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宗派唯识宗

合集下载

唐代玄奘与唯识宗

唐代玄奘与唯识宗

唯识宗是我国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十三宗之一。它源于印度
大乘佛教有宗一派。这一派以印度无着和世亲开端,中经印度戒
贤,终由我国唐代著名译经家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
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其特点是首先分析世界各种物质的和精
神的现象 因此被称为法相学;其次论述主观意识如何变现出这些
现象,被称为唯识学。可见,法相学是唯识学的开端,唯识学是法相
感到各派学说在成佛途径上相互差异,而且有些与佛教经典不合。
例如,是所有人都能成佛,还是只有部分人能够成佛;人是在经过
累世修行之后成佛,还是现世死后即可成佛?这些问题都是佛教徒
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各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能取得一致看法。
玄奘听说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讲授《瑜伽师地论》,能够融通各
琐的修证,可以转识成智,回归本体。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存在于
众生之中,它包含受污染的有漏种子和至善清洁的无漏种子,有漏
种子使人陷入现实世界的苦海,只有经过不断积善熏习,才能转为
无漏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并不因人死而消灭,它会转入人的来
生,只有经过长期的修行,就会灭尽有漏种子,把识变为智慧,就能
南宗创始人惠能相等。
玄奘的著作现在已经散佚,他所翻译的佛经《成唯识论》集中
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因而被这一派教徒奉为经典。他的弟子窥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宗派的理论体系,著作近50种,其
中主要为《成唯识论述记》。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依据这两部书分
析唯识宗的思想。
唯识宗继承印度佛教大乘有宗的传统,不是单纯否定客观世
用是触形,意识的作用是知觉,以全部外境为认识对象。第七识划
为一类,它不以外境为认识对象,而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据,其作用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唯识宗是由谁创立的?

唯识宗是由谁创立的?

唯识宗是由谁创⽴的?
唯识宗⼜名法相宗,创⽴于唐代。

由于本宗的创始⼈⽞奘及窥基常住于长安⼤慈恩寺,所以本宗⼜被称为慈恩宗。

⽞奘法师(602-664)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杰出的⼈物之⼀。

他曾经⽤⼗七年时间西⾏求法,历经了千⾟万苦,游历印度五天竺,遍访各地名师,并与唐贞观⼗九年(645)回到长安,带回了从印度搜寻到的佛经六百多部。

在唐太宗⽀持下,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等处组织译场,从事佛经翻译。

⽞奘系统翻译了⼤乘佛教瑜伽⾏派的经论,从⽽为唯识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他⼀边翻译⼀边讲解,这期间培养了⼤批弟⼦。

这些弟⼦著书⽴说,发挥了⽞奘所传的学说,也扩⼤了唯识宗的影响。

在这些弟⼦中,以窥基法师的成就最为突出。

窥基(632-682)出⽣于贵族之家。

17岁出家,28岁时参加了⽞奘翻译《成唯识论》的⼯作,并作《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发挥唯识学精义。

除此以外,他还作了许多论疏,阐述⽞奘所传之学,有“百本疏主”的称号,唯识宗因此⽽盛极⼀时。

佛教四教派中对唯识一派的观点浅做研究

佛教四教派中对唯识一派的观点浅做研究
佛教四教派中对唯识一派的观点浅做 研究
对于一个学习藏传佛教哲学的学者来说,认识内道四部最基本的 观点是重要的。在内道宗派四部中唯识宗具有独特的性质,尤其 在它的观点和理论方面,远高于有部和经部两大学派,比上部宗 论更适合我们的思维意识。
因此,读懂唯识宗派之独特观点是认识其他内道宗派的基本,分 析和研究唯识宗派的观点和理论,对其他内道宗派的认识有了明 确的目标。本人在这篇论文中,对唯识宗派的起源,与其他内道 宗派之间的差异及唯识宗派的独特观点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中,通过分析佛教广行派开宗大师无著及其弟子世亲和成 为内因明学的开派祖师陈那及其弟子法称之历史背景,来说明唯 识宗派的起源并分析它的定义及这些大师的著作研究。第二章 中,通过分析唯识宗派和其他各内道宗派之间的差异,来进一步 说明唯识宗派的一些独特观点。
第三章中,分析唯识宗派的一些各个观点,来进一步完善和扩充 了唯识宗派在其他内道宗派中的独特地位。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

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

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

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

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似外境现”),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相在识中”),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

“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

“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

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

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

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唯识宗企图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把客观世界完全说成是主观世界的作用,认为就是主观方面,能起认识,了别作用的,也不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物质结构(如眼、耳、心等等),而是纯精神。

他们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作用,而这主观的作用,又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毫无联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

玄奘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不仅是宗教家,而且是旅行家和翻译家,“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代的小说,《独异志》、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都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

这反映了历代人民对玄奘的景仰和歌颂,人们歌颂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而刻苦的治学态度。

玄奘原姓陈,名袆,玄奘是他的法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

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孝经》。

玄奘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后出家为僧,先向景法师学《涅磐经》,后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

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毗昙》等,并向云法师学《迦延》。

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21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

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毗昙》各三遍。

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

贞观元年(627年)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戒贤的弟子。

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

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

玄奘在此应邀讲《涅磐经》、《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使他名扬西域。

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唯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佛法的理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唯识宗主张“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本文将对唯识宗进行全面解释,并探讨其核心思想及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1. 唯识宗的起源唯识宗起源于印度,源于大乘佛教中的一种理论体系,距今已有约2000多年的历史。

此学派的思想主要由印度学者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建立和发展起来。

他们通过对佛陀教诲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学理体系,引领了佛教的理论发展。

2. 传入中国唯识宗的学说于公元5世纪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佛教界扩展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重要分支。

唯识宗与中国其他佛教学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使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核心思想1. 唯识论唯识宗的核心思想是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唯识论强调“依他因缘”,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独立实体存在。

通过对心识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并认识到存在的真相。

2. 缘起观唯识宗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缘起观”。

缘起观认为一切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是由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而导致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唯识宗通过对缘起的深入理解,解释了人类的痛苦和无明的根源,并提出了通过正见和修行来解脱苦难的方法。

三、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1. 佛教学说的发展唯识宗对佛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对佛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释,使佛法更加系统和全面。

唯识宗的学说填补了佛法的空白,完善了佛陀传授的教义,并且通过与其他学派的对话和碰撞来推动佛法的发展。

2. 实践指导唯识宗提供了对佛教实践的重要指导。

唯识宗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深入思考自己的心识,人们可以认识到世间的虚妄和无常,并寻求解脱和智慧的途径。

唯识宗的实践方法对于修行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宗派唯识宗
72、第六识:意识
问:何以知有佛?佛从何来?
答:何以知无佛?“无佛”从何来?
问:我想问的是这个时候的知,是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
答:哦!你是说思维心哪。

思维心是第六识。

73、第七识:我执
(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

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2)第七识干什么?
答: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

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

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
74、第八识:心王
(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

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

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

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答:“人”,是一还是多?
问: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
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
(4)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问:“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答:因缘。

其实,进入、离开、起现、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进入、离开”就是说的“起现、现行”,并非“进入、离开”排斥了“起现、现行”。

“起现、现行”也囊括了“进入、离开”,并非“起现、现行”不包含“进入、离开”。

就象“清净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样,本不对立。

还记得“云何忽生”这个问答吧: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问者对立,答者一如。

也就是说,问者所说的“清净本然”排斥“山河大地”,答者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就是清净本然啊,怎么又冒出另一个山河大地来。

所以,应问者之机,强说“进入、离开”时,讲的正是“起现、现行”。

(5)意生身、中阴身
问:意生身,中阴身,第八识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意生身是平等性智(第七识所转)起现的。

中阴身是人死了,第八识离体后,又摄受极稀薄的物质而起现的临时过度性的身体。

(6)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时的这个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呢?
问: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时的这个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呢?还是与八识无关呢!
答:既然“已断”“未生”,哪还有“识”的痕迹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