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市发展1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中华水塔】西宁发展

西宁发展青海大学全市共有教职工22092人,教师19178人。
其中高级教师444人,中级教师(包括小学高级教师)4730人;高校教授57人,副教授368人,讲师965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
日本小岛先生捐资5亿日元修建的"青海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1220万港币修建的19幢多功能教学楼和1所希望小学已经建成;世行贷款800万美元及配套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县发展义务教育。
2005年内新建中学6所,完成16所学校的高中扩招。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学生32753人,较上年增长12.0%;普通中学149所,在校学生131624人,增长2.0%;职业高中6所,在校学生2536人,增长6.15%;小学715所,在校学生155453人,下降3.1%;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068人,下降6.7%;幼儿园194所,在园幼儿43439人,增长6.3%。
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升学率77%。
[4]体育事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150次左右。
现在全市各主要公共场所有近80个健身辅导站点,每天参加晨练的人达3万多人次。
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西宁市区一道新的景观。
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在我市家牧区,除了传统的赛马、拔腰、拉巴牛、摔跤、武术等农牧民喜爱的乡土型项目外,足球、篮球、自行车、棋类、田径等项目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牧区的体育活动有声有色。
竞技体育成果显著,体育人才、训练队伍不断壮大,对外体育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市有各级各类业余体校10所、少儿足球俱乐部6年、乒乓球俱乐部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受训人数近3000人。
近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内竞赛成绩处于领先地位。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市场进一步完美。
已建成的西门口体育活动中心,是我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中心占地10.78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2024年西宁房地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西宁房地产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西宁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问题以及未来趋势。
一、市场规模与发展情况西宁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不断流入,住房需求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9年,西宁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XX万平方米,同比增长XX%。
二、市场特点与问题特点1.地理位置优势: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宜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2.政府支持力度大:西宁市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市场。
3.房地产项目丰富:在西宁,既有高-end的住宅项目,也有中、低-end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
问题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压力加大。
2.房价过高:由于供需失衡和投机炒房行为的存在,部分区域的房价持续上涨,给普通居民造成了购房压力。
3.土地资源有限:西宁市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供应不足,制约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市场预测1.投资热点转移:随着城市发展的升级,西宁市中心区域的投资热点将逐渐向城市边缘和周边县市转移。
2.租赁市场发展:随着年轻人对住房需求的变化,租赁市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吸引更多租房需求者。
政策展望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政府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鼓励绿色建筑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西宁房地产市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和价格过高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加强土地规划,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02第二章 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2022

第二章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本章主要从西宁市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对西宁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西宁市城市飞跃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发展的艰巨坎坷与光明前景。
1、优势(S)1.1、特殊的区位西宁市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作为进出西藏的必经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和宁大铁路在此交汇,其中青藏铁路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黄金通道”,全省80%的进出商品都经西宁中转。
从青藏高原看,西宁市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汉文化和藏文化的交汇点,是联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可成为青藏高原开发开放的先导示范区,对辐射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宁市可成为承接东部地区经济影响的“二传手”,辐射整个青藏高原的“桥头堡”。
1.2、水电资源丰富,用电成本低青海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电资源丰富,可装机2376万千瓦,在全国省区中名列第五,居西北之首。
青海省已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
2005年全国平均零售电价为0.5元/度,而青海约为0.35元/度。
西宁市工业发展,特别是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低电价的优势。
图2—1 兰西银交通现状图2—2 西宁市区域关系示意图1.3、青藏高原上相对较好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西宁市成为天然的消夏之都。
西宁市的高原气候,造成了天然的凉爽。
地处高原的西宁市和地处平原的济南处于同一纬度,但是西宁市的年均气温比济南要低8.5度,气候凉爽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西宁市区海拔2300米左右,是平原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成为游人去西藏观光前调节和适应的必游之地。
1.4、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西宁市既有高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众多历史文化名胜,还是多民族聚集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还有环湖赛等世界顶级的赛事和郁金香节等特色突出的节日。
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构想

中图 分 类号 :5 3 ¥3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5220 )1 OO一0 10 —74 (080 一O9 4
西 宁是青 海省 的省会 , 于黄 河支 流 湟 水 的 位
的确厮 哕部 在青 海建立 宗喀政 权 , 都西 宁 . 唐 迁 青 城是在 南滩 古城 的基 础上 改 建 的 , 对南 滩 古 城进 行 加 固加 高 , 将南 滩 古 城 的东 、 二 城 连 接起 并 西
上游 , 湟水及其支流南 西北 高 , 南低 . 山、 山以湟水 为 东 南 北 界包围市 区 , 个 城市 形 似一 叶扁 舟 . “ 川 汇 整 受 三
聚 , 山对 峙” 形 的影 响 , 市 “ 生 ” 有 沿 河 两 地 城 天 具 流呈带状 发展 的特征 . 随着西 部大 开发 的实施 , 青 藏铁路 和兰州 —— 西 宁高 速公 路 全 线 贯 通 , 宁 西 作为青藏 高原 地 区唯 一 的 中心 城 市 , 地位 更 加 突
西宁城 市 空 间结构 演 化 与发 展构 想
樊海 强 袁 ,
( . 州大学 建筑学院 , 1福 福建 福州
寒2
707 ) 30 0
3 02 2 西北师范 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 院, 5 0;. 0 甘肃 兰州
摘 要: 西宁是西部地 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西宁的发展对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 意义 . 本文系统地分析 了西宁城 市空间结构演化 的历程和 阶段性 , 出西宁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指 结合城镇 发展现状 与趋势 , 中心城市空 间优化 、 市圈构 建和兰西城 从 都 镇带建设 三个层面 , 出西宁城市空间发展 的战略构想 . 提
西宁的未来发展趋势

西宁的未来发展趋势西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青海省的省会,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我认为西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首先,西宁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将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方面,西宁将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网络,修建更多的地铁线路以畅通交通;另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次,西宁将加大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之一,西宁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重点在于更好地保护青海湖等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外,西宁还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再次,西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未来,西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拓宽旅游产品的种类和范围。
例如,可以开发开展户外旅游项目,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扩大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还有,西宁将加大对科技和创新的投入。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西宁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交通、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的发展竞争力。
此外,西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西宁将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西宁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西宁的发展趋势

未来西宁的发展趋势
未来西宁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将继续发挥城市经济中心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西宁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旅游业:西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未来西宁将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建设更多的景点和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省会城市,西宁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投资。
特别是交通建设,将进一步完善西宁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度。
4. 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西宁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将加强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人文教育:西宁将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事业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将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总之,未来西宁的发展将以经济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人文教育为重点,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规划市域范围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
总体目标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发展战略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
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
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
“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
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的城市性质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未来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未来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确定城市未来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空间发展策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
规划布局结构“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
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
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
建设用地平衡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
并且根据国家规范和现状用地情况,适当下调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形成公共设施城市主中心、市级专业中心、片区级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结构。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目前的11.58%提高到14.64%。
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896.4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6平方米。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旧区更新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
四区三县,国土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为380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为
近期(2001—2005年)100万人、96.6平方公里;
中期(2006—2010年)110万人、100.3平方公里;
远期(2011—2020年)130万人、128.4平方公里。
两个中心十字街商业中心和城西新城中心。
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220.87万,占全省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39.5%的人口。
西宁城镇人口140.69万,城镇化率63.69%。
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8.28亿元和28.15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04倍和3.32倍,占全省的46.3%和3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1年的69.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0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9.83亿元。
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带状组团式布局基本形成。
大力推进“扩市提位”战略,旧城改造提升内涵与新区开发扩大外延相结合,努力构建“两个中心,八个片区”带状组团式结构。
“十字街商业中心”突出大十字、西门口黄金商圈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的金融商贸中心。
“城西新城中心”启动了海湖新区开发建设、青海大剧院、科技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区内道路、生态湿地基本建成,一个集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居住休闲为
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初步显现。
“八个片区”中除西川新城区尚未启动外,北川文教区已完成规划的编制及审查报批。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
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青二线、西宁编组站扩建等项目的实施完善了铁路网络,增加了运载能力。
航空:开通了20余条通往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
高速公路:西宁通往周边地区的西塔、宁大等四条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以西宁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
城市路网:城区“四横十一纵一环”的交通路网基本建成,人均道路面积由2001年的4.25平方米达到2010年的7.3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