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实验课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实验课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实验课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实验课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实验)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机操作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达到操作技能的形成。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能力已成为人类在未来信息社会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上好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左右上机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呢?以下是我归纳总结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完善的电脑机房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前提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i计算机学科与其它课程的明显区别是其实践操作重于理论的特点,而不像其它学科基本上可以用一块黑板加一枝粉笔来解决问题。除"信息技术理论"一块的内容可以用普通的教学法实现外,其他板块内容则必须在计算机机房中或配合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否则将会寸步难行。同时,网络机房最好能连入INTERNET,使得INTERNET一块的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如无这方面的条件则教学就会受到限制而无法正常进行。要想做到以上要求就要达到以下几点:

1需要积极的态度

作为管理人员应该站在学校主人翁的立场,一方面能够节约的就尽量的节约;另一方面,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的,保证学生的利益,尽可能的确保每一台设备正常运转。

2熟悉业务,掌握各设备配置情况及性能

计算机设备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技能,技能能否正常发挥,熟悉操作对象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应该对各设置做到心中有数。

清楚的掌握各设备的配置情况,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购买时间、商家、商家联系方式、设备技术参数。

做好各项备份工作,确保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数据不丢失。我校在购置学生用机的时候都额外安装了硬盘还原卡,这样一来对管理工作帮助不少。一方面可以排除因误操作导致系统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很多还原卡都具备网络拷贝功能,只需花点时间先规划好一台电脑作为母机,将其它电脑作为接收端,接收端电脑不用安装任何软件。发射台电脑即可将规划好的系统完整地传输到接收端每台电脑上。

3规划好网络设置。一个机房里多数情况下都是同一工作组,同一网段。为了提高网速建议用固定IP地址。如果担心学生或者其他人随意更改IP,可以将IP与网卡绑定。对于各机器的IP设置管理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详细记录,这样就避免了IP冲突的现象产生。

4做好绿色上网工程。根据教学需要或者出于对学生的激励,有些时候要对学生开放联网,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员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工作,保证绿色网络。学校现安装绿坝软件,效果很好。

5建立完整的机房管理制度

一般学校机房设备使用频率较高,操作人员比较复杂,这样一来建立完整的机房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给管理工作减轻负担。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

(1)机器设备编号,学生上课期间对号入座。

(2)学生上课期间,机器设备责任到人,上课之前每个学生认真检查设备常用部件,若发现异常即时的告诉老师或管理人员以便即时查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的惯。

(3)学生进机房不得带任何零售食,包括饮料。

(4)做好机房清洁卫生。组织学生定期对机房进行打扫。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ii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所有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有些老师会认为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很高。其实不然,刚开始的键盘指法练习、鼠标练习就是很枯燥的。这时我们就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打字游戏,如青蛙吃虫、打田鼠、射击精英等让学生兴奋不已,双击鼠标猜图,拖动鼠标拼图来练习鼠标的基本操作。一个不规则运动的小球,让学生去点击,并记分。从而达到练习鼠标的目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平时的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部分教师只是用几分钟的时间匆忙地使用屏幕广播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操作步骤,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去操作,教师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只字不提。上机作业的布置也是要求的呆板。例如,让学生使用Photoshop特效时,作品中对每张图片均要求使用“投影”和“外发光”两种特效。使用其他特效则不给分。这完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质难问疑,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使他们主动地学、积极地学。

3、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

扬和肯定。如我们在学生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说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iii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四)即时的进行反馈与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iv这是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产生成就感。例如,在学习Word、Photoshop、Flash时我多采取“指定内容、当堂完成”的方法,由教师提出具体作业要求,并限定当堂完成。例如,要求学生用Flash给朋友制作一张多媒体贺卡时,在作品中要求包含移动渐变、形状渐变、淡入淡出,插入声音等知识要点,学生完成后直接保存在教师机上。随着一个"任务"完成,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的技能,这一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最后教师应尽可能当堂评分。并登记在册。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要当场进行表扬,并通过屏幕广播的形式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它同学讲解他(她)是如何完成这幅优秀作品的,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找到得与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是我信息技术上机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初中信息技术上机课的教学有一点帮助。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而是要着眼于课本,放眼于未来。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 院 实验报告册 院系名称: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 现代教育技术 ________ 实验学期:2015 年至2016 年第_2—学期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学期(年)开设实验课程情况一览表

实验报告1

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连接确认系统设备处于关机状态, 进行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系统的基本组成之间的信号连接,注意以下信号线的连接: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RGB言号线 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计算机显示器之间的RGB言号线 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DV刑一一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计算机一一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DVD机――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2、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应用 ①接通总电源,按信号的流向自前向后依次打开各设备的电源开关 ②调整液晶投影仪和屏幕的位置;调整液晶投影仪的镜头焦距,使画面最清晰;改变液晶投影仪镜头变焦,观察画面的画幅大小,使屏幕上的影像大小合适;在调节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参数,使画面效果最佳;调整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梯形校正”,使投影画面上下左右对应尺寸一致。 ③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INPUT)按钮进行输入信号“ RGB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RGB端口的输入的计算机信号,就可以在屏幕上投射出计算机课件,观察投影的图像演示声音效果。 ④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 VIDEO的选择,选择控制器的VIDEO端口的输入的视频展示台信号,屏幕上就会显示在视频展示台面上展示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调节视频展示台的聚焦按钮,使图像清晰;调节视频展示台的变焦按钮,放大或缩小图片或文字,使屏幕显示大小合适。 ⑤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DVD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DVD端口的输入的视频信号,将DVD机的信号投影出来 ⑥像播放结束后,按信号的流向反方向依次关机,最后且切断电源。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网络资源的获取 学号姓名专业教育学年级 10 指导教师提交时间 2013年 2月 27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查找网络资源的用法 2. 掌握各种类型资源的下载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保存一张大的清晰的图片。要求:图片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大小在400*400以上,图片清晰。(要求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2、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个flash动画。要求: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3、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个中小学的ppt课件。(要求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4、利用维棠软件从互联网下载一个flv格式的视频,要求:视频内容与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相关。(要求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三、实验过程和具体步骤 第一题 1、图片下载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选择“图片”,输入“八哥犬”的关键词,并选中“大图”(如下图1所示)。单击“百度一下”进行查找。选择合适的图片单击,将图片打开,在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将图片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并命名为“八哥”(如下图2所示)。 图1

图2 第二题 2、flash动画下载 打开新浪爱问知识网页,输入“中小学课文 flash”的关键词,单击“搜索”进行搜索(如下图1所示)。选择合适的稳健单击鼠标左键将其打开,在点开的网页中用鼠标单击出现的“下载”提示(如下图2所示),单击选定。在弹出的“建立新的下载任务”菜单中, 填写存储目录并命名为“中小学课文”,然后单击“确定”(如下图3所示)。 图1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本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高一年级5个班同时开课,每周1课时,总课时数20节,其中课堂教学19节,教学评价1节。 第1周针对新课程特点,探讨教学设想和措施

第2周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3周就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进行可能答案的讨论,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4周学术研究讨论 第5周对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以待改进。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6周放假 第7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哪种技术实验 第8周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第9周与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10周统一教学进度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13周针对检查结果指出不足,指导如何改进 第14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第15周就设计的交流语言进行讨论 第16周根据其他地区实施的情况,讨论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 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 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 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 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 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 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 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 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 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 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 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 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 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 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 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 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 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 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 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 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 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 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 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 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 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 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 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 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 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 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 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 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 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 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 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 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 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 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 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 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 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 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 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 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 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 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 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 时。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 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 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 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 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 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 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 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 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 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 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 p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 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 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p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 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 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p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 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 技奥秘的兴趣; p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 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 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 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1)采 用“非零起点” 1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7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 划(最新版) 一、指导思想: b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一)根据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根据对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针对新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设想和教学措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做好六认真的检查工作和督促工作。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求老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工作,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争取将这个新课程上的有声有色。 (三)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多运用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中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掌握各种控制面板的使用。 选题说明:运用选框工具之间的转换,以及添加减去选区,移动工具填充等完成八卦的制作。 实验步骤: ①.新建800*800(像素),背景白色图像文件;并在视图窗口下打开“标尺”及显示中的“网格”辅助工具。 ②.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800*800(像素),按中Alt在图中画出正圆并用方向微调键使正圆保持在图像中心,鼠标右键单击选择“描边”’1像素黑色。 ③.选用矩形选框,宽:400 高:800(像素),从选区中减去 正圆的右半部分;再用椭圆选框, 固定大小400*400(像素),分别 在半圆的上下两部分添加选区和 从选区中减去(两次选区圆心与 半圆圆心在同一垂线上)。使得现 在选区形似八卦的一半,现在鼠 标右键选用黑色“填充”,然后取 消选区。 ④.选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 200*200(像素),在上步400*400 (像素)选区(填充过部分)中 心做选区(用标尺和网格进行确 定);然后选择移动工具剪切,用键盘方向微调键把剪切部分垂直向下移动到对应部分,最后取消选区作图完成;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验中选区在进行小范围移动时鼠标很难进行准确

的操作,网格与标尺对应关系不够规整。 选题说明:运用工具箱工具将不同素材进行整合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本次实验选用水墨画素材整合成新的图画。 实验步骤: ①.寻找合适的素材,并新建高:600宽1000(像素)背景为白色的图像。 ②.打开选好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按住Alt键选择复制原点,然后在新建图像上合适位置进行复制,用相同方法复制另一处素材。 ③.新建图层1,打开其它素材运用磁性套索工具做所需要部分的选框,选择移动工具将其移动到新建图层1上合适位置。 ④.新建图层2-6,运用②中相同的方法将不同的素材复制到合适的位置,每个素材放置在一个图层好修改。 ⑤.新建图层7,打开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调整大小使其与所要选择素材大小相同按住Alt复制原点,然后复制在新建图层7上合适位置。 ⑥.新建图层8,打开新素材运用矩形选框选择出所要素材部分并剪切出来,然后用魔棒工具精确选择出所要素材,选择移动工具移到图层8上合适位置。 ⑦.最后用移动工具对每个素材进行调整以及移动图层位置达到合适效果。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仿制图章工具和修复画笔工具功能相似,但修复画笔工具可以结合当前背景使图片看起来更自然。 注:每人处理两幅图像,选题不限,每幅图像分别存储为psd格式和jpg格式,实验步骤之后需附上处理过的图像,文中行距是18磅,字体为宋体小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多媒体课件制作 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报告

XX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实验室2014年6月15 日 学院年级、专 业、班 姓名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本知识 2、初步掌握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编辑工具来制作课件的基本方法 3、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验原理 1、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原理: 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问题与需求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建立教学目标体系及层次、进行多媒体信息的选择、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等。 2、多媒体课件系统结构设计原理: 多媒体课件的系统结构是教学软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呈现的形式,它反映了教学软件的主要框架及其教学的功能。课件结构与功能的设计一般包括媒体结构的设计、总体风格的设计、主要模块的划分、屏幕数量的确定与各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三、实验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每人一台。 2、Powerpoint等相关软件。 四、实验步骤 1、确定课件内容目标: 根据课题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确定要制作的课件的教学内容和课件的具体表现形式(课堂演示类软件,个别化学习型课件、训练类交互软件,还是虚拟仿真演示类课件)。 2、脚本编写: 细化课件内容,确定课件内容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确定好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模块,确定教学单元内容的讲解方法,用什么手段和方式(图形显示、文字说明、图表模型、语言解说、动画展示)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屏幕设计和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确定课件呈现的版面和控制按钮,然后进行各个屏幕内容的具体设计。 认真编写制作脚本。编写脚本时,一定要做到脚本卡片编号唯一;内容准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善于引导、举例典型;版面内容规划和布局,按钮、图标设置合理,符合使用习惯;色彩使用得当;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要符合教育学认知规律;链接说明清楚,复杂课件要制作导航。 3、素材收集整理: 根据脚本内容收集所需的文字、动画、声音、图象等素材。在收集多媒体素材时,一定要做到选用得当、构思巧妙、富于创意、动画要连续性好、模拟实验要形象、生动、准确、真实,图片、录象资料画面要清晰、色彩逼真,配音标准、音质好、语言规范、快慢适度,音量适当。 4、选定合适的课件制作平台: 平时上课用的简单课堂演示型课件,用PowerPoint会比较简单、快捷且效果不错。 5、课件的编写: 课件编写就是按照事先写好的制作脚本,利用收集整理好的素材,运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设计课件的运行内容。 6、评价调试及再修改: 课件在初步编制工作完成后,设计人员对课件进行试运行和调试,保证课件功能的稳定性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五、实验记录: 多媒体教学软件文字脚本格式表 软件名称PowerPoint 文字脚本编者 编者单位 制作单位 适用对象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适用方式 1.资料库 2.课堂演示 3.操作复习 4.个别化系统学习 5.仿真实验 6.其他 教学内容知识点划分 教学单元知识点教学目标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团掌握 冷锋掌握 暖锋知道 文件名封面类别文本、图片 进入方式:按“幻灯片放映”按钮本屏呈现顺序说明:文字与图片同步出现 键出方式:单击鼠标左键解说:无 文件名目录类别文本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报告 实验编号:XDJYJS_2 实验名称:数字音频资源的获取、处理与应用实验类型基础型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姓名班级成绩 实验目的 1.了解声音类信息的表达特点,掌握各种常见声音类素材的格式及其特点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选择与转换; 2.熟悉数字音频资源的获取方法; 3.掌握音频格式的转换方法; 4.掌握利用录音机软件进行录音的方法,并能够对声音素材进行简单的效果处理和编辑; 5.掌握利用Cool Edit软件录制音频和进行音频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6.学会在PPT多媒体课件中应用声音的方法与常见问题解决。 实验设备1.能够连接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 2.能够连接Internet的多媒体计算机; 3.带话筒的耳麦; 4.格式工厂、录音机软件、Cool Edit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等软件。 实验容与实验记录 任务一.使用格式工厂进行音频格式转换将原本该音乐为mp3格式转换为wav格式打开格式工厂,点击-音频-wav格式-添加文件-选择mp3格式的听爸爸的话-确定-开始

任务二.录音机软件进行录音、编辑和效果处理 检查声音属性是否正常(选择声音符号单击右键,属性,硬件,)选择声音符号单击右键,设置录音方式为麦克风。

选择计算机面板上的开始—附件—录音机—开始录音 任务三.使用Cool Edit软件录制音频和进行音频处理 打开Cool Edit软件,转换为多轨道界面,文件—打开波形文件—将音频1插入轨道1,同理将音频2插入轨道2,若采样频率不同无法录入,可利用格式工厂软件将频率转换成相同频率,再单击编辑混缩到空音3,全部波形,保存即可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