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红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红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重点项目“高茶黄素红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12WK2009);长沙市科技重点项目“茶黄素提取物高效低成本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发”(K1307136-2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离鉴定及其酶促合成茶黄素组分机制研究”(13A034);湖南省科技厅项目“茶黄素提取物高效低成本生产关键技术创新”(2014NK3055)。

第一作者简介:丰金玉,女,1989年出生,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品质化学研究。

通信地址:410128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Tel :0731-********,E-mail :545437522@ 。

通讯作者:肖文军,男,1969年出生,湖南城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及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

通信地址:410128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Tel :0731-********,E-mail :xiaowenjungong@ 。

收稿日期:2014-03-25,修回日期:2014-04-23。

红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丰金玉1,刘昆言1,秦昱1,熊硕1,邓燕莉1,龚志华1,肖文军1,2(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2长沙和润茶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沙410128)摘要:以‘桃源大叶茶’1芽2叶为材料,研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加工叶水分含量对3种酶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高香高茶黄素红茶的加工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3种酶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萎凋14h 后,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9倍,过氧化物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3.5倍,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1倍,在揉捻、发酵、干燥工艺中,3种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

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断,β-葡萄糖苷酶对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萎凋过程及发酵早期,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对红茶滋味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发酵工艺,可依据萎凋叶中3种酶的活性变化程度及失水情况,确定萎凋适度的标准,依据发酵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比值变化情况,确定发酵适度的标准。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红茶各香气物质成分表现的香气类型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红茶各香气物质成分表现的香气类型
成分名称
香型
β-芳樟醇
具浓青带甜的木青气息,似刚出炉绿茶清香,有紫丁香、铃 兰香与玫瑰花香,又有木香、果甜香
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 具桉叶油、樟脑等弱木香型香气
苯甲醛
具苦杏仁、樱桃及坚果香
苯乙醛
具似风信子的香气,稀释后具有水果甜香
2-己烯醛
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味,呈浓郁新鲜水果、绿叶清香气
2-庚醇
呈鲜柠檬似香气和青草-草药气味,略有醚香和油香
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 具桉叶油、樟脑等弱木香型香气
反-3-己烯醇
具强烈的新鲜叶草的香气
反-2-己烯醇
具强烈的清香香气,伴有果香、蔬菜香和草香
正己醛 己醇 1-辛烯-3-醇 香叶醇 水杨酸甲酯 β-环柠檬醛 苯乙醇 苯乙腈 α-萜品醇 柠檬烯 β-月桂烯 1-戊烯-3-醇 反-2-反-4-庚二烯醛 β-紫罗酮
橙花醇
4-萜烯醇 辛醇 6-甲基-5-庚烯-2-酮 苯甲醇 反-2-辛烯醛 庚醛 1-乙基-2-甲酰吡咯
具令人愉快的玫瑰和橙花的香气,稍带柠檬样的果香
呈暖的胡椒香、较淡的泥土香和陈腐的木材气息 具强烈的油脂气味和柑橘气息 具近似醋酸戊酯的水果香气及柠檬草香气 具芳香味 呈脂肪和肉类香气,并有黄瓜和鸡肉香味 具水果香味 具桂皮香
橙花叔醇
依杜兰Ⅰ 癸醛
具刺激性气味 具水果芬芳香气 具蘑菇、薰衣草、玫瑰和干草香气 具温和、甜的玫瑰花气息,味有苦感 具强烈冬青油香气 具凉香、果香和清香 具清甜的玫瑰花香 具刺激性气味 具丁香味,有樟脑气味辛辣味 有似柠檬香味 具清淡的香脂香气 具水果香味 具油臭气、陈茶气味及粗老气 具柏木、覆盆子等香型香气 具弱的甜清柔美的橙花气息,带有像玫瑰、铃兰和苹果花气 息,稍带木香 具强烈的玫瑰样香气 具甜香、柑橘香、蜡香、花香

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摘要:在工夫红茶(Camellia azalea)加工过程中,对每个加工工序进行取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成分检测,研究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形成规律。

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条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品质特征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形成;从鲜叶到干茶,各加工工序样品的含水量持续下降,在初烘、做形和干燥工序中下降较多,分别为21.37、14.35和24.22个百分点;与鲜叶相比,干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主要滋味成分分别下降了5.16、1.04和0.62个百分点,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分别增加了0.64和0.14个百分点,茶黄素基本没有变化。

关键词:工夫红茶(Camellia azalea);加工;品质Changes of Quality in Congou Black Tea during the ProcessingAbstract:Each process of processing congou black tea(Camellia azalea),then sensory evaluated and megsured the main qulity components to investigate the was sampled,rule of quality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rd,liqour color,aroma,taste and securinega of congou black tea were formed gradually. From fresh leaves to dry tea,the moisture contents of each sample decreased 21.37,14.35 and 24.22 percent in firt drying,shaping and drying process,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fresh leaves,the content of polyphenols,amino acids and caffeine decreased 5.16,1.04 and 0.62 percent,while thearubigin,theabrownine increased 0.64 and 0.14 percent. Theaflavin almost had no obvious change.Key words:congou black tea(Camellia azalea);process;qulity工夫红茶(Camellia azalea)亦称“条红茶”,创制于福建省武夷山,由小种红茶演变而来,主要产于福建、安徽、云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浙江、江苏、广东、台湾等省,主要品类有闽红、祁红、滇红、川红、湖红、宜红、黔红、越红、苏红、宁红、台红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商品茶之一[1]。

红茶品鉴心得

红茶品鉴心得

红茶品鉴心得红茶是我最喜欢的茶类之一,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和惊喜。

每当我品尝一杯红茶时,我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仿佛是在品味一种艺术品。

以下是我个人对红茶的品鉴心得。

红茶的外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红茶叶还是冲泡后的茶汤,都呈现出深红色的鲜艳,给人一种温暖和饱满的感觉。

红茶叶通常呈现出扭曲的形状,散发着浓郁的茶香。

冲泡后的茶汤澄清明亮,散发着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饮而尽。

红茶的香气让人陶醉。

红茶的香气主要来自茶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冲泡过程中释放出来,给茶汤带来了浓郁的香气。

不同种类的红茶有着不同的香气特点,有的带有果香,有的带有花香,有的带有蜜香。

每一种香气都让人感到愉悦和舒适,仿佛是置身于花海和果园之中。

红茶的口感丰富多样。

红茶的口感主要来自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单宁酸等成分,它们赋予了红茶浓郁的口感和复杂的层次。

红茶有时会带有一些苦涩的味道,但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甜美和醇厚的感觉。

有时我会品尝到红茶中的果味或巧克力味,这些味道让我感到愉悦和满足。

红茶还有许多健康益处。

红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红茶可以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每天品饮一杯红茶,不仅可以享受其美味,还可以保持健康。

总的来说,红茶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饮品。

它的外观美丽,香气芬芳,口感丰富,健康功效多样。

每一次品饮红茶,都让我感到愉悦和满足。

红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唤醒我的味觉和情感,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我会继续品鉴不同种类的红茶,探索其中的奥秘,享受红茶带来的愉悦。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红茶的世界吧!。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八)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八)

大学《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第9章食品风味习题一、填空题1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体主要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

2 一般舌头的前部对_______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_______味最敏感,靠腮的两侧对_______最敏感,舌的根部对_______味最敏感。

3 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阈值可以分为_______阈值、_______阈值和_______阈值。

4 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来源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物性的主要是_______。

5 胆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 鲜味物质可以分为_______类、_______类、_______类。

不同鲜味特征的鲜味剂的典型代表化合物有L-_______一钠(MSG),5′-_______ (5′-IMP)、5′-_______ (5′-GMP)、_______一钠等。

7 食品中的涩味主要是_______等多酚化合物,其次是一些盐类(如_______),还有一些_______、有机酸如_______、_______也具有涩味。

8 百合科蔬菜的风味物质一般是含硫化合物所产生,其中主要是硫醚化合物,如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二烃基_______等。

9 大蒜的风味前体是_______,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盐(_______)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_______)、甲基烯丙基_______共同形成大蒜的特征香气。

10 十字花科蔬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经酶水解产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1 蕈类的香气成分前体是_______,它经S-烷基-L-半胱氨酸亚砜_______酶等的作用,产生_______,为香菇的主要风味物质。

12 黄瓜中的香味化合物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等为风味前体合成的。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茶叶采摘:红茶一般采用新梢鲜叶进行加工,新梢鲜叶中嫩叶所含的茶多酚较高,能够保证红茶的品质。

2. 揉捻:将鲜叶经过揉捻,旨在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促进茶叶内部的化学反应。

揉捻过程中,鲜叶中的茶多酚与鲜叶内酯酶等酶类相互作用,使茶多酚转化为茶酶。

3. 发酵:揉捻后的茶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一步进行发酵。

发酵的过程中,茶多酚会被氧化成茶红素和茶黄素,同时还会产生芳香物质和色素。

4. 烘干:发酵结束后,需要将茶叶进行烘干,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稳定茶叶的内部成分。

烘干的过程中,茶叶释放出的水分会带走一部分气味,进一步形成红茶的特殊香气。

5. 分级筛选:经过烘干后的茶叶会根据叶片质量、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级筛选。

不同级别的茶叶适用于不同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红茶的加工实验原理主要包括采摘、揉捻、发酵、烘干和分级筛选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变化,形
成红茶特有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红茶加工考试题及答案

红茶加工考试题及答案

红茶加工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题,满分20分)1. 红茶加工中,萎凋的目的是:A. 增加茶叶的香气B. 提高茶叶的耐泡性C. 使茶叶失去部分水分D. 增加茶叶的苦涩味答案:C2. 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叶颜色的变化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引起的?A. 茶多酚B. 茶黄素C. 茶红素D. 茶褐素答案:C3. 红茶干燥的目的是为了:A. 提高茶叶的香气B. 杀菌消毒C. 固定茶叶的色香味D. 便于茶叶的储存和运输答案:D4. 红茶中的哪种物质对茶叶的滋味有重要影响?A. 茶多酚B. 茶氨酸C. 茶碱D. 茶黄素答案:A5. 红茶加工中,揉捻的目的是:A. 使茶叶卷曲成条B. 增加茶叶的香气C. 使茶叶失去部分水分D. 杀菌消毒答案:A6. 红茶的发酵时间一般控制在:A. 1-2小时B. 3-4小时C. 5-6小时D. 7-8小时答案:A7. 红茶加工中,哪种物质的氧化是发酵过程的关键?A. 茶多酚B. 茶氨酸C. 茶碱D. 茶黄素答案:A8. 红茶的干燥温度一般控制在:A. 80-100℃B. 100-120℃C. 120-140℃D. 140-160℃答案:B9. 红茶加工中,萎凋后茶叶的水分含量一般降至:A. 60%-65%B. 55%-60%C. 50%-55%D. 45%-50%答案:C10. 红茶的香气主要来源于:A. 茶叶的品种B. 加工工艺C. 茶树的生长环境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5题,满分15分)1. 红茶加工中,以下哪些步骤是必要的?A. 萎凋B. 揉捻C. 发酵D. 干燥答案:ABCD2. 红茶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A. 醇类B. 醛类C. 酮类D. 酯类答案:ABCD3. 红茶加工中,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包括:A. 茶叶的品种B. 加工工艺C. 茶树的生长环境D. 茶叶的储存条件答案:ABCD4. 红茶的发酵过程中,以下哪些物质的含量会增加?A. 茶红素B. 茶黄素C. 茶多酚D. 茶氨酸答案:A5. 红茶加工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茶叶的色泽?A. 发酵时间B. 发酵温度C. 揉捻力度D. 干燥温度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满分5分)1. 红茶加工中,萎凋是为了让茶叶失去部分水分,为后续加工做准备。

制茶中的化学

制茶中的化学

制茶中的化学摘要: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一种饮品,本文就茶叶的历史、成分功效、分类、加工制作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做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茶叶咖啡碱茶单宁茶多糖茶皂素茶红素多酚氧化酶杀青揉捻发酵萎凋渥堆我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被称为茶叶的祖国。

据考证我国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栽培史。

我国有茶树350多类,生产茶叶一千多种。

有人说中国有了文化就有了茶叶。

一、茶叶历史我国第一部记录茶的著作是唐·陆羽的《茶经》,他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茶叶最早作为药用,记载最早的是《神农本草经》,书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记载了19种中药,其中就有茶叶。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能解酒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

”而茶作为饮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开始的,后为僧侣饮之,以驱坐坛之困。

但上层把茶叶作为饮料,还是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见《史记·周本经》)。

这是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不少南方民族,献以茶叶于武王,武王以茶代酒,与纣王终日酗酒暴敛形成了明显对比。

后人便把以茶代酒作为俭朴、清廉的象征。

到了汉代,茶已成为商品。

汉王褒的《僮约》中曾记载:“享茶劲具”、“武阳买茶“等,说明汉已有了茶叶市场。

到了南北朝时我国人民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唐代又创制了蒸青茶团;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又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

但茶叶引种到世界各地,当是在唐宋的事,茶和瓷器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的贵族均以饮茶为荣。

二、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功效自古就有人说饮茶可以长寿(见宋钱易《南部新书》)。

据说唐代大中三年,有一个和尚13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满面红光,步履轻盈,宣宗皇帝知道后,把他叫去问道:“你为何身体还这样健壮,有何仙丹妙药?!”和尚答:“性好茶,至处为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醇含量较高 ( 如祁红)。
侯 冬 岩 对 金 骏 眉 及 银 骏 眉 香 气 的 研 究 表 明 , 金 骏 眉 、
烯 酮。 而决 定锡 兰高香 茶香 气特 征最 大 的成分 可能 是茉莉
酮 甲酯和 茉莉 内酯 。 以蔷薇 花香 和浓厚 的木香 为其特 征 的
Gu g an don e gT a
乙酸 。 但 竹 尾 忠 一 的 研 究 结论 与 之 不 尽 相 同, 他 经 多
酶 的 活 性 较 强 而 抑 制 了 水 解 酶 的 活 性 , 使 靠 水 解 酶 水
次 研 究 表 明 :鲜 叶 经 萎 凋 后 除 青 叶 醛 、 青 叶 醇 、 己 烯 解 而 释 放 的 芳 樟 醇 及 其 氧 化 物、 水 杨 酸 甲 酯 等 物 质 在 醛 、 己烯 醇 增 加 外 , 沉 香 醇 、 香 叶 醇 、 苯 甲醇 、 a一 苯 CTC 茶 的 含 量 较 低 , 因 而 导 致 了 CTC 茶 的 香 气 .. 红 ..红 乙醇 、 顺 一 一 3 己烯 醇 及 其酯 和 水 杨 酸 甲酯 等也 随 萎 凋 程 低 于 传 统 红 茶。 度 的 加 重 而增 加 。 F ra d ,V I o et, E H 研 en n o  ̄R b r s . 的 A. 究 显 示 , 在 萎 凋 过 程 中沉 香 醇 显 著 增 加 , 而 反 一一 烯 2己
23 燥 到 红 茶 香 气 的 影响 .干
在 干 燥 阶 段 , 由 于 高 温 的 作 用 , 使 很 多 低 沸 点
醛 减 少 。 竹 尾 忠 一 研 究 表 明 , 萎 凋 对 红 茶 香 气 的 形 的 香 气 物 质 大 量 挥 发 , 最 后 留 在 干 茶 中 的 是 一 些 高 J 成 是 很 重 要 的 , 通 常 CTC 茶 带有 青草 气 , 而 传 统 红 沸 点 的 芳 香 成 分 , 其 中 以 醇 类 和 羧 酸 类 为 主 , 其 次 ..红 茶 香 气 要 高 得 多 , 不 萎 凋 茶 中 反 一 一 烯 醛 的 含 量 较 是 醛 类 。 发 酵 茶 坯 进 入 干 燥 工 序 后 , 茶 坯 温 度 很 快 2己 高 , 而 萎 凋 茶 中 的 其 他 化 合 物 的含 量 比不 萎 凋 茶 高 得 上 升 , 但 在 干 燥 刚 刚 开 始 时 , 茶 叶 的 酶 性 氧 化 仍 处 多, 萎 凋 茶 , 特 别 是 重 度 萎 凋 茶 中 沉 香 醇 及 其 氧 化 物 于 加 速 状 态 , 这 对 茶 叶 香 气 品 质 的 形 成 至 关 重 要 占总 香 气 的 比例 较 高 。 』 安 徽 祁 门 茶 叶 研 究 所 研 究 了 祁 红 初 制 过 程 中 芳 香 物
山 西 贞 研 究 表 明 鲜 叶 经 萎 凋 后 部 分 芳 香 物 质 的 研 究 表 明 , 在 发 酵 2 后 , 正 己 醛 增 / 4.倍 , h I 1 ]
反 一 一 烯 醛 增 加 了 1 余 倍 , 顺 一 一 烯 酸 增 力 了 12 2己 0 3己 Ⅱ . 倍 , 另 水 杨 酸 、 苯 甲 醛 、 正 己 酸 等 均 有 增 加 , 而 正 己醇 、 顺 一 一 烯 醇 和 水 杨 酸 甲 酯 等 均 较 萎 凋 叶 有 所 3己
及 其 氧 化 物 、 香 叶 醇 、 水 杨 甲酯 等 重 要 香 气 成 分 的 含 量及 香 气 指 数 均 明 显 高 于 CTC 茶 。 . 红 . 2香 气 成分 在 加 工 中 的变 化动 态
红 茶 制 造 过 程 中芳 香 物 质 的 变 化 十 分 复 杂 , 通 常 伴 随 反 应 , 对 红 茶 香 气 形 成 的 影 响 较 大
物 、 正 戊 醛 、 己醛 、 正 庚 醛 、 反 一 一 烯 醛 、 反 一 一 2己 2 辛
竹 尾 忠 一 的 研 究 表 明 , CT C 香 气 较 低 的 主 .. 茶
烯 醛 、 苯 甲醛 、 苯 乙 醛 、 正 丁 酸 、 异 戊 酸 、 正 酸 、 顺 要 原 因 是 :芳 香 物 质 总 量 以 及 顺 一一 3 己烯 醇 、 芳樟 醇 及
鲜叶 中 的 芳香 物 质 不 到 1 O , 但 制 成 红 茶 后 , 香 气成 O种 发 酵 是 形 成 红 茶 香 气 品 质 的 关 键 性 工 序 , 在 发 酵
、在 分增 加 到 4 0 0 多种 , 在 众 多的 红 茶 香 气 组 分 中 , 真 正决 过 程 中 各 芳 香 物 质 的 含 量均 有 增 有减 红 茶 揉 切 发
:第 二 烯 . 一 酯 、 5 癸 烷 内 酯 、 茉 莉 内 酯 和 茉 莉 酮 甲 酯 等 6 化 4内 一 种
种 是 中 间 型 , 其 沉 香 醇 和 香 叶 醇 含 量 均 较 高 :第 三 种 是香 叶 合物 的含 量较 高, 其香 气强 度都 高于 二氢 海癸 内酯和 茶 螺

3 己 烯 酸 、 水 杨 酸 及 邻 甲 苯 酚 等 :而 大 量减 少 的 成 分 其 氧 化 产 物 和 水杨 酸 甲 酯 的 含 量 在 CTC 中 比传 统 工 一 ..茶
有 顺 一一 烯 醇 、 沉 香 醇 、 香 叶 醇 、 苯 甲醇 、 苯 乙 醇 和 艺 茶 中少 。 其 它 研 究 表 明 , 由 于 CTC 茶 中氧 化 还 原 2戊 ..红

22揉 捻 ( )、发 酵 对 红 茶 香 气 的 影 响 . 切 茶 叶 经 揉 捻 或 揉 切 后 , 由 于 酶 的 催 化 作 用 , 加 速 了 多 酚 类 物 质 的 氧 化 聚 合 等 变 化 , 多 酚 类 本 身 不 是 红
茶 香 气 的 组 成 成 分 , 但 在 其 氧 化 过 程 所 引 起 的 次 生 和
茶 叶 中 的 芳 香 物 质 亦 称 挥 发 性 香 气 组 分 ( F ) ,是茶 叶 中易挥 发性物质 的总称。茶叶 芳香物质 V C
茶 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 展,人们对 是 由性 质不 同、 含 量微 少且差 异悬 殊的 众 多挥发 物质组 成
红 茶 香 气 的研 究也 将 进 一步 深入 。
据 许 多 研 究 表 明 , 传 统 红 茶 和 C TC 茶 的 香 气 水 解 , 提倡 采 用 自然 萎 凋 , 1 h .. 红 左右 , 含 水 量 以6 % 左 2 8 差 异 明 显 , 几 乎 所 有 的 研 究 结 果 都 认 为 , 传 统 红 茶 的 右 为 宜 香 气 比CTC .. 红茶 的 高 , 主 要 表 现 在 传 统 红 茶 中沉 香 醇
4 ] 所含 有的主要香气的数量 和比例不 同有 关。 综合以上研 究结 征 也 各 有 特 色 _。 据 研 究 报 道 , 具 有 花 果 型 甜 香 的 锡 兰 红 果 , 竹 尾 忠 一 认 为 , 红 茶 有 三 种 类 型 的 香 型 , 第 一 种 是 沉 香 茶 , 其 中 以 4 辛 烷 内酯 、 4 壬 烷 内酯 、 2 3 二 甲 基 一 一 . 一 , 一 2 壬
定香 气 的 大 约在 2 种 左右 (a d y , 1 9 ) 。 红 茶香 酵 过 程 中, 除 了 一 些 非 挥 发 性 的 糖 甙 前 体 物 水 解 形 成 O P n es 9 4
气 成 分 的 形 成 和 转 化 较 其 他 茶 类 充 分 , 导 致 红 茶 香 气 香 气 物 质 以 外 , 还 有 许 多 与 茶 多 酚 氧 化 相 偶 联 的 化 学 成分 很 多 ,含 量 亦 较 其 他 茶 类 高 。 反 应 所 产 生相 应 的 香 气 成 分 , 如 氨基 酸 氧 化 脱 氨 形 成
1 尔 繁 檀 4
质 的 增 变 动 态 , 结 果 表 明 , 特 别 是 一 些 在 鲜 叶 中 不 存 在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与 进 步 , 相 信 在 不 久 的 将 来 这些 难 的 , 即 在 加 工 过 程 中新 增 加 的 成 分 的 含 量 都 有 较 大 程 度 的 题 将 得 到 克 服 。 提 高 , 其 中 主 要 是 醇 类 的 氧 化 产 物 及 部 分 酸 类 和 醛 类 芳 香 参 考 文 献 :
含量有显 著增加或 显著降低 的趋势,显 著增加 的是,
如 羰 基 化 合 物 增 加 1 倍 , 增 加 最 多 的 是 正 己醇 、 橙 花 降 低 。 若 发 酵 程 度 过 重 , 则 沉 香 醇 减 少 , 而 反 一 一 0 2 己
醇 、 反 一 一 烯 酸 : 其 次 是 反 一 一 烯 醇 、 沉 香 醇 氧 化 烯 醛 增 加 2己 2己 、


翱 獬

I 慧、 王登 良, 南农业 大学 茶 学 系】 陈 华
【 摘 要 】茶 叶香气 是形成 茶叶风味 特征、决 定茶 叶价 值 的重要指 标。 文章综述了红 茶的香气成分 以及 红茶在 萎凋 、揉捻、 发酵、干
燥 各 个 工 序 中香 气 的 动 态 变 化 。
银 骏 眉 中 的 苯 乙醇 、 芳 樟 醇 和 苯 甲醇 含 量 较 高 , 但 这 几 种 在 银 骏 眉 中 的 含 量 均 低 于 金 骏 眉 。 而 银 骏 眉 中 的 正 己醛 和 苯 甲
的混 合物。 红 茶 的香 气 成分 种类 较 多, 包括 碳氢 化合 物、
竹 尾 忠 一 … 究 了 中 国 有 几 个 代 表 性 茶 区 的 红 茶 的 香 气 醇 类 、 酮 类 、 酸 类 、 醛 类 、 酯 类 、 内酯 类 、 酚 类 、 过 氧 化 研
】 组成 ,结果表明,滇红所 富有的高锐的花香 与其精油 中的沉 物类 、含 硫 化合 物 类、 吡啶 类、 吡 嗪类 等 。 不 同的 制茶 香醇、 香叶醇及沉香醇氧化物 含量高有关 :而祁红鲜爽的似 品 种 、 不 同 的 栽 培 条 件 、 鲜 叶 采 摘 的 老 嫩 、 匀 争度 , 以 及 花果 香与其香叶醇、苯 乙醇、 苯 甲醇含量 高有关 :闽红 白琳 不 同的加工 工 艺, 其成 品茶 中的 香气组 分、 香气 物质 的百 工夫 有清爽的甘草香、政和 工夫有高浓 的鲜甜 香都与其本 身 分含 量都 有较 大差异 , 不 同国家、 不 同地 区的红 茶香气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