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测量(最详细)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一、疾病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 atery stenosis,CAS)是一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颅外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1%。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3.4/10万人。
药物治疗及外科干预的目的是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其他病因还包括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外伤、颈动脉迁曲、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夹层、动脉炎、放疗后纤维化等。
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主要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位。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栓塞或血栓形成,二是严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的直接脑灌注减少。
因为颅内外存在广泛的代偿机制,因此由低灌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少见。
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大小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有关。
通常认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较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可以是无症状的,患者只有在做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
也有部分颈动脉狭窄是症状性的,主要症状包括局灶性脑缺血表现、全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认知功能障碍。
局灶性脑缺血表现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脑卒中。
患者可以出现单眼失明或黑蒙、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偏盲、霍纳综合征等表现。
TIA被认为是一次小的缺血事件,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TIA的患者在后续5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30%。
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局灶梗死,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面积相关。
NIHSS评分常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

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1.引言1.1 概述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部多普勒超声技术作为现代医学诊断中的两项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头部疾病的检测和评估。
头部核磁共振成像以磁共振原理为基础,通过对头部组织的信号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提供详尽而准确的解剖学信息。
而头部多普勒则是利用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方向和频率变化来观察和评估头部血管的血流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诊断血管相关的疾病。
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在诊断脑部肿瘤、中风等疾病时有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通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组织结构、解剖学特征和异常信号的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病灶的定位和定性。
此外,头部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脑功能成像,通过检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水平,帮助医生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的临床问题。
头部多普勒超声技术则主要用于评估头部的血管功能和血流情况。
该技术利用超声波对头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流量等参数,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相关的疾病。
头部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病理性疾病的鉴别和脑血管病变的评估,如脑卒中、脑梗塞、脑血管瘤等。
其非侵入性、实时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临床医生首选的头部血流动力学评估工具。
综上所述,头部核磁共振成像和头部多普勒超声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但在头部疾病的检测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应用领域广泛,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它们各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其在头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对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进行简要介绍,概述其应用和作用,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2. 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的详细介绍。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同轴沿导丝 将所选 药物涂 层支架 P l ee F为 B n公 司 o zn — y ma
C r e ha oo xT ec支 架 ;雷 帕 霉 素 药 物 涂 层 C p e 为 强 生 l f yh r C ri 生产 。定位于狭窄病变位置 , ods 复查造影 , 重新做路径 图
力 。6例表现为后循环急性血管 闭塞 : 急起的眩晕 、 恶心 、 吐 呕
2 5例患者 中前循 环病 变 1 例 ,其 中颈内动脉 C 1 4段 1 例, 大脑 中动脉 M1 1 ( 型病例 见图 1 ; 段 O例 典 )后循 环病变
伴意识 障碍及不 同程度 的四肢瘫或偏瘫伴双侧病 理征 阳性 。
1 影像学特点 1 . 2 7例择期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行经颅多普 勒 ( C 、T和 MR 检查 ( T D)C I 其中 2例并行 M R弥散加权及灌 注加权扫描 ) 。8例 急诊患者 术前 仅行头 颅 C T扫描 。所有
1 , 4例 其中椎动脉 9例 , 基底 动脉 5例 。每例 患者放置颅 内
反复发作 , 例 有左 侧轻偏瘫伴头痛 , 1 2例表现 为发作性 右侧 肢体 无力 , 右侧偏 身感觉障碍 , 中 1 其 例伴 发作性言语障碍 。 2例表现为急性 颈内动脉或 大脑中动脉闭塞 : 急性偏瘫 伴轻 度意识障碍等 。1 O例表现为后循环供血不足 TA: I 发作性眩 晕、 恶心、 呕吐 , 中 3例伴 眼球震颤 以及 复视 , 其 2例伴肢体无
后 ,用 0 9nl . l泥鳅导丝小心将 6 导引导管送人颈内动脉 8 IT F
岩段 以下 , 或椎 动脉 V 段 。 2 然后更换 03 l T导丝 ( .5 nP m 美国
颅内压监测

精品课件
24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七)
7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CEI 是近20 年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脑组织不同成分 受电信号刺激后所产生的CEI 不同。监测方法分为 创伤性和无创性。1980 年Schuier 率先对猫缺血性 脑水肿进行CEI 研究;1994年,Itkis 等在硬脑膜 上放置电极测定CEI 变化,证实脑组织水分的迁移 与总量变化对CEI 分布有重要影响。CEI 能较客观 的反映脑水肿变化,但只能定性反映水分总量及迁 移性ICP 监测方法(二)
2 视神经鞘直径(ONSD) 通过超声检查 脑水肿病人眼睛后3 mm 处ONSD 来确定 ICP。
精品课件
27
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retinal venous or artery pressure,RVP or RAP) 正常情况下,RVP 大于ICP, ICP 影响RVP 的部位为视神经基地鞘部。ICP 增高将导 致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搏动消失。ICP 和RVP 有明 显的线性关系,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与ICP 增高呈逆相关,但该法只能瞬间测定,不能连续、重复 监测。当视乳头水肿明显或眼内压高于静脉压时不适时 用。
精品课件
20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脑实质内监测 导管头部安装极微小显微芯片探头或 光学换能器,放置在脑实质内。随压力变化而移动的镜 片光缆使光束折射发生变化,由纤维光缆传出信号测量 。脑实质内监测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脑室内置管的方法, 感染率较低。
缺点:零点基线的微小漂移;光缆扭曲或者传感器脱落 移位等;且只能反映局部ICP,因为颅内ICP 并不是均一 分布,例如幕上监测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幕下ICP。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研究证据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约占46.6%[1]。
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血管炎、烟雾病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等[2]。
单纯利用传统的CTA、MRA等针对血管的成像手段,无法准确判断血管壁本身的情况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相关信息。
此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的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均与易损性相关,而这些特征亦无法通过管腔成像获得。
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的血管壁病变其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治疗前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此外,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具有更高的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颅内斑块的易损性有助于预测未来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MR血管壁成像最初仅被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
该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价动脉管壁的形态和信号特征,是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最佳无创性方法。
然而受到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应用MR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管壁病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MR成像技术的进展,颅内动脉血管壁成像已由二维(two dimension,2D)成像进入到了三维(three dimension,3D)成像的新阶段[3]。
由于3D成像具有更高的各向同性分辨率、更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大的覆盖范围等优势,其在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磁场强度、接收线圈、成像维度、成像序列、空间分辨率等软硬件条件和成像参数的影响,不同成像中心或医院之间的MR软硬件配置和成像参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规范化的成像方案,难以实现对图像的标准化判读分析。
我国颅内动脉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起步较早[4],但目前仍缺乏规范化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案。
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设备及器材

神经病学(第8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二、颅内动脉狭窄与介入治疗
(一)颅内动脉狭窄
1. 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Moyamoya病、中枢神经系 统血管炎、动脉夹层等原因导致的颅内动脉管腔变细变窄,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 2. 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与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
【适应证】 1. 症状性患者:6个月内有过病变血管责任供血区非 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血管造影证实病变颈动脉 狭窄超过50%;或无创性血管成像证实病变颈动脉狭 窄超过70%。 2. 无症状性患者: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血管 造影证实病变颈内动脉狭窄超过60%;或无创性血管 成像证实病变颈动脉狭窄超过70%。
计算公式为:狭窄程度(%)=(1-a/b)×100%(如右图所示) a=最窄处管径 b=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颅外段椎动脉管径
VAST 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程度测量方法
神经病学(第8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四、锁骨下动脉狭窄与介入治疗
(一)锁骨下动脉狭窄 1. 锁骨下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等 原因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管腔变细变窄,同样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为常见 2.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危险因素等 (2)手术治疗:包括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3)介入治疗:主要指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
神经病学(第8版)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1.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 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胚胎期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障碍有关。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 2.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结合病变大小、部位及结构综合考虑,单一治疗方法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常联合应 用两种或三种治疗手段 (1)显微手术切除;(2)介入治疗;(3)放射治疗;(4)联合治疗 目前介入栓塞治疗可分为手术前栓塞术、放射性治疗前栓塞术、根治性栓塞术和姑息性栓塞术,常用的 液体栓塞材料包括ONYX胶和NBCA胶等
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因 素 , 中年 龄 、 程 为 不 可 控 因素 , 缓 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关 键 应 是 良好 的血 压 控 制 和 血 脂 改善 。 其 病 延 【 键 词 】 高 血 压 ; 内动 脉 狭 窄 ; 关 颅 多普 勒 ; 关 因素 相
【 中图分类号 】 R54 1 4 .
素… 及早发现 I 1, - I 者 的颅 内脑 动 脉狭 窄 , 确 狭 窄 病 的 防 治 。本 研 究 的 目 的是 观 察 高 血 压 患
者 颅 内动 脉 的 多 普 勒 ( C ) 现 , 讨 高 血 压 患 者 颅 内动 脉 狭 TD表 探
脉 13 条 ,C 4 6 T D诊断 狭窄 4 5例 , 患病 率 2 .4 单 支 狭窄 2 16 %, 6
例 、 支狭窄 。 双 I 、 支 狭 窄 5例 , 脉 狭 窄 左 右 分 布 和 性 别 4例 三 动
之间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动 脉 狭 窄 共 6 9条 , 所 检 动 脉 数 的 占
贾宝山 , 小燕 , 王 徐德 华
( 平 县 人 民医 院 内二 科 , 南 遂 平 4 3 0 ) 遂 河 6 10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高血 压 患者 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 相 关 因素 。 方 法 选 择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者 28例 , 据 经 颅 多普 0 根
素 分 析 P<0 1 .0因素 为 解 释 变 量 , 是 否 颅 内动 脉 狭 窄 为 结 局 以 变量 , 建立 二 分 类 Lg t oii 归 模 型 , 计 软 件 为 SS 1 . f sc回 统 PS40 o r
wi o nd wo
颅 内 动脉 狭 窄 的 程 度 和 进 展 速 度 是 预 测 脑 梗 塞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的 指 标 , 血 压 (ye es n H ) 脑 血 管 病 的 高 危 因 高 hprni , T 是 t o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摘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病率约3%。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全球发病率约6.1/100 000人年,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该病症尤为常见。
尽管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U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在中国,35~75岁成人中的UIA患病率约7%。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这些动脉瘤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由于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偶然发现的UIA,选择积极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率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致命的SAH,不仅病死率高,还会在幸存者中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关于UIA的筛查、破裂风险评估及其处理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UIA的流行病学与筛查推荐意见1: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特别是在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情况下,建议定期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