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司治理理论
2020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三大公司治理问题知识

第五章公司治理【知识点4】公司治理理论一、委托代理理论(一)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股东等)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经理等)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四)在所有权分散的现代公司中同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相关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与代理问题有关二、资源依赖理论(一)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大多需要在环境中进行交换获得。
(二)组织对环境及其中资源的依赖,是资源依赖学派解释组织内权力分配问题的始点。
(三)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权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政治行动者,认为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控制其他组织的权力行为相关。
(四)资源依赖理论也考虑了组织内部的因素,认为组织对某些资源的需要程度、该资源的稀缺程度、该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利用并产生绩效以及组织获取该项资源的能力,都会影响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格局。
因此,那些能帮助组织获得稀缺性资源的利益相关者往往能在组织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即资源的依赖状况决定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状况。
(五)相较于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董事会的功能。
(六)董事会可以管理环境依赖并且应该反映环境的需要。
具体而言:1.董事会有能力获得并降低企业的依赖性,董事会的规模和构成影响了董事会为公司提供核心资源的能力。
2.董事会的规模并不是随意的、独立的,是对外部环境条件的理性反映,随着环境的改变董事会的构成也应随之改变。
3.公司当前的战略和早期财务绩效也是影响董事会规模的因素。
4.董事会成员给公司带来资源的能力也是公司治理关注的重要问题。
5.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董事的资源依赖也不同。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中作者对公司治理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介绍。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Abstract: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introduc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broad and narrow.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 公司治理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拉丁词根“gubernare”是掌舵的意思。
《美国传统词典(烈解)》将其解释为“The act,process,or power of governing;government。
”意指统治、管理,统治管理的动作、过程或权力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治理”被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也译作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督导机制等。
由于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根椐对问题的不同分析和强调角度,给出各种定义。
值得区分的是较为常用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概念,前者一般代表了公司治理的动态过程,而后者则是公司治理的结构状态。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机制相关理论

中图分 类号 :2 66 F7 .
文 献标 识码 : A
d i 03 6  ̄i n17 — 9 8 0 . .2 o: 。 9 .s.6 3 0 6 . 1 o 0 4 1 9 s 2 14
公 司治理表现为股东至上。 () 2 信息 经济 学下的公 司治理理 论 : 委托代 理 理论。信息经济学是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
一
经营权相分 离带来 的股 东和管 理层之 间的代理 问 题。0 2 世纪 6 年代 B u 0, s和 Wii sn等 0 am l Ma la o lm 人分 别建立各 自的模型 , 从不 同的角度揭示管理层 与股东之 间的利益差异 , 从而提 出现代公 司治理机
作 者 简介 : 宇 , 疆 财 经 大 学会 计 学 院 0 级 研 究 生。 张 新 8
21第 期总 1 ̄ o年 4 f第7 ) l o
山 纺 经 东 织 济
国 _ I
不符合 客观事实 , 不完 全信息 的存在 使该理论 无法
我 国学 者 吴 敬 琏 认 为 , 司 治 理 结 构 是 指 由所 公
人们 对经济微 观层 面上的公 司治理 问题 的思考 , 尤其是 2 0 0 8年 由美国次贷 危机 引发 的全球金 融危机 使 人们愈 发 意识到现代 公 司治理 问题 已经 关乎 国家经济 的命 运 。 司治理 问题研 究在 国外( 公 主要指 市场 经 济发达 国家) 开始得 较早 。 目前 , 司治理在 一些 国家 已经成 为商 业经济研 究的一 个核 心 问题 , 公 虽然对这 个 问题 的研 究 已有上 百年的 历史 , 国内外学术界做 了大量的研 究 , 是在公 司治理 的 内涵上却是 仁 者见 但 仁智者 见智 ,没 有一 个统一 的定义模 式 ,这一般 是 由于研 究者在进行 相关研 究 时采取的 角度 不 同造 成
公司治理理论结构 一个契约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个契约姗
冉 光 圭
权分离 ,产生 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 公 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 中最基本的制度 系 , 在经营者不拥有公 司10 0 %股份 的情况下 , 经营者 安排。 现代公 司区别于古典企业 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 与股东的 目 函数并不完全一致 , 标 经营者为了自身利 与经营权的分离, 从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 益有动机作出有损股东利益的决策行为 , 信息的不对
体所指向的对象 ,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 的问题 , 即
“ 治理什么” 涉及公司治理的边界和范围。 , 企业是一
合 曩发法 股他计股 计 起人外职 本 } 股 其小 去 募法 人 集人 工 股 股资
关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 , 在竞争 日益激烈的市场经 东资产s 值机制的割裂 : l t 中小股东资产增值依靠每股
济条件下 , 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往往构成特定公司的 业绩的提升和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 进而促使股票价格
而控股股东资产增值则与市场走势和 异质核心竞争能力 , 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力资 的上涨来实现 ; 只与高溢价融资有关 。这种 :所有者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参与公司治理 , 不仅是 股票价格涨跌基本无关 , 导致控 股股东战略行为的扭 曲 ( 如盈 现代公 司发展的内在要求 , 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不可 股份 的异质性 , 逆转的趋势。 因此 , 公司治理应当摒弃 “ 股东至上” 的 余管理等 ) 控股股东侵害 中小股东利益 的行为时有 , 治理逻辑 ,治理主体应从过去的股东扩展到包括股 发生 。
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因此 , 由企 委托人 , 股东成了代理人。 非对称信息 、 不完全契约以 及债权人 的有限理性也为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 了可能条件。这些道德风险行为包括 :. 1 资产替代行
金融学中的公司治理理论

金融学中的公司治理理论在金融学领域,公司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公司治理是指为了确保公司在各方面的运营中达到最佳效果,保护股东权益以及提高公司价值的一系列机制和原则。
本文将探讨金融学中的公司治理理论。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司治理是指为了保护股东利益,确保公司管理层公平、透明、高效地管理公司事务的一套机制和原则。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帮助公司吸引投资者,提高公司价值,降低投资风险。
它包括股东权益保护,董事会运作,公司内部控制,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二、股权理论股权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它强调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权利,并认为公司管理层应该为股东利益而工作。
根据股权理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为股东利益服务,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会大众。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应该平衡各方的利益,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
四、经济政治理论经济政治理论强调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它认为政府有责任制定法律法规,监管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
经济政治理论指出政治因素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是重要的。
五、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之一。
董事会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股东代表组成的机构,负责监督公司管理层决策和行为。
一个有效的董事会应该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透明度。
六、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运营的正常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机制。
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审计等方面。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降低公司的风险。
七、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财务和经营信息的一种手段。
透明度和及时性的信息披露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
公司应该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及时披露准确、完整的信息。
结论公司治理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1

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1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一、企业理论企业理论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总结和抽象,是指导企业管理决策和实践的成熟理论体系。
企业理论是企业管理科学的基础,是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重要依据。
1.1 企业理论的基本原理企业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利润最大化原理、成本效益原理、市场均衡原理等。
利润最大化原理是企业理论的核心,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成本效益原理是指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来增加利润。
市场均衡原理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关系,通过调整生产和销售等行为,实现市场均衡状态。
1.2 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企业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问题,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品牌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全球竞争意识,加强战略规划和品牌建设,注重员工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二、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协调管理,是确保公司合法权益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公司治理包括所有权关系、决策关系、监督关系和激励关系等方面。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赢。
2.1 公司治理的原则公司治理的原则包括透明、公正、公平、规范和效益的原则。
透明原则是指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利益相关者公开信息,并接受外部检验和监督。
公正原则是指公司应平等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并建立公正的决策和分配机制。
公平原则是指公司应公平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偏袒任何一方。
规范原则是指公司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得违法违纪。
效益原则是指公司应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

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发展09级金融五班张晓耕学号 1199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
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现代公司治理主要有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两部分构成。
契约理论,即关于合同关系各方地位、关系、方式、内容等方面内容的理论。
主要原则:各方地位平等,自由协商一致形成约定,权利义务对等。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公司治理的问题最早由Belle和Means(1932)提出:由于所有权高度风险资本契约理论分散,以至于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并不真正对公司的股东负责,这些管理者实际上已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Jensen和Mackling(1976)用委托代理理论对Belle和Means问题重新展开了分析,发现了所有者与管理者在目标不一致情况下存在的代理冲突,如管理者的在职消费等。
陆续有学者验证了Jensen和Mackling(1976)结论的正确性,即外部股权的增加与基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成正比关系,如Ang,Cole和Lin(2000)发现了外部股权比例与代理成本成正比关系(相对于内部人管理企业);Shellfire和Vishny(1997)、La Porta等人(1998)发现美国以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股权是集中的,并且在形成控股股东后,所有者与管理者出现重合化趋势,公司治理最主要冲突已由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演化为所有者之间,即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控股股东主要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通过将一部分公司资源转移到己方手中对契约的其他方进行剥削。
Muller和Warneryd(1999)指出,若企业内契约不完全,管理者会花费企业资源去扩大其在剩余分配中的比例,从而导致企业出现福利损失,而外部股权不但扩大这一损失,形成代理问题,甚至还会形成其他的代理冲突。
公司治理(完整版)

公司内部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报酬激励机制 剩余支配权和经营控制权激励机制 声誉或荣誉激励机制 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 实现公司激励机制的途径:完善公司内部收入分配 制度;完善经理人员任免制度;建立经营者风险抵 押制度;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
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的内容
股东与股东大会:“用手投票”、“用脚投票” 董事会的监督 监事会的监督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界定公司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相 互关系,主要体现为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经 营者治理结构、资本治理结构。 资本治理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 比例关系。通常,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 益资本构成。一般来说,企业力求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 筹资方式。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各有相应的成本。债务 融资的成本是利息,而权益融资的成本主要是股利。通 过每一种融资成本的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总的资本成本。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体现 独立董事人才匮乏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的冲突 独立董事的职责难以有效履行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确保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性 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 律法规 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素质的独立 董事人才
代 理 人 激 励 与 约 束
在委托代理模式下,各个机构之间的权责是 很分明的。
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是指由 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 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 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 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 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 象。又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人和委托人在利益上存在潜在的 冲突。而其直接原因则是所有权和控 制权的分离,究其本质原因在于信息 的不对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文献综述论文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综述。
公司治理是解决现代公司因为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及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早在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股份制公司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的现代理论文献起源于Berleand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论文百事通Berle和Means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正如DenisandMeConnell(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AA一CRED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的文献进行综述。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指的是公司的投资者利用法律以及公司章程等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或者借助市场竞争的自发选择,或者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等来实现的公司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公司治理文献按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把公司治理机制简单区分为内部与外部控制系统。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但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水准、企业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Shleiferand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法律问题,甚至是资本社会化后,减少经理人对投资者“剥削”的政治问题。
公司治理文献通常把外部融资理解为企业作为法人与资金提供者的合约。
资金的提供者以牺牲资金的使用权(实际控制权)为代价,获得对资金的剩余控制权力。
对合约当事人权益的规定、解释和实施显然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LaPort,Lopez-de-Silanes,Shleifer,andWishny(1998,2000)的经验研究发现,各国在股权结构、资本市场和分红政策上的差异与投资者在法律上所受到的保护水准密切相关。
而且在实施普通法的国家里,公司治理的水平通常都比较高,小股东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相反,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通常对小股东的保护比较薄弱,公司治理的水平相对应也比较低。
他们还发现,不同国家的股权价值、资本成本和外部融资的水准都不相同,而这些差异可由该国的法律起源来解释。
显然,要保障投资者可以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法律体系是一个颇为有效的外部机制。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机制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浪费资源,该企业最终会遭到竞争的产品市场淘汰。
因此,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水准会降低管理层的懈怠,并且可能有助于限制低效率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它还可有助于减少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
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现代公司无法按竞争性价格销售它的产品,通常与该公司存有严重的代理问题相关。
它或者是因为经理人的挥霍浪费,或者是因为缺乏约束经理人行为的有效机制。
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拙劣的公司业绩会导致公司陷人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3公司控制权市场Marris早在1963年指出,两个市场(产品和要素)的失败可以通过第三个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适当作用而加以纠正。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接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一个活跃的企业控制权的竞争市场对有效分配资源至关重要。
这样的市场可以使有能力的管理者在短时间内取代无能的经理,控制公司的资源。
企业控制权的竞争市场的运作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代理人竞争(proxyfights)善意的购并和敌意的接管。
对公司控制权市场一个较为新奇的观点是,把该市场视为经理人劳动市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不同的管理团队竞争控制公司资源权力的竞技场”。
在这里,Jensen等显然看到,变化中的技术和市场条件通常对公司资产的重组提出要求,而具有全新管理理念的管理团队往往更容易实现变革。
接管则成功地完成了旧的管理团队向新的管理团队的过渡。
对公司控制权市场更为普遍的看法是,它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在形式上它为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为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创造了条件。
从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指出接管在缓解生产能力过剩和退出困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作用,接管一个十分重要的客观效果是,与接管活动相伴随的经理人被辞退的危险,迫使经理人能够从股东的利益出发,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
因而,除了把公司控制权市场看作是一种融资渠道,在公司治理的文献中,更多地把它看作约束经理人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
对于接管的经济角色的理论探讨,主要来自GrossmanandHart(1980)以及Scharfstein(1988)等。
一旦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的约束经理人与股东关系的合约将不再适用。
经理人可能选择非效率的经营方式,甚至考虑转移企业的部分资产。
通过由第三方接管者控制企业,重新制定一个适应新环境的合约月妾管实现了效率的改善。
因此,在GrossmanandHart看来,接管机制以间接方式实现了股东与经理人的重新缔约。
Scharfstein(1988)则认为,接管对经理人行为的约束价值在于,它使经理人的合约补偿建立在私人可观察的真实世界状态。
当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存有信息非对称时,股东无法对企业价值低是因为经理人偷懒,还是因为外部环境恶劣所导致做出区分。
而接管者作为企业环境的信息知情者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减缓了股东为经理人制定激励合约时的非效率。
如果企业的价值低是因为经理人偷懒(企业环境恶劣),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股东对股票转让的要价又低于(等于)知情的接管者的出价,则接管发生的概率就会提升(降低)。
接管活动使经理人合约补偿不是单纯建立在经理人的业绩,而是建立在私人可观察的真实世界状态之上。
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有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
在上述假设下所形成的典型认识是,如果没有第三方来实施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就不可能存有市场交换。
不过,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即使不存有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
构成这一私人合约实施机制的基础就是重复交易所产生的价值。
Fama(1980)FamaandJensen(1983)首先指出,经理人对其在经理人劳动力市场声誉的关注,构成对其自身行为的约束。
Holmstorm(1999)从动态的角度,一般化地讨论一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如何影响其现阶段付出努力水准的激励,成为相关声誉理论最有影响的文章之一。
按照Holmstorm,个体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对业绩的长期观察反映出来。
即使不存有一个显性的产出依赖合约,因为对个体生产能力的评价影响期望产出,而期望产出又进一步影响每一期的报酬,于是,存有一个隐性的合约将现在的业绩与未来的报酬联系在一起。
个体现在的行动将对企业未来对个人能力的评价,从而报酬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为了证明自己的生产能力,个体有激励在现阶段选择较高的努力水准。
5.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为确保投资者的利益,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高度透明度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
诚实的管理者会及时、充分和准确地提供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
勿庸置疑,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一定有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指的是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用来实现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总称。
它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外部董事、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高管薪酬、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等。
1.激励合约设计在现代公司中,一个解决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在事后“偷懒”、内部交易等谋求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道德风险行为的重要机制设计是,在事前与代理人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上的激励合约,来协调经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
所谓的激励合约是通过在投资者(或投资者代表,如董事会等)与经理人之间订立的隐性或显性合约,来实现的把对经理人努力的补偿(年薪、股权或期权等)建立在企业业绩等可证实的指标上,从而使经理人在一定水准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的一种激励手段。
它可以采取年薪、奖金、股权、股票期权或当收人低于一定的标准时规定的辞退威胁等多种形式(JensenandMeckling(1976),Fama(1980)等)。
激励合约设计的基础是,与经理人行为正相关的业绩衡量必须在法律上是可证实的,或者仅仅是可观察,但投资者存有可置信的威胁或承诺来采取必要的行动。
而相关经理人绩效准确衡量的信息通常来自产品(要素)市场竞争,甚至经理人市场的竞争。
例如,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一个经理人是否努力,除非我们观察或证实,他经营的企业比同类企业的盈利水平更高。
2.公司董事会与外部董事董事会因为把提供资本的股东和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经理人联结起来,而被一些公司治理文献认为是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
其主要职责是代表股东招聘或解雇公司的高层经理,制定高层经理的薪酬计划,以及在必要时向经理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各国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董事会组织模式,从以德国为代表的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双层组织模式,到以日本为代表的内部人主导的董事会模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内部和外部董事混合的董事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