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近几年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实践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重视。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为例具体分析,探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为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unt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a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narrow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growing, the "city governing counties" fiscal system can not able to mobilize county gover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is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quickly caught the pilot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ctive att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ies," the fiscal system would have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produce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ovince, counties pros and cons of the fiscal system, bu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counties suppor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the fiscal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一、引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演变动因、运行效率及改革路径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演变动因、运行效率及改革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优化我国行政区划设置,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以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目标和要求。
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长远意义的理论工作。
鉴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最初以财政为突破口,时间跨度长,地方改革相对系统全面,故笔者力求以"财政"为视角,以点扩面,系统总结"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成效、问题,提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路线,同时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和全局性体制改革提出建议考虑。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旨在解决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因"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而导致的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以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
目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已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基于各省省情不同,具体改革措施存在很大差异,但总体改革思路一致,即为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给予县一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加大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支持力度,指导县市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财政结算、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资金调度、资金补助、工作部署等直接到县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在现实运行中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亦出现一些问题,如省与市、县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市、县分治不彻底,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配套改革不力等。
因此,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如何有效、深度地推行显得非常重要。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衍生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例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衍生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例曹明【摘要】省直管县改革是一项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几年来此项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省直管县实施以来衍生的问题主要有:省市县各级政府间利益关系复杂化;原有公共服务体系碎片化;县级政府规模扩张冲击机构改革既有成果;垂直体系的条块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省级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支撑和管理难度加大、矛盾集中;财力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
要推进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发展,就必须立足省情,实行“一省多制”;准确定位市县功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创新工作管理机制,提高综合行政效能;深化改革垂直管理体制;理顺财政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作者】曹明【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1“省直管县”是一项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
此项改革源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内在的变革要求。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地级管理层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的统一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与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①以河南省为例,从2004年开始,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经济强县在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分两批(2004年、2007年)对47个县(市)进行了强县扩权。
其中,赋予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中牟等6个县(市)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共80项;赋予新密、新郑、登封等41个县(市)部分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共71项。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对其相关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可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一、背景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发展县域经济,开始推行县级财政省级直管制,来充分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
就山东而言,自2009年起我省开始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改革,将包括商河、莱阳、高青、安丘、惠民在内的20个县或县级市纳入本次改革试点的范围内,并已开始逐步实施。
相对于传统的市管县,省管县是指省级财政跨过市一级财政,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直接面对县级财政开展相关业务的一种财政管理形态。
这种财政管理形态可以充分解决以往市一级对县级干涉过多,对其省级拨付资金进行部分截留,县级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发言权的弊端。
除此之外,还可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解决了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优势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后,由于市一级中间环节的取消,省级财政可以直接结算至县,实现了市级与县级财政主体地位的平等化,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市一级对省级财政资金的截留,而通过省级与县级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可充分增强省级对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有效避免了由于存在中间环节所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山东为例,由于第一批所试点的20个县(县级市)大都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有些甚至为贫困县,本次试点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为财政资金的拨付。
2.有利于“三农”事业的发展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在财政方面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其目的就是从体制上解决县级财政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其可以集中财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及各种社会事业,提高乡镇居民、农民的人均收入。
“省直管县”财政新体制的初期效应及对策建议

城 镇 土 地 使 用 税 、 地增 值税 、 地 占用 税 等 与 县 域 土 土 耕 地 开 发 、 目发展 密 切 相关 的税 种管 理 。 实 项 目土 地 项 落 开 发 、 用 情 况 的 审核 , 使 寓监 督 于管 理 、 促 进 于 审 核 , 寓 加 强 征 收 工 作 的 前 瞻性 、 预见 性 和 主动 性 , 县 级 财 税 为 收 入 构筑 可靠 稳 定 的税 源保 障 。
财 源 建 设 的 重 点 放 在 园 区 主体 财 源 , 力 放 手 发 展 非 努 公 有 制 经 济 上 。充 分发 挥 园 区 经 济对 乡 镇经 济 的 辐 射
作 用 . 点 培 育 一 批 市 场 前 景 好 、 动 作 用 大 、 风 险 重 拉 抗
能 力 强 的 优 势 中 小 企 业 , 过 园 区 “ 均 衡 ” 率 先 发 通 非 式 展 的成 果 来 反 哺 、拉 动 县 域 其 他 财 源 板 块 均 衡 发 展 , 为税收持续增长提供了丰厚的税源。 大力 平 衡 区域 经 济 ,力 图实 现 全 县 各 乡镇 经 济 的 同 步 协调 发 展 政 府 部 门要 对 经 济 发 展 缓 慢 的 乡镇 进 行 重 点 扶 持 . 要 向 上 级 争 取 相 关 扶 持 项 目 , 要 在 既 又
策 建 议
、
数 据 解 读 “ 直 管 县 ” 制 运 行 的初 期 效应 省 体
( )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是 县 级 财 政 最 大 利 好 一 新
国库 管 理
一
关键词 : 政体制 初 期效应 财
方 面 , 级 转 移 性 收 入增 长 快 。 长期 以来 , 发 县 欠
21 0 0年 1月 1日起 . 南 省 全 面 推 行 “ 直 管 县 ” 湖 省 财 政 体 制 , 现 行 的 “ 管 市 、 管 县 ” 政 管 理 体 制 为 改 省 市 财 “ 管市 、 管县 ” 省 省 的财 政 管 理 体 制 , 从 5月 1日起 正 并
关于吉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调查分析

关于吉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调查分析关于吉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调查分析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就是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加上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基层政府财政面临严峻的形势,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02年以来,一些省份陆续推行了省直管县改革的试点,目的是为了扩权强县,并将现阶段改革的重点放在财政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也暴露出来直接管理下的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总结近年来吉林省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情况,归纳其得失,提出其问题所在,为即将全面推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实行省-市、省-县的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改革对于精减政府机构层级,提高政府运行的综合水平,并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吉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分析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着眼于这些问题相应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所需的配套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促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一、关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理论基础(一)财政体制的含义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权限,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
其作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一个国家的职能是由各级政府之间共同承担的,为了保障各级政府能够完成一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就应当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控制权和财政管理权。
在一般情况下,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行政权力,就应当有相应的财权,从而为各级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保障。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含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指省级财政将收人报解、财政结算、转移支付、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权限直接下放到县级财政,减少市级国库和财政管理的中间环节,缩短财政资金的在途时间,提高了县级的财政资金自主调控能力,实现了省对县直接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财政管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引言财政管理在维护国家财政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的财政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其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财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1. 财政信息透明度不足当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着财政信息不够透明的问题。
一些重要的财政数据和信息没有及时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导致财政管理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2. 财政监督不够严格财政监督是确保财政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的财政监督机制存在一些问题,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范围不广,容易导致财政管理的不规范和不透明。
3. 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财政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配置以实现最大效益。
然而,当前的财政资源配置存在一些问题,存在重点支出不足、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导致财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财政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重要的财政数据和信息,提高社会监督的能力,增加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全面、严格的财政监督制度,扩大监督范围,避免财政管理的不规范和不透明。
3.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强财政资源的策划和管理,推动科学、合理地配置财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财政投入的最大社会效益。
结论财政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存在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等改进措施,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困境探究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困境探究摘要:本文就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对的诸种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理性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明晰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和制约性因素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省直管县;改革;困境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省管县”体制建设是对中国传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
早在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就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都提出了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在2009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这再次彰显出中央鼓励地方大胆探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心。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省级以下行政区划的权力结构模式和行政、财政基础,并将深刻影响政府间纵向关系模式,可以被视为自20世纪80年代“市管县”体制实施以来又一次对政府间关系机制所做出的重大调整。
正如诺思和托马斯认为:“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1]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在制度交替的时空内必然产生大量问题”。
[2]虽然,浙江、海南等地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其它省市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省区经济、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实施省直管县市体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尽相同,从一种体制到另一种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克服很多困难,跨越重重阻力,进行反复的试点工作,这个体制才能不断地成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经历了萌芽状态,进入蓬勃发展过程中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它的阻碍性因素和制度性瓶颈又在何处呢?二、省直管县体制的困境分析(一)法律困境国家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某些行政权力必须由市级政府行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来看,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然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
视。结合审计工作实践,笔者就如何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一点肤浅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市级和县级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凸显。一方面,省财政直接与县财政挂钩后,市级财力弱
化,迫于支出压力,市级政府便将主要财力放在如何增强中心城市实力、拓展中心城市功能、
增加中心城市影响力上,减少了对县级财政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改革后,在收入分成、
资金调度、争取上级转移支付等方面,市级和县级财政之间处于平等的竞争关系,是利益分
配的直接挑战方。这种财政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将内耗政府公共资源,不利于提供跨区域
公共产品和服务。
2、市本级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无法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在传统的“省、市、县”三级财
政管理体制下,市本级下拨给区县的专项补助资金在市本级财政列“补助下级支出”科目,
在县级财政列“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直
接下达收入计划、下拨财政资金、办理财政结算,而市本级财政与县级财政之间没有了资金
拨付关系,致使市本级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无法列入县级财政“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未能
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
3、区县税收征管体制未做相应改革,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一些
省份调整和下放了部分省级税收,基本上实现了税收属地入库。但由于省以下税收征管体制
未相应改革,省地税直属局、市级国税直属分局和市级地税涉外分局的征管权限没有相应下
放,导致各区县税收征收机关不减反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4、市级政府财权事权改革不配套,增加了县级财政负担。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省集中
的财力越来越多,但行政事务权、行政审批权、人事权等没有实施同步改革,市本级各部门
的宏观职能依旧覆盖全市,市级政府在有限的财权范围内仍然承担着诸多事权。市级政府出
台各类财政配套政策,增加了县级财政负担。
二、改进的对策
1、健全财政配套改革措施。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制定关于省财政与市、县财政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
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指导意见,理顺省与市县、市与区县之间的财政关系,规范
市级财政下拨专项补助资金流程。另一方面,省财政应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省政府
及其财政主管部门应以强化基层财力保障能力、提高县级民生保障水平、均衡地区间财力差
异为出发点,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均衡性转移支付规
模和比重逐年提高,逐步减少和弥补县级财政支出的缺口,提高民主支出在政府性支出中的
比重,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与此同时,规范市级人
民政府出台配套政策行为,按照“谁出政策谁买单”的原则,不再增加县级财政配套压力。
2、完善行政配套改革制度。一是逐步推进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改革,
以省、市、县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为核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工与
协作,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二是逐步实现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管理权相一致,充分
调动市县各级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有效缓解市级、县级之间在利益
分配上的矛盾。三是省政府各职能部门提高针对“省直管县”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建立专门
面对直管县(市)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制,保持对市县的信息畅通。四是调整税收征管机构
设置,理顺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体制,减少县级政府组织税收收入工
作的协调难度。
3、实施审计配套监督机制。为确保对县级财政的有效监管,必须要建立健全与省直管县财政
体制改革相适应的财政监督机制,实施审计配套监督。由省级审计机关组织建立针对省直管
县财政的“定期轮审”制度,直接部署对县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审计,并通过加强省、市、县
三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形成多层次的审计监督,对省直管县的各级政府性资金实现有效
监管。
4、增强省级宏观调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