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肝脏的保护与饲料营养
水产养殖中的营养与饲料

水产养殖中的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方式,利用养殖技术培养水产品,满足人们对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的需求。
在水产养殖中,营养和饲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养殖效益。
一、营养需求在水产养殖中,不同种类的水产品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主要的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水产品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素,因为它对于鱼类的免疫和组织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脂肪则提供了鱼类所需的能量,并帮助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来源之一,尤其对于鱼类的肌肉运动非常关键。
此外,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水产品的养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可以促进鱼类的免疫力和生长发育,而矿物质对于维持鱼类的正常代谢和骨骼生长至关重要。
二、饲料管理1.饲料种类选择在水产养殖中,经济可行且营养丰富的饲料非常重要。
选择适合不同水产品的饲料种类,保证其满足营养需求,能够促进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
常见的水产饲料包括鱼粉、鱼油、豆粉等。
鱼粉和鱼油是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而豆粉则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
根据养殖的具体情况和水产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进行投喂是十分重要的。
2.合理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对水产养殖的效益至关重要。
过量的饲料投喂会导致浪费和污染水体,同时也容易引起鱼群的过度肥胖和疾病。
相反,饲料投喂不足则会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进行水产养殖时,应根据养殖对象的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确保水产品能够获得适量的营养,同时避免浪费和水体污染。
3.饲料质量监控水产养殖中,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
因此,对饲料的质量进行监控是必要的。
通过定期抽样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微生物质量等,可以及时发现饲料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饲料的质量符合标准,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三、提高养殖效益的措施1.优化饲料成分根据不同水产品的需求,优化饲料成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的饲料与营养需求

水产养殖的饲料与营养需求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与营养需求的理解与应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饲料与营养需求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养殖户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一、饲料的分类与选择1.饲料的分类根据其成分和原料的不同,饲料可以分为植物饲料和动物饲料两大类。
植物饲料主要包括谷物、豆类、油料等,而动物饲料则包括鱼粉、肉骨粉等。
2.饲料的选择在选择饲料时,需要考虑水产动物的生长阶段、品种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
不同的水产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饲料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幼鱼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较高,而成鱼则对脂肪的需求较高。
二、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蛋白质是水产动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特别是在生长初期。
为了满足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饲料中通常添加有鱼粉、豆粕等高蛋白质饲料。
2.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水产动物的能量来源。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量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淀粉、谷维、植物油等能够提供水产动物所需的能量。
3.维生素维生素对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维生素对水产动物的作用也不同,如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维生素D则有助于促进鱼类骨骼的生长和骨质疏松的预防。
4.矿物质矿物质是水产动物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如钙、磷、锌等,能够帮助水产动物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
三、饲料与养殖效益的关系1.提高养殖效益的方法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和使用方法,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养殖户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并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以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
2.节约饲料成本的措施在养殖过程中,节约饲料成本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养殖户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投喂量、选择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以及合理配比不同种类的饲料等措施,来降低饲料成本。
鱼肝的功效与作用

鱼肝的功效与作用鱼肝是指鱼类体内的肝脏,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D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由于其营养丰富,鱼肝在食品和药物中被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鱼肝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鱼肝富含蛋白质,这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对于身体的发育、修复和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而鱼肝中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生物价值,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
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鱼肝,可以帮助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延缓肌肉老化。
其次,鱼肝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
维生素A对维护视力、增加抵抗力、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皮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而鱼肝中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可以有效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
维生素D是人体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物质,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鱼肝,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此外,鱼肝中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如钙、磷、铁等。
这些矿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骨骼健康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钙和磷是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矿物质,能够维持骨骼的稳定和强度。
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参与氧气的运输,缺铁会导致贫血。
而鱼肝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矿物质,满足人体对这些矿物质的需求。
此外,鱼肝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鱼肝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自由基是身体活动和氧化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细胞、组织和器官,加速衰老过程,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适量食用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鱼肝,可以帮助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保护细胞健康。
最后,鱼肝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鱼肝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欧米伽-3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这些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适量食用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肝,可以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养殖鱼类的饲料与营养需求

养殖鱼类的饲料与营养需求在鱼类养殖业中,饲料的选择和合理的营养供给是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和良好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养殖鱼类的饲料和营养需求进行详细探讨。
一、饲料的种类和选择1. 鱼类饲料的分类鱼类饲料主要分为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两大类。
天然饵料包括浮游生物、藻类、水生植被等;人工饲料则包括粉状饲料、颗粒饲料和饲料颗粒等。
2. 饲料的选择在选择饲料时,应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生长阶段和生活习性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饲料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饲料应具备高营养价值、易消化吸收、低废弃率等特点。
二、鱼类的营养需求1. 蛋白质蛋白质对于鱼类生长和免疫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更高。
2. 脂肪脂肪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合理的脂肪供应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和发育。
但是,过量的脂肪会导致鱼类肥胖,影响其健康。
3.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能够提供能量,帮助鱼类进行日常活动和生长发育。
但是,不同种类的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程度不同。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例如维生素C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钙和磷是鱼类骨骼发育所必需的。
三、合理确定饲料配方为了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养殖者需要根据鱼类的种类、生长阶段和生活习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配方中的各种成分应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搭配,以达到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
1. 蛋白质配比蛋白质是饲料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合理的蛋白质配比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养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脂肪配比脂肪是饲料中的能量来源,合理的脂肪配比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但是,过多的脂肪会导致鱼类肥胖,造成不良影响。
3. 碳水化合物配比碳水化合物是饲料中的重要成分,合理的碳水化合物配比可以提供能量,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与营养需求

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与营养需求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养殖鱼类因其高效、可控性强等特点而广泛应用。
饲料作为养殖鱼类的重要补给,对鱼类的生长、健康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与营养需求。
一、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对营养的需求存在差异,但其基本的营养需求相似。
养殖鱼类的主要营养需求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1. 蛋白质蛋白质是养殖鱼类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营养成分。
蛋白质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包括促进鱼类体重增长、提高鱼类生长率和增加鱼类产卵量等。
常见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鱼粉、大豆粉、豆粕和动物内脏等。
2. 脂肪脂肪是鱼类脂肪溶性维生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
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
常见的脂肪来源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等。
3.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鱼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源。
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能量,促进蛋白质的利用和鱼类的生长发育。
常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
4. 矿物质矿物质对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矿物质参与鱼类的骨骼形成、酶活性和细胞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
常见的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镁和铁等。
5. 维生素维生素是鱼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同时也参与鱼体内各种代谢过程。
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群等。
二、养殖鱼类饲料配方的原则针对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饲料配方应根据其营养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下面将介绍养殖鱼类饲料配方的原则。
1. 蛋白质含量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通常,幼鱼需要更高的蛋白质含量来满足其生长需求,成鱼则需要较低的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脂肪含量饲料中适量的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
然而,过高的脂肪含量可能导致脂肪积累和消化问题。
赛有渔金肝利胆——鱼类肝胆病的克星

肝脏是鱼类重要的腺体和消化代谢器官,是维持生理机能最核心的器官之一,不同种类的鱼类肝脏的功能却是极其相似,包括:物质合成中心(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酯蛋白的合成等)、分泌和排泄功能(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促进肠道脂肪消化和吸收)、解毒作用(清除有害物质和残留药物)、免疫功能(吞噬越过肠屏障进入肝脏的微生物)、储血和调节血液循环血量(其储血量占心血流量的25%)、具有胰腺功能(鱼类胰腺分布于肝脏中,分泌消化酶,如蛋白质消化酶、淀粉消化酶)等。
肝脏的主要功能具体为:1. 分泌胆汁: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囊为储存胆汁的地方。
2. 代谢功能: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进行处理、加工,合成机体需要的重要物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和部分球蛋白。
肝细胞还能合成和分解糖原,参与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
3. 解毒作用:由肠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和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物质,经肝细胞的转化或结合作用,以消除或减低毒性。
4. 防御功能:肝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吞噬能力,可消除细菌、有害物质及衰老的白细胞等。
肝脏问题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各种品种的鱼类,主要流行于5~10月,高峰期在6~8月。
管理不及时,死亡率可达到50%~90%。
原发性肝病多呈慢性疾病,病程长,死亡分散,不易被发现,主要由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继发性肝病常由其他疾病引发,通常发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由于其它的病变、营养不良和药物所引起。
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肝病来源于原发性的肝病较少发生,主要是继发性肝病。
鱼体内的多种有害物质需要通过肝脏分解,从而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肝脏的损伤或病变往往会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抗病力下降,并极易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的暴发,甚至最终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因为肝脏功能多样、结构复杂,引起鱼类肝脏疾病的原因有营养、饲料、环境、药物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诊断鱼类肝脏疾病的病因难度非常高,一般以营养和环境引起的脂肪肝病最为常见。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养殖渔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的一种养殖方式,通过对鱼类的生长、繁殖和饲养管理,可以实现鱼类的高效产出和商业化运作。
而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则成为了养殖渔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及相应的饲料配制方法。
一、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蛋白质是鱼类生长和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鱼类的生长和身体机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而草食性鱼类则相对较低。
2.脂肪脂肪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能量来源,能够提供养殖鱼类所需的热量和必需脂肪酸。
但是,脂肪含量过高或者不平衡的饲料可能导致养殖鱼类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在饲料配制过程中需要控制脂肪含量和比例。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鱼类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能够为养殖鱼类提供热量和能量。
在饲料配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的选择需要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4.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鱼类生长和免疫力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饲料配制中,需要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和需要进行相应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以满足其生长和健康发育的需求。
二、饲料配制方法1.确定饲料成分根据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成分。
常见的饲料成分包括蛋白质源(鱼粉、虾粉、豆粕等)、脂肪源(鱼油、动植物油等)、碳水化合物源(玉米粉、小麦粉等)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确定饲料配方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适的饲料配方。
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各种饲料成分的比例和用量,来满足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3.饲料加工与制备将确定好的饲料配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进行破碎、调和、造粒等工艺处理,以获得符合鱼类口感和消化吸收需求的成品饲料。
4.饲喂管理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情况和饲料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饲喂方案。
包括饲喂时间、饲喂量和饲喂频率等方面的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是保证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
一、鱼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在鱼类的养殖中,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增加鱼类的抗病能力、改善鱼肉的风味口感等。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因此在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适当调整。
此外,鱼类还需要适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不同阶段的鱼类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幼鱼期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更高,而成鱼期对脂肪和矿物质的需求较高。
二、虾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虾类是水产养殖中另一种重要的养殖动物,它们对养分的需求与鱼类有所不同。
虾类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同时对脂肪和矿物质的需求也较大。
饲料中应适量添加植物油、鱼粉等成分,以满足虾类的需求。
此外,虾类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选用适宜的饲料配方能够帮助提高水质稳定性,减少养殖病害发生的风险。
三、贝类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贝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它们对养分的需求与鱼类和虾类有所不同。
贝类对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求较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相对较低。
饲料中应适量添加浮游生物等成分,以满足贝类的需求。
此外,贝类的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需要注意控制摄食量、加强贝壳的形成等方面。
四、龙虾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龙虾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水产品,在养殖中也有着广泛应用。
龙虾对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求较高,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相对较低。
同时,龙虾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饲料配方中应该选用优质的原料,保证其养分的完整性。
此外,龙虾的养殖还需要注意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以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结起来,不同养殖动物在水产养殖中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存在差异,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鱼类肝脏的健康保护与饲料营养技术分析桑普生化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我国的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由于缺乏充分的科技支撑,以致生产中经常出现强化投饲、滥施药物、饲料营养组成不平衡以及添加变质(如酸败油脂和霉变原料)或禁用物质(如某些激素和抗生素)等诸多问题,造成水产动物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损伤肝脏和诱发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危害甚大。
因为肝脏是鱼体最主要的代器官,其损伤或者病变往往导致水产动物机体代机能紊乱和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继发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综合症的肆虐,严重威胁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鱼类肝脏病变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尤以营养性脂肪肝危害最突出,已经引起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者的广泛关注[1]。
一、鱼类肝脏疾病症状肝脏颜色发生变化,有病的肝脏一般为白色、粉红色、土黄色、黄褐色、紫黑色、花色等。
肝脏萎缩,或变为网状,或水肿有大量腹水,或肝脏呈豆腐渣状,或肝脏中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大量出血。
肝脏上有大量脂肪,胆变大,胆汁变黑或萎缩。
鱼类肝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多发生在精养鱼池、网箱、高密度养殖和投喂高营养指标的配合饲料而生长旺盛的情况下。
病情较轻时一般鱼体没有明显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窜游,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死亡率不高。
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有的病鱼体表有局灶性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
鱼体有浮肿感,肥胖,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止于水中,食欲不振,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
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鱼体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身充血、发红,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批死亡[2]。
Mosconi Bac报道[3],在光学显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从肝细胞中央移向边缘,肝积累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等。
林鼎等研究了草鱼营养性脂肪肝[4],发现此病变主要特征为肝贫血,肝细胞脂肪浸润、细胞肥大、细胞质充满脂肪,细胞核被挤偏于一端。
Mosconi Bac 报道[5],在电子超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质分离,线粒体水肿,质网和高尔基体充满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细胞核偏离,核膜破裂。
二、鱼类脂肪肝的形成机理鱼类的肝脏脂肪主要来自对饲料中脂肪的直接吸收以及饲料中过量蛋白质和糖类的转化合成。
当这些脂肪运至肝脏后,若不能及时转运出去,则会堆积于肝脏中引起肝脏代紊乱。
脂肪是鱼虾类生长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虾类代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并发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组织过多,鱼体抵抗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成型加工,因此饲料中脂肪含量须适宜。
一般来说,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受鱼的种类、食性、生长阶段、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及环境温度的影响。
肝脏是鱼类的一个重要代器官。
但就消化功能而言,它的最大作用是分泌胆汁。
胆汁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胆固醇和血红蛋白的代产物—胆红素、胆绿素及其一些衍生物组成。
它既含脂肪消化的乳化剂,又含有一些废物,如污染物,甚至毒素等(YiP等,1981)。
通常当食物进入肠上部时,胆囊收缩,胆管括约肌松弛,向肠释放胆汁,降低脂肪的表面力,使之成为乳糜微粒,有利于增大与脂肪分解酶的接触面,加速消化,也有利于胞饮活动和胞消化。
鱼类对脂肪的吸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脂肪的种类对脂肪消化率影响最大。
鱼类对熔点低的脂肪消化吸收率很高,但对熔点较高的脂肪消化吸收率较低。
此外,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对脂肪的消化代也会产生影响。
饲料中钙含量过高,多余的钙可与脂肪发生螯合,从而使脂肪消化率下降。
饲料含有充足的磷、锌等矿物元素,可促进脂肪的氧化,避免脂肪在体大量沉积。
维生素E与脂类代的关系极为密切,它能防止并破坏脂肪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
胆碱是合成磷脂的重要原料,胆碱不足,脂肪在体的转运和氧化受阻,结果导致脂肪在肝脏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
另外,鱼类血浆脂蛋白对肝脏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的转运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脂肪通过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向肝外转运。
脂蛋白在肝细胞质网上合成,与肝脂结合,然后分泌到细胞质中,随血液运出肝脏。
当脂蛋白合成量不足,肝细胞中的脂肪不能及时运出时,就会造成脂肪在肝脏的积聚[6]。
三、鱼类肝脏疾病的危害鱼类肝病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等常规养殖品种,也常见于海水鱼、鳖、蛙、鳗鱼等名特优养殖品种。
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成鱼的中、后期,由于养殖时间长,更容易形成肝病,而鱼苗、鱼种由于养殖期短而不容易形成。
由于肝病的形成使鱼类的营养代失调,造成料肉比增大;且鱼类的免疫系统紊乱,造成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鱼病;同时,鱼类的酶是由其肝脏生成并输出的,血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是构成肝脏的物质,鱼类一旦形成肝病,将造成其血管容易破裂,血液难以凝固,一旦受到应激性刺激(如拉网、运输、水温突变、水质不良等)将发生应激性出血综合症,甚至大量死亡[2]。
四、营养素对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病变的诱导诱发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的因素很多,包括养殖环境、生长发育阶段、饲料品质、营养物质组配不平衡及抗脂肪肝因子缺乏等,而营养物质组配不平衡及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素。
Lie 等(1988)研究指出,大西洋鳕(Gadus morhua)肝脏量蓄积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饲料中脂肪在鱼体的直接积累以及饵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在机体代过程中的转化合成[7]。
Deplano等(1989)认为,饲料脂肪过量和(或)营养组配失衡以及缺少抗脂肪肝因子是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肝脏脂肪化病变的重要原因[8]。
Lin等(1990)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营养性脂肪肝的病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9]。
肝脏中的脂肪若不能及时转运出去,就会引起肝脏脂肪代紊乱,形成营养性脂肪肝,而诱发营养性脂肪肝的营养因素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几个方面。
1、脂肪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和来源与鱼体脂肪含量和组成及脂肪肝的形成关系密切。
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类代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则会转化成能量以脂肪的形式沉积在肝脏、肠系膜和肌肉中,其中以肝脏储存的能量最多。
Gaylord等(2000)研究发现,杂交条文鲈(Morone chrysops×M.saxatilis)鱼体脂肪含量与饲料中脂肪含量存在正相关,当饲料中脂肪含量超过20%时,肝脂含量显著增加;在相同蛋白水平下,肝体比(HSI)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10]。
有研究发现,日粮脂肪水平与HSI之间存在极强的线性关系。
红姑鱼(Sciaenopso cellatus)肝胰脏脂肪含量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比,红姑鱼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性脂肪肝病,其病变程度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相关。
饲料脂肪来源不同,其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也不同。
在鱼类中不饱和脂肪酸(UFA) ,特别是n-3和n-6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是鱼类维持生长和可使鱼肝细胞膜对脂肪的交换能力减弱,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速度加快,肝脂含量升高,继而诱发脂肪肝病变。
此外,饲料中氧化酸败的油脂会对鱼类肝脏造成重大的损伤。
鱼类饲料中氧化酸败油脂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饲料中直接使用了已经氧化酸败的油脂,如玉米油、磷脂油、磷脂粉、米糠油、氧化了的鱼油等。
② 饲料原料中的油脂已经氧化,在一些含油高的、容易氧化酸败的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氧化酸败成分,这些成分会对养殖鱼类产生毒副作用,如不新鲜的米糠、玉米DDGS、玉米柠檬酸渣、蚕蛹、氧化了的肉粉和肉骨粉等。
③ 饲料油脂在已经加工好的配合饲料中被氧化,进入饲料中的油脂与矿物元素和其他可以导致油脂氧化的因素接触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果配合饲料的储存期过长,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④ 饲料油脂在加工过程中被氧化酸败,一般的硬颗粒饲料加工温度在90℃以上,膨化饲料加工的温度在130℃以上,这种加工温度也可以导致饲料油脂的进一步氧化。
动物具有吸收油脂氧化产物的能力,但在吸收数量上尚有争议,特别是对吸收到体的氧化产物代途径的研究资料很有限。
从溶解性来分析,油脂氧化产物多数是脂溶性的,可以随脂类物质一起被吸收、转运和储存,尤其是低碳原子数的脂肪酸可以直接吸收。
在从吸收后的氧化产物在体的流向来分析,主要流向是肝胰脏,肝胰脏是动物重要的解毒器官和代器官,具有一定的解毒能力。
但是,当饲料中供给的氧化油脂中有毒副作用物质的量超过其解毒能力后,就可能对肝胰脏及其他脏器官组织造成器质性的伤害。
对于一般性的脂肪肝对养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在饲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油脂的时候,在已经形成的脂肪肝里就可能积累更多的、脂溶性的油脂氧化有毒副作用产物,油脂造成对肝胰脏重大的伤害,出现“肝胆综合症”类的疾病,同时对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2、蛋白质肝脏脂肪一部分由饲料中的脂肪转化而来,而其余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蛋白质转化在鱼类脂肪积累中占有重要地位,当饲料中蛋白含量超过鱼类需要量时,过剩的蛋白质则通过一系列转化合成脂肪并储存起来。
有研究指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脂肪肝的发生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水平有密切关系。
俊明等(1997a)研究指出,摄食高蛋白质饲料也使草鱼肝胰脏的脂质含量显著升高,特别是使中性脂质的积累大幅度增加;但低蛋白质和中蛋白质饲料对肝脏脂质积累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说明草鱼能够将多余的蛋白质转化合成脂肪并储存在肝脏中。
当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时则导致中性脂质不能被有效地转运到肝外器官,而使肝脏脂质积累大量增加,严重时发生脂肪肝。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糖类)是动物生长能量供给源中最经济的一种。
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糖类)的能力因种类而异。
总体上说,淡水和温水性鱼类较海水和冷水性鱼类利用糖类的能力强;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比肉食性鱼类强。
也就是说,由糖类的转化合成而引发的脂肪沉积,主要表现在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上。
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来源均会影响鱼类肝脏脂肪的积累,当其摄入量不足,则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但长期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则经过一系列转化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
Dias等(1998)研究发现,随着淀粉摄入量增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苹果酸酶(ME)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oAC)活性增强,表明淀粉不仅可以通过能量的蓄积影响脂肪肝形成,而且也可通过调节脂肪合成与转化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而影响脂肪肝的形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