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拼音)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生字词

(含拼音)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生字词
(含拼音)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生字词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lüè xiě

略写

biàn lùn jiā

辩论家

xìn fènɡ

信奉

wéi bèi

违背

shíbànɡ

十磅

shuān qǐ

拴起

tuōzhù

拖住

jiě shì

解释

xuān bù

宣布

bǐsà chénɡ

比萨城

dǎn dà wàng wéi

胆大妄为

gùzhí

固执

.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选字填空,组词语。 1. 戎戒 ( )备( )马( )兵( )烟 2. 诸储 ( )侯( )蓄( )位( )备 三、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 ..(确实这样) 四、写出反义词或近义词。 1.例:苦——甜 竞争——( ) 唯一——( ) 2.例:相信——信服 信然——( ) 唯一——( ) 竞争——( ) 诸位——( ) 五、课文整体梳理。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那些小朋友都。只有。

告诉我们说明王戎是一个。 六、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七、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苦的,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参考答案: 一、róng zhū jìng wéi 二、1. 戒戎戎戒2. 诸储诸储 三、C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 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 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 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 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 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25课

第25课《伯牙绝弦》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 娥()眩()渭()秦() 蛾()舷()猬()奏()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再,重新 鼓于是,就 复断 若弹 乃说,道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3课《梅兰芳蓄须》 知识点 01我会认组词 蓄:xù(积蓄、含蓄、蓄须) 迫:pò(被迫、压迫、迫近) 纠:jiū(纠结、纠正、纠纷) 缠:chán(缠绕、纠缠、胡搅蛮缠) 邀:yāo(邀请、邀功、应邀) 扰:rǎo(扰乱、打扰、干扰) 拒:jù(拒绝:抗拒、拒之门外) 签:qiān(签约、签订、签收) 订:dìng(订书、装订、订正) 宁:nìng(宁可、宁愿、宁死不屈) 要:yāo(要求、要挟) 妄:wàng(妄想、狂妄、胆大妄为) 02多音字 宁:nìng(宁肯)níng(宁静) 要:yāo(要求)yào(重要) 藏:cáng(藏好)zàng(宝藏) 重:chóng(重来)zhòng(重量)

03近义词 拒绝一一谢绝宁可一一宁肯侵略一一侵犯 忍受一一容忍闻名一一出名骚扰一一打扰 庆祝一一庆贺敬佩一一钦佩高超一一高明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斩钉截铁一一干脆利落 04反义词 拒绝一一答应侵略一一抵御忍受一一恼怒 危险一一安全敬佩一一憎恨相信一一猜疑 破绽一一周密妄想一一期望 05词语解释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06句子解析 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都要唱戏。 2.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优质教案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本篇课文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旨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中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课文生动的语言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抓词抓句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宝葫芦的秘密》的精彩片段。 学生准备: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搜集作者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的一段视频。 2.导思:你们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吗?主人公是谁呢? 3.导学:其实这部动画片是根据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出示书,学生读封皮。 4.介绍书的作者等要素。

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注作者。 (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5.揭题:《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机板书:宝葫芦的秘密 6.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过渡: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宝葫芦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优质教案

23《梅兰芳蓄须》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梅兰芳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梅兰芳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课下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老师今天来考考你们的搜集情况。 你们知道京剧里有哪些角色吗? 预设: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你们知道四大名旦分别是谁吗? 预设: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京剧四大名旦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就是被称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关于梅兰芳的资料你知道多少呢?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资料。

预设:梅兰芳,我国杰出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运用唱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梅兰芳的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梅兰芳蓄须)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2.逐个朗读,开火车读生字。 3.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最多。 4.形近字辨析: 迫-舶-泊邀-激-缴扰-忧-优 拒-柜-距签-銮-鑫订-盯-钉 (二)整体感知。 1.品读“阅读提示”,交流一下:你得到哪些信息?(议一议) (1)梅兰芳的相关情况。 (2)阅读课文的重点。 (3)课外拓展的学习任务。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照应文题,说明梅兰芳有过一段蓄须的历史。 第二部分(2-7):家国沦陷,梅兰芳决定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侵略军表演。 第三部分(8-9):抗战胜利后,梅兰芳继续表演,令人钦佩。 三、课文赏析 (一)闻名世界。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你的学习成果。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这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向我们介绍了梅兰芳的地位。 我们说这一段还为我们设置悬念,你认为设置了什么样的悬念呢?有什么样

四年级 上册 语文 第23课 梅兰芳蓄须

23 梅兰芳蓄须 一、用“√”画出在括号里的正确读音。 蓄.(chǔ xù)须逼迫.(bái pò)纠缠.(cán chán)妄.(wáng wàng)想邀.(yāo yào)请不忍.(rén rěn)打扰.(jiǎo rǎo)拒.(jù jǜ)绝签订.(dīng dìng)宁.(níng nìng)可要.(yāo yào)求京剧.(jū jù)二、给生字注音,给多音字组词。 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妄() nìng() yāo() 宁要 níng() yào() 三、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吟唱——()签订——()困顿——()破绽——()妄想——()优厚——() 二、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正确的词语。 1.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全世界的各个地方的人都知道它的名声。() 3.指相互缠绕或遭人烦扰不休。()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 迫: A.逼,威胁 B.接近,靠近 C.紧,急

1.时间紧迫,容不得你犹豫了。() 2.敌人的皮鞭也不能迫使江姐屈服。() 3.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 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一、连一连。 闻名世界的消息躲避难关 优厚的表演艺术直面合同 高超的艺术家签订危险 胜利的条件渡过纠缠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他宁可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用加..卖房度日,也决不 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在句子的空白处加标点) 三、课内阅读。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 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二) 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 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 5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 1 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 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T恤衫(xùxǜ)伦理(lún lóng)反驳(bóbé) 趁机(chèn zhèn)摊开(nán tān)介绍(sào shào) 二、多音字组词、 塞sè()乐yuè()曲qū() sāi()lè()qǔ() 长cháng()背bèi()间jiàn() zhǎng()bēi()jiān() 三、找出并改正错别字。 1.她一听,高兴得大叫起来:“我就是的国人!”() 2.我有点儿惊呀。() 3.她自毫地说:“当然。”() 4.她会往家里拔打电话的。() 四、我把词语送回家。 热情感情 1.她()地问我玩得怎么样。2.爸爸妈妈的()很深厚。 担心担忧 3.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父母不()你吗?4.妈妈为我的学习成绩而()。 五、用加点词语造句。 1.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2.她自豪地说:“当然。” 六、结jie()塞sè()相xiang()间jian() jie()sāi()xiang()jian() 《我们家的猫》习题精选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它即()又();即()又()。 2.它要是高兴,();它要是不高兴,()。 3.它()但又()。 二、词语连线。 无忧勃勃变化可爱 粗细尽责没完不吭 温柔各异越来没了 生气可亲天真多端 尽职无虑一声越大 三、按要求写词语。 (1)写同义词。凝视()勇猛 ( ) (2)写反义词。乖巧()温柔() 《小狮子爱尔莎》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ng wǎn pèi hé guāng huá ( )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dǎo() jiào() 倒觉 dào() jué() 三、填字组词。 ()糙搏()扑() ()察资()浪() 四、知识积累。 “岁寒三友”是指、、和。 “文房四宝”是指、、和。 五、阅读乐园。 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搂住它的脖子吻着它,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儿地蹭我。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了为止。 1.你如何理解语段这画线的句子。 2.“恋恋不舍“是什么意思?用它说一句话。 3.你赞同作者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做法吗?为什么?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我会写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二、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三、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源自网络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搁:gē(耽搁、搁置、搁浅) 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 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 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 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 漾:yàng(荡漾、漾奶) 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 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 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 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 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 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 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 二、多音字 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晕:yūn(头晕)yùn(晕车) 三、近义词 预告——预报幽雅——幽静昏暗——暗淡参差——杂乱朦胧——模糊仿佛——好像澄碧——清澈瘦削——枯瘦赶忙——赶紧退缩——畏缩凝视——注视 四、反义词

缩小——扩大昏暗——明亮朦胧——清晰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 五、理解词语 预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静而雅致。 错综:纵横交叉。 澄碧:清而明净。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六、句子解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好的故事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象征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迷茫。)// 第一部分(1)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kē)上。 (3)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2、3)写“我”梦到一个好的故事。 (4)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运用梦中的景象,突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qié)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suō)笠(lì),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cēn)差(cī)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6)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xuē)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

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9)我就要凝视他们...... (10)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zhòu)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cù),凌乱,仿佛有谁掷(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zhuì)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ní)色的碎影。(写梦中美好事物破碎,表达了“我”失落的心 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示当时现实的残酷。)// 第三部分(4——10)详细介绍梦到的好的故事。 (11)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1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第四部分(11、12)写回到现实,“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文作者鲁迅。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及知识梳理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年仅七岁的王戎能够根据情况分析出道旁李是苦李的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注解] 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②尝:曾经。③折枝:压弯树枝。④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着,争相。走,跑,疾行。⑤唯:只有。⑥信然:的确如此。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内问题: 1、文中哪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 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答:做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好的故事》是鲁迅写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它能帮助学生感悟鲁迅文笔的优美简练和寓意的含蓄深沉,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和他的精神境界。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预备年级,课外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等散文。在上本节课之前,对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已作了简要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初步的了解。预期学生能通过这节课感悟到鲁迅语言的优美和精练,理解鲁迅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三、教师分析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缺乏,但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和磨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熟悉,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得到了带教老师的指导,提前有试教,在试教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四、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精美词句。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位描写水乡奇幻景物的语言,读出优雅之趣和神往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六、媒体运用:PPT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说说江南,通俗地理解,江南就是长江以南以及长江周边的地方,因为有水的滋润,赋予它灵动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江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的称赞,也留下了不少盛赞江南、怀念江南的诗篇,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 结合你所了解的诗歌对江南的描绘以及你自己去游玩过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说说你眼中的江南。

2.理解课文、赏析语言 2.1我们为什么要说江南水乡呢? 因为今天要学习和欣赏的文章《好的故事》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梦境,而这个梦境就是江南水乡。你们知道它具体是哪个地方吗? 文中有一句话是“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点出了地名“山阴道”,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该地名: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鲁迅的故乡。 2.2作者笔下的好的故事/江南水乡是什么样的?找出对水乡特点描写的词语和句子。 第4段是对这个故事整体特点的描写,学生找出后齐读该段。 整体特点:“美丽、优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在作者心中,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天云锦。这是一个比喻句,相比起我们常说的江南如画、江南如诗,作者运用了一个别致的、新颖的比喻,这个地方像一天云锦。 2.3云锦有什么特点? 云锦:有美丽的图案,色彩鲜艳,光彩熠熠,由丝线织成。 2.4作者把这个故事比作云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它和云锦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可以比作云锦?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 2.4.1像云锦一样有美丽的花纹图案,倒映在水中的蓝天像是一块面料,云朵、野花、小桥等在水中的倒影镶嵌其中,就像面料上的图案。 2.4.2像云锦一样有光泽,这个地方有水有阳光,阳光闪烁,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给人光彩熠熠的视觉效果。 2.4.3像云锦一样色彩斑斓,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说这些景物是什么颜色,但依然给人呈现出一幅充满色彩的画面。 因为他列举了很多景物,“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些景物不是单调的,虽然作者没有写出它们的颜色,但我们都知道新禾是绿色的,花是彩色的,枯树、茅屋等是棕色的,还有蓝天白云翠竹,所有景物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 2.5除此之外还在哪些地方具有云锦的特征?大家想一想,云锦制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锦缎是织出来的,文中有一句多次用到了“织”,“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2.5.1大红花为什么会被拉长变成红锦带? 其实是指花的影子,岸边的花倒影在水中,作者泛舟河上,一打浆,平静的水面就被打碎了,影子也碎了,随着水波摇曳,散开,影子像是被拉长,成为红锦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