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建设国家园林城市 走生态园林之路

建设国家园林城市  走生态园林之路

y t,cvl aino c iizt f o—gre i o e adn,a at on u a a igtet c f 2 gre siei bet o s u t t s p it tt t kn ako 0一 ad n i n vt l ocn t c l o h t h r 0 a r n t n lgre i d fll e niu bed v lp n n ct . ai a ad n ct a fl o t a l eeo me ti i o yn ui n y Ke o d :E o—gre ;Gad nct;P t t no idv ri y w r s c — ad n re i y o co r e i f o i st b e y
g r e ,p y moe atn in t e pa n i o  ̄ n e o kn e t c f c a d n a r t t x li mp e o o c ft ig t r k o o—g r e d r lt n h p b t e a h a e ad n a e ai s i e n o we n
维普资讯
林 业调 查 规划
2O . p .1 () 3 06A r3 2 :12~14 3
CN 3—1 7 / I S l 7 5 12S s N 6 1—3 6 18
F r s I v n o y a d P a n n o eபைடு நூலகம்t n e tr n ln i g
关键词 : 态园林 ;园林城市 ;生物 多样性保 护 生 中图分 类号 : U 8 .4 T 9 65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7 —36 20 )0 —03 6 1 18(06 2 12—0 3
Co sr c ig Na in lGa d n Ci k n h a k o o— g r e n tu t t a r e t Ta i g t e Tr c fEc — a d n n o y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关键 词 : 园林景g 营造 ; L; 城市花 园
1 园林 设计 与 园林城 市的 发展起 源
从世界 园林设计 的发展 角度看来 ,欧洲 园林是 当之 无 隗的
健 康 , 以 “ 荫型 ” 化 为主导 。 应 林 绿 以植 物造 景 的设 计情 境 为 中心 , 过植 物 的多 样性 营造 通 景 观的 多样性 , 植 物 的生命 美 、 运用 色彩 美 、 态美 、 姿 风韵 美 、 人格 化 、 多样 化 的特性 , 平面 绿 化与 立体 绿 化结 合 , 叶 树种 彩 与 常绿 树 种 配 置 , 绿 地在 四季 的 静态 构 图 中 , 现季 相 的 使 呈 动态 变 化 , 到季 季有 花 , 成 多样 的生 态环 境 , 良的植 物 达 形 优 立 地条 件 , 近 自然 的地 形 营造 , 贴 良好 的植 物群 落 , 化 的 生态 种植 方 式和 多样 性 保护 , 适度 的 园林小 品 , 善 的 园林 设 施 , 完 有效 的 自然保 护 , 美的 生态 环境 。 完 城市的园 ̄ Si与建设 , t t 是一项真正具有造福 于民的举 措 。 使市 民在城市 中树立起环保 的意识 , 养成爱绿 、 护绿 的环保修 养 。 当今环保课题的紧张形势下 , 在 造福环境亦等 同造福于人类 自己 , 的 自 保护 , 的生态 环境 , 有效 然 完美 在城市 中营造一 个李 白笔下 的“ 山横北郭 , 青 白水绕 东城” 也是未尝不可的 。 园林景观 构成 了城市亮丽 的风景线 , 为城市景观 的-部分 , 做 一 园林景观环 境作为居 民重要 的生活空 间环境 , 势必对居 民的 日常生活行 为
坪。 53 植物 树种 选择 .
■■
选择乡土植物 ,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为 4 6色叶 :, 植 物与 开花 植物 占一 定 比例 , 季 相变 化 。 增加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世界园林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园林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园林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创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城市化进程下的规划与设计等挑战。

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为中国园林专业带来了机遇。

未来,中国园林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国际化和创新化。

中国园林专业应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机遇,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需要借鉴世界园林专业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园林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世界园林专业、中国园林专业、发展阶段、挑战、机遇、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创新技术、传统文化、城市化、规划设计、政策支持、投资、国际合作、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启示。

1. 引言1.1 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古代园艺时期、现代园林园艺时期和当代园林园艺时期。

在古代园艺时期,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和贵族园林为主,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在欧洲,巴洛克式花园和英式乡村花园等风格相继兴起,呈现出极富创意和专业技能。

在现代园林园艺时期,园林设计逐渐走向民主化和大众化,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园林师们开始将艺术、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打造出更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园林作品。

在当代园林园艺时期,园林设计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园林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设计师们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拓展国际视野,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需求。

1.2 中国园林专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园林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的园林专业在整体水平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园林设计师的数量不断增长,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城市的绿化环境和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好的设计方案。

立体绿化介绍

立体绿化介绍

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1简介立体绿化是指除平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都称为立体绿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绿化形式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有人也将立体绿化称之为:建筑绿化,因为大部分立体绿化都运用在建筑上,而护坡绿化往往是用于堤坝防水,防止泥土流失的一种绿化方式。

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寸土寸金的局面,而面对绿化面积不达标,空气质量不理想,城市噪音无法隔离等难题,发展立体绿化将是绿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2价值城市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发展立体绿化,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还能保温隔热,节约能源,也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3方案①工程图的制定②铺设种植结构③种植环境的固定④水源及养源的结构安装⑤对种植环境和水源结构的兼容调试⑥植物种植⑦调整植物并修剪⑧整体完工4形式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立体绿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形式可以是墙面绿化、阳台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屋顶绿化等等。

立体绿化植物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不同习性的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应根据不同种类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并根据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立体绿化形式以及与其相适宜的植物配置。

墙面绿化墙体绿化是立体绿化中占地面积最小,而绿化面积最大的一种形式,泛指用攀援或者铺贴式方法以植物装饰建筑物的内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

6田园城市理论与实践

6田园城市理论与实践

——乡村散发勃勃生机 农旅合一
乡村与旅游两栖化发展 ,将乡村特色与旅游业 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农业 发展方向 ,可大大降 低经营者风险
产业立体化
利用本土资源,以旅 游业为龙头,优化配 置相关产业 ,带动田 园城市产业结构的优 化调整,实现了区域 产业的升级
乡村景区化
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 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 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 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 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 吸引力,突出“乡土、 生态、情趣”三元素, 打造新田园城市
乐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城乡相互辉映
城市——具备先进的城市功能,分享乡村田园风光 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享受城市生活
信息、设施
农田 城市 优 点 乡村 自然 绿地 田园城市
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
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然生态环境
为依托,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城 市之间距离、保证居民接受城市现代 化信息和享受乡村自然风光。
新加坡
堪培拉
成都
成都—城市背景
简 介: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别称“蓉城”、“锦城”,简称“蓉” 、“成”。成都物产丰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自古为 西南重镇,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九朝古都,蜀、成家 、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权相继在此建都 ,唐朝和民国时曾作为全国临时首都而存在。 2012年,经济总量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仅仅次于广州、深圳), 城市GDP中国大陆第八位。成都幅员面积12390k㎡,管辖9个区、6个 县,代管4个县级市,仅次于哈尔滨,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常住人口 14047625人(截至2010年10月31日),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我们的城市生活够不够美好?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亚里士多德 而每个来城市的人都是为了理想,而城市是否美好地盛载了多数人的理想、快乐与 幸福。

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的私家园林最 为著名 。苏 州园林 中的寄畅园 、 留 园、 拙政 园、 网狮 园 , 更是名扬 海内外 、 传承至今 ,
经济飞速发展 , 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
提高后 , 改善环境 、 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 期 。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 ,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 受逐渐成 了一种普遍需求 。而 日益密切的对外交 苑, 到汉武帝时 , 修复并增扩了上林苑 。隋唐时期 , 流 ,使人们认识到我 国在关 注人 的精神需求和环 长安城 的平 面规划中 ,著名 的城市 园林就有南城 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 国家的差距 ,因此城市公园
[ 关键词 ] 园林城 市; 人居环境 ; 公园绿地 [ 作者简 介] 李朝 晖 , 西城 乡规 划设计 院建筑师 , 究方向: 广 研 建筑设 计, 广西 南宁 ,30 0 5 0 0
[ 中图分类号 ] U 8 T 9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7 72 (07o一 06 00 10— 7320 ) 03 - 04 s
芙蓉苑 , 东南隅的曲江池。明清时期 , 中国城市 园 绿地 的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 由于改革开放的初 林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 。皇家园林以颐和园、 圆明 始阶段城市建设 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 因长期积 园为代表。私家园林遍布全国 , 以南京 、 苏州、 杭州 欠而造成居 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全
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李朝 晖
[ 摘 要 ] 营造 良好 的人居 环境 , 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 准确的城 市定位 , 科学的规划布局和 环境保护是 良
好人居环境的保证 。而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 心。文章对公 园绿地在城 市建设 中的作用、 园林城 市的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建筑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

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式建筑。

古典中国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如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

瑞典“中国宫”瑞典“中国宫”位于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

由于王后乌尔利卡非常喜爱中国文化,1753年,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专门为她修建了中国式楼阁。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饰并刻意雕龙,但无琉璃瓦。

法国红楼法国红楼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巴黎城内极少出现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

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

这座中式建筑,最初使命原本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进入巴黎文化遗产之列的古董。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

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

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

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比如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

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这是德国人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建成的塔,美名曰“中国塔”。

城市植物园的功能变迁——以新加坡植物园为例

城市植物园的功能变迁——以新加坡植物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8期城市植物园的功能变迁——以新加坡植物园为例陈 静1,2,王卓霖1,2,闫红丽3,周向频1,2[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摘要:本文梳理了新加坡植物园162年的演进历程,分析归纳了新加坡植物园总体格局以及功能变迁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科研在植物园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多次挽救了新加坡植物园的命运,尤其是曾进行橡胶等经济植物学开拓性研究的经济花园,它的空间特征及功能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新加坡植物园的演变特点,也正是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转化力,使得新加坡植物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键词:新加坡;植物园;经济花园;功能变迁;时空与功能[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1.43The Function Changes of Urban Botanical Garden—— A Case of Singapore Botanical GardenChen Jing1, 2, Wang Zhuolin1, 2, Yan Hongli3, Zhou Xiangpin1, 2[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Renewal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Tongji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over the past 162 year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features of its overa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and saved it for several times. In particular, the economic garden, which had conducted pioneering research on economic botany such as rubber,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changes typically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It is its world-influential innovation that makes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Key words: Singapore; botanical garden; economic garden; function change; time, space and function1引言新加坡植物园始建于1859年,面积82 ha,迄今已有162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1、“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

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

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

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花园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园林城市”评选活动的开展是在1992年由我国建设部发起的,并制定了十大标准,目的是以此来推进各地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2、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经验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

今年三月作者有幸参加了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主办的“建设和管理一个花园城市”的技术培训,目睹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从新加坡的同仁那里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其花园城市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

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

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

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

八十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

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正是看到了欧美等国家在通向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进程中解决城市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加坡建设的初期就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论,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

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

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

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

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

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其“花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新加坡已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其“花园城市”的实践是从35年前不发达、人们正在为职业和住房奔波的时候开始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新加坡的某个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在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园林建设使国家和城市获得最大的政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中国“园林城市”建设的差距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实践已有近十年,其间有十二个“园林城市”诞生,还有不少城市正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十二座“园林城市”的绝大多数位于中国东部的发达地区,其中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北京、南京、杭州,海滨城市有大连、厦门、威海、珠海,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有深圳、珠海、中山、南宁,工业城市有马鞍山。

合肥市则以完善的绿地系统布局为特色。

可见,“园林城市”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或以优厚的自然条件为依托,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建立起较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指标多达到了:建成区的绿地率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在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

它们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与城市风貌保护与建设上,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较“花园城市”新加坡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各种污染问题,特别是和绿地系统密切相关的水系污染问题,也困扰着“园林城市”的建设。

合肥、成都、北京先后由政府斥巨资进行城市水系整治,但目前的状况是:合肥环城公园靠近居住区的黑池坝的河水颜色发黑,散发出微微的异味;成都的府南河整治一年后又恢复了原来臭气熏天的污染状况,只可惜了滨河两岸优美的绿带;北京近日完成了城西水系的治理,开通了水上旅游航线,但护城河,特别是北土城的护城河的污染日趋严重,而同市民休闲密切相关的很多公园、绿地都沿此河布置。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的开展,成年树木大量被砍伐,造成绿地中遮荫树减少,新建各类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过于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及艺术水平一般的雕塑占据大量的空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也降低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而在新加坡近年特别强调对人行步道的遮荫。

新加坡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近三十年间,通过改善和提高公园的设施水平,来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

健身设施、儿童游戏设施及老幼皆宜的参与性活动设施的构思新颖,十分吸引游人。

而国内居住区绿地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设施明显不足,更别提设计质量和品位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新加坡园林种质资源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检索就能对其全国的观赏植物品种、数量及生长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国家公园局为其所管辖的每一棵树木都建有档案。

植物养护工作之细是我们无法比的。

“园林城市”的建设靠的是自始至终的城市领导层的重视,目标确立后,坚持不懈地实施。

我们在新加坡向各方人事请教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战略?最终满意答案的寻求来自对“花园城市”发展历史的探索。

花园城市理论和实践是对西方工业化文明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巨大破坏的反思,新加坡的领导者正是充分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一条发展的捷径,在汲取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