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 ]
颈源性疼痛PPT课件

世界颈源性头痛协会诊断标准 1、颈部症状和体征
头痛症状在以下情况下加重:颈部活动 和(或)头部维持与异常体位时,按压 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
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同侧的颈肩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 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2、诊断性神经阻滞可明确诊断
治疗
1、一般性治疗:健康教育、中医中药、物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非甾类、阿片类、抗抑郁、抗癫痫、肌
肉松弛药
3、神经阻滞:颈椎旁、星状、枕大枕小、小关节、选 择性神经根、硬膜外腔
4、神经毁损:射频、药物 5、神经调节:SCS 5、手术治疗:经各种非手术治亦无效者,多有椎管内
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外科手术活疗。
谢谢!
第8章 头面部痛
1
概述
2
偏头痛
3 紧张型头痛
4 丛集性头痛
5 颈源性头痛
6 三叉神经痛
7 舌咽神经痛
第五节 颈源性头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高位颈部脊神经(C1-4)所支配 结构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致的以慢 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组综合征
机械与动力因素至椎动脉及交感神经遭 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女性多见
发病机制 1、机械刺激学说 2、炎性水肿学说 3、解剖会聚理论学说 4、肌肉痉挛:颈部持续性肌肉痉挛—组
织缺血—直接压迫及炎性产物积聚
汇聚理论
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由三叉神经及第1-3颈神经分 布支配
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可下降至C1,2阶段,其尾侧可 达C3阶段,并于高位颈髓后角相连,称“三叉神经-颈 神经核”
后天畸形
临床表现
①反复发作一侧头痛,以颈、枕部为主, 亦可扩展至全头痛或肩及上肢,也可为 双侧痛
颈源性头痛Microsoft Word 文档 (3)

颈源性头痛的提出•1983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
•1995年Bogduk 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
认为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为接受。
颈源性头痛的定义1.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
2.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3.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颈源性头痛的机制1.颈源性头痛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神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
2.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3.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某种工作姿式,使该处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肉痉挛,同时使该处韧带、肌筋膜发生损伤。
4.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紧张,这也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的解剖学原因。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 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女性多见。
•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
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
•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耳下方颈椎外侧和乳突下后方明显压痛。
•病程较长者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部分患者触觉、针刺觉减弱,或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或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呈阳性,或无明显体征。
•X光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
颈源性头痛的辨证手法治疗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本组 16例 , 6 , 5 例 。年龄 1 —6 1 男 5例 女 1 9 5 颈枕部疼痛 , 放射至额、 、 、 颞 眶 顶或耳 ; 疼痛
2 治 疗方 法
21 松筋点穴法 . 患者 坐位 或俯 卧位 , 分四步进行。①枕下 三角区推拿法 : 三角区由头后直肌 、 头上斜肌 、 头下斜 肌组成 ,
风 池 穴 附 近 区域 , 法 作 用 力 向 内 上 、 上 、 上 三 个 方 向分 手 直 外
别按揉或弹拨 1 —3分钟 。② 颈旁 四线推拿 法 : 颈后 线 ( 自枕 外 隆下缘 凹处至 棘 突 , 当于督脉 经颈段 ) 两侧椎 旁线 相 、 ( 自风池穴直下 至颈根 穴 , 颈根穴 在 C 棘 突下 旁开 1 ) 患 7 寸 、 侧颈旁线 ( 自乳突部 向下 至颈臂 穴 , 颈臂穴在 缺盆穴 内 1 ) 寸
・
5 ・( 74 0 总 7)
中医正骨 20 O8年 1 O月第 2 0卷 第 1 0期
颈 源 性 头痛 的辨证 手 法 治疗
浙 江省 温岭 市 中医院 (15 o 李正祥 3 7o )
主 题 词 颈 源 性 头 痛 / 疗 治 手 法 临床 研 究
性 移 位 。病 人侧 卧 、 枕 、 头 , 者 一 手 轻 拿 后 颈 , 指 按 于间区域 , 为督脉 、 足太 阳经所过 ) 、
患侧 肩胛背区( 在肩胛骨背面 , 为手太 阳经脉所过 )肩胛 带 区 、
颈源性头痛是 指 颈椎 和颈 部软 组织 损 伤所 引起 的 以慢 性、 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 的一组综 合症。作者 运用手法 辨证 治疗该病 16 , 1 例 取得 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针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特点分析

针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特点分析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的特点、及病因分析。
方法:用外科治疗的方式对CEH患者进行了治疗。
实验人数102人,均是重度CEH患者,从而查找颈源性头痛的特点及病因,并进行分析归纳;结论:(1)颈源性头痛占头痛患者比例较高;(2)现有诊断标准尚不完善,有必要改进;(3)按压颈枕部特定位置出现放散痛是其重要的诊断依据。
标签:颈源性头痛;病因;特点1.颈源性头痛的病因选取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从解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头痛由神经引起,对引起头痛的神经进行解剖,发现神经结构有两个特点。
一、神经后支C1、C2、C3经过颈枕部,同时在同侧广泛分布。
二、颈部错综复杂的C1、C2、C3神经产生了联系或者发生了会聚[1]。
C E H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有将 C E H 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者。
在对病因进行详细分析的研究中,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注入到C2当中,并让药物在神经内停留时间达到2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离出脑干,有利于观察。
结果;在使用了麻醉药以后,头痛得到明显缓解,基本可以确定为CEH,同时伴有明显的手术指征。
想要确定CEH与疼痛部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必须结合神经阻滞与引起头痛的因素。
CEH、颈椎病、两者间存在很多相同点,区分几者的特点有利于治疗。
可通过病史了解CEH,通过镜像分析能排除CEH;颈椎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感症状,而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注意分析有无血管疾病即可。
令人惊讶的是,注入的标志物在三叉神经尾核处也被检测到。
编号为第十、第三和第四的三根颅神经,在颅内不同程度的交互。
这样的现象可以清楚的解释为;从颈部起直到额枕部,其能够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时一些并发症也得到了解释。
但也有人认为,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三叉神经与第三、第四颅神经产生交互而引起。
近年来CEH的诊断标准受到人们的关注,治疗方法的寻求更吸引众多人士的注意,而神经阻滞的研究则为研究人员打开了另一扇门。
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浙江中西 医结合杂志 2 0 1 3年第 2 3 卷第 9期
Z h e j i a n g J I T C WM( V o 1 . 2 3 N o . 9 2 0 1 3 )
中医外 治法治疗 颈源性 头痛 临床观察
钱素瑛 浙 江省 富 阳市春 江街 道社 区卫 生服 务 中心骨伤 科 魏 威 余 建 明 叶 杨 富阳 3 1 1 4 2 1 浙 江省 中西 医结合 医 院骨伤科
表 1 三组一般 资料 比较 ( 面 )
索状 阳性 反应 物 、 上 肢痛 、 头晕 、 失眠 、 工 作 能力 2分 、 轻度 1 分、 无 0分 ) 标准 ,
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各记录 1 次。③血清 N O和
E T 一 1 测 定 :三 组 治疗 前 后 分 别 抽 取 患 侧 颈 静 脉 血 1 0 mL进 行 一 氧 化氮 ( N O) 和 血管 内皮 紧张 素 1 ( E T —
所 在 两 家 医 院 门诊 就 诊 的 颈 源性 头 痛 患 者 1 2 0例 , ( V A S ) [ 5 ] : 治疗前后分别运用 V A S 标尺测定 V A S 值, 采 用简 单 随机法 分 为针 刀组 、 推 拿 组 和牵 引 组 , 每组 l ~ 3为 轻 度 , 4  ̄ 6为 中度 , 7 9为 重 度 , l O为 剧 烈 疼 4 O例 。 三组 年 龄 、 性别 、 病程 、 头痛 程 度 等 资料 比较 , 痛。 ②伴随症状与体征观察 : 颈项痛 、 棘突旁压痛 、 条 差 异无统 计学 意 义( 尸 > 0 . 0 5 ) , 见表 1 。
1 ) 检测。
1 . 2 诊 断标 准
参照 S j a a s t a d t l 1 在 1 9 8 3年 对 颈 源性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

颈源性 头痛 ( ri gnc edc e C H 是指 由 c v oei h aah, E ) e c
格检查 : 耳下方颈椎 旁及乳 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 , 病 程较长者可有颈后 部 、颞 部 、顶部 、枕部压痛点 。 头疼牵 涉区局部 的触 觉 、针刺觉 明显减弱 , 侧嗅 患 觉 、味觉和舌颊部可有感觉减退 现象。压顶试验和 托头试验 可 以出现 阳性或者无 明显体征 _ 4 _ 。有关研 究显 示 : 的C H患者患侧 白发明显 多于对侧 。x 有 E 】 光检查可见 颈椎退行性改变 , 颈椎 间孔狭窄 , 椎体前 后缘 骨质增 生 , 突增 宽变 厚 , 棘 棘上 韧带钙化 。C T 检查 多无特殊 变化 。 2 C H的特点 、性质 、部位 的研究 .E ( )E 1 C H的特点 C H的原因是 由于颈椎病变所 E
( 临床表现特点 2)
C H的临床表现为牵涉性疼痛 。其 常不 表现在 E
可 引起疼痛立 即发作或进 行性加重 , 且会从后 枕 并 部 向前额部 、太 阳穴和 眼眶 , 甚至 同侧 肩膀放射 疼 痛 。同时也 会 出现颈肩部发 紧 、胀痛 、钝 痛 、头颈 部受到 活动 的限制 , 甚至会 出现头 昏 、头 晕 、手脚
的主要神经 。第 3 颈神经 出椎 间孔在椎 动脉后 方发 出第3 颈神经后支 , 内侧支分布到 多裂肌 , 其 外侧支 分布到头最长肌 、头夹 肌和头半棘肌。上述这些神 经 的分支 靠 近椎 动脉 经枕 骨大 孔进 入 颅腔 前 的成 角处 , 容易受 到椎 骨突起及肌 肉在附着处 的刺激及
C H患者男 女之 比为1: .; 88 E 2 7. 4 %的患者年 龄在2 l
~
侧 的损伤及失稳 , 以 C H的症 状特点首先 出现 所 E
颈源性头痛72例临床观察

腹主动脉瘤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它是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而形成,—年,我们收治例腹主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例中,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岁。
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例,冠心病例,胆石症例,肝血管瘤例,大隐静脉曲张,气管炎各例,有吸烟史例。
诊断及治疗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而就诊例,其中伴腹痛例。
发现肿块时间:年,平均个月。
因单纯腹痛就诊例,疼痛主要位于脐周或腰背部及剑突下,可向会阴部放射,并有“跳痛”,有例无明显症状。
查体:触及震颤或闻及血管杂音例。
例中超或检查初步诊断例,经腹主动脉造影或检查确诊例。
本组均采用人工血管移植治疗。
手术方式: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例,动脉瘤结扎旷置,人工血管架桥分支动脉重建术例,同时累及髂内动脉例。
人工血管材料,涤纶编织人工血管。
结果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抢救,例救治成功,例术后死于失血性休克,其余例择期手术均取得满意疗效。
术后并发切口全层裂开内脏脱出粘连性肠梗阻而再次手术例,并发结肠缺血例,均治愈。
"讨论引起腹主动脉瘤的因素主要有动脉壁弹性减弱和负荷增加两方面,而遗传因素、吸烟和炎性反应等均可致动脉壁弹性减弱,高血压及年龄增长等可加重主动壁负荷。
腹主动脉瘤常有腹痛,多位于脐周。
体检时腹部可扪及搏动性肿块,并伴有震颤和杂音。
超声检查简单,方便,且无损伤,可较好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及瘤壁钙化情况,能从不同的方位,用不同信号显示动脉瘤的界限,而主动脉造影对显示动脉管腔及分支则最为清晰。
术前必须明确动脉瘤与肾动脉的间距。
因为腹主动脉瘤的位置不同,其手术方式也不同。
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凶险的并发症,动脉瘤并发破裂固然与瘤体大小有密切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瘤壁的厚薄,如伴有高血压则并发破裂的可能性更大。
据报道,腹主动脉瘤的急诊手术病死率为,择期手术病死率仅,而未经治疗的腹主动脉瘤,在诊断后年内可有半数死亡,可在年内死亡[]。
腹主动脉瘤患者一旦出现剧烈腰背或腹部疼痛时,是动脉瘤趋于破裂的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特点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特点关键词颈源性头痛病因特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解剖学因素:产生颈源性头痛的神经解剖结构包含两个方面,①从颈枕部穿出C1、C2及C3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同侧头部,②颈部的C1、C2及C3神经及其分支与某些支配头面部的神经节或神经核发生联系或会聚[1]。
正因为与C1、C2及C3神经相关,CEH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有将CEH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者。
在病因的研究中,对猫C2神经节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48小时后灌注固定,分离出脑干。
光学显微镜下标志物出现起于C2脊髓后角,下至C3神经纤维,上至CN纤维。
有趣的是,在三叉神经尾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前庭下核,第X颅神经核团也发现了标志物。
而第10颅神经与第3、第4颅神经有交通。
这就可以解释从颈部到额枕部的相关疼痛和其伴随征候的起源[2]。
也有部分作者认为CEH可能因颈C1至C4神经根存在与三叉神经的交通支有关,但这未能得到广泛的共识[3]。
这就是近年来临床上将神经阻滞作为CE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解剖基础。
相关的神经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脊神经根以及眶上眶下神经。
枕部神经走行常有变异,一般可以在枕骨隆突下2~3cm与双侧中线外2~3cm交汇处触及,枕小神经还可以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浅出处触及[4]。
病理生理因素:①小关节在CEH中是仅次于C2神经节的关注焦点,超声波治疗就主要针对小关节,以及C2~C3至C6~C7发出的神经[4],尽管超声波治疗CEH这种方法还存在争议,但可以看出小关节病变在CEH中的重要作用。
②颈椎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和骨赘形成一直都是CEH评估的重点。
1995年Bogduk也曾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
2001年Bogduk进一步认为凡是高位颈神经所支配的结构发生病变刺激到高位颈神经,都可以引起颈源性头痛的发生。
Jansen曾对CEH进行病理生理研究,对102例长期应用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CEH患者改用外科治疗,如行选择性神经根切除术或前路、后路椎板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