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全解共29页
电生理检查

43
图形VEP
fVEP能判断有没有光传导至视皮层,pVEP能判断中央视敏度 全视野模式VEP 在发现视交叉前的损伤方面最敏感 对图形的注视对于P-VEP检查很重要 。不聚焦在图形上将影响
反应潜伏期,振幅和波形。 验伪盲时,装病的患者可能会通过故意不聚焦在图片上,或不
保持注视,而产生异常的应答 镜片: 患者需佩戴合适的矫正镜片
7
什么是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 形式的电变化
去极化: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
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
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8
EOG (眼电图)
使用视网膜全视野球形刺激器,全视野要均匀照明; 红色二极管组成的脉冲视标引导眼睛按30度视角移动
OPs波下降或消失:视网膜缺血,糖网,视网膜静 脉周围炎,缺血性中央静阻
30
视力下降心凹或黄斑区(硫酸羟 氯喹片视网膜毒性)
视网膜疾病可以从小的局部损伤开始(年龄相关性黄斑 病变,Stargardt病 )
正常全视野ERG 不能解释视力损失 我们如何找出这些小的局部的早期病变? 如何排除“功能性视力障碍”
Best’s病比率 <1.5
1.8或更大的Arden比率是正常, 1.65 到 1.80 异常, < 1.65 是显著异常
13
Best’s病
视网膜营养不良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双眼黄斑卵黄样病变 ERG: 正常 EOG: 异常. Arden 比率 亮/暗 < 1.5
14
什么时候需要ERG 或VEP 检查
36
禁忌证
同视机

位检查,应记录各注视位的水平、垂直
及旋转斜度用井字格表示,
• 记录方法: • • OD注视 左转15
o
正前方 右转15
o
• OS注视
• 麻痹性斜视检查结果分析
•L
-5
o
-10
o
-25
o
R
• 左内直肌麻痹
• L
+8
o
+15
o
+25
o
R
• 右外直肌麻痹
+1 R/L7 EX3 L +1 R/L14 EX6 +2 R/L8 EX4 LEF
同视机应用
• 同视机又名大型弱视镜或斜视镜, 是从Worth弱视镜演变过来的。 同视机主要用于检查斜视弱视患者的双 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情况以及斜视度 的测定,根据不同诊断眼位斜视度的变 化规律,了解眼球运动功能。 还可以对患者行脱抑制训练、异常视网 膜对应矫正训练及弱视治疗。
• 同视机构造及原理 • 同视机构造:主要结构分成两大部分, 即电源部分及机械转动部分。 • 同视机底座有一金属箱,其中储藏机器 的转动部分及电路,在座上有两个金属 臂连接两个镜筒,每个镜筒均包括目镜、 反射镜及画片夹三部分。
• 还有几种情况必须与异常对应加以区别。 其中有人自觉斜视角经常有变化;注视 不稳定;固视分离;合并垂直斜位之间 歇性外斜视等均可表现为自觉斜视角与 他觉斜视角不同。但如果在患者声称二 像重合时,马上与他觉斜视角对比注意 二者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为斜视角的 变化,并不是异常网膜对应。
• B:最好选择黄斑中心凹型同时知觉画片。 但在试对应时应选用大小适当为斜眼所 能看清的画片为宜。 C:融合点是一个点,但交叉点往往是一 个小的区间。 D:垂直异常对应虽然少见,但可以遇到。
双眼视与斜弱视大题

双眼视觉分三级(worth 1921)同时视(simultaneous perception):各眼能同时感知物像; 平面融合(flat fusion):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 立体视觉(stereopsis):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
当斜视发生于幼儿和成人时,对双眼视觉有何影响? 幼儿会出现一过性的视混淆,而成人则会出现持久的复视。
幼儿会通过形成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来避免双眼视觉混淆,但是会导致立体视力丧失或严重下降。
复视和视混淆的区别? 复视 视混淆 时间 持久性 一过性 对象 成人斜视 幼儿后天斜视 正常的视网膜对应点 已经形成且稳定 有,但尚未稳定 表现 一个物体被看成两个 两个不同物体被看成在一个视觉方向视知觉的代偿机制 视觉抑制 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调节和聚散的分类。
调节的分类 聚散的分类 张力性调节 集合性调节 感知性调节 模糊性调节 张力性聚散 调节性聚散 近感知性聚散 融像性聚散调节需求和聚散需求的区别?1=调节需求眼镜平面到外物距离(m )=瞳距(cm )聚散需求外物距离(m )调节需求和聚散需求的终止点相差2.7cm 。
(见书p59图4-1)调节性AC/A :调节性集合量与调节量之比,正常为2~6,平均为4。
计算性AC/A 的公式:()/AC A -=近距集合需求远距隐斜+近距隐斜近物调节需求AC/A=瞳距(cm )+近测距(m )×(近隐斜-远隐斜) 其中近距集合需求=近距离(D )×瞳距(cm )。
内隐为正,外隐为负。
患者的瞳距为60cmDLP 为4 exoNLP 为6 eso (40cm)AC/A= [15 - (-6-4)]/2.5D= 25/2.5D= 10/1梯度性AC/A=(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梯度性AC/A=(近距隐斜-加+1.00D的近距隐斜)/(+1.00D)图形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1容易评价调节和聚散的相互关系。
视觉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全部测试区视网膜反应 振幅密度极重度降低。
视网膜脱离
原始阵列图形、2D、3D 和象限图均显示与视网膜 脱离相符区域反应振幅密 度降低,反应延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原始阵列图、3D图均显 示与出血区相对应的部 位反应振幅密度降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原始阵列图、2D、3D和 5 环显示中心凹反应密度 重度降低,中心凹尖峰消 失,其余为散在性区域反 应密度降低,这些降低区 域与眼底变化区有一定的 对应性。
mfERG 刺激图形61和103个六边形
mf-ERG波形
mf-ERG 3D地形图
mf-ERG检查操作要点
• 使用CRT刺激显示器,单眼依次检查(推荐) 或双眼同时检查。
• 患者散瞳至8mm,视力矫正至最佳。 • 患者坐在CRT 刺激显示器前26cm,电极安装
同全视野ERG,眼电极使用角膜接触镜电极或 DTL 电极。 • 检查前不需暗适应,检查时弱光即可。 • 检查过程中贴紧头托,保持良好固视。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中心凹及旁中 心凹反应振幅密度 中度降低,余后极 反应大致正常。
黄斑前膜
中心凹反应密度降低, 其余六边形区散在区反 应密度降低(有些部位 降低,有些部位正常)。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 反应振幅密度中度降低, 余后极网膜反应振幅密 度轻中度降低。
中浆
黄斑中心凹反应峰 振幅密度重度减低, 旁中央凹反应密度 轻中度降低。
• 反映视觉信号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到大脑 枕叶视皮层的传导功能。
• 主要用于视路疾病、黄斑疾病、弱视等疾病 的辅助诊断,评价手术预后,鉴别伪盲等。
• 根据刺激形式不同,可分为闪光VEP(F-VEP) 和图形VEP(P-VEP)。
神经内科病例分析

神经内科病例1患者男性,55岁,主因眩晕、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4天,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3天,憋气1天于2005年1月15日入院。
患者24天前安静状态下突感眩晕、恶心、视物旋转、站立不稳,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勉强持物和行走,无视物成双及二便失禁。
当地医院CT扫描仅显示右侧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枕大池囊肿.按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3天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1天前因感憋气而急转我院急诊,并收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
既往糖尿病史10年,血糖最高15mmol∕l。
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100mmHg。
未规范服药治疗。
无烟酒嗜好.入院时查体:T 36. 5o C ,P 102次/分,R 21次/分,BP 120/75 mmHg 。
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烦躁不安,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尚可;眼动充分,可见水平眼震;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面额纹对称,软腭上提无力,咽反射减弱,伸舌居中;左上下肢肌力4级,右上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键反射对称性活跃,左Babinski征阳性;左侧指鼻、轮替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左侧面部痛觉减退。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包括:血常规正常;血气分析:ph 7。
415,PaO2 87.1mmHg,PaCO2 43。
1mmHg, O2Sa 94。
5%;血生化:CRE 0。
8mg/dl,BUN 13。
8mg/dl,K3.0mmol/L,Na144mmol/L,GLU163 mg/d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
3秒,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88。
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
1秒,凝血酶时间14秒,纤维蛋白原3.34 g/L,国际标准化比率1.13。
心电图基本正常。
复查头颅CT扫描,与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入院后第3天傍晚,突然呼吸停止, O2Sa 70%,P 170次/分,BP 92/76mmHg;意识状态转为昏迷;左瞳孔缩2 mm,对光反射消失;右则瞳孔3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视功能检查中调节的检查方法及调节功能异常的处理

视功能检查中调节的检查方法及调节功能异常的处理李星坛【期刊名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年(卷),期】2017(000)021【总页数】3页(P88-90)【作者】李星坛【作者单位】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人的眼球具有自动改变眼屈光力的能力,从而使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来达到能看清楚不同距离处的目标,眼球这种调节焦距的能力称为眼的调节功能。
如果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出现一些视疲劳症状。
本文将对调节功能及调节功能异常作出简要介绍。
调节由4部分功能组成,分别为反应性调节、集合性调节、近感性调节和张力性调节,四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1 反应性调节具体是指物像变模糊时,眼睛为了获得并保持清晰的视网膜物像而自动调整屈光状态的那部分调节。
1.2 集合性调节集合所引起调节变化的部分,每一米角(MA)集合量所引起的调节的变化量用A/C表示。
1.3 近感性调节由对近处物体的感知所引起的调节,通常对3米内的物体会诱发近感性调节。
1.4 张力性调节主要指在没有模糊刺激、注视视差、近感知以及任何自主性或不寻常经验刺激下存在的调节部分,约为1D。
2.1 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调节刺激是指外界物体给予人眼调节的需求量,它的大小与物体距眼睛的距离成反比,即视标至眼睛平面的距离(m)的倒数。
调节反应是指眼睛应对某调节刺激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可通过动态检影和BCC测量。
临床上常用BCC法测量调节反应,首先在屈光不正完全矫正状态下,双眼前置入±0.50D交叉圆柱镜,询问被检者横竖线的清晰度,若被检者主诉横线较清晰,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每次增加+0.25D,直至主诉横、竖线一样清晰;若被检者主诉竖线较清晰,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每次增加-0.25D,直至主诉横、竖线一样清晰;记录所加的球镜度,如果>+0.75D,则说明调节滞后;如果<+0.25D,则说明调节超前。
2.2 相对调节相对调节分为正相对性调节和负相对性调节,在临床上这两个数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对调节是相对于给予的视觉刺激产生的调节,它往往会决定视觉的舒适程度。
眼科疑难病例讨论

眼科疑难病例讨论眼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讨论时间:2012.8.24地点: 眼科临床教室主持人:xxx 参加人员:眼科全体护士及相关科室护士长患者姓名:周丽华性别:女年龄:67 岁住院号:1201202500 诊断:双眼闭角型青光眼上呼吸道感染讨论记录:xxx主任:危重患者的护理室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水平,今天我们在眼科组织一次疑难病例讨论。
特邀请了相关科室的护士长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提高我们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水平。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
xxx护士长:近日我科收入一例双眼闭角型青光眼的老年患者,病情较重,为了提高危重患者护理水平,今天我们在护理部及各位护士长的支持下,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首先由责任护士吴和平进行病情介绍。
xxx护士:患者:周丽华女 67岁因“双眼胀痛伴头痛、视力下降四天”入院。
患者4天前下午无明显诱因感双眼胀痛、头痛及视力下降,伴流泪、微光、恶心,由于患者同时有鼻塞、痰多、咳嗽,自行口服:三九感冒冲剂、感康胶囊,近两日双眼胀痛、头痛症状加重,昨日在当地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今来我院门诊以“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收入。
既往史:患者三年来间断发作右侧头痛,每次多于夜间发作,次日好转,未诊治。
否认其他特殊全身病史、外伤手术史。
检查Vod0.4,vosNolp,双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水中浑浊,前房浅,瞳孔约5mm,光反射消失,晶状体浑浊,黄斑反光暗,眼底窥不进,眼压R55.00mmhg ;L54.00mmhg.冲洗泪道:双侧均有阻力少许反流。
予以1:降眼压、抗炎、营养神经治疗:2:化痰止咳;BIOOD—RT(-)LF(-)KF(-),Urine-RT(-) Sugar 6.20mmol/L. 3.酌情手术治疗。
xxx护士长:针对该病人有哪些护理诊断,xx护士:护理诊断问题如下:(1)疼痛:眼痛或伴偏头痛与眼压升高有关。
(2)感知改变:视力障碍与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有关。
斜视手术病程记录病历模板

姓名:床号住院号眼科病程记录2014-1-2 8:30患者,,女性,岁,因“自出生后即被发现眼位偏斜。
”于2012年5月3日入院治疗。
一、病例特点:1、患者为青年女性,主诉为自出生后即被发现眼位偏斜。
2、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3、检查:右眼 0.5(1.0)/—;左眼 0.01(0.02)/—。
眼位:映光:OS:+ 20°;左眼注视困难,交替遮盖:双眼由内→正;同视机:REF:+11R°/12°。
三棱镜中和:+25△。
双外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3CT,瞳孔圆,晶状体透明,双眼底(-)。
二、诊断:1、先天性内斜视(OS);2、屈光不正;3、弱视OS。
三、诊断依据:1、患者为青年女性,主诉为自出生后即被发现眼位偏斜。
2、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3、检查:视力:右眼 0.5(1.0)/—;左眼 0.01(0.02)/—。
眼位:映光:OS:+ 20°;左眼注视困难,交替遮盖:双眼由内→正;同视机:REF:+11R°/12°。
三棱镜中和:+25△。
双外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3CT,瞳孔圆,晶状体透明,双眼底(-)。
三、鉴别诊断:1、继发性内斜视:原有外斜,手术矫正后过矫所致。
2、后天性内斜视:包括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非调节性内斜视。
后天性内斜视尚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经过间歇性内斜视阶段,渐发展成恒定性内斜视。
3、知觉性内斜视:出生或生后早期一眼或双眼的器质性病变致视力低下,防碍双眼知觉融合的正常发育产生的内斜视,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等。
五、诊疗计划:1.术前常规检查、局部预防感染。
2.择期手术。
记录者签名:2014-1-2 9:10 某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患者入院后某某主治医师查房,仔细询问患者病情,检查病人,并作如下分析:1、患者为青年女性,主诉为自出生后即被发现眼位偏斜。
2、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