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放疗

调强放疗
调强放疗

什么是调强放疗?

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即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要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按一定要求进行调节,简称调强放疗。它是在各处辐射野与靶区外形一致的条件下,针对靶区三维形状和要害器官与靶区的具体解剖关系对束强度进行调节,单个辐射野内剂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是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治疗更均匀。

严格地说,使用楔形板和常规的表面弯曲补偿器也是调强。但这里我们所说的调强放射治疗是指一种形式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它使用计算机辅助优化程序不获取单个放射野内非均匀的强度分布以达到某种确定的临床目的。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调强放射治疗。

编辑本段调强分布的设计

1、正向计划设计调强放疗

在CT影像上勾画好解剖轮廓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由计划者根据靶区部位和大小在计划系统上安排照射野的入射方向、大小、形数目并对各个辐射野分配权重然后由计算机系统进行剂量计算,算完后显示射野分布,计划者依据靶区及正常组织所受剂量来评估计划的好坏。如果剂量分布不符合治疗要求,再由计划者改变射野的入射方向和权重,重新计算,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满意为止。这种制定计划的方式叫做正向计划设计。

2、调强放疗多采用逆向计划设计方案

调强概念是受了CT成像的逆原理启发:当CT的X射线管发出强度均匀的X射线穿过人体后,其强度分布与组织厚度和组织密度的乘积成反比;那么我们不是可以先确定射线照到靶区及正常组织上产生的剂量分布,然后再由此推算出各个射野应该贡献的束流强度吗?根据调强的概念,首先要依据病变(靶区)与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的三维解剖特点,以及期望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耐受极限,由计划者输入优化参数,通过计划系统计算出各个射野方向上需要的强度分布。即在完成勾画轮廓和确定辐射野数目及入射方向后,先确定对CT影像中各个兴趣区的剂量要求。由计划者以数学形式输入这些临床参数(即目标函数),如对靶区剂量范围的要求,对相关危及器官剂量的限制等,然后由计算机通过数学的方法(如迭代法、模拟[font color=#000000]退火[/font]法、蒙特卡洛法等)自动进行优化,在经过几百乃至上千次计算与比较后得出最接近目标函数并能够实现的计划方案。它是常规治疗计划设计的逆过程,所以叫做逆向计划设计。

在患者影像获取、勾画轮廓和确定辐射野数目及方向这些步骤上两者相同,但它们的优化过程是不同的。前者是先计算剂量,看结果如何,不行就人为地改动计划再试,如此反复,直到可以接受为止。后者是先由计划者通过输入目标函数来限定靶区和危及器官主剂量分布,再由计划系统自动反复进行优化计算,反复的次数由病例的复杂程度决定,至少需要一二百次。

编辑本段调强放疗的应用

调强放射治疗中,把每一个辐射野分割成多个细小的野(也叫做线束)。在制定计划时,按照靶区的三维形状和与相关危及器官之间的解剖关系,对这些线束分配以不同的权重,使同一个射野内产生优化的、不均匀的强度分布,以便使通过危及器官的束流通量减少,而靶区其他部分的束流通量增大。

调强放射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在制定调强计划时几乎总是有一些限度,有些度剂量分布(或剂量一体积组合)无法真正实现。例如,一个脑干旁的肿瘤,假如要求给予肿瘤致死剂量而不许照射脑干,即使用调强技术也是无法实现的。而且目前我们关于什么是临床最佳要求以及如何确定调强剂量目标的知识也有限。此外,由于数学公式的限制,或由于计算机速度及时时间的限制,我们往往找不到最好的结果。还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例如,患者每天相关的治疗位置、内解剖位置的变化、在治疗期间器官的变形及各个分次之间的位移限制了调强的适用范围和功效。传输装置的剂量特性,如通过多叶光栅(MLC)叶片的散射和透射,也对调强放疗的精度及可传输性产生某些限制。目前调强验证手段还不成熟,剂量验证系统(基于胶片)准确度的限制也会降低人们对所传输剂量的信心。另外当前所用的剂量计算模式在精度上都有局限性,有可能在剂量计算上出现误差。另一种可能使调强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现在的影像系统还不能充分给出肿瘤的真正范围、肿瘤的扩展方式与放射生物特性以及正常组织的几何范围、剂量响应及功能特性等。对某些部位,例如肝、肺部的肿瘤,因为他们受呼吸影响较大,位置移动较多,在实施调强时要格外小心。

在组织补量的调强放射治疗中使用大分次剂量的结果可能会增大嵌在靶区内或紧邻靶区的正常组织的损伤机会。调强放射治疗的高度适形可能导致病变的地理遗漏(如摆位不准确)和复发,尤其对位置与运动不确定的病变影响更大。

这些局限性和风险表明,在现阶段使用调强技术要格外小心,还要继续研究改进技术并减少误差,这样的研究是调强技术全部潜力的根本。

编辑本段产生调强分布的方法

1、物理补偿法

用于调强的补偿器可以作为射野挡块的一部分放在治疗机挡块托盘架上。由逆向计划系统根据目标函数的要求计算出每个射野的强度分布形状或被补偿的组织厚度分布,并将数据输出到PC机控制的补偿器生成器,就可以制作补偿器了。制作出来的补偿器就可以进行调强补偿用了。这种方法出现在用MLC进行调强以前,目前还在广泛使用,是可靠的物理调强技术。缺点是因为这种技术需要对每个射野都来制作补偿器,费时费力效率低;治疗时每个照射野都需要工作人员进治疗室工作,摆位也不方便;补偿器作为一种滤过器,也会影响原射线的能谱分布。

2)、用常规MLC进行多个固定野调强治疗

加速器中的MLC最初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代替射野挡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LC不仅能在旋转治疗中调节射野形状跟随靶区,而且还可以在计算机控制下实现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

静态和动态调强都是由逆向计划系统先按照目标函数的要求通过优化计算得出射野的强度分布。目标函数参数是由计划者根据具体病例的临床要求

输入到计划系统中的,在治疗计划被认可后,这些强度分布就被转换为叶片位置序列文件,然后传送到加速器的MLC控制系统中,在治疗时由调强控制系统控制叶片运动,实现这些调强分布。

虽然对三维适形而言,MLC的叶片宽度只影响了射野的形状,但对调强而言,叶片宽度却影响到整个层面上的剂量,所以MLC叶片宽度越小越好,但是叶片越薄,制作越困难,成本也就越高。目前国内的MLC一般只有30多对叶片,但国外,已经出现了100对叶片以上的MLC系统。

编辑本段调强放疗的类型

1、静态调强

静态调强是由逆向调强计划系统根据临床数据将各个射野要求的强度分布进行分级,利用MLC将每个照射野分成若干个子野,,每个子野内的强度是均匀的。

优化计算赋予每个子野不同的权重,所有射野的子野都被优化,由此产生期望的治疗计划。

治疗时各个子野分步按顺序进行,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叶片运动到第一个子野规定的位置停下,加速器出束,达到规定mu停下,然后叶片运动到下一个子野的规定位置停下后加速器再出束;如此进行下去,使得每个子野的强度累加,直到完成整个射野,所有子野的束流强度相加形成要求的强度分布。

一般来说,希望尽量减少子野数目、叶片运动次数和MU数以便保证剂量传送的精度,但是子野太少剂量分布就达不到调强的要求。MLC静态调强在每个子野照射结束后必须关断射线才能转到下一个子野,由于加速器射线的开关动作,带来剂量率的稳定问题,从而对AFC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或者说只有栅控电子枪才能完全实现这种要求!

静态调强剂量验证比较容易,但是需要的治疗时间比较长。

2、MLC动态调强

这种调强是利用MLC相对应的一对叶片的相对运动来实现对射野内强度的调节的。

在每个射野的照射过程中,由计算机系统按照调强计划给出的数据进行控制,在各对叶片作变速运动时,加速器不停地以变化的剂量率出束,由此得到所要求的强度分布。治疗时每对叶片构成一个窗,它们在计算机控制下横扫过靶区。窗的开口和叶片运动速度都按照预定的方案不断调节,以便产生需要的强度分布。这也同样决定于滑窗轨迹之下的治疗区内各点的吸收剂量。在计划过程中计算机用一种算法将叶片位置作为每个射野出束时间的函数,将需要的强度分布转换为叶片位置。

动态调强的技术特点是:一对相对的叶片总是向一个方向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形成各种形状的窗口(即子野)扫过靶区。

一般动态调强的每个射野都由上百个子野组成,滑窗开口的设置及每对叶片任何时刻都由一个程序控制。在相对的叶片之间的窗口开到最大时,使用最大的叶片速度,这样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需要参与射束传输的叶片数目取决于靶区的长度,靶区越长涉及的叶片就越多。

这种调强方法治疗需要的时间比较短,然而剂量验证工作比静态调强困难得多。

3、弧形调强治疗

弧形调强治疗是用加速器内置的标准MLC完成的,是将动态MLC与弧形治疗相结合,用旋转射束来实现优化的剂量分布。用这种技术同样要先制定调强治疗计划,人为地选择弧形射野数目及入射角度,再由计划系统对射束的权重进行优化,优化计算出临床要求的强度分布,再转换为MLC的驱动文件。

在治疗过程中,机架围绕患者旋转,MLC叶片位置每隔10°变化一次以便跟随靶区形状,并与楔形板结合使用多共面或非共面弧形照射野。最终的计划结果被输入到叶片序列发生器,这个发生器直接复制每个射束的MU数并通过MLC形成射束。这样的MLC处方被传送到MLC控制器用于驱动叶片。在出束期间有程序控制加速器实施弧形治疗,同时控制MLC动态地逐步完成一系列射野形状。所有弧形射野的累计剂量分布与计划期望的分布一致从而达到调强的目的。

当机架围绕患者旋转时加速器是出束的,因此射束角相邻的照射野不应该要求MLC的叶片运动很长距离。在多数临床病例中,各个角度之间的射野形状变化也是缓慢的。为了缩短出束时间,可以用治疗机最高的剂量率配以最大的机架放置速度;偶尔由于MLC叶片速度的限制也会要求降低机器剂量率以避免治疗时出束暂停。

目前只用IMAT治疗头颈部肿瘤,多数患者用1~3个弧形射野治疗。

4、步进式断层调强治疗

步进式断层调强是利用NOMOS公司的孔雀系统(peacock)来进行的。孔雀系统包括一台专门设计的调强准直器,叫做MIMiC。它是一台电动气动式装置,可以通过附件插槽安装到加速器机头形成细长的矩形射野,叫做扇形束。在机架放置时,利用MIMiC的开关(ON ,OFF)运动,实现调强治疗。MIMiC 由两组40个叶片组成,每组20片,相对排列。叶片是由钨制作成的,每个叶片高8cm,近源端宽5cm,接近患者一端6 cm宽,叶片在加速器等中心处投影约为10mm。相邻叶片间有凹凸槽,以减少漏射线。每组叶片形成的细长条矩形野在等中心处的长度的两挡,分别为10mm和20mm。每个叶片由一个微型气动活塞独立控制,两组叶片同时独立运动,形成两个细长条矩形野。也就是说,机架绕患者旋转一次,只能治疗两层切片(即2cm) ,一般来说靶区长度都不只2cm,所以要想治疗整个靶区就要多次旋转机架,与此同时治疗床必须连续向前步进,这种步进/旋转过程持续进行,直到治疗完整个靶区。

在这个过程中MIMiC受气阀操纵运动,当气阀打开后,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使叶片进入射野,当气阀关闭时,活塞内的低压气体反向拉回活塞使叶片推出射野。活塞双向运动时间约为40-60ms。按照治疗计划给出的强度分布要求,通过计算机控制活塞停留在射野内的时间,就能达到调强需要的强度分布。MIMiC本身有传感器和显示屏,可以监测叶片运动速度和位置。

这种治疗方式,床步进的控制精度对相邻野剂量分布影响很大。为了减少由于相邻野不重合产生的不均匀性,治疗床步进的精度和可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专门涉及一个控制床步进的配合装置,以提供0.5mm以内的可选步进。

辐射束调制所需要的控制参数也是从治疗计划得出,由计划系统写在软盘上,用作MIMiC的数据文件。MIMiC中的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机架角度传感器和叶片运动传感器。

步进式断层调强方式治疗时间需要很长,而且由于使用气动阀门,治疗时发出很大噪声可能使得患者会感到不舒服。

编辑本段调强放射治疗的适应征

(1) 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脑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转移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脊索瘤、颅内淋巴瘤、脑干肿瘤、脊髓肿瘤等。

(2) 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口腔癌及中耳癌等。

(3) 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及乳腺癌等。

(4) 腹部肿瘤包括胰腺癌、肝癌、胆管癌、肠癌等

(5) 泌尿及生殖系统肿瘤包括前列腺癌、肾癌及盆腔肿瘤等

(6) 骨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7) 其它血管瘤、恶性肉芽肿等。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研究进展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研究进展▲ 梁 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南宁市 530021)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 【中图分类号】 R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4304(2008)1021520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飞速发展,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 m ensi onal radi otherapy,3D2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 otherapy,I M RT)。3D2CRT的目的是使放射治疗的三维高剂量分布与靶区的三维形状一致,以保护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然而,对于形状特殊的肿瘤,传统的3D2CRT无法实现三维高剂量分布与靶区的三维形状一致,这时就需要根据要求对每一射束的输出强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肿瘤三维空间上的高剂量分布适形,这就是所谓I M RT。 1 原 理 调强放射治疗(I M RT)由于采用计算机逆向设计,即根据设定的靶区及各器官的剂量要求,计算所有影响剂量分布的物理参数,使高剂量区对GT V和CT V达到充分的剂量适形,并使PT V尽可能地缩小,从而达到显著提高治疗增益比的效果,并能很好地遵循放疗四原则:靶区剂量准确;邻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小;保护关键器官;靶区剂量分布均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拉开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所受的照射剂量,从而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肿瘤控制率的目的[1]。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技术日臻成熟。其主要实现方式包括:二维物理补偿器、断层治疗技术、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 m at or,MLC)静态调强、MLC动态调强、电磁扫描调强、二维调强准直器、独立准直器的静态调强和机器人直线加速器调强等。 2 I M RT的优点 与3D2CRT相比,I M RT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能够优化配置照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使高剂量区的等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并可使PT V内的剂量分布更均匀,同时还可以在PT V边缘形成非常陡的剂量梯度。其次, I M RT可在一个计划内同时实现多个剂量水平,满足不同靶区对放射治疗剂量的要求,从而更符合肿瘤的放射生物学原则[2]。然而,I M RT技术与常规放射治疗技术及3D2C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相比,更为复杂,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物理师不仅要像传统放射治疗一样验证患者的治疗摆位,还要验证患者所受的剂量分布[3,4]。I M RT尚属于发展中的技术,逆向计算的优化算法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且放射治疗中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治疗前的剂量验证是确保治疗剂量准确的关键步骤[5,6]。3 放射治疗验证工具 目前报告的关于调强放射治疗验证的典型工具为电离室、胶片、体模、胶片扫描仪配合相应的分析软件。传统的验证方法:电离室配合胶片法,计量学验证一般包括3个测量项目:一是用电离室在人体等效模体中测量靶区参考点的绝对剂量;二是采用胶片测量,一个治疗计划的所有射野在有机玻璃模体内形成的复合剂量分布,最后是采用胶片在干水模体中测量单个射野的强度分布,即患者相对剂量的测试及验证[7~10]。戴建荣等[7]报告针对一个患者的调强计划进行验证过程:首先在CT扫描体模传到计划系统作为标准体模,然后将经过医生确认的患者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移植到标准体模并计算剂量,将移植后的计划传到加速器进行验证,用电离室进行参考点的绝对剂量验证,并使用胶片进行所有射野和单个射野的相对剂量验证,最后用分析软件将计划结果和体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两者差异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则认为计划可以执行并执行患者治疗,反之要找出原因并修正引起误差的原因重新验证直至误差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执行患者治疗。上述验证程序和过程为目前被广大医生和物理师所普遍接受的通用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1]:(1)可以同时完成定位和剂量验证;(2)胶片法精度较高高可分辨0.15 mm的绝对位置误差和0.04mm的相对位置误差;(3)与常用模体相结合可以开展模体内任意平面的剂量验证;(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EP I D等先进设备相连开展实时自动验证。但是成本高、工作量大,测量结果受曝光和冲洗条件影响,且胶片不能重复利用,浪费很大。例如不同批次的胶片、不同批次的显影液定影液、同一批次不同使用时间的显影液定影液都有很大差异,胶片冲洗是胶片辐射剂量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胶片剂量仪的重要误差来源之一。由于放射物理学中的胶片剂量测量,尤其是当胶片用于测量绝对剂量或进行刻度时的精确性要求甚高,对冲洗过程加以控制或进行必要的质量保证就非常重要[12~15]。并且用于调强验证的电离室的灵敏体积,不能简单地认为越小越好。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使用大电离室时要考虑体积平均效应,并且测量点尽量选在剂量均匀区域;在使用小灵敏体积的电离室时要注意漏电和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所以根据经验传统的验证方法,同时进行上述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大概需要2人3h在加速器上的测量时间和1人2h的准备及数据处理时间[7],在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加速器治疗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临床顺利实施,急需找到省时省力的更好的调强放射治疗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的方法。 0251Guangxi M edical Journal,O ct.2008,V ol.30,N o.10 ▲广西医疗卫生科研课题(桂卫科发Z2008499)

简化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简化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简化调强(simplifie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IMRT)技术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一种简化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是基于简化调强技术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等技术的剂量学对比以及在肿瘤治疗中联合其它治疗手段的应用情况,旨在证实sIMRT是一种具备应用广泛、简易可行、性价比高和时效性好等特点的放療技术,为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必要的选择依据。 Abstract:The simplifie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IMRT)is a simplified model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tumor radiotherapy. sIMRT has its own chaca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bility. In this literature review,we mainly gave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dosimetry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ose radiotherapy techniques (3DCRT、sIMRT、IMRT,etc)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hile sIMRT combined with other therapies,finally,aims to confirm that sIMRT features widely used、simple and feasible、high ratio of performance-to-cost benefit and good timeliness,besides,providing the necessary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3DCRT;sIMRT;IMRT dosimetry;Clinical application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据估计,每年约有70%左右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应用到放射治疗。基于三维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发展起来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无疑掀起了放射肿瘤学史上的一次技术变革,从此打开了肿瘤放疗的新篇章,步入精确放疗时代,该技术大大降低了肿瘤局部复发率和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所谓调强,就是将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的平坦度、对称性都满足要求的剂量(率)均匀输出的射野,变成剂量(率)输出不均匀的射野的过程[1]。IMRT技术克服了3DCRT技术缺陷,通过利用多个子野分步照射在三维方向上提高肿瘤内剂量和适形度,同时减少肿瘤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量及受照体积。简化调强技术(simplifie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IMRT)是IMRT的一种简化模式,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一种临床可选的技术方案。 1 sIMRT产生背景、定义及应用过程 1.1产生背景随着计算机和图像科学的快速发展及设备的更新换代,3DCRT 技术[2]应运而生,开始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3DCRT要求照射野的形状必须与病变(靶区)的形状一致,并在三维方向观上使得肿瘤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旨在确保病变(靶区)接受较高适形度和高剂量的照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受照体积,尤其是一些优先级别较高的危及器官;但该技术有一定的缺陷:仅能实现在射野垂直方向上,肿瘤投影形状与剂量分布的二维适形;

调强适形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题库3-0-8

调强适形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题库3-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MLC静态调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多叶准直器的运动和照射同时进行 B.将射野要求的剂量强度进行分级 C.利用MLC形成多个子野 D.将多个子野分步照射 E.将所有子野的流强相加,形成所要求的强度分布

问题: [单选,A型题]MLC动态调强的特征是() A.MLC形成多个子射野 B.stopandshot C.旋转调强 D.MLC运动和照射同时进行 E.以上都不是 MLC运动和照射同时进行的调强是MLC动态调强。

问题: [单选,A型题]实施调强治疗时,加速器控制界面上的MUs表示() A.标准剂量 B.吸收剂量 C.照射量 D.剂量仪的跳数 E.处方剂量 实施调强治疗时,加速器控制界面上的MUs表示剂量仪的跳数,它不直接代表吸收剂量或照射量的值,它通过剂量测量时的校正系数校正以后,才转换为吸收剂量或照射剂量,实际工作中剂量师在测量时,通过调整机器参数使得该系数为1,此时MUs才在数值上等于吸收剂量。 (湖北快3 https://www.360docs.net/doc/9c385867.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与旋转调强无关的是() A.在治疗过程机架做多次旋转 B.机架每次旋转,MLC同时改变大小 C.机架每次旋转,MLC同时改变形状 D.综合了MLC静态调强、MLC动态调强和断层治疗技术的优点 E.利用铅挡块形成射野 旋转调强综合了MLC静态调强、MLC动态调强和断层治疗技术的优点。在治疗过程机架做多次旋转,机架每次旋转,MLC同时改变大小和形状。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vnrvnc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A.由两组共40叶片组成,每组20片,相对排列 B.每片高8cm,近源端5mm,远源端6mm C.叶片在加速器等中心处投影大约10mm D.相邻叶片间有5组"凹凸槽",以减少散射线 E.每个叶片由电动马达控制其运动 MIMIC由两组共40叶片组成,每组20片,相对排列,每片高8cm,近源端5mm,远源端6mm,叶片在加速器等中心处投影大约10mm,相邻叶片间有5组"凹凸槽",以减少散射线,每个由气动独立控制。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流程与计划设计技巧

精确放疗的计划设计及实施流程 1.计划设计的基本流程 1.1体位或面罩固定 病人经放疗医师确定放疗后,首先需严格的体位或面罩固定,体位固定以病人舒适、身体重复性好为主,,固定好后行定位CT扫描。 1.2输入患者基本信息和图像信息 基本信息是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图像信息是模拟定位获得的人体外轮廓或人体CT断层图像,或其它影像学检查获得的图像(MRI、PET),扫描后图像通过网络输入到TPS中。 1.3标记参考点和图像配准 标记参考点是翻动扫描图像找到CT图像在体表标记三个(十)字对应的激光在体表的位置,以此点做为坐标原点。配准图像是建立两组不用图像之间空间位置关系的过程,配准的图像可能来自同机或异机。异机是指融合的图像是在不同的机器上采集的,患者需要两次摆位,体位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配准需要人工或半自动化完成,配准的准确性可能受影响。同机是指两组图像是在一个机器上采集的,两次采集之间患者的体位无变化,配准率较高。 1.4精确定义解剖结构并给定处方剂量要求 要精确定义解剖结构一般有人体外轮廓、靶区、危及器官等,根据ICRU62号报告需要定义的靶区有肿瘤原发灶(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GTV和CTV及危及器官由主管医生

精确勾画,医生根据输入到计划系统的患者图像及其它诊断材料,结合特定的肿瘤临床表现,精确地完成这项任务,并给与靶区及危及器官的耐受剂量。PTV由计算机根据靶区外扩自动产生,外扩的大小取决于摆位误差、放疗设备误差和器官运动幅度。由物理师通过对平时治疗技师摆位后拍治疗验证片以骨性标记或DRR片图像对比定量分析后得出头部、胸部、腹部等外扩数据。 1.5采用正向或逆向方式确定射野参数 物理师检查医师勾画的靶区及危及器官无误后,根据医师提供的剂量要求设定目标函数。逆向方式是指物理师根据医师提供的剂量要求填写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及各自的重要性,用约束条件描述靶区剂量均匀度要求和正常组织耐受量要求,然后用计算机以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然后给出一组数据最优的射野参数和剂量分布,若医师满意,射野参数就确定下来;若不满意,则调整优化的射野参数,如:正常组织最大耐受量、靶区的剂量限值、以及相应的重要系数,如此反复,直至计划满意。 1.6评估治疗计划 评估治疗计划由医师和物理师共同参与,首先判断治疗计划是否能顺利实施和实施效率,其次是该计划需要满足临床的处方剂量要求,且满足临床计量学要求,评估主要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每层剂量分布,一般先看DVH图是否满足临床要求,再看三维层面上逐层评估剂量分布是否满足临床的处方剂量要求,且要注意热点和冷点的位置,如果冷点位于GTV内或热点位于重要器官内,则计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2007-12-17 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 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 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 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 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原理及其疗效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的原理及其疗效的概括说明 发表者: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调强的原理最早由瑞典的放射物理学家Brahme提出。它启发于CT成像的逆原理,即当CT X球管发出强度均匀的X线束穿过人体后,由于其组织厚度与组织密度不同,其强度分布就变成了不均匀的射线束,反向投影后形成了组织的影像。反之,如果放射治疗给于一个不均匀的射线束照射,则出来的射线束就变成均匀而投射到靶区中。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概念是指,以各种物理手段的放射治疗技术,根据肿瘤靶区的形状,通过调节和控制射线在照射野内的强度分布产生不同剂量梯度来提高对肿瘤靶区给予致死性的高剂量照射,而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控制在正常耐受剂量以下的一种放射治疗技术。其首先是对肿瘤靶区达到三维适形的照射,其次是使肿瘤靶区和邻近敏感器官可以获得照射剂量强度的调节。 1、实现束流调强的四种方式:(1)固定野物理方式调强——采用固定式楔形板、动态式楔形板(一维调强)、补偿器(二维调强)和IMRT调制器等方式;(2)断层(CT)式螺旋调强;(3)多叶准直器(Multi-Leave Collimator, MLC)调强——在固定野或旋转照射过程中通过MLC叶片移动式调强。例如,用V ARIAN的MLC作同中心照射,设计6~9个照射野。(4)束流调制式调强——用调节线束扫描的速度和能量而产生笔型束的射线强度,以达到调强。例如,NOMOS的Peacock System, 通常在270度的弧度内,每5度设计一个照射野,照射时作弧形动态旋转放疗。 2、适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用的治疗计划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仅要采用精确的(正向)剂量算法,还必须有逆向的算法;(2)必须具有三维数字图象重建(DRR)的功能;(3)不仅有冠状、矢状、横断及任意斜切面图象及剂量分布显示的功能。还必须有截面剂量分布(dose profile)、积分和微分式剂量体积直方图(cDVH和dDVH)等进行定量评估计划优劣的手段。(4)安排和设计射野时,除有射野方向观视(BEV)功能外,还需要有模拟类似模拟定位机的射野选择功能。(5)治疗方案确认后,能够将射野条件送到CT模拟机进行治疗模拟。(6)治疗方案确认后,治疗条件能够传送到治疗机的计算机,包括机架、准直器、治疗床的转角与范围;射野大小、方向、MLC的叶片位置;照射过程中叶片移动范围及速度等。(7)治疗方案确认后,治疗的辅助装置如射野挡块、组织补偿等的参数能传送到相应的装置制作器上。(8)能够接收和比较治疗机射野影像系统送来的射野确认图象。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医学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研究新进展 刘爱荣,赵凤菊(综述),罗 莉,高力英 ※ (审校) (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R73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1)20-3077-04 基金项目:卫生部吴阶平基金项目(WKJ 2005-3-006-18)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外照射逐渐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代替四野箱式照射技术和盆腔前后对穿照射技术,而影像引导放疗开创了精确放疗到精准放疗的时代。内照射开始采用以二维影像为基础的治疗计划代替三维影像为基础的近距离放疗技术,为宫颈癌的放射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正常组织并发症,提高疗效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目前,IMRT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且病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IM RT 与三维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结合仍是放疗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三维近距离放疗;影像引导放疗 Recent Research Pro gres s in Intens ity M o dulated Radiat ion Therapy for Patient s of Cervic al Cancer L IU Ai-rong,ZH AO Feng-ju,L UO L i,GAO L i-ying.(Depar tment of R adiotherapy,Tumour H os pital of Gans u Province,L anz hou 730050,China) Abst rac t:Radio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reatments for cer vical cancer.Intensity modula ted r adia tion ther apy(IMRT)has gr adually r eplaced four fields radia tion technique or two fields A-P radia tion thera py in EBRT,and the im age-guide radiother apy(IGRT)sta rts a new er a in exact r adiothera py.Br achy the-rapy based on 2-D im age ha s gr adually been r eplaced by 3-D image.It is possible to fur ther reduce the 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s probability and impr ove 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 in r adiotherapy of uterine cer vix cancer.At pr esent,IMRT application in gynecologic maligna ncy has not been long and ca se number is small.The sa fety and efficacy of IMRT for cervica l cancer need to be fur ther confirmed.However,the combination of IMRT and 3-D HDR brachytherapy is still the focus of ra diotherapy in cer vical cancer. Key words :Cer vical cancer;Zntensity r adiation ther apy;3D-br achy thera py;IGRT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恶性肿瘤,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放射治疗适用于所有期别。国内外报道其总的5年生存率为45%~50%,传统盆腔外照射因技术有限且并发症多,逐渐被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 odula ted r adiation therapy,IM RT)取代,三维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逐渐应用于临床,而影像引导放疗(ima ge guided r adiothera py,IGRT)在内外放疗期间可动态监测肿瘤体积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上述治疗方法国内用于妇科恶性肿瘤起步晚,病例数少,随访时间有限,经验尚不足,对于器官移位、肿瘤靶区确定、计划重复性以及IM RT 与腔内放疗配合等问题仍将需要大量的、随机的、长期的观察研究。1 外照射的进展 1.1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现状 体外照射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照射范围有盆腔、宫颈癌蔓延和淋巴结转移区域。除宫颈原位癌和Ⅰa 期患者可单纯行腔内放疗外,其余各期均应配合体外照射。目前体外照射国内大部分医院都在使用AP/PA(前后对穿野),虽然靶区内剂量分布比较均 匀,但直肠、膀胱全部体积均在照射野内,临床上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10%~20%,且80%在完成放射治疗后6个月至2年间出现,而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在 3%左右[1] 。近年多项研究表明,常规放疗时大部分直肠、膀胱和部分小肠所接受剂量与靶区(宫颈、子宫、髂内、髂外淋巴结)处方剂量一致,小部分受照量高出处方剂量的0.8%~3.4%。一项 回顾性的研究[2] 常规照射 45~50Gy 时,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达4%~15%,40%出现长期慢性腹泻,2%~8%在1年左右出现严重的膀胱并发症。鉴于宫颈癌常规外照射有多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对后期追加腔内放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从事妇科肿瘤放疗的研究者在不懈努力,寻找了一种既能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提高肿瘤治疗比,又能保护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的精确治疗手段。 1.2 精确放射治疗的特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及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和IMRT 的共同特点是肿瘤剂量分布的高剂量区外围有十分陡的剂量下降梯度,从而使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和低损伤的现代放疗模式得以实现。而CT 、正电子发射断层、超声和光束扫描的三维剂量测试技术的发展,使宫颈癌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检测更加精确。尽管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仅几年时间,却引起肿瘤 放疗界[3] 广泛的重视,并逐渐用于宫颈癌治疗。有学者对宫颈癌患者进行IM RT 与常规放射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IMRT 可改善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减少消化道、泌尿系统及骨髓的不良反应,更好

放射治疗流程审批稿

放射治疗流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放射治疗流程 为了保证精确及高质量的放疗,使我们的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对放射治疗一般工作流程做简单的介绍: 1. 制定治疗方案 放疗前,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详细病史和体征、病理诊断、实验室和影像检查资料、全身情况等,集体讨论制定最适合的个体治疗方案,确定初步的放疗原则,然后向患者解释为什么要放疗,放疗预期大致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应、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并签署放疗知情同意书(一式2份,一份放疗科存档,另一份附病历),需要增强的患者医生处方增强造影剂并安排静脉留置针,为模拟定位做准备,这部分工作一般在放疗科或病房完成。2. 体位固定及模拟定位(影像学资料的获取) 确定放疗原则后,由医生、物理师和技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和制作固定模具(保证每次放疗时良好的体位重复性,并尽量使患者感觉舒适,减少体位变动误差对精确放疗的影响,保证准确的放疗)。一般情况下,瘤患者选择可塑面膜或头颈肩膜固定,而胸腹部患者选择真空垫或体膜固定,乳腺放疗使用乳腺托架,体位固定完成后,需要增强扫描病人签署造影剂应用知情同意书后行放疗模拟扫描定位(要求有家属陪同)。获取患者肿瘤及其周围器官组织详细的影像数据。 3.影像学资料的初步处理及放疗靶区的确定

由物理师将图像导入计划系统,进行初步的影像数据处理,保证图像高质量,医师准确勾画靶区。影像数据经过初步的处理后,由医师勾画放疗病灶靶区和需保护的重要器官组织轮廓图,精确放疗靶区包括GTV(CT/MRI等显示的肿瘤轮廓)、CTV(包括GTV和肿瘤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灶)、PTV(考虑了患者器官运动和摆位误差的CTV)。 4. 计划设计和评估优化 放疗靶区和重要器官组织轮廓勾画完成后,由物理师根据医师要求设计精确复杂的放疗计划。放疗计划设计完成后,要由医师和物理师进行评估并反复优化,直到满意为止,评估优化目标是在保证肿瘤获得足够放疗剂量的同时,尽可能控制重要器官组织的照射剂量不超其耐受剂量,而保护重要器官组织的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5.放疗计划验证 这是放疗前最后一步准备工作,包括三项:放疗中心位置验证(即复位)、射野验证和剂量验证。放疗中心位置验证:依照计划系统给出的肿瘤中心位置,找出对应的体表标志作为放疗时摆位的依据。射野验证:指在确定放疗中心位置后,利用模拟机拍摄X光片,核对中心位置、每个照射野形状、入射角度和射野大小等是否正确,可将位置误差控制在2~3mm以内。剂量验证:由物理师通过人体仿真体模,比较实体内所接受的射线照射剂量与计划系统所设计的照射剂量是否一致。 6. 放疗实施

调强适形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题库2-1-8

调强适形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题库2-1-8

问题: [单选,A型题]放射治疗方案的优化的过程不包括() A.确定靶区和重要组织和器官 B.正确诊断、确定分期 C.物理方案的设计 D.物理方案的实施 E.选择治疗的目标 放射治疗方案的优化的过程包括:确定靶区和重要组织和器官、选择治疗的目标、物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问题: [单选,A型题]人工优化过程不包括() A.正确诊断、确定分期 B.选择射线能量 C.确定射野剂量权重 D.确定外加射野挡块 E.选择射线种类 人工优化过程包括选择射线能量、确定射野剂量权重、确定外加射野挡块、选择射线种类、计算剂量分布、评估计划和确定方案。

问题: [单选,A型题]目前关于射野入射方向的研究认为,对未经调强的均匀射野,如果射野数为多少,射野人射方向对剂量分布影响很大() A.n<3 B.n≤3 C.n≥2 D.n=4 E.n>3 射野入射方向的选择仍然是放疗计划设计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关于射野入射方向的研究成果认为,对未经调强的均匀射野,如果射野数较少n≤3,射野入射方向对剂量分布影响很大,故调强计划设计时尽可能采取多野方案。 (打羽毛球的好处 https://www.360docs.net/doc/9c385867.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当调强束照射且射野数很多时,射野可以(),这样可以较好地控制靶区的剂量分布 A.直接穿过重要器官 B.避开重要器官 C.减少 D.增加 E.不变 当调强束照射且射野数很多时,射野可以直接穿过重要器官,只要控制重要器官的剂量受量,就可以较好地控制靶区的剂量分布。当非调强束照射时,射野不能直接穿过重要器官。

先进放疗技术简介

先进放疗技术简介 (一)调强放射治疗(IMRT) IMR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它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加速器设备为基础,通过计算机驱动多叶光栅的移动形成无数子野在三维空间上的叠加,既可做到三维适用放疗,还可改变照射内射线强度,产生靶区剂量强度分布的不一致,即照射野与靶区形状一致而剂量强度分布不一致。故调强放疗理论上可做到使靶区内剂量分布该高的高、该低的低;对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可做到想低就低。因此,这一技术可有针对性地提高靶区剂量和降低周边正常组织的剂量,有利于提高疗效、减低损伤。 (二)三维适形放疗(3D-CRT) 3D-CRT是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直线加速器上附加特制铅块或多叶光栅等技术实施共面或非共面照射,在三维空间上照射野与靶区形状一致,其技术和结果类似于分次立体定向放疗(SRT)。3D-CRT比SRT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不同大小、形状各异的靶区的放射治疗,因适应范围广,费用适中,定位准确,因此是目前放疗技术的主流。 (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使用专用的立体定位装置,通过CT或MRI扫描定位,由计算机系统对人体轮廓、正常器官和靶区进行三维重建,并设计不同入射角度的照射野或照射或采购多源聚集照射,利用聚焦的原理,将各个照射野或照射弧的放射线集中到靶区,而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少。根据靶区特点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称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采用分次剂量治疗时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SRS就是人们常说的头部r-刀治疗,它利用精确立体定向技术,使用高能射线多源聚焦的方法,给病变组织单次大剂量照射致病变组织毁损的一种放疗技术,SRS主要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SRT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采用分次照射靶区的放疗技术,就是人们俗称的X-刀。

宫颈癌放射治疗标准流程纲要.doc

宫颈癌放射治疗(2016年版) 一、宫颈癌放射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宫颈癌,行放射治疗。 宫颈癌Ⅰ - Ⅳ期选择放射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组《妇科常见肿瘤诊治指南》等。 1.症状:接触性阴道流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宫颈肿物。 3.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C53.902宫颈癌疾病编码。 2.无放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8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肿瘤标记物(血 SCCA 、血 CA125 等); (5)心电图、胸片; (6)盆腔增强 CT 或 MRI 扫描; (7)腹部超声检查; (8)盆腔定位 CT。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凝血功能 +D 二聚体; (2)ECT 或 PET-CT 检查; (3)临床需要的其他检查项目。 (六)放射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照射范围应包括肿瘤以及区域淋巴结引流区域。

(七)放射治疗中的检查和副反应的治疗处理。 1.至少每周复查血常规,必要时复查肝肾功能。 2.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急性副反应,给予必要的治疗。 3.治疗中根据病情复查影像学检查,酌情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或重新定位。 (八)治疗后复查。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志物。 2.盆腔 CT。 3.腹部 B 超。 (九)出院标准。 1.完成全部放射治疗计划。 2.无严重毒性反应需要住院处理。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其他合并症/ 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病情变化或放疗并发症无法继续放射治疗。 二、宫颈癌放射治疗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宫颈癌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8 天

放射治疗中适形和调强的定义和区别

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定义和区别? 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T,3D-CRT〕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部位复杂,放射治疗照射野应该包括全部肿瘤组织和淋巴引流区以及一定范围的外周边缘,也称安全边缘。要达到射线体积与靶体积形状一致、同时避免对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的要求,绝大多数照射野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在过去的临床放疗实践中,一般采用低溶点铅挡块技术实施不规则照射野的放疗。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有人在二维放疗计划的指导下,应用半自动的原始多叶光栅(MLC)技术或者低溶点铅挡块,采用多个不规则照射野实施最原始的适形放疗,这一技术在临床一直沿用至今已半个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放射物理学家用更先进的多叶光栅代替手工制作的铅挡块以达到对射线的塑形目的,用计算机控制多叶光栅的塑形性,可根据不同视角靶体积的形状,在加速器机架旋转时变换叶片的方位调整照射野形状,使其完全自动化。将适形放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来,影像诊断图像的计算机处理使得人体内的放疗靶区和邻近的重要组织器官可以三维重建,因而实现了临床上以三维放疗计划指导下的三维适形放疗。目前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及肿瘤治疗中心用于放射肿瘤的临床实践,并逐渐被纳入常规应用。 实现对躯干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定位技术要求比较复杂,与头颈部肿瘤放疗技术比较,由于胸腹部生理运动影响影像的三维重建和放疗计划的精确度,另外,躯干部肿瘤体积较大,治疗体积也大;再者躯干部肿瘤的放疗靶体积形状一般不规则。因此,对躯干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要求比较高。ICRU50号报告对肿瘤体积、临床靶体积、计划靶体积、治疗处方的规范化作了详细说明。广义上讲,在三维影像重建的基础上、在三维治疗计划指导下实施的射线剂量体积与靶体积形状相一致的放疗都应称为三维适形放疗。但是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糸统实施头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与躯干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设备和附属器具有所不同,操作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差别,许多文献报告中一般将用SRS 系统进行头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称为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而称采用体部固定架、MLC或低溶点铅挡块实施的躯干肿瘤的放疗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实际上SRS、FSRT、SRT、3D-CRT以及立体定向近距离放疗〔Stereotactic brachtherapy,STB〕都应属于立体定向放疗的范畴。三维适形放疗的实施主要靠如下4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1〕多叶光栅系统MLC,它的种类有多种,有手动、半自功和全自动。它的叶片大小和数目也不尽相同。MLC糸统的用途是:代替铅挡块;简化不规则照射野的塑形过程,从而可以增加照射野的数目以改善对正常器官结构的屏蔽;应用多叶光栅的静止照射野和单一机架角度可用于调整线束平整度;叶片可在机架旋转时移动以适应对不规肿瘤形状的动态调整。 〔2〕三维放疗计划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CT影像三维重建基础上的治疗显示。如线束视角显示〔Beameye view,BEV〕功能可以显示在任意射线入射角度时,照射野形状和肿瘤形状的符合程度以及对邻近关键结构的屏蔽情况,是实现“适形照射”的关键功能。治疗方位的显示〔Room-view,RV〕功能,可以显示在治疗室内任何方位所见的治疗情况,这一功能补偿了线束视角显示BEV的不足,尤其是设定射线等中心深度时能同时显示多个线束,可以对治疗技术作适

三维适形放疗流程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流程 1.体位选择与固定 2.病人影像信息的采集— CT、MRI、PET 目的:1.获取病人信息2.确定摆位标记3.确定参考标记 1)获取病人信息 扫描范围: 考虑到采用非共面照射,CT扫描的范围应足够大,体部扫描的肿瘤前后各沿长4~5cm,脑部扫描时应包括整个头颅。 扫描层厚: 根据病变大小,部位而异,一般头颈部肿瘤采用层厚3mm,体部肿瘤采用层厚5mm。 增强扫描: 浓积在病灶及其同围的造影剂会对剂量计算产生影响,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放疗时的剂量分布之间的误差。 方法: 把没有增强的CT和已强化的CT融合在一起。画病灶以增强CT为值,做治疗以未增强CT为准。 2)确定摆位标记 找3-5个体位固定不动的点,可以是骨性标记,记录其坐标值。 3)确定参考标记 固定参考系: 固定头架上或埋在床里的N形线(拓能公司)如图所示:

相对参考系: 至少三个以上的点,用针或铅丝等做皮肤标记,作为参考标记点。位置选择遵从下列原则: 不因呼吸和器官及组织的运动而变化太大,在模拟机上、CT机上能显像; 对皮下脂肪层较薄的部位,体位固定器与身体形成的刚性较好,皮肤标记可设在体位固定面罩上(如头颈部肿瘤);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的部位,设立皮肤标记使其位移最小(如腹部肿瘤); 标记点离靶中心位置越近越好,内标记比体表标记引起的误差小; 注意的问题: 校准激光灯的重合准确性 皮肤上贴的标记物和所画的线要重合 在加速器治疗摆位时,两侧参考标记都要核对 3.射野等中心的确定与靶区及危险器官轮廓的勾画 射野等中心: 自动设置或手动设置 根据肿瘤的多少及相互关系可确定一个等中心或多个等中心 靶区及危险器官的勾画: 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在TPSxx勾画 1/4 GTV的确定: CT、MRI、PET

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制度与流程.doc

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制度与流程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放射治疗实施之前,必须设计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这个工作主要由临床医生和物理师协作完成。本制度是规范科室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流程,保障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高质量的放射治疗。 1.建立规范的病历档案 患者入院后,按照肿瘤患者的特殊病历书写要求,建立患者病历档案。首先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时间、伴随症状和发展规律,既往诊疗医院和诊疗过程,有无病理诊断,每次治疗的详细方案,目前病情变化和一般情况等。其次根据患者入院后需要,完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明确病理诊断,全面准确的评估病情,确定临床诊断及分期,如果入院前患者相关检查资料及诊断已经基本完成,可以直接完成病历书写。最后是24小时内完成病历的建立,完善必要的检查后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讨论做好准备。 2. 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实施放疗之前,应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师组织进行该患者治疗方案的集体讨论,讨论人员包括管床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其他相关专业的会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临床或病理分期、治疗经过、一般状况和经济能力等,按照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讨论患者整体治疗策略、是否实施放疗、有无放疗禁忌症等内容,最后形成统一的治疗意见,并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

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3.治疗部位的影像学定位 经过临床医生的讨论决定实施放射治疗后,根据不同的放射治疗部位选择适当的放射治疗方式。放射治疗有普通外照射、后装内照射、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放疗等几种模式,根据需要分别在X线定位机、CT机、MRI和PET-CT下进行影像学定位。定位之前由临床医师和物理师讨论,根据不同治疗部位选择热塑膜或者真空垫固定体位。由物理师和主管医师带领患者至定位设备处,普通外照射在X线透视下由医师确定肿瘤的中心和四周边界,拍摄定位X光片,其他精确放疗模式均需获取患者肿瘤及其周围器官组织详细的影像数据,扫描后的影像数据传输至TPS计划系统,由物理师进行初步的影像数据处理。 4.放射治疗的靶区讨论 在精确放射治疗模式中,患者的定位扫描影像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应由具备放射治疗上岗证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师负责治疗靶区的讨论和勾画,经与物理师讨论后勾画出放疗靶区和需要保护的重要器官组织轮廓图。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CT/MRI等显示的肿瘤轮廓)、CTV(包括GTV和肿瘤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灶)、PTV(考虑了患者器官运动和摆位误差的CTV)。 5.计划设计和评估优化 勾画完成放射治疗靶区和重要保护器官组织轮廓后,物理师按照临床医师的要求利用TPS计划系统设计射野及布野,设计完成后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