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合集下载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的是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 2 章《细胞工程》第2 节动物细胞工程中的第二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本节课是继本单元“动物细胞培养”后的一节内容,共 1 课时。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获得了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了解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本节课与必修中细胞结构、细胞分裂、免疫调节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等知识紧密联系,体现了新旧知识、必修和选修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胞工程在细胞水平上的操作,为下一节“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的学习以及之后《胚胎工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动物细胞融合部分,由于考虑到其基本原理与植物体细胞杂交中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所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既引导学生回顾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关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突出动物细胞融合的特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通过视频形式呈现,通过讲述两位科学家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科学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植物体细胞融合的相关方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生命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建立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此外,高二理科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基于一定的背景资料,结合已有学科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3. 教学目标(1) 通过问题探究,掌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能解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能阐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2) 通过关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当前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单体克隆抗体》名师教案

《单体克隆抗体》名师教案

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内容。

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典型实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癌变等知识。

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

整个制备过程既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又具有特定的技术步骤(尤其是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有关内容,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相似,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

学生学习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距离学习特异性免疫和细胞癌变等知识的时间比较久,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较多,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起这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2.能力目标:(1)尝试设计实验(2)学会实验过程的分析,尝试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1)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2)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2、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

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制备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回答问题,总结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图。

(见学案注:第4个问题后,提供一种选择性培养基的资料,让同学们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补充资料: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

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

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

教师讲解: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出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补充资料:有限稀释法:通过适当的稀释达到分离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工程(2)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工程(2)教案
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性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
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灭活的病毒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诱发动物细胞融合。
2.回忆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
3.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哪些?
4.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何异同点?
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有哪些应用?
4.通过介绍单克隆抗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2.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单克隆抗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小结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单抗隆抗体
总结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学科
生物学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通过对比,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回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复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引入新课
动物细胞融合
1.回顾动物细胞融合的发展历程: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上课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上课
不能
没有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无法获得产生专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
细胞融合
灭活病毒
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
特异性抗体
大量增殖
制备单克隆抗体
(3)该方案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试牛刀
【例1】能使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的诱导因子是 ( ) A.离心 B.灭活的病毒 C.电刺激 D.振动 【例2】融合后的杂交细胞的遗传物质有何特点( ) 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的遗传信息 B.能无限增殖 C.可形成新个体 D.培养过程会贴壁 【例3】动物细胞融合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 ) A.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 B.制备单克隆抗体 C.培育新物种 D.生产杂种细胞
B
B
A
初试牛刀
【例4】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 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C.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B.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例5】单克隆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 ) 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骨髓瘤细胞 D.杂交瘤细胞
(4)用本法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仍具有局限性,因为它是用小鼠的_______细胞制备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应用于人体,会作为 产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量生产选①,小规模生产选②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记忆B淋巴细胞
分化
抗体的传统生产方法
抗原
反复注射动物
从动物的血清中分离抗体
该法制备抗体的缺点: 产量低、纯度低,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低。
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课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课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B
A. B. C. 和17 D.无法确定
都有。已知只有同时具有 酶和 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 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从图示结果来看,可以确定人的 酶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上。
[解析] 从培养结果可以看出,培养获得的细胞中均具有小鼠的全部染色体,但是只有含人的17号染色体的细胞存活下来,由此可知,人的 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B符合题意。
应用
培育植物新品种
主要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意义
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打破了生殖隔离,扩展了杂交的亲本组合
相同点
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相同,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相似
续表
例1 [2022·连云港期中] 下图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过程图,相关叙述<zzd>错误</zzd>的是( )。
B
A.图中 为灭活的病毒,此外还可用 融合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B.图中①过程发生了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图中②过程表示细胞核融合形成杂种细胞D.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可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作为⑩__________,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用于运载药物和⑪__________。
诊断试剂
治疗疾病
任务 了解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活动1 比较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
比较项目
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融合
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022·岳阳监测]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丙肝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肝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为研制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某研究者以小鼠甲为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说课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说课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说课教案)黄冈中学屈泽兵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屈泽兵,来自黄冈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选修3专题2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及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一、教学理念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独立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改变,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学内容变得更多,高考考查变得更加灵活。

如何应对这一改变,黄冈中学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生物高效兴趣课堂的构建》。

课题的目标是教师教的轻松、高效,学生学的愉快、高效。

从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设计教学,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并提升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最终实现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一下,目前我们生物老师探讨的进展。

二、说教材及学情(1)本课地位单抗的制备是动物细胞工程中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

同时它也是一个学科内的综合内容,综合了免疫及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

(2)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新课内容基本快要结束,但是都还没有将学科内容系统化,而本节内容则是一个典型的学科内综合。

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难以将免疫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以及难以将制备过程中的筛选准确理解,也容易在应用中错误理解抗体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细胞融合的概念及原理(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原理(3)单克隆抗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实际应用能力3.教学重难点重点:单抗的制备过程难点:准确理解两次筛选的作用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从植物细胞融合引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回顾,与本节对比、印证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减轻本节内容的讲解负担。

动物细胞融合和与单克隆抗体教案--张雪兰

动物细胞融合和与单克隆抗体教案--张雪兰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张雪兰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

动物细胞融合1.概念:动物细胞融合(cell fusion)也称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hybrid cell)2.方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二。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hybridoma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浆细胞产生抗体。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正常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但不能长期培养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抗体1975年英国人Kohler和Milstein 将两种细胞杂交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获1984年诺贝尔奖单克隆抗体制备单:一个杂交瘤细胞克隆:该细胞增殖分化为相同的细胞群抗体:该细胞群产生的抗体。

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常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产量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越性十分明显。

主要应用有:1)临床诊断2)作为载体,运载抗癌药物,形成“生物导弹”治疗肿瘤思考1、本过程利用了哪些原理?免疫原理,细胞融合原理和动物细胞培养原理2、为什么选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细胞融合?这样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仅具有B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而且还有无限增殖的本领,因而可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典例分析】1.(2005·浙江)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D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2.(2005·广东)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B、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C、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D、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体外生产3.(2004·广东)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DA. 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B.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C. 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D.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4.(2004·上海)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A.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B.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两方面C.经细胞核移植培育出的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的遗传性状D.用于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5.在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中,正确的是(B)A.结果是相同的B.杂种细胞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C.操作过程中酶的作用相同D.诱导融合的手段相同。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 物 细胞 融 合 与单 克 隆 抗 体 的发 展 和 应 川 前 景 。 三、 教 学 重 点 和 教 学 难 点
1 . 教 学重 点
动物 细胞 融 合 、 单 克 隆抗 体 的制 备 和应 川 i。
2 . 教 学难 点

教 学 分 析
本 节 内容 为 人 教 版 高 巾生 物 选 修 三 《 现代生物技术》 中 细 胞 工 程 的 内容 . 课标 要求为“ 举 例 说 出 动 物 细 胞 融 合 与 单 克 隆 抗体” . 而 高 考 考 纲 中为 较 高 的 Ⅱ级 “ 理解” 要 求 。 单 克 隆 抗 体 的制备和应用是近 几年生物科学 和医学 发展的热点 之一 , 也 是 高考 的常 考 题 型 , 比 ̄ H 2 o 1 2 江苏卷第2 2 题、 2 O l 1 年 江 苏 卷 第 l 4 题、 2 0 1 0 福建理综 第3 2 题 、 2 0 1 0 广东 理综第2 4 题 、 2 0 1 0 江 苏 卷第 l 7 题 巾都 曾涉 及 。 高 二理 科 学 生有 较 强 的 自主 学 习 、 归 纳 知识 能 力 , 可 以要 求 学生 存 课前 利 用 教 辅 资 料 和 学 案 进 行 预 习 ,完 成 植 物 体 细 胞 杂 交 技 术 和动 物 细 胞 融 合 的 比较 表 格 ,并 思 考 单 克 隆 抗 体 制 备 过 程 的 相 关 问题 , 以锻 炼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 和思 考 能 力 。 学 生 存 前 一 节 已 经 学 习 了 植 物 体 细 胞 杂 交 技 术 ,为 动 物 细 胞 融 合 的 学 习 做 了 知 识 铺 垫 。 单 克 隆 抗 体 的制 备 是 本 节 的重 点 难 点. 学 生 在必 修 一 第 6 章 知 道 了 癌 细 胞 的特 点 、 必修三第2 章 学 习了免疫的相关知识 , 这 些 将 有 助 于 对 单 克 隆抗 体 的理 解 。 制 备过 程 中多次实验 操作 的原 因及结 果是学 生较 难理 解 的内 容 ,笔 者 设 计 了 小 组 合 作 进 行 细 胞 模 型模 拟 操 作 的探 究 活 动 突破这一难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人:曾屏珊
班级:高二(3)班
时间:20XX年5月3日(星期四)上午第2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1) 能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 能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过程。

(3) 能列出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

(4) 能列举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5) 能描述单克隆抗体的含义。

(6) 能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7) 能列举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
偿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知识,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基本相同,对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应该较轻松。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筛选”、“怎样进行筛选”、“为什么这种抗体叫单克隆抗体”,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

【教学策略】
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习题的反馈中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
【教学反思】
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敢于放手,给学生充足
的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在学生的交流的同时,能适时地引导
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未完成本节课全部内容。

以后课堂上应注意这方
面的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提出问题: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