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的解剖变异
肝脏管道解剖变异

肝外动脉的走行异常
• 发自腹腔干的典型分支 • 其他变异
• 肝左动脉发自胃左动脉 • 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
肝内动脉的走行异常
• •
•
在左外叶除了肝左动脉外侧支外,还存在来自肝中动脉的左外叶支(占9.4%) 另一方面,在左内叶除了肝中动脉以外,左外叶的动脉向左内叶发出分支的比例 为12.5% 定型的肝切除(左外叶切除和右三叶切除等)时如果加以切断,要注意可能会引 起残肝的血运障碍 (勿损伤肝中动脉,术前一定要对这些变异有充分的认识。 • ◎肝内胆管有各种各样的汇合方式,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胆道。 • ◎确认肝中静脉或肝右下静脉的走行对安全地进行肝切除手术很有帮助。
• ◎每个病例Glisson系统的分叉、汇合方式或走行方式都不同。 • ◎肝切除时了解门静脉、动脉、胆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立体结构非常重要。 • ◎应该熟悉各种解剖学上的变异。
胆道的走行异常
副肝管的变异
肝门部的胆管和动脉的相互关系
肝右、肝中、肝左静脉变异
右半肝的静脉变异
门静脉变异
门静脉的变异 --肝脏的分段以门静脉分叉方式为基础,因此 门静脉是肝切除时最重要的标志。与胆管和肝动 脉相比,它的变异较少。 --右侧门静脉矢状部是常见的门静脉变异。在 该变异中,从矢状部分叉出来的右前叶支的分叉 方式各种各样,而且此时S4支也来自矢状部。 --其他的变异主要是从门静脉左支的矢状部发 出右前叶支和S4支的共干,达时需要注意右前 叶支走行在肝中静脉的腹侧。 --十分特殊的变异是门静脉左右分叉部的缺如。 这种变异在Couinaud的著作里有记载。
肝动脉变异

肝动脉变异肝动脉的正常解剖是肝总动脉起自腹腔干,肝总动脉又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再分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和(或)肝中动脉。
与上述分支规则不符者可视为肝动脉解剖变异(如图)。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临床较常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差异较大,一般是11. 6%〜75.0%,平均 29.5%。
肝动脉变异CE-MRA表现腹部CE-MRA冠状面图像,A.肝固有动脉(箭)起源于腹腔干分支肝总动脉,并由其分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箭头);B.肝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并由其分出肝左、肝右动脉(箭)。
a为腹主动脉,PHA为肝总动脉,HA为肝固有动脉,SMA为肠系膜上动脉。
肝动脉变异有多种分型。
其中以Michels分型最经典,以后的研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
1955年Michels通过研究200例尸体解剖,将肝动脉变异分为替代肝动脉和替代副肝动脉两大类,共10种类型。
所谓替代肝动脉指替代了同名正常肝动脉供血的变异肝动脉,替代副肝动脉指正常肝动脉仍然存在,只参与正常同名肝动脉分布区域内的一部分血供的变异肝动脉。
1型:正常型,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左动脉、肝中动脉和肝右动脉;2型:替代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3型:替代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4型:替代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替代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5型:副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6型:副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7型:副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副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8型:替代肝右动脉+副肝左动脉或替代肝左动脉+副肝右动脉;9型:肝总动脉来口肠系膜上动脉;10型:肝总动脉来自胃左动脉。
这种肝动脉起源的分型法至今仍被学术界视为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分型的主要标准。
Michels还提出肝脏侧支循环的3个主要类型,共26条途径。
在Michels分型中尚未列出的少见肝动脉变异类型有:①双肝动脉,此型无肝总动脉,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别起源于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可起自肝左右动脉;②四分肝动脉,肝左、中、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起自肝总动脉;③3支副肝动脉,肝固有动脉发自肝总动脉并分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一支副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一支副肝左动脉发自胃左动脉,另一支副肝左动脉发自胃右动脉。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 周康 荣. 1 螺旋 C [ . T M]上海 : 医科 大学 出版社 ,98 上海 19 :
肝 动 脉解 剖 变异 的多层 螺旋 C T血 管成 像
李高忠. 刘晓庚 , 曾冠波 ( 西壮 族 自治 区民族 医院放 射科 , 西 南 宁 500 ) 广 广 30 1
摘 要 :目的 评价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 ( C MS TA) 对肝动脉解剖 变异 显示 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 例行肝 脏 1 双期增 强扫描 图像 资料 并对 图像进行 重组 , 结合横断面、 最大密度 投影( P 、 MI ) 多平面重建( R) 容积再现( MP 及 VR) 观察 其中 8例患者 的肝 动脉解剖 变异 。结果 8例( .8 患者 变异的肝 动脉 均得到清 晰显示 , 中 4例 ( .4 肝 总 98 %) 其 占4 9 %) 动脉 来 自肠 系膜上 动脉 , 3例( .0 为替代肝右动脉来 自肠 系膜上动脉 , 占37 %) 1例( .4 为腹 腔干与肠 系膜上 动脉 占12 %) 共千。结论 MS T C A可 以清晰显示肝动脉 的解剖变异 , 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 , 应作为上腹部 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 关键词 :肝动脉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 管造影术 血 中图分类 号:R 1 .2 8 4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5 1 (0 60 —0 9 —0 0 1 8 72 0 )6 9 1 2 肝动脉解剖变异较常见 , 了解这些 变异对 于肝癌化疗 药物 栓塞治疗 、 上腹部手术特别是肝脏移 植术及肝 脏疾病 的诊疗等 有重要意义 。有 关其 变异 的多 层螺旋 C T血管 成像 ( lsc mu ii t le si l Ta  ̄ gah , C A) pr orp y MS T 已有少量报道【 2, aC n 笔者应用 1 . J 6 层 ST C A显示肝动 脉解 剖变 异 , 与解剖学 描述 对 照 , 并 以探讨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汇总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复杂。
近年,肝脏外科、肝脏介入治疗以及肝移植的快速发展,使术前术后对肝动脉的正确评估尤显重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肝动脉的金标准,但由于DSA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高效、安全准确、无创伤等优点,为肝动脉的正确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06年间242例肝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资料,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及临床意义,评价CTA显示肝动脉的准确性。
选取齐鲁医院2005年5月至2006 年3月间完成腹部CTA的患者242例(腹部手术后有可能改变血管解剖及碘剂造影禁忌证者已除外), 男151例,女91例。
12~82岁,平均49.5岁。
其中,原发性肝癌27例,肝囊肿56例,肝血管瘤32 例,肝转移瘤24例,肝硬化16例,胆囊炎12例,正常75例。
有10例作了DSA检查,14例有手术结果对照。
所有患者均禁食6 h 以上,检查前0.5 h口服阴性造影剂(温水)约800~ 1000ml,检查均在SIEMENS公司生产的16层CT机上进行。
管电压120 KV,有效毫安140 mA,探测器组合为16×0.75 mm,旋转速度0.5 s/圈,进床速度 24mm/圈,重建层厚0.75 mm,间隔0.70 mm。
扫描范围从右侧膈顶到肾下极水平。
造影剂采用优维显 (300mgI/ml)100ml,由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动脉期延迟时间25 s,注射速率3.0ml/s。
将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薄层再重建,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二维、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部分应用表面遮盖法(SSD)。
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肝动脉CTA重建图像进行观察,记录肝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走行情况,根据Michels分型[1]标准(见表 1)进行解剖变异分型,并分析肝动脉的显示情况。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丁云龙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辽宁大连116000摘要:1756年首先由Haller描述并报告迷走肝动脉,1928年Adachi首先进行了较大样本尸体的肝动脉变异发生率的研究,1958年开始在放射专业文献上有副肝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报告,随后5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肝动脉变异及分型进行了各种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随着肝癌血管内介入治疗、肝胆外科、上腹部手术等技术持续不断地发展,使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分型备受重视。
本文统计肝动脉解剖变异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关键词:肝动脉、解剖变异、手术在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解剖学研究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要追朔到1966年美国的Michels的研究,他们通过200例尸体解剖,将变异肝动脉分为拜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两大类共十种类型。
Michels肝动脉的解剖分型:Ⅰ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肝中及肝左动脉55%Ⅱ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10%Ⅲ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1%Ⅳ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Ⅴ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8%Ⅵ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Ⅶ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Ⅷ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2%Ⅸ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2.5%Ⅹ肝总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0.5% 目前解剖课本所描述的肝动脉解剖是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之后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继续分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和/或肝中动脉。
相当于MichelsⅠ型,仅占55%。
还有45%的肝动脉并非上述分布,根据变异肝动脉在肝内的分布,将其分为两种,既是替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前者是指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之一而存在;后者指的是除了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外还有一支或多支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的附加支而存在。
肝动脉解剖分析及临床意义

肝动脉解剖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总结肝动脉分型及其发生率,提高对肝动脉起源和走行的认识。
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校临床医学院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表现和甲醛固定成尸,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肝动脉的类型及其发生率。
结果:共521例DSA病例,按Michels分型,Ⅰ型375例、Ⅱ型42例、Ⅲ型54例、Ⅳ型4例、Ⅴ型9例、Ⅵ型12例、Ⅶ型3例、Ⅸ型22例。
共20例甲醛固定成尸,Michels分型中Ⅰ型14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Ⅴ型1例、Ⅵ型1例。
肝总动脉直径(5.1±0.21)mm;肝固有动脉直径(3.8±0.13)mm;肝左动脉直径(2.7±0.3)mm;肝右动脉直径(2.9±0.5mm)。
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临床医师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对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动脉;解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随着介入技术、免疫学的进步,肝移植和肝癌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的开展愈加广泛,使肝动脉变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比较我校临床医学院的数字减影及甲醛固定的成尸中肝动脉起源和走行分布情况,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变异类型及变异发生率,指导临床进行诊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校临床医学院2002年~2007年5月所作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521例,男278例,女243例;年龄21~78岁,平均42岁。
我校甲醛固定的成尸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7~72岁,平均51岁。
1.2 方法回顾分析521例行DSA检查患者肝动脉的DSA表现。
观察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分布情况,分别整理分型并统计各型发生率。
甲醛固定的成尸,解剖追踪肝动脉起源及主要分支走行,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肝动脉及主要分支起端外径,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2.1 DSA结果见表1。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作者:李高忠,刘晓庚,曾冠波【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显示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 81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资料并对图像进行重组,结合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其中8例患者的肝动脉解剖变异。
结果 8例(9.88%)患者变异的肝动脉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4例(占4.94%)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占3.70%)为替代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占1.24%)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
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应作为上腹部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关键词】肝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肝动脉解剖变异较常见,了解这些变异对于肝癌化疗药物栓塞治疗、上腹部手术特别是肝脏移植术及肝脏疾病的诊疗等有重要意义。
有关其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已有少量报道[1,2],笔者应用 16层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并与解剖学描述对照,以探讨mscta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5年6月~11月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的81例患者的图像进行重组。
病例纳入标准:①无任何腹部手术及腹部血管介入操作史的患者;②无腹部巨大占位性病变导致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压迫移位的患者;③能耐受增强检查且图像质量优良者。
对上述患者的重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14~60岁,平均39.7岁。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16 ct机,120kv,300mas,转速为每转0.8s,进床速度为每转27.5mm,螺距1.375,层厚10mm,准直1.25mm。
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300mg/ml)90~100ml,经前臂静脉以3.5ml/s流率高压注入,分别延时25s及45s行动脉、门脉期扫描。
肝胆门静脉解剖最新版本

3.肝动脉的变异
⑴肝左动脉 具有肝左A本干占
39%,61%未见本干而分别来自 肝右A、胃左动脉、自腹腔干 或胃十二指肠动脉。
⑵肝中A 主要向肝左内侧段供血。
来自肝外者占36%,起自肝右A。
.
.
迷走肝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A的变
异肝动脉(迷走肝右A,迷走肝左A,迷走肝中A,迷 走肝固有A及迷走肝总A等)。
(三)肝管
1.左、右半肝各肝段、肝叶胆管依次合成肝管左、右支-肝总管。 2.尾状叶胆汁呈混合性引流,致使肝门区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 3.迷走肝管:以左三角 韧带、胆囊管内多见, 术中要重视。
.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
胆道系统的血管、淋巴、神经
1.动脉:肝右A-胆囊A--
浅支、深支 胆囊A在数量、来源、行 径上多见变异,但入胆囊 点较恒定
2.静脉:胆囊V也有较多
变异
淋巴:与胃、肝、胰的淋 巴管吻合。
.
胆囊动脉的变异
.
六、胆囊的神经
1.副交感N:兴奋性N 2.交感N:抑制性N 3.内脏感觉N:沿交感N、迷走N、右膈N(与
左三角韧带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前面观
冠状韧带
肝圆韧带
下面.观 肝圆韧带
肝
胃
韧
带
肝 十
小 网
二膜
指
肠
韧
带
.
五、肝门和肝蒂
(一)第一肝门:肝下面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
丁云龙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1756年首先由Haller描述并报告迷走肝动脉,1928年Adachi首先进行了较大样本尸体的肝动脉变异发生率的研究,1958年开始在放射专业文献上有副肝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报告,随后5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肝动脉变异及分型进行了各种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随着肝癌血管内介入治疗、肝胆外科、上腹部手术等技术持续不断地发展,使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分型备受重视。
本文统计肝动脉解剖变异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动脉、解剖变异、手术
在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解剖学研究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要追朔到1966年美国的Michels的研究,他们通过200例尸体解剖,将变异肝动脉分为拜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两大类共十种类型。
Michels肝动脉的解剖分型:
Ⅰ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肝中及肝左动脉 55%
Ⅱ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 10%
Ⅲ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11%
Ⅳ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1%
Ⅴ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 8%
Ⅵ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7%
Ⅶ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1%
Ⅷ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 2%
Ⅸ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2.5%
Ⅹ肝总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 0.5%目前解剖课本所描述的肝动脉解剖是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之后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继续分出肝左动脉、
肝右动脉和/或肝中动脉。
相当于MichelsⅠ型,仅占55%。
还有45%的肝动脉并非上述分布,根据变异肝动脉在肝内的分布,将其分为两种,既是替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前者是指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之一而存在;后者指的是除了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外还有一支或多支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的附加支而存在。
Michels分型仅将肝左右动脉的起源变异局限于胃左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两种变异起源部位的组合也只局限在胃左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还未涉及肝总动脉分叉变异、肝固有动脉起源变异和多种变异共存。
即该种分型的缺陷是:肝动脉变异起源部位局限、变异种类不全。
本组大样本资料结果表明:替代或副肝左右动脉的起源变异还有腹腔干、肝总动脉、腹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右肾动脉、脾动脉等;且替代或副肝左右动脉两种变异同时存在可组合出种类繁多的变异类型:再者肝动脉还有肝总动脉分叉变异、肝固有动脉变异和多种变异共存。
1970年Ruzicka把腹部肿瘤的动脉供血分为规则型、变异型和寄生型三类。
规则型血供指肝脏和其病变的血供均来自正常的肝动脉,变异型血供指肝脏或其病变存在起源异常的肝动脉供血,寄生型血供主要是指肝脏的病变除接受肝动脉本身的血供外,还可通过浸润肝脏邻近组织结构或病变的末梢小血管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小血管末梢吻合形成侧支,继而从其获取血供。
随着对肝动脉变异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对肝动脉变异解剖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
DSA技术的应用以及肝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又开辟了肝动脉解剖和变异认识的新方法,也使人们对其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1994年美国的Hitat分析了10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肝动脉,将起源于胃左动脉的替代或副肝左动脉分为一类,将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替代或副肝右动脉分为另一类。
从而将Mihc1es分型简化为6型。
Hiatt等肝动脉解剖分型
1正常 75.7%
2替代或副肝左动脉 9.7%
3替代或副肝右动脉 10.6%
4替代或副肝右动脉+替代或副肝左动脉 2.3%
5肝总动脉来自上肠系膜动脉 1.5%
6肝总动脉来自腹主动脉 0.2%
其基本为Michels分型的浓缩。
与Michels分型相比去掉了MichelsⅩ型,多了肝总动脉来来自于腹主动脉型。
但增添或取出的这两型出现率都很低。
MichelsⅩ型仅见1例,而Hiatt6型仅见2例。
2001年埃塞俄比亚Futara等分析了110例尸体肝动脉的解剖,结果表明:肝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占66.3%、起源于肝总动脉占18.2%、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占8.2%、起源于腹腔干占7.%3。
10例副肝右动脉中7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l例起源于肝左动脉。
肝左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占71.8%、起源于肝总动脉占16.4%、起源于腹腔干占10.9%、起源于脾动脉占0.9%。
14例副肝左动脉5例起源于肝总动脉、3例起源于肝右动脉、2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起源于腹腔干。
肝中动脉起源于肝左和肝右动脉占47.3%(肝左和肝右动脉各占约20%)、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占2.7%、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占4.6%。
结果还表明:女性肝右动脉的变异高于男性。
该研究从解剖学的角度除进步证实Michels的肝左右动脉可变异起源于胃左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发现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肝左中右动脉还可异位起源于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等。
2001年美国的Gurttdauaria等对701例肝移植的肝动脉解剖进行研究,其中有20种变异是Michels分型中未涉及到的变异类型,包括:肝左右动脉的多种起源变异、肝左右动脉两种变异的多种组合、多种变异共存等。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提出较多和较复杂肝动脉变异类型的研究,也是迄今为止英文文献中第三大样本有关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
但该研究未涉及肝动脉解剖变异分型的研究。
2004年德国Koops等对604例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DSA检查结果表明还有如下Michels分型未包括的肝动脉变异: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副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_L动脉;以及双肝动脉,即无肝总动脉,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别起源于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可以起源于肝左或肝右动脉。
结论
正确认识肝动脉的解剖变异特征并对其适当分型对提高介入插管的成功率、TACE的彻底性及降低手术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肝癌化疗药物灌注术和化疗栓塞术、肝动脉灌注泵植入、上消化道和胰腺外科手术及腹腔镜胃切除术时,为了提高疗效和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全面详细准确了解肝动脉变异特点非常有必要。
肝动脉解剖变异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当有一种肝动脉变异存在时,就有两种或多种肝动脉和其他动脉变异共存的可能性。
各种动脉解剖变异具体情况虽与国内外学者报道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即最常见的动脉解剖变异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胃左动脉。
Michels 分型亦不能全面概括肝动脉的变异类型。
肝动脉在肝外部分的变异较大,在行肝动脉结扎术时,如果找不到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
就应该考虑到它们的变异情况,迷走肝左动脉常起源于胃左动脉,迷走肝右动脉常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所以此时就应该在肝胃韧带内找肝左动脉,在肝门十二指肠后找肝右动脉。
较高的变异率使肝动脉在切取过程中受损的危险性增加。
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胃左动脉的动脉解剖变异最为常见,所以其损伤率也较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胃左动脉进入胃小弯的位置较高,接近贲门,越靠近上端术野越小,受环境因素影响胃左动脉极易受损伤。
另外在快速供肝切取时,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未能得到完整保留,使其向肝发出的变异动脉分支被切断。
因此在切取供肝时保留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胃左动脉的完整性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Michels NA.newer anatomy of the liver and its variant blood supply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j].Am J surg,1966,112:337-347
[2]Hitta Jonathan R,Gabbay Jubin,Busuttil Ronald W.surgical anatomy of the hepatic arteries in 1000 cases[j].Annals of Surgery,1994,220(1):50-52
[3]Koops A,Wojciechowski B,broer D.C,et al.An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hepatic arteries in 604 selectiv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ngiographies[j].Surg Radiol Anat,2004,26:239-244
[4]李家开,张金山.迷走肝动脉的DSA研究及临床意义[j].介入放射学,2002,21(3):230-235.
[5]夏旸,汪森明.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福建医药杂,2007,29(5):15-17
[6]卢川,刘作勤.肝动脉变异的就剖学及比较影像学研究现状[j].山东医药,2005,45(11):66-67
[7]Fishman EK.CT Angiography: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Abdomen Radiographics,2001,21:s3-s16
[8]郑树森,白雪莉,梁廷波,等.肝移植中肝动脉变异的显微外科重建[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7-9.
[9]Mizumoto R,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the hepatic hilu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audate lobe.World J Surg,198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