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顾颉刚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谢谢题主佳问。
这个题⽬貌似“冷门”,其实相当重要啊。
在我国近现代⽂化的星空,群星璀璨,顾颉刚先⽣就是其中⼀位著名的史学家。
顾颉刚在学⽣时代观看戏曲时,就注意到⼀个现象:同⼀出戏,随着历史的演变,剧情往往随着时代变化⽽经常被修改。
他对于某个⽂化成果曲折演变的细⼼观察,从戏曲观察逐渐扩展到历史研究中。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历史课本,打算将《诗》、《书》等古书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
随着整理的⼀步步深⼊,他发现很多耐⼈寻味的现象,萌⽣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
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同先⽣论古史》这篇⽂章⾥,⽐较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例如:周代,⼈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时,⼈们⼼⽬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献⾥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物愈放⼤”。
例如,关于舜,舜被孔⼦时代⼈们看成是⽆为⽽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全⽅位积极有为的圣⼈,到孟⼦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少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不⼀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们⼼⽬中的夏商史。
顾颉刚发表这⼀观点后,得到钱⽞同、胡适等⼈积极⽀持。
但也遭到⼀些坚持传统看法的学者激烈批评,被视为“牵强附会”。
顾颉刚等⼈在论战中充实了其观点,他们开始出版《古史辨》。
于是,民国学术中著名的“古史辨”学派形成。
他们编纂了七⼤册《古史辨》(数百万字篇幅),对于中国早期历史以及⽂献进⾏了⼴泛的新探讨,研究范围涉及远古神话、远古历史、经学等领域,⽴新说,开新风,产⽣了很⼤影响。
从此以后,受到顾颉刚等⼈启发,学术界⼀般不再把神话传说⼈物⼀味当成真实⼈物,不再把“六经”编写全都归功于孔⼦,不再盲⽬地把扑朔迷离、⾯貌极其模糊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视为最理想社会,⽽是更加注重独⽴思考、史料慎之⼜慎。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顾颉刚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学人。
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析,并评价其学术价值。
一、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事实,并通过事实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历史现象的真正理解。
他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骨骼和灵魂,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态度,才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此外,顾颉刚还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并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摒弃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的倾向,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2.对历史理解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主张历史应该从多重维度进行理解和解读,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顾颉刚认为,历史事实经过人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事实具有多重性,人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史料考证、文化分析、社会学研究等多种途径。
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要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层次来透视历史的内核和本质。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各种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并结合其它学科,如考古、人类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此外,顾颉刚还主张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于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突出了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如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还原难度较大、人类历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
顾颉刚四个观念

顾颉刚四个观念:眼光向下的角度,反观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顾先生疑古的思想之下层累地构造中国古史的方法,是顾先生对民俗学兴趣的体现。
顾先生对家乡江苏当地的歌谣很感兴趣,在编歌谣的过程中,顾先生发现孟姜女的故事在各个地方都有,但是各地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并不相同,其间存在“空间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启发较大,之后发展出历史地理的兴趣,顾先生试图从历史学家时间的角度去解决空间的问题,这一点对赵世瑜的影响非常大,反之,如何从空间的问题去解释时间的变化,各地的孟姜女故事的形成看似是在同一时间段内产生,译文不同体现出地域性差异,但实际上是各地在不同的时间点添加的故事情节内容。
顾先生找到孟姜女故事的最早起源在《左传》,一开始是齐王之妻,并不是孟姜女,把齐王妻的故事和长城联系起来是在汉代,正式改名为孟姜女是在唐代《孟姜女辩文》,孟姜女丈夫的名称在各个故事的版本中有很多,但都是齐王名字“范喜良”的进称,由此产生层累史观,把空间故事的差异找到时间点相连。
例如,以早期山西历史来说,山西是早期华夏民族的发展核心,但是该地在早期并不是农耕文明,当地有很多戎狄,可以确定这些人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的状态,并不是完全的农耕状态,山西南部的霍山,是历史上五镇中的中镇,是当时天下的统治中心,根据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戎狄少数民族是众数。
春秋战国之际三家分晋时,赵国在赵简子时代开始营建山西晋阳,到其子时代晋阳建立完全,到这时统治中心才开始向中心移动,这时西部的匈奴也在向东扩展,战国时齐桓公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打击混合在中原之中的少数民族族群,这是一个生存空间的问题,逐渐扩展统治区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普遍发生的,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当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是十分落后的,直至北方人群进入南方开发江南地区,这样的情况才在唐宋发生,例如赣南宋代时出现很多“贼”、“盗”、“寇”等词汇,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贼寇,只是有很多新的人来到此地开发,这些没有被官府编入户籍管理系统内的人都被称为“贼”、“盗”、“寇”,恰好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时代,洞庭湖一代处于新的大开发时代,湖南地方蛮的征剿的活动较多,在湖边开垦、打渔并不被政府允许,所以对岳飞?江西、湖南保留下来的族谱非常多,白光越喜欢收藏族谱,看族谱可以发现他们都在追溯宋元时代,同样在明初在珠江三角洲出现族谱,在清初也有出现。
顾颉刚民族与边疆思想述评

顾颉刚民族与边疆思想述评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顾颉刚先生一生除了在历史学、民俗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之外,受民族危机的影响,他也十分关心民族与边疆问题,曾创建学会、编印刊物、亲自或组织他人对民族边疆地区进行考察、设想编写新的历史书,对民族与边疆问题有过不少有益的思考与研究,是近现代史上研究民族与边疆问题的最为重要的学者之一。
本文即以《顾颉刚民族与边疆思想述评》为题,欲对顾颉刚在民族与边疆方面的思想与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冀图显现国人近代民族与边疆思想演变的一个侧影。
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介绍顾颉刚的生平与学术思想转变。
通过顾颉刚一生行止与思想变化的介绍,使我们对他能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探讨顾颉刚对中华民族起源问题的认识。
受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进化论以及清代经学研究影响,1923年顾颉刚提出"四个打破"观点,认为中华民族起源是多元的。
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三皇五帝问题的探讨,顾颉刚认为"民族一元、地理一统"这种想象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大一统"心理有很大关系。
在"黄帝崇拜"问题上,顾颉刚更强调学术性,对其现实意义认识不足。
第三章论述顾颉刚的民族"输血论"观点。
在进化论影响下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种族存在优劣之分,与优等民族(白种人)通婚可以改进劣等民族,而中华民族存在许多缺点并有灭绝之虞。
与通过和白种人通婚改良中华民族不同的是,顾颉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存在许多优点,希望汉族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通婚以优化中华民族素质,他的"输血论"包括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
"输血论"目标、论证过程虽失于简略,但是首次全面肯定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从传统夷夏观到现代民族平等观转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文化名家——顾颉刚

文化名家——顾颉刚1978年9月6日,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顾颉刚,重翻五十四年前的日记,看到1924年他和谭慕愚初相识并大伙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写下“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
”顾颉刚的情感世界五十年来千斛泪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中全部日记,其中有个意外的发现是,大家过去都认为是恂恂君子的顾颉刚,在其谨厚宁静的背后,却有着浪漫的情感,他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
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初婚 18岁年少丧妻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因顾家数代单传,长辈们要他早婚,因此在顾颉刚十三岁时,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茶馆吃茶,与邻桌的客人寒暄了几句,并唤他过来拜见。
顾颉刚原以为这是父辈一般熟人相遇,哪知是女方家长前来相亲,就这样他与城内吴氏订婚。
他虽不满这包办婚姻,但又不敢抗拒。
1911年1月27日,他与吴征兰女士结婚了,那时他尚不满十八周岁。
而新娘则大他四岁,是个纯粹旧式女子,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
但顾颉刚感其柔弱无辜,既然木已成舟,则“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养夫妻感情,甚至还教她认字,写自己的名字。
1912年夏,顾颉刚自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
次年4月,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时他的长女自朋刚出生两个月。
顾颉刚因专心于课业,每年仅在寒暑假回家探望。
而吴征兰体质素弱,1917年2月生次女自珍后不久,街上有大出殡者,热闹非凡,她不顾月子里的羸弱,出门观看,受了春寒,回家即患干咳,由于治疗方法不当,终于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间。
吴征兰入殓次日,顾颉刚的父亲便和他商议续婚之事,但他因心情不好,推说等大学毕业再议。
但因料理丧事,失眠症又发,加上祖母年近八十、幼女尚在襁褓之中,继母又随父亲从宦在杭州,家中无人照料,于是顾颉刚只得休学一年,居家侍奉祖母,兼养病体。
他体察现实情况,实在需要一位少妇主持家事,否则自己亦无法回京复学;加上失眠症久治不愈,医生劝他觅一如意夫人,可陶冶性灵以愈病。
顾颉刚对民间文学的贡献

顾颉刚对平易近间文学的进献文法系11级1班张凤娇1101230顾颉刚对平易近间文学的进献顾颉刚师长教师是我国有名的史学家.平易近间文艺学家.平易近俗学家.他将史学上的创见应用到平易近间文学.平易近俗学范畴来,为之灌注新血液,商量新办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平易近俗学诸方面的研讨,博得了很高的声誉.顾颉刚师长教师开端接触平易近间文艺的时光比较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时代.他说:“1913年我考进北京大学念书,当时校风很坏,很多权要后辈酒绿灯红,任意嫖赌……我是一个穷学生,不干这些,却悦目戏.1913年~1915年间我看了三年戏.我当时在北河沿北大预科上课,下昼课很少,天天早上十点钟上完两堂课今后,我就跑到东安门内皇城夹道去看戏牌.那时刻都是白日十二点开戏,我要占个好座位,并省下包饭钱,就不吃午饭,只买几个烧饼吃.当时烧饼价很便宜,一个铜子买两个,四个铜子就买八个,一顿饭够了,省下的钱就用来看戏.戏价其实不高,顶好的刘鸿升一班才两毛钱,梅兰芳的戏一毛钱……看着看着,就看出了些问题:统一故事,京戏与梆子戏就不一样.即使统一剧种如京戏,有时内容也不一样.为什么统一个故事在戏里会不一样呢?是不是编戏的人有意改革的呢?这个问题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块疙瘩,……我开端留意看小说.平易近间故事,看出平易近间传奇是真真假假,有些则完整不是这回事.不过,故事固然是假的,它所反应出来的情绪和请求倒是真实的.它是为了顺应人平易近的须要.知足人平易近的愿望而产生的.”又说:“我是研讨古史的,平生读古书,可是对于平易近间文学方面的兴致却很高,知道汗青上和古典文学上的很多问题必须用平易近间文艺的眼力方可得到说明和证实. ”顾颉刚师长教师从1917年开端汇集平易近歌和平易近间故事.他说:“1917年,北大本科传授沈尹默.预科传授刘半农等人,为了作新体诗,要在本国文化里找出它的传统来,于是留意到歌谣,提议‘歌谣研讨会’,征集各地平易近歌,按日在《北大日刊》揭橥一两首.这又是一个新颖的玩意儿!很多保守的传授和学生们太息道:“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肃静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的器械来玷辱它.”但那时的我已经看了五年的戏,对于一切的平易近间文艺有了平等的眼力.本身想道:《小放牛》剧中,不是一个牧童跟一个女孩唱对山歌吗?《孟姜女》剧中,不是过关时唱‘十二月诨名’吗?为什么要否决?所以也就很愿意地接收了这个新潮流.过了一年,我为家庭间的变故,一气成病,还家休养.《北大日刊》按时寄来,使我经常接触到会中所收集的歌谣,心想:我虽因病在家,岂非竟不克不及做些汇集歌的轻简工作吗?是以,我就在家中组织人力,从我的祖母起,直到保母,由她们唱,我来笔记.后来又推广到亲戚同伙家.我的爱人殷履安又在她的母亲家角直镇上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有三百多首.个中,有儿歌,有妇女歌,有工牧歌,也有对山歌.除歌谣外,还连带汇集了谚语.歇后语.”后来顾师长教师把这些歌谣编成《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研讨所国粹门歌谣研讨会出版.这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它的出版,对于歌谣汇集工作起了积极的推进感化.此外,还写了《与沈兼士.魏立功评论辩论吴歌》,也很有影响.后来,师长教师又联合歌谣研讨著文,对《诗经•国风》提出很多新的看法.顾颉刚师长教师的孟姜女故事研讨,在我国事初次对传奇故事进行精致和体系的考据.孟姜女故事是我国有名的平易近间传奇之一.顾师长教师为了研讨这个故事,汇集了大量的材料.个中包含文献记录.脚本唱本.歌谣和还在风行的口头传奇.按照不合时代.不合地域.不合情势,清算出这个传奇的成长.传播和演变进程,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改变》.《孟姜女故事的研讨》.《孟姜故事研讨的第二次开首》.《杞梁妻哭崩的城》.《杞梁妻的哭崩梁山》.《孟姜女名称的起源》(与姜又安合著).《孟姜女十二月歌与放羊调》等文章,并编成《孟姜女故事研讨》共三册,影响很大.顾师长教师是孟姜女研讨的主将,至今没人能超出他.顾氏对孟姜女故事采纳了这种“垂线的”眼力,这现实上是把汗青的眼力引入了孟姜女故事研讨.1925年9月21日,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讨的第二次开首》一文中说,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留意始于1921年冬天在《通志·乐论》中读到郑樵论《琴操》的一段话:“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1923年春,在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中一则有关“孟姜”的注释,使他对这个故事年月的长远觉得惊奇,“从此今后,关于她的故事的很多材料,都无意的或有意的给我发见.我对于她的故事的演变,的程序,不期的得到一个线索.”同年冬,上海文学周报社向他约稿,顾氏因准备北行而无暇动笔,只好把收集的材料交给表弟吴秋白(立模)写成《孟姜女故事的改变》一文,揭橥于《星海》上.顾颉刚认为“经了这一回文字上的联串,更把我的若明若昧的孟姜女故事的不雅念变成了清晰明确的孟姜女故事的不雅念.”1924年夏,有时发明的明代关于孟姜女庙的记录和现代孟姜女传奇的河南唱本不但使他大为吃惊,更使他明确“上一年中所发见的材料,纯是纵的方面的材料,是一个从春秋到现代的孟姜女故事的汗青体系.我的眼力给这些材料围住了,认为只要搜出一个完整的汗青体系就足以完成这个研讨.这时看到了徐水县的事迹和河南的唱本,才觉醒这件故事还有地方性的不合,还有很多横的方面的材料可以汇集.于是我又在这个研讨上开出了一个新境界了!数月之中,左采右集,居然得到这件故事的依据地七八处.”1924年11月,顾颉刚用三天时光写成《孟姜女故事的改变》一文,从汗青体系上把这个故事追溯到南宋初叶.这篇论文在《歌谣周刊》第69号揭橥后,连忙引起学术界的震撼.该故事一时成为数十位学者的配合课题.此后《歌谣周刊》先后出了九期孟姜女故事专号.1926年春,顾颉刚在写《古史辨一册自序》时“将二年来汇集到的孟姜女的故事分时分地开一篇总帐,为研讨古史办法举一干证的例”,用三万多字把二千多年来的文献记录和普遍全国各地的各类平易近间传奇.文学.艺术材料,整顿出汗青和地理两个体系,后来自力成文,仍然以《孟姜女故事研讨》为题,揭橥于1927年的《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上.该文在分离梳理了孟姜女故事的时光和空间体系之后,从如下六个方面得出了却论:第一,就历代的文化中间上看这件故事的迁流的地域.第二,就历代的时事和风气上看这件故事参加的分子.第三,就平易近众的情绪与想像上看这件故事的酝酿力.他认为,一件故事,必定要先有了它的凭藉的权势,才有成长的可能.所以与其说是这件故事中参加了外来的分子,不如说从平易近众发情绪与想像上酝酿着这件故事的方法.第四,就传奇的不合上看这件故事的狼藉的情状.第五,就传奇的自身说明上看这件故事的变迁的样子.第六,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平易近众与士流的思惟的分离.最后,他总结说:“从以上诸条看来,我们可知道一件故事虽是渺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间而迁流,推却了各地的时事和风气而改变,凭藉了平易近众的情绪和想像而成长.我们又可以知道,它变成的各类不合的面貌,有的是单纯地跟着说者的意念的,有的是跟着说者的说明的请求的.我们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曩昔,又可以清晰明了它的各类布景和替它立出主意的各类社会.”顾颉刚师长教师为平易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顿甚至研讨做出了伟大进献,我们应当懂得这些.。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
【实用版】
目录
一、顾颉刚简介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2.用历史的演进的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正文
一、顾颉刚简介
顾颉刚,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敢于大胆质疑古代史料的一位学者。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即认为古代史料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层层累积、传承、修改和补充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史料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古代史料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层累造成的影响。
2.用历史的演进的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顾颉刚认为,要辨析、考证古代史料,就必须运用历史的演进方法。
他提倡通过对史料内容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演绎,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以便在辨析史料时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总之,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为研究古代史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
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
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顾颉刚于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毕业。
以后留任
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
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
《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
职。
他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一生与学术为伴
他是一个奇人,在中国似乎很难找到第二个。
从古史辨到民俗学的开创,从禹贡学会到古籍的译著和点校,看起来每一样都足以耗费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他却一一做出开拓性的成就,令后学难以望其项背。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他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真是一语中的。
没错,他就是顾颉刚。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谈及古史辨,就不能不谈顾颉刚和胡适。
1916年,顾颉刚考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胡适。
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两人的启发和帮助。
”是胡适教会了他钻研学问的方法,带领他走上史学的道路。
1922年,胡适来上海治病,请顾颉刚全权负责《读书杂志》的编辑工作。
在此之前,顾颉刚已与钱玄同互相交流过经部的辨伪问题,此时正是胡适给予的机会,让顾颉刚一夜成名——他把自己与钱玄同在信中讨论古史的一段文字,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发在了《读书杂志》第九期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那是一种原子弹般的威力,轰动了整个中国史学界。
胡适立马称赞说:“在中国古史学上,崔述是第一次革命,顾颉刚是第二次革命,这是不须辨别的事实。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直至1941年,共出了七册,汇编350篇文章,计325万字。
《古史辨》的出版,正式标志着古史辨派的诞生。
在从北大毕业后不到6年的时间里,顾颉刚便成为了当时史学界一颗最闪亮的新星。
◆民俗学会
在中国,谈起人类学,就不能不提中山大学。
主要原因是,1927年,在傅斯年的邀请下,顾颉刚来到了中山大学。
他先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
这年年底,他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并撰写了发刊词。
西来之民俗学,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禹贡学会
1929年,顾颉刚受聘于燕京大学。
在对古史研究中发现,只有对中国历史地理进行全面探讨,才能搞清有关问题。
1933年他开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这门课。
1934年初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开辟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
后来几乎所有在这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学者,如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抗战之前,北平有一句流行语:“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
”当时胡适和傅斯年都是院长所长,财力雄厚,惟有顾颉刚没有资金背景。
被人称为“老板”,应与其名声如日中天密切相关。
顾颉刚与他周遭
◆青少年时期
他的女儿顾潮形容父亲性格有两面性:外貌“十分柔和卑下”,生性却是“非常桀骜不驯”。
性格的形成,筑根于幼年的经历。
祖母是最疼爱他的人,幼时祖母怕他受到伤害,一直让人抱着他,不让他下地,吃饭也让人喂,碰到吃鱼,一定要把刺挑干净了才给他吃,娇生惯养的结果是,顾颉刚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6岁上私塾时还不会端碗,一辈子都不会吃鱼。
但祖母亦有严厉的时候,一次天下大雨,顾颉刚想逃学,祖母却严厉地说:“就是下铁,你也得去。
”谈起其口吃来历,先生曾心痛地说:“自己口吃毛病是在读私塾时候落下的。
”6岁时,顾颉刚入私塾,老师是他祖父的朋友,对他格外严格。
他怕背《诗经》里面的句子,越是这样,老师就越逼他,背不出就打他的头,慢慢就有口吃毛病。
◆批判时期
1951年,在上海《大公报》馆举行了“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作为曾是胡适的学生,顾颉刚被点名要求参加,在压力之下,他表示胡适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是思想上的敌人”。
3个月后,这事降临在顾颉刚身上,他的弟子童书业和杨向奎各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批判。
虽然是时势所迫,但伤害不能避免。
童书业有精神病史,晚年精神分裂尤其严重,顾颉刚知道童书业的情况,同情理解他,但对杨向奎未必能如此宽容。
后来,顾颉刚和杨向奎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是顾颉刚几乎不和杨向奎说话。
拨乱反正之后,杨向奎常表达自己对恩师的忏悔,努力的弥合创伤。
在特殊年代,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顾颉刚与谭慕愚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三日顾颉刚日记中有一段载:“与介泉夫妇、缉熙及北大女生黄孝征、彭道真、陶桓连、谢祚茝、刘尊一、谭慕愚游颐和园、玉泉山,由彭君之兄及其同乡何君领导。
上午八点一刻出门,下午八点一刻归,游甚畅”。
那天,是他和谭慕愚初逢,是一段缠绵五十年情缘的开始。
那时谭慕愚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国主义的运动,顾颉刚便为她的“勇猛精进”所折服,后来又一再称许她“有良心、有志气、有魄力、有眼光、有胆量”。
但终究受传统礼教束缚太深,顾颉刚对此事一直未能敞开胸怀,始终只是“发乎情,止乎礼”,而且两人性格差异悬殊,一个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女强人,一个是在故纸堆中整理国故的夫子。
五十四年过去,他翻开那天日记,题诗并跋云:无端相遇碧湖湄,柳拂长廊疑梦迷。
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
思念依然无尽,可惜已是“君向潇湘我向秦”。
纵看先生一生,痛苦始终相伴。
在家里“祖母是嗣祖母”,“母亲是继母”,“现在的妻是两女的继母”。
年少时的口吃毛病,后来被人笑话。
由于性格关系,在极端无奈之下,痛心地失掉了与某些师生朋友的情谊,其中包括昔日恩师胡适之先生以及同窗挚友傅斯年。
爱才的他却受到了得意弟子的批判,连对心爱的谭慕愚,都因种种关系,始终未能开始携手共度人生旅程。
但正是在苦痛之下,先生依然苦心孤诣,专心治史,更显其对人生的豁达大度,更显其对中国史学界革新影响之深远。
一代代学人,当以此激励自我,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