外科手术活疗。
谢谢!
第8章 头面部痛
1
概述
2
偏头痛
3 紧张型头痛
4 丛集性头痛
5 颈源性头痛
6 三叉神经痛
7 舌咽神经痛
第五节 颈源性头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高位颈部脊神经(C1-4)所支配 结构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致的以慢 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组综合征
机械与动力因素至椎动脉及交感神经遭 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女性多见
发病机制 1、机械刺激学说 2、炎性水肿学说 3、解剖会聚理论学说 4、肌肉痉挛:颈部持续性肌肉痉挛—组
织缺血—直接压迫及炎性产物积聚
汇聚理论
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由三叉神经及第1-3颈神经分 布支配
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可下降至C1,2阶段,其尾侧可 达C3阶段,并于高位颈髓后角相连,称“三叉神经-颈 神经核”
后天畸形
临床表现
①反复发作一侧头痛,以颈、枕部为主, 亦可扩展至全头痛或肩及上肢,也可为 双侧痛

颈源性头痛Microsoft Word 文档 (3)

颈源性头痛Microsoft Word 文档 (3)

颈源性头痛的提出•1983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

•1995年Bogduk 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

认为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为接受。

颈源性头痛的定义1.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

2.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3.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颈源性头痛的机制1.颈源性头痛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神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

2.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3.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某种工作姿式,使该处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肉痉挛,同时使该处韧带、肌筋膜发生损伤。

4.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紧张,这也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的解剖学原因。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 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女性多见。

•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

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

•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耳下方颈椎外侧和乳突下后方明显压痛。

•病程较长者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部分患者触觉、针刺觉减弱,或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或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呈阳性,或无明显体征。

•X光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

颈源性头痛ppt课件

颈源性头痛ppt课件
颈源性头痛
1
广丰县华山医院疼痛科
吴选强
2
什么是疼痛
• 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
感觉和情绪体验。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 存在的一种痛苦,被列为继呼吸、脉搏、 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3
疼痛科
• 疼痛科是独立的科室,不等同于其他科室,
内科治疗以服药为主,外科以手术治疗为 主,康复科以物理治疗为主,麻醉科主要 解决围手术期的急性疼痛,而疼痛科则需 要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首先针对 临床相关科室治疗效果不好的各种疼痛, 进行明确的诊断,然后采取药物或非药物 手段,无创、微创方法加以治疗。
期劳损引起,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 颈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
是慢性颈痛,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治疗 和康复都极为重要。
19
二、注射疗法
•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
诊断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 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
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 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以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的代谢,促进受损部
位神经的修复,从而解除或减轻疼痛。它是按神经的走行
和支配规律进行药物注射所用药物更合理,更广泛,更具
安全性。适用范围更广,不但在临床上可用来镇痛、治疗,
还能进行诊断、判断预后和预防疾病。并且技术操作难度
更大、操作更复杂、要求更精确,适用于各种痛症、一些 非痛性疾病。
4
疼痛科治疗原理
• 用微创介入技术,对出了问题的神经进行
营养、解压、调理、刺激甚至毁损等治疗, 从而达到消炎、镇痛,阻断痛觉传导,改 善神经功能的目的,对疼痛疾病起到标本 兼治的作用。
5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治疗进展一、概述1983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

1995年Bogduk 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

认为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为接受。

早期关于颈源性头痛的描述是几乎完全局限于一侧的中到重度头痛,始于颈部或枕部,最后可扩散至前额和颞部。

间歇性发作,早期持续时间不等,以后发作愈发频繁,疼痛时轻时重。

临床症状和体征显示颈部受累。

二、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进行分类:1、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2、肌源性疼痛: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

三、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及发病机制(一)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1、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是由三叉神经及第2-3颈神经分布支配2、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大多数头痛(偏头痛除外)都可能与颈椎的病理变化有关。

3、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

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

1、2、3颈神经后支借交通支相连接形成神经环(或称为颈上神经丛,或Cruveihier后颈神经丛)。

近年神经解剖学发现上部颈神经和三叉神经核团之间有联系。

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系。

(二)发病机制1、会聚理论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Bogduk认为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是高位颈神经所支配的结构发生病损而引起的高位颈神经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过高位颈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高位颈神经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一种牵涉痛。

颈源性头痛PPT课件

颈源性头痛PPT课件

诊断标准
• CHISG*颈源性头痛的断标准:
1.颈部症状和体征
⑴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异常体位时或按压头痛侧 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⑵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⑶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
流行病学
• 在普通人群中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为 1%~4.1%
流行病学
• 在严重头痛患者中占 17.5%
流行病学
• 在挥鞭伤者中颈源性头痛患病率可达 53%
解剖学基础
• 头面部表面和深层 结构都是由三叉神 经及第 1~3 颈神 经分布支配
解剖学基础
• 第 1 颈神经在寰椎后弓 上方发出,后支内含有 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大多数头痛(偏头痛除 外)都可能与颈椎的病 理变化有关
发病机制—假说
•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假说--解剖会聚理论
三叉神经第一支和颈神经上 三对的感觉传入纤维在上颈 髓的三叉颈神经核聚集成二 级核团 。这种聚合介导疼 痛信号放射至颈神经或三叉 神经支配的头颈区域
发病机制—假说
•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假说--肌肉痉挛学说
颈部肌肉的异常和机械性损伤
穿行于其间的神经受到卡压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的旋转范围与头痛的严重程 度呈负相关
体格检查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下图)
辅助检查
• 放射学改变与头痛的关系尚不明确。颈椎影 像学多是为了排除相关疾病
诊断标准
• Sjaastad 等认为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必须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1.由头颈运动或姿势激发的单侧头痛 2.按压颈部引起头痛 3.单侧头痛放射到颈部和同侧肩部或上肢
解剖学基础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
• 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
– 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 与鉴别诊断
深圳市南山医院疼痛科 肖礼祖
定义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 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 要表现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 牵涉痛:当来源于躯体两个不同部位的初级传入 纤维与脊髓内的同一个二级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时,其中一个部位病变产生的痛觉冲动就可能被 误认为是来源于另一部位的初级神经纤维的传入。 发展历史:1983年到1990年
CDRCS与颈椎病的关系
定义的范围不同:局部及整体(见备注) 与颈型有相似点也有区别点:后者颈部肌肉或 韧带僵硬、纤维化、钙化,有肌肉或韧带的 压痛,小针刀有效。 与神经根型的关系:相同点:横突处压痛;不 同点:前者为干性症状,后者为神经根性症 状(包括前根),有腱反射异常。
枕神经痛

英文表达:
符合以上疼痛特征者, 可诊断为本病。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NSAIDS药物及物理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枕部神经受伤害时:行枕神经注射治疗 颈椎小关节受伤时:小关节阻滞术 颈椎间盘病变:射频或消融术或椎体融合术 颈部肌肉因素:局部注射或肉毒素注射 外周神经电刺激

诊断标准2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 IHS
II 咽后肌腱炎: 1、有菌或无菌性炎症:如高位椎间盘炎、高 位颈椎退变所致小关节韧带、肌筋膜炎症; 2、肿瘤:如后颅窝肿瘤、高位颈椎肿瘤; 3、外伤:如挥鞭伤、高位颈椎骨折脱位; 4、先天或后天畸形 5、其他:如神经卡压
诊断标准2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 IHS
I 颈椎: i颈部和枕部疼痛,可以放射至额、眶、颞、顶或耳; ii疼痛可被特定的颈部活动或颈部姿势所诱发或加重; iii至少符合以下一项:(1) 颈部被动活动抵抗或受限 (2)颈部肌肉的轮廓、硬度、紧张程度及在主动和 被动活动时的反应性有改变(3)颈部肌肉存在不正 常的压痛。 iv影像学检查颈椎至少符合以下一项:(1)前屈后伸 位异常:(2)曲度异常:(3)骨折、先天异常、骨肿 瘤、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疾病。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治疗ppt课件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治疗ppt课件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
• 耳下方颈椎外侧和乳突下后方明显压痛。 • 病程较长者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 部压痛点。 • 部分患者触觉、针刺觉减弱,或患侧嗅 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或压顶试 验和托头试验呈阳性,或无明显体征。 • X光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 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棘突增宽变 厚、棘上韧带钙化。 • CT多无特殊变化,少数可见颈椎间盘突 出,与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不一定有关。
•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经长时间“纤维 化”而变“硬” ,以后随着组织修复钙化可形 成间盘骨化或骨质增生,均称为退化表现。 • 退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椎体及其外侧的钩椎关节距离很近,失 去关节面的正常关系,使椎间孔变形或变小。 • 变形或变小的椎间孔,对经椎间孔走出的颈神 经根性形成压迫诱发头痛。 • 因此,颈部椎间孔的大小和形状,在很大程度 上又受到颈部椎间盘退变脱出的影响。
颈原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 这些神经的分支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 在附着处的刺激及损伤。压迫和刺激这些 神经时在头皮上可出现感觉减退、过敏或 感觉缺失。 • 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 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 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 系。
颈原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头痛的机制
• 颈源性头痛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神 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 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 • 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 谢产物聚集,代谢的终未产物引起肌筋 膜炎,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 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头痛的机制
• 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 维持某种工作姿式,使该处肌肉供血减 少,继发肌肉痉挛,同时使该处韧带、 肌筋膜发生损伤。 • 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 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紧张,这 也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的解剖学 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