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虽说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像一个滚动的雪球,在五千年的转动中,携风带雨,层次叠加,脉络重重,却仍然是一个同心圆。春节民俗,各地大同小异。凡是华人,不论在哪儿,都过春节,都把过年当作辞旧迎新的仪式。

陕西是周秦文化肇始之地,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发达。而老西安是一个典型的俗浮社会,穿衣戴帽、骑马坐轿、行当把式、四时风物,全有自己的讲究。城有城俗,乡有乡约,你是无论如何都该知道一些老西安的节俗和礼俗的。所谓入乡随俗,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这里我说说老西安城的年俗。老西安人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个“节”单指春节,不与其它节日混同。说年俗,其实并不是说年节之下四城四乡的热闹,也不是说年末岁尾张灯挂彩的形式。

我说说春节的禁忌与物候,捎带着也说一些趋吉和避凶的俗浮的讲究。掐指细数,每年老西安城仅大大小小的民间祭祀活动,就有200多次。这还没算各行当、各乡帮自己的活动。

陕西农村一带的过年,是从农历的腊月初五拉开了序幕。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腊月初八:“吃腊八”

农村一般进入“数九”后就开始杀猪,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下边的皮稍微高一点),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腊八粥也是早饭吃,初五的五豆一直要掺着吃到今天也才算结束。

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打烟牵”

“打烟牵”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把沉积的烟尘和四处牵附的蜘蛛罗网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就是灶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民间流传有“花鼓子”为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免言;少下米多做饭,人来客去吃不断”!

腊月二十九:“蒸馍馍”

这一天,到哪一家看,大家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蒸馍馍”,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装粮食的很大的敞口竹器)。

蒸的品种有馒头、油旋旋(花卷)、包子等,而这里数包子的细分品种最多,分糖包子、豆包子、油渣包子和“糊油包子”,值得一提的

“糊油包子”,它是用生猪板油和生小麦面粉拌在一起,用刀直接剁出来的,直到剁茸为止,最后在“和”(huo)上切好的葱姜蒜等调料,再捏成小丸作为馅,用包包子的皮裹上,揉成“飞碟”状,四周再捏上小齿,蒸出来趁热吃,非常可口,只是现在会作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最早的“糊油包子”是甜食,加上比较油腻,所以很少有人做这个馅了,只是改良成咸品口感才非常独特。

农村“蒸馍馍”从早上一直要蒸到晚上了,最后,趁着热锅,再把过年的丸子和酥肉放在油锅上炸好,把过年的肉再卤好,就等着过年了。

大年三十:“团年饭”

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左右,家家就开始贴对联,并开始张罗着年三十的“团年饭”,贴对联,农村可是“逢门就贴”,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同时,还有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是少不了,几指宽,一尺长的红纸上大多写上“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旺”等语句,寓意尽在几里行间了。

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办吃边聊,一年末了,轻轻松松的谈不完啊。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故去的祖宗或长辈)或故去的亲人去“送

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臵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需要记住啊。

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饿了,烤几个馍馍,下一碗浆水面吃吃。“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吡吡吧吧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真是其乐融融。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

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一个鞭炮就迎来了新的一年。辞旧迎新,这一刻,意味着新年已经到来了。

大年初一:“大拜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年关”等。由于这一天是岁首,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四城百姓就一致认为这一天该“慎始”,该“求

吉”和“纳福”。在过去的老西安,“年关”的讲究颇为繁缛,比如忌洒扫,忌吵嘴,忌打碎器物,忌出殡,忌剃头,忌喊人姓名,忌催人早起,男忌斗富斗狠,女忌倚门卖俏,等等。年关上尤其忌讳在被子里面打喷嚏,俗以为如此会招灾破财。大年初一,各家争相早起,俗忌拜年于床前,若受拜者卧床不起,俗以为大不吉利。忌舞刀弄杖,忌动用斧剪,忌杀生。尤其严格的是,大年初一忌驱使牲口。

初一一早,天不亮就起来,把自家的孩子从熟睡的热被窝中悄悄地叫醒,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把锅里的水烧开,出门放一挂鞭炮,俗称:“出行”,鞭炮一放完就可以不用忌口了,说话也可以随意了,不用那么讲究了,然后就开始煮饺子吃。

有的家初一早还要给自家的牛喂馍馍,把白面馍馍和黑面馍馍(一般是苞谷面的粗粮馍馍)拿给牛,看牛吃什么,如果吃白面馍馍,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好;如果吃黑面馍馍,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要欠一些。

吃完早饭,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外甥也要给舅舅家拜年去了,背上至少“六色礼”(烟、酒和馍馍等)一大早出门,还等着去赶晌午饭呢。

这一天,倒洗脸水时不能叫“倒水”,因为农村说:“水了”,就是穷了,水就是财,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如出一辙。

这一天的垃圾仍然不能倒,直到正月初五;这一天,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儿。

初二,新媳妇“回门”。新女婿孝敬岳丈的礼物讲究双数,忌讳单数,所送礼物忌讳“黑心”,如皮蛋。在老俗里,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一大早儿就有穷汉敲门打户地“送财神”,没有谁家把“财神”档堵门外,更忌说“不要”,只能说“有了”。

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初三依旧俗应祀祖祭神,忌出门,忌宴宾,讲究在自家祭天祭地祭列祖神仙。在城外四乡的旧俗里,初三是五谷的生日,祭谷神社稷,开祖宗祠堂礼拜列祖列宗、严明家法。在老西安的传说里,正月初三还是老鼠嫁女的日子,城乡百姓在这天晚上会早早上炕,以免打扰老鼠的美事。

初四,相传这天是灶王爷下界的日子。灶王爷在这天要查点户口,因而初四忌出门,忌行商。晚上由老辈子给灶房贴灶君像,焚香祭拜。

正月初五:“出五清”

自大年三十的垃圾起,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的垃圾都不能倒掉,初五这一早,要烧点香、放个炮,把积攒多天的垃圾选择一个十字路口倒掉,香就点在十字路口上,所谓“出五清”,终于送走了过去,清清静静,干净利索了。

初五,老西安有“破五”的讲究。俗以为初五以前,百事禁忌,初五日以后,似可破忌。初五以前,家庭内部还有诸多禁忌,忌呼于列祖高宗、父母高堂名号相妨佛的字和音。如我叫鹤坪,家忌与“鹤”

与“坪”相妨佛的音和词,喝水不叫喝水,改叫吃水或者饮水;奶瓶改叫奶盅,倘列祖有以“忠”为名为号者,那就只有叫奶碗碗,倘祖母或母亲名徽里有“婉”字,则奶碗碗也不能叫,改叫奶壶壶。

所以,初五以前,大户人间教儿孙“三缄其口”,小户人家教儿孙“守口如瓶”。

初六,这天是“马日”,城坊及四乡讲究“祭槽头”。马厩门前、牲口棚的栋梁间要贴“六畜赐福”、“槽头兴旺”等吉祥文词。

初七,这天是“人日”。衙门忌动刑,市井忌挑担。

初八,这天是谷日。喜睛忌阴。睛兆五谷丰收,阴兆五谷荒歉。

初九,这天是旧俗里的“天日”,也就是玉皇大帝诞生的日子。城坊百姓有祭天的习俗,讲究燃放天灯祭天。

正月初十:“看天管物”

初十,旧俗是“石头”的生日,有“十不动”的讲究。依次是:不动刀斧,不推磨子,不碾谷子,不捶布,男不挑胆,女不弯腰,等等

还有这样的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每天都有一个“实物”

被天看管,分别是:“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举例来说,到了初一,如果天气非常好,那就说这一年的鸡就喂的好;到了初四,如果天气不好,说明这一年老鼠就不好过了;到了初九天气不错,说明今年的豆类作物长势会喜人,反之亦然。

正月十一、十二:“不做针线活”

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大年初一做了针线活儿,整个正月可以不忌手;

如果正月初一没有做,则整个正月是不能做针线活儿的。”

而到了正月十一、十二这两天,是传说中的“老鼠嫁女”,是万万不可做针线活儿的,

当地还流传一句话:“懒婆娘没一双,勤快婆娘一箩筐”,“懒婆娘哼哼,还有谷雨、清明”,是说懒婆娘经常找借口,说正月不能做针线活儿,正好可以不用干了,正月过了,还有谷雨和清明节,理由很多,总有不想干活的理由;而勤快的媳妇,则每一天都可以找活儿干,单单一个正月就可以做上一箩筐的针线活儿。

这两句话,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成天找借口,这两句谚语有很大的教育、警示作用。

初十三,这天是“关公磨刀日”,禁忌动刀动斧、忌舞刀,忌弄棒。 。

正月十五:“狮子、龙灯、彩(采)莲船”

正月十五,俗称“十五”或“上元节”,相传这天是天宫大帝诞生的祭日。为祈天官赐福,城坊百姓诵经持斋,不动荤酒。这天还是旧俗里的“元宵节”,沿街铺户张灯结彩,城坊庙宇酬神报祝;家庭聚会吃元宵,讲究给元宵里包一枚麻钱,谁吃到这个元宵会在这一年里宏运大发。正月十五喜阴忌晴,有“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的老话。

其实,有的从正月十三就开始玩了,但大多以正月十五最多,“花鼓子”中唱到:“正月十五月儿圆,狮子龙灯采莲船”。

正月十五下午吃完饭,再给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送完亮”,自个的家里也是点上长明灯,挂上灯笼,天一黑,人们就开始疯狂的载歌载舞,玩起了狮子龙灯,毕竟是“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嘛。

“狮子”是用麻布做的身子,头是用钢丝箍,用布缝制,用纸装饰的彩色头盔,还有九个大的疙瘩在头顶,一般两个人玩;“龙灯”是一组长龙,分别有龙头和龙身构成,下边隔一截就有一个手柄,多人在举着玩,这些和电视上没有两样。“采莲船”是用木棍铁丝搭建而成,形状像小船,有篷、有船头船尾,中间站立一个人,用手提起两侧就可以玩。边上还各有一个少女,称作是“帮船”的,船尾有艄公“撑船”,并伴有一个“摇婆子”(类似媒婆,很疯癫),船的前边还有一个大头和尚开路。

如果你赶得好,有时候还有“鹭鸶和蚌壳”的造型,时不时玩一下“蚌”啄“鹭鸶”被夹住的场景。

“锣鼓喧天一声响,花鼓子打的累香香”,一般玩这些,最抢眼的当属唱“花鼓子”了,伴奏的一般是“五件套”,分别是鼓、锣、大锸、勾锣、马锣五件。

演出的顺序也有“花鼓子”为证:“狮子龙灯头里钻,彩船花鼓子随后跟,你说爱坏多少人”,同样还有:“你不来了当我来,莫叫花鼓子冷了台”。

先是狮子龙灯舞到各家各户,走到谁家,这一家都要放炮迎接,还要送钱、送烟或送吃的东西,图个喜庆和吉祥;接着,彩船和唱“花鼓子”的就来到,照旧要给彩船喜钱和喜烟,如果遇到谁家的院坝大,场地宽,还要来个“盘滩”,就是指采莲船搁浅了,搁臵到滩上去了,不得走了,要把船撑到水里去。这时候,一边“花鼓子”唱得欢,一边玩“采莲船”的很卖力的表演着,撑船的“艄公”更是夸张之至,不停的撑着船,看样子很卖力,“摇婆子”在后边也疯疯癫癫的玩耍,还不时的给“艄公”用扇子扇扇风,而大头和尚则在边上敲着木头棒棒,一边把场子维持住,不让看热闹得人群缩小表演场地。

而玩采莲船的大姐一般非常漂亮,不时的随着“艄公”的动作配合着或停或进,起起伏伏,煞是好看;而有幸能选作“帮船”的都是非常漂亮的少女,她们拿着手绢在“船”两边不停的来回走动,一扭一扭,成为正在表演队伍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

而这时候,小孩子们也举着用竹篾做的各式灯笼,点上红色小蜡,还有的在县城买的电子灯笼,造型独特,色泽艳丽,不用担心小孩玩火的危险。三五成群,或自个成群玩耍,或跟在耍狮子龙灯采莲船的人群后嬉闹。

玩耍一直要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才依依不舍得回到各自的家里睡大觉,这一夜,玩得真是酣畅淋漓、尽兴满意而归。

整个春节,就数这一夜最热闹不过。

正月十六:“游柏柏(音bei)”

热闹了一夜,正月十六白天,人们则在头上插上“柏树”枝,到处游玩,走街访友,“窜门子、盘家常”,寓意百病消散,大吉大利。

这个时候,农历的“年”才算真正意义的结束。

正月廿五,相传这天是填仓节,男忌农活,女忌针线。在明清二朝,这天还是老西安

的龙凤节。

二月初二,这天是旧历里的惊蜇日,也叫“龙抬头”。自“龙抬头”日开始,地气上涨,大地还阳,百工百业,复始奔忙。

吃了二月二的“箕子豆”,老西安人的“大年”,这才算过完了。

西安春节期间好去处

法门寺

大年初一去烧头香,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

西安古城墙灯盏。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盛事。由陕川两地携手打造的“西安城墙上元灯会暨成都国际熊猫灯会”,不等到正月十五就已经在西安古城墙上拉开序幕。市民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以生肖“兔”为主题的系列灯展,还能观赏到远道而来、造型生动的“熊猫十八罗汉”系列灯组。此外,成都灯会三绝——“糖灯、玻瓶灯、瓷器灯”作为灯会亮点也令游客耳目一新。

西安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举办的荐福大庙会将推出“雁塔祈福”、大型灯展,以及陕西洋县皮影、木偶、陕北说书、陕北大秧歌、锣鼓社火、长安古乐、老北京活体雕塑、民俗摄影、《质感情感》余平中国古镇摄影展、灯谜等民俗表演和高空走钢丝、中华武术等杂技绝活,同时还有特色美食、儿童嘉年华等游艺活动。

城隍庙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边,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鞍……

每年春节期间,西安都城隍庙前的仿古一条街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小物件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兔年春节城隍庙的庙会活动同样集中展示陕西地方民俗特色:秦腔、道情、鼓乐、民歌、武术杂技、名家书画、祈福法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汇聚起传统文化的足迹,拾起中国人喜庆和欢乐的回忆。

西安大唐芙蓉园

西安大唐芙蓉园精心筹备的2011年新春民俗大庙会,将让游客体验“最中国”的民俗盛会:全国超大水上财神花灯将亮相,在璀璨月夜中,水上财神灯火炫彩夺目、熠熠生辉,装饰一新的龙凤舫穿梭在水上财神周围。游客可以用乘船、系红绳、投硬币、放河灯等方式,向财神祈福许愿,更有钻钱眼、摇钱树等民俗游戏,重现千年传统财神文化之精粹;同时,商贾云集的大唐水陆市集将在曲江胡店盛大开市,再现千年前的繁盛与兴旺;异域胡旋舞,耍猴、拉洋片、盲人算卦,将让游客体验旧时市井杂耍的快乐。

临潼华清池

临潼华清池也将在大年初一举办鞭炮喜迎“长安花”,浓浓春意送吉祥活动,让游客在春节期间提前感受2011世园会的氛围;并在大年初三、初四举行长安古乐表演,使游客在体验古乐神奇的同时深刻感受华清池文化内涵,让游客过够民俗瘾。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记录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 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广饶一中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历史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赵锡杰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 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节目新颖,有创意,紧凑、连贯,能够将节目完整、艺术性地展示给现场观众。节目

【良心出品】“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名称 研究小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摘要 正文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 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 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 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 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 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活动: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 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 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 子邮件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2)增

民俗文化节活动方案

民俗文化节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经管院团学联 策划承办单位:经管院团学联女生部 二、活动主题

天寒地冻,搞点活动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三、活动目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南北方地域上的差异,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华五千年丰富文化的熏陶下,56个民族各有其特色。为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承。 四、活动内容 通过开展搓汤圆、包饺子等活动,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斗鸡、踢毽子等小游戏,锻炼同学们的运动能力; 通过提问抢答、猜谜等智力活动,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让同学们在时间中更好的理解民俗。 五、活动时间 宣传时间:12月20日—23日 开展时间:12月24日18:00 时间:12月24日—27日 六、活动地点 实验楼教室 七、活动流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 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 月十五日)、清明节(4 月5 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

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 (1 )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 )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福州民俗文化系列之传统节日篇教学设计两课时-福州格致中学

福州格致中学 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成果观摩课 《旅游规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设计 〔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 授课教师:刘晓桦指导教师:张燕翎、廖德和 授课班级: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高二《旅游规划》班 授课时间:2012年3月21日上午第3节 授课地点:高三(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初步学会旅游景区规划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提炼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观念。 【教研课题】案例分析中拓展视野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旅游景区规划的方法 2.难点:1、福州三坊七巷景区的开发潜力分析 2、厦门鼓浪屿景区的保护系统规划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景区视频,引出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课件展示关系图 二、讲授新课 1、教师以“广东仁化丹霞旅游风景区”为例,分析景区的具体规划方法: 景观资源综合分析 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旅游活动特点分析景区规划的内容开发潜力分析 游赏系统规划 服务系统规划 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活动组织规划 保护系统规划 分期实施方案规划通过展示图片,应用材料,让学生理解景区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案例讨论: A. 厦门的鼓浪屿景区: ①景观资源综合分析 ②保护系统规划 B. 福州的三坊七巷景区 ①景观资源综合分析 ②开发潜力分析 学生分两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分别让两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加以点评。 通过对三坊七巷开发潜力的分析和厦门鼓浪屿提出的保护规划,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扩散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课 通过3个景区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和方法,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外拓展 学生应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对鼓山旅游风景区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旅游规划》(2课时,第2课时) 选修3 旅游地理 撰稿教师:刘晓桦 授课教师:刘晓桦 授课班级:省颁地理选修I(B)课 程高二《旅游规划》班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 李 叶 所在学校 电白县林头中学 所教年级

九年级 研究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137******** 电子邮件 44070396@https://www.360docs.net/doc/9c16667374.html, 一、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 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冷落、淡忘,反而 国外 的一些节日正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相反,对于外国的一些节日就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 , 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 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2 、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 (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就是生活。 (

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 4 )让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5 )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课题介绍 这是源于初三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是开学第

一周安排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这个课题与学生本身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 中秋节、重阳节、 除夕等。通过开展课题研 究希望学生能探究节日的形成、发展、传承等。让学生更熟悉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 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节目新颖,有创意,紧凑、连贯,能够将节目完整、艺术性地展示给现场观众。节目内容要求健康向上;节目形式不限。 六、活动参加要求:

民俗文化节 方案

2015XX商城XX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节 一、活动主题: XX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节(3月30日-4月9日) 三月三打铁花逛庙会 二、活动时间 2015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4月9日,为期十一天 开幕时间: 3月30日 (4月4日为清明节,会期内有5天是节假日) 三、活动地点 XX市XX商城 四、主办单位 主办: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XX市XX商城 五、活动目的: 1、延续首届民俗文化节,借助文化魅力打造商业文化品牌、刺激内需、促进商品 快速流通、繁荣经济; 2、以吃喝玩乐购为活动主要展现形式,带动商城人气、促进销售; 3、吸引目标顾客,以儿童类活动、儿童类商品为先导,吸引家庭参与及新顾客群 的注意力; 4、通过各项活动内容宣传的契机,提高商城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加深XX百姓 对XX商城的认识; 5、针对公司开发项目和市场运营,整合媒体进行互动式营销。

六、活动内容 1)三月三打铁花 时间:3月30日-4月2日,晚8:00 地点:XXXX商城三期工地 (平面图) 活动项目: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表演 2、传统民俗文化节目表演——舞龙、舞狮、民俗节目 3、电影投影机循环播放确山铁花、中亿宝第形象宣传片 活动组织: 1、与确山铁花传承人商谈具体合同,确定时间、场次、场地; 2、向综合执法局报备活动审批手续,向市文广新局申请联办,争取最大程度支持 (行政协调、官方宣传); 3、与营销部、工程部对接场地及通道(入口、出口、紧急疏散通道),对场地进 行平整。 4、设计制作入场券,3月18日售楼部现场发放(通过微信转发、发微信群),前 期宣传凭票进场,保证售楼部开放后的持续人气,当天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握进场准入尺度,在人多时可以有效控制观众规模、确保安全。 5、现场通道搭建形象墙、花棚或背景设置宣传广告。 2)三月三非遗展 时间:3月30日-4月9日 地点:XXXX商城义乌小商品市场北门 活动项目: 1、非物质文化舞台展演

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个时期都有她的感受和体会,不管什么体会和感受,大都是温馨和快乐的,是我们期待和盼望的日子。 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节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

浅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6667374.html, 浅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作者:李海兰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社火是随着古老的农耕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动,至今约有上千年的历史。甘谷人称“社火”又为“耍社火”、“耍秧歌”,是当地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年娱乐活动。与华丽多彩的城镇社火不同,甘谷乡村社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本文主要从甘谷社火的起源、组织形式、表演形式等方面对甘谷社火这一民俗文化进行一些阐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甘谷社火;乡村 一、甘谷社火的起源 甘谷县地处陇中地区东部,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神话传说中三黄之首伏羲的诞生地,古称羲皇故里,有着华夏第一县的美称。甘谷在历史上是羌汉等多民族繁衍生息地方。因此,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碰撞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其中社火是一项最受广大民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关于甘谷社火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无确切史料可考,当地人普遍认为这与远古时代的农耕祭祀有关。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他们依赖自然,崇尚自然,认为种种自然现象是神的意志的反应,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生存的恩惠,所以他们把丰收和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因此,祭祀神灵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逾越的环节。社火就是随着这种古老的农耕祭祀活动演变而成的一种娱神又娱人的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这是西北地区人民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一种民间信仰的遗脉。 二、社火组织形式 传统的社火是以村社为单位组织的。谁来负责该年度的社火事宜,各个村庄不尽相同。每次选出一到两人作为本年度整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其余组织者按照每个人的特长分工,无论是活动负责人还是参与表演的人,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整个活动过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这种组织形式既体现出一个村庄乡民们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彰显出一个社会团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社火表演 (一)表演人员。参与社火表演的人,上有六七十岁的斑白老人,下有三四岁的天真孩童,既有青壮年小伙子,也有从外村嫁进来的新媳妇儿。总之,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这项喜庆的活动。大家自发组织,主动寻找搭档,利用空闲时间排练节目,这自然又拉近了相邻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完整版)

策划编号:YT-FS-5568-14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 (完整版) 备注:该策划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

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 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 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 (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在“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校将利用周四班队课进行主题队会活动。 3.开展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活动,深化民族精神。 5.结合各类社团,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 (1)结合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2)利用端午节开展校园传统小游戏,活跃民俗文化。 (3)结合学校三四年级的国画课进行爱国画、学国画、画国画教育。 ——周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