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官文化
文学类文本余秋雨《洞庭一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各小题。
洞庭一角余秋雨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

第6l卷第5期2008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V oI.61.N0.5Sept.2008.635 636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陈水云在唐代文史学界,尚永亮教授是以研究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而知名的,15年前他就已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一书(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10年后他又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原有研究并推出《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经过10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最近义隆重推出由他主撰的50余万占的煌煌巨著——《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下文简称尚著),这是作者对自己多年研究所作的进一步理论提升,也是对唐五代贬谪文化史和贬谪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更是对古代贬谪文化体系进行的一次再建构和新阐释。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因为阐释主体的视角不同。
使得学术研究的阐释方式也有微观与宏观、客观与主观、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差异。
对于国学研究亦即传统文史研究『『ii言,其主要表现是理论建构与历史还原的不同,一般认为还原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做法,但绝对的还原历史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任何研究主体都不会脱离自己的生活语境,对前代的文化进行绝对客观的还原,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用自己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他的所谓“还原”其实质还是一种当代意义的阐释。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做法是:通过历史的还原来建构理论,而不是以先念的理论构架去肢解历史。
尚著正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范本,它通过唐五代逐厦与贬谪文学的研究建构起古代贬谪文化的理论体系。
何谓贬谪文化?在一般学者印象中应该是指封建时代各朝各代大量存在的贬官逐臣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但这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所指是什么?也就足说贬谪文化从理论角度而青,应该有哪几个层面的内涵?尚著首先从“贬谪”的义界说起,然后从制度、逐臣、贬谪文学三个层面分析了唐五代的贬谪文化,清晰地还原r唐五代贬谪的历史文化内涵。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与欣赏

一贬官文化一贬官文人屈原的《离骚》,千古定评的上乘之作。
不过,屈原之后,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演义了一番,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贬官,看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贬官的心态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
当然不能说韩愈的文学成就都是在受贬后取得的,但他相当数量的佳文不受贬那是决然写不出的。
特别是《祭柳子厚文》,倘若没有相同的受贬经历,岂能相知如此之深?柳宗元也是一贬再贬,永州和柳州都是很不错的地方。
可在当时,那可是瘴气和瘴病非常严重的地方。
在古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原才是可以居住的,其它地方均为未开化的蛮瘴之地,去那样的地方与送死并无两样,在这样的心态和交通颇为困难的条件下,没病也会紧张出病,这也加重了瘴气与瘴病说的可信度。
这就是古代贬官所去之地今人大都觉得不错,而当时人都认为是一种极重处罚的原因所在。
无法想像柳宗元如不遭贬,会在永州及柳州留下那样好的文字,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只要翻阅柳文仍然会为其折腰。
就是白居易不受贬也决然写不出《长恨歌》。
文字能够如此穿越时空,恐怕是受贬者自己也没想到的。
至于苏东坡,那更是一位让人牵挂的贬官,“诗案”改变了苏东坡的生活,以至后人才有幸读到《赤壁赋》这一类千古佳作。
只是回头去看那些下手之人是何等忍心,今日读《宋史》可以看到李定等人如何从鸡蛋里找骨头,而下手最狠的应该算刘拯。
刘拯,这个北宋的进士认为:“苏轼贪鄙狂悖,无事君之义,尝议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于诏诰,丑诋厚诬……忠义之士,为之寒心扼腕。
愿正其罪,以示天下。
”当时苏轼已给贬到了英州,而拯犹鸷视不惬也。
由此可见此人颇有点整人癖,最可笑的是这种有整人癖者还自诩为忠义之士。
有这种癖好的人哪个时代都有,文革时期这类人表演得最为充分,就是今天这类人也远没绝迹,一些单位的无法和谐与这些人极有能量有关。
山水之乐,心头之忧

山水之乐,心头之忧——《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教学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二、小组探讨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1、文体都是“记”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三、讲授新课(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二)比较异同完成表格提示:①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

•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 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 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 形影,动成疮痏。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 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出, 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 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 为舒畅哉? • ——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才 贬
?
作者在西 山看到了 真正的自 己。
西山之得——
明白了坚守的意义
作者明白了 坚守的价值, 读懂了生命。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 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然后知
监察御史里行
永州司马员外置词正员
•• 全国战乱前有 然而,阴阳其人的宦官、肉食者鄙的官僚与飞扬跋扈的藩 900余万户,人口5000余万,战后仅剩190余 万户,人口 镇,乘李诵中风病重之际,纷纷聚集在急于抢班夺权的皇 1500余万,捐失户口达3/4以上。 太子李纯的门下。李诵八月初四退位,历时仅仅半年的永 • 藩镇割据,如一堆堆跋扈的野火,朝廷对他们鞭长莫及, 贞革新便匆匆闭幕。 常常无可奈何。宦官专权,像一群黑蝙蝠在朝廷内外翻飞, • 拨乱朝政,蜚短流长。 九月,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韦执 谊贬为远州刺史,恶贬意犹未足,又雪上加霜,在他们赴 • 反对保守,主张革新。反对门阀观念。 任的途中加贬为远州司马。贬斥之人数众多,贬斥之地区 • 积极参加王叔文提倡的革新运动,并提出一些改革弊端、 遥远,贬斥之时间长久,——除凌准、韦执谊和程异之外, 利国利民的政治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 其余5人均在贬所度过了10年岁月。这就是唐代有名的也 张任人唯贤、革除弊政,反对“继世而理”的贵族特权。 是历史上罕见的“八司马”事件。
怎一个『贬』字了得——说语文课本中的贬官和贬官文学

怎一个『贬』字了得——说语文课本中的贬官和贬官文学罗小磊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繁花似锦,其中,贬官文化不能不算是文化瑰宝,在十年的循环教学中,我一次次感慨:那些命运暗淡的贬官们竟用坚韧的生命点亮了中国文化,他们的生命之作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罗小磊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元:怎一个“贬”字了得 [J], 乐绍延
2.统编教材中贬官文学的教学处理艺术 [J], 梁作明
3.贬官文学作品的选编意义与教学扬弃 [J], 吴凤森
4.贬官文学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初探 [J], 马玉林
5.语文教学如何从贬官文学作品中汲取人文精神 [J], 殷宗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

【黑龙江史志2009.10(总第203)】重庆文化是在其有文字可考的三千多年历史时期形成的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从夏禹时代开始就已逐渐南移,禹生于四川境内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今重庆)涂山。
顾颉刚甚至说先秦时期“巴蜀就是中原,而且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1]徐中舒在其《论巴蜀文化》中说:“巴楚接壤,巴所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多;秦蜀接壤,蜀所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
”[2]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文化加速了转化过程,尤其是当儒文化大行天下之际,巴渝地区不可避免会受到这种强劲意识濡染。
汉代的重庆地方文化进入儒家文化圈,纳入儒家文化枢轴,与儒文化处于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之中。
此时长安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巴渝地区得地势之利,其文化的边缘性质减弱。
但随着朝代的嬗变,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徙,尤其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在西学冲击下衰落后处于无序状态之中,传统重庆文化重新回到亚文化状态。
重庆区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而庞杂的内容,本文在这里对其特色作如下探讨:开拓精神。
巴人并不是重庆的原住民,而是从湖北境内沿长江峡谷最早进入重庆地区的移民。
此前,该移民群离开汉水和大巴山一带后,沿长江东进受阻,在楚人压制下转而西去,[3]所以巴渝地区历史文化具有移民特色。
重庆历史上有多次移民,《常志》说:“秦惠王、始皇克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
”[4]湖广填四川移入大量外省人,清道光年间又有大量商贩涌进;1891年重庆开埠后,人口流动随商品流通的畅通而增加;抗战时期,再次出现移民潮。
移民现象形成了传统重庆文化中的移民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广采博取、活力十足而少惰性,务实、进取,开拓精神明显。
其最值得肯定的文化特色是移民背井离乡为生存为理想而怀有的执着信念,如“麻乡约”陈洪义从孤儿成长为一个负有盛名的字号掌柜,即可佐证。
清初湖广填四川后,湖北麻城移民每年推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带信件和货物回乡探望,这种人被称为“乡约”。
余秋雨短篇散文赏析

余秋雨短篇散文赏析余秋雨短篇散文一:洞庭一角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 很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 摔了跤, 孤零零的, 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 这里走走, 那里看看, 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 文章有了, 诗词也有了, 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 或过了一个朝代, 事过境迁, 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 复原名誉。
于是, 人品和文品双全, 传之史册, 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 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 人因地传, 两相帮衬, 俱著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 一见岳阳楼, 心头便想;又是它了。
1046年, 范仲淹倡议变革被贬, 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挚友股子京重修岳阳楼罢, 要他写一篇楼记, 他便借楼写湖, 凭湖抒怀, 写出了那篇闻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日, 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优,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 此景此楼, 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于是, 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 上刻这两句话。
进得楼内, 巨幅木刻中堂, 即是这篇文章, 书法厚重畅丽, 洒以绿粉, 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 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好玩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 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 或许可说, 是文化和自然的相互生成罢。
在这里, 中国文学的力气倒显得特殊强大。
范仲淹的确是文章好手, 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 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 转过身来, 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 耳边的轰鸣也更加洪亮。
范仲淹趁机突进, 猛地递出一句先优后乐的哲言, 让人们在气场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地是, 浩森的洞庭湖, 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 想人生, 思荣辱, 知使命, 游历一次, 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什么是“贬官文化”呢?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首先提到,他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 读书人在那个时代,寒窗苦读数十年,呕心沥血破万卷,为得是什么?为得是在科举考试中破茧而出,赢得个半职,效力于朝廷,为国家为百姓做点有用之事,死后留下芳名,后人也不必恨之入骨地掘坟鞭尸就可以了。实际从这条入世之道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特点。他们信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更何况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真正的隐士,只要他们还心系朝廷并且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诗句。那么他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会说,只要是文学大家,寄情山水,安贫乐道,归隐山林,那他还是一位隐士。如果就这样简单的妄加评论的话,给那些酸腐的文人戴上隐士的帽子的话,那么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为何这样理直气壮,因为我有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贬官文化”。从一种文化现象的角度去深层次挖掘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或者直接地说批判他们的缺憾。 二、举例说明,典型陈述 从先秦到明清,文人墨客升官再被贬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属于“贬官文化”范畴的名家们,可就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了。 柳宗元的典型性就颇能突出“贬官文化”。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心情极为抑郁,面对永州那荒凉无人赏识的山水时,柳却把自己的痛苦心情融入其中,化做了美妙绝伦的文章,自然山水对于他,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是变成了灵气四溢的知己:“佳目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细细品味,柳宗元似乎忘记了被贬,而是以主人的态度审视自然的灵动。其实不然,我们既可以读到他“独钓寒江雪”的大孤独,旷凄凉,也可以感受到他“欲采萍花不自由”的悲凉含义。那《永州八记》正是贬官们的灵魂。跋涉艰难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如果没有他不被贬的经历,那也许我们也看不到他身处逆境的绝世佳作,也许他的后半生就在殿书院里为皇帝效力致死了。显然这份灾难使他宁静,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本来,被贬后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了,可他偏偏就是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文人,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早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余秋雨)十年之后,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虽平时对被贬的事情颇有微词,但他听到消息后还是按奈不住,欣喜万状急忙赶去。从永州到长安,经过了汩罗江,这时屈原的灵魂便像是“附身”在了柳大师身上。大师立马触景伤情,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看此诗不知是叹服屈原的悲壮境遇还是对自己回长安的怀疑,柳宗元还是没料到迎接他的不是什么春风而是寒风阵阵。兴高采烈的柳宗元回到长安后,皇帝一盆冷水泼了过去,并告诉他,诏你回来是为了让你听朕的圣旨,把你贬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柳宗元当头一棒,凄楚南回,这时与他同路的还有刘禹锡,刘被贬至连州。两位大文豪有着同样的命运,自然感同身受。当柳宗元与刘禹锡同路走到衡阳时,二人分道扬镳。柳含泪题诗赠别刘禹锡:“今朝不同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这年他已是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他料到朝廷也许再也不会让他会长安,万里之遥,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于是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肚子墨水,利用赏赐下来的官职,为百姓造福办实事,放到现在,他可是一位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的好干部啊。柳宗元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还放了许多奴婢。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真正的好文学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可能由于过度劳累,年仅四十七岁就客死在了柳州。因柳建设开拓了柳州这片荒蛮之地,所以日后各等官员均受大师影响,自强不息,继续发扬老革命分子的光荣风格。而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们在南下的路途中,每次一想到大文豪柳宗元,心情就会舒适一些。他因为自己独有的人格和文化魅力影响着日后各代官员。有人在他修建的罗池庙上改造成为“柳侯祠”,供奉千年之久。正是他被贬,才会有人光临和关注柳州,影响着柳州人民!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采访了当时的柳州副市长,说这两年柳州的开放和崛起,还得感谢柳宗元和其他南下的贬官。他们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从他这句话就可以知道“贬官文化”的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思想之深了。 除了柳宗元,还有一位“贬官文化”的继承者,那就是范仲淹。1046年范仲淹因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腾要求范仲淹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结果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有好多中国人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这座名胜,的确是功不可没。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早已是一般人能随口吐出的熟语,更何况文章本身整体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不知哪年哪月,岳阳楼因文章而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显中堂,即刻的是这篇文章。洞庭湖因它出名,岳阳楼因它荣耀,凡是有些名气的文人墨客,无不对《岳阳楼记》顶礼膜拜,并时不时赋诗一首。于是渐渐参观的多了,膜拜的人多了,冷清之地也就自然变成了供奉热地。 根据上述我们了解到“贬官文化”的特点,“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在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汉语,或许可以说成是文化和自然的相互生成罢。” 看柳宗元与范仲淹的事例后,难免会发现是否文人贬官都是因贬而抑郁做些牢骚文章,亲亲山水,悲愤朝廷之余才会有所成就。但只能说大多数,其中也有些异类分子。譬如说宋代大文豪—苏轼。柳宗元如果说被贬经历很惨,那他与苏轼比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柳被贬两次,最远贬至柳州,而苏轼就像个皮球,被皇帝赦了贬,贬了赦,反反复复可谓是一生坎坷。但他就被贬之事不是很绝望悲愤,而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真可谓一代文学宗师,“贬官文化”的集大成者。 苏轼第一次被贬就是因为耿直的性格得罪了权臣,写了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何正臣等人弹劾为“保藏窝心”,在湖州任上突然逮捕,送交御使台论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置死地。在被贬至黄州五年时,一面把继续关心国家大事,一面闭门思过寻求出路。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却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初贬黄州,他就写下了“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的诗句,借此开解自我封闭的境地。而在黄州,苏轼写下了光耀中国文化史的辞章,将“贬官文化”演绎到大气磅礴。在《前赤壁赋》中,我们看到的是“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的苏轼,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苏轼。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苏轼。在被贬惠州时,如果要是常人早已撕心裂肺,终日郁闷不已。而苏大学士则不然,他且是“非常得意”,并作诗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而更为吃惊的是苏轼在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南端的海南岛后,还是那么豪迈豁达,时年已六十有余阿。可想苏轼是怎样一个心胸豁达之人。当时海南岛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艰苦,有诗为证:“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俟书》)。但苏轼不戚于个人忧患,积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一直工作到赦还。这时他不但没有被困难压倒,而且表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思想旷达,随遇而安。苏轼越是危难之际越能看到他的魅力所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试问天下,这样的豪迈气概何人之有? 苏轼一生都在积极入世,却因封建朝廷的黑暗总是让他与政治无缘,可悲可叹。但一路被贬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创作高峰。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豪迈的思想,丰硕的文学果实,还有造福百姓的地方资源。也就是说文学化作了景观。比如西湖有著名的苏堤,海南也在他的励精图治下不再荒蛮,而《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章更是让赤壁之地长久辉煌!后人每到他被贬之处便会被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所感染鼓舞。在这里“贬官文化”就代表着一种豁达与宽容了,使之内涵延伸。 三、深层挖掘,浅谈分析 “贬官文化”之所以称其为一种文化,必定其中有一定内涵,深层次挖掘必定有其“宝藏”,透过现象看出其中本质是我的论文根本所在。我就上述事例从各方面浅谈分析一下。 (一)“贬官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是外因,即当时的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封建社会长期的黑暗统治,怎么会把个文弱书生搞得那么狼狈不堪。中央集权的作用就是要镇压人民,不让人民起来反抗,让其安于现状,不管是从武力还是从思想上镇压,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不让任何人有反动思想的,所以要不择手段。人们也许看到的是一种假象,盛事太平真地可以让百姓衣食无忧吗?正像张养浩《潼关怀古》所说“峰峦如怒,波涛入聚,山河表里通关路。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在这众多的手段里,针对知识分子就要用一定智慧的攻击策略了,书生文人进入官场后往往是政治,军事与权谋斗争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官场的惨无人性的斗争中,充斥着机诈、残忍、嫉妒、仇恨和愚昧,一味正直前行的书生们往往会在这台恶魔般的机器里被碾成粉末。这里面没有刀光剑影血雨仇杀,但却比这些更加残酷,折磨的都是精神!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清朝“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官僚文人的迫害始终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宦官外戚还是正统的皇权势力,大多对文人是没什么好感的,所以不仅思想上抵触而且还要进行人身迫害。方法有时露骨残忍有时却设计的“巧妙”,比如风行两千多年的文字狱。只要你读书人为“朕”服务,就保住了一条性命。所以中国文人如果其人格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话,那么只有失意于仕途,一路被贬了。于是与山水亲近与自然齐舞了,把自己一肚子墨水洒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