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力分布公式和计算

合集下载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 ×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 ×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制动力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力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力计算公式范文制动力是指对物体运动以及旋转运动产生减速或停止作用的力。

它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物体质量、加速度、摩擦系数等因素来确定。

首先,我们来看物体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制动力计算。

在匀加速运动中,物体的减速度a是已知的,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物体的制动力F:F=m*a其中,F表示制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减速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物体在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计算。

在旋转运动中,物体的制动力产生于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friction) = μ * N其中,F(friction)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物体受到的支持力。

在旋转运动中,支持力N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N=m*g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将上述两个公式结合,可以得到物体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计算公式:F=μ*m*g总结一下,制动力的计算公式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加速运动和旋转运动两种情况。

匀加速运动中的制动力公式为F=m*a,而旋转运动中的制动力公式为F=μ*m*g。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均为理想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实际情况中会受到一些不能忽略的因素的影响,如空气阻力、摩擦力的变化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以得到更精确的制动力计算结果。

总之,制动力是对物体运动以及旋转运动产生减速或停止作用的力,其计算公式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选择匀加速运动或旋转运动的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公式,并考虑其他因素以得到更精确的计算结果。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
L1
mg
L2
Fxb2
Fz1
L
Fz 2
2/16
定义:制动时前、后车轮同
时抱死时的前后制动器制动 力分配关系曲线。前后车轮 同时抱死的条件:
F1 F 2 mg F1 Fz1 F F 2 z2 替换

F1 F 2 mg F 1 Fz1 L2 hg F L1 hg 2 Fz 2

mgL2 (0, ) hg
9/16
Fxb1
求r线组: Fxb mg
Fbx mg
mgL1 Fxb hg mg Fxb 2 Fz 2 L1 hg L L L Fxb 2 Fxb Fxb1 Fxb 2



3/16
F 2
I曲线
F 2 f (F1 )
F1
4/16
0 .1
F 2
0 .3 0 .2 0 .4
0 .5
0 .6 0 .7 =0.8
F1 F 2 mg F 1 Fz1 L2 hg F 2 Fz 2 L1 hg
I曲线
0 .6 0 .3 0 .4 0 .5 0 .2
14/16
比例阀
感载比例阀
15/16
感载放射阀
16/16
0 .1
5/16
0 .7 =0.8
F1
F 2
同步附着系数 0

F1 F
0=0.4
线
I线(满载)
F F1 F 2 F1 F F 2 (1 ) F
I线(空载)
F1 F 2
6/16


1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汽车制动力计算按2015通用规范
一、制动力怎么计算
规范JTG D60—2015第4.3.5条,汽车荷载制动力按同向行驶的汽车荷载计算,一个车道上由汽车荷载产生的制动力标准值按第4.3.1条规定的车道荷载标准值在加载长度上计算的总重力的10%计算,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的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90kN。

公路一级车道荷载:
均布荷载标准值为10.5KN/m;
集中荷载按以下标准选取:
计算跨径L0≤5m,PK=270KN
L0≥50m,PK=360KN
5<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 p="">
公路二级按公路一级车道荷载的0.75倍采用
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一联5x30,桥面宽度为两车道。

制动力计算如下:加载长度为150m,车辆集中力为由直线内插得320KN。

制动力计算公式如下:
2x1x0.1x(3x50x10.5+320x5)=635.0KN。

</l0<50m,pk值采用线性内插求得。

<>。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

制动器选择计算公式在车辆制动系统中,制动器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负责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速或停止车辆。

因此,选择适当的制动器对于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车辆的重量、速度、使用环境等。

本文将介绍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制动器的性能通常由制动力和制动力矩来描述。

制动力是指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而制动力矩则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

制动器的选择计算公式将涉及到这些参数。

1.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F = μ m g。

其中,F为制动力,μ为摩擦系数,m为车辆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摩擦系数是指制动器和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它取决于制动器和车轮的材料。

一般来说,摩擦系数越大,制动力越大。

2. 制动力矩计算公式。

制动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T = F r。

其中,T为制动力矩,F为制动力,r为制动器半径。

制动力矩是制动器施加在车轮上的力乘以制动器半径,它反映了制动器对车轮的制动能力。

3. 动能计算公式。

在选择制动器时,还需要考虑车辆的动能。

动能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E = 0.5 m v^2。

其中,E为动能,m为车辆的质量,v为车辆的速度。

动能是车辆的速度和质量的函数,它反映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制动器选择的计算公式:T = μ m g r。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制动力矩,从而选择适合的制动器。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制动器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制动器的类型、材料、散热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制动器的热容量、制动器的响应时间、制动器的耐久性等。

这些因素将对制动器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工程师们在选择制动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

制动计算公式范文一、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制动距离=制动初速度²/(2x制动加速度)其中制动初速度是指车辆开始制动时的速度,以米/秒为单位;制动加速度是指制动时车辆减速的大小,以米/秒²为单位。

二、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制动初速度²=初始速度²-2x制动加速度x制动距离其中初始速度是指车辆开始制动前的速度,以米/秒为单位。

三、制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制动加速度=制动力/车辆质量其中制动力是指车辆制动产生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车辆质量是指车辆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四、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制动力=钳子力x制动系数其中钳子力是指制动钳对制动盘产生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制动系数是指制动钳与制动盘之间的摩擦系数。

五、钳子力的计算公式:钳子力=踏板力x主缸比例x钳子比例其中踏板力是指驾驶员在踏板上施加的力量,以牛顿为单位;主缸比例是指主缸的工作面积与踏板工作面积的比值;钳子比例是指制动钳活塞工作面积与主缸工作面积的比值。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进行制动距离的计算。

首先,需要根据车辆质量、踏板力、主缸比例、钳子比例以及制动系数等参数来计算制动力。

然后,根据制动力和车辆质量的关系来计算制动加速度。

最后,根据车辆的初始速度、制动加速度和制动距离来计算制动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中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车辆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不同类型的车辆、不同制动系统和不同驾驶员的参数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制动计算时,需要准确获取车辆和制动系统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最后,制动计算公式是理论模型,实际制动距离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路面情况、制动盘和制动片的磨损状况以及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等。

因此,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动操作,以确保行车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0 0 0
0.1
0.14138
0.2
0.3
0.4
0.5
0.268875 0.384437 0.489664 0.585884 0.44309 0.533719
0.055719 0.117957 0.187927 0.267167 0.357648 0.124916 0.239633 0.345351 0.064868 0.138019 0.221147 0.316443 0.426789
mm mm mm
整车参数 项目 轴距 车轮滚动半径 前轴荷 后轴荷 总质量 空载 重心高度 质心距前轴 质心距后轴 前轴荷 后轴荷 总质量 满载 重心高度 质心距前轴 质心距后轴 L Ro Gf1 Gr1 G1 hg1 a1 b1 Gf2 Gr2 G2 hg2 a2 b2 2340 275 580 420 1000 597.5 983 1357 705 670 1375 597.5 1140 1200 mm mm kg kg kg kg mm mm kg kg kg kg mm mm
制系统计算
X型布置前盘后鼓
摩擦块作用半径 r 卡钳油缸直径 d1 μ 摩擦系数 制动盘与摩擦块间隙 ΔS1 前制动器参数 110.7 51.1 0.35 0.2 后制动器参数 制动鼓直径 D 分泵直径 d2 K 效能因数 制动鼓与摩擦块间隙 ΔS2
β 0.680211
mm mm mm
203 20.64 2.2 0.35
mm mm mm
整车参数 项目 轴距 车轮滚动半径 空载 前轴荷 后轴荷 总质量 重心高度 质心距前轴 质心距后轴 满载 前轴荷 后轴荷 总质量 重心高度 质心距前轴 质心距后轴 L Ro Gf1 Gr1 G1 hg1 a1 b1 Gf2 Gr2 G2 hg2 a2 b2 2510 334 824 647 1471 625 1104 1406 904 940 1844 670 1280 1230 mm mm kg kg kg kg mm mm kg kg kg kg mm mm
0.08235 0.05 0
0.2 0.15 0.1
0.31765 0.43529 0.55294 0.67059 0.25 0.35 0.45 0.55 0.2 0.3 0.4 0.5
0 0.794256 1.588513 2.382769 3.177025 3.971282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φ =(Z+0.07)/0.85 φ =Z+0.05 φ =Z 总泵输出液压Ps(空载) 总泵输出液压Ps(满载) 前轴制动力 后轴制动力 Ps
0.08235 0.05 0
0.2 0.15 0.1
0.31765 0.43529 0.55294 0.67059 0.25 0.35 0.45 0.55 0.2 0.3 0.4 0.5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制动强度Z
满载φ f 满载φ r 空载φ f 空载φ r φ =(Z+0.07 /0.85 φ =Z+0.05 φ =Z
统计算
0 满载φ f 满载φ r 空载φ f 空载φ r φ =(Z+0.07)/0.85 φ =Z+0.05 φ =Z 总泵输出液压Ps(满载)
0 0 0 0
0.1
0.2
0.3
0.23361
0.4
0.5
0.126372 0.241297 0.346263 0.442511 0.531084 0.069258 0.146624 0.081069 0.17336 0.332131 0.444644 0.112332 0.215574 0.310786 0.398871 0.480598 0.279375 0.402424 0.546968
利用附着系数φ
0.6
0.7
0.8
0.9
1
0.612865 0.688605 0.758951 0.824459 0.885611 0.574356 0.725538 0.904001 1.117862 1.378814 0.556633 0.627551 0.71918 0.69385 0.755969 1.51326 0.81429 1.942142 0.927845 1.185907
0.78824 0.90588 1.02353 1.14118 1.25882 0.65 0.75 0.85 0.95 1.05 0.6 0.7 0.8 0.9 1
4.765538 5.559794 6.354051 7.148307 7.942563
理想车轴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 附着系数 φ 0.000000 0.100000 0.200000 0.300000 0.400000 0.500000 0.600000 0.700000 0.800000 0.900000 1.000000 制动力分配系数β 同步附着系数φ0
9082.71 10596.49 12110.28 13624.06 15137.85 3345.104 3902.621 4460.139 5017.656 5575.173 6 7 8 9 10
φf φr φf φr Z+0.07)
Z+0.05
理想车轴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数 空载 满载 FBI11(N) FBI12(N) FBI21(N) FBI22(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680211 0.392457 0.655918
X型布置前后盘式
前制动器参数 摩擦块作用半径 r1 卡钳油缸直径 d1 μ 摩擦系数 制动盘与摩擦块间隙 ΔS1 118 57 0.42 0.2 mm mm mm
后制动器参数 摩擦块作用半径 r2 卡钳油缸直径 d2 μ 摩擦系数 制动盘与摩擦块间隙 ΔS2
β 0.730837
135 34 0.38 0.2
0.78824 0.90588 1.02353 1.14118 1.25882 0.65 0.75 0.85 0.95 1.05 0.6 0.7 0.8 0.9 1
4.180127 4.876814 5.573502 5.240077 6.113423 6.27019 6.966878 6.98677 7.860116 8.733462
0 0.696688 1.393376 2.090063 2.786751 3.483439 0 0.873346 1.746692 2.620039 3.493385 4.366731 0 1513.785 3027.57 4541.355 6055.14 7568.925
0 557.5173 1115.035 1672.552 2230.069 2787.587 0 1 2 3 4 5
0.6
0.461947
0.7
0.58349
0.8
0.9
1
0.674206 0.755565 0.830751 0.900443 0.965221 0.726937 0.898799 1.108445 0.617987 0.696542 0.769944 0.838686 0.903197 0.556055 0.709566 0.894846 1.122898 1.410463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满载φ f 满载φ r 空载φ f
空载φ r φ =(Z+0.07) /0.85
利用附着系数φ
φ =Z+0.05
0 0.10.20.30.40.50.60.70.80.9 1
制动强度Z
φ =Z
0 满载φ f 满载φ r 空载φ f 空载φ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