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导读:本文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3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合作关系作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可喜成果。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日本对华出口也不断增加,使对华贸易在日本外贸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两国在自然禀赋、要素相对价格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发展层次方面的差异既是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使优化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扩大中日双边贸易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加入WTO为发展和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提供了良机

中国加入WTO可使各国企业获得更多市场商机,而对以“贸易立国”起家的日本来说,加上地缘优势,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据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中国加入WTO为日本带来的年受益额将达610亿美元左右,使日本成为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的最大的受惠国。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滞缩时期,与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的以高通

胀、高物价、高失业率、高油价、高地价、低增长率或负增长率为特征的滞胀相比,经济发展出现了低通胀或无通胀、低物价、低增长率或负增长率、低地价和高失业率问题,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的货币和“零利率”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景气的政策,但效果甚微。日本经济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日本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经济政策的障碍,正视其国内市场狭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顺应经济国际化大潮的发展寻求出路。中国加入WTO后,3462项商品已大幅度降低关系,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大量减少,这有利于日本商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中国为加入WTO在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双边协议中,承诺开放国内流通、金融保险、IT产业、部分建筑和内需工程,这些都是日本国内目前遇到困难最多的行业,倘若日本能吸取以往的教训,抓住中国加入WTO后扩大中日双边贸易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加快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对日本国内的最不景气行业走出困境及促进日本经济走出滞缩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来讲,日本企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扩大技术和设备对中国的出口、带来经营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及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了中日双边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的空间

两年来世界经济疲软,全球资本流动放缓,世界贸易遭受到致命打击。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2001年以年增7.5%的速度同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

长,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形成了有利于外国企业投资的环境。据英国《经济学家》集团的商业信息机构发表的“全球商业成本比较”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28位,近于投资成本最低国家,而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投资成本最高的国家。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在世界资本流动放缓的情况下,对中国的投资仍大幅增加的局面。2000年我国引进外资项目22532个,比上一年增长31.8%,是六年来第一次高于上年的水平(注:《国际贸易》2001年第3期第20~21页。)。日本企业对我国的投资也止跌回升。2001年上半年仍呈增加之势。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对300家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今后三年间,95.7%的日本企业增加投资的对象国是中国(注:《经济日报》2001年12月13日。)。

另外,我国正在实施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使日本及欧美企业均感兴趣,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扩大中日双边贸易的不利因素

(一)产生贸易摩擦的机率增多

1.日本的贸易政策服务于政治。中日之间首次贸易摩擦的产生源于日本,这是日本政党政治利益的需要。当时,日本的主要执政党自民党在参议院议席不足一半,处于劣势地位。在2001年7月底进行的参议院选举中,该党一心想改变这种劣势地位,而农民历来是自民党的票田,取悦于农民成为自民党争取选票的必然选择。紧急限制措

施的采取,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中国蔬菜等农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大大超过日本的农产品,在日本市场很受消费者青睐。但在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日本多个产业协会相继向日本政府提出限制纺织品、农产品进口的要求。自民党为谋取其政治利益,本着“选票优先于外资关系”的原则,利用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向中国发难,以此争得农民的选票,并转移国民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振、国际地位下降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日本是自由贸易国家,但在政党政治利益需要时,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为了牺牲品。在日本,类似2001年7月的选举,每三年就有一次,只要政治需要,日本政界就会让历史重演。

2.日本国内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战后,日本首次使用贸易制裁措施,并首选中国作为目标,这并不是偶然的。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看,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金融业陷入困境,长期以来银行旧的不良债权尚未根本解决,而新的不良债权又在不断出现;保险公司已有多家倒闭;企业破产增加;失业率连创新高;内需不足,如2001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的个人消费大幅度下降;外需疲软,外资出口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减速和亚洲经济恢复缓慢的影响,2001年上半年一直呈负增长,贸易顺差4~9月与上一年同比下降4

3.1%,出现1978年以来最高降幅。日本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使日本经济出现过短暂的复苏征兆,但仍难摆脱长期疲软的局面。在出口市场难以扩大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界一些人士认为,进口增加是导致日本近期通货紧缩、物价疲软、经济形势再趋严峻的重要原因,因而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包括美国、欧盟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国内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加之九一一事件的影响,世界贸易额大减,2001年全球贸易额的增幅可能将从2000年的几乎创纪录的12.5%骤减到2%(注:《国际商报》2002年1月9日。)。这使得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因此抬头。

(二)产生贸易摩擦的范围正在扩大

2001年发生的中日首次贸易战,日本虽首选蔬菜采取报复性措施,但双方摩擦的范围早已不限于农产品领域。我国生产的部分纺织品、轻工产品、钢材等都已成为日方以各种理由限制进口的产品。不仅如此,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地域上已延伸至国际资源领域及第三国市场。如本来中日两国的排他性水域中间线并未正式确定,但日本却指责中国的渔船越界擅自进入日本的排他性水域捕鱼,并扣押中国渔船船长;日本还以保护属国际资源范畴的金枪鱼资源为名,无理要求中国不要扩大捕捞金枪鱼的船队;在越南市场中国摩托车以价格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至2000年已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打破了日本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日本对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在印尼市场,中国的电单车与日本产电单车竞争激烈,仅2000年1月至8日,中国出口至印尼的电单车超过50万辆,

这使日本厂商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以中国企业在电单车上使用的降压器“违反专利权”为名(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此问题),无理要求印尼进口商停止进口中国的电单车,遭到印尼进口商的拒绝。

(三)日本政府放任日元贬值,造成对中国经贸发展的牵制

在日本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而又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日元贬值,日本朝野甚至认为日元贬值是其摆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日双边贸易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组) 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 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 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

目录 中日贸易现状 (3) 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

一、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精修订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 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 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 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 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 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 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 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 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 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 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 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 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 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 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 位。日本的PAN基碳纤维总产能已经占世界总产能的3/4,产量占70%。聚芳酯纤维、PBO纤维、聚乳 酸纤维等,最早都起源与美国,但是最终的产业化都在日本得以实现,超强PVA纤维也是日本独有的高科 技纤维产品。日本是技术领先的纺织大国,其纤维面料产品档次高、技术超前、制作精良,在国际市场素 以花色多、批量小的人性化服务着称。日本最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是石川县,在那里生产的高附加 值、高功能性合成纤维在世界面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日本的化纤企业在应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新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2004年, 日本开发新型抗菌无纺布;2005年生产具有保湿效果的Purecare附着丝胶或胶原,它是突出保健功能的 纤维产品;推出新型光纤保暖外套;2005年日本一进国开始生产聚乳酸纺粘布;推出可治皮肤病的T恤、 改性莱泽诺娃羊绒;已经开始启用棉布光照漂白技术等。 目前,日本本国的纺织企业与其它亚洲日本的面料生产商,依靠高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 出了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纳米技术的开发上逐渐有了突破。东丽公司2002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论文摘要: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正视和重视贸易摩擦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特征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导致的争端和纠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一致,中美、中日和中欧间的贸易摩擦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中美之间,由于双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上的霸权主义,经常在国家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打制度牌,因而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摩擦方面,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农产品市场准入摩擦等; 2.中日之间,摩擦源于日本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对日出口,日本千方百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中日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微观领域,如农产品摩擦; 3.中欧之间,由于欧盟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以及欧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产品的技术和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中欧贸易摩擦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摩擦方面。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两国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但是欧盟始终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仍然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偏见,对我国长期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在贸易实践中,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不久前发生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有强烈的政治背景。 (二)经济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欧美国家的警惕和重视。例如,欧盟便以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过快、威胁到欧盟成员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导致失业上升为由,对中国产品设限,并且增加其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数量。 (三)利益集团因素 利益集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对国家的政治过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在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常常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它可能还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手段。2005年12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向欧盟提出中国汽车发展政策的所谓“六大问题”,并在2006年3月份,欧盟还与美国一起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可见,利益集团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影响巨大。(四)出口产品结构因素

为什么中日贸易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

为什么中日贸易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 摘要:自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以前日本一 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文章利用近十年的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借助G—L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日贸易的依存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立在双方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互补性还在不断地加强,这是中日贸易关系的主要方面,因此中日双方应客观看待和处理双边贸易竞争与摩擦。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指数 一、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 首先从两国贸易交往分析,2005年我国对日贸易同比增长约12%,这已经是连续11年对日贸易增长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水平。预计2005年中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1880亿美元,低于我国对欧盟和美国的贸易规模,所占比重也由1994年的高点24%降至13%,比高点时水平低11个百分点,说明两国贸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 从中国角度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减低,贸易热度在降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降温与中日政治关系冷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另外,从日本角度分析,两国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日本对中国内地加上香港的贸易额已经超过对美国规模,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两国贸易还在升温。 造成两国贸易这种“温差”的原因: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贸易增长水平低于中国,也低于美国、欧盟;二是日本市场规模不如美国、欧盟大,增长空间相对较小;三是中国对日本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约在10%,而从日本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比重却在15%的高水平上。在国际上普遍重视出口的情况下,日本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确实在明显下降。但是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对中国出口呈现大幅上扬趋势,进而如果将日本经由香港、台湾迂回出口到大陆的间接贸易计算在内的话,日本方面拥有巨额贸易顺差,所以,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反而在迅速提高,并且已经达到可以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的程度。 日本经济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热”,实际上说明了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事实上,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中国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关键性作用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3年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贸易收支实现顺差274亿美元(约合3.26万亿日元),对三地出口增加267.32亿美元,这种增量在当年日本经济2.5%的增长当中占有0.7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日本对三地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日本经济增长仅有1.8%。事实上这还仅仅是直接拉动作用,如果将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世界经济增长间接带动日本出口,以及日本扩大出口波及其他行业复苏等间接效用全部计算在内的话,估计中国对日本经济复苏带动作用大约有1个百分点。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要点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今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 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位置。自1978年中日 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纺 织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纺 织品出口国,仅次于香港;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纺织纤维进口国,纺织品出口 是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第一大项目,可见纺织品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的意义。然而在当前,中国复关未果,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 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日纺织品贸易能否保持现有势头并有所增长,这一问 题就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纺织品贸易 的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 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 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 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 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 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 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 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 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 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 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 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 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 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 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 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2018-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1)论文-word格式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计算中日、中韩和日韩的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出以下结论:三国之间贸易量前10类产品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60%。其中,韩日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中日和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又高于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过这三国之间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很小。【论文关键词】贸易关系与结构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1X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根据201X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一、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贸易商品结构笔者对201X年中日韩双边贸易产品分析发现,双边的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按《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两位数的十类商品上。中日双边贸易量前十类产品中有四类是雷同的。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和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还有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另外六类不雷同的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64章(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则是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3章(钢铁制品)和74章(铜及其制品)。中韩双边贸易量前十位商品中有六类雷同,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另外四类不同,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76章(铝及其制品)、10章(谷物)、73章(钢铁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

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论文名称: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经济学十大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和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也一样,通过贸易,能使一国的总经济福利增加。所以,从原则上分析,各国应该支持自由贸易,使国内状况变好。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顺利,贸易纠纷层出不断。 以下是今年以来中美双方的一些贸易摩擦。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 1、美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倾销关税。11月6日,美国商务部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钢丝层板、钢格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石油管材展开反倾销。今年以来,美国发起了8起。 3、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关税限制。中国也有相关的情况。1、中国对美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2009年9月27日日前商务部已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中国对原产美国的排气量在2.0和2.0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发起反倾销。2009年11月6日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3、中国对美国钢材展开反倾销。2009年6月3日中国启动了据信是首次针对美国进口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美中之间的紧张形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支持贸易,然而,由于国内大集团利益冲突,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设置进口配额,甚至实施反倾销调查,引发贸易大战。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经济学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21世纪以来,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中日贸易总量已排到世界第四位。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中日之间一直在贸易上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又与日俱增。本文从中日贸易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当前贸易现状和预期发展情况,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提出有益意见。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比如近期在钓鱼岛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 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2、中日贸易现存问题 2.1 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贸易摩擦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正在不断升级。2006年,SK-Ⅱ系列化妆品查出违禁成份;2008年,“毒饺子事件”迫使中国食品出口遭受巨大的打击。近几年,两国的贸易摩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双方贸易造成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的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2.2 两国政治和领土上的争端加剧 本来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踏入2012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却与日俱增。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2月,名古屋师长高谈南京大屠杀无有伦,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钓鱼岛计划,5月底,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7月7日,日本首相又突然宣布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这些事件都为本来已摩擦不断地中日贸易蒙上了阴影。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经济实力强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并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日渐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密切关系的历史都已久远两者是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贸易数额,还是贸易结构,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推进了电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也推进了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电子产业大国,而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再加之中日一衣带水的关系,电子产品的贸易往来自然成为两国间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图表日本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较多) 从上面两表,日本对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同时进口最多也是机电产品。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在电子产品贸易方面多年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中国向日本出口粗放型的初级或加工制成品,而日本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电子产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两国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渐渐有所改变,逐渐在向水平型转移,在技术方面,日本仍然占据上风。日本长期以来处于除欧盟美国之外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根据中日之间贸易分析的来的数据,两国间贸易中电子产品的贸易额占到两国间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往上。长期以来,两国间的电子产品贸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日电子产品贸易渐渐打破了以往逐步递增的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日本大地震,都给中日电子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日本政府要官多次带队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问题,中日的政治纷争,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的情绪,汽车,电子产品等的贸易受害明显。 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 表三 2012年8月日本对华进出口情况 (数字来源:驻日使馆经商处 2012-10-24 13:22) 从图表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日本对华贸易总额,还是日本对华进出口单额都出现同比增长递减的趋势,而2012年是中日钓鱼岛问题最严重的一年,华人抵制日货最严峻的一年,这足以说明政治问题对中日电子贸易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前景[1]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摘要]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揭示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日语外贸函电期末论文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班级:文日1131 姓名:甄宗芹 学号:201190505116 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中日贸易的扩大,中日两国的贸易问题也不断更新,进一步影响到中日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日贸易现状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从建交以来一直在曲折中增长。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的贸易改变了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的局面,两国贸易开始快速的发展。199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662亿美元,是1972年的60倍。截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3年保持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06年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2132.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目前,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仍处于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从2009年到2011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2009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亿美元,同比减少12.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在2010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在2011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在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中日贸易额每年都持续增长,两国之间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中日两国2009年至2011年贸易总额如下图: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在不断的增长。 中日两国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和家电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而且商品的档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而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汽车、电子产品、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为主,如图: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摘要】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文章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出发, 以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为依据,归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并提出了中国应从强化政府管理, 改革农业行业协会体制,加快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入手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 【关键词】中国和日本;农产品;贸易摩擦;对策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and Methods Abstract: Sino-Japanese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and according to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lso, from two aspects of China and Japan,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sociation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market diversification of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China and Jap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Methods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摘要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贸易增长迅速。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发展历程,趋势,直接投资 一、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现在我国己正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并面临新的市场开放的压力。转载于无忧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c887232.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59-6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本己连续十三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日双方已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出口中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引进中的软件化比例过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差;中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而这些问题应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从二战以后发展至今,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经过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是一个艰难起步的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是磨合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 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PAN基碳

浅谈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浅谈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中国2009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 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2010 年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形势依 然严峻。不过,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自二战以来,日本有效利用了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利用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引言: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日益密切,双方相互依存,各有优势。中国正努力向贸易强国发展,借鉴日本的对外贸易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对外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6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9.2%。其中,出口7701.1亿美元,增长32.7%;进口6928.4亿美元,增长25.6%。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12月当月,日本货物进出口1379.8亿美元,增长20.7%,其中,出口733.4亿美元,增长21.9%;进口646.3亿美元,增长19.4%。贸易顺差87.1亿美元,增长44.4%。2010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3030.6亿美元,增长30.6%。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增长36.6%,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提高0.5个百分点;日本自中国进口1533.7亿美元,增长25.2%,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下降0.1个百分点。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6.8亿美元,下降71.6%。截止到12月,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以上数据可知,日本经济的崛起多得益于其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反映日本对外贸易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所处的重要地位。日本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发展快,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例如:2007年1-9月日本出口商品中主要载人的机动车辆,(8702的车辆除外)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3%,货运机动车辆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6.8%。 日本进口商品中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占进口商品的16.0%,铁矿砂及其精矿,包括焙烧黄铁矿占进口商品的1.4%,煤;煤砖、煤球及用煤制成的类似固体燃料占进口商品的24%等等。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中国等,其中与美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20.4%,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11.6%;与中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2%,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20.7%。 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从日本的贸易看,日本具有以下竞争优势。第一,日本国外资本雄厚,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善于研发高新技术,具有内在优势;第二,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拥有优良的海港,东京,大阪,名古屋等。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第三,日本政府长期采用开放式保护政策,实行“产、官、学”一体化,建立灵活多样的关税制度,有效的保护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高,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强化深加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考验。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