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大事记

法治中国大事记
法治中国大事记

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公益宣传活动的通知》,决定由政治部宣传部和职务犯罪预防厅及相关内设机构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此项活动,由检察日报社法利达广告中心承办,并开始筹办检察影视宣传平台(暂定名为《法治中国》)。

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部发出明码传真电报《关于开办<法治中国>电视新闻专栏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检察院宣传部门对《法治中国》节目的采访、制作、播出等工作予以积极支持和配合。

2002年

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关于印发《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的通知》,把《法治中国》栏目纳入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目标考评范围。

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法治中国》的内容改版情况向中央领导尉健行、丁关根、罗干等进行了专报,三位中央领导对《法治中国》栏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把握舆论导向,丁关根部长批示“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力度”。

6月,“法治中国”栏目与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经济电视台联办《法治中国(楚天检察版)》在湖北武汉举行开播仪式,这是《法治中国》栏目首次在电视台亮相。

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监所检察厅印发《关于配合法治中国栏目组做好专题片<忏悔>拍摄采访工作的通知》。

2003年

1月,《法治中国》栏目省级版——《中国法治在线》在山东、江苏、山西、吉林、辽宁、陕西和新疆等14个省级电视台同步播出。

8月,《法治中国》栏目与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沈阳电视台合作,《法治中国》栏目沈阳电视台黄金时间开播。沈阳电视台为全国播出《法治中国》栏目的首家地级市电视台。同月,中国检察日报社印发《关于本报驻各地记者站和联络站积极配合<法治中国>栏目拍摄节目的通知》。

9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同意,《法治中国》栏目成立“跨世纪的中国大检察官”专题采访组,对全国省级检察院的检察长进行巡回采访拍摄。

12月,《法治中国》工作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部,全国播出的检察院、电视台主要领导出席。

2004年

6月,《法治中国》栏目荣获司法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颁发的2003年度“金剑奖”。

12月,检察日报社、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印发《关于各地检察院、电视台合办<法治中国>检察电视专题栏目的办法》。同月,栏目在全国开播的省市电视台发展到50家。

1月,栏目播出元旦特别节目《百姓的检察》,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王建民局长,渎职侵权检察厅陈连福厅长及侦查监督厅、公诉厅、民事行政检察厅、监所检察厅主要领导接受栏目专访,这是最

高人民检察院主要业务厅(局)领导首次在媒体上整体亮相。

7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根据栏目《紧急追逃》版块提供的准确线索,在海南成功将携款60

万元、潜逃十年的犯罪嫌疑人,牡丹江市穆棱县农业银行原职员孙静波抓获归案。同月,全国检察机关“法治中国杯”乒乓球邀请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8月,全国关注的典型的冤错案——河南的胥敬祥案当事人胥敬祥被无罪释放后,专程赶到栏目送来一

杆镌刻有“称天称地称良心”字样的秤,感谢栏目为其讨回清白所做的工作,并接受栏目的捐款。

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印发了《关于配合高检院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特别探监室>节目的通知》。

2006年

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播出《中国法治时空》栏目,在北京地区正式落地。《法治中国(省

级版——中国法治在线)》更名为《中国法治时空》。

4月,栏目荣获由司法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颁发的2005年度“金剑奖”。同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印发《关于配合高检院影视中心联合摄制<法治中国?中国法治时空>栏目的通知》。

9月,《法治中国》电视台联谊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

10月,《法治中国》检察影视工作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

12月《法治中国》在全国的电视台已达120家。

2007年

9月,栏目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录音录像影视技术培训班。

12月,栏目在北京举办第二期全国检察机关录音录像影视技术培训班。同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电视栏目活动中,《中国法治时空》荣获“最受观众欢迎奖”。

2008年

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印发《关于2008年检察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检察院政治部“积极支持《法治中国——中国法治时空》栏目的采制、落地和播出,扩大检察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申办,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从事自办播放信息网络传播法治类视听

节目。法治中国网络电视台开设了“权威播报”、“法案追踪”、“环球法治”和“直播现场”等12个频道。同月,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特大地震后,法治中国传媒迅速组织开展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

8月,法治中国传媒宣布成立。

2009年

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常韧在全国检察机关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暨检察日报社记者工作会议上指出“《法治中国》栏目制作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近200个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要求“继续做好《法治中国》电视栏目的采制、落地和播出”。同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印发《关于配合做好<特别检监室>采拍工作的通知》。同月,法治中国传媒率先与各级法院合作,进行网络电视庭审现场直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中国司法透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9月,《揪心的房子》荣获全国法治好新闻一等奖。10月,《法治中国》影视工作年会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

2010年

1月,法治中国传媒与广东佛山市委、政法委、检察院、广电局和电视台合作开办《法治佛山》栏目在佛山电视台开播。

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邀请法治中国网络电视台对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电视论辩大赛进行全程网络视频直播。同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邀请法治中国网络电视台对第二届全国侦查监督十佳检察官暨全国侦查优秀检察官业务竞赛活动进行全程录播和报道。

2011年

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配合做好第四届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20名公诉人电视系列报道工作的通知》,电视报道的具体拍摄制作工作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法治中国传媒负责。

2012年

5月,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举行,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以《坚持庭审网络直播常态化,深化推进司法公开建设》为题,向全国各级法院系统介绍了多年来坚持庭审网络直播的成功做法,其中特别提到并称赞借助法治中国传媒庭审直播效果好。

7月,中华全国法治新闻协会举办的全国法治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2009年至2010年)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法治中国传媒参评的作品《鄱阳湖候鸟之死》和《破损的肺伤痛的心》,分获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和三等奖。

8月,《让一切在阳光下运行》等获全国检察机关廉政宣传短片评选活动的特等奖一部,一等奖两部,三等奖一部和优秀奖一部。其中两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滚动播出。

10月,中国著名作家、法治中国传媒艺术总监莫言喜获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发表演讲时,莫言称自己是《讲故事的人》,并言“一个人有在众人哭时而自己不哭的权利”。

2013年

1月,法治中国传媒颁布并实施《关于对外合作共建网视的规定》,以扩大法治中国传媒品牌效应。目前,法治中国传媒的对外网视已分布在山东、河北、广西、四川、湖南、青海、山西、黑龙江等10多家省市,并合作成立了消防安全、廉政建设、安全与法和法治观察等专业网视。

11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主办的“2013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在成都举行。《法治中国》栏目荣获“网络视频十佳品牌栏目”大奖。

2014年

5月,法治中国传媒取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含手机电视和微电影制作许可)。

8月,法治中国传媒手机电视(APP)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法治中国传媒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传统电视、网络传播和手机客户终端(APP)等新媒体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大型法治类信息媒体,并呈全天候同步播出。 11月,《法治中国》“楠楠说法”节目入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周”公益宣传片评奖节目。

同月,法治中国栏目荣获2014年“网络视频十佳品牌栏目”大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法”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组织保障。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法治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1)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2)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4)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

2.2.1夯实法治基石 ◇随◇堂◇笔◇记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依法治理。 2. 法治的重要性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和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依法治国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思◇维◇导◇图

2.2.2凝聚法治共识 ◇随◇堂◇笔◇记 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 人民谋利益。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厉行法治 1.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2.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思◇维◇导◇图 凝聚 法治 共识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全民守法,法治宣传 法德相辅,规范与教化并行厉行法治 上行下效

《法治中国》从我做起 辩论赛策划书

策 化 书 主办单位:XXXX 协办单位:XXXX 策划人:XX

目录 一、活动名称 (4) 二、活动背景 (4) 三、活动宗旨 (4) 四、活动目的 (4) 五、活动时间 (5) 六、活动地点 (5) 七、活动面对对象 (5) 八、活动及比赛流程 (5) 1、活动流程 (5) 2、比赛进程(由主持人执行) (7) 九、人员分配及安排 (7) 十、经费预算 (8) 十一、奖项设定 (8) 1、团体奖 (8) 2、个人奖 (8)

十二、注意事项 (9) 十三、附录 (10) 1、辩题 (10) 2、辩论赛流程 (11) 3、辩论规则 (12) 4、评委评判标准 (14) 5、评分表(评委) (16) 6、评分表(嘉宾) (17) 7、辩手评分表 (18) 十四、活动总结 (19)

一、活动名称 “‘法治中国’从我做起”辩论赛 二、活动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就法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标志着我国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法治建设的责任感,积极探索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探索、积累经验。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精神,结合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需要,特举办本次“‘法治中国’从我做起”辩论赛,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思辩能力和口才。 三、活动宗旨 关注热点、懂法守法,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四、活动目的 1、提高思辩能力,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已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并且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承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在整体上的综合体现,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而维护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就必须运用法律武器。 恩格斯说过,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之下,广大的农民和他的家庭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君主给自己以雨露和阳光。在这

种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现代法治。现代经济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经济,一种是计划经济。人们通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人治经济。因为计划经济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市场经济的主体却是多元而独立的。市场经济的产品能够进行自由与平等的交换,而计划经济则是依靠国有统一分配各种资源;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来优化物质和人力的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在这种条件之下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国家不能过多的干预,只能在宏观调控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在广大的市场中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理各种问题。 此外,市场经济还存在两大缺陷。首先,参与竞争的主体做到了机会平等,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势必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所以我们就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这也需要法律。其次,难免出现不正当竞争,和非法垄断以及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等现象,并造成政治上的贪污腐败,这也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对市场加以规制以杜绝或减少各种腐败现象。而且,近几十年以来,国际出现了经济一体化。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的经济纳入国际大循环,想要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没有完备的法律,就无法吸引国际投资和开展国际贸易。这也决定了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首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模式。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人治模式

《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

《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一) 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公正司法》上集中,讲述到为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在取经路上手挥“金箍棒”、一路降魔捉妖的孙悟空,每当悟空欲将妖魔斩尽杀绝之时,九霄云外定会冒出一位神佛大呼:“大圣,棒下留情!”原来这些被降的妖魔不是神佛的童子,就是他们坐骑之类的宠物。这使得“大圣”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抓头挠耳,欲打不能,欲罢不愿,左右为难,悻悻然不知所为。 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司法者为难之事时有发生。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这使司法的“大圣”们颇感为难,导致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时有发生。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既要靠德治又要靠法治。德治即要求各路“神佛”善于明辨是非,不以感情用事,自觉按党纪、法规办事,坚守公道底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人情关。但共产党人有其独特的“人情观”,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因而,当“原则”碰到“亲情”的时候,关系要为党性让路,亲情要为原则牺牲。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起这

样正确的“人情观”,筑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道德防线。这就是“德治”的力量。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除了道德、党性的约束外,同时还必须强化“法治”——完善相应的刚性制度,拉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高压线”。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下发这一《规定》,从记录、通报、追责三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一刚性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定了政策“红线”,明确了责任追究。面对“红线”,谁都不敢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他人说情打招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划定了红线,也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如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并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负责司法的“大圣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经手的案子终身负责,使公正司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法治中国》第四集观后心得(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一、“法治中国”: 从学术命题到政治命题 在我国,“法治中国”首先是作为学术概念而提出来的。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自此以后,法治中国成为主流的政治命题,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从此,“法治中国”、“平安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三位一体,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的新表述、新理念。 目前提出的“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命题,针对的是特定领域和问题,如“美丽中国”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平安中国”主要针对社会治安与公共安全,而“法治中国”针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共同体的“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自信,同时传递一种信息,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法治对话与交流的勇气与理念。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国际社会对未来中国法治发展走向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法治中国”对中国融入人类法治发展进程,扩大法治的话语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具有综合性、历史性与动态性。用中国概念来表述法治时,必然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是中国概念的完整表述①,也是国家统一体的现实和未来法治凝聚力的表明。尽管台湾和大陆尚未统一,但一个中国范围内的法治是大家共同分享的价值,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未来的国家统一和基本法实施中,法治是最大的公约数,包含着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价值共识。 二、法治国家: 从政治命题到宪法命题 1.法治国家中的“国家”内涵 以我国现行宪法的有效文本统计,包括目录、章节标题、正文,“国家”一词共出现了151次。根据其在宪法文本中的使用场景,国家一词的内涵是不同的。大体上分为三种含义:一是在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国家”一词最常用的用法就是表示整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具体又可以分为主权意义上(对外)的国家和主权权力意义上(对内)的国家两种;二是在与社会相对意义上的“国家”。“国家”与社会相对应,常常使用的表达方式诸如有“国家和社会”等;三是与地方相对的意义上的“国家”。 2.“法治中国”中的“中国”内涵 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出现了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全国、国家等不同的术语。“中国”在宪法和不同法律话语体系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如在宪法上,中国有时指国家概念,如宪法序言说,“中国是

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解读 2014-10-31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提示:报告人结合自己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以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为题,围绕“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当好法治中国建设的带头人”等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辅导报告,整部报告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视野开阔,对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很有帮助。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少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公布,今天我就《决定》内容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们对这次四中全会精神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我们先从“三个全面”讲起。“三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可以大体上勾勒出从十八大到四中全会这两年时间的一个基本脉络。这“三个全面”在十八大报告就提出来了,那么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抓了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有一个根据什么样的机制、体制,在什么样的机制、体制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这是去年三中全会完成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么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他的基础性的东西、根本性的东西是什么呢?所以中央实际上就把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向前推进,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继续向深入拓展,所以做了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因为我们只有把我们的改革、把我们的全面小康建立在稳固坚实的法治基础上,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中国梦才有一个可靠的法治基础,因为法律、法治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要提供一种确定性,提供一种可预期性,提供一种规范性,我们知道,全面深化改革要有一个若干年的发展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有一个若干年的发展进程。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中,依靠什么来给我们的工作、给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全党和全体人民一个确定性的东西、一个可靠性的保障呢?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根据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根据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深入理解、把握,所以要把法治作为一个基本的东西,把他要确立起来,要把法治的地位和权威性提高到一个足够高的地位,所以这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所以四中全会把主题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们大家通过看这次四中全会,可以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是第一次,这是全会主题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有的全会做的《决定》,有的全会没做《决定》,在中央全会作

论罗马法学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论罗马法学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论罗马法学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论罗马法学思想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摘要】:罗马法作为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其中蕴含的 法学思想是世界法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之一,通过对罗马法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对建设法治中国产生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马法法治意义 罗马法 罗马法,即是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包括罗马公法和罗马私法,尤其以罗马司法闻名,因此在此一般讲的是罗马私法。罗马法体系完整,理法精深,内涵丰富,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建立在自然法精神上的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契约自由和私有权不可侵犯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为近代社会所继承和接受。罗马法不仅在古代发挥了作用,也不仅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时代,对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总的来说,我们对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①: 一、罗马法是人定法而不是神意法 这是罗马法与其它古代法律不同的第一个特征,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低,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罗马法最初也有神话和传说,宗教与法律不分,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尽管罗马的法学家如西塞罗曾说:“法必须呵护自然和上帝的意志”;乌尔皮亚努斯也说:“法是关于人事和神事的知识”,但他们都未称法的本身是神授的。 二、罗马法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 罗马法能够历时千年不衰,不能不认为与它注重实际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罗马法就忽视理论。无疑,罗马法的发展受到过希腊哲学的影响,但问题就在于,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舍弃纯理论的要求要致力于实际的需要。 ①周枏:《关于罗马法基本特征的商榷》,载《安徽大学法律系建系十周年法学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道德与法治中考考题研究 第17题(活动探究题)全国视野创新试题

第二部分题型研究 非选择题 一、按题号 第17题(活动探究题) 1. (2019广东32改编,13分)探究背景:为感受祖国的发展,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某班分三小组开展“奋斗新时代,我是追梦人”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探究一】第一探究小组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了树状展板,如下图所示。 (1)请你给上图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探究二】第二探究小组围绕“强国一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对全校1 600多名师生开展问卷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强国一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素质 爱党爱国(100%) 勇于担当(92.1%) 开拓进取(91.5%) “强国一代”最想实现的愿望期待能有机会报效祖国(98.5%) (2)我们从上面的调查统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应如何理解这个结论?(5分) 【探究三】第三探究小组与班主任一起分析了本班同学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准备撰写倡议书,向同

学们发出倡议。 倡议书 同学们: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学生要明确时代要求,当好追梦人。我们第三探究小组与班主任一起分析本班的情况,发现有如下现象: 有的同学缺乏长远目标,学习得过且过;有的同学只顾学习,对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都漠不关心。因此,我们向全班同学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提出三个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供第三探究小组完成倡议书作参考。(4分) 2. (2019陕西24,11分)奋进新时代 70年来,我们走过千山万水;进入新时代,我们仍需跋山涉水。 材料一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6.6%,较2017年降低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9倍。到2018年底,我国还有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的农村人口1 660万。 (1)请你根据材料一,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你发现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________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你对该问题的分析: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你的解决方案: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材料二2018年,国家司法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审结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 489件,2.9万人,依法严惩欺压残害群众的“村霸”“市霸”,还老百姓一个清朗祥和的天空。 (2)材料二中的司法机关行使了什么职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一职权?(2分) 材料三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不仅在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问题上步步紧逼,而且动用国家力量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无端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试图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 围绕材料三,同学们发表各自看法。下面两位同学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1)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错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对 3.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 4. 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对 5.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对 6.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 7. 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错 8.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错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对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对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让司法更加公平 2.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行政 3. 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B. 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4. 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行使司法权。D. 独立 5. 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十八届三中全会 6.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依法 7.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党 8. 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 法治 10. ()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D. 合法行政 11. 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有效。 12. 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平安中国 13.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政府 14.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D.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15. ()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C. 诚实守信 16.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C. 权责统一 17. 司法的生命在于()。C. 公正 18.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国家。 19. “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公正

法治的内涵和系统

法治的内涵和系统 王晨光 2009年11月29日 在广州“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广东省、广州市在地方法制建设上确实是在实实在在地往前走,而且确实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下面,我就法治的内涵和系统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方略 法治不是哪个人或那种理论的选择,而是人类社会孜孜探索中找到的最佳模式。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一点,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也告诉我们这一点:只有法治才是人类社会最好的治理方式。比如,在古希腊,柏拉图一直在不同类型的社会治理方案中进行寻找,“哲学王”的治理成为其推崇的最佳模式,而“法治”则成为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佳治理模式;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为代表的启蒙学者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新的法律治理模式;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认为:“共和国的要义是法治国,而非人治国。”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什么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模式。儒法之争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为什么说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方略呢?简单讲,因为它能够保证人民的参与和主体地位;能够摆脱个人任意,法律至上;能够按照法定的权限、方式和程序进行治理;能够保证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并受法律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适用能够公开、公正、独立、平等地得到适用;能够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以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而反映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当然具有工具性,是最好的治理方式;但是这种最佳的治理模式又有其特定的价值,如公平、公开、民主、平等、法律至上、有限政府等,有包含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并非是一种口号或标签;而是一种治国理念的确立和指导思想的转变;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不是一种轻松舒适的工作,而是一种自行施加的紧身衣或紧箍咒;是一种自我约束,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保证自我更新,保证科学持续有序发展的制度。 我们在选择法治的同时,应当自觉地对法治与法制加以区别。这些区别有:1. 动态观与静止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法律制度”的简称。2. 法律至上的观念: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法律至上等基本原则;法制则不一定具有法律至上的内在要求。则不一定具有法律至上的内在要求。3. 价值

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法治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观念基础,是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法治建设所有环节的共同指导思想,是法治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论原则。其思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意义。社会法律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它所要解决的法律意识问题,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价值性、宗旨性、目标性、原则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决定着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属性,也规定着它们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与精髓。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意义。任何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制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要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恰恰是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创设和发展的思想指南。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实施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矛盾将从无法可依转向法律有效实施。

这其中的核心环节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和有效监督四个方面,而执政党依法执政则是实现这些环节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上述法治实践的诸环节都起着观念和思想保障的作用,也起着标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指导原则。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意识形态的意义。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法律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学而言,其意义表现为三方面:其一,它为法学发展指明方向;其二,它为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其三,它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宗旨和目的。

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DOC

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doc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某公司效益很好,许多外单位职工都想调入,纷纷找市劳动局说情。市劳动局未征得该公司的同意,强行将20名外单位职工调入该公司。该公司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此案应如何处理?() A.不予受理,因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B.应当受理,因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C.告之属于劳动争议,应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不予受理,因为是劳动争议 2、某县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土地管理局.某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处理县机关干部和城关镇干部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联合调查小组对县机关某干部李某作出了处理决定,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所建的楼房。处理决定是以四个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作出的,盖了四个单位的公章。李某不服,申请复议。本案的复议机关是( ) A.县委 B.县土地管理局 C.县人民政府 D.市土地管理局 3、熊某与李某同为某乡农民,2004年12月6日,两人因宅基地的事发生争执,李某乘熊某不备向其腰间踢了一脚,熊某被送往医院,经诊断后认定肋骨骨折,但后果并非特别严重,未构成犯罪,乡派出所对此事进行调查后对李某作出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李某不服,委托其兄长向市公安局提出行政复议。市公安局认为行政复议不能由他人代为提起,告知不予受理。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李某未经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否受理?( ) A.不予受理,应先提起行政复议 B.应予受理,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在法定期间不作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C.不应受理,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 D.以上理由都不对 4、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申请复议。A.该海关 B.该海关所在市的人民政府 C.该海关所属省的人民政府 D.该海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5、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 ( )。 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6、下列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

法治中国呼唤文明执法 科学执法

法治中国呼唤文明执法科学执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各级执法机关一定要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性是执法的内涵, 平和是执法的心态,文明是执法的态度,规范是执法的要求。这不仅为各级执法机关执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为全国做好新形势下执法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偏离法治轨道的野蛮执法、违规执法行为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败坏政法队伍形象。随着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呼唤文明执法。在文明法治的视野里,执法不仅是管理,也是服务。 一、现实生活中不文明执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滥用执法权。主要表现在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执法职权的过程中,不是从经济发展和便民考虑,而是从增加部门收入、增加员工福利补贴出发,不惜损害或牺牲群众利益。在行政执法中搞“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或搞搭车收费、强行摊派。

法治变“罚治”。在某些地方,“法治”被“罚治”所代替。坑蒙拐骗,只要交了罚金,就可万事大吉;卖淫嫖娼,只要交了罚款,就可立即放人;违法超生,只要交足罚款就可相安无事;无照经营,只要定期交钱,就可放心获利。不一而足。 “罚治”之所以在某些地方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没有从依法治国战略的高度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和“罚治”的危害性。 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作怪。惟恐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断了政府的财源。 三是部门利益作祟。他们的“醉翁”之意不在管,而在“罚”。有利可图的事,只要稍一沾边就蜂拥而上,而无利的事,即使在职权范围内也视而不见。(举例:如新民派出所每年热衷于抓赌罚款) 据报载,湖南岳阳县张谷英镇公安派出所一位民警为了“创收”,一探听到有打工人员返乡就闯进家里抓人,抓去后先搜光随身钱物,然后再以在外面“是否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