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

古书的句读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

1.何谓“句读”?

“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虽问,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

“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清马建忠《马氏文通》)

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说文》:“,钩识也。”大徐注音“居月切”。今音“jué”,段玉裁《说

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从口,丩声。”为“勾”之本字。“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

褚少孙补《史记·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

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段玉裁《说文注》:“此非甲乙字,乃正字

也。”

一种是“读”,一句话没有完,但读时要有个语气上的停顿,就在字下加一“丶”号,叫做读。

《说文》:“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说文》:“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段注:“读,汉儒注经,断其章句为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盖古人用丶以为绝句之记号,后人因假籀书之读为读。”

古代文献里,还经常使用“○”、“·”,把它们作为章句、句号或节号使用。如汉代常把“○”当作章句号使用,唐五代韵书中往往把“·”用在同反切的一组字第一字前。

宋代以后,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在印书时,常常用“○”、“·”、“丶”作为句读符号。使用时,或者“句”用“○”,“读”用“·”、“丶”;或者一律用“○”或“·”、“丶”。有时在位置上加以区别,“句”则标在字旁,“读”则标在两字之间。宋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今秘书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元代出现了较为精美的的在字句旁标点的古籍。

3.我国古书的句读概况:刻书有句读始于宋代,但直到清末,加句读的书籍数量仍是少数。

4.标点符号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古人使用句读的传统,最终也没有发展成为写作规范。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

1897年,广东人王炳耀根据汉语言文字原有的断句方法,吸收外国的标点,拟出了10种标点符号。

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扉页发布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对“。”、“,”、“;”、“、”“:”、“?”、“!”、“」「、』『”、“——”、“……”、“()”、“_”“﹏﹏”等13种符号的功能和用法作了统一的规范和说明。

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议决,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1920年,汪原放校点《水浒传》,第一个在旧书中加上新式标点并分段,这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19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新闻出版署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共16种。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____)等。

这些标点符号,又分标号和点号两种。“标号”是以各种不同的符号标志书面语言互相区别的内容,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

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点号”是表示语气、停顿的符号,有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冒号、叹号等七种。但都是起着标志书面语言的作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5.句读与标点符号的异同。

传统的句读和标点不一样,但也有联系。我们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就是以传统的句读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的标点经验,经过逐步改进、发展而成的。

相同点:句读和标点都是用来断句、并且标志语音停顿长短的。

不同点:①标点比句读内容丰富。句读通常只有句和读两种符号,而标点却有十几种。古代用句的地方,现在除了用句号外,还可以用问号、叹号、分号。古代用读的地方,现在除了用逗号外,还可以用冒号、顿号。现在的引号、省略、书名号等是古代句读所没有的。

②标点比句读用途广。句读符号只能起断句作用,而标点符号除了断句之外,还能起表达语言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不同的停顿和语气、感情。至于着重号、括号等,还有强调的作用。

二.标点古籍的意义

1.古籍的要求: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但直到清末,加句读的书数量仍然极少。1919年行新式标点以后,零星地印了一些加标点符号的古籍。建国后,标点古籍的工作有很大发展,诸如儒家以及二十四史等一些重要古籍,都有了标点本。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已有标点的只占很小比例。读未经标点的古籍,仍需要自己断句。即使已经标点的,也不免有标点错误。因此,培养表点古文的能力,对正确断句标点和判断标点正误,都是十分必要的。

2.句读是读书的基础:读书不先句读,书就没法读下去。所以古人一直都把古书句读当作一门必修的基本科目。《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师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所谓“离经”,郑玄注:“断句绝也。”正确地指明了句读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离经,即句读,才能辫志,即了解文献所记载的思想内容。正确的标点,能够准确地传递文意,而错误的标点,不是使读者不知所云,便是错误地传递文意。

3.现代标点可以更准确的表达作品的思想:现存的古书句读只起到断句的作用,远远不能标点古人的思想和作品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标点古籍。

三.标点古书的要求

标点正确的要求,应该是标点之后的文字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符合客观事理和事物的历史面貌。

断句、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杨树达在《古书句读释例》中归结为这几方面:当读而失读;不当读而误读;当属上读而误读下;当属下读而误读上。此外,还有由于不能正确地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从而标点用的不恰当。

标点古书是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训练。它不但涉及音韵、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史、古籍校注等各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尽量体现作者的原义。断句标点正确,说明对古文语句结构和意义分析理解基本正确。断句标点能力越强,说明在古文阅读方面掌握的知识越丰富。通过断句标点训练,能丰富、深化古文阅读方面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1.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过的古书,如果讲不通,那就说明标点有错误。

①“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资治通鉴》4229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汝阴王是南朝宋顺帝被废之后的封号。卫士奉齐高帝之命监守着他。以上标点疑点较多。走马者与为乱者是同一批人还是两批人?为乱者为什么要杀王?又是谁以疾闻?既是为乱者,齐高帝为什么不罚而赏之。由于标点者对原文的记叙线索没有搞清楚,又把“恐”误解为“恐慌”、“害怕”,致使标点有误。[史实上考证,479年“齐王弑汝阴王并灭其族”,可知汝阴王是被齐王派人杀死的,而这个被齐王指派的人应该就是文中提到的卫士。卫士名义上是保护汝阴王,实际上就是监视他。

应为:“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②子厚前时年少。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简编·韩昌黎集》下六70页)“顾籍”是爱惜的意思。韩愈的话是含蓄地指责柳宗元年轻时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失败了,其骨干成员或者被杀,或者被贬。柳宗元后来就被贬了。韩愈认为柳宗元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名誉。标点者没有弄清楚“顾籍”的词语,把它放在下一句的句首,结果使得下一句无法讲通。

应为:子厚前时年少。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符合实际,切合作者原义。有时,标点后虽然讲得通,但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所表达的内容不符合情理,不符合实际,不符合作者原义,说明标点有错误。

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116页,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按照以上标点,副词“方”的限制作用只能起到“床”字为止,“使两女子洗足”成为“见”的修饰成分,似乎是刘邦故意使两女子洗足来接见郦生的。但是原文显然没有这个意思。

应为:“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②“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应为: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杨伯峻《论语译注微子》)19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以杖荷蓧”杨先生译为“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按照这种解释,有不合情理的地方。首先,拐杖是老人用来帮助行走的工具。如果用它来挑东西,老人走路还靠什么来帮助呢。其次,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又怎么个挑法呢?老人直接把除草工具扛在肩上不是更好吗?杨先生显然是把“以”字当作了介词,作“用”解,其实,这里的“以”应该是动词,作“拄”解。“以”字作动词,古汉语是常见的。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用了“以杖何蓧”这句话。他解释说:“手用杖,蓧加于肩。”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手里拄着拐杖,肩上扛着除草工具。”应为: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3.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标点过的古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用法;如果标点的古文有押韵的地方,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否则,就说明标点有错误。

①“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319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争议在“夫”字,此标点“也夫”连用,表示感叹语气。但是这里不是这种情况,因为“夫”字后面还有“唯”字。古汉语中,“夫”和“唯”常常连用,用于句首,“夫”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唯”是表因果连词,后面往往有“故”或“是以”与之呼应。这里正属于这种情况。第一句也应是陈述句,而不是感叹句。所以“夫”应下属。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古文观止》)

“所闻”为被动者,不会指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

应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③《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应为: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④“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见《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29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上古汉语中,“时、来”同属“之”部,可以押韵,“时乎时,不再来”是韵文。

应为:“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四.标点古文的方法

标点古文,可以分两步进行,先断句,然后加上标点符号。

阅读古文、古书的人,要能够把没有标点的文字读断,读成一个个清晰的句子,这就叫断句。断句当然是要对古文内的词义,句义有正确的理解,否则,就谈不上断句。然而,有许多时候也可以在粗知词义,对句义也是似是而非的情况下,根据语言形态的某些特点,先断开句子,再去加深对句义的理解。因此,可以掌握一些从语言现象入手断句的方法。

1.从句子首尾常见的词语上去判断句子的起讫。

句头常见的用来领句的发语词有:“盖、夫、今夫”等,用时间副词领句的词有:“昔者、囔者、既而、向者、俄而、乃今”等,用相连的两个虚词领句的有:“其唯、岂、然则、故夫”等,此外还有用谦敬词语领句的,有用名词或代词领句的等。通过这些词的用法,如果能寻找到句头,断句就方便了不少。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汇编

古书的句读练习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

基本要求。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暂时停顿一下。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卷五下)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卷十二下)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 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欲观,

浅析古籍句读课件资料

摘要:句读之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之学。《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关键词:摘要:句读文学含义 句读的含义 据考证,我国早在汉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符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五篇中有言“:|[zh俪]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清人段玉裁注称“: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音主,古音与豆同部,即句读[dòu]之读,也就是今天的逗号。段玉裁所称“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的意思是说明|的用途不仅只作逗号,还有其他作用。但这说明汉时至少已用|作读书时的符号了。《说文解字》第十二篇下部说“:[ju佴]钩识也。”段玉裁对此注释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

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清人王筠在其《说文句读》中认为是分章的标识。音厥,即句读之句,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关于句读在不同时期人们赋予不同的称谓。清人梁同书在《日贯斋涂说》中说“:句读,法华经作句逗。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音如逗。亦作句度,《唐摭言?切磋》一条:书字未识偏旁,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又支同诗:驱联以大语,句度实奔放。于此可知度曲度字之义,即俗所谓板眼是也。”古时对文献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所谓章,《说文解字》第三篇音部说:“乐竟为一章”,意思是凡陈义已终,说事已具者皆能称为章。所以章句之义,便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工作,亦即后世的画段分句工作。这种工作,古代是用文字来表明的。如《诗?关雎》篇后题云“: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句读与标点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1、句读只是起到断句作用,与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不同。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2、句读无法表达句子是分句还是复句,也无法表达出来句子的感情。 二、古文标点的原则 1、弄清句子的起讫。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2、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 (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正):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 三、古文标点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四、古文标点的方法 1、反复钻研,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抓住关键,把握中心。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东西,还要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语气,正确标点。 2、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的特点 古人行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常常使用骈偶句式、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掌握这一特点,只须把古文吟诵几遍,就能够自然地把句子断开。 3、利用文言虚词帮助断句标点 4、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5、要利用参考旧注断句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这给我们今人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书标点的知识,并能给一定难度的古籍标点。 一、句读 1古人断句的符号 古人非常重视断句。《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对断句的重视。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和重要访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竖勾“亅”(jué),这就是“句”。而一句话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在两字中间点上一点(丶),这就是“读”(逗)。 2古今断句的区别 古人断句仅要求弄清一个句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说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而现代的标点符号则不同,它不仅能将句子的起讫用适当的符号标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复句),以及说明句子的语气。如感叹句用感叹号,陈述句用句号,疑问句用问号等。 二、如何标点古文 (一)标点古文的步骤 1通读全文,深入理解 标点古文,切忌看一句断一句,因为它缺少整体观念,容易支离破碎。一定要通读全文几遍,深入理解其内部关系,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点词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断句 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断句。先断开,不必管用“句”还是用“读”,更不必想用什么符号。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确定标点符号,细加斟酌 仔细琢磨每句话的语气,然后一一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 1细审文理、词义断句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 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医方典籍集锦

医方典籍集锦 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 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 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 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此元刻 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

句读

句读(总部)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 jùdòu,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中文名句读 拼音jù dòu 解释依字行气、声调压韵进入文言文体系 出处《师说》、《淮南子叙》、《三字经》 释义: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

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 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与今日白话文标点符号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牢固不变,因声求气,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周礼·天官》所记载医事制度中,除医师外还兼有护理职能的专职人员是() A、士 B、府 C、史 D、徒 E、卒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外科精义》 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侍疾要语》 4、首创剖腹术的名医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叶天士E、张仲景 5、首创中医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 A、《内经》 B、《伤寒论》 C、《千金翼方》 D、《金匮要略》 E、《肘后备急方》 6、现代注射法的雏形是()A、毫针B、三棱针C、九针D、皮肤针E、梅花针 7、口服全身麻醉用于手术的发明人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叶天士E、李时珍 8、提出“论将护忌慎法”专论护理内容的著作是() A、《外科精义》 B、《伤寒论》 C、《侍疾要语》 D、《外台秘要》 E、《金匮要略》 9、《外科精义》的作者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0、《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陈自明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1、被称为外科“鼻祖”的人物是()A、张仲景B、王叔和C、李时珍D、华佗E、孙思邈 12、《本草纲目》的成书时代是()A、后汉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 13、属叶天士所著的著作是() A、《瘟疫论》 B、《温热论》 C、《妇人大全良方》 D、《脾胃论》 E、《千金方》 14、孙思邈首创用细葱管导尿,比法国发明橡皮管要早() A、100年 B、1000年 C、1200年 D、120年 E、1500年 15、用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外科精义》 D、《卫济宝书》 E、《金匮要略》 16、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要把宿乳挤掉”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外科精义》 17、最早提出护理“八法”的医家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张仲景E、王叔和 18、吴又可所著的著作是()A、《瘟疫论》B、《温热论》C、《妇人大全良方》D、《脾胃论》E、《伤寒论》 19、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怒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0、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喜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1、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悲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2、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恐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3、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惊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4、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思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5、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浑厚庄重,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6、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7、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8、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9、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30、过思伤()A、肝B、心C、肺D、脾E、肾 31、过忧伤()A、肝B、心C、肺D、脾E、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