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胜学》译文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原文及翻译文原文:【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第四】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
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
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
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
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
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孙子兵法》的势篇,真的是个宝藏啊!势这个词儿,听着就挺厉害,对吧?它不是说你手里有多少兵力,而是讲究你怎么把这些兵力用到极致。
想象一下,打仗就像打篮球,光有好球员不够,得会传球、配合,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
孙子提到的“势”,就是这个意思。
要懂得掌握时机,顺势而为,那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比如说,当敌人疲惫的时候,你就得猛攻,像狮子捕猎,悄悄接近,突然发力,才能一击必杀。
再说说“势”的变化,这可是一门学问。
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你要像海鸥一样,随风而行,懂得何时高飞,何时低伏。
孙子说,好的指挥官能在平静中看出风云变幻,听到敌人的脚步声,就像你能在嘈杂的街道上听见自己的朋友叫你。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得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战斗中,适应变化就是胜利的关键。
就像打牌,不是每次都能抓到好牌,但你得会打出一手好牌,懂得见风使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势到底咋用?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利用环境和形势。
比方说,假如你在比赛中,能利用场地的优势,选择风向、阳光这些“小细节”,就能为自己赢得先机。
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别总想着硬碰硬,有时候灵活点儿,转个弯,反而能轻松过关。
孙子还强调,掌握势的同时,得懂得隐忍,学会等待。
战场上,有时候不必急于求成,保持冷静,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击,胜利就会自然而然降临。
再来聊聊势和团队的关系。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合作才是王道。
孙子教我们,指挥官要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指挥得当,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那就成了噪音,绝对是输得一塌糊涂。
这种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正是“势”的体现。
你得会用“势”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出漂亮的配合。
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时刻变化的形势让人眼花缭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子说,聪明的将军总是能预见敌人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就像你在追剧时,能猜到剧情的发展一样,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反应。
何博士备论译文

何博士备论译文
《备论》又称《何博士备论》,是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写的一部重要兵学著作。
由于原文篇幅较长,这里仅能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
以下是其中一段的译文:
原文: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
甚哉!嗟乎!素非有忍於士也,以为士之必死者乃所以决生,必生者乃所以决死故也。
译文:作战必胜,攻城必取,这是将领的优秀才能。
多么令人赞叹啊!然而,这并不是说将领对士兵残忍无情,而是认为士兵只有抱定必死的决心才能求生,只有抱定必生的决心才能赴死。
另外,关于杨素的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杨素治军,严而有恩,每临战阵,必以身先士卒。
素之所使以陷阵者,其选锋之谓欤。
译文:杨素治理军队,既严格又充满仁爱。
每次面临战阵,他必定身先士卒。
他所派遣去冲锋陷阵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之士。
请注意,以上译文仅供参考,由于原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可能较为复杂,译文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如有需要,建议查阅更详细的译文或相关研究资料。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韩愈是中国唐代的伟大文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唐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的《杂说四》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并推崇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杂说四》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解读,探讨韩愈思想的深远影响。
《杂说四》的原文是:“禹、汤、文、武、战、景、文、武,八代相继,夏为禹、汤,商为文、武,周为战、景、文、武。
自天子舜以来,但读圣人之书,未能通其意者,未有舟楫能济者,薄田不能给者,未有宾客不尽酒食善言者也。
君子于阳城之濠以内,不知有阳,不知有阳者,小人也。
小人以一马食三千人也,君子不胜其忧也;一车载冒而山不倒者,小人也,君子不胜其喜也。
小人稚嫩之情,思念所失;君子躁岑之气,恐落物象,扰其缀阳;小人皓首而不入诸侯之亲;君子行有清容,里有射御,出有衣冠,典有车马。
小人跽乎堂上而不趋下,寅乎到侧而不敢坛;君子易之笑以待其满也;笑者不以杂笑,不以周笑;毛好事以待生而不止,此君子之道也。
犹佺儿齱之草,毛輗之体也;始以信人,不知人置也;乐檠弦之音,美择人、物之趣也。
”这段文章主要谈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韩愈借用历史上的君主和王朝的典故,以反映人类社会的兴衰盛衰。
他指出,古代的君主们通过阅读圣人之书,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取得帝王之位。
然而,对于那些未能通达圣人意义、不能给人们提供生活资料和不懂待人接物之道的人,他视之为小人。
韩愈通过阳城的典故来进一步阐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不仅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学识,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素养和品德。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文章中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对人的待遇。
君子对待人事物时,既有用心的微笑,又不以别人的过失和遗漏来嘲笑或嘲讽。
他们始终以诚信和值得信赖的姿态对待他人,并竭尽所能地助人为乐,而不以私利为重。
此外,韩愈还通过对佺儿齱草和檠弦音乐的抒发,来比喻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如佺儿齱之草,庄重而坚贞;君子的言行举止,如檠弦之音,既乐于选择优秀的人和事物,又美妙而和谐。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②。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③。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④。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⑤。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⑥。
治乱,数也⑦;勇怯,势也⑧;强弱,形也⑨。
【注】①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郭化若说:“这里用水这一物质,在迅猛奔流的运动中产生的冲力和能量能冲走石头作比喻,说明‘势’的含义。
即指挥军队作战行动迅猛有力,就能加大对敌的优势而易于取胜。
”陈宇说:“孙武在本篇中所说的‘势’,不管是指形势、态势、位势,还是气势、优势,其基本含义都落脚到一种‘力’。
”“在战争中,主要是指军事力量的优化集中、妥善运用和充分指挥,表现为战场上有利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
”激水,湍急的流水。
疾,快,急速,迅猛。
漂石,指湍急的流水使河床上的石头漂浮起来。
②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鸷鸟,指鹰、雕、鹫之类凶猛的禽鸟。
毁折,指猛禽捕捉擒杀弱小的鸟雀。
节,郭化若说:“节,即距离。
这里指接敌距敌愈近,则发起冲击时愈能迅速而突然。
这就是‘节’的含义。
”李零说:“‘节’是什么?就是出击的时机和节奏。
”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郭化若说:“《孙子》出奇造势的中心命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势险’和‘节短’。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短距离,突然地猛烈攻击敌人。
这种战术原则,至今仍可资借鉴。
”④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朱军说:“以‘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来比喻战时部队集中,人人逞勇,个个欲战的待动状况,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发动。
在这时刻,即指挥员采取决心、下达命令的节骨眼的关键时刻,其节是很短的,决心的节,只存于方寸之间。
本段用两个比喻说明在战争中既要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又要做到机动迅猛,才能发挥威力;既要近战,又要有节制地运用兵力,……其次,还说明战时用兵‘势险’、‘节短’之意,表示指挥员的决心既要正确又能及时,始能不误战机。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
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养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
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惠,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势篇》一、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始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二、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
打敌大部队如同打敌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的排列组合问题。
全军能在遭受敌人的进攻时而不会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
军队进攻敌人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入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迭。
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种色素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道,可是五样味道的变化,就尝不胜尝。
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
粤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单元18心术粤教选修2

18 心术一、基础训练1.关于本文的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说明了为将之道,首在治心。
B.本文主要说明了选用人才的正确方法,告诉人们如何选用人才。
C.本文主要说明了如何才能成为好的将领,如何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
D.本文主要说明了战争的种类以及各种战略战术。
2.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翻译:凡是将领,应该足智多谋,威严肃穆;凡是士兵则应愚昧无知。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翻译:泰山在你面前崩塌,脸色也不改变;麋鹿在你左边跳跃,眼睛也不转动。
C.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
翻译:站在高处握剑,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
D.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翻译:徒弟的手遇到蜥蜴,吓得变了脸色不敢向前。
3.第三段主要说明了什么?()A.主要说明了用兵之道。
B.主要说明了将士之欲。
C.主要说明了战争之道。
D.主要说明了动兵之道。
二、课堂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胜学》译文
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
“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北宋]薛居正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
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
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
厄多生智,其性乃和。
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
士者无逊,必随俗也。
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
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
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
善念善存,恶念恶运。
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
特贵不可重也。
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
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形式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
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
明智。
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
逼迫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受命于天,他人就难以和自己相比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
加强自身的修养,就难以被他人迷惑了。
侍奉上司不要凭借自己的势力,驱使众人不要一味仁慈。
若使内心纯洁,就不要采取宽恕自己的态度。
对亲人不可说疏远的话,要保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说心里话,要特别谨慎小心。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权势和地位。
使用权利的人尊贵,使用奸计的人卑贱。
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
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
下属不敬重上司,上司一定是有确实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一定要保持恭顺。
不轻易使用权势,这才是真正的权势。
没有外在的形势,没有失策疏漏,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
没有仁德之念,没有名望之求,这是人的原始心态。
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人生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舍弃,自然的天命,个人的力量难以违背。
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
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弱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
上天早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奸诈的人不能主导形势,要讨伐他的罪过,怯懦成就不了大势,要功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要躲避他的锋芒。
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费劲心思去努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
观察人的作为就知道他的结果如何了。
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
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人们多是世俗的。
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他人,上司多是虚伪的,下属才会献媚。
正义得不到伸张,情谊才会遭人轻视。
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凶险的事,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
依附之人不要固定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
君子自己努力向上,他们只担心不能自立,小人自己轻视自己,他们只担心没有依靠。
没有思想就没有获得,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
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恨意。
如此感表才能振作,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谋,如此性情才会平和,没有困厄的经历,后来是要补上的。
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
严守礼节不能求取权势,礼节使人受到束缚,爱好急躁不能求取功名,急躁使人心绪纷乱。
先有道德的缺失,后有势力的消亡。
先有思想的变化,后有不良的行为。
用好人能建立工业,用不好的人能导致恶果,好的想法使人平安,坏的想法使人遭恶,用邪恶来对抗正义一定会灭亡。
地位低的人不可以轻视,珍贵的物品不可以重视,远处的神灵不可以疏远。
势力有终了的时候,要早做准备,人都是经历苦难的,精神不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