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杂质)。

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lignans 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

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volatile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

estersaponins)。

prosapogenins)。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着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

steroidal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

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氧化物的生物碱。

hydrolysable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

condensed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

(渗漉液),渗漉筒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

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COO 2

OH C ||NH OH O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苷酶只能水解α-糖苷键,而β-苷酶只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如何用斐林试剂反应鉴定多糖或苷 答:还原糖能使斐林试剂还原,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此反应可用于鉴定多糖或苷,即同时测试水解前后两份试液,水解前呈负反应,水解后呈正反应或水解后生成的沉淀比水解前多,则表明含有多糖或苷。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为什么β-OH 蒽醌比α-OH 蒽醌的酸性大。 答:因为β-OH 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 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选择题)下列物质Gibb ′s 反应呈阳性的是:【答案】BCE ,8-二羟基香豆素,6,7-三羟基香豆素,7-二羟基香豆素,6,7,8-四羟基香豆素,7-二羟基-6-氧甲基香豆素 香豆素具有哪些理化性质怎样从植物体中提取分离香豆素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游离型:有晶型,有芳香气味,分子量小的具升华性和挥发性,能溶于沸水,难溶于冷水,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和甲醇、乙醇。 (2)成苷后:无挥发性,无香味,无升华性,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3)具内酯通性,遇碱开环、遇酸闭合,具有异羟肟酸铁反应。 (4)可发生环合、加成、氧化等反应。 ·提取分离:(1)系统溶剂法;(2)碱溶酸沉法;(3)水蒸气蒸馏法;(4)色谱分离法。 labat 反应应用于区别何种基团 labat 反应用于鉴别亚甲二氧基–CH 2-O-CH 2-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 答:6,7-呋喃香豆素和7,8-呋喃香豆素,分别加碱碱化,然后用Emerson 试剂,反应呈阳性者为7,8-呋喃香豆素,阴性者为6,7-呋喃香豆素。 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反应式。 答:异羟肟酸铁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内酯开环,与盐酸羟胺中的羟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然后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 3+络合2.酚羟基反应有酚羟基取代的香豆素类在水溶液中可与FeCl 3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时,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红色至紫红色。可以判断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有无取代 's 反应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缩合→蓝色。若位无取代→蓝色,若有取代则负反应。判断C 6位有无取代基 反应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反应→红色。用以判断 ·溶剂提取法:利用极性由小到大的溶剂顺次萃取时,各萃取液浓缩后都有可能获得结晶,再结合其他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碱溶酸沉法:香豆素类多呈中性或弱酸性,可被热的稀碱液所皂化溶解,加酸酸化后可降低在水中的溶解度,可析出沉淀或被乙醚溶解而与杂质分离。 ·水蒸汽蒸馏法:小分子的香豆素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汽蒸馏法进行提取,提取液经适当浓缩后可析出香豆素结晶。本法提取方法简便,纯度也较高。 ~慎用碱性氧化铝。 max 274nm(log ε和311nm (log ε)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为苯环和α-吡喃酮结构所引起。取代基的导入常引起吸收峰位置的变化。一般烷基取代影响很小,而羟基导入常使吸收峰红移。其峰位常随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而变化。 ·红外光谱(IR ):香豆素类成分属于苯骈α-吡喃酮,因此在红外光谱中应有α-吡喃酮的吸收峰1745~1715cm -1及芳环共轭双键的吸收峰1645~1625cm -1特征,如果有羟基取代,还可有3600~3200cm -1的羟基特征吸收峰,另外还可见到C=C 的骨架振动。 ·核磁共振谱: 1.氢谱(1H-NMR ):香豆素的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环中羰基的吸电子共轭效应影响,可使H3、H6、H8的信号出现在较高磁场,而H4、H5、H7等质子信号出现在较低磁场。C3、C4未取代的香豆素,其H3和H4信号分别以双重峰出现在δ~和δ~处(J=7~9Hz )。 2.碳谱(C13-NMR):香豆素母核9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如下: 碳原子C2C3C4C5C6C7C8C9C10 δ(×10-6)由表所见,C2属羰基碳,处于最低场,一般在159~162ppm ;C9由于受吡喃环中氧原子的影响,化学位移也处于较低的磁场范围,一般在149~155ppm ,取代基的存在对香豆素母核C 原子的化学位移产生较大影响。当成苷时,香豆素的α-碳原子向高场位移,而β-碳向低场位移。 ·质谱(MS )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质谱特征是连续失去CO ,而形成[M-CO]+及[M-2CO]+的碎片峰,其基本碎片受取代基影响,与取代基种类与数目有关。 1.简单香豆素 香豆素母核有强的分子离子峰,基峰是[M-CO]+的苯骈呋喃离子。由于环中还含有氧,它还可失去1分子CO ,形成[M-2CO]+峰,并再进一步失去氢而形成m/z89峰。[香豆素的裂解方式] 2.呋喃香豆素 与简单香豆素的质谱特征相类似,呋喃香豆素也先失去CO ,形成苯骈呋喃离子,再继续失去CO 。[7,8-呋喃香豆素的裂解方式] 3.吡喃香豆素 这类香豆素由于分子中具有偕二甲基结构,可先失去甲基,再失去CO 。[邪蒿内酯的质谱]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如何用UV 法鉴别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 带Ⅰ、带Ⅱ两峰皆强┌黄酮带Ⅰ峰位310~350nm 带Ⅱ为主峰、带Ⅰ很弱┌异黄酮带Ⅱ峰位

└二氢黄酮带Ⅱ峰位270~295nm 带Ⅰ为主峰、带Ⅱ较弱─查耳酮带Ⅰ峰位340~390nm 【带Ⅱ(nm )带Ⅰ(nm )黄酮类型 250~280304~350黄酮 250~280330~357黄酮醇(3-OH 取代) 250~280358~385黄酮醇(3-OH 游离) 245~275310~330(肩峰)异黄酮 270~295300~330(肩峰)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220~270低强度340~390查耳酮 230~270低强度370~430噢哢】】 【结构测定实例】从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 )根中分离出的成分Ⅰ的结构测定: Ⅰ:淡黄色针晶,mp300~302℃(dec ) FeCl3反应:阳性 Mg-HCl 反应:阳性 Gibbs 反应:阴性 SrCl2反应:阴性 元素分析C16H12O6,计算值(%)C ,;H ,。实测值(%)C ,;H ,。MSm/z (%):300(M+,),285(100),118() UVλmaxnm : MeOH 277 328 NaOAc 284 390 AlCl3 264(sh) 284 312 353 400 NaOMe 284 300 400 :3430、3200、1660、1610、1580 1H-NMR (DMSO-d6)δppm :(3H ,S )、(1H ,S )、(1H ,S )、(2H ,d ,J=9Hz )、(2H ,d ,J=9Hz )、(1H ,s ) 13C-NMR : C 2 3 4 5 6 7 8 9 10 δc 103 C 1′ 2′ 3′ 4′ 5′ 6′ OCH3 δc 化合物Ⅰ的结构推测如下: 根椐UV 光谱,显色反应和1H-NMR δ及处(各有两个H )的1对双峰(J=9Hz )推断该化合物为5,7,4′-三羟基黄酮类化合物。Gibbs 反应呈阴性,示无8-H 。SrCl2反应呈阴性示无邻二酚羟基。红外吸收光谱显示有OH (3400、3200cm-1)、C=O (1660cm-1)和Ar (1610、1580cm-1)。MSm/z300是M+,m/z285是[M-CH3]+,m/z118,是由B 环产生的碎片离子 处的信号示A Ⅰ(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环有一个-OCH3,处的信号示有H-6,处的信号示有H-3,6,87ppm 处的信号有H-3′,H-5′,处的信号示有H-2′,H-6′,处的信号示有5-OH (已形成分子内氢键)。13CNMR 示为黄酮骨架碳的归属。 Ⅰ为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

7,4′-二羟基>7-或4′—OH >一般酚羟基>5-OH

7、3′、4′-三羟基二氢黄酮)。而异黄酮不显色。此反应可用于鉴识黄酮类化合物,也可鉴识某 ~紫红色,而其它类不显色,故可用于鉴别。

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若黄酮类成分有3-OH 、4-OH 、或5-OH 、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某些金属盐类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可用于鉴别。

Gibbs

黄酮类颜色与基本骨架和取代基位置有关,如黄酮、黄酮醇为黄色,二氢黄酮为白色,有时为淡黄色,异黄酮也是有淡黄色及白色。黄酮4′、7′位有OH ,黄色加深。 ③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结构有何关系【答案】 黄酮类的酸性强弱与酚OH 取代位置及数目有关,酸性强弱顺序是7,4′二OH 黄酮>7-OH 黄酮或4′-OH 黄酮>一般酚OH 黄酮>-OH 黄酮。 ④中药中含有3、5、7、4′四OH 黄酮(A ),3、5、7、3′、4′五OH 黄酮(B ),3、5、7三OH ,4′-OCH3黄酮(C ),3、5、7三OH4′-(glu )2黄酮苷(D ),请设计提取分离以上成分的方法,可用流程表示。【答案】 ⑤如何用化学方法初步鉴别一白色成分为二氢黄酮(二氢黄酮有哪些鉴别反应)【答案】 MgAc 反应,紫外光下天蓝色,荧光,Mg -HCl ,阳性,即红色,说明此白色成分为二氢黄酮类。 (Ⅰ)分子式为C

27H 30O 15Molish 反应(+)Mg-HCl 反应红色,二氯氧锆乙醇液呈黄色,(Ⅰ)用稀酸加热水解有黄色沉淀生成,精制后为(Ⅱ),水解液纸层析检识含葡萄糖和鼠李糖,(Ⅰ)以箱守法全甲基化的再水解,糖部分检识为3,4,6-三甲氧基-D-glu 和2,3,4-三甲氧基-l -鼠李糖。(Ⅰ)、(Ⅱ)光谱数据如下: UV 入Max(nm)晶Ⅰ晶Ⅱ

MEOH266,364266,367

NaoMe267,425(dec)278,316,418(dec)

AICl3266,299(sh)268,303(sh)

353,424350,424

AICl3/HCl266,300(sh)269,303(sh)

350,422348,424

NaOAC264,303274,303,387

385,419(sh)

NaoAC/H3BO3265,366267,367

(Ⅰ)的1H-NMR(CCl4,TMS内标),δPPM(三甲基硅醚衍生物)

(3H,d,J=6Hz),(1H,d,J=2Hz)

(1H,d,J=8Hz),(1H,d,J=

(1H,d,J=,(2H,d,J=

(2H,d,J=

根据以上条件,推测(Ⅰ)、(Ⅱ)结构,说明理由,写出H的质子归属。

(1)Molish反应(+)Mg-HCl(+)二氯氧锆乙醇液(+),加枸橼酸黄色不褪,(Ⅰ)示为黄酮苷,且3-OH游离。

(2)水解后,带Ⅰ(+)51nm,示含4′-OH,NaOAc光谱带Ⅱ+8nm,示含7-OH,与晶Ⅰ相比,红移,示糖连在7位。

(3)AlCl及AcCl3/H3BO4光谱:含5-OH

(4)由水解结果:含葡萄糖和鼠李糖,且glu以2位与鼠李糖相连,鼠李糖为末端糖,结构为: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环烯醚萜类有何结构特点分为几类

答: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其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故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而根据其环戊烷环是否裂环,可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为环烯醚萜苷及裂环环烯

醚萜苷二大类。

挥发油常用提取方法有那些

答:(1).蒸馏法该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蒸馏法虽具有设备简单、容易操作、成本低、提油率高等优点,

但总体来说,挥发油与水接触时间较长,温度较高,某些含有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容易产生相应成分的分解而影响挥发油的品质,因此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此法提取。(2).溶剂提取法,此法得到的挥发油含杂质较多,因为

其他脂溶性成分如树脂、油脂、蜡、叶绿素等也同时被提出,故必须进一步精制提纯。(3).吸收法常用来提取贵重

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常采用吸收法进行。吸收挥发油后的油脂可直接供香料工业用,也可加入无水乙醇共搅,醇溶液减压蒸去乙醇即得精油。(4).压榨法此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如鲜橘、柑、柠檬的果皮等,压

榨法所得的挥发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应用于提取芳香

挥发油,具有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的突出优点。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所得芳香挥发油气味和原料相同,明显优于其它方法。

某挥发油中含挥发性生物碱(A),醇类(B),醛类(C)和醚萜类(D),设计一流程将它们分离

挥发油的鉴定★★

1.化学常数的测定

挥发油的化学常数是指示挥发油质量的重要手段,故化学常数的测定十分必要。化学常数的测定包括酸值、酯值和皂化值的测定。[具体测定方法]

┌1.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KOH的毫克数表示。

│2.酯值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用水解1g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KOH毫克数表示。

└3.皂化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它是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实际上皂化值是酸值与酯值之和。

2.功能基的测定

挥发油中功能基的测定包括酸碱性、酚类、羰基化合物、内酯类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及类化合物等等。[具体测定方法] ┌1.酸碱性测定挥发油的pH值。如呈酸性反应,则表示挥发油中含有游离酸性成分;如呈碱性反应,则表示挥发油

中含有碱性成分。

│2.酚类将少许挥发油溶于乙醇中,加入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如产生蓝色、蓝紫或绿色反应,表示挥发油中含有酚类成分。

│3.羰基化合物用硝酸银的氨溶液检查挥发油,如发生银镜反应,则表示醛类等还原性化合物存在,如用苯肼或苯肼衍生物、氨基脲、羟胺等试剂与挥发油作用,如│产生结晶性的衍生物,则表示有羰基类化合物存在。

│4.内酯类化合物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入亚硝酰铁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油中含有内酯类化合物。

└5.不饱和化合物和奥类衍生物于挥发油的氯仿溶液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红棕色褪去,表示油中含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产生蓝色、紫色或绿色,则表示油中有奥类化合物存在。此外,在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如有奥类衍生物存在,则应产生蓝色或紫色反应。

3.薄层鉴定

薄层色谱鉴定挥发油成分较一般试管法鉴定灵敏,而且由于分离后显色干扰也较少,有利于分析判断结果,故常采用薄层鉴定,常用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展开剂为石油醚和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显色剂]

4.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

由于气相色谱(GC)分离效率和灵敏度都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应用广泛,而且还可制备高纯度物质等优

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挥发油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是研究挥发油成分的重要手段。而气质联用技术则充分克服了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的困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挥发油的定性、定量方面。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有那些方法

①分段沉淀法:由于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等溶剂,故可利用此性质,将粗皂苷先溶于少量甲醇或乙醇中,然后逐滴加入乙醚、丙酮或乙醚:丙酮(1:1)的混合溶剂(加入量以能使皂苷从醇溶液中析出为限),边加边摇匀,皂苷即可析出。分段沉淀法虽然简便,但难以分离完全,不易获得纯品。

②胆甾醇沉淀法:皂苷可与胆甾醇生成难溶性的分子复合物,但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不如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③色谱分离法:色谱法是目前分离三萜类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柱色谱法、分配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大孔树脂柱色谱、凝胶色谱法。

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分别包括哪些类型

┌羊毛脂甾烷型:羊毛脂醇

│大戟烷型:大戟醇

│达玛烷型:人参皂苷

四环三萜┤葫芦素烷型:

│原萜烷型:

│楝素烷型:

└环菠萝密烷型:

┌齐墩果烷型:

五环三萜┥乌苏烷型:

│羽扇豆烷型:

│木栓烷型:

│(异)羊齿烷型:

│(异)何帕烷型:

└其他型:

甲型强心苷元及其苷的毒性规律一般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

单糖苷的毒性次序为:葡萄糖苷>甲氧基糖苷>6-去氧糖苷>2,6-去氧糖苷。

乙型强心苷元及其苷的毒性规律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

乙型强心苷元的毒性大于相应的甲型强心苷元。

根据强心苷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有几种

答:强心苷大多是低聚糖苷,少数是单糖苷或双糖苷。通常按糖的种类以及和苷元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I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

II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黄夹苷甲。

III型: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

甲型强心苷的强心作用主要取决哪些因素单糖苷的毒性次序是什么

答: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取决于苷元部分,主要是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不饱和内酯环的种类及一些取代基的种类及其构型。糖部分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度。

(1)甾体母核C/D环须顺式稠合。即必须具C3-β羟基,否则无活性

(2)不饱和内酯环C17侧链上α、β-不饱和内酯环为β-构型时,有活性;为α构型时,活性减弱。

(3)取代基强心苷元甾核中一些基团的改变亦将对生理活性产生影响。

(4)糖部分强心苷中的糖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它们的种类、数目对强心苷的毒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苷元连接糖形成单糖苷后,毒性增加。随着糖数的增多,分子量增大,苷元相对比例减少,又使毒性减弱。单糖苷的毒性次序为:葡萄糖苷>甲氧基糖苷>6-去氧糖苷>2,6-去氧糖苷。

哪几类试剂可以用于检测强心苷的存在

答:强心苷的理化鉴别主要是利用强心苷分子结构中甾体母核、不饱和内酯环、α-去氧糖的颜色反应。常用的反应有Liebermann-Burchard反应、Keller-Killiani反应、呫吨氢醇反应、Legal反应和Kedde反应等。

如果样品的显色反应表明有甾体母核和α-去氧糖,则基本可判定样品含强心苷类成分。若进一步试验,其Legal反应或Kedde反应等亦呈阳性,则表明样品所含成分可能属于甲型强心苷类,反之,则可能是乙型强心苷类。

甲型强心苷与乙型强心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鉴别二者(化学法和波谱法)

甲型与乙型的主要区别在于不饱和程度不同:甲型--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乙型--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区别:化学法。

甲型:可发生kedde反应,legal反应,raymond反应及baljet反应。

乙型不可。

波谱法:甲型苷元:217~220nm(UV)。

化学方法主要有酸水解,碱水解;生物方法有酶水解。

1.酸水解:

·温和酸水解:对苷元影响小,不致引起脱水反应,对不稳定的α-去氧糖亦不致分解,故常得到双糖和叁糖。此法不适用于16位有甲酰基的洋地黄强心苷类。

·强烈酸水解:增加作用时间或同时加压才能得到一定量葡糖,但易得到缩水苷元。

·氯化氢丙酮法:此法适用于多数Ⅱ型强心苷水解,得到原生苷元和糖衍生物。

2.酶水解:能水解除去分子中的葡萄糖而保留α-去氧糖。

3.碱水解:碱试剂可使强心苷分子中的酰基水解,内酯环裂开、△20(22)转位及苷元异构化等。

·酰基水解:水解脱去强心苷中酰基。

·内酯环的水解:水溶液中,NaOH或KOH可使内酯环开裂,酸化后又闭环;醇溶液中,NaOH或KOH使内酯环开环并异构化,酸化后亦不可逆。

-乙酐(1∶20

2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加热至60

20%℃加热3~5min即

作用于α、β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可用于区别甲、乙型强心苷。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能与下列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无此类反应。

1~2mg,溶在2~3滴吡啶中,加1滴3%亚硝酰铁氰化钠溶液和1滴2mol/L的

1mg,以少量50%乙醇溶解后加1%间二硝基苯乙醇溶液,摇匀后再加

3,5-

以上反应均呈红或紫红、橙红色。

作用于α-去氧糖的反应

-去氧糖的特征反应,对游离的α-去氧糖或α-去氧糖与苷元连结的苷

1ml,置沸水浴中3min,只要分子中有α-

-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于90℃加热30s,分子中含α-去氧糖

NaIO3水溶液,于室温放置10min,再喷对硝基苯胺试液,则迅速在灰黄色背底上出现深黄色斑点,置紫外光下观察则为棕色背底上现黄色荧光斑点。如再喷以5%NaOH甲醇溶

强心苷元的UV光谱

具有△αβ五元内酯环的强心苷元即甲型强心苷元在217~220nm(logε)处呈现最大吸收。

具有△αβ,δ六元内酯环的强心苷元即乙型强心苷元在295~300nm(logε约处有特征吸收。

强心苷元的IR光谱

△αβ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γC=O峰为特征吸收峰,一般在1800~1700cm-1处有两个强吸收峰,其中在低波数的为正常的吸收峰,在高波数的为非正常的吸收峰。

△αβ,γδ六元内酯环的强心苷元的C=O红外吸收峰与五元内酯环相同,也有两个吸收峰,但由于环内共轭程度增高,导致两个吸收峰向低波数位移。

NMR谱

1H-NMR光谱:可用来判断甲基、醛基、羟甲基等上的质子特征,具体信号特征如下:

1.△αβ-γ-内酯环:C22-H在δ~内,呈宽的单峰,C21-2H在δ~内,呈AB型四重峰,J=18Hz,或宽单峰或三重峰。

和C13上的甲基在δ左右均为单峰。

上连结的醛基在δ~内为单峰。

上连结的羟甲基乙酰化后,在δ~内呈AB型四重峰,J=12Hz。

位上无含氧取代时,该位上的二个质子在δ~内呈m峰,C17-H在δ左右,为m峰或dd峰,J=。

为m峰,在苷元中约在δ,成苷后向低场位移。

7.糖部分除常见的糖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糖,均有一些特征信号可以识别。

13C-NMR光谱:对研究强心苷结构也十分有用,此外还有下列用途:

1.根据13C-NMR可以用来判断甾体A/B环的构象。

的构型也可用13C-NMR来判断。

3.可以确定强心苷分子中各糖基连接顺序。

4.可以判断强心苷中糖基之间的连接位置。

MS谱

第十章生物碱

溶解度★★★

┌氮原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叔胺碱、仲胺碱易溶于有机溶剂,季胺碱易溶于水

│分子的大小:小分子生物碱易溶于水。

·影响生物碱溶解度的因素┤功能团的种类:含酚羟基的叔胺碱可溶苛性碱溶液;含羧基的生物碱,溶解性类似水溶性生物碱;有内酯结构的生物碱可溶于热苛性碱。

│功能团的数目:

└溶剂的种类:

·溶解性

┌亲脂性

│(数量多,易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难溶或不溶水。)

游离生物碱┤

└水溶性

(数量少,易溶于水、酸水和碱水,可溶极性大的有机溶剂。不溶低极性有机溶剂。) ·生物碱盐的溶解度和与其成盐的酸有关

┌卤代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盐酸盐溶解度>氢溴酸盐溶解度>氢碘酸盐溶解度] ┌无机酸┤[含氧酸盐溶解度>卤代酸盐溶解度]

│└含氧酸(硫酸、磷酸等)

生物碱盐┤

│┌大分子有机酸

└有机酸┤[小分子有机酸盐溶解度>大分子有机酸盐溶解度]

└小分子有机酸:

碱性★★★

1.共轭酸碱的概念及碱性强度表示

碱性基团与pKa值大小顺序:胍基>季胺碱>脂肪胺基与脂氮杂环>芳胺与芳氮杂环>多氮同环芳杂环>酰胺基

2.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方式和碱性的关系

氮原子的价电子在形成有机胺分子时的杂化轨道和碳原子一样,有三种形式,即sp、sp2、sp3,但它是不等性杂化。在这三种杂化方式中,随P电子成分的增加。其活动性增大,易提供电子(易吸引质子),则碱性强。因此,不同杂化轨道碱性强弱顺序是:sp3>sp2>sp

季铵碱中的氮原子以离子状态存在,同时含有以负离子形式存在的羟基,故显强碱性。

·电效应和碱性的关系

凡能影响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电子云密度分布的因素,都能影响生物碱的碱性。

1.诱导效应: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其附近取代基性质的影响。

┌供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例如](如烷基等)

取代基的影响┤

└吸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减少,碱性降低。(如芳环、酰基、酯酰基、

醚基、羟基、双键)

双键、羟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碱性减小,具有普遍性。但具有氮杂缩醛结构的生物碱,常易于质子化而显强碱性。如阿替新(PKa12·9)。小檗碱是由醇胺型小檗碱异构化而来,醇胺型也属于氮杂缩醛范畴,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羟基的C-O单键的电子发生转位,形成稳定的季铵型,而呈强碱性。

若氮杂缩醛体系中的氮原子处在“桥头”时不能发生上述质子化,相反,却因羟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降低。如伪士的宁的碱性小于士的宁既是由于此。

2.诱导-场效应:当生物碱分子中不止一个碳原子时,各个氮原子的碱度是不相同的,即使是杂化形式相同,周围的化学环境相同的氮也是如此。当分子中一个氮原子质子化,就形成了一个强吸电基团,它对另一个氮原子产生二种降低碱度的效应,即诱导效应和静电场效应。诱导效应是通过碳链传递,随碳链增长而影响降低。静电场效应是通过空间直接传递,故又称直接效应。当吸电子基团在空间位置上与第二个氮原子相近时,直接效应表现的更为显着。以上即为诱导-场效应。如无叶豆碱分子中两个氮原子的ΔpKa很大,为(结构中两个喹喏里西啶N的pKa值分别为和)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氮原子仅相隔3个碳原子,空间靠得很近这种诱导-场反应的影响。

3.共轭效应: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具有π电子的基团相连接时,由于形成ρ-π共轭,使该氮原子的碱性降低。在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常见的ρ-π共轭体系有苯胺型、酰胺型和烯胺型。

在一些生物碱分子中存在的烯胺结构,有时是使生物碱碱性增加,这是因为这类烯胺结构通常含有下列平衡:

当A中R1和R2为烷基时是叔烯胺,R1或R2中有一个为H时,为仲烯胺,B为A的共轭酸。仲烯胺的共轭酸不稳定,而叔烯胺的共轭酸稳定,平衡向共轭酸方向进行,形成季铵,

碱性强。有些具有稠环的叔胺生物碱结构中也有叔烯胺结构,在立体条件许可下,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双键的π电子能发生转位时,则生成季铵型的共轭酸,而显强碱性,如[蛇根碱]分子中N4的α、β位有双键,N4形成季铵型,N1为N4的电子接受体,因而碱性强。但具有此种结构的生物碱如氮原子处于桥头,双键不能发生转位,则氮原子受双键吸电子诱导效应而碱性降低,如[新士的宁碱]

如氮上孤电子对与供电子基共轭时,则使碱性增强。含胍基的生物碱,由于胍基接受质子形成季铵离子,并具有高度共振稳定性,故显强碱性。[胍]

在共轭效应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的轴必须与共轭双键系统的P电子轴处在同一平面,否则共轭效应减弱。如邻甲基N,N-二甲基苯胺由于邻位甲基与氨基的相互排斥,使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共轭系统的平面扭曲,使共轭效应减弱。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方式和碱性的关系

氮原子的价电子在形成有机胺分子时的杂化轨道和碳原子一样,有三种形式,即sp、sp2、sp3,但它是不等性杂化。在这三种杂化方式中,随P电子成分的增加。其活动性增大,易提供电子(易吸引质子),则碱性强。因此,不同杂化轨道碱性强弱顺序是:>>

中的氮原子以离子状态存在,同时含有以负离子形式存在的羟基,故显强碱性。

·电效应和碱性的关系

凡能影响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电子云密度分布的因素,都能影响生物碱的碱性。

1.诱导效应: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其附近取代基性质的影响。

┌供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如烷基等)

取代基的影响┤

└吸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减少,碱性降低。(如芳环、酰基、酯酰基、

醚基、羟基、双键)

双键、羟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碱性减小,具有普遍性。但具有结构的生物碱,常易于质子化而显强碱性。如(PKa12·9)。是由醇胺型小檗碱异构化而来,醇胺型也属于氮杂缩醛范畴,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羟基的C-O 单键的电子发生转位,形成稳定的季铵型,而呈强碱性。

若氮杂缩醛体系中的氮原子处在“桥头”时不能发生上述质子化,相反,却因羟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降低。如的碱性小于既是由于此。

2.诱导-场效应:当生物碱分子中不止一个碳原子时,各个氮原子的碱度是不相同的,即使是杂化形式相同,周围的化学环境相同的氮也是如此。当分子中一个氮原子质子化,就形成了一个,它对另一个氮原子产生二种降低碱度的效应,即诱导效应和静电场效应。诱导效应是通过碳链传递,随碳链增长而影响降低。静电场效应是通过空间直接传递,故又称直接效应。当吸电子基团在空间位置上与第二个氮原子相近时,直接效应表现的更为显着。以上即为诱导-场效应。如中两个氮原子的ΔpKa很大,为(结构中两个喹喏里西啶N的pKa值分别为和)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氮原子仅相隔3个碳原子,空间靠得很近这种诱导-场反应的影响。

3.共轭效应: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具有π电子的基团相连接时,由于形成ρ-π共轭,使该氮原子的碱性降低。在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常见的ρ-π共轭体系有、和。

在一些生物碱分子中存在的烯胺结构,有时是使生物碱碱性增加,这是因为这类烯胺结构通常含有下列平衡:

当A中R1和R2为烷基时是叔烯胺,R1或R2中有一个为H时,为仲烯胺,B

为A的共轭酸。仲烯胺的共轭酸不稳定,而叔烯胺的共轭酸稳定,平衡向

共轭酸方向进行,形成季铵,

碱性强。有些具有稠环的叔胺生物碱结构中也有叔烯胺结构,在立体条件许可下,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双键的π电子能发生转位时,则生成季铵型的共轭酸,而显强碱性,如[]分子中N4的α、β位有双键,N4形成季铵型,N1为N4的电子接受体,因而碱性强。但具有此种结构的生物碱如氮原子处于桥头,双键不能发生转位,则氮原子受双键吸电子诱导效应而碱性降低,如[]

如氮上孤电子对与供电子基共轭时,则使碱性增强。含胍基的生物碱,由于胍基接受质子形成季铵离子,并具有高度,故显强碱性。[]

在共轭效应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的轴必须与共轭双键系统的P电子轴处在同一平面,否则共轭效应减弱。如由于邻位甲基与氨基的相互排斥,使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共轭系统的平面扭曲,使共轭效应减弱。

3.空间效应和碱性的关系

生物碱分子的构象及氮原子附近的取代基的种类等立体因素也常影响氮原子接受质子的难易,故也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如东莨菪碱的碱性()比莨菪碱的碱性()弱,既是由于东莨菪碱分子中氮原子附近6、7位氧桥的空间位阻作用。4.分子内氢键和碱性的关系

生物碱孤电子对接受质子生成共轭酸,该共轭酸的稳定性影响生物碱的碱性。[10-羟基二氢去氧可待因]。

分析生物碱碱性强弱时,应综合考虑,因为上述影响因素不是单一存在的。一般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共存时,共轭效应的影响大;空间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大。

·沉淀反应★

生物碱沉淀反应可用于判断中药中是否含有生物碱,以及在生物碱提取分离过程作为追踪手段,还可用于分离纯化生物碱;此外某些生物碱与沉淀试剂反应的生成物具有完好结晶和一定熔点时,可对生物碱进行鉴定。

大多数生物碱能和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络合物等,称为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所用的试剂称生物碱沉淀试剂。

┌碘化物复盐

│重金属盐

生物碱沉淀试剂类型┤

│大分子酸

└其它类

【【样品/酸水液

│碱化,氯仿萃取

┌───┴─────┐

碱水氯仿液

(水溶性杂质)│酸水液萃取

┌─┴──┐

(做沉淀反应)酸水液氯仿液】】】

有些生物碱与生物碱的沉淀试剂不反应,如麻黄碱、咖啡碱等与碘化铋钾不反应,故进行沉淀反应一般采用3种以上试剂进行。

·显色反应

第十章鞣质

鞣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

答:鞣质的分离及纯化,经典方法主要有沉淀法、透析法及结晶法,现在常用色谱法。

1.溶剂法通常将含鞣质的水溶液先用乙醚等极性小的溶剂萃取,除去极性小的杂质,然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可得到较纯的鞣质。亦可将鞣质粗品溶于少量乙醇和乙酸乙酯中,逐渐加入乙醚,鞣质可沉淀析出。

2.沉淀法:利用鞣质与蛋白质结合的性质,可从水溶液中分离鞣质。

3.柱色谱法:主要是吸附色谱过程,分离效果甚佳。现在已经成为分离可水解鞣质及缩合鞣质的常规方法。

4.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HPLC法对鞣质不仅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而且还可以用于判断鞣质分子的大小、各组分的纯度及α、β-异构体等,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实用性强等优点。

第十二章其他成分

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有何作用

答:在水溶液中,分子中的羧基和氨基可以分别像酸、碱一样离子化。因为反应是可逆的,故当向溶液中加酸时,抑制了羧基的电离,在强酸溶液中,氨基酸主要以阳离子状态存在;反之,如果加碱,则抑制氨基电离,在强碱溶液中,氨基酸主要以阴离子状态存在。当将氨基酸溶液调至某一特定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羧基电离和氨基电离的趋势恰好相

等,这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不同的氨基酸,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氨基酸的等电点时,分子以内盐的形式存在,因而其溶解度最小,可以沉淀析出。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答:蛋白质的分离方法有①沉淀法。②透析法。③超速离心法。④色谱法。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 生物碱:(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含氮-氧化物的生物碱。 霍夫曼降解:生物碱经彻底甲基化生成季胺碱,加热、脱水、碳氮键断裂,生成烯烃及三甲胺的降解反应。 隐性酚羟基:由于空间效应使酚羟基不能显示其的酚酸性,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 Vitali反应:莨菪碱(或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用发烟硝酸处理,分子中的莨菪酸部分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与碱性乙醇溶液反应,生成紫色醌型结构,渐变成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的反应。 ┌可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的一类鞣质。 └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类鞣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中,用水或醇作溶剂,首先浸渍数小时,然后由下口开始流出提取液(渗漉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结晶、重结晶: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初析出的结晶往往不纯,进行再次结晶的过程称为重结晶。 盐析: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最常用的是氯化钠,至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中药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来。 升华法: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的现象为升华。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苷酶只能水解α-糖苷键,而β-苷酶只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中药化学总结个人

注:除习题集中所列内容或习题集中已列但需归纳的内容 P248. β为分配因子讨论液液萃取 β≥1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但100>β ≥10,则须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须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 分配比与pH 酚类pKa值为9.2-10.8,羧酸类pKa值约为5,故pH值在3以下时,大部分酚酸性物质将以非解离形式(HA)存在,易分配于有机溶剂中;而pH值在12以上时,则将以解离形式(A¯)存在,易分配于水中。 P256 聚酰胺色谱对鞣持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帮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特别合适。 P261 液体混合物沸点差在100℃以上,可反复蒸馏法 25℃以下,则需用分馏法 P265 氢核磁共振中化学位移反映化合物中氢的种类 峰面积相同类型氢的数目 偶合常数氢与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P268-271 生物碱分类 吡啶类槟榔碱、烟碱、苦参碱 莨菪烷类阿托品 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乌药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吗啡、可待因 吲哚类长春碱、利血平、马钱子碱 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特点:N原子不在环结构内 P279 总生物碱的提取 1.脂溶性生物碱酸水提取氯仿、乙醚萃取 醇提取氯仿、乙醚萃取 2.水溶性生物碱雷氏铵盐是常用于提取季铵型水溶性生物碱的沉淀试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P285 苦参极性大小: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苦参碱:既可溶于水,又能溶于氯仿、乙醚、苯 氧化苦参碱:易溶于水、可溶于氯仿、难溶于乙醚 P287 麻黄伪麻黄碱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故碱性稍强于麻黄碱,但均具挥发性 草酸麻黄碱草酸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 水难易 氯仿不溶溶 麻黄咸、伪麻黄碱特征性反应:(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 P289 黄连小檗碱属苄基异喹啉类衍生物△干燥时≤80℃ 属季铵型生物碱强碱性 游离小檗碱能溶于水、热乙醇、难溶于苯、氯仿、丙酮等 小檗碱盐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易溶于沸水,难溶于乙醇 特征性反应:丙酮加成反应漂白粉显色反应 P290 汉防已(熟悉) 汉防已甲素、乙素均为双苄基异喹啉衍生物,亲脂性;轮环藤酚碱(丙素)为季铵型生物碱(强碱性)、水溶性。 甲素极性较小,能溶于冷苯;乙素极性较小,难溶于冷苯,溶于热苯。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归纳

强极性溶剂: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苯丙素 二、提取分离 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 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与稀碱水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 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 1.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红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 2.酚羟基反应 ?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色] 3. Gibb’s反应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 4Em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游离香豆素一般可以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提取(香豆素苷可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 碱溶酸沉法提取。 1. 溶剂提取法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提取。 乙醚是多数香豆素的良好溶剂。 苷则在正丁醇、甲醇中被提出。 2.碱溶酸沉法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除杂质,加酸调PH到中性,适当 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也可用乙醚萃取。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主要考试内容: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 内容 总论 绪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各论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化学笔记1剖析

中药化学 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生物碱的分类: 一、吡啶类生物碱 ⒈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烟碱,胡椒碱。 ⒉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 三、异喹啉类 ⒈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 ⒉苄基异喹啉类: ⑴1-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 乌头碱,厚朴碱。 ⑵双苄基异喹啉:蝙蝠葛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⒊原小嬖碱:(季铵碱)黄连、黄柏、 三颗针;(叔铵碱)延胡索乙素 ⒋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青风 藤碱 四、吲哚类 ⒈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靛蓝苷。 ⒉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 ⒊单贴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 ⒋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 ⒌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

益母草碱。 生物碱常用沉淀试剂: 1.碘化铋钾(红色至橘红色无定行沉淀) 2.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 3.碘-碘化钾(红棕色无定形沉淀) 4.硅钨酸试剂(淡黄色或类白色无定形沉淀) 5.饱和苦味酸试剂(黄色沉淀或结晶) 6.雷氏铵盐试剂(红色沉淀或结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特有沉淀反应: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 黄连(小朴碱)还有沉淀反应: 1丙酮加成反应,2漂白粉显色反应。莨菪烷类(洋金花)还有沉淀反应:1氯化汞沉淀反应,2 vitali反应,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马钱子碱的鉴别方法:1.与硝酸作用。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 生物碱常用显色剂: ①Mandelin试剂莨菪碱及阿托品显 红色 (1%钒酸铵的士的宁显蓝紫色 浓硫酸溶液奎宁显淡橙色 ②Marquis试剂…吗啡显紫红色 (含少量甲醛的可待因显蓝色 浓硫酸) ③Frohde试剂.. 吗啡显紫色渐转棕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 (一)溶剂法 1、常用溶剂及性质 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丙酮(Me2CO)、乙醇(EtOH或Alc)、甲醇(MeOH)、水等、极性越来越大。 2.中药化学成分的极性 化学物质的极性就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 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3.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提取溶剂的选择) 4.提取方法 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其中浸渍法与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 满足3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与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与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等。(三)升华法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的醌类成 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等,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苯甲酸,属于单萜的樟脑等。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特点:没有有机溶剂的残留,产品质量高,无污染,适用于对有热不稳定易氧化成分的提取,萃取速度高,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有效成分的提 取选择性高(通过夹带剂改变或维持选择性),对脂溶性成分提 取效率高(在提取极性较大成分时,可以加入夹带剂),提取设备造价高,节约能源。 (五)其它: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不破 坏成分)、微波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二)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反应, 无毒或小毒。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形态稳定,颜色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2℃,熔点一定;各种色谱都能用,TLC或PC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分析呈单峰。双熔点:汉防己乙素与汉防己甲素(芫花素)。 2.沉淀法 可通过4条途径形成沉淀改变溶解度实现: 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成分)、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用较多的就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解离状态极性变大,非解离状态极性变小。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与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调等电点提取两性成分。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季胺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明胶法(沉淀鞣质)等。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这些溶剂要与水分层。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 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愈大,愈易分离。可以通过调整溶液PH值来分离。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 极性小的先流出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 &中等极性分子 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知识讲解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 性、鉴别反应)、 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2.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 (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极性分子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 基硅烷/C8键合相) &中等极性分子 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三)核磁共振谱NMR 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中药化学的反应总结

中药化学的反应总结 一生物碱 1碘化铋钾反应(Dragendorff反应):生物碱沉淀反应,可用于生物碱的检2识(试管反应或薄层色谱显色剂) 3硫酸铜-二硫化碳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产生棕色沉淀深沉 4铜络盐反应:试剂为硫酸酮和氢氧化钠,显蓝紫色 5茚三酮反应:麻黄碱的检识,氨基酸的反应 6双缩脲反应:试剂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蛋白质、酶的反应 7丙酮加成反应:小壁碱 8漂白粉显色反应:小壁碱,显樱红色 9HgCL2r反应:加热后,莨菪碱产生砖红色沉淀,东莨菪碱产生白色沉淀 10Vitali反应;试剂为发烟硝酸和若性碱醇溶液,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去甲莨菪碱为阳性反应,产生色变;樟柳碱为阴性反应 11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试剂为过碘酸、乙酰丙酮、乙酰胺。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去甲莨菪碱为阴性反应,非典樟柳碱为阳性反应,显黄色 12硝酸反应:士的宁与硝酸作用呈淡黄色,蒸干后的残渣遇氨气即为紫红色;马钱子碱与浓硝酸接触呈深红色,继加氯化亚锡,同红色转为紫色 13浓硫酸-重铬酸钾反应:士的宁初呈蓝紫色,缓变为紫堇色,最后为橙黄;马钱子碱则颜色与士的宁不同 二苷 Molish反应:试剂为a-萘酚和浓硫酸,阳性现象为两液面交界处呈棕色或紫红色环。糖尿病(单糖、寡糖、多糖)苷为阳性反应。 三硝基苯酚试纸反应:苦杏仁苷。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苯甲醛呈砖红色反应。 三蒽醌 Borntrger反应:羟基蒽醌与碱(氢氧化钠、碳酸钠、氨水)呈紫红色;蒽酚、蒽酮、二蒽酮呈黄色,只有氧化成蒽醌后才呈紫红色 醋酸镁反应:1,8-二羟基呈醌橙黄色至橙色;邻二羟基蒽醌呈蓝色至蓝紫色。 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苯醌、萘醌呈阳性,显蓝色斑点;茵醌呈阴性 四香豆素、木脂素 异羟肟酸铁反应:香豆素显红色,首先在碱性下与盐酸羟胺反应,再在酸性下与三氯化铁反应。 Gibbs反应:属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的反应。在弱碱性下,与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反应呈蓝色 Emerson反应:属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的反应。与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反应呈红色Labat反应:属于亚甲二氧甲基的显色反应。与没食子酸、浓硫酸反应呈蓝绿色 五黄酮 Mg-HCL反应: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显红色;异黄酮(除少数外)、查耳酮、儿茶素为阴性反应 NaBH4(KBH4反应:二氢黄酮显紫红色 醋酸镁反应(纸片):二黄酮(醇)显天蓝色荧光 SrCL2|NH3反应:邻二酚羟基黄酮,产生沉淀 二氯氧锆-枸橼酸反应:可用于判断黄酮3-OH、5-OH的存在,若有3-OH和(或)5-OH,

中药化学分类总结剖析

生物碱的分布 宝马别逗罂粟 (毛茛科、马钱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终于小破 (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

5. 优点: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 色谱柱类型:硅胶吸附色谱柱,C18反相色谱柱。 此外,制备型薄层色谱、干柱色谱、中压或低压柱色谱等也常用于分离生物碱。

总结

吲哚苷 吲哚醇与糖的端基碳相连的苷靛苷 硫 苷 糖端基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萝卜苷、芥子苷氮 苷 通过氮原子与糖的端基碳相连的苷腺苷、巴豆苷 碳苷糖基直接以C原子与苷元的C原子相连 的苷 芦荟苷、牡荆素 常用的显色剂 显色剂适用对象 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 三苯四氮唑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 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 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有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 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二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斑总结: 单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1.通过苷全甲基化后温和酸水解确定 2.通过-NMR中有关碳的苷化位移确定 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1.化学法,如缓和水解法、Smith降解法 2.质谱法,依据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碎片峰确定 3.2D-NMR和NOE差谱技术 苷键构型的决定1.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 2.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利用NMR进行测定 ①通过1H-NMR中有关质子的化学位移确定 ②可以根据C1-H和C2-H的偶合常数(J值)来判断苷键构型(或端基碳和端基质子间的偶合常数1J C1-H1来区别) 反应名称反应试剂适用类型颜色变化Feigl反应醛类+邻二硝基苯醌类及其衍生物生成紫色化合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 1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难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 两晋隋唐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唐: 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火热论,擅用寒凉药物以清泄火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4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发展阶段 5 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中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即病防变) 《难经》从既病防变的角度与《内经》共同支撑了“治未病”的理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被尊为医祖的医学家——扁鹊 被尊为医圣的医学家——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如何分类 上品120种为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 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药王”。 ★中医提出《温疫论》的年代 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将病因学推进了一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⒈生理上的恒动观 ⒉病理上的恒动观 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⒈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⒉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病性、病位正邪关系 ⒊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二)辨证与辨病 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类似证←相同治法。

中药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药化学 ※五碳醛糖:木糖、阿拉伯糖、核糖 六碳醛糖:葡萄糖、甘露醇、半乳糖 甲基五碳糖:鸡纳糖、鼠李糖、夫糖 六碳酮糖:果糖 糖醛酸:葡糖糖醛酸、半乳糖醛酸 记忆口诀: 阿拉不喝五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 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 ※氧苷:醇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狼芽菜苦苷 酚苷: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苦杏仁苷 硫苷:萝卜苷、芥子苷 氮苷:腺苷、巴豆苷 碳苷:芦荟苷、牡荆素苷 ※萘醌:紫草素、易紫草素 菲醌:邻菲醌:丹参醌ⅡA、ⅡB 对菲醌:丹参新醌甲、乙、丙 ※简单香豆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秦皮) 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内酯 吡喃香豆素:白花前胡、紫花前胡 异香豆素:茵陈炔内酯 其他香豆素:黄檀内酯 ※五味子:联苯环烯型木脂素 厚朴:新木脂素 ※黄酮:C6-C3-C6 具有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芩:黄芩素;黄芩酮类 葛根:大豆素、葛根素、异黄酮类(氧苷、碳苷) 银杏叶:木犀草素类(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槲皮素 槐花:总黄酮、黄酮醇类 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类 满山红:杜鹃素、二氢黄酮类 ※单萜:香叶醇、薄荷醇、龙脑、 环烯醚萜:栀子苷、京尼平苷、梓醇、梓苷、玄参苷 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 倍半萜:青蒿素(单环)、莪术醇(双环) 二萜:叶绿素、V A、穿心莲内酯(抗菌消炎作用)、银杏叶内酯(治疗心血管疾病)、雷公藤甲乙素内酯 四环三萜类:羊毛甾烷型(猪苓酸)、达玛烷型(20S原人参二醇)、(黄芪) 五环三萜类:齐墩果烷型:齐墩果酸(甘草、柴胡) 乌苏烷型:乌苏酸 羽扇豆烷型:羽扇豆醇、白桦醇(酸) ※螺旋甾烷型:L拔揳皂苷元、剑麻皂苷元、(知母) 异螺旋甾烷型:D薯蓣皂苷元、沿阶草皂苷元 ※柴胡:Ⅰ型:柴胡皂苷a c d e 环氧醚键 Ⅱ型:柴胡皂苷b1 b2 异环双烯类 Ⅲ型:柴胡皂苷b3 b4 △12齐墩果烷 Ⅳ型:柴胡皂苷g 同环双烯 Ⅴ型:齐墩果酸衍生物 ※A/B B/C C/D C17取代基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 (一)溶剂法 1. 常用溶剂及性质 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 )、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I3)、乙醚(Et z O)、乙酸乙酯(EtOA?、正丁醇(n-BuOH、丙酮(MeCO、乙醇(EtOH或Alc )、甲醇(MeOH、水等. 极性越来越大。 2.中药化学成分的极性 化学物质的极性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 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v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 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 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等。(三)升华法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的醌类成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等,以及属于生物碱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特点:没有有机溶剂的残留,产品质 量高,无污染,适用于对有热不稳定易氧化成分的提取,萃取速度高,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有效 成分的提取选择性高(通过夹带剂改变或维持选择性),对脂溶性成分提取效率高(在提取极性较大成分时,可以加入夹带 剂),提取设备造价高,节约能源。 (五)其它: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不破坏成分)、微波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二)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反应,无毒或小毒。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形态稳定,颜色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w 2C,熔点一定;各种色谱都能用,TLC 或PC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分析呈单峰。双熔点:汉防己乙素和汉防己甲素(芫花素)。 2 ?沉淀法 可通过4条途径形成沉淀改变溶解度实现: 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成分)、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 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解离状态极性变大,非解离状态极性变小。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调等电点提取两性成分。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季胺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明胶法(沉淀鞣质)等。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这些溶剂要与水分层。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愈大,愈易分离。可以通过调整溶液PH 值来分离。 2 ?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一。 1. 什么叫有效成分? 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 无效成分: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有效部位:指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的含量达到总提取 物的50%以上,而且一类或几类已知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 4.指标成分 5.无效成分一般有哪些?普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及树脂、叶绿素。 二: 1.常用溶剂由弱至强: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 酮<甲醇(乙醇)<水 2.石油醚提取:油脂、蜡、挥发油、游离的甾体和萜类。 氯仿或乙酸乙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 丙酮或甲醇提取: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水提取: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类 三、 1. 溶剂提取方法有哪些?蒸煮法、浸制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2. 浸制法或者渗漉法主要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也适用于含淀粉或者粘液质多的成分。 四、未知化合物结构研究程序包括哪些? 1.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 2.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3.确定官能团、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 4.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 5.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五、 什么叫单糖、多糖、寡糖? 单糖:是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也是构成其它糖类物质的基本单元。 多糖:是一类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寡糖:由2-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相应数目的单糖。 葡萄糖结构式:41页笔记 树胶和褐藻酸(属粘液质):植物多糖。 甲壳素:动物多糖。 六 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和主要特点:是糖的半缩醛羟基脱水缩合,成为具有缩醛结构的物质。提取苷类的成分四种溶剂各提取什么?水,石油醚:非极性物质;氯仿或乙酸乙酯:苷元和极性小的苷;正丁醇:苷类(水层:还有无机盐、糖、多肽、蛋白质等) 七.Molish反应是检识什么成分?苷类、糖(游离)或其他形式的糖 Eg:可引起Molish反应的是:树胶,昆布素,甲壳素。甘草酸,牡荆素,透明质酸 产生什么现象?紫色环其反应剂是什么?5%a-萘酚乙醇液+ 浓硫酸。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1. 天然药物化学概述: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化学物资;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类型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等。 来源: 植物(为主)、动物、矿物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资基础。 2. 提取分离的方法 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 2)提取方法 (一)溶剂提取法原理:“相似者相溶”,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分类:①浸渍法②渗漉法: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方法。缺点: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麻烦。 ③煎煮法④回流提取法⑤连续回流提取法:可弥补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台繁琐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沙氏)来完成本法操作。缺点:时间长,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使用此法。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⑦超声波提取技术 (二)水蒸气蒸馏法 ①适用范围: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是我成分的提取。 ②原理:给予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共存时,各组分的蒸汽压和它们在纯粹状态时的蒸汽压相等,而另一种液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它们的蒸汽压,混合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和,由于体系中的蒸汽压比任何一组分的蒸汽压都高,所以混合物的沸点比任一组分的沸点为低。 (三)升华法原理:遇热挥发使用范围:游离蒽醌 (四)压榨法原理:机械挤压适用范围:新鲜药材,种子植物油 3)分离纯化法 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a. 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b. 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 c. 酸碱法 d. 沉淀法 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 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 a. 液-液萃取法 b.反流分布法 c.液滴逆流层析法 d.高速逆流层析法 e.GC法 f.LC法: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 载量有 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 a. ※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 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而定;

中药化学笔记

中药化学笔记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 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乙酸乙酯) 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 极性小的先流出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 基硅烷/C8键合相) &中等极性分子 >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 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 浓度、温度 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 峰面积:质子的数目 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与它们各自所在平面的夹 (四)DEPT谱 不同类型13C呈单峰形式朝上或朝下伸出,易识别。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一)单糖——多羟基醛或酮 五碳醛糖:D-木糖 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六碳醛糖:D-葡萄糖,D-半乳糖 六碳酮糖:D-果糖 糖的绝对构型:(D&L) 1.Fischer式:单糖分子编号最大的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与甘油醛(羰基在最上面) 作比较,-OH向右的为D型,向左的为L型。 2.哈沃斯式: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向上的为D型,向下的为L型。 糖的相对构型:(ɑ&β) 1.Fischer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羟基顺式为ɑ构象,反式为β构 象。 2.哈沃斯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反向(异侧)为ɑ构象,同 向(同侧)为β构象。 单糖在水溶液中形成半缩醛环状结构,即成吡喃糖和呋喃糖。 具有六元环结构的糖——吡喃糖;具有五元环结构的糖——呋喃糖 环的构象:椅式构象(稳定,能量低)&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中C1在平面下方的为C1式;C1在平面上方的为1C式。 (二)糖苷分类(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糖匀体(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1.单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 2.氨基糖:单糖的伯或仲醇基置换成氨基的糖类 3.糖醇:单糖的醛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4.去氧糖:单糖分子的一个或二个羟基为氢原子代替的糖 5.糖醛酸:单糖分子中伯醇基(C上连2H和1OH)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糖杂体(苷元,苷类化合物中的非糖部分) 苷的分类: 1.按苷原子不同分类: ⑴氧苷:红景天苷 ⑵氮苷:腺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