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类型学研究

合集下载

普罗提诺的象征论

普罗提诺的象征论

普罗提诺的象征论【篇一:普罗提诺的象征论】引言:“中世纪”这个概念,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指的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大致相当于公元四、五世纪到十四、十五世纪这一千多年的时间。

在历史学家看来,所谓“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的封建制时代。

在中世纪,基督教开始了它对欧洲的统治并使它成为一种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

基督教原起于住在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民族,后来在罗马帝国里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就在《论崇高》的作者朗吉弩斯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抗议呼声的时候,残酷的专制,血腥的镇压,正在无情地摧残着揭望自由的人们,人们在绝望中陷入一种变态心理,对人生感到厌倦,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一种无可奈何和希求,因而鄙视现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渺茫的彼岸”。

这就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民众中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希腊的宗教信仰也更广泛地流行于罗马民间,而且希腊有许多富有人情味的神话,到了罗马时代,便演变为一种迷信。

他们由希腊人对女神的崇拜,刻成了对基督教圣毋的祟拜。

从前希腊人重视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到了这时已被基督教重视神权主义和来世主义所取代。

可见,基督教在当时还属于被压迫人们的一种信仰。

所以,‘它在罗马开始传播的时候,曾遭到当权者的残酷镇压。

然而基督教并不因此而终止,相反,它日益扩大,不久便得到更多人的信仰,终于迫使统治者承认它的合法地位。

公元二世纪,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戮采取怀柔政策,改镇压为利用,以维持危机四起的统治。

到了第四世纪,当政者更把基督教正式定为国教。

从此,基督教由被压迫者的宗教,变成了压迫者的宗教,即成为欺骗和奴役人民的工具。

正当罗马统洽者利用督教麻痹人民精砷的时候,为基督教哲学和美学和文艺理论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

他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并融合了当时的教会神学,形成所谓“新柏拉图主义”。

他是“亚力山大理亚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殿军,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是站在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一个思想家”普罗提诺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太一”说。

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角色

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角色

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角色神秘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mystes,意为“闭嘴”。

它既是一种思想流派,也是一种寻求超越常人理解的个人经验的追求。

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并分析其与知识、宗教、认知等领域的关系。

一、神秘主义的发展历程神秘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是最早被认为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真理超越理性所能达到的范畴,只能通过内在的直觉和体验来领悟。

这种对智慧和灵性直接经验的关注成为后世哲学家关于神秘主义的重要参考。

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经历了巨大发展。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加尔默罗会修士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体验,并将这种经验引入到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中。

同时,教父们也积极研究并评论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者所提出的有关神秘主义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神秘主义依然是西方哲学重要的话题之一。

如尼采诗意地描绘了个体与世界之间不可言说的关联,这也是传统元知识论认为无法通过语言完全表述清楚之事物。

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者如雅各布·博尔赫斯和费舍尔将灵性冥想和直觉视为超越理性认识的重要形式。

同时,康德通过“合理”的概念区分来自“超验经验”(Transcendental Erfahrung)和“超感官认识”(Extra-sensual Erkenntnis)并反复提示我们无法直接对上帝的存在进行理论论证。

二、神秘主义与知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作为一种更加直观和个人化的认知方式,神秘主义挑战了传统对于真理、知识获取和认识过程的定义。

传统上,通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获得知识被看作是最可靠和可验证的方法。

而神秘主义提出,灵性直觉和内在体验可以带来更深入和直接的知识。

然而,由于灵性直觉无法用语言或概念完全描述清楚,它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受到质疑。

科学方法要求实证证据和系统性分析,而灵性体验往往具有主观性和非可重复性,难以满足科学标准。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

古希腊罗马哲学:(英Graeco-Roman philoso-phy)前6世纪至5世纪,濒临地中海的欧、亚、非地区古希腊罗马世界出现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统称。

前6世纪古希腊世界进入成熟的奴隶社会,逐渐从宗教神话思维模式过渡到抽象理性思维模式,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出现哲学并开始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早期自然哲学时期。

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演化问题。

寻求多中之一,提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探究世界的本原。

前6世纪在希腊东方小亚细亚殖民地区出现最早的代表唯物主义传统的伊奥尼亚学派,同自然科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致力于从物质性的东西中寻找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最先出现的是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他们分别以物质性的事物水、无限者、气为万物的本原,以其内部固有的对立(例如凝聚和稀散)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生灭。

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爱非斯学派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皆流,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开始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矛盾的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又互相斗争,一切都由斗争产生。

这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赫拉克利特因此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开始探讨认识论问题,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转向同时也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

同时期,在南意大利地区克罗顿、埃利亚等希腊的殖民城邦,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以抽象的原理数或存在为本原,形成最早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派别,较早发现并提出“一”和“多”、“变”和“不变”之间的对立,从而促使“本质”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此基础上,促进了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派别、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派别的形成和发展,此后西方哲学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与存在-本质问题有关。

文学作品中的神秘主义与超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神秘主义与超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神秘主义与超验体验人类长期以来对于神秘主义和超验体验的探索无疑是人类文学作品的源泉之一。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借助神秘主义和超验体验的元素,探索人类内心的深处,揭示生命的奥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神秘主义与超验体验。

一、神秘主义的描绘神秘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超自然现象,更是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红色死亡的屋子》中,作者运用了特殊的叙述手法和氛围的营造,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而恐怖的环境中,使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生活的神秘氛围。

此外,神秘主义还出现在诗歌作品中。

一些诗人通过表现自然景观中的奇异之美,以及对生命与死亡、时间与永恒等问题的思考,传递出一种与现实存在形成鲜明对比的超验感。

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中,通过描绘仙境般的秋天景色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让人产生超验的愉悦。

二、超验体验的启示文学作品中的超验体验往往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引发内心的思考和启示。

例如,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通过回忆和解读一枝鲜花的变化,进入自己内心的深处,获得对时间和生命的领悟。

这种超验的体验引发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对读者也同样能够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

此外,超验体验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宇宙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在英国作家C·S·刘易斯的科幻小说系列《纳尼亚传奇》中,主人公们通过进入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与动物、精灵、神话生物等相遇,并接受神秘力量的指引。

这种超验体验帮助人们拓展了对于宇宙的认知,并在其中寻找到了人类存在的一种超越性。

三、神秘主义与现实生活尽管神秘主义和超验体验常常与超自然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但它们所揭示的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种种困扰、挣扎和焦虑。

最基本的神秘学派系

最基本的神秘学派系

一:赫密斯派(Hermeticism)历史:赫密斯派的名字来自于Hermes Trismegistus,意思是三倍伟大的赫密斯,这个学派在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固定的组织,而是以小组方式秘密船承下来。

在罗马帝国采取基督宗教为正统之后就慢慢势微,直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才被费奇诺重新介绍到欧洲,并成为西方神秘学当中的重要传统。

文献:现存最早的赫密斯派文献为费奇诺翻译的《秘义集成(Corpus Hermeticum)》共十七篇。

大多数赫密斯派文献的作者都不可考,因为他们都托名为托特神或赫密斯。

简介:赫密斯派并不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单一理论,我们可视之为早期西方神秘学的的经验总结;基本上他们认为人类投身到世界是一段精神的旅程,最后仍应该与神性(Divine)合而为一,因此一方面要研究自然的法则以了解神性的展现,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修行求得精神上的精进。

同时他们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一体的(或者说是相通的),因此人应该在自己身心灵的各个层面取得平衡,也要与大自然的秩序取得平衡。

早期的赫密斯派文献也有提到一部分占星学,炼金术和魔法的使用方法。

影响:赫密斯派的文献可以说是西方神秘学主要的细想来源,一方面影响到占星学当中天人合一(As Above,soBelow)的思想,提出了早期的宇宙论和秘传心理学,同时也是炼金术发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后来许多魔法的研究者纷纷以赫密斯派的传承者自居,可见其影响力的广大。

但是现在赫密斯派的学说已经被各家神秘学者吸收后重新诠释,所以并不存在任何单纯的只教授赫密斯派思想的学校。

二:诺斯替派(Gnosticism)历史:诺斯替派的名字来自于Gnosis,在希腊文当中的意思为'知识',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灵识派’。

在西元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盛行于地中海岸,故被早期基督宗教视为最有威胁性的异端之一。

诺斯替派曾在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建立起自己的崇拜组织,但在西元三世纪之后由于被基督宗教打压而消失,之后仍然能在犹太教,基督宗教及伊斯兰教的某些派别中看到诺斯替派的影响。

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


太一
太一说是在柏拉图理念论基础上糅合新毕达哥拉派、亚 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学派哲学以及东方宗教而形成的一种神秘 的唯心主义理论。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是从一种神圣的三位一体,即太一 (to en/the One)、理智与灵魂,而开始的。但这三者并不 是平等的,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理智,最后是灵魂。 太一是多少有些模糊的。太一有时候被称之为“神”,有时 候被称之为“善”;太一超越于“有”之上,“有”是继太 一而后的第一个。我们对太一不能加以任何的叙述语,我们 只能说“太一存在”。
普罗提诺与基督教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是联接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中介
普罗提诺与基督教

如果说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的“肉 身”,那么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 唯灵主义的“精神”。 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 腊民间神秘祭(奥尔弗斯教)的轮回转世说中, 然后在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 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 “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最终汇入基 督教,成为一套严密的、系统化的神学体系 。
普罗提诺(205~270),罗马帝国时代最 伟大的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 生于埃及 ,233 年拜亚历山大城的安 漠尼乌斯为师学习哲学 ,前往印度研习 东方哲学。此后定居罗马,从事教学与 写作。 其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 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视太一为万物 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复返太一, 与之合一。
普罗提诺主张有神论,同时主张迷信 与法术(本句描述恰与其著作所言背道 而驰)其思想对中世纪神学及哲学,尤 其是对基督教教义,有很大影响。
普罗提诺
1. 2.
3.
4. 5. 6.
对基督教的重大影响 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太一; 流溢说 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 将两个世界变成四个层次 表达了“一”生万物的方式。 “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 “一”首 先流溢出“理智”(nous,或译心灵、努斯等)。 “理智” 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 不朽的,它可以轮回,也可以流溢。灵魂的流溢物 是可感世界。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污 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 ,使自己和他 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 就是灵魂的回归或上升之路。 “一”向下的流溢过 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 完整框架。

西方神秘主义之诺斯替主义

西方神秘主义之诺斯替主义

西方神秘主义之诺斯替主义回看的意义我们正趋向的,可能正是我们曾经执意远离的。

浅知而未获全貌,无知亦为武器。

思想的演化没有我们预想的那般真如。

在哲学史上,大哲们不止一次跳脚到神秘主义或转投向一神教。

攫取正统地位的利用权势抹除不利信息或是对异己扣以污名。

在《别想摆脱书》一书中,艾柯(Umberto Eco)介绍了古罗马人发明的“除名毁忆”(damnatio memoria)之刑。

元老院投票表决通过,判罪之人死后,其相关的一切都会予以销毁,包括官方的文字记载,公共场合的塑像等等。

历史中许多神秘主义者们选择匿名,托名或是构造密文小心翼翼的周旋,这也恰坐实了其传统的隐秘特质。

神秘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崭新之势,为世界所悉,这是一种东方的和西方的交汇。

其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都被时代选中而无限放大,如何处置变得模糊化。

在科普语境中拒斥的,正在为前沿科学家所着迷。

相信外星人存在的科学家与笃信福音的基督徒何如?在此断无明晰的结论,但澄明其来源和内涵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20世纪更多的学者尤其是史学家开始从这个被历史有意隐去的部分入手,重新认识过去。

众多其他学说在愈加丰富的材料中,解读出了有益于当下的方法。

宗教和哲学研究依然充满议题,科学留有缝隙。

今天信息过度冗余,很多正确的知识落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过去匮乏而招致的灾祸,而今却因太多丰腴无法触及。

概念的表层和运作的形式体系是可以瞭望的,但其实际仍是不为人知。

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反思连同科学一起发展,但是这种审视在消费主义主导下变得无足轻重。

今天人们对钱欲和权欲的钟情,让知识与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泡沫正缘于这种不当的助推,大众沉浸在对进步和科学的想象中。

人们陷落在新的宗教狂热和神秘主义氛围中,这是个难捱的循环。

上世纪一些学者,比如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就发现这种知识和权利的沟回。

不同于福柯,他对政治学的洞见,一如他书名所提”历史与秩序”,于是诺斯替主义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追溯线索。

评说普洛丁的美学观点

评说普洛丁的美学观点

评说普洛丁的美学观点摘要:什么是美?这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点。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丁更多的继承了和发展了精神导师柏拉图的审美观念,并以流溢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

普罗提诺就是座桥,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关联。

关键词:普洛丁;柏拉图;流溢说;神;太一众所周知,普洛丁( 公元205年—270 年) 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 公元前427 年—公元前347 年) 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普洛丁是公元三世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哲学的始祖。

哲学著作总称《九章集》,其中有些篇章谈到美和艺术。

普洛丁虽无美学方面的专著, 但其观点在当时颇为新颖,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古希腊的两位巨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代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值得重视。

文革前,汝信曾在《西方美学史论丛》中发表长文评论普罗提诺美学; 近年来,深入研究普罗提诺美学的也不乏其人,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普罗提诺美学观点的价值。

本文在简要介绍普罗提诺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对普罗提诺的美论、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作较为详细的然而也只是粗浅的评论。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中的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的奠基人, 他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空前危难之时, 当时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危机已经处于分崩离析之中, 基督教教会和罗马统治者处于一种尖锐的对抗中。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普洛丁哲学应运而生。

由于普罗提诺是埃及人,深受东方哲学的熏染, 故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中又糅合了一些东方神秘主义的东西。

如同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也是一种热衷于追问世界的本质、本原的所谓本体论哲学。

柏拉图最早开启了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类型学研究内容提要普罗提诺是神秘主义大师,其宗教思想是典型的神秘主义,然而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神秘主义,学界却有着诸多的争论。

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和《九章集》的相关文本分析表明,其神秘主义类型既不是泛神论的,也不是一元论的,而是一神论的神秘主义。

正是基于这种一神论的神秘主义,普罗提诺被尊为“西方神秘主义之父”。

他既把希腊神秘主义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成为其后一切神秘主义的根源,对他之后的神秘主义,尤其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类型与神合一基督教〔中图分类号〕B50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09-08普罗提诺被称为“西方神秘主义之父”,①他及其开创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后来一切神秘主义的根源。

”②然而,关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他是何种神秘主义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本文将依据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和《九章集》③的相关文本对其神秘主义进行类型学研究和分析,以期厘清争议,确切把握他的神秘主义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神秘主义及其特征和类型有个界说,然后才能准确把握普罗提诺是何种神秘主义,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客观看待普罗提诺及其神秘主义的影响。

一、何谓神秘主义?与神合一神秘主义(mysticism)在词源上还是比较明确的,来自希腊文mysterion,其词根为muein,④本意为“闭上”,尤指“闭上眼睛”。

W?R? Inge在《基督教神秘主义》一书中,通过对神秘主义辞源上的详细考证,认为神秘主义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对外界事物有意的闭上眼睛。

⑤闭上肉体的眼睛,就是要使灵魂不受现象世界的诸事诸物的纷扰,专注于神或某种超验的实在而进入一种忘我的神秘状态,以获得至善、至美、至福的人生最高境界。

然而要对神秘主义下一个确切且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则很难,“就像解释和评价它的意义一样意见纷呈,而各种看法又彼此冲突”。

[美]爱德华主编:《哲学百科全书》,第420页。

转引自王晓朝:《神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在诸多存有差异的界定中,研究者大都认可神秘主义是一种超越的体验,是在一种神秘的直觉和静观中达到与神这里的神,“是指人类的这么一种观念,它的内容或对象可能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超在的、精灵的、人格的、高于人的、无限的、绝对的、神圣的、神秘的、终极的(或根本的)性质,也可能被认为具有内在于自然的、泛在的、物质的、非人格的、有限的、相对的、非神圣的、非神秘的、非终极的(或非根本的)性质,但无论如何,它总被认为是一种超人间的力量”。

参见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的合一。

神秘主义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宗教就是神秘主义”。

王晓朝:《神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Rudolf Otto在其《神圣者的观念》中认为,任何宗教都是人与神的相会,宗教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神相会的直接的、神秘的体验之上而对神的恐惧、战栗、欣喜和虔敬等情感。

Rudolf Otto,The Idea of Holy,trans.by Johne W?Harve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索伦也坚持,“没有抽象的神秘主义,只有宗教体系中的神秘主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等的神秘主义。

”[德]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页。

当然,这并不是说神秘主义和宗教之间就可以划等号。

就严格的意义来说,“凡是宗教都具有神秘主义的性质,但神秘主义不一定就是宗教”。

王六二:《宗教神秘主义的性质》,《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本文所探讨的神秘主义偏重宗教神秘主义,主要是指人与神相遇或者合一的神秘体验及其思想。

正是由于人们对神秘主义界定上的差异,关于神秘主义的类型也产生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形式。

在众多的关于神秘主义的类型研究中,R?C?Zaehner被认为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

他把神秘主义主要分为:泛神论的神秘主义,Zaehner 不喜欢用pantheistic mysticism来表示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而更喜欢用pan-en-henism(万有在神论)或all-in-one-ism(万有在一论)这个词,以强调人与宇宙自然的同一。

参见R?C?Zaehner,Mysticism Sacred and Profane:An Inquiry into Some Varieties of Praeternatural Experienc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p.28~29.强调神与自然同一,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一神论的神秘主义,旨在追求人与超越的至上神之间的合一,但仍有差异的、非完全的同一;一元论的神秘主义则旨在追求人融入最高的神圣者或终极实在中,是无区别的、绝对的同一。

那么,我们所讨论的普罗提诺,是哪一种类型的神秘主义呢?二、何种神秘主义?普罗提诺的一神论神秘主义普罗提诺自身的遭遇和所处世界及其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宗教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走向上帝以达到灵魂与太一(to en)、普罗提诺对to en(太一)的使用不是很严格,计有“第一者”(the First)、“至善”(the Good)、“父”(the Father)、“上帝”(the God)、“纯粹者”(the Simple)、“绝对者”(the Absolute)、“超越者”(the Transcendence)、“无限者”(the Infinite)以及“无条件者”(the Unconditioned)等。

然而,普罗提诺又认为所有的这些称谓都不是合适的,“我们甚而说它是一,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没有关于它的概念或知识”。

(V.4.1)但“不论它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别无选择,只能称它为‘太一’,以表明它与众不同的本性。

”(VI.9.5)按惯例,本文也通常做“太一”译用。

人与上帝的合一。

关于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及其神秘主义的特征,具体可参见拙文《心向上帝的旅程――普罗提诺宗教思想探析》(载于《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一文,这里不再重述。

本文主要就普罗提诺宗教神秘主义的类型予以展开分析,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心向上帝的旅程”一文中关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既不是泛神论的,也不是一元论的,而是一神论的神秘主义”这一观点的展开和详细解释。

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神秘主义,符合神秘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即强调灵魂的上升,并且以达到人与神的合一为最高目标。

Sidney Spence就指出,“对普罗提诺而言,神秘的合一体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它是普罗提诺引导人们所要达到的中心目的。

”Sidney Spencer,Mysticism in World Religio,NewYork:Penguin,1963,p.158.心向上帝的灵修之旅最终是要回归太一,达到与上帝的合一,这既是灵魂上升之路的顶点,也是灵魂修炼的最为幸福的归宿;既是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至高目的,也是他在生活实践中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

就此而言,在普罗提诺那里,宗教思想和哲学、伦理学是一回事。

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是何种神秘主义就取决于他的人神合一是种什么样的合一。

对此,学者们有泛神论的合一(pantheistic identity)、一元论的合一(monistic identity)和一神论的合一(theistic union)之争。

严格来讲,这里的表述用“泛神论的同一”“一元论的同一”和“一神论的合一”更为恰贴,只是考虑到我们用“人与神的合一”来表述神秘主义及其基本特征,为行文的统一,这里姑且用“合一”含摄“同一”,两者之间的区别见于对三种人神关系的详细论述。

我们先来看一下泛神论的主张。

泛神论者一般相信神与宇宙同一,即与存在的万物之总体同一,一切是神,神也是一切,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同一。

J?Marchal,M?de Corte,以及早期的Inge等人认为,在普罗提诺神秘的合一中,(人的)灵魂的目的是与宇宙万物的同一。

他们的论据就在于普罗提诺对太一的内在性的强调,他们也在《九章集》V.2.1一开始似乎就找到了文本支持。

在那里,普罗提诺说道,“太一是万物,而不是它们中的单独的一个”。

但英译者Armstrong和MacKenna都不约而同地作注指出,这句话出自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的160b2~3处。

参见Plotinus,The Enneads,V.2.1及其英译者的注释。

姑且不论在柏拉图那里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如何,单以普罗提诺而论,这句话就能足以说明他是泛神论者么?显然不能这样的武断。

因为无论是柏拉图还是普罗提诺充其量也只是就超越的意义而言,亦即就一是万事万物的原因而言,一可以说是万物。

他们在说一是万物的同时,马上接着说“(一)又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古希腊]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60b2~3,中文引自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8页。

“太一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万物,但在超越的意义上它可以说是万物,也就是说,万物都要复归于它;或者更确切地说,即使它们现在没有,将来必然会回归于它。

”参见Plotinus,The Enneads V.2.1,以及V.5.12,VI.8.19和VI.9.5等处的相关说法。

很显然,太一是内在的,太一是万物,这只是在一种超越的意义上说;同时太一更是超越的,它是万物的来源和原因,普遍的呈现于它的流溢物中,但却始终是与它们相区别的,或者说分离的,否则,就谈不上与太一的合一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在普罗提诺那里不存在一种泛神论的同一,太一不是所有的事物,它是万物的原因和目的,超越了任何有限的东西,而其他每个事物都是有限的,因而和太一的合一不可能是宇宙,也不会是所有事物。

此外,如果坚持太一和万物合一,那么也必然承认太一是和质料同一的,如此善和恶普罗提诺认为,质料“什么都没有,它是处在缺乏之中,更确切的说,因为它是缺乏,所以它就必然是恶”。

(II.4.16)而灵魂则因为分有或沾染了质料,所以就变得邪恶了。

(参看I.8.4)就是一回事了,这对普罗提诺而言,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在《九章集》中也决找不到“太一和质料合一”,“质料就是太一”或者“一个恶人也达到与太一的合一”诸如此类的表述。

因而,在普罗提诺那里,灵魂与上帝的合一决不可能是一种泛神论的同一,那些认为普罗提诺是一个泛神论者的人,“或者是那些完全忽视了《九章集》中关于太一是绝对超越于自然宇宙的文本之人,或者是那些把泛神论和一元论相等同的人,亦即假定与自然宇宙的完全同一是与这个宇宙的原因(即太一――引者注)相同一的另一种描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