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

合集下载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意义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意义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意义的原文与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诗意和哲学的深度,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以庄子的原文为基础,通过解析来探讨庄子对人生意义的观点。

庄子在其著作《逍遥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的特点。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如同白驹过隙,时间的流逝迅速而不可挽回。

这种观点提醒了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不要被琐事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天道》中进一步解释了人生的意义:“享乐不知乐之乐、忧乐之乐,忧乐之乐,忧其无穷而乐之不极也。

优游不知优游之优、悲怆之优,悲怆之优,悲怆之无穷而乐之不极也。

”庄子认为,人们对于快乐和悲伤的感受是没有尽头的,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没有终点。

人们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快乐之中的忧伤,以及优游之中的悲怆。

庄子倡导人们要超越忧乐的界限,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

庄子的另一著作《庄子·养生主》中,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生之谓易,知之者难。

生之谓幸,养之者劳。

”庄子认为,生命本身是容易的,但要真正理解生的意义却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人们来说,能够有生命就是一种幸福。

然而,为了保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个体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

这里的劳动并不仅仅指体力上的努力,更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修养。

只有通过养生的方式,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合以上几篇著作中的原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庄子对人生意义的观点。

庄子强调人生的短暂和宝贵,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们对于快乐和悲伤的感受是没有尽头的,追求快乐的同时也要接纳其中的悲伤。

庄子还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充实,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和养生的修行,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如下:
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

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二、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主张以“无为”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通过“心斋”,“坐忘”,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

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他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一、自由释放的追求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不应受限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而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有一句名言:“逍遥游”,意指在自由而无拘束的状态下游玩人生。

他主张超越功利心和功利行为,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安宁。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自然运行的,人们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应顺应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二、相对主义与变化观庄子的思想强调相对主义,即一件事物的存在和意义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对而言的。

他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庄子对于变化的观点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他用“大梦”来比喻人生,即人生如同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而又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对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修身养性与自然无为庄子对于人的修身养性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而非被社会和外在世界所左右。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与体悟,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方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根本。

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不经意间自然达到万物的和谐。

他倡导人们学习自然,以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四、虚静与自由境界虚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提倡虚静的思维和生活状态,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超越物质世界和尘俗之喧嚣,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虚静中,人们能够洞悉自身与世界的本质,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最终,他选择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逍遥。

二、从人生困境的超脱到“逍遥游”庄子的人生哲学源起于对现实困境的感悟,是寻求人生出路的一种独特努力。

人生而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束缚,按照庄子的理解分别来自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要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境界,实现这种人格,就要从以上诸多束缚中超脱出来。

庄子认为,人的超脱首先应是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如果卸下这个沉重的负累,跨越生死的界限,人生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在庄子看来,生命是无—有—无,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运行一样。

死,是返归永恒的自然怀抱,无可悲戚;不仅不值得悲伤,反而值得庆幸,所以“鼓盆而歌”。

哭是不通天命的。

当然,庄子并不是提倡人人都去自杀以解脱人生的苦难,实际上庄子既不悦生恶死,也不恶死悦生,而是要求顺其自然,消除人们对死的恐惧、烦恼、痛苦,从生死问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庄子认为,在现实世界里有两种外在的必然性:———“命”和“时”在主宰着人生。

命运的限制既无法摆脱又不可以抗拒。

而这种限制的力量,这些无法摆脱和抗拒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命”。

“时”,也就是所谓的时局、时势。

它是人力所无法左右的、特定的社会发展状态。

在《秋水》中,庄子借孔子的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则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命运的好坏、国家治理得如何,不是看有没有智慧,而是由时势、时机来决定的。

他说:“死生、存亡、穷达、“命”和“时”是人们无法摆脱又不可抗拒的因素,具有先天的必然性,是不可干预和改变的,任何摆脱和抗拒命运必然性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人无法加以左右,对它无可奈何,只能听任其安排。

如何才能从摘要: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庄学”的核心思想,其立足于各种人生困境,提出了要从自然、社会及自我三个层面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遥”。

直至今日,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困境;超脱;自由;逍遥中图分类号:B 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1-0097-02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97Theory Research学论理★★★★“命”与“时”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呢?庄子提出“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安与命、化与时、顺与人。

他认为既然命是先天的必然性,那就是不可改变的,任何摆脱和抗拒命运的努力都是徒劳。

因此,一切因之顺之就可以获得解脱和自由,主张一切都不必太在意。

庄子“安之若命”的观点是要人们不要被功名利禄、穷达祸福所困扰,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获得精神的解脱。

在超脱了生死和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后,庄子认为,要实现绝对的自由还必须从自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摆脱情与欲的限制。

庄子认为,爱、憎、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以及声色、滋味、权势、利禄等欲望因素都是人的先天本性,并不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影响。

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生活在现实中,就摆脱不了社会文化无孔不入的影响,再加上人趋利避害的生理本性,情欲之无法逾越如同死亡无法克服。

那如何摆脱情与欲的限制呢?庄子的观点是只有真正理解自然本性,才能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庄子看来,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这样他才能不再为情所烦扰,他的心也不再受外物变化所影响。

从庄子面对人生困境所提出的解脱方法不难看出,庄子最终的追求目标是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于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是他所要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他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要达到这种境界,实现这种人格,就要从以上诸多束缚中超脱出来,最后在看透了人类、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后,追求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即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庄子》中,“逍遥游”也叫“逍遥”或“游”(其中“游”出现更多)。

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茫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等等。

逍遥于无何有之乡,逍遥于无为之业,这些并非形体的逍遥而是主观世界里的逍遥,精神的逍遥。

同样,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也不是现实形体的游历,只是精神的遨游。

由此,“逍遥”与“游”意义相当,都是指精神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

结合庄子的处境及其思想历程来看,“逍遥游”指的是个体摆脱人世之累后精神的无牵无挂、怡然自得、来往无羁、绝对自由的状态。

正如成玄英在《庄子序》中引穆夜之解说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在庄子看来,“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下万物都是大自然的子孙,人的一切都只是天地(自然)的附属物,生命也是它所赋予的,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

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顺其自然之性,则可获幸福,不须外求,纯粹天然境界是最好的。

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最终的追求目标是精神上的逍遥自由,要忘却一切。

不仅要忘掉身外世界,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也暂时忘了,从而使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正是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的旷达中,大彻于人之生死,达于“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之境界,在这种物与我齐,我与道合的境界中,一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渴暑饥寒”皆不入于心。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没有了外物的束缚,此种境界实在是最逍遥自由的了。

三、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庄子的哲学是直指人生、关注生命的哲学。

它源自对生命苦难的深切感痛,对人类处境的深层忧患,表现为一种追求人生自由、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哲学,正若其人生理想所诠释的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

庄子人生哲学发端于、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以“自然”为母体,一切由此开始。

它认为纯粹天然境界自身即为最好,自现在世界减去人为即为至善。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境界,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庄子对逍遥游的追求大胆而又热烈,执著而又超逸,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对精神世界进行积极探索。

为世俗社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一种物质之外心灵上的满足,使人们从现实压迫和各种物欲的束缚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庄子的逍遥游还给人们展示出无比广阔宏大的精神自由境界,对世俗价值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而且有利于人们打破精神枷锁,从而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解脱出来。

尤其对于知识分子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如何在逆境中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了巨大作用。

庄子人生哲学不是否定个体欲求的禁欲主义,也不是放任个体欲求的纵欲主义,而是对社会采取超出眼前狭隘功利的、放达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人不为利害得失所动,完全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生机相融为一,培养出一种逆境中的稳定心态,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的途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庄子人生哲学消极的一面,比如他的“安之若命”理论带有宿命论色彩,在人们心中形成逆来顺受的观念,他的“无欲”“无己”成为一些人不求上进,懒惰的借口。

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思想观念,不仅告诉人们在乱世中如何生存,教诲人们在失意、无奈中追求内在心性的逍遥,而且还引导人们冷静、理性地思考人生、生命,探索解决现实种种困境的新出路,以实现人生、生命的清新。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作用,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倡导社会和谐发展的当代,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寻求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意义,使其在完善个体人格、优化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其成为现代人生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2]庄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5]柴忠月.论庄子人生哲学[J].广西社会科学,2002.[6]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陈雅莉)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