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类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汉语时体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献疑及对策

汉语时体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献疑及对策
8 , , 16 一) 男 江苏邳州人 , 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 士 , 博 研究方 向为对 比语言学 。
维普资讯
・5 ・ 0
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 对外汉语教 学与研究版 )
第 4卷
能 ( 对 时制 和相 对 时 制 ) 当“ 着 、 ” 出现 绝 ; 了、 过 所 的句 子用来 说 明一种 道理 , 有“ 具 泛时 ” 的性 质 时 ,
属 于时态 范畴 ” 。李 铁根 采 用 已然 、 未然 、 绝对 时 、 相对 时 的分析方 法 , “ 、 、 ” 对 了 着 过 的表 时 功 能进
时制的争论已趋深人 , 但却还没有摆脱时制与体 的纠缠 问题 。汉语 中到底有没有时制?时制与体
的关系如何?概括起来 ,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 一 是无时有体 。认为汉语 中不存在“ 时制” 的语法范 畴, 以高名凯 、 戴耀 晶为代表 。如戴耀 晶认为 , 汉
问题
主张汉语有 时制 的学者 , 目前 的研究方法 从 来看 , 大多是对汉语动词后的助词进行个例描写 和 语 义 阐 释。 如 张 济 卿 、] [[ n ]李 铁 根、] 一 陈 立 。 吲 [[ 。 。 ] [ 等。只 是张 氏、 李 氏的着重点在“ , 时”而陈 氏对“ 和“ 不加 区 时” 体” 分。陈立 民对“ 时态” 的定义是 ,时态表示一个事 “ 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 中的变化”[[ 卜。 陈 。] 6 1 J 氏从事件的存在与不存在、 四个时域 的划分 、 事件 范畴等角度分析“ 了 过 、 了 、 、 来着、 、 、 的 着 在 将” 时体混合性质 。他认 为,汉语的时态成分既不单 “ 纯表时 , 也不单纯表态 ( , 体) 而是既表时又表态 ,
(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苏 徐州 2 11 ) 2 1 6 [ 摘 要] 汉语研究 中的“ 时说 ” 有 不能精确地反 映并解释语言 中“ 部时 间” 内部 时 间” 念 , 外 与“ 概

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

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

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
汉语方言反复问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疑问句不断追问的一种情况。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以步骤的方式阐述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

一、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概念
汉语反复问句是指在一个问句中,同一个问词要求应答者回答两次或更多次。

例如:“你去过哪里?去过哪里?” 中的“去过哪里”就是一个汉语反复问句。

二、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分类
1. 命令式反复问句
命令式反复问句是通过重复一个命令来强调其紧迫性或重要性。

例如:“快告诉我,你去了哪里?”这种反复问句常常用于询问重要信息或紧急情况下的交流。

2. 对比式反复问句
对比式反复问句是通过多次疑问对比来强调事物的对比性质。

例如:“她喜欢哪里?喜欢山还是水?”这种反复问句中的对比是通过对两个选项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3. 状态式反复问句
状态式反复问句是指询问某种状态是否一直持续的反复问句。

例如:“你还在等她吗?还在等她吗?”这种反复问句通常用于询问某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和频率。

4. 态度式反复问句
态度式反复问句是一种询问对方态度或看法的反复问句。

例如:“你认为她做得好吗?真的做得好吗?”这种反复问句通常用于询问对方的态度或看法,尤其是在情感或行为方面。

三、结论
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丰富多样,我们需要在实际的语言交流
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来灵活运用。

通过对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为日常交流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认识情态副词语法化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认识情态副词语法化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认识情态副词语法化研究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拥有很多复杂的语法结构,其中在汉语中情态副词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对汉语情态副词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对汉语情态副词的研究以类型学视角为主要方法展开,以探讨这些副词的语法化特点为主要目的。

本文针对汉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研究,全面剖析以类型学视角汉语认识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特点。

伴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以语言习得为主线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日趋成熟,以类型学视角研究情态副词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情态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可知”、“不可知”两类,其中“可知”副词是以既定的信息来表达定义,而“不可知”副词则是以语境作为基础,以口语表达的方式进行表达。

由于不可知情态副词的本质是根据语境进行语义解释,因此研究者通过类型学视角研究这类副词,可以较为系统地探讨其语法化特点。

首先,类型学视角研究的汉语情态副词可以从传统的语义角度下的词性功能结构入手,即以情态副词出现的语境为研究对象,以词性特点判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程度。

比如,若一个情态副词只出现在句首位置,而且其形式上表现出语义暗示的特点,则可以认为它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语法化特点,而若它出现在句中,则不一定携带有语法化特点。

此外,类型学视角也可以将汉语情态副词分类概括,以更好地揭示不同类型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特点。

汉语情态副词有绝对、相对和两种类型,其中绝对类型一般指情态副词在语义上有一定的限定性,而相对类型则指情态副词受到语境的限制,语义不完全固定。

同时,类型学的视角也结合更加细致的研究,比如通过情态副词出现的语境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方式,以及语义功能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可以系统的解析汉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特点。

本文对汉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研究以类型学视角为主,介绍了类型学视角下汉语认识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特点。

无论是从语境判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程度,还是从不同类型副词的语法化特点,类型学视角都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更好的解析汉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特点。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提要从记录字者、词汇、语料入手,以中古汉语及普通话为参照,比较、描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是汉语方言研究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对于认识单一的方言的特征是有效的,但要认识方言的结构体系难免存在缺陷。

为此,很有必要跳出原有圈子,提倡对各种方言进行比较的类型学研究,共时结构类型,历史演变类型、文化类型都是方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型学研究是彻底解决方言分区问题的根本出路,可以为方言的定型定位、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成果还可以为汉语语言学乃至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成就崭新的理论。

关键词方言类型学比较项目共时结构类型历时演变类型文化类型***一1.0以往的汉语方言的研究总是从记录字音、词汇和语料入手。

描写方言的语音系统时,拿它和中古音以及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作比较,说明方言语音的特点,整理词汇、语法材料时则通常只拿普通话作参照系,说明该方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的特点。

这种研究对于认识单一的方言的特征是有效的。

因为中古音(广韵系统)作为书面语的标准音曾经统治中国文坛一千年,在中古时期,这个语音系统是有代表性的;对于各地方也确实有过长时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普通话也是影响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拿这两种参照系来考察方言材料,确能对该方言的特点获得相当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方言事实的了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考察语言现象也增添了各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这套传统模式就逐渐显出了它的缺陷。

1.1首先,中古汉语并非现代各方言的共同的祖语。

应该说,汉语的方言多数在汉唐之际就形成了,像湘、赣、吴、闽、粤诸方言都还可以追寻到先秦时代楚、吴、越、南楚等古方言的源流。

还应该指出,正像南北方汉人身上都混有其他民族的血统一样,南北的各种汉语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杂有其他原住民族或入主民族的语言成分。

因此,中古汉语和现代各方言的关系并非直接的继承关系或单一的延续关系,而是历史上的一种横向的渗透关系:作为书面的共同语对方言口语所施加的某种影响。

申小龙著_汉语语法学_的几个问题

申小龙著_汉语语法学_的几个问题
例(1)B 式系一般主谓句,一旦删去其中虚词 “的”,即变成 A 式主谓谓语句,由此可见汉语虚词 在决定汉语句式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例(2)A、B 两式, 由于语序的变动而构成两种不同的句式(常规句与变 式句),两者形式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含思想感情) 也随之而有所不同了。这类语言现象在汉语里俯拾即 是,举不胜举。至于说“汉语句子”“往往是靠词组 的铺排来体现的,形成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以 此区别于“印欧语的句子”。这种看法也不妥,“词组 铺排”似是说语言的“线条性”原理。其实词组同构 成词组的词、构成词素、构成词素的音位(除超音符 音位外)一样,都是“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 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叶蜚声等,1997:30)从这个 意义上说,作为印欧语的英语,其“语法脉络”岂不 同样也是“靠词组的铺排来体现的”吗?何况印欧语 和汉语中都有不少独词句和单部句(仅有主语或谓 语)。
69
等并非汉语“独特”的“格局”。作者还说“汉语句 子”“注重内容的连贯和完整”,(〈汉〉第 93 页)难道 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句子就不“注重内容的连贯和完 整”?
“虚实相间的结果是使汉语句子句读简短,音节 铿锵。例如:
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车, 摔跤也摔得漂亮,叭哒一声,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
学……不由分说地套用西方语言理论的范畴和体系, 未曾考虑这些范畴、体系和方法源出于与汉语很不相 同的印欧语。”(见该书总序第 1 页)对这一个错误观点 伍铁平(2002:61)曾批评过,“西方是个政治概念和地 理概念,不能说‘西方印欧语(系)’,因为一则西方不 仅有印欧语系,还有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同属芬兰— 乌戈尔语族(乌拉尔语系);二则印欧语系不全在西方; 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支主要分布在中东;印度语支的 语言在南亚。”,他又指出,“不能笼统地说印欧语系 的语言形态异常复杂。属于印欧语系的现代英、法、 西、意、丹麦、保加利亚等语言都同汉语一样,属于 分析语,即形态很不发达。”。由此可见,笼统地说“西 方形态语言”及其“视为生命之驱的形态限制和关系 框架”等提法都是科学的。

汉语疑问句类型

汉语疑问句类型

汉语疑问句类型
1. 你知道如何学习汉语吗?
2. 为什么汉字有那么多笔画?
3. 你认为汉语的语法难度大吗?
4. 汉语的四声是什么意思?
5. 为什么有些汉字的发音和写法不一致?
6. 学习汉语需要掌握多少个汉字?
7. 汉语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成语?
8. 为什么中国人的姓氏排在名字的前面?
9. 你觉得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容易吗?
10. 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11. 为什么汉语中有那么多的方言?
12. 汉语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发音的音节?
13. 汉语中的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
14. 你觉得学习汉语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流利的程度?
15. 为什么有些汉字的意思和发音相似?
16. 汉语中有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俗语或谚语?
17. 你觉得学习汉语对于聋哑人士来说有困难吗?
18. 为什么汉字的形状和意思有关系?
19. 汉语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语法规则?
20. 你觉得学习汉语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有意义吗?。

汉语否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汉语否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0 9 6


汉语否定研究中的几个 问题
王世 凯 陈 红( 渤海 大学 文学院 , 宁 锦州 1 1 辽 1 2 3) 0
大 学
掌 摄




要: 汉语否定研 究备受关注 , 究成果也 比较 多。但是从 目前的研究看 , 研 还存在 一些问题 , 需要深入

究 ,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否定标记 的使用及 其演化 , 例如仝 国斌 (06 《 孟子> 20 )从< 中否定词
语 的使 用看 先 秦 否定 标记 的滥 觞 》 ,石毓 智 、 李 讷 (0 0 ( 五世 纪 前后 的句 法 变化 与 现代 汉 2o )十 ( 语 否 定 标记 系 统 的形 成— — 否定 标 记 “ ( ) 没 有 ”
法研 究还 是属 于语 义研 究 , 还是 存在 争议 的。蒋 国辉认 为 ,否定 结 构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语 法 一 义 “ 语
界定 、 否定标记 、 否定范畴 、 否定表达 等不 同的 侧面 。因为否定 是人 类语 言 共有 的范 畴 , 以各 所
种语 言 中都 有关 于 否 定 的研 究 ,而 且研 究 成 果 数量 很 多 , 取得 了一定 的共 识 。 也
以归 纳 为三 个 方 面 :第 一 方 面 是 否定 的历史 研
(9 9 《 19 )并列结构 的否定表达》 ,戴耀 晶(0 0 20 ) 《 试论现代汉语 的否定范畴》 聂仁发 (o 1《 , 2 o )否 定词“ 与“ 不” 没有” 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 , 高顺全(0 3 《 20 )进行体 、 持续体的否定及相关 问 题 》 戴 耀 晶 (04 《 , 20 ) 试说 “ 余 否 定 ” , 洁 冗 》杨 (0 5 《 2 0 )恩施方言否定式差 比句考察》 ,杨敬宇 (0 5 《 2 0 )三部粤讴作 品中的可能式否定形式 》 , 邓永 红 (06 ( 20 )湘南桂 阳六合土话的否定词》 ,

关于汉语名词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汉语名词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汉语名词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学界主要对名词化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

由于大多数研究者受制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客观主义语法观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语法的主观运用受制于汉语缺乏形态这一事实,因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标签:汉语名词化名物化纷争思考一、引言名词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格外关注。

西方语言学家认为,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是指名词从其他词类的派生(Trauth&Kazzazi,2000)。

名词化本身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或是零转换,其结果都是出现或产生名词。

由于西方语言学家对名词化的界定基于印欧语这个语言事实,名词化所产生的名词或形成的名词性短语都是具有形态标记的。

同印欧语相比较,“现代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借助于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邵敬敏,2003)。

因此,汉语的形态标记是非普遍性的,汉语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是相对复杂的。

相对于印欧语而言,汉语名词化显得要复杂得多,而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出现或产生名词。

正因为如此,汉语名词化自提出开始,就成为语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主要对其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二、汉语名词化问题的起源名词化问题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词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

当时中国语法学界针对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存在三种不同见解:一是“依句辨品”,即将句子成分功能作为判定词性的标准,以黎锦熙为代表;二是“广义的形态”,主张划分词类应以词语的短语组合功能为标准,首倡者是方光焘,积极赞同者有胡裕树、张斌等人;三是“词义·语法范畴”(或“词汇·语法范畴”),认为汉语词类是“从个别和具体的里头把一般的抽象出来”,以当时苏联汉学家兼语法学家龙果夫教授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 背 后 隐 藏 的 共 同规 律 的 同 时 ,也 会 让 我 们 对 自己 的 语 的语 言 结 构 研 究 , 才 是 更 可 行 、 更 有 意 义 的 。 不 过 ,
言 进 行 重新 审 视 并 得 到 更深 入 的 理解 。
体 研 究 过 程 中 , 这 一 策 略 口 以循 环 往 复 ,甚 至 改 变顺 序 , J
究 的 一个 关 键 环节 。 通 常 , 语 言 样 本 除 了 尽 量 追 求 覆 盖 面 外 , 还 要 注 意
j ‘ 所 要 研 究 的 特 定 语 用 结 构 或 情 景 类 型 ;然 后 考 察 用 于 表 达 随 机 性 , 不 能 为 了某 种 观 点 倾 向而 只 选 择 对 自 己 f 利 的 语 该 功 能 的 词 句 法 结 构 ; 最 后 寻 找 用 于 该 情 景 的 结 构 和 其 他 种 , 排 斥 有 悖 于 观 点 的 语 种 。 在 类 型 学 理 论 框 柴 指 导 卜 进 语 言 因 素 ( 其 他 结 构 特 点 、该 结 构 所 表 示 的 其 他 外 在 功 行 汉 外 比较 时 ,汉 语 只 是 其 中 一种 语 言 样 本 。 出 J纯 粹 的 即 能 , 或 二者 兼 有 )之 间 的 依 存 关 系 。 而 P l e 提 出 的 策 略 需 要 , 学 者 通 常 会 选 取 标 准 语 — — 普 通 话 ,但 作 为 种 具 amr 则 为 两 步 法 : 第 一 步 , 在 不 同语 言 中 找 出某 类 语 法 范 畴 ; 第 二 ,确 定 这 些 范 畴虽 属 不 同 语 言但 具 有 同 质性 。 步
些 问题,本文对其 中一些重要命题 ,比如研究策略、语言样本的选取等做 出了阐述 。
关键词:类型 学研究 汉语 策略 语 言样本

般 认 为 , 当代 语 言 类 型 学 是 由J HG e n e g 2 世 了跨语 言 分 析 ,而C o t 这 一 单 列 出来 ,更 为 明 晰 。 . .r e b r 于 O r f把 步 第 三 , 在 确 定 语 法 范 畴 时 , 会 遇 到 一 些 麻 烦 , 有 些
对 某 种 语 用 现 象 寻 找 语 言 结 构 ,而 P l e  ̄ 是 试 探 性 地 找 决方 案 , 而 是 规 定 主 义 者 或 多或 少 强 加 于 语 言 的 t 观 武 断 am r 1 ] 出语 法 范 畴 ,然 后 确 定 它 们 的 同 质 。 除顺 序 的 差 异 之 外 , 两 者 的 实 质 其 实 是 相 同 的 。但 在 汉 语 的跨 语 言 类 型 学 研 究 中 ,采 用C o t r f 的策 略 较 为合 适 。其 原 因 有三 : 的 变 化 。 比如 现 在 的 汉 语 普通 话 ,近 百 年 来 的 改 变 比 任 何
语 的现象 归类 而成 的系 统。这些不 同和类似之 处 ,都要基 于 生 翻 译 为 “ 种 库 ” )进 行 比较 、 归纳 , 是 当代 类 型 学 研
不 同语 言 要 素之 间跨 语 言 的相 关 性 。
至 于类 型 学 的研 究策 略 ,C o t 总 结是 : 首先 ,确 定 rf 的
可 以看 到 ,二 人 的 研 究 策 略 步 骤 恰 恰 相 反 , C o t r f 是针
有 悠 久 书 面 语 传 统 、 使 用 人 口 分布 广 泛 的语 言, 次 池 的 确 立 起 着 或 起 过 很 大 的 作用 ,所 以标 准 形 式 的某 特 可 能 不 是 自然 语 言 变 化 的结 果 , 也 不 是 语 言问 题 的 }然 解 {
纪6 年代开创 的。作为 当代语 言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 ,类 型 O
学有 自然语言 的类 型划分 、语 言模式 的跨 语言研究和 功能 语 法 形 式 到底 是 动 词 还 是 名 词 ,在 单 一语 言 中 尚 且 难 以 确
类 型 方 法 等 多种 取 向 ,其 研 究 对 理 论 语 言 学 、应 用 语 言 学 定 , 跨 语 言识 别 时 更 是 有 相 当 的 难 度 。 而 根 据 语 用 、 语 义 和 历 时 语 言 学 等 都 有 重 要 意 义 。 不 过 , “ 型 学 研 究 ”多 等 方 法确 认 则 要容 易得 多 ,所 以 ,依 然 是 采 用 C o t 类 r f 的策 略 指 跨 语 言 研 究 , 本 文 探 讨 的 “ 型 学 ” 只 涉 及 语 言 模 式 的 较 为合 适 。 类 跨 语 言 研 究 。这 种 研 究 模 式 ,在 试 图 揭 示 纷 繁 复 杂 的 人 类 总 之 ,只 有 建 立 在 语 用 , 或 者 说 功 能 、 语 义 等 基 础 县
但 是 , 作 为 一 门新 兴 学 科 , 且 涉 及 到 情 形 各 异 的 多 种 直 到 能够 获 得 有价 值 的类 型 学 结论 为 止 。 语 言 , 类 型 学 的 研 究 理 论 目前 还 不 够 完 善 。在 此 , 本 文 拟 对 汉 语 类 型学 研 究 中的 几 个 基本 问题 进 行 论述 。

二、汉语类型学研 究中语言样本 的选取
类 型学 研 究 的基本 特 点 是跨 语 言 比较 ,即把 ‘ 诺 种

类 型学 研 究 的策 略 和步 骤
言 内部 的现 象 放 在 新 的不 同 的 视 野 之 中 进 行 觯 释 。 具 研 究
Hale Waihona Puke 类 型 学 所 要 找 寻 的 语 言 共 性 , 是 在 了解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大 致 包 括 选 题 、 取 材 、 比 较 、 归纳 、解 释 等 具 体 步 骤 。 凼 1n u g sm l ,刘 丹 青 先 的 不 同之 处 和 类 似 之 处 以 后 ,把 所 发 现 的各 种 不 同和 类 似 此 , 把尽 可 能 多 的语 言 样 本 ( a g a e a p e

语 专 理论 硪
汉语 类型 学研 究 中的几 个 问题
口李 凯
摘 要 : 目前,学界越 来越认识到对汉语语法展开类型学比较研 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 由于传统汉语研究
素来缺少对其他 民族语 言的兴趣 ,且汉语具有 悠久历史和众 多方言等原 因,在 采用类型 学方法研 究时难免会遇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